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大陆地层

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大陆地层

一、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栾金鹏[1](2021)在《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沉积建造与火成岩组合 ——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意义》文中指出本文以松嫩地块上东风山群红林组和佳木斯地块上麻山群西麻山组和马家街群以及两地块上新元古代变质变形的火成岩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变沉积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松嫩地块上东风山群红林组和佳木斯地块上麻山群西麻山组和马家街群的形成时代,并讨论了其沉积环境、物源及构造背景;通过对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变质变形的火成岩组合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了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并利用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讨论了研究区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属性,并探讨了二者的构造亲缘性和构造归属,以及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刘继旭[2](2020)在《黑河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特征及其对构造背景的约束》文中研究说明黑河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大、小兴安岭接合部位,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黑龙江相望。黑河地区中生代时期发育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中生代大量的火成岩。但是中生代火成岩的具体形成时代、岩石组合、岩石成因、岩浆的来源以及岩石所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对研究区黑河及其附近地区的中生代火成岩(包括侵入岩、火山岩和脉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三间房—卧牛湖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末期(175.3±0.53Ma和177.25±0.45Ma),侵入岩从中性到酸性均有,侵入岩的组合为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花岗闪长岩(G1)—花岗岩(G2)的T1T2G1G2岩石组合,属于高钾钙碱系列,是准铝质-过铝质岩石,Peacock指数为钙碱性,亏损Nb、Ta、La、Ce等元素,富集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多数具有负Eu异常;闪长质脉岩多数为高钾钙碱性的准铝质系列岩石,Peacock指数碱钙性和钙碱性均有,亏损Nb、Ta、La、Ce、P、Ti等元素,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Zr、Hf、Gd,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有微弱的负Eu异常。2、研究区内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多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21.93±0.42Ma),火山岩岩石组合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主的岩石以及少量玄武岩、安粗岩、粗面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性系列和低钾钙碱系列,属于准铝质—过铝质系列,Peacock指数数为钙碱性和碱钙性,亏损Nb、Ta、La、Ce、Ti等元素,富集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Gd等元素。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为较为平缓的右倾型,具有弱负Eu异常或无Eu异常。3、上述早侏罗世末期的侵入岩岩石主要为低压TTG系列,Mg高,属于MA系列TTG,结合各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与洋俯冲有关的弧环境。存在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推测其岩浆来源于俯冲洋壳(板片)的熔融(与地幔楔发生过反应)、兴安弧下地壳(壳幔相互作用)的局部熔融;上述早白垩世火山岩是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有MA系列和LMA系列,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产生于洋俯冲有关的弧的构造环境,推测岩浆来源为俯冲板片的熔融并与地幔楔反应、兴安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4、结合区域的构造演化推测研究区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环境一直是与洋俯冲有关的弧环境,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南向俯冲有关,可能叠加了古太平洋NW向的俯冲作用。

马永非[3](2019)在《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大兴安岭中段是中亚造山带东部一个重要构造单元,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复杂,对理解区域地质历史至关重要,但目前研究较为薄弱。笔者以近几年在该区地质调查及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为基础,结合前人发表资料,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古地理及古生物等方法,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的岩石与地层开展深入研究,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并构建构造演化模型。晚泥盆世时期,兴安地块之上有多处岩浆事件报道,介于359–379 Ma之间。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一套俯冲相关的岩石系列,与嫩江洋古洋壳的西向俯冲相关。同时,松嫩地块西缘也发现大量花岗岩质岩石(360–366 Ma),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被动陆缘的伸展构造背景之下。早石炭世时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西缘均有大量俯冲相关的岩浆事件报道,并构成岩浆弧。说明该时期嫩江洋古洋壳同时向兴安与松嫩地块之下俯冲,即“双向俯冲”。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320 Ma),大兴安岭中段蘑菇气地区的S型花岗岩标志着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贴。晚石炭世中期,蘑菇气地区宝力高庙组中的流纹岩(312 Ma)夹层显示出典型A型花岗岩特征,预示了伸展区域构造背景。晚石炭世晚期,扎赉特旗地区的花岗闪长岩(301 Ma)与蚀变辉长岩(300 Ma)构成双峰式火成岩,标志着区域伸展向裂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过渡。而早二叠世蘑菇气地区的A型流纹岩(292 Ma)则对应裂谷盆地构造背景。沉积学方面,晚石炭世陆相宝力高庙组的普遍发育说明嫩江洋已经闭合,之后具海陆交互相特征的格根敖包组预示着新一次海侵。早-中二叠世滨、浅海相大石寨组与哲斯组的普遍发育说明海侵范围的扩大,而乌兰浩特地区报道的早二叠世蛇绿混杂岩则表明局部有新的有限洋盆拉开。晚二叠世陆相林西组的普遍发育说明海退和裂谷盆地演化阶段的结束。据此构建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晚泥盆世(379-360 Ma):嫩江洋古洋壳对西侧兴安地块的俯冲;早石炭世(346-320 Ma):嫩江洋古洋壳同时对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双向俯冲”;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320 Ma):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形成,空间上沿黑河-嫩江-蘑菇气-贺根山-二连浩特一带展布;晚石炭世晚期(320-300 Ma):碰撞后伸展造山,并向裂谷盆地阶段过渡;早-中二叠世(300-260 Ma):裂谷盆地构造演化;晚二叠世(260-250 Ma):陆相地层普遍发育与裂谷盆地演化阶段结束。

