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力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论力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谈力学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晶[1](2020)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学生的智能倾向性特征为依据,研究设计科学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予以实施,分析实际的应用效果。本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汇总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对上海地区初中生智能倾向性的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上海市的两所民办中学和两所公办中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初中生的“优势智能”是音乐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男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优于女生;女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和音乐智能优于男生;男女生其余智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着重研究与物理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四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性现状,开发相应的物理教学策略。第二板块是基于初中生的八项智能特点,设计高效的物理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主要设计了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物理“竞答游戏”单元复习教学,另一种是物理“问题连续体”教学。在文中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包括两者的相互渗透方式,渗透意义及实施的具体操作步骤。第六部分以问卷调查、学生的成绩及师生访谈结果为评判依据,分析了第五章两个案例的实施过程及其应用效果,结论显示:两个案例均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收获、不足、改进方案及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四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设计高效的物理教学模式,并予以实施,突破了传统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的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了初中物理教学。

刘国庆,郑训臻,周显波[2](2020)在《基于周培源力学竞赛引发的高校基础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参加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过程总结,探讨了普通工科类高等院校基础力学课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师教学出发点、学生学习角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力兴趣等方面提出了基础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次仁尼玛,宁长春,陈天禄,张辉杰,汪亚平,刘茂元,高启[3](2017)在《构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文中认为介绍了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含义、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于大学物理教学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对于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

钟予[4](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卓德武[5](2014)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初中物理为学生了解事物的道理(内在规律)以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结构提供了依据。初中物理是学生后续学习高级物理的基础。学习动机或兴趣是学习活动存在的前提,只有在学生乐学、愿学的基础上才可能推动学习成绩的提高。开展有效的物理教学活动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支撑,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方案,为教学成果添砖加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顾永强,李革,方治华[6](2011)在《力学学科素质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从力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意义和现状入手,制定了实施的目标,并重点论述了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方法,即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普及、传播力学知识,建立力学创新教育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力学竞赛、选拔优秀力学人才,组建力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研究,等。

张东晓,李萍[7](2010)在《力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微》文中认为在力学课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美育、品德教育等3个方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力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方法,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

曾郁林,陈晓明[8](2010)在《金融危机视角下工科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思考》文中认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就业问题凸显,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甚至缺失的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体现高职特色、突出重点内容,整体构建工科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施毅敏[9](2006)在《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对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物理学教学水平,关系到这个国家科技人才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关系到这个国家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因如此,工科大学物理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力学作为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以自己所在的院校的工科学生为对象对工科物理力学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讨论了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和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的要求。第三部分对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具体又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信息技术力量的支持、工科大学生对物理力学教学改革的期待。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首先论述了通过改变工科物理力学与中学物理过于重复的状况、加强工科物理力学与工程技术内容的联系、增加工科物理力学中近代物理内容的比重、适当补充物理(力学)发展前沿相关讲座这四点来改革工科物理力学的教学内容并给出内容改革的一个大纲;然后着重论述了自学指导法在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本课题研究的展望。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以及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一些想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展望。

江安凤[10](2006)在《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恢复高校教学工作基础上,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至今为止,高校教学改革已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涉及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并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发展。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历史教学角度出发,以理工科院校发展为主线,回顾了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恢复与探索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不断深入与创新阶段。第三部分以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两所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历程。第四部分在回顾三个阶段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并着重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思路及趋势。

二、谈力学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力学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1.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2.1.1 多元智能理论的形成背景及产生依据
        2.1.2 多元智能理论的结构和要点
        2.1.3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教育的适应性
    2.2 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第3章 初中生智能倾向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来源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测
    3.4 初中生的多元智能现状整体特征
    3.5 初中生智能差异性分析
        3.5.1 性别差异性分析
        3.5.2 学校差异性分析
    3.6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
    3.7 初中生智能倾向性调查结果的启示
第4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4.1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
        4.1.1 基于语言智能规范物理学术用语
        4.1.2 基于逻辑-数理智能拓宽物理思维
        4.1.3 基于空间智能呈现物理图像
        4.1.4 基于身体-动觉智能发展物理实验教学
    4.2 多元智能助力初中物理教学
        4.2.1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4.2.2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促进科学探究深入化
        4.2.3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师生反思全面化
第5章 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5.1 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竞答游戏”单元复习教学模式探析
        5.1.1 物理“竞答游戏”单元复习教学简介
        5.1.2 两者的渗透方式
        5.1.3 两者的渗透意义
    5.2 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探析
        5.2.1 物理“问题连续体”教学简介
        5.2.2 两者的渗透方式
        5.2.3 两者的渗透意义
第6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6.1 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竞答游戏”单元复习教学实践研究
        6.1.1 研究方案
        6.1.2 实践研究过程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 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问题连续体”教学实践研究
        6.2.1 研究方案
        6.2.2 实践研究过程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实施建议
    7.3 本课题研究的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智能倾向性调查问卷
附录 B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物理“竞答游戏”实践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 C 教学设计(一)
附录 D 教学设计(二)
致谢

