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甘草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一、甘草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吕卉[2](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聂鲜钰[3](2020)在《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是败酱科缬草属植物,以根茎入药,有清热止泻、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在自然条件下宽叶缬草繁殖系数低、生长缓慢,想要实现规范化种植,就必须从种子种苗及栽培措施等方面入手。本研究从种子种苗质量控制、栽培措施择优两个方面开展宽叶缬草的栽培试验工作,从中药农业角度,探索能提高宽叶缬草产量及生物活性成分挥发油含量的人工培育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成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种子呈黄褐色;二是种子顶部的冠毛展开。种子呈长圆状卵形,体积小。在宽叶缬草种子发芽过程中,温度比光照更关键,最佳发芽条件为10-15℃,无光照。2、以根重和根粗两个特征指标对宽叶缬草种苗(剔除地上部)进行分级,将宽叶缬草种苗分为三个等级,即I级苗根重≥13g,根粗≥3mm;II级苗根重6-13g,根粗2-3mm;III级苗根重1.5-6g,根粗2-3mm。通过产量和质量确保分级的合理性,本试验中不同等级的宽叶缬草种苗对地上部生长无明显的影响,对产量及质量有显着的影响,等级越高的种苗出苗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挥发油提取率及成分含量也越高,说明本次试验宽叶缬草的种苗分级是合理的。本研究中,I级苗和II级苗的出苗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等都远远高于III级苗。因此,在宽叶缬草的生产中,为保证产量与质量,建议选择I级苗、II级苗。3、宽叶缬草种植密度为A2(0.25×0.3m)即133333株/hm2时产量最高,A1(0.2×0.25m)即200000株/hm2次之,在133333-55555株/hm2之间,随着密度的降低产量逐渐降低,说明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宽叶缬草种植。栽培密度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提取率和多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除A4浸出物的含量最高外,挥发油成分、乙酸龙脑酯和总黄酮含量均为A2(0.25×0.3m)最高。A2密度下宽叶缬草的产量及主要有效成分都较高。因此,在宽叶缬草的生产中,为保证产量及质量,建议选择0.25m×0.3m的行株距种植。4、氮磷钾配施对宽叶缬草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有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施肥13(N1P2K1)处理即氮肥172.5kg/hm2,磷肥330kg/hm2,钾肥108.75kg/hm2的叶片数、茎数、单株重、根重、产量均为最高,且产量达到11402.22kg/hm2,对比未施肥条件增产了246.36%。施肥对宽叶缬草不同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对多糖和浸出物含量无明显影响,施肥9(N2P2K1)挥发油提取率最高,施肥12(N1P1K2)有利于乙酸龙脑酯等挥发油成分含量的积累,施肥14(N2P1K1)有利于总黄酮含量的积累。但从产量考虑,可以选择施肥13(N1P2K1),施肥13处理下的宽叶缬草品质较稳定,其主要的挥发油成分乙酸龙脑酯为50.25%,也高于文献标准33.73%。5、移栽期B1(12月11日)的叶片数、茎数、单株重、根重、产量等均为最高,且随着移栽时间的延后茎叶数和产量等逐渐降低。不同移栽期对宽叶缬草不同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移栽期B3(1月27日)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移栽期B4(3月10日)总黄酮含量最高,移栽期B1(12月11日)浸出物含量最高,但不同移栽期对宽叶缬草的乙酸龙脑酯等挥发油成分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产量考虑,建议选择B1(12月11日)移栽。6、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的地上部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都有显着的影响,且均表现为T3(土壤含水量50%-55%)>T2(土壤含水量为25%-30%)>T1(土壤含水量为10%-15%)。当土壤含水量处于T1水平时,严重影响宽叶缬草生长,导致其产量降低甚至是死亡,但当土壤含水量达到T2、T3水平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种植宽叶缬草时,需保持土壤含水量在50%-55%水平,多浇水,但不能造成田间积水。7、结论:在种植宽叶缬草时,应选择I、II级种苗,保证出苗率;注意移栽时间,在年前最适宜;应合理密植,平均133333株/hm2;还要注意水肥管理,施肥水平为N 172.5kg/hm2,P2O5 330kg/hm2,K2O 108.75kg/hm2;多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但不淹水。

吴晓英[4](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研究指明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朱仁愿,丁爱华,李运,邱国玉,丁辉,李岩,张彩霞,刘光瑞[5](2019)在《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文中提出目的:为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电话与各区县农业局沟通、与有关乡镇政府联系和实地走访调查三种方式,对兰州市各区县中药材种植地中药材的品种、面积、产量和产值、栽培技术、加工方式等情况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种植的合理化建议。结果与结论:2018年全年,兰州市共有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21种,种植总面积约51万亩,年产量达17万吨,年产值超17亿元,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覆膜或直接播种的形式,加工则以晾晒为主。兰州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特色品种突出、道地性得到保证、中药材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品种退化、基础研究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等问题。建议兰州市应在加大宣传、扩大优势的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构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良好农业规范(GAP)意识,加强科学研究力度,探索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开展中药材保险,保障种植产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兰州市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

王徐建[6](2017)在《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甘草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而且在食品工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甘草需求量的增加,野生甘草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甘草已成为解决甘草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直播法因其幼苗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根系深,在收获时难以挖掘。研究表明,甘草种植可以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收获时不需挖深,易于机械化收获作业,甘草能健康生长,品质好,产量高。育苗移栽是人工栽培甘草理想的栽培模式,且甘草倾斜移栽在适应性、产量方面优于水平移栽。因此本文结合甘草根苗育苗移栽的农艺要求设计了甘草倾斜移栽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早地移栽机和移栽农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计获得移栽用甘草根苗的尺寸参数,通过设计甘草根苗振动分离排序装置建立振动分苗排序的临界参数模型,经试验验证甘草根苗振动分离的可行性,为整机分苗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2、进行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关键工作部件——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理论研究、设计与试验。