许伟[4](2019)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山南部是探索中亚造山带中段南部构造演化的绝佳载体,但现今对该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演化历史以及构造归属等重大地质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基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期次不明,地球动力学背景不清;古地磁数据尚且难以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提供可靠依据,本文着重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古地磁与岩浆作用两方面入手,理清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及其产生的大地构造环境,获得可靠的北山南部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蛇绿岩、大陆基底属性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问题,探索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最终为北山及邻区找矿预测、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火山岩以及部分侵入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元素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Sr-Nd同位素等研究,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岩浆岩年龄与地球化学数据,并综合其他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早中泥盆世(420390Ma),晚泥盆世(375360Ma),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05260Ma)。早中泥盆世岩浆作用以中酸性火成岩居多,且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产出;玄武岩具有板内岩浆的特征;酸性火成岩部分为A型花岗质岩石,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推断该期岩浆的产生与辉铜山洋盆闭合后洋壳板片的断离有关。晚泥盆世岩浆作用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呈亚碱性;早期有埃达克岩产出,晚期多为A型花岗质岩石;与加厚下地壳引起的岩石圈拆沉相关。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火成岩构成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火成岩多为亚碱性,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亚碱性中基性火山岩多为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由受俯冲物质混染的软流圈地幔熔融所形成,兼具有板内与洋中脊玄武岩的双重特征;A型花岗质岩石在全区普遍发育,酸性火成岩亦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该期岩浆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环境。对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部分稳定高温特征剩磁。借助岩石磁学实验分析了古地磁样品的携磁矿物及稳定性,明确了特征剩磁获取的时间。最终获得北山南部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磁极为-33.8°N,115.3°E,A95=18.6°;对应古纬度为13.1°N±23.6°;晚石炭世(300Ma)古地磁极为-0.2°N,168.4°E,A95=2.9°,古纬度为11.7°N±3.1°;早二叠世(284281Ma)古地磁极为74.5°N,268.5°E,A95=1.6°,古纬度为25.1°N±1.2°(古纬度计算参考点均为:40.55°N,94.08°E)。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与古生物资料对各地层剖面的时代进行了精确厘定,以大型区域不整合和沉积间断为界面,将北山南部上古生界划分为五个地层层序。层序一(MS1)由下中泥盆统三个井组构成,时代介于420390Ma,研究区西段沉积以陆相为主,东段出露局限;层序二(MS2)由上泥盆统墩墩山群构成,时代介于371367Ma;出露范围非常局限,主要由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构成;层序三(MS3)由石炭系红柳园组、石板山组以及芨芨台子组构成,时代介于早石炭世维宪期—晚石炭世莫斯科期(346310Ma),该期岩浆活动微弱,地层整体呈现海退序列;层序四(MS4)从下至上由干泉组、双堡塘组、菊石滩组以及金塔组构成,该层序的时代延限为晚石炭世末—中二叠世(302259Ma),整体为一套海相沉积体系,呈现海进序列;层序五(Ms5)为上二叠统方山口组,主要由一套陆相粗碎屑岩构成,火山岩并不发育,区域上不整合于晚二叠世之前的地层之上。利用Hf-Nd同位素,首次绘制了北山地区的基底年龄结构图。显示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是陆壳增生最显着的区域,而且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的基底构成存在显着差异,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的主缝合线;古生代期间洋盆可能存在南北双向俯冲作用,北侧为大规模新生岛弧与增生楔地质体,南侧为旱山地块北部陆缘弧系统;再往南的区域主体由中下元古界地壳基底构成,原本可能是哥伦比亚超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综合多种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地区奥陶纪—二叠纪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O-S(485420Ma)板片俯冲阶段;(2)D1-D3(420360Ma)后碰撞阶段;(3)D3-C2(360305Ma)陆内稳定阶段;(4)C2-P2(305260Ma)后碰撞伸展阶段;(5)P3(260250Ma)区域洋盆闭合阶段。利用可靠古地磁数据,并结合古生物资料,恢复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晚石炭世(300Ma)与早二叠世(280Ma)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北山南部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可能与华北—阿拉善地块连为一体;与塔里木地块间以且末—星星峡洋盆相隔;与北部蒙古图瓦地块间以宽泛的古亚洲洋相隔。古亚洲洋东西段闭合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北疆地区的古洋盆最终在北天山或南天山缝合带于早晚石炭世之交闭合,北山及以东地区沿红石山—恩格尔乌苏—索伦—西拉木伦一线于晚二叠世闭合。

