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

我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

一、我想做一个动物学家(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研究表明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孙婉茹[2](2020)在《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文中认为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然而现实中,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却是薄弱的。那么,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什么薄弱?阅读课堂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学语文课堂中隐藏着学生“假阅读”的现象。于是对“假阅读”现象的破解,就成为提升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本论文选择了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这一课题。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及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做了详细的梳理,证实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阅读,强调的都是真阅读。因此,笔者归纳并总结了广义真阅读的基本特征:一,阅读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行为;二,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三,阅读强调阅读主体主动的感知、理解、获得意义。随后,笔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假阅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及反思,发现“假阅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粗浅,对纠正学生的“假阅读”现象没有实际意义。综合以上内容,笔者为判断学生的“假阅读”行为确立了三条标准:一,在课堂教学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是阅读的主体;二,学生没有在这一阅读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感知和理解;三,学生在阅读后没有获得对其成长有意义的信息。第二部分,笔者就现阶段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围绕着学生的阅读行为展开,发现中学生确实普遍存在着“假阅读”现象。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学生不是主动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个性的理解、学生阅读后没有获得意义三个层面。就此,笔者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与阅读教学行为存在误区;二,学生对阅读意义的错误理解以及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第三部分,为纠正学生的“假阅读”现象,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提出了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状态的实践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首先,教师应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其次,教师必须真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第二部分,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阅读阅读状态。从树立长久阅读目标、创设情境、创办阅读活动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一些可行性措施;第三部分,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教师选择恰当切入点、设计有效问题、运用拓展链接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学生真阅读的具体举措。第四部分,师生同步真阅读,共同成长。提出了师生相互推荐阅读书目、共同阅读一整本书、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的措施,指引学生走向真阅读。

马卉[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文中认为

庞琳[4](2020)在《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旦(Donald J.Munro,1931—)是美国着名汉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哲学系荣休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其成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人性研究三部曲”:《早期中国“人”的观念》(1969)、《中国当代人性论》(1977)、《人性形象:一位宋人的肖像》(1988)、《20世纪中国的帝国求索模式》(1996)、《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2005)、《应用伦理学:私人和公共选择中的实际指导原则》(2008)等。本论文《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旨在梳理孟旦的汉学研究之路、研究成果、研究范式及其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汉学(中国学)、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思考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来自汉学家的他者视角。本文以孟旦一生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为主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译介与总结:第一章“美国儒者孟旦的汉学之路”,主要从家庭、教育、留学、教学、汉学研究及其成果等几个方面介绍孟旦的汉学历程。第二章“前期汉学的中国人性研究三部曲”,讨论了《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当代人性观》、《人性形象:一位宋人的肖像》三本书,总结孟旦提出的自然平等观、人的可塑性、结构性形象等观点及其研究方法与贡献。第三章“后期汉学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与践行”,讨论了《20世纪中国的帝国求索模式》、《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三本书。根据心灵簇、人的可塑性的基础上,应用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整体思维及一种中国政治认识论--帝国式求索模式、双层效益主义、实际可行的新伦理学等观点。第四章“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特点与创新”,总结他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与特点,如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原典的历史进路、中西比较的进路、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路;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发明使用诸多新的哲学术语、趋于中国中心的移情方法、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社区实践。最后,本文还考察了孟旦与现代新儒学的深厚渊源及其推崇的儒家哲学立场,等等。概而言之,孟旦的儒学研究,以孟子的“四端之说”人性论为基础,进行了对美国儒学的建设工作,期间创建了哲学概念和方法,提出了结构性形象(隐喻)、移情、心灵簇、整体主义、帝国式求索模式、双层效益主义、价值与事实关涉等术语,用以阐释中国文化基因中的人性论和伦理观,并在自己的写作、教育、社区建设与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践行儒家理念和新伦理原则,把杜威式的实用主义与唐君毅式的知行合一统摄于一身,不进行道德说教(morality theorizing)而是践行道德(morality performing),活出了中西互鉴、东西合璧的现代儒者风范。他和许多儒学学者们一道,正致力于建设美国儒家体系。

郭晓宁[5](2020)在《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设计探究 ——兼谈剧本《狮子命》的创作》文中认为拟人化设计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艺术创作手法,在文学、雕塑、电影等领域都有所运用。在动物题材电影创作领域,拟人化设计已经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学界有关于拟人的研究范围已经从修辞学过渡至体验哲学之中。探究旨在探析其发展流变并对比拟人化设计在文学领域与影视领域内的异同。在动物题材电影领域内,以拟人化设计为切入点寻找其创作规律。分别从编剧、角色塑造、镜头语言三个方面结合相关影片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分析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并结合剧本《狮子命》的创作经历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此外,对这一艺术手法运用在电影作品中所产生的本源的争议性、道德的冲突性、虚假的煽情性等弊端进行简析。剖析了拟人化设计在动物题材电影创作范围内被观众广泛接受的认知机制以及在这一题材下拟人化设计的运作规律。

