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

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

一、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月春[1](2015)在《大同地区杏树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当地多年栽培杏树的实践经验,形成包括园址确定、品种选择、栽植方式、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实用栽培技术,为大同地区杏树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成文博,徐贵军,李玉航[2](2014)在《沙地山杏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文中提出山杏作为三北地区生态经济林建设的当家树种,根系发达,抗旱耐寒、耐瘠薄、耐风沙,适应性极强,是固沙保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文章主要阐述了沙地山杏的育苗、造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加快沙区山杏发展提供参考。

张一鹏[3](2009)在《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地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其沙产业的发展已初见端倪。本文认为沙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但整体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植被质量并不高,沙产业目前还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沙漠变绿洲及其困难,而绿洲变沙漠却相当容易,因此对沙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盲目乐观。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观念、技术、资金和政策等的高度协调,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期望短期获利,而要把生态恢复作为沙产业的首要目标。提出沙产业发展需要严格规划和监管,遵循"少用水、多采光、新技术、低耗能、高效益"的原则。在技术选择上,提议建设杏林带和杏产品的深加工。

高连祥,张加延[4](2009)在《建设我国“杏树产业带”的意义及战略构想》文中认为根据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公报公布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及危害情况,结合"三北"地区实际,介绍仁用杏生产情况;论述建设我国"杏树产业带"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工程;提出"建设我国杏树产业带"的战略构想。

曹双成[5](2008)在《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树为榆林地区较为古老的干果之一,但存在品种单一、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本文以山杏为对照,以通过龙王帽、优一、白玉扁、一窝蜂等四个大扁杏品种为试验材料,山杏在陕西省榆林市典型的气候区域进行引种和丰产栽培试验,以期为榆林沙区杏产业提供优良品种和配套丰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山杏根系发达、生长快,与龙王帽、优一、白玉扁和一窝蜂嫁接亲和力较强可以作为嫁接杏的砧木。以普通山杏作砧木嫁接仁用杏品种,不仅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而且接口愈合快。通过冬季沙藏、浸种直播和赤霉素浸种直播三种种子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冬季直播的种子出苗最早,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大,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大,省工省时;沙藏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但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比冬季直播的小,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较少;1000mg/L赤霉素处理的种子出苗时间晚,出苗率低,生长量小。2、杏树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是影响仁用杏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陕北榆林半干旱地区,栽植仁用杏的最佳时期为春季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栽植的杏树要进行越冬处理,由于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必须进行覆沙埋藏,费时费工;杏树栽植前通过40-100mg/L的ABT3号生根粉蘸泥浆处理可促进成活和提早萌芽,对加快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3、杏树根系生长在一年中有三个明显的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杏树发芽后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时新根大量萌生。5月中旬之后,新根萌生量逐渐减少。7月下旬至8月初,根系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8月底至10月初出现第三次生长高峰。4、仁用杏4月初开始加长生长,5月初到5月下旬为速生期。进入6月份生长缓慢,到8月中旬停止加长生长。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加粗速生期。发育枝的生长受树龄、降水、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幼树期发育枝生长快,生长量大,无明显春秋梢之分,而大树有明显的春秋梢,但在夏季降水极少情况下,停止生长提早,无秋梢形成,花束状枝生长期短,生长量也小。5、仁用杏果实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约在4下旬到5月中下旬,为果实第一次速生期,此时果实重量和体积迅速增加,重量达到成熟时30%左右,果实体积达到成熟时的60%。果核尚未木质化,充满胶状水溶物质。第二期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缓慢生长期,果实增长速度变慢,果核逐渐硬化,杏仁开始形成。第三期约6月中旬以后,是果实的第二次速生期,此时果实纵、横径生长加快,种仁迅速充实,果肉厚度增加。6、树龄大小是影响仁用杏花枝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仁用杏幼树,随树龄的增大短枝比例急剧增加,花枝量增大;环割、摘心、剪顶均可显着增加仁用杏的成花量,提高花芽质量和坐果率。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仁用杏环剥的最佳时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仁用杏摘心的最佳时期,进入6月底摘心萌生枝条少、生长量小,成花率低。不同品种的剪梢时期不同,龙王帽、白玉扁和一窝蜂最佳剪梢时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优一品种剪梢最佳时期在8月底至9月初。7、四个仁用杏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中,以龙王帽杏仁最大,平均单果重20—25克、单核重平均3克、出仁率为27—30%;一窝蜂,单果重平均为10—15克、单核重平均为1.9克、出仁率为33—35%;白玉扁,单果重平均为18.4克、单核重为2.6克、出仁率为30%;优一,单果重9—10克、单仁重0.7—0.75克、出仁率42—43%。四品种亩产杏仁为30~60公斤,各品种定植后第1—4年的累计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顺序为龙王帽>优一>一窝蜂>白玉扁。