杨永胜[5](2017)在《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大兴安岭中北段大致为乌兰浩特市以北的大兴安岭及其两侧邻近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中间地带,主要由以NE向头道桥-鄂伦春断裂为界的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体组成,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海和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叠加、转换及复合演化,属大兴安岭成矿省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极具成矿潜力。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较低,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亟需加强,本论文以之作为研究区,通过金、铜、钼典型矿床剖析,成矿岩浆岩成岩作用与成矿专属性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而试点性应用于区内勘查程度偏低的红彦地区,开展岩浆岩成岩作用研究与成矿有利性评价,并进行成矿远景预测,以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有初步阶段性总结,同时为矿产勘查实践提供参考。区域金铜钼成矿的岩浆偏在性:解剖区域主要成矿金属金、铜、钼典型矿床,包括古利库Au-Ag矿床、争光Au-Zn矿床,多宝山Cu-Mo(-Au-Ag)矿床、岔路口Mo-Zn-Pb-Ag矿床,对古利库和争光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研、样品采集及相关测试分析,其他矿床以引用前人分析数据和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为主,进行资料二次整理,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主要从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方面探讨成矿作用的岩浆偏在性,同时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区域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ED)和热液脉型(VD),ED型代表性矿床为古利库Au-Ag矿床(低硫化型LS)和争光Au-Zn矿床(中硫化型IS);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PD,PD型铜矿床缩写为PCD),以多宝山Cu-Mo(Au-Ag)矿床为代表性矿床,其次为矽卡岩型(SD);钼矿床类型绝大多数且主要为PD型(PD型钼矿床缩写为PMD),代表性矿床为岔路口Climax型Mo-Zn-Pb-Ag矿床。特别地,本文将争光Au-Zn矿床成因类型确定为IS型,而不同于以往认为的LS型、构造蚀变岩型等。区域金、铜、钼主要矿种组合在成矿时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物质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岩浆偏在性。IS型Au-Zn组合存在早寒武世-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侏罗世中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四期成矿,主要与加里东(早)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性-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成矿流体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大气水成分居多,并存在少量幔源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混合为主,局部隐爆角砾岩范围内沸腾作用可能重要。LS型Au-Ag和独立Au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成矿,与燕山(中)期区域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分别以壳(上地壳)幔混源为主和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均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分别以岩浆水或大气水成分居多,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PD型Cu-Mo(-Au-Ag)组合为早奥陶世成矿,与加里东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初始流体为岩浆去气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为主,早阶段流体不混溶和水岩反应起重要作用,晚阶段流体混合作用较显着。PD型Mo-Zn-Pb-Ag组合以晚侏罗世(中)晚期成矿为主,与燕山中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壳(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来源为主,尚有部分下地壳来源,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岩浆去气流体为主,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最为重要。区域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运用岩相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成岩年代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关键化学成分特征、岩浆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成岩时代以及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综上进一步论述岩浆岩的成矿物质、时代及空间专属性。区域金成矿岩浆岩化学成分定名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次)火山岩以英安岩/粗面英安岩-安山岩/粗安岩和流纹岩为主,大部分属准铝质(QA),部分强过铝质(SP),总体具低硅(SiO2=5184%,平均66%)、相对高铝、贫碱(钾)(全碱含量平均6.6%)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无-中等负Eu异常。氧逸度(按单个矿床统计)介于FMQ-0.5FMQ+3.6,平均FMQ+1.7,主体为中等-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较高(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723950℃,平均814℃),属“热”花岗岩。主要为具不同分异程度的I型,少数高分异I型,部分为埃达克质岩(AR)或部分具埃达克质岩特征(PAR);其次为中等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贫铝)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本文研究认为争光Au-Zn矿床成矿英云闪长斑岩和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流纹岩分别为高镁埃达克质岩和(高)分异I型。铜成矿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花岗(斑)岩,大部分属弱过铝质(WP),总体具中硅(5976%,平均68%)、高铝、相对贫碱(钾)(平均7.0%)特征,REE含量整体相对较低,配分曲线右倾,无-较弱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2FMQ+5.34,平均FMQ+3.6,主体为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演化,岩浆温度较低(634884℃,平均785℃),属“冷”花岗岩。为以低-中等分异程度为主的I型,大部分属AR或PAR。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幔混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富铝)的部分熔融,部分来源于变质杂砂岩或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钼成矿岩浆岩主体为花岗(斑)岩,主要为WP,总体具高硅(5982%,平均74%)、低铝、富碱(钾)(平均8.0%)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或“海鸥形”,绝大多数具不同程度(弱-强)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6FMQ+5.26,平均FMQ+3.2,中等和强-非常强氧化,总体高-中等-低分异、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相对最高(768908℃,平均839℃),属典型“热”花岗岩。多数为中等-低分异程度I型,部分为(高硅高镁)AR;其次为中等-较高分异A1型和高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壳幔混源为主,次为幔源,主要来源于变质杂砂岩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金成矿岩浆岩时代主要为燕山期(97181Ma),且集中于燕山晚期(112145Ma),还存在加里东中期(462481Ma)和海西早、晚期(385Ma和254Ma)。铜成矿岩浆岩按成矿规模和数量递减顺序依次为燕山早(中)期(112?204Ma)、加里东中期(461484Ma)、印支中晚期(218238Ma)及海西中晚期(324344Ma;二叠纪)。钼成矿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晚期(124202Ma)。其中(超)大、中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本文获得了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光华组流纹岩和争光Au-Zn矿床与成矿有关隐伏英云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33±0.93Ma(MSWD=1.7)和462.1±1.8Ma(MSWD=0.34),分别属早白垩世中晚期和中奥陶世晚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产出构造背景主要为(陆缘)岩浆弧和碰撞后伸展或弧后伸展背景。挤压背景较利于铜(金)成矿岩浆岩产出,如岩浆弧可产出(超)大型Cu和Au-Zn矿床;伸展背景更利于金和钼成矿岩浆岩产出,如伸展高峰阶段产出多矿种组合和矿床类型,并可产出大型Au-Te矿床;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可产出大型-超大型Mo和独立Au矿床。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总结了区域Mo、Zn-Pb-Ag、Cu、Au及Fe矿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别分析了岩浆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金铜钼成矿空间分布的对应性规律。矿床空间分布总体具NE向带状展布(分带性)和成区集中(丛聚性)的不均匀性规律,矿集区内具NE或NW向行列或构成格状分布特征。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有加里东中期、海西早中期、印支中晚期及燕山期四期,古生代以Cu(-Mo)-Fe-Au为主,矿床类型以PD(-ED)-SD型为主,其中晚古生代以VMS型成矿为特征;中生代以Mo-Pb-Zn-Ag-Cu-Au-Fe多金属成矿为特征,矿床类型以PD-VD-ED型为主。低分异I型(LFI)和高(-中)分异I型(H(-M)FI)岩浆岩均具金、铜、钼成矿物质专属性,且前者尤为显着,控制了区域大部分金、铜、钼矿床的分布,呈NE向带状分别展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多宝山-伊尔施岛弧带(铜和金矿床),或呈面型广泛展布于区域中部(钼矿床);中低分异A型(M-LFA)和中高分异A型(M-HFA)分别仅具金和钼成矿专属性,控制少数金和钼矿床的分布。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坡,大地构造位置属兴安地体与松嫩地体交接的多宝山-扎兰屯岛弧带,区内岩浆岩广泛发育,侵入岩以(偏碱性)酸性占绝对优势,均为海西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包括海西中期和燕山中期。对区内主要侵入岩体和火山岩进行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成岩时代、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并与区域优势矿种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和空间专属性及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物质专属性对比,分析各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利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区内主要岩浆岩的含矿性;并将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含矿性结合评价其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晚期,可细分为至少七个期次,包括中-晚泥盆世(383.8389.8Ma,石头沟D2-3γ和宜合德D2-3ηγ岩体)、晚泥盆世(374.0Ma,奇安绰罗D3γδ岩体)、早石炭世早期(356.0Ma,C1m中性-酸性火山岩)、早石炭世晚期(323.5Ma,拉抛C1ξγ岩体)、晚石炭世(305.3Ma,哈达阳C2ξγ岩体)、早二叠世早期(290.9297.6Ma,山神府P1κγ和P1ηγ岩体)及早白垩世晚期(124.7127.5Ma,K1gh中基性和K1b酸性火山岩)。中-晚泥盆世(389.8374.0Ma)处于后碰撞-后造山局部走滑拉张构造背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63.3352.5Ma或334.3Ma)处于陆缘弧-同碰撞挤压背景,早-晚石炭世(323.5305.3Ma)处于碰撞后伸展背景,早二叠世(297.6290.9Ma)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晚侏罗世(145.7Ma)处于区域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阶段,早白垩世(127.5124.7Ma)处于大陆碰撞后与弧后伸展-减薄体制叠加背景。奇安绰罗D3γδ属低分异I型,为壳幔混源;其余花岗岩类(包括山神府P1κγ、哈达阳C2ξγ、石头沟D2-3γ、拉抛C1ξγ及宜合德D2-3ηγ岩体)均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2亚型中的碱性A型(AAG)亚类,前四者均为以壳源物质占主导的壳幔混合来源,后者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白音高老组K1b流纹岩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1亚型,主要来自壳源物质,与甘河组K1gh碱性玄武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为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并受壳源物质混染;莫尔根河组C1m的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属低分异I型,中基性岩为富集地幔楔来源,中酸性岩为幔源分异岩浆,均受壳源物质混染。花岗岩类(奇安绰罗D3γδ除外)多具较差的Mo(物质)成矿专属性,奇安绰罗D3γδ(ΔFMQD为+2.4)、宜合德D2-3ηγ(ΔFMQD为-0.4)及山神府P1κγ岩体(ΔFMQD为+0.3)氧逸度相对较高,且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不同程度一致性,其成矿专属性(前者为Au和Cu,后二者为Au和Mo)较为可靠且成矿可能性较大;火山岩均具Au成矿专属性,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一定或较好的一致性,后者成矿专属性更为可靠,早石炭世火山岩尚具Cu成矿专属性,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尚具ED型Ag-Pb-Zn成矿时空专属性。红彦地区岩浆岩Au、Ag、Mo、W、Cu、Pb分异性强且较富集,成矿可能性高。宜合德D2-3ηγ、奇安绰罗D3γδ、山神府P1ξγ及石头沟D2-3γ岩体,J3mk酸性火山岩、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K1b酸性火山岩具相对较好的Au成矿有利性;Ag和Au可能具相似来源而呈共、伴生产出;哈北C2ηγ和奇安绰罗D3γδ岩体,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J3mk酸性火山岩及C2P1bl1中性火山岩相对具Cu成矿有利性;哈达阳C2ξγ和山神府P1ξγ岩体最具Mo成矿有利性;山神府P1ξγ和哈达阳C2ξγ岩体W成矿可能性相对较大;J3mk酸性火山岩相对更具Pb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基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采用传统方法获得各元素异常下限并进行单元素异常圈定,将共生元素异常组合圈定为综合异常,并进行剖析、排序及分类,评估其矿致可能性和开展矿产检查的必要性。结合区域成岩成矿特征与规律和区内具体成矿有利条件和信息,确定了红彦地区的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进而综合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异常信息,其中将岩浆岩成矿有利性作为重要依据,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区内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显示Au、Cu、Mo、Ag变异系数较高,具较大成矿可能。共圈定10处综合异常,其中元素异常组合以As-Au-Cu(HS-4-乙2)和Sb-As-Cu-Pb(HS-5-乙2)为主的两处综合异常,成矿条件优异,找矿前景好。区内矿产预测主攻矿种按重要程度依次为Au、Cu、Ag,Mo、Pb,W;主攻矿床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ED型Au(-Cu-Ag)矿床、与侵入作用有关的VD型Au和Mo(-W)矿床、PD型Cu(-Au-Ag)矿床。圈定出3个I级成矿远景区,山神府-奋斗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小黑山-石头沟铜金银铅成矿远景区及蒋屯-缸窑金铜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后经矿产检查,在前二者中设置的找矿靶区分别发现了奋斗金铜银矿点和小黑山铜金矿点。

