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ULTC和SVC影响的换电容量分析计算

考虑ULTC和SVC影响的换电容量分析计算

一、考虑ULTC和SVC等影响的功率交换能力的分析与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1](2021)在《移动边缘视频自适应传输与缓存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视频服务的普及提供了基本条件,视频服务的流行推动了视频流量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但巨大的视频流量对移动边缘网络带来了沉重的通信和计算压力,使得集中式数据处理模式遭遇到严重的危机。首先,由于移动用户设备的广泛分布,加上用户视频访问的“长尾”效应(内容流行度的不均衡),使得移动边缘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冗余视频数据,增加了移动边缘网络的传输负担。其次,在移动边缘网络中的感知视频上传将受到移动边缘网络的链路条件、拓扑结构、设备负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确保快速、高效的感知视频上传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移动边缘网络的时变性、移动的任意性等特点也造成在移动边缘网络中为用户提供低时延、高质量、高适应性的视频服务难度很大。在用户端设备上部署视频缓存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视频分发机制。但基于移动边缘缓存的内容分发需要克服对核心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依赖,增强内容分发机制对网络条件与客户需求的适应性,提供最合适用户端的视频质量。因此,研究移动边缘网络中视频传输和缓存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面临不少技术困难。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一,研究在移动边缘网络中资源和能力有限的用户设备上快速、在线提取视频流关键内容的问题,使得接收用户可以在获取完整视频内容前了解视频的主体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视频传输。本文设计了一个低复杂度的在线视频摘要算法,通过适配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移动边缘网络的动态性来提取不同的代表性关键视频段集合。本文定义了视频段覆盖范围和左右描点,通过最小化视频摘要误差和自动检测孤立值,将移动边缘网络中时延敏感的自适应视频摘要问题刻画为0-1矩阵优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个NP难的稀疏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弹性视频摘要算法来动态地调节所选代表性视频段的数量。为降低算法复杂度,本文对算法的关键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加入了锚搜索和关键视频段组合搜索算法来大幅地缩减搜索空间。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具有很强的网络和用户适应性,能够显着改善带宽利用率、降低时间消耗。第二,研究移动边缘网络中群智感知视频上传问题,通过设备直连D2D通信技术来应对移动边缘网络中信号不佳的情况,将基于内容的动态路由与网内数据去重去冗技术相结合来减少传输的视频数据量。通过“生产-存储-传输”范式的定义,本文提出了视频处理和视频转发策略,并将带有两轮局部去重去冗操作的D2D协作视频上传问题形式化为多阶段的决策问题。由于这个决策问题中涉及到移动边缘网络中传输目的地不确定的难点,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逐步互助视频上传算法,将上述决策问题分解为一个背包问题和一个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组合。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工作显着减少了视频的传输时延,并有效改进了移动边缘设备间的传输负载平衡。第三,为适应移动边缘网络的动态性,本文针对可伸缩编码视频(SVC),研究SVC视频层在带有D2D支持的移动边缘网络中的协作缓存放置问题。本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联合考虑用户感知时延、缓存存储成本和缓存负载三个影响因素,利用SVC视频层之间的依赖关系约束,在联合支持多源和单源放置方式下,将SVC视频层的缓存放置问题形式为一个0-1整数规划问题。在子模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个负载感知的贪婪分层视频缓存放置算法,将请求的SVC视频层分类为多源放置的共享层和单源放置的非共享层。其中共享层的放置问题被转化为一个单源容量设施位置问题,非共享层放置问题转换为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算法可达到最低的缓存总成本,能够有效地改进算法时间消耗和缓存节点间的负载平衡。

李冲[2](2021)在《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柔性负荷等设备的接入,传统配电网正逐步向具有多种可控设备的主动配电网转变,如何协调控制主动配电网中众多可控设备对配电网的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配电网中线路阻抗比较大,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耦合性强,若采用传统解耦理论对配电网单独进行有功或无功优化,不利于全面提升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此外,分布式电源出力的随机性与负荷的波动性增加了配电网中的不确定性,使得由确定性优化方法获得的优化策略偏离系统运行的实际需求,不利于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有功无功协调优化角度出发,建立了以光伏机组、微型燃气轮机、有载调压变压器、储能系统及无功补偿设备为调控手段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为降低模型求解的难度,对协调优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进行线性化及二阶锥松弛处理,将原优化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模型。此外,本文使用场景分析法处理光伏机组出力与负荷的不确定性,利用l-2范数构造了场景概率分布的不确定集,建立了基于场景法的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并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修改后的IEEE33节点算例上验证了协调优化策略在降低网损的能力与分布鲁棒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为使优化策略能够跟随系统实时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应用于配电网协调优化中,同时考虑预测误差与不同控制设备的动作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布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配电网两时间尺度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策略。日前优化环节采用确定性优化方法确定有载调压分接头等慢动作速度设备的控制策略;日内优化环节采用时序滚动优化的方法对配电网进行分布鲁棒协调优化,并使用光伏机组与负荷的测量值对预测模型进行校正,以减少负荷波动以及预测误差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在修改后的IEEE33节点算例上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在能够跟随系统实时变动做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能有效应对预测误差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减少节点电压越限的发生。