吴启平,邓玉霞[6](2007)在《辽宁西北地区仁用杏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对阜新、朝阳地区仁用杏、山杏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仁用杏品种,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推广先进经营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杏树生产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

晁海[7](2007)在《杏棉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杏棉间作的合理模式,从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对轮台县哈尔巴克乡不同种植密度的五年生杏棉间作试验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小气候效应、生长量和土壤水分的观测,对不同杏树株行距的间作系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小气候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1.对杏棉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与单作棉田各项气象因子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光强变化较大,对于5年生的杏树,行间受光量排列顺序为3m×5m<2m×6m<5m×6m<CK,中测点<冠下测点<冠外测点<CK;三种栽培密度下杏树的平均遮荫度分别为49.1%,32.6%和25.9%。2.温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杏棉间作系统内杏树的遮荫可以产生降低系统内温度的效应,与对照相比5m×6m、2m×6m和3m×5m各系统49月平均地表温度分别降低2.7、1.7、和1.5℃;地下5cm的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低0.8、1.9和3.9℃;地面以下10cm的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低1.3、1.7和2.9℃;地面以下15cm的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低1.2、1.9、和1.8℃;地面以下20cm、的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低1.2、1.8和0.5℃。3.湿度效应分析表明,间作系统可以产生增湿效应,5m×6m、2m×6m和3m×5m各系统内49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依次为35.5%、40.6%和38.9%分别比对照高1.7、6.8和5.1个百分点。此外,还具有明显的防风效应。4.从遮荫角度利用公式求得了27年生杏树非重复遮荫条件下的理论株行距,可为实践生产提供参考。五年生杏树的理论株行距为4.3m×16.9m,表明现有的杏树栽植密度遮荫程度已较为严重,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以求不使棉花的产量受到遮荫的严重影响。

刘君娣[8](2007)在《杏树三品种抗旱性研究》文中提出以4年生凯特、兰州大接杏、红丰三个杏树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控制灌水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杏树三个品种的各项水分指标、光合特性和生化指标。旨在揭示三个品种抗旱生理机制的差异并综合评价三个品种的抗旱性强弱。对其主要抗旱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供试杏树叶片含水量、持水力和Va/Vs凯特明显高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高于红丰;水分饱和亏凯特明显小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明显小于红丰。停灌30d时,叶片蒸腾速率凯特明显低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低于红丰;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凯特明显高于兰州大接杏,兰州大接杏明显高于红丰;光合日变化凯特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早且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兰州大接杏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晚但有午休现象,红丰上午光合速率高峰值出现早但无明显的午休现象。从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持水力、Va/Vs、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综合分析,初步认为:供试的三个杏树品种中,凯特耐旱保水能力最强,兰州大接杏次之,红丰最弱;凯特具有高光效低蒸腾的光合特性。在干旱胁迫过程中,三个树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三种植物SOD、CAT活性均在干旱处理的第20天达到最大,第20d之后三者S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凯特的SOD、CAT活性量在胁迫的整个时期高于兰州大接杏和红丰,其次为兰州大接杏,红丰最低。干旱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在干旱处理第40d达到最大值,凯特Pro积累速度最大,其次为兰州大接杏,红丰最小。兰州大接杏和凯特的丙二醛(MDA)含量随干旱处理天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之后又上升的趋势,红丰在整个胁迫期间MDA含量一直增加。从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产生MDA的量的多少来看,红丰胁迫产生MDA的量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其次为兰州大接杏,凯特最小。三个树种的O2-·产生速率先上升后降低之后又上升,凯特在胁迫的整个过程中上升较其它两个品种缓慢,从三个品种O2-·产生的速率的量上看,凯特显着小于兰州大接杏和红丰,兰州大接杏略小于红丰,红丰最大。通过抗旱性指标的筛选和各树种的主成分分析,得出三个品种的抗旱性机理和抗旱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几乎是一样的。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三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初步分析认为杏树的三个品种均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且三品种抗旱能力大小依次为:凯特〉兰州大接杏〉红丰。