赵院冬[6](2017)在《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文中指出本文选择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岩和晚古生代-侏罗纪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锆石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变质岩原岩蚀源区组成和最大沉积年龄,建立了兴安地块东北部晚古生代以来花岗岩时空格架,分析了岩浆成因和构造环境,讨论了兴安地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兴安地块东北部的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北宽河组)具有一致的年龄谱,年龄谱特征反映变质岩原岩蚀源区较为复杂,但以早古生代岩浆岩为主,最小年龄组年龄在404-417Ma之间,反映原岩最大沉积年龄为早泥盆世。晚古生代花岗岩发生强烈的韧性变形,本文获得6处强变形的花岗岩295-305Ma岩体侵位年龄。该花岗岩以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组合,具有富硅、碱,贫钙、铝、镁特征,属于偏铝质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为造山后I型和A2型花岗岩,反映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完成碰撞造山转入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中生代花岗岩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两个阶段。其中早侏罗世花岗岩分布较广。6个岩体获得169Ma-181Ma的侵位年龄。岩石组合具有TTG特征,地球化学方面富硅碱,低铁镁钙,钠质、偏铝质-弱过铝质,属于钙碱性和MA系列。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富集Rb、Ba、Th、U、Sr等LILE,相对亏损Nb、Ta、Zr、Hf等HFSE的特征,且Eu负异常不明显。岩浆源于俯冲洋壳的脱水熔融,岩浆上升与上覆地幔楔反应和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其形成证明早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向南部的俯冲作用。本次工作首次证明在兴安地块东北部存在晚侏罗世花岗岩。该花岗岩岩浆侵位时间在151-158Ma,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的二云母花岗岩,发育粗粒似斑状结构,局部为环斑结构。主量元素具有富硅碱,高钾,过铝,低铁、镁等特点,总体上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为强过铝质花岗岩,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高Sr低Y的特征。该期岩浆形成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区可能以硬砂质为主,形成过程中发生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并经历等温降压过程。其形成反映蒙古-鄂霍茨克洋于晚侏罗世发生闭合,南北陆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综上所述,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岩应解体,其原岩部分为形成于早古生代的沉积岩,部分为晚古生代花岗岩。兴安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造山后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发生向南部陆块的俯冲作用,兴安地块东北部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到晚侏罗世闭合形成强烈的碰撞造山。

徐备,赵盼,鲍庆中,周永恒,王炎阳,罗志文[7](2014)在《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李宏星[8](2014)在《大兴安岭南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演化》文中指出大兴安岭南段地区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叠加部位,又受到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影响,其构造-岩浆热事件频繁发育。为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岩石构造组合为主线,按照不同时代、不同构造单元,对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同时期的火山活动、地层学、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区域大地构造为背景构建本区古生代-中生代晚期的侵入岩年代学格架,以图恢复本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历史。采用精确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建立了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时期的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并将其划分为4个大的岩浆活动阶段。每个阶段的岩石构造组合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较好的对应性,能够合理的反映了本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将年代学格架与岩石构造组合相结合,探讨花岗岩类侵入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此研究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取得了如下认识: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时期为贺根山洋分别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的阶段;石炭纪中期-早二叠世时期,贺根山地区与西拉木伦构造带在岩石构造组合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该时期贺根山洋已经趋于闭合,而西拉木伦洋正处于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的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时期代表了西拉木伦洋闭合之后的造山作用阶段;中-晚三叠世时期为西拉木伦构造带碰撞造山作用结束后,造山带崩塌阶段,局部地区的造山后伸展作用持续到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代表了晚中生代在幔隆背景下,大兴安岭南段强烈的岩浆活动时期。