刘炳辰[3](2021)在《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动态无功补偿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逐步增加,但新能源电厂往往建设于电网末端,网架结构薄弱,存在暂态过电压等影响电网运行稳定性的问题。为此,加设额外的无功补偿装置以维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是必要的。电力系统常用的无功补偿装置有大容量调相机、分布式小容量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及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COM)等,各种设备补偿效果及应用场景各不相同,但仍未得到最佳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无功补偿装置。为了获得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的最佳无功补偿方案,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补偿效果,得出分布式调相机的补偿效果最佳;然后基于传统无功补偿装置的选址方法,提出了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最后对分布式调相机的励磁参数进行了优化,主要成果如下:(1)对实际新能源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含调相机、SVC、STATCOM等无功补偿装置的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仿真模型。基于所建模型,对比了不同无功补偿装置在高比例新能源电网中过电压抑制的能力及低电压支撑水平,得到了最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无功补偿装置。(2)通过仿真对比确定最佳无功补偿装置为分布式调相机后,基于传统无功补偿装置选址方案,提出了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的优势,确定了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分布式调相机选址方案。(3)对比了不同分布式调相机励磁控制方案,确定了高压母线电压附加控制方式为最佳方案。基于灵敏度分析法,对励磁控制环节各个参数的频域轨迹进行分析,得到了分布式调相机励磁控制环节的参数优化方向。

崔灿灿[4](2021)在《新一代分布式调相机的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短缺及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各国逐步加强对风光等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但我国能源分布不均,新能源大多分布于偏远地带,电能跨区外送时系统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易发生连锁脱网事故,因此需在新能源场站配置足够的无功备用容量。为了提高新能源系统运行可靠性,本文以新一代分布式调相机为无功补偿设备,研究电磁参数、励磁参数以及励磁结构对调相机动态特性的影响。首先,分析分布式调相机及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调相机的数学模型,确定反应调相机动态无功特性的评价指标——有效无功电流增益。基于该指标的频域灵敏度分析,获取影响调相机动态特性的关键参数和优化规律。进一步通过频率响应和风电系统的时域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励磁系统的参数优化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将有效无功电流增益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平均频域灵敏度指导种群的寻优方向,从种群搜索方式和选择策略两方面对蜂群算法进行改进,以求解励磁参数的优化模型。通过有效无功电流增益的频率响应以及时域下风电系统仿真两方面验证改进蜂群优化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分析双励调相机定子电压和电流dq轴分量的运行特点,建立双励调相机数学模型,确定影响双励调相机无功特性的因素。结合前文所述单励调相机的相关分析方法对双励调相机本体及励磁系统进行参数优化,并在风电系统进行时域仿真验证。最后,基于单励、双励调相机的数学模型,确定影响调相机进相深度的主要参数,并在风电系统进行时域仿真验证。同时,利用仿真实验,针对电压突变情况,深入分析励磁结构对调相机动态无功特性的影响。

罗金山[5](2020)在《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应用于输电网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对输电通道的输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输电技术一般通过动态的输电网架规划构建新的输电通道以满足负荷增长的要求,动态网架规划技术虽然能满足供电要求,但极易造成电网结构复杂化并占据更多的输电走廊,同时,输电线路的供电不均衡极其容易造成部分线路输电阻塞,而另一部分线路输电容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投资的浪费。现代互联电网输电技术具备了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配置能力,不仅能够实现电力资源的大容量跨区域互联互供,同时,也可以降低网架新建带来的投资成本,从而受到了电力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高电压等级大容量输电线路自身一旦发生障,对于落点附近可能造成极大冲击,如若落点近区网架结构和电源支撑较为薄弱,均衡性较差,很容易造成输电阻塞、电压失稳等严重问题,甚至导致系统解列乃至崩溃。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FACTS技术通过调整电力网络内嵌参数,从而调整了潮流走向及潮流分布,并实现电力传输资源更加均衡的配置,不仅可以降低大容量输电线路落点附近的输电阻塞和电压跌落问题,也同时避免了投资新建线路造成成本提升的弊端,并保证了网架结构的简洁高效。分布式潮流控制器(Distributed Power Flow Controller,DPFC)作为FACTS家族中最高效成员——统一潮流控制器(Unit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的延伸,不仅具备了UPFC的潮流调控能力,同时可以适应输电线路新建与改造中更为复杂的需求,因此成为本文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在查阅、整理、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建模、分析以及仿真验证,主要对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等效建模的并网优化配置展开深入研究,重点对考虑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并网效能的优化配置、适应多形态电网的分布式潮流控制器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整理和论述串联和并联潮流调控原理,介绍了STATCOM、SSSC和UPFC的数学模型,归纳FACTS潮流调控原理衍生出了DPFC的拓扑结构。基于DPFC的工作特性,对DPFC内部的基波和三次谐波功率采用傅里叶变换,揭示了DPFC的功率交换工作原理。在DPFC的功率特性分析中,采用叠加定理和dq变换,分别对基波功率控制特性、三次谐波功率控制特性、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和DPFC的控制范围展开分析,为全文研究潮流调控能力奠定基础。(2)DPFC并网附带的系统潮流调控效能决定了DPFC对系统潮流均衡性、输电可靠性和系统运行经济性方面的调整效果,本文重点围绕潮流均衡性和经济性研究DPFC并网效能。潮流均衡性研究中引入加权潮流熵理念加以描述,以区分网络负载率的有序等级;经济性研究中引入了全寿命周期理论,以量化DPFC并网运行等年值后优化配置的经济性行为。为了降低优化计算的维度,基于系统潮流调控目标的不同,引入了DPFC的等效功率注入模型以锲入潮流计算模型。采用灵敏度分析法,提出了基于多指标效能分析的DPFC单点优化配置模型和基于差异化经济性评估的DPFC单点选址定容优化配置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加以求解,仿真验证了DPFC并网对潮流效能的改善作用。(3)立足于DPFC的潮流调控能力,构建了DPFC的等效功率注入模型,结合负荷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实现负荷场景的确定性处理,引入交流潮流安全约束,提出了基于等效功率注入模型的DPFC多点选址定容优化配置模型,采用Benders分解法转换为两阶段问题,主问题中均采用DPFC的等效电抗模型,并结合大—M法进行线性松弛,构建DPFC的布点选择和机组出力方案,子问题中结合概率统计模型和交流潮流安全约束,对DPFC并网容量加以优化,修正主问题的可行解。(4)针对DPFC的无功补偿能力,结合新能源并网引发的并网点电压问题,构建了DPFC的等效电抗模型,对新能源及负荷的不确定性,采用抽样聚类方法建立场景集,提出了基于等效电抗模型的DPFC多点随机优化配置模型。由于优化配置模型均是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采用线性交流潮流技术(Line Flow Based,LFB)对DPFC并网的交流潮流线性转换为MILP模型,并采用GAMS/CPLEX求解。