周瀛[9](2005)在《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土地沙化不仅使沙地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和演进过程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发生区人们的生存和经济发展亦产生负面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尊重人和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典型地区沙地经济模式研究,探讨沙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过程的拟合关系,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以自然地理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原理为指导,进行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这对该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对国内外沙地经济发展现状、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奠定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对研究案例—吉林省西部沙地的自然概况、社会概况进行介绍,分析吉林省西部沙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持度。 第三部分主要是从人地关系演变进程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吉林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演变的几个阶段。并以史为鉴将目前的沙地按其演替阶段分为四种状态:稳定、亚稳定、亚不稳定和不稳定类型。 第四部分是吉林西部沙地经济模式及效益分析。主要探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沙地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分析每一种模式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最后是本文化的结论。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虽力求创新,但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杨途熙[10](2005)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仁用杏是以杏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种的统称。杏仁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为食品加工和医药的重要原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仁用杏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干旱,二是寒冷低温。干旱常导致砧木种子播种出苗差、苗木生长细弱、嫁接成活率低、苗木栽植不易成活、杏园树势易衰老等问题发生;低温常导致冻害发生,给丰产稳产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当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以龙王帽、一窝蜂、优一、白玉扁、山杏等为试验材料,在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试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寒冷,土壤瘠薄。在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区,仁用杏砧木苗的播种以秋播为最好。秋播的种子出苗早、生长量大,显着优于春播。 2、在6 月—8 月份砧木苗生长期进行两次摘心,6、7 月中旬各喷施“0.5%尿素+ 0.5%磷酸二氢钾”一次,对加快砧木苗的粗生长具有显着作用。砧木苗的嫁接以枝接的效果比芽接好;枝接中以切腹接效果最好,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长快;芽接以嵌芽接效果为好。 3、10 月下中旬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栽植的最佳时期。在栽植过程当中,采用“浸根蘸浆+树盘覆膜+埋干”的抗旱措施,对于提高栽植成活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使成活率达到90%以上。 4、仁用杏有效花的数量遗传力较高,品种间差异极显着。从有效花所占比例大小来分析,优一、龙王帽、白玉扁的丰产潜力显着不同,丰产潜力的大小顺序为:优一 >龙王帽 >白玉扁。 5、拉枝不仅能够促发中枝、短枝,促进成花,而且也能促进树冠内膛结果,减缓结果部位外移,提高产量。花期喷施50mg/L 的GA3 对提高仁用杏座果率具有显着作用。 6、不同仁用杏品种在休眠期的抗冻性大小为:优一 > 白玉扁 > 一窝蜂 > 龙王帽 > 山杏。不同仁用杏品种在幼果期的抗冻性大小为:山杏> 一窝蜂>龙王帽>优一;同一仁用杏品种,在显蕾期、盛花期、幼果期的抗冻性大小为:显蕾期>盛花期>幼果期。 7、仁用杏花芽膨大期喷施“杏花防冻剂”500 倍液、“冻害必施”200 倍液、ABA

二、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地区杏树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杏的主要优良品种
2 杏树的栽培技术
    2.1 杏树园地的选择
    2.2 杏树的栽植方法
3 授粉树的配置
4 杏树的土肥水管理
    4.1 土壤管理
    4.2 科学施肥
    4.3 适时浇水
5 杏树的修剪
    5.1 幼树的修剪
    5.2 盛果期修剪
    5.3 衰老期修剪
6 杏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6.1 李小食心虫防治
    6.2 蚜虫防治
    6.3 蚧壳虫防治
    6.4 疮痂病防治
    6.5 流胶病防治

(2)沙地山杏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技术
    1.1 种子采集和保存
    1.2 种子的层积处理
    1.3 播种
    1.4 苗期管理
2 造林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2.2 造林整地
    2.3 造林方法
    2.4 抚育管理
3 病虫害防治