本文基于开沟器土壤回流特性利用解析法设计建立开沟器结构参数、工作参数与倾斜V行断面沟倾斜角度、沟底长度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倾斜V型断面沟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是开沟器土壤回流口角度,影响沟底长度的因素主次为开沟器作业深度、开沟器土壤回流口角度、开沟器翼板间距、土壤休止角、开沟器作业速度。所建数学模型理论和试验结果误差小于4%,该数学模型可用于实现特定要求的倾斜V型断面沟的开沟器的参数获取。通过投苗试验验证,开沟器作业速度为影响甘草根苗水平投苗移栽后甘草根苗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甘草移栽后甘草根苗倾斜角度参数模型,获得开沟器水平投苗优化参数公式,通过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进行优化仿真试验,确定开沟器水平投苗优化参数公式可用来进行开沟器优化参数获取。经试验验证,为保证移栽后甘草根苗的倾斜角度,应选择甘草滞后投苗系数η≥1即甘草根苗投苗滞后投苗距离偏差E≥0。3、分析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提升装置提升状态模型确定提升装置能够实现无自锁提升的初始状态。设计了甘草根苗辅助分苗、输苗、投苗装置,并进行各部件空间结构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并进行了大田试验,4行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作业质量良好,甘草根苗倾斜移栽后根苗株距满足甘草根苗移栽的农艺要求,且甘草根苗移栽株距、芽端深度误差均在5%以内,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作业稳定性好。

李昕升[7](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李振永,温淑红,杨文平,李明,蒋齐,张清云,安钰[8](2009)在《宁夏甘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盐池甘草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在中药材历史上深厚的积淀,而使盐池县成为"中国甘草之乡"。盐池甘草经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依然很多。现就目前甘草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整理出来,以供商榷。

熊格生[9](2009)在《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高产与高效栽培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认为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在国内外棉花、烟草、蔬菜和花卉育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一项新的棉花育苗移栽方法——棉花营养液漂浮育苗技术。该育苗技术通过采用多孔聚乙烯泡沫育苗盘为载体,以混配基质为支撑,以营养液水体为苗床进行漂浮育苗,能使优良棉种的出苗率超过95%,成苗率达到90%以上,移栽后易成活,与其它育苗移栽方式相比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和增产等优点。本研究以农杂66为试验材料,从棉花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植物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产量形成等方面对营养液漂浮育苗的移栽方式及在大田生产表现进行详细的研究,以阐明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高效栽培及高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为新型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前后棉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通过田间移栽试验表明,营养液漂浮育苗棉苗适宜的移栽苗龄为2叶1心至4叶1心,最佳的移栽苗龄为3叶1心。以营养钵育苗方法为对照,对处于3叶1心时期棉苗移栽前和移栽至大田30 d后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表明,营养液漂浮法育成苗棉苗在移栽前的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根冠比高于对照;移栽至大田后,则明显低于对照;而棉苗的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体积、根长、主根长、根半径、根表面积和一、二级侧根数及叶面积于移栽前和移栽至大田后均高于对照。可见,营养液漂浮法育成的棉苗根系发达,移栽至大田后能更好的促进根的生长。对棉苗移栽前后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营养液漂浮育苗棉苗的根系TTC还原强度在移栽前显着高于对照;移栽至大田30 d后,棉苗的根系TTC还原强度则低于对照,但无明显差异;根系伤流量于移栽前和移栽至大田后均低于对照;棉苗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移栽前均明显高于对照,移栽至大田30 d后则低于对照,而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移栽前和移栽后均低于对照;而棉苗根系脯氨酸含量于移栽前和移栽至大田后均显着高于对照。棉苗叶片的SOD和POD活性移栽前均显着高于对照,移栽至大田后,则明显低于对照;叶片中CAT活性在移栽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棉苗叶片MDA含量在移栽前低于对照,而移栽至大田后明显高于对照。2营养液漂浮育苗不同移栽处理棉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以营养钵育苗方法为对照,对处于3叶1心时期的棉苗在移栽时采用了不同处理。结果表明,浇根特优和粘Bt生根粉移栽棉株的株高、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在移栽大田30d后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相应的营养钵育成的棉苗(对照);浇根特优移栽棉株的根冠比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粘Bt生根粉、浇根特优和带基质移栽棉株的主根长、根长和根体积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移栽至大田后,粘Bt生根粉和带基质移栽的根半径明显小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粘Bt生根粉移栽棉株的根表面积为最高,其次为浇根特优和带基质移栽的棉株。对不同试验处理的棉苗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浇根特优移栽棉苗的根系TTC还原强度为最佳,其次为粘Bt生根粉和带基质移栽的棉苗,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4种不同处理移栽棉苗根系脯氨酸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但在4种不同处理间的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苗根系脯氨酸的含量无明显的差异;浇根特优和粘Bt生根粉移栽棉株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浇根特优、粘Bt生根粉和带基质移栽棉株根系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而不带基质移栽棉株根系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移栽至大田后,浇根特优和粘Bt生根粉移栽棉株叶片的SOD、POD和CAT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浇根特优、粘Bt生根粉和带基质移栽棉株叶片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不带基质移栽棉株叶片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3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表现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根系发达,从苗期至吐絮期期间的根系鲜重及干重、主根长、根长、根体积、根半径、根表面积以及一、二级侧根数均明显大于相应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棉株(对照);从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地上部分鲜重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43.91%、88.62%、49.72%、37.24%、85.30%和36.93%;棉株的茎叶干重也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45.34%、72.21%、47.47%、37.03%、73.45%和59.71%。