赵毅[6](2020)在《多微网智能配电系统运行模式与调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微电网为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并网发电及消纳利用提供了灵活有效的途径,也为配电网的运行和调控提供友好接口。微电网并网使得传统面向负荷调控的无源配电网向面向多微电网的有源智能配电系统迈进。多微网高渗透发展态势必然导致未来智能配电系统在调控对象类型多样化、调控时空维度扩大化、调控目标多元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变革,出现了物理层面的潮流管控和经济层面的配电市场建设等科学技术问题。现有配电网被动式调控机制逐渐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亟需探究新的配电系统协同自律调控机制,以解决多微网发用电行为规范化与高度自治化的矛盾,在满足多微网隐私保护和市场化竞价等多元化业务诉求的同时,促进多微网间合作共赢,提升参与配电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为实现多微网智能配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本文针对其运行模式和优化调控策略开展了研究。构建含多微网的智能配电系统协同自律调控模式,涉及多时空维度下多微网的多元化并网方式及业务诉求,应厘清微网业务诉求与配电网调控方式之间的内在协同关系。为此,构建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类型微网多元化业务诉求的配电网协同调控模式框架。首先,在分析多微网高渗透态势下配电网调控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电系统与多微网之间逐步培育和构建开放、友好型协同自律式调控关系的构想,阐述协同自律调控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其次,设计具有规范性属性的配电网协同策略和具有引导性属性的多微网自律性空间计划的决策流程及其配套的奖惩机制;最后,构建协同自律空间计划(包含自律运行区、协同调控区、限制区),约束并引导多微网运行行为,降低配网调控时空维度,提升多微网参与配电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在所建立的配电网协同自律运行控制模式框架下,针对大容量集中型微网,提出一种集中式协同调控方法,以期解决平抑分布式电源随机性、参与主网削峰填谷和配网调节性服务等诉求。建立智能配电网和微网运行模型,将智能配电网优化协同调控描述成一个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通过优化调度和协调控制各个微网的运行以及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和有载调压,追求智能配电网运行成本最小化,并在求得最优运行点的基础上,构建运行奖励区,实现配电网对多微网灵活的利益诱导型管控。所建立的面向大容量集中型微网的配电网集中式协同调控模式,能够有助于实现配电网物理系统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在所建立的配电网协同自律运行控制模式框架下,针对考虑隐私保护需求的小容量分散型微网,提出考虑隐私信息保护的含多微网的智能配电网分布式协同调控方法,实现智能配电网和多个子微网运行的能量信息交互建模。通过广义Benders分解方法实现了不需要公开微网主体各自的私有信息的分布式经济调度。该方法在提高智能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保护了微网主体的隐私信息,在确保解决方案最优性的同时加速求解过程,对实现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和新型隐私保护型商业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所建立的配电网协同自律运行控制模式框架下,针对考虑市场竞价需求的小容量分散型微网,提出一种分布式协同调控方法。建立考虑配网最优运行奖励的含配电市场和配电网节点电价的多微网双层非合作博弈模型。下层模型为多个微网之间的博弈,各微网运行商以最大化自身收益为目标,以最佳策略参与配电市场竞标。在上层模型中,配电网运行商建立配电市场模型并进行市场出清和配电网节点电价计算。采用迭代算法求解所提出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点,实现多个微网的协同运行。所建立的模型有助于促进多微网以利益为主要目标的交易活动。

卢淑源[7](2020)在《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发展中电气质量的稳定性已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出于改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源质量以及电网安全性能的考虑,在超高压输电线路添加无功功率补偿设备通常是通过并联电抗器进行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1层同轴封装的BKGKL-20000/35型干式空心电抗器,电抗器温度升高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和结论如下:对BKGKL-20000/35型干式空心电抗器工作状态下温升进行有限元分析。未考虑温度影响得到仿真结果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8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9 K。在考虑温度对干式空心电抗器电气参数影响后,进行仿真得到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2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4 K。实验测的数据证明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2.12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4.9 K。实验验证了仿真温度分布的准确性,且考虑温度对电抗器参数影响的仿真结果更贴近于实际运行规律。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电抗器电路的无功补偿模型。经过简化计算初始等效电阻为0.0038Ω,电感0.063 H,电容为330 PF;在温升达到稳态后,取稳态温度升高72 K,得到等效电阻为0.0045Ω,电感0.063 H,电容为380 PF。理论计算得出未考虑温度时功率因数为0.89,考虑温度时功率因数为0.905。功率因数提高1.5%。仿真中未考虑温度影响仿真结果读数得出无功功率为263 Kvar,考虑温度对电气参数影响后读数得出无功功率由267 Kvar,吸收无功功率量增加4 Kvar,功率因数提高1.53%,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一致。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工作时产生温升对母线的电压依旧主要起一个维稳作用,并未有改变大小的作用,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抗器功率因数增高。

江志强[8](2020)在《直挂式MMC-RPC与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单相工频交流供电以其自身的实用性、优越性和可持续性等优点成为我国电气化铁路主要供电方式,但是单相机车负荷本身固有的单相性、非线性和随机波动性等特点造成牵引供电系统中存在负序、谐波、无功等多方面电能质量问题。铁路功率调节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融通型装置被日本学者提出实现对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的治理,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牵引供电系统中电能质量问题。然而,由于目前的铁路功率调节器整体电压等级和补偿容量不够,需配置大量中间匹配变压器以及将同种变流器多重化来使铁路功率调节器满足大容量补偿要求,无直挂型变流器。匹配变压器通常为降压型变压器,通过降低电压来达到电力电子装置额定电压等级,但是升高了二次侧的电流,增加了电力电子器件工作时的动静态损耗,同时庞大的降压变压器等辅助设施造成了一次投资增加、设备占地面积大和散热等问题,加大了工程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对既有线路改造时需对场地重新规划。因此,开展直挂式铁路功率调节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并分析了直挂式MMC-RPC主电路结构和子模块工作原理,由于MMC具有对称性,对单相MMC采用等效受控源分析,分析可得单相MMC具有四象限工作特性。对单相MMC进行了环流数学模型分析,为之后环流抑制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以抑制子模块电容电压波动和环流大小为基准设计了系统电容和桥臂电感参数。本文开展了直挂式MMC-RPC变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将多电平载波移相调制和子模块电容电压排序算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载波移相调制策略,使其电力电子器件具有固定的开关频率,降低了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结合环流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分量预测的PR控制策略,通过仿真验证对环流中二、四次倍频分量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电流和功率角度出发分析了补偿指令检测的原理,为直挂式MMC-RPC提供了补偿目标。最后,以MMC-RPC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非线性控制理论验证MMC-RPC具有非线性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并采用李雅普诺夫第二定律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的双PI控制,使系统具有稳定性高,补偿迅速,可调参数少的优点,在Matlab/Simulink中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非线性控制器在动态干扰下具有稳定强、超调小等优点。

