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施万喜[1](2021)在《国审‘陇育5号’小麦丰产广适特性分析与推广应用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国审‘陇育5号’小麦丰产性、抗逆性、广适机理及推广策略,以期为北部旱地小麦高效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借鉴。利用多年多点国家北部旱地、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及高产示范资料,对冬小麦新品种‘陇育5号’的性状进行比较分析‘。陇育5号’多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为4922.54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3.28%,增产点(次)率89.97%。有效穗数597.0万/hm2,收获指数39.6%,旱地产量潜力达6399.0 kg/hm2。成穗多与收获指数较高是实现‘陇育5号’高产潜力的基础,抗寒抗旱抗病、耐生育后期高温、粒重变异小是其广适性和大面积推广的重要保障。‘陇育5号’丰产性强,抗寒抗旱、综合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适应范围广。在推广应用中,应采取项目推广方式,订单式原种生产,合同式良种繁育,"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种业企业+示范农户"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施万喜[2](2018)在《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选育及抗旱丰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农艺性状、综合抗逆性及产量结构特点,为大面积高效丰产推广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利用2012—2015年国家、省级区域试验、抗旱性鉴定、品质分析结果,对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的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产量结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陇育8号在国家、省级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5 721.92和4160.11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3.61%和7.63%,最高产量7 177.35 kg/hm2,抗旱系数0.915,容重810.0 g/L2,蛋白质13.89%,湿面筋31.2%,沉降值24.1 m L,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结论]陇育8号适宜在甘肃陇东及北部旱地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

杨芳,张成,乔岩[3](2015)在《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及主成分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陇东地区冬小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对20112012年度陇东地区旱地冬小麦参试品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度与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各农艺性状关联度的大小顺序是: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容重﹥饱满度﹥穗长﹥株高﹥条锈病﹥小穗数﹥旗叶面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穗粒数、千粒重和基本苗)对所考察性状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4.5%,反映了考察性状绝大部分信息。研究表明:选择穗粒数、千粒重及基本苗分蘖成穗率综合优势较高,株高、穗长适中,容重和饱满度较好的品种(系)是提高陇东旱地冬小麦产量的重要保证。

孙海涛,孙志强,张大林,王大玲[4](2007)在《陇东旱塬冬小麦优质丰产栽培理论及技术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从土壤水分动态特征、麦田水肥生态效应及施肥指标、冬小麦产量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陇东旱塬优质冬小麦丰产栽培的理论,明确了水、肥需求指标及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生理指标和产量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刘自成[5](2005)在《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冬小麦是陇东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35~4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65%,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区集中在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屯字塬、孟坝塬、春荣塬、草峰塬、独店塬、什字塬等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泾河川道。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镇原、宁县、西峰、崆峒、灵台、泾川、庆城、合水等县(区),平均产量2250~3750kg/hm2。 该区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生产潜力大;热量适中,日较差大;降水偏少,亏缺大。区内中南部冬麦区是冬小麦的适宜和最适宜种植区,西北部和东部仍有大面积的次适宜区和可种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外引品种难以在当地成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很小。因此分析影响陇东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象因素和生态区划,研究庆农号冬小麦育种的历史,利用历年区域试验资料和品质、抗病性分析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出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泛的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庆农号冬小麦品种自1982年开始选育以来,23年时间共育成新品种9个,新品系4个,其中以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和陇育215等品种表现突出。 2.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在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增产幅度显着,在绝大多数试验年份比对照增产达4.2%~16.73%,具有良好的增产性能,丰产性好。根据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判断,庆农4号、6号其品种与地点、品种与年份互作的变异系数小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庆农9号和陇育215的回归系数接近于1或小于1,稳产性、适应性较好。 3.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庆农4号对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类型表现免疫至中抗,庆农6号、庆农9号对所接条锈菌系表现免疫至高抗,属抗病品种,大田种植表现抗锈性好,抗红黄矮病,白粉病发病轻。庆农4号、庆农9号在严重干旱的1995年、1996年、2000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抗旱性,大多数试点产量居第一位,比对照及其他品系增产显着,抗旱、耐旱强。 4.品质得到提高。庆农3号、4号、5号、6号、9号,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分别为13.76%、14.54%、16.53%、17.24%和17.63%;赖氨酸含量(干基)分别为0.36%、0.55%、0.58%0.60%和0.58%。食用品质已为生产单位一致认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庆农6号沉降值51.2ml、吸水率66.3%、形成时间5min、稳定时间7.5min、评价值63、面包体积735ml、面包评分77.5,加工品质较好。庆农8号馒头评分为80.0分,是一个馒头型品种。