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始蕾期、始花期比对照提早了3-5 d;子叶节茎粗比对照增粗;单株有效果枝数增加2-3个,成铃数增加8.3%,蕾铃脱落率降低3.2个百分点;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皮棉产量比对照增加155.0 kg·hm-2,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对照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4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株相比,营养液漂浮育苗在初花期、盛花期、结铃期和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根系TTC还原强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2%、6.7%、12.6%和20.7%;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降低;从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的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低25.9%、20.1%、15.9%、12.8%、15.5%和4.2%;苗期至结铃期,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87%、6.31%、4.18%、3.6%和2.02%,但差异不显着;另外,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棉花苗期至初花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SOD、CAT活性均低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盛花期至吐絮期,棉株根系SOD、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P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苗期至盛花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但在结铃期至吐絮期则低于对照。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SOD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5.2%、7.5%、8.8%、9.3%、29.5%和5.8%;蕾期至吐絮期,棉株叶片POD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10.0%、1.3%、5.9%、3.3%和0.3%;苗期至结铃期,棉株叶片CAT活性均低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CAT活性则显着高于对照;蕾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MDA含量均低于对照。初花期至结铃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的GA3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苗期至蕾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的IAA含量均低于对照;初花期至吐絮期,棉株根系的IA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苗期至吐絮期,棉株根系的ABA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棉株根系的ZR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从苗期至盛花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的GA3含量均低于对照;结铃期至吐絮期,棉株叶片的GA3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苗期至蕾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的IAA含量均高于对照;初花期至吐絮期,棉株叶片的IA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苗期至吐絮期,棉株叶片的AB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棉株叶片的ZR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但无显着性差异。从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的氮、磷、钾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苗期至吐絮期,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功能叶的氮、磷含量均高于对照,棉株叶片钾的含量均低于对照,但无显着差异。

王瑞芳[10](2008)在《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文中指出本文于2006~2007年在民勤县进行了甘草栽培方式、灌水、施肥、密度等方面的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及甘草的生长规律,旨在为甘草人工高效种植提出关键技术及理论依据,进而指导甘草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覆膜对甘草株高和主根长的生长、芦径的增粗及分枝数的增多均有显着影响。覆膜栽培甘草的株高、分枝数、主根长和芦径较露地穴播的分别增高5.51%、7.1%、2.17%和10.21%,较露地条播(对照CK)依次增高10.30%、11.6%、9.48%和15.65%;2年生甘草各项生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1年生的基本相似;覆膜栽培对甘草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作用的机理是覆膜栽培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地温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温幅达0.8℃~2.65℃;覆膜栽培甘草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鲜产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和露地条播处理的;覆膜穴播甘草生长1年的较露地条播增产39.87%,生长2年的较露地条播增产22.92%。2.灌水量对甘草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灌水量处理的甘草农艺性状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灌水次数在6次以下,总灌水量在5400m3/hm2以内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甘草产量增加,超过该灌水量后,灌水量再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适宜灌水范围内,甘草的农艺性状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使得甘草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进而促进其产量提高。试验条件下以灌水次数为56次,总灌水量为4500m3/hm2-5400m3/hm2时,无论是甘草的农艺性状还是干物质积累量或产量,均表现出最好。3.氮磷钾施肥量对甘草单位面积产量有显着的影响。随氮磷钾施用水平的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较低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对甘草产量有促进作用,但施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产量并不明显增加;施肥对1年生甘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影响效果要比2年生的明显;干物质积累的规律为:随着生长月份的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对甘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也不同,总趋势是8月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地下部较慢,810月甘草总干物质积累明显加快,转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减慢而地下部加快。通过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对甘草地上、地下生长、生物量和药材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最佳施肥量为:N67.5~101.79kg/hm2,P205172.5~260.13kg/hm2,K2O162~243kg/hm2。4.定植密度对甘草的生长动态有不同的影响。甘草株高、芦径、主根长和主茎分枝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增长趋势,株高和芦径以定植密度27万株/hm2的最佳。定植第2年甘草主根长在不同的定植密度下生长动态相似,但定植密度小的处理其主根较长,主茎分枝数较多;甘草各部分干物质积累的总体趋势为定植密度越小,干物质积累量越大。以密度24万株/hm2的处理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4.98g/株,以密度27万株/hm2的处理单株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50.12g/株。由此认为甘草栽培密度是其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就甘草根产量而论,27万株/hm2是适宜的定植密度。