刘罡[9](2017)在《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后的电压稳定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密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光能资源,也是我国首个利用跨区特高压输电通道促进风电建设和消纳的的示范基地。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经直流远距离输电线路集中外送,送端电网电压支撑能力不强,无功问题突出,在风电/光伏发电大发、线路重载等运行工况下,风电/光伏的出力波动或电网侧发生扰动等,都会导致接入地区局部电网的电压大幅波动,容易诱发直流换向失败等严重的系统安全稳定事故,因此研究交流端的电压稳定性问题变得日趋紧迫。本论文主要针对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后的电压稳定机理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风电/光伏机组的静态模型,分析风电/光伏发电单元无功调节容量、汇集站无功补偿设备容量配置、换流站无功补偿设备容量配置对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静态方法研究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集中接入后电力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极限;2)从风电机组/光伏设备的运行特性及控制方法、汇集站和换流站无功补偿设备运行特性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考虑风电/光伏有功功率的快速变化特性,分析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并网的动态无功调节需求;3)探讨换流站无功配置方案对风电/光伏并网地区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换流站无功控制方法对风电/光伏并网地区动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进而研究大规模风电/光伏集中送出与直流输电电压稳定性的相互关系;4)研究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后电压稳定裕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影响,进而研究风电集群接入后电压稳定的监控和预警技术。

罗钢[10](2014)在《电网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用输电能力(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 ATC)不仅是指导电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系统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测度,对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与ATC相关的输电断面辨识、确定性ATC计算、概率性ATC计算等问题在分析计算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大型区域电网互联、新能源发电系统广泛接入的条件下,传统方法在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计算速度与计算精度的平衡、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等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弱互联的大型电网存在更多的稳定性问题,为了考虑暂态稳定性等动态约束条件,传统确定性方法的计算时间将大幅度增加,难以满足实用需求;另一方面,系统运行方式的复杂多变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大幅度增加,传统概率分析方法在计算速度上遇到了瓶颈,而且针对风电场、光伏电站等新增不确定性因素也需要建立更加适用的概率分析模型。本文以输电断面辨识、确定性ATC计算和概率性ATC计算为研究重点,从计算方法的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输电断面快速辨识方法。该方法基于电网的小世界特性提出了输电介数指标用于从输电线路中辨识关键输电环节,然后采用GN算法对电网分区得到与关键输电环节相关的分区断面,最后通过分区断面的优化组合快速辨识输电断面同时给出重要性排序。对CEPRI-36系统与某省级电网的算例表明,新算法计算量小,辨识结果能够完整地反映出电网拓扑结构与运行方式的特点并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复杂多变的大电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方向性和风险性的大型互联电网ATC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以重复潮流为基本框架的ATC计算过程中,引入了3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功率增长方向以考虑不同功率增长过程对ATC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考虑暂态失稳概率,求取系统在承担不同失稳风险时的ATC。此外,该方法还通过优化校验过程与自适应步长控制提高了计算速度。某省级电网的算例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满足大型互联电网在线应用需求,不同功率增长方向和失稳风险下的ATC结果将为运行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输电能力信息。提出了一种重复潮流与连续潮流相结合的主从迭代ATC改进算法。该方法以重复潮流为主迭代过程,自适应地计算迭代步长和功率增长方向,当潮流不收敛时转入连续潮流的从迭代过程,并将重复潮流的步长与方向作为连续潮流的功率调整目标,从而既发挥了重复潮流灵活性的特点,也确保了潮流轨迹的收敛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将连续潮流应用到N-1约束校验过程和多断面功率控制。CEPRI-36系统和华中-华北联网系统的算例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灵活地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计算速度快,而且对潮流收敛性较差的大型电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和聚类思想的概率ATC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蒙特卡罗仿真的采样过程中,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提高采样效率,并利用Cholesky分解处理输入随机变量的相关性;对于得到的大量样本,采用聚类分析技术得到相似度较高的分类场景,推导出最优潮流灵敏度快速计算这些分类场景的ATC。IEEE-RTS系统的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精度高、鲁棒性好,并且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实现计算精度与计算时间的协调。此外,算例结果还表明风速相关性增强了ATC的波动性,需要在计算模型中予以考虑,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概率ATC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将随机响应面法应用到概率ATC计算中,将输入随机变量和输出响应表达为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函数关系,利用小规模的采样快速得到ATC的概率分布。为了处理分布函数未知且具有相关性的连续随机变量,引入了多项式正态变换结合正交变换技术;在考虑离散随机变量时,将ATC概率分布分解为连续部分与离散部分分别求取。对含风电场的IEEE-RTS系统的算例表明随机响应面法计算速度快,计算精度满足实用需求。针对考虑时序特性的概率ATC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仿真的风光发电功率时间序列模拟方法。该模型直接对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进行时序状态转移过程建模,采用Gibbs抽样生成单个或多个间歇性电源的发电功率时间序列,将高阶马尔科夫链的思想应用到多间歇性电源模拟以考虑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对德国2家电力公司所管辖的风电场、光伏电站进行了发电功率时间序列模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而且能很好地考虑多个间歇性电源间的相关性。

