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业诗词(五)

四川蚕业诗词(五)

一、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论文文献综述)

任春光,杨小明[1](2018)在《竹枝词与明清纺织社会史》文中指出竹枝词,作为诗词歌赋中贴近生活的艺术,可与文献资料、实物证据、图画信息等互证互补,是透视科学技术史包括纺织社会史的一个新向度。本文以明清竹枝词切入,统计分类,考订主旨,并结合方志与史书,主要就江南纺织历史、边地纺织文化和粤闽纺织贸易等三大方面,诗史互证,勾勒出明清纺织社会史的一条线索。本文的研究表明,包括竹枝词在内的文学艺术,与时代包括科技发展的脉搏共起伏、同始终、互印证,不仅可以跟踪、发掘和互证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而且能够补充、完善和支撑中国科技史料的重要甚至关键部分,其本身也是科技史研究的对象域和问题域,从而成为科技史学科亟需深入系统发掘的富矿。

宁珂[2](2016)在《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征,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本土民俗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与其丝绸文化息息相关的蜀绘艺术,更是其“千年绸都”的标志性文化,具有色彩、造型、工艺、文化等丰富的内涵,是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极佳载体。蜀绘是南充地区特有的地方美术资源,与蜀绣、蜀锦并称四川丝织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绝,它是在丝绸上作画,采用特殊的高温固色工艺,使得其色彩温润如玉,典雅端庄。蜀绘取材广泛,吸收传统国画的理念以及情怀,做到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蜀绘的图案、色彩、手工艺、民俗文化因素具有地域性、丰富性、文化传承的开放性,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笔者在教材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层面着力,试着开发蜀绘本土课程资源,为当地相关教学活动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以张扬蜀绘文化的知识文化价值、技艺传承价值、创新与实践价值,促成蜀绘艺术多元一体的继承和发展格局得以延续,在丰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为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助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人格的生成,爱本乡并为之奋斗。本文在新课标的引导下,结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蜀绘艺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因素,为课内与课外教学实践提供建议。笔者将蜀绘本土课程资源的教材开发为四课,即“熟悉的陌生人”、“创意蜀绘”、“我来说,你来画”、“我的小梦想”。在此基础上,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标准,将教学设计归纳为四大模块,制作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教学案例,将设计意图贯穿案例中的关键环节,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创新。目前,蜀绘跟其他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受众减少,市场不振、传承老中青断层、创意瓶颈等困境。而乡土意识逐渐淡化也是目前中国民间意识的一个危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1)因此,本课题首次将蜀绘应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具有时代的使命意识。本文是笔者对蜀绘和美术教学的一得之见,聊以抛砖引玉,提振本土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品味与层次,望研究蜀绘的学者,艺术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共同为民间艺术、教育教学发挥自己的热量。

文建刚[3](2014)在《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文中认为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南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民间文学中记录有许多极富价值的蚕桑丝绸文献材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考证始蚕者的真实身份、弄清伏羲织造之谜、比较民间传说故事、剖析其中的历史信息,进而在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阐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并以史为鉴,促进南充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吴春彦[4](2011)在《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明末清初(万历三十年1602——康熙六十一年1722)常州一府五县(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戏曲活动与创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该地区戏曲活动之社会文化背景、曲家行迹、传播接受、创作内容等诸方面,对区域内代表性曲家及其创作进行考论分析,在真实展现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原貌的基础上,注重区域内外的比较,考量戏曲活动形成的多重文化机制,探究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某些规律。本论文分为综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各分四章。综论部分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背景进行综述,对常州地区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社会状况及其与戏曲活动的关系作论述,为其后的戏曲生成、发展研究提供完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地域特点依托。第二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多出于地方文化家族,家学积累有助于提高曲家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区域戏曲活动质量,而科举以及家族的政治取向无疑也影响着曲家的发展动向。其次,文士宴集、结社以及园亭酬唱有助于曲家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歌伎、职业艺人与曲家风格和创作指向存在着互动。同时,曲家心态也主导着戏曲活动的题材构建与艺术选择。在第三章对于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的论述中,从演出传播、剧本传播等角度进行考察,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并未跳脱出传统方式的限制,但具体表现形式及侧重层次则存在着地域特点,而江南名士作为戏曲活动的主体,在常州地区戏曲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常地外柔内刚、中和敦实的吴文化特质对于地区戏曲活动流变的影响力,展开区域内诸县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其统一中分化的地域戏曲活动特点,并与区域外相邻的南京、苏州两地的戏曲活动进行比较,点出“自守”与“兼容”、“雅”与“俗”的相对特质。分论部分由群体至个体,由共性至个性,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重要曲家及戏曲创作进行独立研究。第一章论吴炳、万树、顾彩三位才子曲家,指出其传奇主题指向、文采意趣、关目安排等方面所显现出的艺术延续性。第二章论《杂剧三集》所收常州曲家群体及其创作,指出其作品大都为抒情写愤之作,关注自我、渲染文士心态重于表达家国之恨、遗民之思。第三章对于南山逸史陈于鼎遗民身份、创作表现进行全面论述,指出其戏曲创作拥有较同地区其他曲家作品更为浓重的黍离之悲与批判精神,于世俗风月中流露出自我排释的宿命取向。第四章选择曲家嵇永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别的生命历程与戏曲作为展开论述,指出其传奇《扬州梦》将朝堂论争、沙场征战的人生理想、嘲风弄月的期许与自然本色的乡间生态融为一体,着力展现出下层文士真实的心灵状态与浓郁的市井情怀,而杂剧《续离骚》承袭着《四声猿》的艺术特质,歌哭笑骂、气畅理该,标志其由幕僚到义士的彻底转变。