张成,孟建军[6](2005)在《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回归系数法、稳定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参加甘肃省2002~2004年度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的11个品种(系)进行丰产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有效评价作物品种丰产稳产性的好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客观、可靠;陇育215、陇鉴301丰产稳产,是陇东旱地极具推广前景的品种。

赵建萍[7](2003)在《陇东旱地冬小麦越冬死苗原因及其防御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陇东地区冬小麦越冬死苗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的防御措施是 :蓄水保墒 ,精细整地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 ;合理施肥 ,确保播种质量 ;大力推广地膜小麦和小麦沟播种植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等

郭其龙[8](2000)在《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

施万喜,宋廷新,李加宽,李国栋,赵建萍,宋立晓[9](1997)在《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陇东旱地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及增产机理。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区干旱年份中等施肥条件下,地膜冬小麦较露地冬小麦平均增产57.67%,以下籽315万粒/hm2增幅最高,达72.0%;产量三要素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露地增加78万、6粒和1.6g;拔节期单株鲜重与叶面积系数较露地增加30.9g、0.86;单株分蘖、次生根数分别增加0.91个、0.81个;株高增加15cm;出苗至抽穗期0~20cm地温提高0.9~3.75℃,0~50cm土壤含水量提高5.8~50.2g/kg;净增纯收益1050元/hm2左右

赵益民[10](2020)在《繁殖异速生长解释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文中指出在旱地农业生产中,作物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可避免。大多数小农户追求作物高产的同时,也希望作物能够稳产。截止目前,对旱地作物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一致性结论;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旱地作物育种工作进展。陇东地区是甘肃省主要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该地区降雨量年际波动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本研究通过分析近20年(1999-2019)陇东地区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探究了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试验一);通过两年多点大田试验,从繁殖异速生长的角度分析了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关系(试验二)。主要结果如下:1、近20年陇东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经历了四次对照品种的更替,分别为兰天4号(1999-2002)、西峰20(2002-2006)、西峰27(2006-2013)和陇育4号(2013-2019)。以对照品种产量衡量小麦生产水平,发现近20年陇东地区旱地冬小麦增产缓慢(年增量为71.3 kg hm-2,年增速为2.2%),且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20.2%)。2、以旱地小麦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最大籽粒产量衡量产量潜力,产量变异系数衡量产量稳定性。1999-2006年(兰天4号和西峰20为对照品种),参试冬小麦平均产量潜力为5081 Kg hm-2,年际变异系数为4.2%;2006-2019年(西峰27和陇育4号为对照品种),参试冬小麦平均产量潜力为5744 Kg hm-2,年际变异系数为22.7%。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有明显提升,同时存在较大波动。3、分析近20年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发现,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变异系数呈不相关(13/20年,P>0.05)和显着正相关(7/20年,P<0.05)关系。尤其是近6年(2013-2019,陇育4号为对照),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变异系数有5年呈显着正相关(P<0.05)。可见,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提升过程中可能存在产量稳定性下降的风险。4、对13个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两个生长季(2017-2019)的多点大田试验分析发现,兰天575平均籽粒产量最高(4971 Kg 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4263Kg hm-2)增产16.6%;泾选1号平均籽粒产量最低(3704 Kg hm-2),比对照品种减产13.1%。在所有环境中,宁县(2017-2018)平均籽粒产量最高(5457 Kg hm-2),灵台(2017-2018)由于倒伏,平均籽粒产量最低,仅为3379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旱地冬小麦籽粒产量(P<0.001)。5、两个生长季(2017-2019)多点大田试验发现,13个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变异系数呈显着正相关(R2=0.45,P<0.05),即旱地冬小麦的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6、分析13个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籽粒生物量(Reproductive biomass,R)和营养体生物量(Vegetative biomass,V)的异速生长关系,发现所有基因型R-V异速指数(log R-log V的斜率)均显着大于1,最大为1.27(灵麦479),最小的为1.11(陇育0869)。7、相关分析表明,13个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与R-V异速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2=0.31,P<0.05),产量变异系数与R-V异速指数也呈显着正相关(R2=0.62,P<0.01)。可见,R-V异速生长关系的变化可以影响旱地小麦的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综上所述,旱地小麦作物产量潜力与产量稳定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繁殖异速生长可以很好解释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与产量稳定性之间的权衡;我们推测这种权衡关系可能受控于这种生物学限制,很难通过育种手段解决。我们建议今后旱地作物育种应该兼顾产量潜力和稳定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产量潜力的提高。