王晓[6](2019)在《20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 ——基于中国报刊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后期,熊猫在中国边境首次被外国人发现。其一经问世,便深受各国瞩目,之后陆续有西方人来华猎捕熊猫并运送出国。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席卷全球的“熊猫热”。对于熊猫的“登场”,国内外的社会反应有所差异,国外各群体对于熊猫的接纳较快,国内则相对慢热。至1939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熊猫出口的禁令。自此,熊猫的非官方外运被禁止,这为40年代中国开启“熊猫外交”提供了重要前提。40年代初,为答谢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宋美龄与宋霭龄于1941年代表国民政府赠与美国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大熊猫一对。此次中美“熊猫外交”在两国之间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应。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也发生了转移。此时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主要是寻求各大国的帮助发动内战,恢复其在全国的统治。1946年的两次“熊猫外交”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其中,熊猫“联合小姐”出访英国多系偶然,赠美熊猫则是出于对中美关系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总体考量。就社会反应而言,两次“熊猫外交”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国内的舆论更为突出。1946年的中英及中美“熊猫外交”虽对双方政治关系的影响不甚显着,但无疑促进了两国的民间交往,同时也成就了民国时期“熊猫外交”史上的又一段佳话。20世纪40年代,熊猫凭借其憨态可掬的样貌在俘获民众心灵的同时,也为打破现实中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等重重束缚奠定了基础。“熊猫外交”这一崭新外交模式的开启,又对后来中国的外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熊猫外交”继续沿用,并成为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管家琪[7](2017)在《黑猩猩的“保姆”——珍妮·古道尔的故事》文中指出她在26岁时前往非洲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在野外风餐露宿几十年。之后,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她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野生动物学家"。我觉得,她就像一位奔走在大自然中的精灵,除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黑猩猩的知识外,也唤起了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多想像她一样,也能和很多动物成为朋友啊!所以,我想先了解一下,她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动物学家的……

冯思宇[8](2017)在《《小凤凰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研究报告是以笔者对儿童文学作品《小凤凰诞生记》的翻译实践为基础写作而成。该书一共有十八章,笔者选取其中的前八章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接受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努力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他们在心智水平、语言能力和审美意识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就是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使译文能够被儿童读者所接受。本翻译实践研究报告首先对作者和作品做了简要介绍,然后分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步骤描述整个翻译过程,继而论述接受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理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具体的应用,最后依据接受理论的指导,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出发,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和研究,本报告得出如下结论:要想使译文更好地被儿童接受,译者就必须使译文语言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做到与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采用浅显的词汇、简单的句子以及生动的表达,真实地再现原文的“童趣”色彩。

程·宝音扎雅,照日格图[9](2017)在《红鸟的呼唤(中篇小说)(外一篇)》文中认为一、命运是一张网1我提着皮口袋,腋下夹着几本书去找我的一位朋友。我走在路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怎样才能租到一间合适的屋子?三年来,我的日子过得拮据但有趣,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这期间我换了十几个出租屋,在地下室生活了二十几天,地上生活了五个月。天啊,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知道组建一个家庭有多不容易。你们都无法想象我的第一个女房东有多可怕。她患有精神疾病,喜欢在屋里不声不响

段琳琳,赵仁辉[10](2016)在《“我喜欢自然的不受操控和不可预知”——新加坡自然摄影师赵仁辉与他的动物学家批评学会》文中研究指明"艺术家如果想创作虚构的东西,必须首先弄清楚科学事实"段琳琳:先讲讲你是怎么进入摄影领域的。赵仁辉:小时候我父亲有一台胶卷相机,我经常摆弄它,还把它带到学校,在教室里拍一些日常照片。那时我还读了一本教人怎么拍灵异照片的书,就是用记号笔在负片上画图,然后打印出来。我创作了几张教室灵异照片,同学们都吓坏了。我想那时我就意识到了摄影讲述故事的潜在功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段琳琳:网上资料说你是一名动