曾艳红[5](2010)在《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古被称之为“丝国”,丝绸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物质产品之一。古人在使用这些丝绸产品的同时,也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如霞的丝绸文化。中国自古又称之为“诗国”,人们创作了浩瀚若烟海的诗词歌赋,并以它们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桑蚕丝绸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一直是历代诗词歌赋中的重要题材。在中国丝绸史上,唐代被称为“中国近世的黎明”,强盛的国力把唐代丝绸生产推到历史的一个高峰,兴盛的丝绸生产为唐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唐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唐代的诗文直接取材于丝绸物事,如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郑谷的《锦诗》、王建的《织锦曲》、张籍的《凉州词》、温庭筠的《捣衣曲》等,整首诗都咏唱着蚕桑丝绸的主题;另一方面,诗意的表达形求于“趣”。唐诗中如李商隐绮丽的诗风、温庭筠缕金错采的词风,韩偓“香奁体”的格调都表现了晚唐文学审美趣味中的雅兴与奢华,而以丝绸为代表的奢侈和繁华用品正是这种繁缛诗风出现的物质基础。笔者选取了唐诗中一些具有意象特点的丝绸物事,借鉴名物研究的方法,通过细部的解读,勾勒出唐人的生活情景,探讨其在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揭示其在唐诗中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特征,以期对唐诗获得一个新的解读方式。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论了本选题的缘起、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论述范围。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唐诗中的丝织物。对唐诗中所提到的丝织物进行释义,并对唐诗中丝织物描写的三个层面:作为物质的丝织物、作为审美参照的丝织物及作为诗歌意象的丝织物描写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唐诗中的丝绸物品。对唐人生活中由丝绸所制成的帷、幕、衾、帐、屏、扇的几种物品进行探讨,以它们在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来印证唐诗中的描写,以诗歌中的描写来寻找它们在唐人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第三章,唐诗中的丝绸服饰。丝绸是唐代女性美的重要载体,是唐代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唐代发达的舞蹈艺术的物质基础。第四章,唐诗中的丝绸工艺。捣衣、纺织、刺绣是形成丝绸美的几道重要工序,也是诗人笔下经常被题咏的对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早已超出了物质层面的含义而被赋与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意蕴。第五章,作家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以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为例,分析了唐诗中丝绸物事的存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本论题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孙先知,胡祉甡[6](2003)在《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6)》文中提出

孙先知,胡祉甡[7](2002)在《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文中研究指明

孙先知,胡祉甡[8](2002)在《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4)》文中研究表明

孙先知,胡祉甡[9](2002)在《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3)》文中提出

孙先知,胡祉甡[10](2002)在《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2)》文中研究说明

二、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论文提纲范文)

(1)竹枝词与明清纺织社会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竹枝词与明清纺织发展概貌
二、从竹枝词看明清江南纺织史
    1. 江南纺织工艺的成熟
    2. 江南丝织业经营盛况
    3. 江南纺织事业的衰落
    4. 竹枝词与江南明清纺织社会史
三、清竹枝词中的边地纺织文化
    1. 诗史互证与边地纺织
    2. 边地、民族纺织生产
四、清竹枝词中的粤闽纺织贸易
五、结语