二、考虑ULTC和SVC等影响的功率交换能力的分析与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虑ULTC和SVC等影响的功率交换能力的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边缘视频自适应传输与缓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面临的挑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视频摘要计算
        1.3.2 移动群智感知中的数据上传
        1.3.3 移动视频缓存问题
    1.4 本文的工作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4.3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移动边缘视频传输与缓存的相关理论
    2.1 视频编码和视频摘要技术
        2.1.1 视频编码
        2.1.2 视频摘要
    2.2 移动群智感知数据上传
        2.2.1 移动群智感知
        2.2.2 D2D技术
    2.3 移动视频边缘缓存
        2.3.1 内容分发网络
        2.3.2 边缘缓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移动边缘视频摘要算法
    3.1 引言
    3.2 自适应视频摘要问题形式化
        3.2.1 弹性视频摘要问题
        3.2.2 视频摘要孤立值检测问题
        3.2.3 在线自适应视频摘要问题
    3.3 贪婪算法设计
        3.3.1 初始化锚点
        3.3.2 左锚点的更新
        3.3.3 右锚点的更新
        3.3.4 代表性关键视频段的提取
    3.4 算法分析
        3.4.1 EVS算法的重要属性
        3.4.2 锚搜索算法
        3.4.3 代表性关键视频段搜索
        3.4.4 EVS-II
    3.5 验证实验
        3.5.1 实验设置
        3.5.2 视频摘要结果
        3.5.3 视频摘要的传输
        3.5.4 参数的影响
        3.5.5 主观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群智感知视频协作上传机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基本假设和问题刻画
        4.2.1 系统模型
        4.2.2 基本假设和符号表示
        4.2.3 互助视频传输
        4.2.4 视频处理和转发策略
        4.2.5 改进的流守恒定律
        4.2.6 成本函数
        4.2.7 问题形式化
    4.3 问题分析和问题转化
        4.3.1 问题分析
        4.3.2 相似度和剩余比例
        4.3.3 马尔科夫属性
        4.3.4 阈值设定
    4.4 互助视频上传算法MAVUA
        4.4.1 接收视频的决策
        4.4.2 接收视频并确定处理策略
        4.4.3 发送视频的决策
        4.4.4 案例分析
        4.4.5 性能分析
    4.5 验证实验
        4.5.1 实验设置
        4.5.2 MAVUA算法的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VC视频层移动边缘缓存放置机制
    5.1 引言
    5.2 SVC视频边缘协作缓存体系
        5.2.1 用户感知时延
        5.2.2 缓存存储成本
        5.2.3 负载平衡的缓存
        5.2.4 问题形式化
        5.2.5 问题的子模性
    5.3 LLGCPA算法过程
        5.3.1 非共享层的放置
        5.3.2 共享层的放置
        5.3.3 缓存负载的更新
        5.3.4 LLGCPA的算法分析
    5.4 验证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性能评估结果
        5.4.3 参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2)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网无功优化研究现状
        1.2.2 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研究现状
        1.2.3 考虑不确定性的优化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可控设备数学模型及配电网潮流计算
    2.1 引言
    2.2 可控设备数学模型
        2.2.1 分布式电源
        2.2.2 静止无功补偿器
        2.2.3 有载调压分接头
        2.2.4 电容器组
        2.2.5 储能系统
    2.3 配电网潮流计算
        2.3.1 牛顿法
        2.3.2 Zbus方法
        2.3.3 前推回代法
        2.3.4 支路潮流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场景法的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MISOCP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优化
        3.2.1 主动配电网协调优化模型
        3.2.2 SOCP简介
        3.2.3 基于MISOCP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
    3.3 基于场景法的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
        3.3.1 场景分析法
        3.3.2 基于场景法的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
        3.3.3 模型求解策略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设置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布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配电网两时间尺度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策略
    4.1 引言
    4.2 MPC基本原理
        4.2.1 预测模型
        4.2.2 滚动优化
        4.2.3 反馈矫正
    4.3 基于分布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框架
        4.3.1 日前优化策略
        4.3.2 日内优化策略
    4.4 日前优化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日内优化
        4.5.1 预测模型
        4.5.2 滚动优化
        4.5.3 反馈校正
    4.6 算例分析
        4.6.1 算例设置
        4.6.2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动态无功补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电网无功补偿方式研究现状
        1.2.2 新能源送端系统无功补偿装置选址研究现状
        1.2.3 同步调相机参数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4 同步调相机励磁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提出及主要工作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含多种无功补偿装置的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仿真模型
