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航1号特性及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二、优航1号特性及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一、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雄[1](2018)在《杂交稻‘天优华占’不同稻作类型的产量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索杂交稻‘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稻作类型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天优华占’参加华南早稻、中稻、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构成调查结果,对3种稻作进行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5.7%,每公顷穗数为22.7%,结实率为11.3%,千粒重为4.1%;(2)作为中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4%,每公顷穗数为45.0%,结实率为6.7%,千粒重为1.2%;(3)作为晚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4.1%,每公顷穗数为16.8%,结实率为29.4%,千粒重为3.7%。可见,‘天优华占’作华南早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作中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足穗大穗;作晚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廖朝阳[2](2017)在《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根据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Ⅱ优1259’高产、适应性广,在福建省感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高感稻瘟病,在海南省抗苗瘟,轻感穗颈瘟。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7.1%,每公顷穗数为19.7%,结实率为13.5%,千粒重为7.4%。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6.3%和71.8%。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5.2%,千粒重的贡献率为4.2%。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3%,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3.1%。‘Ⅱ优1259’高产的关键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曹国军,谢国强,吴延寿,陈国徽,周微,高冰可,尹建华[3](2017)在《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以江西省近3年审定的24个优质中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再生稻品种的筛选研究,对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再生力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的头季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季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每穗实粒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力与再生季产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24个品种中,准两优608、欣优827、五优328、农香优华占和五优航1573可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种植。

李阳[4](2014)在《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文中指出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可进行头季和再生季两次收获的水稻。其产量由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组成,同时受品种和栽培技术双重影响。探明不同类型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模式中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有利于为这一技术体系中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此外,中稻蓄留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将逐步扩大,头季机械收割造成稻桩受损,再生芽减少,成为限制再生季产量的因素,探索头季稻收割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再生芽生长,对于头季机收后实现再生季高产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于2012和2013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兰杰村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选用大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Ⅱ优航1号和多穗型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头季与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米质形成的差异。同时,探索利用单一或复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类品种再生芽生长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下,头季产量差异不明显,再生季产量存在显着差异。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头季与再生季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05和4.52t hm-2,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平均产量分别为8.89和4.09t hm-2,前者再生季产量显着高于常规稻黄华占,周年产量比后者高4.55%。2.不同品种产量潜力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Ⅱ优航1号头季最大库容为13.44t hm-2,显着高于黄华占的9.88t hm-2。Ⅱ优航1号通过大库容实现高产,而结实率偏低是制约其高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黄华占单位面积颖花量大,但千粒重偏低导致其最大库容有限,而其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产量稳定。3.在头季高留茬的模式下,再生季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高节位再生芽能否成穗和灌浆充实。研究表明,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分析其内在原因发现,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的颖花数多,而低节位倒4、倒5节位由于二次枝梗退化和颖花退化,从而导致穗粒数少,产量贡献率低。4.再生季稻米品质比头季明显改善。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季稻谷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头季显着提高,Ⅱ优航1号与黄华占表现相同的趋势。从外观品质看,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着低于Ⅱ优航1号。两品种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比头季均表现降低,Ⅱ优航1号分别降低32.7%-58.5%和66.0%-83.4%,黄华占分别降低76.9%-88.8%和75.0-86.2%。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品种再生芽进行调控的初步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再生芽的的生长,但对不同品种的调控效应不相同。总体而言,PP333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但不利于后期的成穗与灌浆,因而对产量为负效应;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但是增产效应为只有1.7%-2.1%。综上所述,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比常规稻黄华占产量高,主要因为头季和再生季的库容量较大,而结实率低限制其产量潜力的发挥;高留桩下,倒2、倒3节再生穗产量是再生季产量的主要构成;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且品种基因型差异也会造成稻米品质差异;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