二、我想做一个动物学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想做一个动物学家(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2)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二)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薄弱
    二、研究意义
        (一)倡导教师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
        (二)引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真阅读状态
        (三)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假阅读”研究概述
    一、对广义阅读的基本阐释
        (一)“阅读”的词源含义
        (二)《阅读史》中的“阅读”
        (三)广义真阅读的基本特征
    二、语文课程中“阅读”的本质内涵
        (一)语文课程重视学生的书面阅读
        (二)语文课程强调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三)语文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长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真阅读
        (一)阅读教学指向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
        (二)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要求的分析
        (三)中学语文新课程指向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
    四、“假阅读”研究概述
        (一)“假阅读”的由来
        (二)对“假阅读”阐释的概述
        (三)对“假阅读”现象研究的反思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数据统计
        (一)中学生阅读行为的总体情况
        (二)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调查
        (三)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调查
    三、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普遍存在
        (二)“假阅读”现象带来的危害
    四、中学生“假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误区
        (二)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区
第三章 教师引领中学生进入真阅读的实践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
        (一)教师应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
        (二)教师必须真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二、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阅读状态
        (一)教师指导中学生树立长久的阅读目标
        (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中学生沉淀阅读的心境
        (三)教师创办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一)选择恰当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设计有效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三)运用拓展链接,激发学生长久阅读
    四、师生同步真阅读,共同成长
        (一)师生、生生相互推荐阅读书目
        (二)师生、生生共同阅读一整本书
        (三)师生、生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附录2 哈师大附中高三学生作文
    附录3 哈师大附中高一学生演讲稿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介绍
    (二)维译汉
        1.《猜想》介绍
        2.《难忘的回忆》介绍
        3.《生命就是幸福》介绍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译文
    (二)维译汉
        1.《猜想》译文
        2.《难忘的回忆》译文
        3.《生命在于幸福》译文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感谢你来过的我的世界》原文
    (二)维译汉
        1.《猜想》原文
        2.《难忘的回忆》原文
        3.《生命就是幸福》原文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原文
结语
致谢辞

(4)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孟旦汉学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意义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美国儒者孟旦的汉学之路
    第一节 家学渊深:父母熏陶与“四端之爱”
    第二节 大学探索:中文沈老师、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
    第三节 海军经历:由冯友兰结缘中国哲学
    第四节 步入哥大:师从汉学家狄百瑞
    第五节 台港游学:师从大儒刘毓鋆、唐君毅
    第六节 立足密大:教学与汉学研究之硕果
        一、孟旦与密西根大学的多元化中国研究形成“文化圈”
        二、孟旦与“乒乓外交”和“教育访团”
第二章 前期的中国人性观研究
    第一节 自然平等观:《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一、关于“中国的自然平等观”
        二、中国人性观的“八重视”
        三、中西人性论之间的张力
    第二节 人的可塑性:《中国当代人性观》
        一、中国现代人性观诸面相
        二、中国人的“知—感”心灵簇
        三、“人之可塑性”与“新人”
    第三节 结构性形象:《人性形象:一个宋人的肖像》
        一、“结构性形象”的内涵与功能
        二、“结构性形象”的运用方法
        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四、“利他主义的慈善”
    第四节 孟旦的中国人性研究的方法与贡献
第三章 后期汉学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与践行
    第一节 整体思维:《20世纪中国的帝国式求索模式》
        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三、中国的帝国式求索模式
    第二节 效法榜样:《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
        一、“描述性的平等观”
        二、“心灵簇”
        三、后天培养与“效法榜样”
        四、一种证明伦理规则的现代方式:进化生物学
        五、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全球社会”
    第三节 实际可行的伦理准则:《应用伦理学》
        一、理论基础
        一)、标准和准则:五种道德直觉的进化论基础
        二)、“双层效益主义”的选择机制
        二、“互惠”的环境治理方案
        三、切实可行的伦理指导原则
        四、“寻求中国伦理与法律的一致性”
    第四节 孟旦的新伦理学的践行与影响
第四章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与创新
    第一节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
        一、以文化人类学的历史进路
        二、从历史的进路研究中国哲学
        三、用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
        四、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
        五、进化心理学以及进化认知学的方法
    第二节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创新
        一、发明、使用新的哲学范畴
        二、趋近中国中心的移情方法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社区实践
    第三节 美国儒者孟旦的生命境界
        一、作为新儒家的孟旦与中美新儒家
        二、区分“儒家哲学”与“国家儒术”
        三、孟旦对“儒学”与“国学”的愿景
结论
附录一 孟旦生平年表
附录二 汉学家孟旦教授访谈
附录三 孟旦论文中译文
附录四 孟旦主要学术成果
    一、发表的着作
    二、发表的文章
附录五 孟旦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庞琳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设计探究 ——兼谈剧本《狮子命》的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预期研究成果
第一章 题材选择意义及拟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题材选择及意义
        一 动物题材电影发展概况
        二 动物题材电影的类别
        三 动物题材电影的创作意义
    第二节 拟人化设计的发展历史
        一 拟人化设计在神话传说中的体现
        二 拟人化设计在绘画与雕塑领域的体现
        三 拟人化设计在戏剧戏曲领域的成就
        四 拟人化设计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的发展
    第三节 拟人化设计运用于文学领域与影视领域的异同
        一 拟人化在影视与文学两个领域中关于语料选取的差异性
        二 拟人化在影视与文学两个领域中审美价值的相似性
        三 拟人化在影视与文学两个领域中关于目标域分类上的差异性
第二章 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编剧策略
    第一节 拟人化设计下的限制性叙事角度
        一 限制性叙事角度的界定
        二 主观叙事在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设计
    第二节 矛盾冲突的拟人化设计
        一 外部矛盾的拟人化设计
        二 内部矛盾的拟人化设计
    第三节 人物关系的拟人化处理
第三章 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角色塑造
    第一节 角色的拟人化造型
    第二节 角色的表演组织及实践中的拟人化设计
        一 角色的拟人化神态设计
        二 角色的拟人化动作组织
    第三节 拟人化台词的编排
    第四节 角色性格的拟人化设计
第四章 拟人化镜头语言在动物题材电影中的运用
    第一节 拟人化设计下的镜头语言特征——体验性与相似性
    第二节 运动镜头的使用实现体验性
    第三节 低机位视角的运用建构相似性
第五章 拟人化设计的弊端
    第一节 本源的争议性
    第二节 道德的冲突性
    第三节 虚假的煽情性
第六章 剧本《狮子命》中拟人与拟人类社会的定位
    第一节 拟人化的叙事角度
    第二节 拟人化人物关系处理
    第三节 角色形象的拟人化塑造
    第四节 角色行为与表演的拟人化处理
    第五节 角色的拟人化性格构建
    第六节 角色拟人化的台词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剧本《狮子命》故事梗概
附录2 剧本《狮子命》人物小传及台本
    一 人物小传
    二 《狮子命》台本
致谢