二、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审‘陇育5号’小麦丰产广适特性分析与推广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2.1.1 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2.1.2 生产示范产量表现
    2.2 广适性分析
    2.3 抗逆性分析
    2.4 品质分析
3 推广应用策略
    3.1 以推广项目为载体,明确职责抓协调
    3.2 以种业企业为依托,建立基地抓种源
    3.3 以技术集成为重点,良种良法配套促推广
4 结论与讨论

(2)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选育及抗旱丰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征特性
    2.2 丰产性
        2.2.1 品系鉴定比较试验。
        2.2.2 区域生产试验。
        2.2.3 产量结构。
    2.3 品质分析
    2.4 综合抗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及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设计及试验材料
    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2.1.1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绝对差值的计算
        2.1.2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2.1 多个性状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分析
        2.2.2 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陇东旱塬冬小麦优质丰产栽培理论及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理论
    1.1 旱塬冬小麦对水分需求指标及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1.1.1 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需求指标
        1.1.2 土壤水分基本特征
        1.1.3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1.1.4 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
        1.1.5 冬麦田合理供水指标
    1.2 冬小麦田水肥生态效应及施肥指标
        1.2.1 冬小麦对肥料的需求特性
        1.2.2 冬小麦田肥水生态效应
        1.2.3 轮作倒茬及休田方式的作用
        1.2.4 冬小麦施肥指标
    1.3 冬小麦生产潜力及生理指标
2 冬小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对策
    2.1 加快优质冬小麦品种推广步伐
    2.2 塬区优质冬小麦产量主攻目标
    2.3 合理施肥, 用地养地相结合, 提高土壤基础肥力
    2.4 实行科学的耕作措施, 达到以肥调水, 以水促肥的效应
    2.5 加大各项技术推广与管理力度