蔡为铭[5](2012)在《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几个再生稻品种》文中指出种植再生稻可以省工、省种、省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鉴定筛选优良的再生稻新品种,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再生稻品种头季稻及再生季稻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Ⅱ优航1号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均最大,是目前最理想的再生稻品种;其次是天优3301和Ⅱ优明86;Ⅱ优1273、谷优明占和天优673这3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也较大,均超过对照品种汕优63,也适宜做再生稻种植;江优明62与两优航2号的关联度较小,说明与目标品种相差甚远,不是理想的再生稻品种。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6](2011)在《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从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新技术的跨越、科研平台的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概述了"十五"、"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稻作科研发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水稻所水稻科技的发展趋势,水稻科研的研究路线,以进一步保持水稻所稻作科技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福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7](2009)在《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文中认为以8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根据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产量,将供试品种分为3种再生类型:高桩再生型、低桩再生型和中高桩再生型。留桩高度降低,再生稻有效穗数减少而每穗粒数增加,而低桩再生型品种每穗粒数增幅更大;高桩与中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以高桩处理最大,而低桩再生型品种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大;高桩再生型品种灌浆期光合速率以中、高桩处理较大,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齐穗期以高桩处理最大,齐穗后10 d和20 d以中低桩处理较大;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作物生长率以高桩处理最高,而中高桩、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低桩或中桩处理最高;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强,而高桩再生型品种表现相反;高桩再生型品种茎鞘碳水化合物转运率以高桩处理较高,而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中、低桩处理较高。可见,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与品种的再生类型密切相关。

陈鸿飞[8](2009)在《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及比较蛋白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成为南方稻区水稻种植的一种重要的轻简化耕作制度,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不同地区再生稻产量水平差异悬殊,就是在光温分布不存在差异的同一地区不同田块间其产量水平也相差较大,可见,再生稻产量高低与栽培技术体系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阐明再生稻高产稳产的栽培调控机制,从而实现再生稻的高产稳产就成为当前发展和推广再生稻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生理水平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再生稻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再生稻增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的机理以及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头季稻籽粒灌浆的分子生理与级联因果,探讨不同栽培和农艺调控技术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通过对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秧苗、头季、再生季稻株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超高产栽培模式的旱育秧苗具有矮壮、抗逆、吸收和同化力强四大优势,形成的带蘖壮秧有利于早稻的早播抗寒抗旱抗衰老和秧苗移栽后的返青发根;移栽后,在整个早稻-再生稻生育期内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细胞膜过氧化程度低,抗逆性强,生育后期叶片不早衰,碳、氮代谢和物能转化与运转旺盛,具有更强的干物质、能量积累能力和更高的能量运转效率,群体能流更顺畅,保持着明显的生理生化优势,从而其头季稻株表现出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期短、有效穗多、穗粒重的特性,再生季腋芽表现出萌发早、萌发快、前期萌发量大、茎蘖数高峰出现早、有效腋芽萌发期短、腋芽起始数量高、总茎蘖数和有效穗多的特性,为超高产栽培模式最终实现头季和再生季高产奠定了重要的生理生态基础;但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再生季稻株的N素生产效率较低。2、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对早稻-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在头季施氮总量固定(225.00 kg·hm-2)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头季基蘖肥与穗肥不同配比对再生稻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少再生稻头季基蘖肥施N比例,增加穗肥施N比例,显着提高了再生稻头季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也提高了能反映根系综合机能的伤流量,特别是在再生稻头季孕穗期,这为硝态N还原为铵态N,进一步合成为氨基酸提供了酶促条件,并确保了水分、养分的吸收和氨基酸及根源激素的合成,保证了分蘖盛期~孕穗期和头季穗发育期间的营养供应,减少了头季无效分蘖,优化了群体结构,提高了头季中、后期的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从而提高了头季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显着增加了每m2颖花数、每穗粒数及库容量,加上显着增加的库藏物质生产量,从而穗大粒多,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为高产、增产、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但对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不显着。3、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影响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不同促芽肥水平影响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特性及相应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头季稻功能叶片中与光合作用和抗性抗衰老相关的蛋白在再生季施用促芽肥后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施用促芽肥能明显减缓头季稻后期剑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下调幅度,且能在施肥后不同时期明显提高头季稻后期剑叶中与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提高了头季灌浆后期稻株的抗逆性,降低了功能叶片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延缓了灌浆后期剑叶的衰老速率,相对提高了头季稻灌浆后期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了头季稻剑叶的功能期,增加了头季稻灌浆后期的源供应能力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头季稻灌浆后期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了头季稻弱势粒的灌浆强度,增加了弱势粒不同灌浆时期籽粒粒重的积累,从而显着提高了头季稻的结实率和产量。4、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不同促芽肥水平影响再生芽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特性及相应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再生芽中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生长相关蛋白和抗性相关蛋白在再生季施用促芽肥后不同时期及不同促芽肥处理不同时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施用促芽肥能有效的降低再生芽中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蛋白表达量的下调幅度,提高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蛋白表达量上调幅度,从而使再生芽具有相对较强的能量合成能力和较强光合自养能力,更有利形成大量的光合能量用于碳同化,更好的满足再生芽分化生长对能量和物质的需求;还能相对降低再生芽中生长相关蛋白肌动蛋白解聚因子、脱落酸诱导蛋白和再生芽分化生长前期类萌发素蛋白的表达量,相对提高翻译控制肿瘤蛋白、再生芽萌发生长后期类萌发素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抑制了再生芽分化生长前期细胞壁的形成和加固,提高了再生芽内肌动蛋白含量,促进了再生芽分化过程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此外,施用促芽肥还能提高再生芽中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增强再生芽抵御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提高对各种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因而其倒二茎至倒五茎各节位再生芽的活芽率和芽长显着高于未施用促芽肥的处理,从而显着提高了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实现了再生季的高产增产。