刘兵[9](2014)在《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发育的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寻找海相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最有前景的区域,对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油气资源的评价必须考虑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因此本论文紧密围绕与东北地区油气勘探新领域研究有关的区域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研究,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以及年代学的研究来讨论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为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形成背景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大兴安岭地区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简称北部地块群),以贺根山-嫩江-黑河缝合带为界,西北部主要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归属为兴安地层区,该区晚古生代地层多呈北北东向展布,主要包括下-中泥盆统泥鳅河组、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下石炭统红水泉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中二叠统哲斯组、上二叠统林西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贺根山-嫩江-黑河缝合带东南部松嫩地块归属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该区的上古生界自下而上有上志留统-下泥盆统西别河组、上石炭统本巴图组、上石炭-下二叠统阿木山组、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中二叠统哲斯组、上二叠统林西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根据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对比及地层特征分析,初步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分为三个构造层:泥盆纪-早石炭世构造层、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层、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层。泥盆纪-早石炭世海相沉积与下伏志留纪浅海相沉积为连续沉积,与上覆晚石炭世沉积为不整合关系;晚石炭世沉积明显具有北部为陆相、南部为海相的沉积特征;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陆相沉积。野外构造特征显示,大兴安岭地区泥盆纪-早石炭世构造应力场为NW-SE向挤压,构造样式主要为宽缓的褶皱;晚石炭纪-中二叠世构造应力场表现为NW-SE向拉张,总体表现为宽缓的褶皱,局部劈理发育;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南部构造置换十分强烈,片理发育,紧闭褶皱发育,北部变形较弱,变形为宽缓褶皱变形,总体表现为南强北弱。早石炭世古地理格局呈现南陆北海的构造格局,沉积中心主要分布于海拉尔伊敏和额尔古纳一带;晚石炭世构造沉积环境与早石炭世截然不同,以贺根山-嫩江-黑河一线为界呈现南海北陆的构造格局,其重要特征是整个大兴安岭地区隆升为古陆,标志着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统一盖层的形成;早二叠世继承了南海北陆的构造格局,主要出露地层为海相的大石寨组和陆相的宝力高庙组;中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更为明显地继承了早二叠世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但火山活动明显减弱,海盆地进一步加深,反映出盆地进入了整体沉降演化阶段,沉积中心的南界大致沿林西-扎鲁特旗一线,北界沿霍林郭勒-突泉一线,中二叠世海盆地呈北部较窄,向南敞开喇叭状,其南界大致在西拉木伦河沿线;晚二叠世沉积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兴安岭地区整体由海相转变为陆相沉积,基本上沿着中二叠世海相盆地沉积中心形成了一个近东西向的陆相沉积中心。综合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以及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内蒙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于寒武纪时期沿新林-喜桂图缝合带完成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发育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沟-弧-盆体系,可能表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东部边界为活动陆缘演化阶段,其缝合带位置沿贺根山-嫩江-黑河一线展布,于早石炭末完成拼合,形成统一的“北部地块群”;(2)晚石炭世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中二叠世;(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北部地块群”与华北板块碰撞拼贴阶段,最终缝合带应为西拉木伦河缝合带,此后转入陆内演化阶段,此次汇聚作用的构造响应主体表现为研究区南部发育EW向展布的相对紧闭的褶皱和逆冲断裂构造。

赵芝[10](2011)在《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西拉木伦-延吉缝合带和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之间,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中亚造山带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的闭合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裂谷或坳拉槽、“佳-蒙地块”北部大陆边缘及弧-盆体系等构造模型。由于缺少系统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岩和海相地层形成的构造环境一直不清楚。因此,论文对晚古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岩浆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对6个沉积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旨在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依据。大兴安岭北部晚泥盆世火山岩沿牙克石-兴隆一带呈北东向断续带状展布,其中牙克石地区发育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凝灰岩。玄武岩和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73.2±5.3Ma和383.1±2.1Ma。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俯冲带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玄武岩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14.67+18.67),类似于大洋中脊玄武岩和现代俯冲带玄武岩的Hf同位素特征,可能起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早石炭世岩浆岩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形成阿荣旗-嫩江和乌尔其汗-塔河岩浆岩带。阿荣旗-嫩江岩浆岩带(353Ma)中,嫩江火山岩以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熔岩和凝灰岩为主,锆石U-Pb年龄在355352Ma之间,与海相地层伴生。阿荣旗音河岩体由钙碱性系列的堆晶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石英闪长岩侵位于351.4±1.4M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乌尔其汗-塔河深成侵入岩带(330Ma)中,乌尔其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侵位于331.2±3.7Ma。岩石高Sr、高Sr/Y比值,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Y及高场强元素,铕异常基本不明显,具备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闪长岩的锆石εHf(t)值较高,在+12.78+14.54之间,可能起源于早期加厚的岛弧玄武-安山质下地壳。结合区域沉积特征认为,阿荣旗-嫩江岩浆岩带形成可能与大洋板片的俯冲作用有关,乌尔其汗岩体形成与俯冲带前移引起的早期加厚岛弧区下部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晚石炭世岩浆岩呈面形分布,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中、酸性熔岩和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在307306Ma之间,与陆相地层伴生。区域上发育大量高钾钙碱性和少量钾玄岩系列的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在320300Ma之间。火山岩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层学,认为它们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显示,罕达气原定泥鳅河组砂岩的碎屑锆石有四个年龄区间:382407Ma(n=42)、440508Ma(n=14)、820939Ma(n=7)和12952447Ma(n=5)。根头河林场大民山组泥质板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361383Ma(n=31)和432527M(an=6)两个年龄区间。两个样品中最小的峰值年龄分别为384M(an=16)和373Ma(n=31),与区域弧火山岩的年龄范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特征说明,两个样品的沉积上限分别为384Ma和373Ma,物源区主要为晚泥盆世岩浆弧,少量早古生代岩浆岩和部分裸露的前寒武陆壳,晚泥盆世碎屑岩可能为弧前沉积。早石炭世红水泉组和洪湖吐河组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显示,额尔古纳右旗红水泉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有四个年龄区间:353379Ma(n=16)、428449Ma(n=14)、492514Ma(n=9)和12352594Ma(n=13)。特尼河苏木红水泉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在335376Ma(n=43)、400541(n=11)和7351866Ma(n=13)三个年龄区间。根头河林场红水泉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在4561876Ma(n=23)之间。黑河洪湖吐河组千枚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单一,集中在334393Ma(n=24)之间,年龄峰值为353Ma和385Ma。锆石年龄特征说明,四个样品的沉积上限分别为364、339、366和353Ma。从额尔古纳右旗-黑河,碎屑锆石来源从复杂变单一,红水泉组很可能为弧后-弧间盆地沉积,洪湖吐河组可能为弧前盆地沉积。综上所述,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如下:晚泥盆世大洋板片向北俯冲,形成了牙克石-兴隆火山弧和弧前沉积。早石炭世俯冲带前移,岩浆弧迁至黑河-阿荣旗一带,形成了弧岩浆岩带和弧后、弧间及弧前沉积建造。早石炭世末期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沿贺根山-嫩江缝合带闭合。晚石炭世大量碰撞后岩浆岩侵位,沉积陆相地层。早中二叠世(290260Ma)A2型花岗岩出现,标志大兴安岭北部进入造山后的伸展阶段。可见,晚古生代也是大兴安岭北部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增生方式既包括与俯冲作用有关的侧向增生,也包括与幔源岩浆底侵有关的垂向增生。

