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年成效显着

枝江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年成效显着

一、芷江县十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人民智库课题组[1](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贾保营[2](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陈总文[3](2021)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内涵分析,系统的探讨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改良作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准则层,采用文献频数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查法选取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构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的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生态效益)的构成因素,确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为:蓄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评价体系各子系统(准则层)所占权重为蓄水保土效益(0.5936)、改善生态环境效益(0.2493)、改良土壤效益为(0.1571)。(2)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综合实施,蓄水保土效益:实现年保土11.36万t,新增拦蓄水量314.74万m3,土壤减少侵蚀模数为42.41t/hm2。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林草覆盖率从61.29%提高至69.22%,耕地面积治理后减幅14.74%;有林地面积治理后增幅32.77%;经果林增幅76.62%。改良土壤效益:物理性质,治理后土壤容重减小,其平均值由1.21g/cm3下降至1.18g/cm3;治理后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由治理前的46.31%提升至48.29%;化学性质,治理后土壤中全氮2.22g/kg、全磷0.29g/kg、全钾3.92g/kg和有机质38.56g/kg含量均有增加。(3)林草措施中各林种的蓄水保土量表现为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的蓄水量203.81万m3和保土量1.39万t;经果林蓄水量72.53万m3和保土量2.81万t;用材林蓄水量26.85万m3和保土量1.39万t。(4)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综合得分为87.03,使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提升,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陈淑霞[4](2020)在《河长制背景下湘西丰水山区样板河建设评价研究 ——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周怡如[5](2020)在《芷江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蔬菜种植户采纳行为研究》文中指出

李博[6](2020)在《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针对该省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不多见。湖南作为我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省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已开发出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旅游资源亟待挖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其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亟需对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素及旅游开发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以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平衡指数、网格维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探究了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助熵权法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文章最后提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地区;市州尺度上,主要集中在湘西、怀化、郴州、永州、邵阳等5个市州;在区县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在全省75个县市区,其中11个县市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不少于20个;传统村落分形特征明显,且分形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湘南山区,分布带的走向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态势。(2)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地貌、植被盖度、河流水系、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等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客源市场、交通区位、高级景区等是重要的外部推手,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影响较为显着。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布面积较广,全省79个县市区内明显分布着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二级潜力区位于一级潜力区的外围。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45个县市区内,即湖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都有分布,且一级潜力区主要位于湘西、湘南和湘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沿路”、“沿河”等空间分布规律。(3)为保护和发展湖南省传统村落,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提出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等建议。