何花榕,杨惠杰,李义珍,卓传营,张上守,郑荣和[9](2008)在《超级稻Ⅱ优航1号再生高产栽培的库源结构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索再生稻的超高产特性,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Ⅱ优航1号为供试材料,调查了再生稻超高产的库源结构特征,结果: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12.1%),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133**);再生季却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14.6%),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279**)。再生稻超高产的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的产量限制因素,头季是每穗粒数,再生季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稻超高产的源特征是必须积累高额的生物产量。头季要实现超高产,必须注重在中期培育面积适当较大、姿态直立的冠层叶片,以提高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再生季则必需依靠萌发更多再生分蘖,来扩大群体叶面积,大幅度积累干物质。

朱校奇[10](2008)在《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为充分利用再生稻这种适应南方稻区某些生态区种植制度改革的模式,尤其是通过超级杂交稻+再生稻的种植方式,探索其头季稻和再生稻两季高产途径,了解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及其生理基础,2006—2007年连续两年以Y两优1号(Y58S/9311)、两优培九、Y两优8号(Y58S/明恢63)、汕优63(CK)为材料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参试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两优培九和Y两优8号的再生率都高于普通三系对照组合汕优63。在留高桩(保留倒2节)的情况下,各节位再生率顺序为: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超级杂交稻组合的头季稻、再生稻以及两季总产量都高于对照,说明这3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可作为湖南地区蓄留再生稻栽培。2、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率呈正相关(r=0.9075);再生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及粒重三性状与头季稻对应的三性状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再生稻产量起决定作用,有效穗数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以倒2节最高,并随节位下移而减少,倒2节穗和倒3节穗对总产量的贡献合计达70%—90%。3、超级杂交稻组合比汕优63有较高的粒叶比。再生率与头季稻粒叶比呈正相关。再生稻的总干重(不含老桩)一般为头季稻的1/3—1/4。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的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头季稻茎节可溶性总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再生率与成熟期(齐穗后21d)茎节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伤流强度及伤流液可溶性糖含量与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呈正相关。增加头季稻茎鞘干物质积累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有效途径。4、对于头季稻齐穗期剑叶而言,超级稻组合比对照汕优63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较高的气孔导度和较低的蒸腾速率。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超级杂交稻组合头季稻后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汕优63高,这与其净光合速率较高趋势一致。Y两优1号比汕优63在光合特性方面还表现为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5、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常遇高温胁迫,导致参试组合的花药开裂度(K值)和花粉可染率下降,但Y两优1号的受高温影响比两优培九相对较小,就再生芽生长而言,也有相同的趋势。Y两优1号的结实率在高温胁迫下降低(6.07%)不显着;Y两优1号剑叶保护酶(POD和CAT)活性及游离Pro降低较少,而MDA含量变化则相反。说明头季稻耐高温有利于再生芽生长。6、对同期抽穗的再生稻与主季稻源库特征进行比较,库特性方面:再生季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着少于主季稻。再生稻的每穗粒数仅相当于主季稻的1/3—1/2。源特性方面:主季稻的LAI为再生稻LAI的6-7倍;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流特性方面:再生稻成熟期单株总干重为主季稻的25%-35%:无论是主季稻还是再生稻,超级稻组合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合汕优63;主季稻及再生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单株总干重呈正相关。源库关系方面:再生稻的粒叶比是主季稻的2-3倍。在源库关系上,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但增源增产效果更为明显。7、与超级杂交稻的骨干不育系培矮64S相比,Y58S对稻粒黑粉病的抗性较强、净光合速率较高及再生能力较强。Y58S的稻粒黑粉病粒率比培矮64S低6个百分点,剑叶净光合速率高14%,且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再生率高17个百分点;同时,Y58S具有花期和花时较集中、颖花开放时间较长及柱头外露率较高等特点。8、Y两优1号在“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中表现为株叶形态好,再生能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好,适应性强,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栽培上应注重适时早播,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割,宜留高桩。