(5)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陇东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资源
    1.2 陇东农业气象灾害
        1.2.1 干旱
        1.2.2 霜冻
        1.2.3 冰雹
        1.2.4 大(暴)雨和大风
        1.2.5 干热风
    1.3 小麦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1.3.1 小麦对光、热条件的要求
        1.3.2 小麦对水、肥条件的要求
    1.4 陇东冬小麦种植区划
        1.4.1 西北部冬麦区(Ⅰ)
        1.4.2 中、南部冬麦区(Ⅱ)
        1.4.3 东部冬麦区(Ⅲ)
    1.5 庆阳市冬小麦品种的演进
        1.5.1 冬小麦生产发展简况
        1.5.2 历史上的主要品种
        1.5.3 近十年的品种改进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和方法
        2.3.1 鉴定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
        2.3.2 区域试验
        2.3.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育种目标分析
    3.2 系谱分析
    3.3 特征特性分析
        3.3.1 株型分析
        3.3.2 抗旱、抗寒性分析
        3.3.3 抗(耐)病性
        3.3.4 产量表现及评价
        3.3.5 品质及评价
    3.4 今后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
        3.4.1 选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
        3.4.2 选育干旱年份产量较为稳定、多雨年份具增产潜力的旱地品种
        3.4.3 减少抗锈育种的盲目性
        3.4.4 选育适宜于带田种植和地膜栽培的品种
    3.5 对陇东地区今后冬小麦育种的思考
        3.5.1 技术方面的几个问题
        3.5.2 建立小麦育种工作自身发展的机制
        3.5.3 增加育种投入,实行后期补助
        3.5.4 建立育种中心
        3.5.5 稳定队伍,提高水平
        3.5.6 扩大与国外技术合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育成了一批优异品种
        4.1.2 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
        4.1.3 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
        4.1.4 品质得到提高
        4.1.5 株高有一定程度降低
    4.2 讨论
        4.2.1 产量性状的选育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4.2.2 抗锈品种的遗传背景狭窄,抗性较为单一
        4.2.3 在抗旱性与丰产性的结合上有待进一步努力
        4.2.4 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和开发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点
    1.2 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1.2.1 回归系数法[1~3] 计算公式为:
        1.2.2 稳定性参数法[2, 3] 计算公式为:
        1.2.3 高稳系数法[4] 计算公式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2.2 回归系数分析
    2.3 稳定性参数分析
    2.4 高稳系数分析
    2.5 性状的地域变异
3 讨 论

(10)繁殖异速生长解释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1.1 交互作用定义与分类
        1.1.2 交互作用的形成与意义
    1.2 品种产量稳定性
        1.2.1 品种产量稳定性定义
        1.2.2 产量稳定性评价方法
        1.2.3 产量稳定性应用
    1.3 产量潜力
        1.3.1 产量潜力定义
        1.3.2 产量潜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1.4 生物量分配
        1.4.1 生物量分配研究方法
        1.4.2 异速生物量分配模型
    1.5 立项依据
第二章 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试验设计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2000-2019年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籽粒产量
        2.2.2 2000-2019年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产量潜力
        2.2.3 2000-2019年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产量潜力和稳定性关系
    2.3 讨论
        2.3.1 2000-2019年陇东地区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更替分析
        2.3.2 2000-2019年陇东地区冬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潜力、稳定性
        2.3.3 2000-2019年陇东地区冬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潜力与稳定性关系
第三章 籽粒产量与营养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解释产量潜力与产量稳定性关系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4.1 物候期记录
        3.1.4.2 单株产量要素测定
        3.1.4.3 群体要素测定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单株性状分析
        3.2.1.1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单株地上生物量及收获指数
        3.2.1.2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单株株高
        3.2.1.3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单株穗数、单穗籽粒数、千粒重
        3.2.2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潜力及与产量稳定性关系
        3.2.3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籽粒产量和营养生物量间的异速关系
    3.3 讨论
        3.3.1 基因型产量和性状分析
        3.3.2 冬小麦基因型异速指数与产量稳定性关系
第四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审‘陇育5号’小麦丰产广适特性分析与推广应用策略[J]. 施万喜. 农学学报, 2021(10)
  • [2]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选育及抗旱丰产特性研究[J]. 施万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3)
  • [3]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及主成分分析[J]. 杨芳,张成,乔岩. 陇东学院学报, 2015(01)
  • [4]陇东旱塬冬小麦优质丰产栽培理论及技术对策[J]. 孙海涛,孙志强,张大林,王大玲. 甘肃农业科技, 2007(07)
  • [5]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D]. 刘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6]陇东旱地冬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J]. 张成,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4)
  • [7]陇东旱地冬小麦越冬死苗原因及其防御措施[J]. 赵建萍. 甘肃农业科技, 2003(03)
  • [8]陇东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J]. 郭其龙. 甘肃农业科技, 2000(01)
  • [9]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J]. 施万喜,宋廷新,李加宽,李国栋,赵建萍,宋立晓. 甘肃农业科技, 1997(03)
  • [10]繁殖异速生长解释旱地冬小麦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D]. 赵益民. 兰州大学, 2020

标签:;  ;  ;  

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