二、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1)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沉积建造与火成岩组合 ——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中亚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1.2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1.1 松嫩地块前寒武系
        2.2.1.2 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松嫩地块岩浆作用
        2.3.2 佳木斯地块岩浆作用
第3章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单矿物分选、制靶及图像采集和全岩粉末制备
    3.2 锆石微区原位U-Pb定年
    3.3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块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时限和沉积环境
    4.1 松嫩地块东风山群红林组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4.2 佳木斯地块马家街群和麻山群西麻山组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4.3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4.4 新元古代地层的沉积时限
        4.4.1 松嫩地块东风山群红林组的沉积时限:
        4.4.2 佳木斯地块麻山群西麻山组的沉积时限
        4.4.3 佳木斯地块马家街群的沉积时限
    4.5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4.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4.7 新元古代地层的沉积环境
        4.7.1 风化作用和沉积再循环
        4.7.2 水动力条件和成岩作用
    4.8 新元古代地层的物源
        4.8.1 松嫩地块东风山群红林组的物源
        4.8.2 佳木斯地块马家街群和麻山群西麻山组的物源
    4.9 新元古代地层形成的构造环境
    4.10 小结
第5章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块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及时空分布
    5.1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野外地质关系和岩相学特征
        5.1.1 松嫩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野外地质关系和岩相学特征
        5.1.2 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野外地质关系和岩相学特征
    5.2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5.2.1 松嫩地块东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5.2.2 佳木斯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5.3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
        5.3.1 松嫩地块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
        5.3.2 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
    5.4 锆石Hf同位素
        5.4.1 松嫩地块新元古代岩石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4.2 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岩石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
第6章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侵入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
    6.1 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成因
        6.1.1 松嫩地块~950 Ma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6.1.2 松嫩地块~929–927 Ma片麻状正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
        6.1.3 松嫩地块~895 Ma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6.1.4 松嫩地块~872 Ma片麻状正长花岗岩
        6.1.5 松嫩地块~801–787 Ma片麻状黑云母二长岩
        6.1.6 松嫩地块~767 Ma辉石斜长角闪岩
        6.1.7 松嫩地块~639 Ma片麻状二长岩
        6.1.8 松嫩地块~579–573 Ma变角闪石二长岩和变辉长岩
        6.1.9 佳木斯地块~930 Ma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6.1.10 佳木斯地块~774 Ma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6.1.11 佳木斯地块~740 Ma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6.2 构造背景
        6.2.1 松嫩地块上~950–895 Ma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2.2 松嫩地块上~872–787 Ma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2.3 松嫩地块上~767–573 Ma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2.4 佳木斯地块上~930 Ma、774 Ma和740 Ma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3 小结
第7章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7.1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构造亲缘性
        7.1.1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基底
        7.1.2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早期构造演化历史
    7.2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构造归属及时空演化
        7.2.1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构造归属
        7.2.2 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时空演化历史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黑河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特征及其对构造背景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火成岩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3 火成岩岩相学特征
4 火成岩年代学
    4.1 测试方法
    4.2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5 岩石分类命名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5.2 侵入岩分类命名及其组合
    5.3 火山岩分类命名及其组合
    5.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1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5.4.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 讨论
    6.1 岩石形成时代
    6.2 岩浆来源
        6.2.1 早侏罗世侵入岩岩浆来源及其演化
        6.2.2 早白垩世火山岩岩浆来源
    6.3 大地构造背景讨论
        6.3.1 侏罗纪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6.3.2 早白垩世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6.4 弧地壳厚度演化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及构造带
        2.1.1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
        2.1.2 区域主要构造带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
        2.2.2 晚石炭世-二叠纪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第3章 晚泥盆-早石炭世火成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3.1 晚泥盆世火成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年代学特征
        3.1.3 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石成因
        3.1.5 构造背景
    3.2 早石炭世火成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年代学特征
        3.2.3 地球化学特征
        3.2.4 岩石成因
        3.2.5 构造背景
第4章 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重要岩浆事件及构造背景
    4.1 大兴安岭中段蘑菇气地区二长花岗岩
        4.1.1 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1.3 岩石成因
        4.1.4 构造背景
第5章 晚石炭世-二叠纪火成岩及沉积地层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
    5.1 蘑菇气地区晚石炭世中期流纹岩
        5.1.1 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1.2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5.2 扎赉特旗地区晚石炭世晚期花岗闪长岩与蚀变辉长岩
        5.2.1 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2.2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5.3 蘑菇气地区早二叠世流纹岩
        5.3.1 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3.2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5.4 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学特征
        5.4.1 晚石炭世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
        5.4.2 早-中二叠世滨、浅海相沉积地层
        5.4.3 晚二叠世陆相沉积地层
第6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6.1 晚泥盆世(379-360 Ma)嫩江洋古洋壳的西向俯冲
    6.2 早石炭世(346-320Ma)嫩江洋古洋壳的双向俯冲
    6.3 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320Ma)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
        6.3.1 碰撞拼合时间
        6.3.2 碰撞拼合带的空间位置
        6.3.3 有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机制的讨论
    6.4 晚石炭世晚期(320-300 Ma)碰撞后伸展造山
    6.5 早-中二叠世(300-260 Ma)裂谷盆地
    6.6 晚二叠世(260–250 Ma)裂谷盆地消失
    6.7 对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作用的启示
主要认识和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目标
    1.3 论文主要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岩浆特征
第三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火成岩地质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3.1 火成岩野外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3.2 火成岩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结果
    3.3 火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火成岩年龄及其岩石成因
第四章 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古地磁结果
    4.1 古地磁样品采集
    4.2 采样地层时代的厘定
    4.3 岩石磁学结果
    4.4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
    4.5 剩磁获取时代及原生性分析
第五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
    5.1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产生构造环境
    5.2 北山南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归属
    5.3 北山南部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变
    5.4 北山地区的基底结构属性
    5.5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六章 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启示
    6.1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探讨
    6.2 古亚洲洋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重建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文章与主持项目情况
    (1)发表文章
    (2)主持项目
致谢