二、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稻‘天优华占’不同稻作类型的产量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天优华占’与对照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2.2 不同稻作类型的产量水平及产量构成
    2.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
    2.4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2)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2.2 抗性鉴定结果
    2.3 稻米品质
    2.4 主要农艺性状
    2.5 产量结构分析
        2.5.1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及变异
        2.5.2 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
        2.5.3 产量构成因素的多层次结构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再生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2 不同再生水稻品种的产量结构
    2.3 不同再生水稻品种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总产量的差异
    2.4 不同再生水稻品种再生力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4)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再生稻的发展
        1.1.1 国外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的研究进展
    1.2 再生稻生产的优势
        1.2.1 再生稻增产与增收
        1.2.2 缓解劳动力紧张与降低劳动强度
    1.3 再生稻栽培管理
        1.3.1 播种时间
        1.3.2 头季收获时间
        1.3.3 留茬高度
        1.3.4 肥料管理
        1.3.5 水分管理
    1.4 再生稻产量形成
    1.5 再生稻品质形成
    1.6 再生稻养分的利用
    1.7 再生稻的化学调控
        1.7.1 细胞分裂素
        1.7.2 多效唑
        1.7.3 芸苔素内酯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不同年份水稻生长季的温度比较
        2.2.2 不同品种头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3 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4 不同节位穗的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5 不同节位再生穗颖花退化比较
        2.2.6 再生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2.2.7 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的比较
    2.3 讨论
        2.3.1 不同再生稻品种产量形成差异分析
        2.3.2 再生稻稻米品质差异分析
        2.3.3 再生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田间管理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芽生长动态的影响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力的影响
        3.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季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季根系伤流量的影响
        3.2.7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穗颖花退化的影响
        3.2.8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节位穗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9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稻桩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再生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再生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再生稻品种根系活力的影响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稻桩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几个再生稻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概况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品种性状指标的确定
    2.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2.3 参试品种与目标品种的关联系数
    2.4 关联度的计算
    2.5 试验品种的综合评价
3 讨 论

(6)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队伍进一步优化
2 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2.1 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2 二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3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2.4 生物技术育种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6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2.7 优质稻选育
3 科研平台建设明显改善
4 取得了丰硕成果
5 科研成果效益显着
6 科研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7 科研理论进一步提高
8 服务三农成效凸显
9 展望

(7)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与再生类型划分
    2.2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特性的影响
        2.3.1 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
        2.3.2 光合速率
        2.3.3 作物生长率与净同化率
        2.3.4 叶片磷酸蔗糖合酶活性
    2.4 留桩高度对粒叶比的影响
    2.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物质运转的影响
        2.5.1 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
        2.5.2 碳水化合物转运
3 讨论
    3.1 再生稻类型划分与低桩再生稻的利用
    3.2 留桩高度对不同类型再生稻源库特性与物质运转的影响