二、甘草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3)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药用植物栽培措施研究
        1.2.1 种子种苗质量控制
        1.2.2 栽培密度对药用作物的影响
        1.2.3 施肥对药用作物的影响
        1.2.4 移栽期对药用作物的影响
        1.2.5 土壤含水量对药用作物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宽叶缬草种子种苗质量等级及其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2.1 种子质量特征研究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2.1 种子成熟过程试验
        2.1.2.2 种子萌发特性试验
        2.1.3 试验指标测定
        2.1.4 结果与分析
        2.1.4.1 种子外观形态
        2.1.4.2 种子成熟过程
        2.1.4.3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2.1.5 讨论与小结
    2.2 种苗质量分级及其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2.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2.1 宽叶缬草种苗质量分级试验
        2.2.2.2 不同等级宽叶缬草种苗栽培试验
        2.2.3 试验指标测定
        2.2.3.1 田间植株形态观察
        2.2.3.2 产量测定
        2.2.3.3 挥发油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2.3.4 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
        2.2.3.5 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2.3.6 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2.3.7 浸出物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2.3.8 宽叶缬草GC指纹图谱的建立
        2.2.4 数据处理
        2.2.5 结果与分析
        2.2.5.1 宽叶缬草种苗基本农艺性状
        2.2.5.2 宽叶缬草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2.2.5.3 宽叶缬草种苗分级结果
        2.2.5.4 不同等级种苗对宽叶缬草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2.2.5.5 不同等级种苗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2.2.5.6 不同等级种苗对宽叶缬草质量的影响
        2.2.5.7 不同等级种苗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2.2.6 讨论与小结
3 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栽培密度对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1.5 结果与分析
        3.1.5.1 栽培密度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3.1.5.2 栽培密度对宽叶缬草质量的影响
        3.1.5.3 栽培密度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1.6 讨论与小结
    3.2 不同施肥方案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2.5 结果与分析
        3.2.5.1 施肥对宽叶缬草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2.5.2 施肥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3.2.5.3 施肥对宽叶缬草质量的影响
        3.2.5.4 施肥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2.6 讨论与小结
    3.3 不同移栽期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指标测定
        3.3.4 数据处理
        3.3.5 结果与分析
        3.3.5.1 移栽期对宽叶缬草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5.2 移栽期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3.3.5.3 移栽期对宽叶缬草质量的影响
        3.3.5.4 移栽期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3.6 讨论与小结
    3.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4.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4.2 试验设计
        3.4.3 试验指标测定
        3.4.4 数据处理
        3.4.5 结果与分析
        3.4.5.1 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4.5.2 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3.4.5.3 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质量的影响
        3.4.5.3 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4.6 讨论与小结
4 结论
    4.1 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4.3 最优种植方案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兰州市及其中药材种植基本信息
2 兰州市各辖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1 七里河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2 西固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3 红古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4 永登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5 榆中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3 兰州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分类信息
4 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1 优势
    4.2 存在的问题
5 发展建议
    5.1 加大宣传, 扩大优势
    5.2 对于存在问题, 有以下几点建议
        5.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发展构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5.2.2 加强良好农业规范 (GAP) 意识
        5.2.3 加强科学研究力度, 探索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
        5.2.4 开展中药材保险, 保障种植产业发展

(6)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移栽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甘草类长根茎作物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草根苗物理特性及开沟器作业土壤回流特性探究
    2.1 甘草根苗物理特性研究
    2.2 开沟器土壤回流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设计及试验
    3.1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设计