(2)基于周培源力学竞赛引发的高校基础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周培源力学竞赛简介
2.从力学竞赛看基础力学课教学现状与不足
    2.1从课程内容设置看。
    2.2从教师教学出发点看。
    2.3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3.关于基础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3.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3.2改变教学手段。
    3.3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

(3)构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2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功能
    2.1 课件的持续更新建设
    2.2 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2.3 教学手段的讨论和确定
    2.4 面对社会的物理教育工作以及物理科普工作的推进
3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价值
    3.1 对于学生的价值
    3.2 对于教师的价值
    3.3 对于一般通识课教学的推广价值
4 小结

(4)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6)力学学科素质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与创新教育的目标
    (一)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
    (二)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工程素养训练
二、实施素质与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 普及、传播力学知识
    (三) 建立力学创新教育实验室,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 开展大学生力学竞赛, 选拔优秀力学人才
    (五) 组建力学兴趣小组, 开展课外研究

(8)金融危机视角下工科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工科类高职人文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培养的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 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倾向, 浮躁短视, 急功近利, 不能立足长远
    (三) 普遍存在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转变思想, 树立正确理念
    (二) 突出重点内容, 体现高职特色
        1. 以情感交流,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教学、实践中溶入职业道德教育。
        3. 多层次, 多渠道开展审美教育。
    (三)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 考虑人文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 将人文教育贯穿整个高职教育期间,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3. 改革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四、创造良好条件,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一) 着力营造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9)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课题的提出
    2 研究动态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及现状
    1.1 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
    2.2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的要求
第三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3.1 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
    3.2 信息技术力量的支持
    3.3 工科大学生对物理力学教学改革的期待
第四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究
    4.1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4.1.1 改变工科物理力学与中学物理过于重复的状况
        4.1.2 加强工科物理力学与工程技术内容的联系
        4.1.3 增加工科物理力学中近现代物理内容的比重
        4.1.4 适当补充物理(力学)发展前沿相关讲座
        4.1.5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大纲
    4.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4.2.1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4.2.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中自学指导法的探究
        4.2.3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中自学指导法的实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5.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之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改革开放后理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1993年)
        2.1.1 恢复
        2.1.2 探索与尝试
    2.2 全面发展阶段(1993-1999年)
    2.3 进一步深入与创新阶段(21世纪初期)
3 案例分析
    3.1 学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1.1 以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1.2 以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东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2 学科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2.1 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3.2.2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3.2.3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4 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成就分析
        4.1.1 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高
        4.1.2 教学改革范畴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4.1.3 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4.2 问题思考
        4.2.1 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出现了低水平重复
        4.2.2 教学改革实践中考虑学生因素的相对缺乏
        4.2.3 跨学科、综合改革开放程度不够
        4.2.4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
        4.2.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4.3 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4.3.1 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以理念作为先导,使教学改革更加理性化
        4.3.2 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注意教育哲学层次的理念更新
        4.3.3 增加跨学科改革的开放程度,破除学科与专业壁垒
        4.3.4 学生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过程
        4.3.5 加强教学改革立项的宏观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谈力学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研究[D]. 孙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周培源力学竞赛引发的高校基础力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刘国庆,郑训臻,周显波. 才智, 2020(02)
  • [3]构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J]. 次仁尼玛,宁长春,陈天禄,张辉杰,汪亚平,刘茂元,高启. 大学物理, 2017(06)
  • [4]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5]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J]. 卓德武. 教师, 2014(18)
  • [6]力学学科素质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 顾永强,李革,方治华. 中国冶金教育, 2011(06)
  • [7]力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微[J]. 张东晓,李萍.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8]金融危机视角下工科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思考[J]. 曾郁林,陈晓明. 职教论坛, 2010(06)
  • [9]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D]. 施毅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6)
  • [10]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D]. 江安凤.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论力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