(8)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及比较蛋白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再生稻及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1.1.1 再生稻研究进展
        1.1.2 与本研究技术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2 再生稻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1.2.1 再生稻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
        1.2.2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产量表现及构成
        2.2.2 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特性
        2.2.3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细胞保护酶活性比较
        2.2.4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根系性状、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2.2.5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及ATP 酶活性变化
        2.2.6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分蘖动态及节位产量构成
        2.2.7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群体干物质积累
        2.2.8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叶、茎、鞘、籽粒及稻株的热值
        2.2.9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群体的能量积累与分配
        2.2.10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灌浆过程的能流特征
        2.2.11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养分需求量与生产效率
    2.3 小结
第三章 头季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2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株氮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2.4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2.5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头季分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3.2.6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稻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影响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取样
        4.1.3 实验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叶片细胞保护酶和MDA 含量的影响
        4.2.3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光合机能的影响
        4.2.4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的影响
        4.2.5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下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1.2 取样
        5.1.3 实验试剂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再生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2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不同节位再生芽芽长和活芽率的影响
        5.2.3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不同节位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4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再生芽萌发生长影响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1.1 超高产栽培模式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及栽培体系优化
        6.1.2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头季稻籽粒灌浆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6.1.3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项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进展
        1.2.1 腋芽的生长发育
        1.2.2 头季稻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对再生稻的影响
        1.2.3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2.4 再生稻的生态研究
        1.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再生力的差异
        1.2.6 超级杂交稻作再生稻利用
    1.3.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与产量表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组合再生芽萌发动态
        2.2.2 不同组合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苗生长动态
        2.2.3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2.4 再生率比较
        2.2.5 再生稻分节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2.6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生育期
        2.2.7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米质
    3.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与生理生化基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面积指数和粒叶比
        3.2.2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3.2.3 茎节可溶性总糖及淀粉含量
        3.2.4 头季稻生育后期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
        3.2.5 头季稻生育后期伤流强度
        3.2.6 头季稻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与光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2.1.2 方法
        4.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头季稻齐穗期剑叶的光合作用
        4.2.2 头季稻齐穗后期剑叶和倒二叶的光合作用
        4.2.3 头季稻后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及叶片衰减指数比较
        4.2.4 Y两优1号和汕优63剑叶净光合速率对温度的响应
        4.2.5 再生稻齐穗期剑叶的光合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超级杂交稻抽穗结实期在高温胁迫下的耐受性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温胁迫对花药花粉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2 高温胁迫对再生芽生长的影响
        5.2.3 高温胁迫对再生率和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5 高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再生稻和主季稻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产量及其构成
        6.2.2 株高与穗长
        6.2.3 叶面积指数和粒叶比
        6.2.4 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输出率
        6.2.5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Y58S与培矮64S再生特性等的比较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与调查项目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分期播种的农艺性状
        7.2.2 抽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
        7.2.3 剑叶净光合速率对温度的响应
        7.2.4 开花习性
        7.2.5 柱头外露情况
        7.2.6 再生特性
        7.2.7 高产制种实例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Y两优1号头季稻-再生稻示范表现 及其栽培技术体系
    8.1 示范点基本情况
    8.2 Y两优1号作"头季稻--再生稻"栽培的示范表现
        8.2.1 产量表现
        8.2.2 效益分析
        8.2.3 主要性状表现
    8.3 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8.3.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8.3.2 合理施肥,加强大田管理
        8.3.3 蓄留高桩,适时收割
        8.3.4 搞好再生稻培管
第九章 主要结论 创新点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参试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较强的再生率、较高的两季产量,可在湖南地区作头季稻+再生稻栽培
        9.1.2 超级杂交稻再生产量较高与其再生特性相关的生理生化优势有关
        9.1.3 超级杂交稻头季稻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较高的气孔导度和较低的蒸腾速率
        9.1.4 头季稻的形态及生理特征可作为再生稻品种(组合)选择的依据
        9.1.5 抽穗结实期Y两优1号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比两优培九强
        9.1.7 与超级杂交稻骨干不育系培矮64S相比,Y58S具有再生能力较强等优势
        9.1.8 Y两优1号头季稻-再生稻示范表现好,应注重栽培技术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9.3.1 关于超级杂交稻作再生稻利用
        9.3.2 关于再生稻品种(组合)的选育目标
        9.3.3 关于超级杂交稻再生栽培的适宜种植区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等
    基本情况
    学习及工作简历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奖励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课题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稻‘天优华占’不同稻作类型的产量结构分析[J]. 郑小雄. 农学学报, 2018(07)
  • [2]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结构分析[J]. 廖朝阳. 农学学报, 2017(10)
  • [3]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J]. 曹国军,谢国强,吴延寿,陈国徽,周微,高冰可,尹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8)
  • [4]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D]. 李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几个再生稻品种[J]. 蔡为铭. 福建农业学报, 2012(04)
  • [6]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J].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 福建稻麦科技, 2011(04)
  • [7]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 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5)
  • [8]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及比较蛋白组学分析[D]. 陈鸿飞.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0)
  • [9]超级稻Ⅱ优航1号再生高产栽培的库源结构特征分析[J]. 何花榕,杨惠杰,李义珍,卓传营,张上守,郑荣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6)
  • [10]超级杂交稻再生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朱校奇. 中南大学, 2008(12)

标签:;  ;  ;  

二、优航1号特性及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