陈学林[7](2020)在《基于CSLE的湖南省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水土流失是湖南省当前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的背景下,明确省内水土流失现状和逐年变化情况,探究区域水土流失规律特征,可为湖南省多样化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选取湖南省内四大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湘西南天雷山-雪峰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芷江侗族自治县,洞庭湖平原湿地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岳阳县,资水中上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邵东县和水土流失一般监测区长沙县。以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为主要技术手段,获取湖南省典型区域侵蚀因子,实现2019年湖南省典型研究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和定量评价,并耦合分析土地利用、坡度地形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主要结论如下:2019年湖南省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总体呈现态势可控、稳中向好的特点,除局部侵蚀强度略有增长外,四个典型研究区总侵蚀面积均较2018年数据有所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面积1105.11km2,占研究区面积12.73%,其中,以轻度侵蚀占比最大,面积达930.89 km2,占比84.24%;中度侵蚀115.38km2,占比10.44%;强烈侵蚀37.08km2,占比3.36%;极强烈侵蚀15.93km2,占比1.44%;剧烈侵蚀5.81km2,占比0.52%。水土流失发生特征:(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集中在林地和耕地类型,侵蚀发生面积达911.64 km2,占82.49%;(2)从地形坡度上看:集中在8°~35°坡度范围,累计侵蚀面积为845.47 km2,占比76.50%;(3)从植被覆盖度上看:集中在30%至75%植被覆盖度范围内,侵蚀面积897.33km2,占总侵蚀面积 81.20%。湖南省典型研究区中,岳阳县水土流失状况最差,长沙县最佳。(1)各研究区侵蚀面积上:岳阳县土壤侵蚀面积为472.55 km2大于邵东县315.57 km2大于芷江侗族自治县205.73 km2大于长沙县111.26 km2;(2)从侵蚀面积与区域土地面积之比上:邵东县17.74%大于岳阳县16.82%大于芷江县9.82%大于长沙县 5.57%。岳阳县侵蚀特征为总量大、程度重,尤其强烈及以上程度,侵蚀面积和比重均为最高,分别为31.84 km2和6.74%。因湖区和流域水力侵蚀,土质松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击溅和大范围地表径流是侵蚀程度不断加深的重要因素;邵东县区域侵蚀比重最大,侵蚀分布较为均衡,强烈及以上侵蚀多分布在东部。因处“衡邵干旱走廊”带,土层薄、保水能力差、抗蚀性差、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易形成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增加侵蚀;芷江县西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区侵蚀产生显着分化,地形、植被和人为因素是分界特征主要原因;长沙县特征为面积小、程度轻,总侵蚀量和平均侵蚀模数均为四县最低,强烈以上侵蚀等级占比极小,水土保持措施和管理水平较高。因此,湖南省典型区域以防止和减少大范围轻度侵蚀为主。岳阳县针对湖区治理,扩大植被覆盖,减少侵蚀总量和缓解严重侵蚀发生;邵东县围绕“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域,关键是增加水资源配套和保水工程,降低侵蚀面积;长沙县和芷江县对人口活动密集区造成的较强侵蚀,加强生产建设类水土保持管理和破坏后恢复。林地、耕地类型的治理要双管齐下,增加具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如设立林地专人专岗,护坡保土工程,不仅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更要提升植被覆盖等级、覆盖质量,才能有效发挥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预防遏制作用。

曲超[8](2020)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提出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调节基于生态环境服务、保护和发展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实践在全国开展得早,投入资金多,补偿效果好,但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没有开展系统回顾和绩效评价,生态补偿工作未形成工作闭环,难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概念,从博弈论角度论证了基于绩效评价进行补偿的合理性,构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补偿政策效益、效应和效率的综合评价,测算了实际补偿与按绩效应支付补偿的差额,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理论部分对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回答了生态补偿“为什么补、补什么、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揭示了生态补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学理论主要回答了“好不好、怎么改”等问题。其次,对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补偿效果分析、补偿效应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多位维度进行了评述。之后,采用博弈论方法,按照预补偿、后补偿、按照绩效补偿三种模式,对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发现在绩效补偿模式下分配补偿资金并进行博弈,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预算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实践评述与框架设计部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设计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的生态补偿经历了初设阶段(1978-2004年)、形成阶段(2004-2012年),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梳理了三个阶段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实践进展方面,我国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同时,总结了美国、欧盟、拉美等国家生态补偿实践情况;归纳出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针对性不强、补偿效率不高等实践方面的问题。三是框架设计方面,针对当前研究对象集中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绩效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EPI指数等线性加总等不足,系统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拓展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采用熵值法测度生态补偿的六项效益。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总体熵均值由2011年的16.77增加到2018年的33.58,增加了100.20%。上海市、浙江省、重庆市熵均值位于前列,贵州省、安徽省、云南省熵值增速位于前列。二是采用DID模型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显着改善了流域水质。在各控制变量中,人均GDP、氨氮排放强度通过1%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其与政策效应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窗期、子样本回归、安慰剂等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政策效应具有稳健性。三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流域的综合补偿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综合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四是综合以上三个逻辑层次评价结论,以效应评价作为可信度参考,以效益评价作为计算基数,以效率评价作为调整系数,测算了按绩效应补偿的金额,形成绩效评价工作闭环。2011-2015年应在实际补偿的基础上额外补偿,而2016-2018年应扣减补偿资金。分省市测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市应给予额外补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三是突出绩效化,坚持生态补偿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四是突出激励化,以生态补偿为抓手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李红红[9](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治淮运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统一领导部署下进行的,呈现出蓄泄兼筹、蓄洪为主的特点。1950年中央治淮会议后,河南省成立治淮总指挥部,下辖许昌、信阳、潢川、淮阳、陈留、商丘6个专区治淮指挥部,各级治淮机构分工合作、统一指挥,组织民力修建蓄洪工程、整理河道以及开展群众性的水利建设。民工是治淮的主力军,河南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动员上百万民工参与治淮水利建设。首先,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回忆诉苦、时事政治宣传等方式激发群众爱国治淮热情。其次在宣传过程中,利用报纸、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宣传治淮意义、方针等,形式新颖,群众普遍接受。最后,解除治淮民工的后顾之忧,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需求,鼓励群众参加治淮水利建设。在治淮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满足民工工资、食宿、卫生、文娱诉求,通过竞赛活动提高民工的劳动积极性。治淮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占用群众土地,各级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调剂房屋等方式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尽力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历时八年,河南治淮效果显着。由于治淮初期缺乏技术人员,水文资料有限,以及在治淮水利建设中片面追求工程进度,造成诸如工程防洪标准低、工程浪费严重、工程质量不达标、民工过度劳累与安全得不到保障、移民经济赔偿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为以后河南的治淮工作提供经验教训。