    2.1 引言
    2.2 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模型
    2.3 调相机机组模型
        2.3.1 调相机的基本原理及运行特点
        2.3.2 调相机的数学模型
        2.3.3 次暂态过程理论分析
        2.3.4 调相机的基本参数
    2.4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模型
        2.4.1 SVC模型
        2.4.2 STATCOM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无功补偿装置对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动态无功补偿方案
    3.3 不同无功补偿方案对某个新能源场站暂态电压的影响
        3.3.1 单极闭锁故障
        3.3.2 双极闭锁故障
    3.4 不同无功补偿方案对新能源直流输电系统整体电压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的分布式调相机选址方法
    4.1 引言
    4.2 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
        4.2.1 改进过电压指标
        4.2.2 综合电压指标
        4.2.3 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
    4.3 对比分析综合电压指标选址与传统选址
        4.3.1 传统选址方法
        4.3.2 综合电压指标选址方法
        4.3.3 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的分布式调相机励磁参数优化
    5.1 引言
    5.2 调相机励磁系统模型
    5.3 不同制定励磁控制方案对比研究
        5.3.1 高压母线电压控制
        5.3.2 机端电压控制+高压母线电压附加控制
        5.3.3 机端电压控制+调差系数
    5.4 协调优化励磁系统主副环节控制参数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新一代分布式调相机的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同步调相机研究现状
        1.2.2 励磁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分布式调相机的数学模型及其无功特性
    2.1 分布式调相机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1 分布式调相机的工作原理
        2.1.2 分布式调相机的数学模型
    2.2 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2.1 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
        2.2.2 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分布式调相机的动态无功特性及影响因素
        2.3.1 分布式调相机的动态无功特性及评价指标
        2.3.2 电机参数对调相机动态无功特性的影响
        2.3.3 励磁参数对调相机动态无功特性的影响
    2.4 风电系统仿真验证
        2.4.1 电机参数影响仿真验证
        2.4.2 励磁参数影响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蜂群算法的励磁参数优化
    3.1 人工蜂群算法
    3.2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3.2.1 人工蜂群算法改进策略
        3.2.2 改进蜂群算法优化励磁参数工作流程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无功频率响应仿真验证
        3.3.2 风电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轴励磁调相机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参数优化
    4.1 双励调相机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4.1.1 双励调相机的工作原理
        4.1.2 双励调相机的数学模型
    4.2 双励调相机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4.2.1 双励调相机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
        4.2.2 双励调相机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双励调相机的动态无功特性及参数优化
        4.3.1 双励调相机的动态无功特性
        4.3.2 双励调相机及励磁系统参数优化
    4.4 风电系统仿真验证
        4.4.1 电机参数优化仿真验证
        4.4.2 励磁参数优化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励磁结构对调相机进相深度及动态特性的影响
    5.1 单双励调相机进相深度理论分析
        5.1.1 分布式调相机进相深度理论分析
        5.1.2 双励调相机进相深度理论分析
    5.2 单双励调相机进相深度仿真实验
        5.2.1 分布式调相机进相深度仿真实验
        5.2.2 双励调相机进相深度仿真实验
        5.2.3 单双励调相机进相深度对比仿真
    5.3 单双励调相机动态无功特性对比仿真
        5.3.1 从进相到迟相的动态仿真实验
        5.3.2 从迟相到进相的动态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应用于输电网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FACTS选址定容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
        1.2.2 FACTS并网优化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计及新能源消纳能力的FACTS并网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提升系统运行效能的DPFC单点优化配置问题
        1.3.2 适应多形态电网的DPFC多点优化配置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潮流控制运行理论研究
    2.1 潮流控制理论及技术
        2.1.1 潮流控制原理
        2.1.2 相关FACTS数学模型
    2.2 DPFC的工作原理
        2.2.1 DPFC的拓扑结构
        2.2.2 DPFC的有功功率交换原理
    2.3 DPFC的功率特性及能力分析
        2.3.1 DPFC的基频功率控制特性
        2.3.2 DPFC的3次谐波功率特性
        2.3.3 有功功率平衡
        2.3.4 无功功率平衡
        2.3.5 DPFC的控制范围
    2.4 DPFC潮流调节特性分析
        2.4.1 基于380V单机无穷大系统的DPFC潮流调节特性分析
        2.4.2 基于WSCC9V7 系统的DPFC潮流调节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DPFC并网效能的单点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DPFC并网效能分析
        3.2.1 潮流均衡性
        3.2.2 电网运行经济性
    3.3 基于多指标效能分析的DPFC单点选址定容优化策略
        3.3.1 DPFC装置最优选址模型
        3.3.2 DPFC装置最优定容模型
        3.3.3 选址定容优化策略流程
        3.3.4 算例分析
    3.4 基于差异化评估的DPFC单点选址定容优化策略
        3.4.1 配置地点选择
        3.4.2 DPFC经济性优化配置模型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计及负荷不确定性的DPFC多点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功率注入模型的DPFC多点优化配置策略
        4.2.1 DPFC功率注入模型
        4.2.2 基于等效功率注入模型的DPFC多点优化配置模型
    4.3 模型求解
        4.3.1 Benders两阶段分解法
        4.3.2 基于Benders分解的两阶段随机优化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适应多形态电网的DPFC随机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提升新能源消纳的DPFC多点优化配置策略