(2)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境外现状
        (二)国内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蜀绘艺术概述
    一、蜀绘艺术概念
    二、蜀绘艺术的教育价值
        (一)知识文化价值
        (二)技艺传承价值
        (三)创新与实践价值
        (四)乡土意识价值
第二章 蜀绘艺术引入小学教学分析
    一、蜀绘艺术教学因素分析
        (一)图案因素
        (二)色彩因素
        (三)手工艺因素
        (四)民俗文化因素
    二、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分析
        (一)本土教材开发
        (二)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章 蜀绘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教材设计方案
        (一)教材内容模块设计
        (二)教材设计基本理念
    二、教材设计具体内容
        (一)第一课 熟悉的陌生人——蜀绘
        (二)第二课 创意蜀绘
        (三)第三课 我的小梦想
        (四)第四课 我来说,你来画
第四章 蜀绘艺术校本课程的应用
    一、教学安排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组织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
    三、教学方案
        (一)“欣赏·评述”教学案例
        (二)“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三)“设计·应用”教学案例
        (四)“综合·探索”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充蚕桑丝绸材料搜集与整理
    (一) 神话故事类
        1、蝶仙与傩傩的故事
        2、伏羲回故乡
        3、马桑通天
    (二) 传说故事类
        1. 历史类传说
        2. 德义类传说
    (三) 歌谣、谚语、诗文及其它
        1. 歌谣
        2、谚语
        3、诗文及其它
二、南充蚕桑丝绸资料价值研究
    (一) 文学价值
    (二) 历史价值
    (三) 现实价值
三、余论

(4)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戏曲活动研究
    第一章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背景研究
        第一节 常州地区历史沿革与文化发展
        第二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社会与戏曲活动
        第三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文化与戏曲活动
    第二章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研究
        第一节 文化家族与曲家身份
        第二节 宴集酬唱与曲家行迹
        第三节 歌伎艺人与曲家意趣
        第四节 题材指向与曲家心态
    第三章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研究
        第一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演出传播
        第二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剧本传播
        第三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与江南名士
    第四章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比较研究
        第一节 吴文化与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
        第二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内戏曲活动之比较
        第三节 "自守"与"兼容":明末常州地区与南京戏曲活动比较
        第四节 "雅""俗"之辨:明末清初常州地区与苏州戏曲活动比较
下篇:戏曲创作研究
    第一章 才子情思与吴炳、万树、顾彩的传奇创作
        第一节 情的揄扬,才的推崇
        第二节 构思精巧,别出机杼
        第三节 音律谐美,文采明丽
    第二章 文士情怀与《杂剧三集》常州曲家创作
        第一节 逞才与写心:强化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逃禅:故作旷达中的难言心态
        第三节 名士题材与文士戏曲
    第三章 遗民情结与陈于鼎戏曲创作
        第一节 游走于气节与世俗之间:陈于鼎遗民身份考辨
        第二节 沉浮中的戏剧人生:陈于鼎与其戏曲创作生成
        第三节 遗民心态与《啸斋曲五种》
    第四章 幕僚情义与嵇永仁戏曲创作
        第一节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的"另类"曲家
        第二节 幕僚文士的市井情怀:《扬州梦》
        第三节 从幕僚到义士:歌哭笑骂之《续离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机罗杼绮满平川—唐诗中的丝织物
    第一节 唐诗中的丝织物
    第二节 唐诗中丝织物描写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 烛晃垂罗幕,香寒重绣衾--唐诗中的丝绸物品
    第一节 帷与幕
    第二节 衾与帐
    第三节 屏与扇
第三章 锦衣罗袂逐春风--唐诗中的丝绸服饰
    第一节 女性的“罗衣”
    第二节 男子的“紫袍”
    第三节 舞人的“罗袖”
第四章 婵娟越机里,织得双栖凤--唐诗中的丝绸工艺
    第一节 捣衣
    第二节 纺织
    第三节 刺绣
第五章 诗裁锦绣借光辉--作家作品中的丝绸物事
    第一节 白居易的丝绸题材
    第二节 温庭筠的丝绸物事
    第三节 李商隐的帘幕世界
结语
附录一 唐诗中的丝绸物事一览
附录二 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四、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论文参考文献)

  • [1]竹枝词与明清纺织社会史[J]. 任春光,杨小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4)
  • [2]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宁珂.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3]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J]. 文建刚. 地方文化研究, 2014(03)
  • [4]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D]. 吴春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5]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 曾艳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6]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6)[J]. 孙先知,胡祉甡. 四川丝绸, 2003(01)
  • [7]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5)[J]. 孙先知,胡祉甡. 四川丝绸, 2002(04)
  • [8]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4)[J]. 孙先知,胡祉甡. 四川丝绸, 2002(03)
  • [9]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3)[J]. 孙先知,胡祉甡. 四川丝绸, 2002(02)
  • [10]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2)[J]. 孙先知,胡祉甡. 四川丝绸, 2002(01)

标签:;  ;  ;  ;  ;  

四川蚕业诗词(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