杨文婷[10](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芷江县十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芷江县十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2)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老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2.2.1 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成因
        2.2.2 老溪小流域治理情况及措施
    2.3 数据采集
        2.3.1 样地设置
        2.3.2 土壤采集与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1 选取评价指标
        3.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3.2 权重分析与确定
    3.3 生态效益计量与分析
        3.3.1 蓄水保土效益
        3.3.2 改良土壤效益
        3.3.3 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3.4 评价指标分值量化计算
        3.4.1 无量纲数据处理
        3.4.2 生态效益评分的等级划分
        3.4.3 指标量化计算
    3.5 评价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1.2.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地理
    2.3 社会经济
    2.4 交通网络
    2.5 旅游发展
        2.5.1 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概况
        2.5.2 旅游业发展概况
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3.1 传统村落概况
    3.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
        3.2.1 最邻近指数分析
        3.2.2 变异系数分析
    3.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3.3.1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3.3.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3.3.3 网格维数分析
    3.4 湖南省传统村落市县分布特征
        3.4.1 市州分布特征
        3.4.2 县域分布特征
    3.5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密度特征
    3.6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关联特征
        3.6.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6.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
        4.1.1 湖南省旅游传统村落概况
        4.1.2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4.1.3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构建与结果
        4.2.1 评价指标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评价指标分级
        4.2.4 模型构建与结果验证
    4.3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3.1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析
        4.3.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
    5.1 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
    5.2 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
    5.3 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
    5.4 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
    5.5 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CSLE的湖南省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土流失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土壤侵蚀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岳阳县
    2.2 邵东县
    2.3 长沙县
    2.4 芷江侗族自治县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基础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基础数据预处理
        3.2.2 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标志
        3.2.3 CSLE模型土壤侵蚀因子计算
        3.2.4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侵蚀因子及其空间分布
        4.1.1 坡长坡度LS值及空间分布
        4.1.2 降雨侵蚀力R值及空间分布
        4.1.3 土壤可蚀性K值及空间分布
        4.1.4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值及空间分布
        4.1.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E值空间分布
        4.1.6 耕作措施T值空间分布
    4.2 土壤侵蚀结果分析
        4.2.1 土壤侵蚀模数与侵蚀量
        4.2.2 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分布
    4.3 不同条件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4.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4.3.2 不同地形坡度带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4.3.3 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4.4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长沙县
    2. 邵东县
    3. 岳阳县
    4. 芷江侗族自治县
致谢