(5)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1.2.2 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1.2.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与研究工作基础
        1.2.5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1.6 测试方法
        1.6.1 LA-ICP-MS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测试
        1.6.2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1.6.3 Sr-Nd同位素测试
        1.6.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
        1.6.5 H-O-S-Pb稳定同位素测试
        1.6.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单元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体
        2.1.3 松辽地体
        2.1.4 其他构造单元
    2.2 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构造
        2.3.1 主要断裂
        2.3.2 次要断裂和褶皱带
    2.4 岩浆岩
        2.4.1 前寒武纪
        2.4.2 兴凯-萨拉伊尔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期
        2.4.5 印支期
        2.4.6 燕山期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重力场特征
        2.5.2 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金属矿产
第三章 金铜钼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岩浆偏在性
    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3.1.1 古利库Au-Ag矿床
        3.1.2 争光Au-Zn矿床
    3.2 斑岩型铜矿床
        3.2.1 多宝山Cu-Mo(-Au-Ag)矿床
    3.3 斑岩型钼矿床
        3.3.1 岔路口Mo-Zn-Pb-Ag矿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
    4.1 成矿岩浆岩地质特征
    4.2 物质专属性
        4.2.1 岩石化学成分
        4.2.2 氧化还原程度
        4.2.3 分异度和演化度
        4.2.4 岩浆温度
        4.2.5 岩石成因类型
        4.2.6 岩浆来源
    4.3 时代专属性
    4.4 空间专属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
    5.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5.1.1 各成矿带中矿床的空间分布
        5.1.2 由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主控的金铜钼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5.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5.2.1 矿种及矿床类型的成矿时间分布
        5.2.2 各成矿带的成矿时间分布
        5.2.3 成矿时间与岩浆岩成岩时间的对应
        5.2.4 区域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第六章 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6.1 红彦地区地质概况
        6.1.1 地层
        6.1.2 构造
    6.2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6.2.2 年代学特征
        6.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2.4 主微量元素特征
    6.3 与区域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对比
        6.3.1 时代专属性
        6.3.2 空间专属性
        6.3.3 物质专属性
    6.4 岩浆岩含矿性分析
    6.5 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
    7.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1.1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7.1.2 元素异常特征
    7.2 成矿有利地质条件
        7.2.1 地层与成矿
        7.2.2 岩浆岩与成矿
        7.2.3 构造与成矿
    7.3 主攻矿种和矿床成因类型
        7.3.1 主攻矿种
        7.3.2 主攻矿床类型
    7.4 成矿远景预测
        7.4.1 成矿远景区圈定
        7.4.2 预测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图版Ⅰ
图版Ⅱ-1
图版Ⅱ-2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图版Ⅵ
附图1 预测区构造纲要图
附图2-1 预测区Au、As、Sb、Hg元素异常图
附图2-2 预测区Cu、Pb、Zn、Ag元素异常图
附图2-3 预测区Mo、W、Sn、Bi元素异常图
附图3 预测区元素综合异常图
附图4 预测区综合信息成矿远景预测图
附表1 红彦地区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附表2 红彦地区部分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数据
附表3 红彦地区岩浆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附表4 红彦地区岩浆岩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参考文献

(6)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2.1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碎屑锆石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1.2.2 显生宙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1.2.3 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和形成构造环境
        1.2.4 建立兴安地块东北部构造演化模型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3.1 研究方法
        1.3.2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中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
        2.1.2 上元古界-下寒武统-落马湖岩群
        2.1.3 奥陶系
        2.1.4 志留系
        2.1.5 泥盆系
        2.1.6 石炭系
        2.1.7 二叠系
        2.1.8 中生界
        2.1.9 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3 区域构造带概况
第3章 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解体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兴华渡口群
        3.1.2 落马湖群
    3.2 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谱特征
        3.2.1 样品 1356
        3.2.2 样品 16S01
        3.2.3 样品 16S30
    3.3 碎屑锆石年代学工作意义
        3.3.1 碎屑锆石成因分析
        3.3.2 蚀源区特征
        3.3.3 原岩沉积时间上限
第4章 晚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环境
    4.1 岩石学特征
        4.1.1 达音河岩体
        4.1.2 明智山岩体
        4.1.3 393 高地岩体
        4.1.4 二道河-一脑丸岩体
        4.1.5 宽河岩体
    4.2 年代学特征
        4.2.1 达音河正长花岗岩(HZTW05、1101)
        4.2.3 393 高地花岗质糜棱岩(I34)
        4.2.4 明智山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3126)
        4.2.5 宽河碎裂岩化花岗闪长岩(1211)
        4.2.6 一脑丸花岗质糜棱岩(1218)
        4.2.7 二道河下游糜棱岩化花岗岩(1531)
    4.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4.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第5章 早中侏罗世TTG系列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意义
    5.1 岩石学特征
        5.1.1 白石砬子地区
        5.1.2 二十四号桥地区
        5.1.3 三间房-卧牛湖地区
    5.2 年代学特征
        5.2.1 白石砬子岩体
        5.2.2 托牛河岩体
        5.2.3 大克朗河岩体
        5.2.4 柏树山岩体
        5.2.5 二十四号桥岩体
        5.2.6 三间房-卧牛湖岩体
    5.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5.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5.4.1 TTG花岗岩的识别
        5.4.2 岩浆岩源区特征
        5.4.3 岩浆演化作用
        5.4.4 构造环境
第6章 晚侏罗世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意义
    6.1 岩石学特征
        6.1.1 大明山岩体-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6.1.2 二道河岩体-斑状花岗闪长岩
        6.1.3 黑花山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
        6.1.4 381 高地岩体-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6.2 年代学特征
        6.2.1 黑花山岩体
        6.2.2 大明山岩体
    6.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6.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6.4.1 花岗岩环斑结构对岩浆形成和演化的约束
        6.4.2 强过铝花岗岩特征对源区组成的约束
        6.4.3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7章 兴安地块东北部古生代-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7.1 晚古生代与兴安-松嫩两块体聚合有关的构造演化
    7.2 侏罗纪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有关的构造演化
    7.3 古生代-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
附录
个人简历和发表论文