    3.3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草倾斜移栽开沟器设计及试验
    4.1 开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倾斜移栽开沟器的参数设计
    4.3 开沟器投苗位置参数模型的建立
    4.4 开沟器倾斜V型断面沟成型土槽试验
    4.5 开沟器投苗试验
    4.6 甘草根苗倾斜投苗滞后投苗试验验证
    4.7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滞后投苗试验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理论分析及离散元仿真优化
    5.1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理论分析
    5.2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的优化
    5.3 离散元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作业仿真可行性验证
    5.4 甘草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离散元仿真优化设计
    5.5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的优化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草倾斜移栽机设计与试验
    6.1 甘草倾斜移栽机作业流程图
    6.2 辅助分苗、输苗、投苗机构的设计
    6.3 平行四杆提升机构的设计
    6.4 附件设计
    6.5 液压系统的设计
    6.6 传动路线设计
    6.7 整机设计及田间试验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宁夏甘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甘草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1.1.1 甘草天然资源丰富,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1.1.2 甘草人工种植技术不断成熟, 产量和经济效益显着增加
        1.1.3 企业带动, 产业化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1.1.4 药材质量完全实现了可控, 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1.1.5 甘草深加工研究与开发取得一定进展
    1.2 存在问题
        1.2.1 种籽短缺将是长期制约甘草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1.2.2 育苗成活率低, 种苗产量低等级差
        1.2.3 标准化栽培技术 (SO P) 普及率低, 制约甘草产业发展
        1.2.4 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防治不科学
        1.2.5 甘草采挖技术落后, 增加了种植成本
        1.2.6 甘草自然死亡是目前限制甘草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2.7 深加工技术工艺落后, 产品受市场制约性较大
2 甘草市场前景与宁夏甘草产品竞争力
    2.1 甘草市场前景
    2.2 宁夏甘草市场竞争力
3 甘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3.1 发展思路
    3.2 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2.1 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
        3.2.2 规模发展,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2.3 技术创新与快速发展的原则
        3.2.4 内引外联, 互利共赢, 多元化投资的原则
        3.2.5 市场导向与商贸带动原则
4 甘草产业发展目标与建设规模
    4.1 发展目标
    4.2 建设内容与发展规模
        4.2.1 产业化基地建设内容
        4.2.2 科技创新体系内容
        4.2.3 甘草生物化工产业创新研发平台
5 思考与建议
    5.1 坚定发展甘草产业的信心, 克服一蹴而就的思想
    5.2 强化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药农的科学种植水平
    5.3 启动甘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
    5.4 加强质量管理
    5.5 继续加强优良种苗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5.6 加强甘草野生资源原种保护
    5.7 甘草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9)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高产与高效栽培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棉花育苗及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1.1 棉花育苗技术研究概况
        1.1.1 育苗移栽的效应
        1.1.2 棉花各种育苗技术
        1.1.2.1 营养钵育苗
        1.1.2.2 营养块育苗
        1.1.2.3 芦管育苗
        1.1.2.4 纸管育苗
        1.1.2.5 无土育苗
        1.1.2.6 穴盘育苗和微钵育苗
        1.1.2.7 营养液漂浮育苗
        1.1.2.8 芽苗移栽
        1.1.2.9 其它育苗技术
        1.2 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棉田种植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1.2.2 棉花栽培技术的完善和改进
        1.2.2.1 育苗移栽,保全苗,延长生育期
        1.2.2.2 移栽地膜棉的应用
        1.2.2.3 化学调控,塑造高产株型
        1.2.2.4 摘除早蕾晚蕾,防早衰,减少烂铃
        1.2.2.5 整枝及叶枝利用
        1.2.2.6 棉花需水及棉田排灌和节水技术
        1.2.2.7 “矮、密、早”栽培技术
        1.2.3 棉花栽培技术新途径
        1.2.3.1 同步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1.2.3.2 简化栽培的思路与方法
        1.3 移栽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研究
        1.4 移栽棉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
        1.4.1 生理特性的研究
        1.4.2 保护酶活性的研究
        1.4.3 内源激素含量的研究
        1.4.4 养分吸收动态的研究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营养液漂浮育苗最佳移栽苗龄
        2.2.2 营养液漂浮育苗最佳移栽方式
        2.2.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形态特征
        2.2.4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生理生化特性
        2.3 预期目标
第二章 营养液漂浮育苗最佳移栽苗龄棉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生理生化指标及形态特征测定
        1.3.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3.1.1 棉株根系TTC还原强度的测定
        1.3.1.2 棉株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1.3 棉株根系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1.3.1.4 棉株根系伤流的测定
        1.3.1.5 棉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1.6 棉株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1.7 棉株叶片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1.3.2 棉株形态特征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液漂浮法育成棉苗的最佳移栽苗龄
        2.2 棉株根系TTC还原强度和脯氨酸的变化
        2.3 棉株根系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及伤流量的变化
        2.4 棉株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5 棉株叶片SOD、POD、MDA和CAT活性的测定