(8)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分析
        (二)历史沿革
        (三)主要原则
        (四)标准核算
        二、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筛选
        (二)总体分布
        (三)实证研究情况
        (四)评价方法情况
        三、生态补偿绩效研究进展
        (一)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重点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主要功能
        (三)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演绎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框架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来源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
        (二)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
        (三)社会参与型生态补偿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一)绩效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经济学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博弈论理论
        (五)生态资本理论
        (六)生态价值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比较与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比较
        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经济学分析
        (一)预补偿型
        (二)后补偿型
        (三)按绩效评价补偿型
        (四)三种补偿模型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述评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二、生态补偿政策进展
        (一)初始阶段:生态补偿依附于环境管制
        (二)形成阶段:体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三)完善阶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一、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总体情况
        二、我国生态补偿重点实施领域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
        (三)流域生态补偿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生态补偿实践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三、拉美国家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第一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指标构建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绩效评价主要目标
    第二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比选
        一、方法比较
        二、方法选择
        (一)效益评价——熵值法
        (二)效应评价——双重差分法
        (三)效率评价——三阶段DEA方法
    第三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
        二、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指标
        三、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状况
        二、森林生态补偿状况
        三、流域生态补偿状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综合评价
        一、生态补偿效益分类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环境质量效益
        (四)污染减排效益
        (五)资源节约效益
        (六)社会公平效益
        二、描述性统计
        三、效益熵值分析
        (一)11省市生态补偿综合效益熵值分析
        (二)11省市生态补偿各单项效益熵值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I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的设定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二节 长江干流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DID模型设置
        三、基本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长江支流赤水河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基本回归
        三、分行业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第一节 各类生态补偿综合效率评价
        一、综合效率评价第一阶段
        二、综合效率评价第二阶段
        三、综合效率评价第三阶段
        四、综合效率与单项效率对比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脱贫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按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金额测算
        一、纳入计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
        二、综合效益总量
        三、11省市绩效熵值
        四、11省市基于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二、生态补偿规模逐年提高,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三、生态补偿政策效应显着,宜在重点流域总结推广
        四、生态补偿综合效率先升后降,规模效率低为主要因素
        五、补偿金额与绩效评价结果背离,由补偿不足转变为补偿过度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第三节 建议
        一、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三、突出绩效化,完善生态补偿的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
        四、突出激励化,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图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表1 2016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2 2017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3 2018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4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县域名单(2018年).
    表5 长江经济带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km~2)及占比(2018年)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7 黄河流域8省区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8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调查问卷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章 河南治淮运动兴起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淮河灾害
    第二节 河南治淮的先行工程——治理颖河
    第三节 河南治淮运动的展开
第二章 河南治淮措施
    第一节 河南治淮机构及方针的确立
        一、河南治淮机构的确立
        二、治淮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河南地方治淮措施
        一、蓄洪工程
        二、河道整理
        三、群众性的水利建设
第三章 淮河治理中的民工动员与管理
    第一节 民工动员与调配
        一、民工动员
        二、民工调配
    第二节 民工管理
        一、党团组织普遍组建
        二、开展竞赛,评功奖模
    第三节 民工生活
        一、工资待遇
        二、食宿卫生与文娱活动
第四章 淮河治理中的移民安置
    第一节 移民安置工作的开展
        一、移民机构的建立
        二、开展移民动员
        三、移民安置
    第二节 移民安置中相关问题及其处理
        一、返回原籍问题
        二、移民与群众关系问题
        三、移民干部问题
        四、经济赔偿问题
第五章 河南治淮效果
    第一节 河南治淮成效
        一、河南防洪排涝体系初步形成
        二、河南农业较快发展
    第二节 河南治淮教训
        一、防洪工程设计标准偏低问题
        二、工程质量问题
        三、工程浪费问题
        四、民工安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水土保持概念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4.2.1 治理规划原则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4.3.1 理念及目标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4.3.4 管理运行
        4.3.5 绩效考核制度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4.4.3 生态自然修复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基本情况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5.4.3 主要技术措施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5.4.5 分析与展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附录2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芷江县十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2]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D]. 陈总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河长制背景下湘西丰水山区样板河建设评价研究 ——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为例[D]. 陈淑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芷江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蔬菜种植户采纳行为研究[D]. 周怡如.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6]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李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CSLE的湖南省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特征研究[D]. 陈学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曲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治淮工作研究(1950-1957)[D]. 李红红.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枝江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年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