(6)20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 ——基于中国报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的“熊猫热”
    第一节 近代熊猫的发现及外运
    第二节 “熊猫登场”的国内外反应
        一、国外反应
        二、国内反应
第二章 1941 年中美“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抗战时期美国援华
        二、中国对美国援助的回赠
    第二节 “熊猫外交”的隆重开展
    第三节 中美良好的社会反应
        一、美国的“熊猫效应”
        二、中国的熊猫“外交家”
第三章 1946 年“熊猫外交”及其影响
    第一节 1946 年中英“熊猫外交”
        一、“熊猫外交”的偶然开展
        二、中英两国的舆论反应
    第二节 1946 年中美“熊猫外交”
        一、赠美熊猫的不幸夭折
        二、“熊猫外交”下的社会隐映
第四章 “熊猫外交”的作用
    第一节 深化民国时期中外交往
    第二节 拓展新中国外交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凤凰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凤凰诞生记》(节选)翻译任务概述
    1.1 原作者简介
    1.2 原文内容简介
    1.3 原文语言特点
第二章 《小凤凰诞生记》(节选)翻译过程介绍
    2.1 译前准备阶段
        2.1.1 拟定翻译计划
        2.1.2 收集相关资料
        2.1.3 研读原作
        2.1.4 准备翻译工具
    2.2 翻译实践阶段
        2.2.1 初译
        2.2.2 校对
        2.2.3 完善
    2.3 译后反思阶段
第三章 《小凤凰诞生记》(节选)翻译行为研究
    3.1 接受理论概述
        3.1.1 读者的地位
        3.1.2 期待视野
        3.1.3 视域融合
    3.2 接受理论在本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3.2.1 在翻译原则上的体现
        3.2.2 在翻译方法上的体现
第四章 接受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接受理论下词汇的翻译
        4.1.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2 抽象词的翻译
        4.1.3 拟声词的翻译
    4.2 接受理论下句子的翻译
        4.2.1 被动句的处理
        4.2.2 复合句的处理
        4.2.3 对话的处理
    4.3 接受理论下语篇的处理
        4.3.1 语篇的衔接
        4.3.2 “童趣”的保留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译文
附录2 原文

(9)红鸟的呼唤(中篇小说)(外一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命运是一张网
二、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
三、黑暗无法消融所有的光明
四、生活有时是实验室

四、我想做一个动物学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D]. 孙婉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D]. 马卉. 新疆大学, 2020(07)
  • [4]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D]. 庞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动物题材电影中的拟人化设计探究 ——兼谈剧本《狮子命》的创作[D]. 郭晓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20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 ——基于中国报刊资料分析[D]. 王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黑猩猩的“保姆”——珍妮·古道尔的故事[J]. 管家琪. 小学时代, 2017(30)
  • [8]《小凤凰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研究报告[D]. 冯思宇. 西北大学, 2017(04)
  • [9]红鸟的呼唤(中篇小说)(外一篇)[J]. 程·宝音扎雅,照日格图. 西部, 2017(03)
  • [10]“我喜欢自然的不受操控和不可预知”——新加坡自然摄影师赵仁辉与他的动物学家批评学会[J]. 段琳琳,赵仁辉. 中国摄影家, 2016(03)

标签:;  ;  ;  ;  ;  

我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