(5)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杏的种类
        1.1.2 我国杏的分布
    1.2 仁用杏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2.1 仁用杏雌蕊败育
        1.2.2 仁用杏果实发育研究
    1.3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3.1 仁用杏主要育苗技术
        1.3.2 大扁杏主栽品种授粉筛选试验
        1.3.3 仁用杏生长发育的研究
        1.3.4 植物激素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1.3.5 硝酸稀土对大变杏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2.1 引种试验
        2.2.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
        2.2.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2.2.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2.3 栽培技术要点
        2.3.1 立地条件的选择和整地
        2.3.2 栽植密度与授粉树的配置
        2.3.3 定植
        2.3.4 土壤管理
        2.3.5 整形
        2.3.6 花果管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方法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育苗的影响
        3.1.2 不同栽植时期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ABT3号生根粉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3.1.4 适应性与抗逆性研究
    3.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
        3.2.1 物候观测试验
        3.2.2 根的生长情况观测试验
        3.2.3 枝条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3.2.4 果实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3.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3.3.1 树龄对花枝形成的影响作用
        3.3.2 环剥对花芽形成以及坐果的影像作用
        3.3.3 摘心对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3.3.4 去顶梢对仁用杏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3.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辽宁西北地区仁用杏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内容与结果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1) 外业调查:
        (2) 数据整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仁用杏在经济林生产中的作用
        2.2.2 辽西北仁用杏林果生产现状
        2.2.3 辽西北发展仁用杏潜在优势
        2.2.4 辽西北仁用杏林果生产存在的问题
        (1) 杏树栽培区划不合理:
        (2) 园地选择不合理:
        (3) 品种选择及授粉品种搭配不合理:
        (4) 土肥水管理技术落后:
        (5) 生产规模小、缺乏合理的规划: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7)杏棉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林复合系统理论及应用
        1.1.1 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
        1.1.2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
        1.1.3 农林复合系统的效益
        1.1.4 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划分
        1.1.5 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内容
        1.1.6 农林间作基本原理
        1.1.7 在新疆发展杏棉间作的意义
    1.2 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状况
        1.2.2 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状况
    1.3 小气候概述
        1.3.1 小气候
        1.3.2 研究小气候效应的意义
    1.4 农林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进展
        1.4.1 光能利用
        1.4.2 温度和湿度
        1.4.3 水分效应
        1.4.4 防风效应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物候与气候的观测
    2.3 系统内不同点光照强度测定
    2.4 地温测量
    2.5 土壤水分的测定
    2.6 蒸散量的计算
    2.7 光合特性的研究方法
    2.8 间作系统生物生长量的研究方法
        2.8.1 杏树生长量研究方法
        2.8.2 棉花生长量研究方法
    2.9 杏树遮阴面积和理论株行距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遮荫效应
        3.1.1 树影的变化规律
        3.1.2 系统光照强度的日变化规律
        3.1.3 系统光照强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1.4 不同系统内各点光照强度水平分布特征
    3.2 杏树叶面积指数与透光率的变化
        3.2.1 杏树冠层内不同高度的变化规律
        3.2.2 同一高度上各个方位平均透光率(Tr)的分布
        3.2.3 杏树冠层中部透光率(Tr)的水平分布
        3.2.4 杏树冠层内透光率(Tr)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
        3.2.5 不同系统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太阳总辐射的关系
    3.3 温度效应
        3.3.1 地温效应
        3.3.2 气温效应
        3.3.3 系统温度空间上的垂直变化
    3.4 湿度效应
    3.5 防风效应
    3.6 土壤水分效应
        3.6.1 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3.6.2 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空间上的变化
    3.7 蒸散效应
    3.8 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8.1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3.8.2 叶片细胞间C02浓度(Ci)、气孔导度(Cs)和气孔限制值(Ls)的日变化
        3.8.3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内在蒸腾速率(TRN)的日变化
        3.8.4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
    3.9 杏树与棉花生长量分析
        3.9.1 不同株行距对杏树叶面积和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3.9.2 不同株行距对杏树树冠生长量的影响
        3.9.3 不同株行距对棉花生长量的影响
        3.9.4 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
    3.10 杏棉间作理论株行距的确定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的调节和改善
    4.2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杏树冠层的优化
    4.3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的光合作用
    4.4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合理株行距的探讨
    4.5 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生产实践中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4.5.1 株行距的合理选择
        4.5.2 棉花密度、品种和不同品种、树龄杏树的组合
        4.5.3 产量效益
        4.5.4 根系的分布
        4.5.5 理论株行距合理年限的确定及解决遮荫过度的措施