        2.6 棉株形态特征
    3 讨论
        3.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3.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形态特征的变化
第三章 营养液漂浮育苗不同移栽方式棉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1.3 生理生化指标及形态特征测定
        1.3.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1.3.1.1 棉株根系 TTC还原强度的测定
        1.3.1.2 棉株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1.3 棉株根系 SOD、POD、CAT活性和 MDA含量的测定
        1.3.1.4 棉株根系伤流的测定
        1.3.1.5 棉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1.6 棉株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1.7 棉株叶片 SOD、POD、CAT活性和 MDA含量的测定
        1.3.2 棉株形态特征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棉株根系 TTC还原强度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棉株根系 SOD、POD、CAT活性和 MDA含量及伤流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棉株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棉株叶片 SOD、POD、CAT活性和 MDA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棉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营养液摘尿浮育苗移栽棉形态特征及 产量性状表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棉株形态特征的调查
        1.3.2 生育期及产量性状指标调查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株形态特征
        2.1.1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株高
        2.1.2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地上部鲜重、干重
        2.1.3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根系鲜重及干重
        2.1.4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根冠比、根体积
        2.1.5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的主根长、根长
        2.1.6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的根半径、根表面积
        2.1.7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一、二级侧根数
        2.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株形态表现
        2.3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移栽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移栽棉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3.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株形态表现
        3.3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移栽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研究
    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功能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1.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1.1.3.1 棉株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1.1.3.1.1 叶绿素含量(Chl)的测定
        1.1.3.1.2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_2浓度的测定
        1.1.3.2 棉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1.3.3 棉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1.3.4 棉株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1.1.3.5 棉株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1.3.6 棉株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1.1.3.7 棉株叶片 MDA含量的测定
        1.1.3.8 棉株叶片 SOD、POD和 CAT活性的测定
        1.1.3.9 棉株叶片 IAA、ABA、GA_3和 ZR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1.3.9.1 植物激素的提取、纯化
        1.1.3.9.2 植物激素的测定
        1.1.3.10 棉株叶片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1.1.3.10.1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1.3.10.2 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
        1.1.3.10.3 植株全钾含量的测定
        1.1.4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叶绿素含量
        1.2.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光合特性
        1.2.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可溶性糖含量、氮(N)代谢
        1.2.3.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可溶性糖含量
        1.2.3.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氮(N)代谢
        1.2.4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脯氨酸(pro)含量
        1.2.5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1.2.6 棉株叶片保护酶活性
        1.2.6.1 棉株叶片 MDA含量和 SOD活性
        1.2.6.2 棉株叶片 POD和 CAT活性
        1.2.7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1.2.7.1 棉株叶片赤霉素(GA_3)和生长素(IAA)含量
        1.2.7.2 棉株叶片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
        1.2.8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全 N、P、K含量的研究
        1.2.8.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全 N含量
        1.2.8.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全 P含量
        1.2.8.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全 K含量
        1.3 讨论
        1.3.1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3.2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氮(N)代谢的影响
        1.3.3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1.3.4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1.3.5 营养液漂浮育苗棉株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1.3.6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 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3.6.1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 MDA含量的影响