    5.3 模型求解
        5.3.1 DPFC-LFB潮流线性松弛法
        5.3.2 基于DPFC-LFB的随机优化方法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6)多微网智能配电系统运行模式与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配电系统的新变化新特征及新发展综述
        1.2.1 配电系统的新变化
        1.2.2 配电系统的新特征
        1.2.3 配电系统的新发展
    1.3 多微网配电系统的调控模式研究现状
        1.3.1 微网接入配电系统的表现形式
        1.3.2 大容量集中式微网群的调控模式研究现状
        1.3.3 小容量分散式微网群的调控模式研究现状
    1.4 多微网配电系统调控面对的科学和技术新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配网协同自律调控模式与微网自律空间计划
    2.1 引言
    2.2 配电网协同自律调控模式分析
        2.2.1 多微网高渗透态势下配电网调控机制新要求
        2.2.2 配电网协同自律调控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2.2.3 配电网协同自律调控模式框架体系与决策流程
        2.2.4 多微网自律运行空间计划奖惩机制
    2.3 多微网自律性空间计划制定方法
        2.3.1 多微网自律运行空间计划制定流程
        2.3.2 多微网自律运行空间计划制定模型
    2.4 多微网自律性空间计划制定仿真分析
        2.4.1 算例系统
        2.4.2 多微网自律性空间计划制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网集中式协同调控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自律性空间计划的集中式协同调控方案
    3.3 配电网集中式协同调控模型
        3.3.1 配电网运行模型
        3.3.2 微网运行模型
        3.3.3 含多微网的配电网集中式协同调控模型
    3.4 集中式协同运行奖励区制定
    3.5 集中式协同调控仿真分析
        3.5.1 集中式优化运行点仿真结果
        3.5.2 集中式调控模式下运行奖励区的制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隐私信息保护的配电网分布式协同调控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自律性空间计划的分布式隐私信息保护协同调控方案
        4.2.1 基于自律性空间计划的分布式协同调控总体方案
        4.2.2 多微网可纳入隐私保护的信息
    4.3 基于隐私信息保护的配电网分布式协同调控模型
        4.3.1 基于Benders分解的微网隐私信息保护优化调度模型
        4.3.2 基于Benders分解的配电网协同决策流程
    4.4 基于隐私信息保护的分布式协同运行奖励区制定
    4.5 分布式协同调控仿真分析
        4.5.1 分布式调控模式下运行奖励区的制定结果
        4.5.2 求解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市场竞价的配电网分布式协同运营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自律性空间计划的市场竞价协同调控方案
    5.3 配电市场下多微网协调运营模型
        5.3.1 多微网下层博弈模型
        5.3.2 配电市场上层出清模型
    5.4 市场竞价协同调控仿真分析
        5.4.1 算例系统
        5.4.2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抗器的温升的研究现状
    1.3 干式空心电抗器国内外无功补偿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及其对电气参数的影响
    2.1 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
    2.2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热学分析
        2.2.1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热源
        2.2.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散热
        2.2.3 流场-温度场耦合
        2.2.4 温升对电抗器电阻的影响
        2.2.5 导热微分方程
        2.2.6 温升对电容的影响
    2.3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温升仿真
        2.3.1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2.3.2 网格的划分与边界条件
        2.3.3 热力学理论基础
        2.3.4 空心电抗器参数变化下ANSYS温升仿真对比分析
    2.4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实验
        2.4.1 实验方法及目的
        2.4.2 实验过程
        2.4.3 实验温升与仿真温升结果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无功补偿的研究
    3.1 电抗器的无功补偿工作原理
    3.2 干式空心电抗器无功补偿装置的仿真模型设计
        3.2.2 仿真电气参数的选择
        3.2.3 仿真的搭建
    3.3 仿真系统的结果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变化对无功补偿影响的研究
    4.1 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
        4.1.1 电气参数变化对无功补偿的影响
        4.1.2 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
    4.2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的电气仿真
        4.2.1 融入温升后无功补偿电气仿真
        4.2.2 对比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8)直挂式MMC-RPC与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气化铁路中常见的电能质量问题
        1.2.1 电能质量问题及危害
    1.3 电能质量治理方案概述
        1.3.1 主动治理
        1.3.2 被动治理
    1.4 直挂式模块化铁路功率调节器概述
        1.4.1 多电平换流器发展现状概述
        1.4.2 直挂式模块化铁路功率调节装置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挂式铁路功率调节器结构
    2.1 MMC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MMC电路结构
        2.1.2 MMC-RPC子模块工作原理
        2.1.3 MMC-RPC等效模型分析
    2.2 单相MMC环流分析
    2.3 MMC-RPC主电路参数选取
        2.3.1 子模块悬浮电容参数的选取
        2.3.2 桥臂电感参数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挂式铁路功率调节器控制策略研究
    3.1 MMC的调制策略研究
        3.1.1 阶梯波调制法
        3.1.2 载波PWM调制法
    3.2 MMC子模块电容电压控制策略
        3.2.1 基于排序算法的均压控制策略
        3.2.2 基于载波移相均压控制策略
    3.3 改进型载波移相调制策略
    3.4 基于直流分量预测的PR控制器的环流抑制策略
    3.5 MMC-RPC补偿原理
        3.5.1 电流补偿指令提取原理
        3.5.2 功率补偿指令提取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C-RPC的非线性控制策略
    4.1 基于微分平坦理论MMC-RPC的 PIR控制策略
        4.1.1 微分平坦理论
        4.1.2 MMC-RPC的微分平坦论证及稳定性分析
        4.1.3 微分平坦控制器的设计
        4.1.4 仿真验证
    4.2 基于Lyapunov函数的MMC-RPC非线性控制策略
        4.2.1 Lyapunov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提出
        4.2.2 基于Lyapunov函数控制器的设计
        4.2.3 内环控制器增益参数的选取