        4.5.6 水肥耦合效应对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8)杏树三品种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2.1.1 水分状况指标
        2.1.2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及相关参数
        2.1.3 生理指标
    2.2 杏树研究现状
        2.2.1 杏树研究概述
        2.2.2 杏树抗旱性研究现状
3. 研究区概况
4. 试验内容
5. 试验设计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仪器设备
    5.4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5.4.1 土壤含水量测定
        5.4.2 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测定
        5.4.3 叶片持水力的测定
        5.4.4 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测定
        5.4.5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5.4.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5.4.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4.8 游离脯氨酸(Pro)的测定
        5.4.9 膜脂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 含量的测定
        5.4.10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6. 结果与分析
    6.1 干旱胁迫对水分状况的影响
        6.1.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6.1.2 干旱胁迫下叶片含水量的变化
        6.1.3 干旱胁迫下相对含水量与水分饱和亏的变化
        6.1.4 离体叶片持水力大小比较
        6.1.5 干旱胁迫对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6.2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6.2.1 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
        6.2.2 叶片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6.3 干旱胁迫对膜系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3.1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6.3.2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的影响
        6.3.3 干旱胁迫对脯氨酸(Pro)积累的影响
        6.3.4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6.3.5 干旱胁迫对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6.4 主成分分析与抗旱性综合评价
        6.4.1 兰州大接杏的主成分分析
        6.4.2 红丰的主成分分析
        6.4.3 凯特主成分分析
    6.5 综合评价
7 结论
8 讨论
    8.1 体内水分状况与抗旱性
    8.2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与抗旱性
    8.3 保护酶系统协调作用与抗旱性
    8.4 脯氨酸的积累与抗旱性
    8.5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与抗旱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国内外沙地经济研究现状
    1.2 吉林西部沙地经济(生态经济模式)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吉林省西部环境现状
    2.2 西部沙地的分类与分区
3. 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演化
    3.1 西部沙地演化的成因分析
    3.2 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与生态经济演化阶段
4. 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的模式及效益分析
    4.1 沙地经济模式选择理论依据
    4.2 沙地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杏的种及品种
        1.1.2 杏属植物生态群和亚群的划分
        1.1.3 杏的地理分布
    1.2 仁用杏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1.2.1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
        1.2.2 仁用杏生态学特性
    1.3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3.1 仁用杏主要育苗技术
        1.3.2 仁用杏授粉品种筛选
        1.3.3 植物激素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1.3.4 硝酸稀土对大扁杏产量的影响
    1.4 杏树冻害发生机理及防冻技术研究
        1.4.1 冻害机理研究
        1.4.2 防冻技术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地1
        2.1.2 试验地2
        2.1.3 试验地3
        2.1.4 试验地4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仁用杏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
        2.2.2 仁用杏抗旱栽植技术研究
        2.2.3 仁用杏增产技术研究
        2.2.4 仁用杏防冻技术研究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仁用杏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
        3.1.1 不同播期对砧木出苗和粗生长的影响
        3.1.2 摘心对砧木粗生长的影响
        3.1.3 喷肥对砧木粗生长的影响
        3.1.4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3.2 仁用杏抗旱栽植技术研究
        3.2.1 不同栽植时期对成活率的影响
        3.2.2 不同抗旱措施对仁用杏栽植成活的影响
    3.3 仁用杏丰产技术研究
        3.3.1 仁用杏品种的丰产潜力分析
        3.3.2 拉枝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3.3.3 激素与微肥对座果的影响
    3.4 仁用杏防冻技术研究
        3.4.1 品种间抗冻性分析
        3.4.2 不同药剂对仁用杏花期抗冻性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图版

四、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同地区杏树高效栽培技术[J]. 赵月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1)
  • [2]沙地山杏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J]. 成文博,徐贵军,李玉航. 防护林科技, 2014(09)
  • [3]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A]. 张一鹏.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 2009
  • [4]建设我国“杏树产业带”的意义及战略构想[J]. 高连祥,张加延. 中国园艺文摘, 2009(06)
  • [5]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曹双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辽宁西北地区仁用杏现状的调查研究[J]. 吴启平,邓玉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9)
  • [7]杏棉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D]. 晁海.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8]杏树三品种抗旱性研究[D]. 刘君娣.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2)
  • [9]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D]. 周瀛. 东北师范大学, 2005(10)
  • [10]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杨途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标签:;  

干旱沙地杏树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