        1.3.6.2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3.7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1.3.7.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的研究
        1.3.7.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脱落酸含量的研究
        1.3.7.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玉米素核苷含量的研究
        1.3.8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叶片全 N、P、K含量的研究
    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2.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1.3.1 棉株根系 TTC返原强度的测定
        2.1.3.2 棉株根系 MDA含量的测定
        2.1.3.3 棉株根系 SOD、POD和 CAT活性的测定
        2.1.3.4 棉株根系 IAA、ABA、GA_3和ZR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1.3.5 棉株根系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 TTC还原强度
        2.2.2 棉株根系 MDA含量和 SOD活性
        2.2.3 棉株根系 POD和 CAT活性
        2.2.4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内源激素含量
        2.2.4.1 棉株根系赤霉素(GA_3)和生长素(IAA)含量
        2.2.4.2 棉株根系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
        2.2.5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全 N、P、K含量的研究
        2.2.5.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全 N含量
        2.2.5.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全 P含量
        2.2.5.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全 K含量
        2.3 讨论
        2.3.1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2.3.2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根系 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2.1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根系 MDA含量的影响
        2.3.2.2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株根系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内源激素含量
        2.3.3.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的研究
        2.3.3.2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脱落酸含量的研究
        2.3.3.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玉米素核苷含量的研究
        2.3.4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根系全 N、P、K含量的研究
第六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1.1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前后棉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1.2 营养液漂浮育苗不同移栽处理棉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
        1.3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表现
        1.4 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对甘草种质资源的研究
    1.3 药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1.3.1 甘草酸的研究
        1.3.2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1.3.3 甘草多糖的研究
    1.4 甘草栽培技术的研究
        1.4.1 繁殖技术研究
        1.4.2 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
    1.5 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 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思路
    2.6 试验地概况
第三章 甘草不同栽培方式生长动态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栽培方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
        3.2.2 栽培方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生长动态的影响
        3.2.3 栽培方式对甘草鲜产的影响
        3.2.4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5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灌水量对甘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灌水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4.2.2 灌水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2.3 灌水量对甘草根鲜产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甘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5.2.2 施肥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2.3 施肥量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生长规律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
        6.2.2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干物质积累规律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甘草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3]不同栽培措施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的影响[D]. 聂鲜钰. 贵州大学, 2020
  •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5]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J]. 朱仁愿,丁爱华,李运,邱国玉,丁辉,李岩,张彩霞,刘光瑞. 中国药房, 2019(11)
  • [6]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徐建.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宁夏甘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 李振永,温淑红,杨文平,李明,蒋齐,张清云,安钰.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6)
  • [9]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高产与高效栽培的生物学特性分析[D]. 熊格生.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10]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D]. 王瑞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甘草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