        4.2.4 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后的电压稳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新疆电网现状及规划
    2.1 新疆电网及电源现状
    2.2 新疆电网新能源现状及规划
    2.3 新疆哈密地区风电汇集系统
        2.3.1 淖毛湖风区
        2.3.2 三塘湖风区
        2.3.3 哈密东南部风区
        2.3.4 十三间房风区
    2.4 新疆哈密地区风电汇集系统无功补偿配置
3 风电/光伏发电接入后系统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
    3.1 风电集群/光伏电站并网的静态电压稳定研究现状
        3.1.1 风电并网的静态电压稳定研究现状
        3.1.2 光伏并网的静态电压稳定研究现状
    3.2 风电集群/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静态数学模型
        3.2.1 风电机组的静态数学模型
        3.2.2 光伏电站的静态数学模型
4 风电/光伏发电接入后系统动态电压稳定机理
    4.1 动态电压稳定性研究现状
    4.2 动态无功电压仿真模型
        4.2.1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建模
        4.2.2 动态无功调节设备建模
    4.3 基于长过程动态仿真的风电汇集地区动态电压稳定研究
        4.3.1 风电汇集地区动态电压稳定分析思路
        4.3.2 风电汇集地区动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
    4.4 小结
5 大规模风电/光伏集中送出与直流输电电压稳定性相互影响
    5.1 换流站无功配置方案对风电/光伏并网地区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
        5.1.1 单极运行情况下换流站无功配置研究
        5.1.2 双极运行情况下换流站无功配置研究
    5.2 大规模风电/光伏集中送出与直流输电暂态电压稳定性相互影响
        5.2.1 风电/光伏集中送出与直流系统电压稳定的相互影响
        5.2.2 基于全数字仿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5.2.3 基于数模混合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5.3 小结
6 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电网的电压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控预警技术
    6.1 风电/光伏发电并网的电压稳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6.2 基于灵敏度指标的风电/光伏发电集群电压稳定状态指标研究
        6.2.1 灵敏度指标
        6.2.2 基于灵敏度指标的风电送出极限
        6.2.3 基于灵敏度指标的有效短路比
    6.3 基于L指标的风电/光伏发电集群电压稳定裕度指标研究
        6.3.1 基于L指标的电压稳定裕度指标
        6.3.2 算例分析
    6.4 基于L指标的风电集群电压稳定的监控和预警技术
        6.4.1 基于L指标的电压稳定控制策略
        6.4.2 基于过滤集合的原对偶内点算法
        6.4.3 算例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电网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力系统可用输电能力概述
    1.3 输电断面辨识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确定性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5 概率性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输电断面辨识
    2.1 引言
    2.2 输电断面辨识问题
    2.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输电断面自动辨识方法
    2.4 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法
    2.5 算例分析
    2.6 小结
3 基于重复潮流的大型互联电网可用输电能力计算
    3.1 引言
    3.2 动态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模型
    3.3 功率调整模式
    3.4 改进的重复潮流法计算过程
    3.5 暂态失稳风险对输电能力的影响
    3.6 其它改进策略
    3.7 算例分析
    3.8 小结
4 基于连续潮流的大型互联电网可用输电能力改进算法
    4.1 引言
    4.2 连续潮流法与重复潮流法的特点分析
    4.3 基于连续潮流模型的可用输电能力改进算法
    4.4 可用输电能力改进算法流程
    4.5 算例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和聚类思想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
    5.1 引言
    5.2 输入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
    5.3 计及相关性的拉丁超立方采样
    5.4 场景聚类分析
    5.5 基于最优潮流灵敏度的可用输电能力快速计算模型
    5.6 概率可用输电能力的评估指标
    5.7 算例分析
    5.8 小结
6 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
    6.1 引言
    6.2 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概率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模型
    6.3 输入随机变量的处理方法
    6.4 算例分析
    6.5 小结
7 风光发电功率时间序列模拟方法
    7.1 引言
    7.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
    7.3 风光发电功率时间序列模型
    7.4 模型的评价指标
    7.5 算例分析
    7.6 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基于最优潮流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模型
附录4 英文缩写对照表

四、考虑ULTC和SVC等影响的功率交换能力的分析与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边缘视频自适应传输与缓存机制研究[D]. 王英. 西南大学, 2021
  • [2]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研究[D]. 李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高比例新能源送出系统动态无功补偿方案研究[D]. 刘炳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新一代分布式调相机的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D]. 崔灿灿.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应用于输电网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D]. 罗金山. 武汉大学, 2020(06)
  • [6]多微网智能配电系统运行模式与调控方法研究[D]. 赵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D]. 卢淑源.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直挂式MMC-RPC与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究[D]. 江志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9]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集群接入后的电压稳定机理研究[D]. 刘罡.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10]电网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D]. 罗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考虑ULTC和SVC影响的换电容量分析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