(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
    2.1 额尔古纳地块
    2.2 兴安地块
    2.3 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
    2.4 松辽-浑善达克地块
    2.5 佳木斯地块
    2.6 新林-喜桂图缝合带(XXS)
    2.7 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AXHS)
    2.8 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WJYS)
    2.9 牡丹江缝合带(MS)
3 中泥盆世-石炭纪(400~300Ma)的构造单元
    3.1 中晚泥盆世陆相盆地
    3.2 石炭纪陆相及陆表海盆地
    3.3 早石炭世蛇绿岩
    3.4 石炭纪侵入岩
4 二叠纪(300~250Ma)的岩石-构造单元
    4.1 早-中二叠世被动裂谷带
    4.2 碱性岩带
    4.3 索伦山Ligurian型蛇绿岩
    4.4 晚二叠世主动裂谷带
5 讨论
    5.1 放射虫代表的沉积环境
    5.2 古地磁研究成果的启示
6 结论
7 结语

(8)大兴安岭南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依托项目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前晚三叠世地层
        2.1.2 晚中生代地层
    2.2 侵入岩
    2.3 火山岩
    2.4 构造
    2.5 蛇绿岩
    2.6 锡林浩特杂岩
第三章 花岗岩类年代学格架
    3.1 锆石U-Pb年代学
    3.2 代表性年龄的选取
    3.3 花岗岩类年代学格架
第四章 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早古生代-早石炭世(499-330Ma)
        4.1.1 岩石类型与组合
        4.1.2 典型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4.1.3 岩石化学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
        4.1.5 构造环境
        4.1.6 本章小结
        4.1.7 讨论
    4.2 早石炭世-早二叠世(330-280Ma)
        4.2.1 岩石类型与组合
        4.2.2 典型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4.2.3 岩石化学特征
        4.2.4 地球化学特征
        4.2.5 构造环境
        4.2.6 本章小结
        4.2.7 讨论
    4.3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4-235Ma)
        4.3.1 岩石类型与组合
        4.3.2 典型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4.3.3 岩石化学特征
        4.3.4 地球化学特征
        4.3.5 构造环境
        4.3.6 本章小结
        4.3.7 讨论
    4.4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5-182Ma)
        4.4.1 岩石类型与组合
        4.4.2 典型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4.4.3 岩石化学特征
        4.4.4 地球化学特征
        4.4.5 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4.4.6 本章小结
        4.4.7 讨论
    4.5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4-120Ma)
        4.5.1 岩石类型与组合
        4.5.2 典型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4.5.3 岩石化学特征
        4.5.4 地球化学特征
        4.5.5 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4.5.6 本章小结
        4.5.7 讨论
第五章 构造演化历史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表1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数据表
附表2 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错石U-Pb年龄统计表
附表3 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表

(9)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东北地块群的基底和亲缘性
        0.2.2 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0.2.3 各地块间的拼合及其与华北板块的关系
    0.3 具体研究内容
    0.4 技术路线
    0.5 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0.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1章 研究基础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
        1.1.1 构造单元
        1.1.2 主要构造带
    1.2 研究区区域地层特征
        1.2.1 内蒙古草原地层区的上古生界
        1.2.2 兴安地层区的上古生界
        1.2.3 研究区构造层划分
第2章 研究区上古生界构造特征
    2.1 泥盆系-下石炭统构造特征
        2.1.1 泥盆系构造变形特征
        2.1.2 下石炭统构造变形特征
    2.2 上石炭统-中二叠统构造变形特征
    2.3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构造变形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
    3.1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3.2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3.3 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4章 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4.1 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性质
        4.1.1 研究区泥盆纪-早石炭世构造背景
        4.1.2 晚石炭世构造背景
        4.1.3 “北部地块群”的形成
    4.2 北部地块群南缘晚古生代末构造性质
        4.2.1 前人的研究基础
        4.2.2 中-晚二叠世砂岩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4.2.3 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 U-Pb 年龄的地质意义
        4.2.4 北部地块群南缘构造演化
    4.3 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3.1 研究方法
        1.3.2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基底属性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2.1 早古生代岩浆岩
        2.2.2 晚古生代岩浆岩
    2.3 缝合带
第3章 大兴安岭北部晚泥盆世弧火山岩的确定及构造意义
    3.1 火山岩时空分布
        3.1.1 岩石组合
        3.1.2 锆石U-Pb年龄
    3.2 地球化学特征
    3.3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第4章 大兴安岭北部早石炭世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环境
    4.1 岩浆岩时空分布
        4.1.1 大兴安岭北部火山岩
        4.1.2 小兴安岭西北部火山岩
        4.1.3 阿荣旗音河岩体
        4.1.4 乌尔其汗岩体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小兴安岭西北部火山岩
        4.2.2 阿荣旗音河岩体
        4.2.3 乌尔其汗岩体
    4.3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4.3.1 小兴安岭西北部火山岩
        4.3.2 阿荣旗音河岩体
        4.3.3 乌尔其汗岩体
第5章 大兴安岭北部晚石炭世碰撞后岩浆岩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5.1 岩浆岩时空分布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锆石U-Pb年龄
    5.2 地球化学特征
    5.3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第6章 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
    6.1 泥鳅河组碎屑锆石年代学
        6.1.1 岩石学特征
        6.1.2 碎屑锆石年代学
    6.2 大民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
        6.2.1 岩石学特征
        6.2.2 碎屑锆石年代学
    6.3 红水泉组和洪湖吐河组碎屑锆石年代学
        6.3.1 岩石学特征
        6.3.2 碎屑锆石年代学
    6.4 晚古生代地层沉积时代
    6.5 源区物质组成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
第7章 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7.1 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7.2 区域构造演化与大陆地壳增生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 [1]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新元古代沉积建造与火成岩组合 ——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意义[D]. 栾金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黑河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特征及其对构造背景的约束[D]. 刘继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D]. 马永非. 吉林大学, 2019
  • [4]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D]. 许伟. 长安大学, 2019(07)
  • [5]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D]. 杨永胜.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6]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D]. 赵院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徐备,赵盼,鲍庆中,周永恒,王炎阳,罗志文. 岩石学报, 2014(07)
  • [8]大兴安岭南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演化[D]. 李宏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9]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D]. 刘兵. 吉林大学, 2014(10)
  • [10]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 赵芝.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小兴安岭西北部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大陆地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