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1](2021)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按Cochrane 5.1.0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涉及患者3 197例。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3,95%CI(1.07,1.19), P <0.000 01],双黄连注射剂联合对照药品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6,95%CI(1.08,1.24), P <0.000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退热时间显着短于对照药品[MD=-0.92,95%CI(-1.08,-0.77), P <0.000 01];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6.05,95%CI(2.94,12.46), P <0.000 01],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剂的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4.94,95%CI(2.15,11.39), P=0.000 2]。结论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优于常规治疗方法,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

韩依伦,夏恒,段金连,段为钢[2](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可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作用迅速,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显着增多,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总是排列在首位,其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如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目前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因尚存争议,本文从中医理论、物质基础、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方面综述,对其导致类过敏的原因进行讨论,以求为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安全性提供建议。

汪作元[3](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文中认为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水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阐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双黄连注射液由多味药组成,化学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仍需进一步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但双黄连注射液抗炎的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系统解析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实验聚焦于双黄连注射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的研究。1.实验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根据1H-NMR谱图上质子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值和偶合裂分情况,进一步结合13C-NMR谱图信息,通过1H-1H COSY、HSQC、HMBC谱图验证和与对照品比对,对双黄连注射液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8个初生代谢产物:1个氨基酸(缬氨酸)、3个单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1个二糖(蔗糖)、2个有机酸(甲酸、琥珀酸)、1个环烷烃(肌醇);9个次生代谢产物:4个苯丙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1个黄酮(黄芩苷)、1个环烯醚萜(幼枝含断氧化马钱子苷),进一步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2.实验采用1H-NMR技术建立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核磁定量分析方法,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缬氨酸、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琥珀酸、肌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38、1.5585、3.1405、0.1652、0.5127、0.0356、1.3999 mg/m L;不同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的总含量为5.5780-8.1840 mg/m L,平均总含量为6.8461mg/m L;通过对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总固体量的测定,平均总固体量为27.504 mg/m L,初生代谢产物可测成分占总固体量的24.84%;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中以单糖为主,其中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较高。3.实验采用GC×GC-MS技术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优选供试品制备方法和色谱、质谱条件对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进行全二维分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检测出正向和反向匹配度均大于800的化合物共29个,主要为有机酸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以苯乙酮含量最高。4.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中9个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22个次生代谢产物(9个次生代谢产物与核磁鉴定结果一致)。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模型,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以MTT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活力,以Griess法检测其抗炎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咖啡酸、断马钱子酸、幼枝断氧化马钱子苷、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黄芩素、黄芩苷、金丝桃苷、连翘苷是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以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和苯丙酸类成分抗炎活性较强。本研究采用NMR、GC×GC-MS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化学物质基础;构建了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定量分析方法,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4.84%的成分;通过对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共筛选了16个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4](2018)在《基于关联规则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个例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个案569例。其临床诊断大致有7类,皮肤损害案例占32.162%,过敏性休克案例占20.562%,呼吸系统损害案例占16.696%,消化系统损害案例占12.830%,神经系统损害案例占9.490%,循环系统损害案例占6.503%,泌尿系统损害案例占1.757%。其中有172例案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155例ADR发生在给药开始后10 min之内。过敏性休克和循环系统损害的案例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剂量规范与否、配液种类、ADR发生时间段在不同的ADR诊断中的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信度最高的关联规则是"肺炎患者占总研究案例的6.68%,其中52.63%的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结论:双黄连注射剂ADR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性别、用药剂量、配液种类、ADR发生时间段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崔盈盈,吴嘉瑞,张丹,谭迪,张晓朦,张冰[5](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期刊文献,采集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数据挖掘平台,综合应用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决策树(CART)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1 315例,其中321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5min内,有993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皮肤损害占29.27%,过敏性休克占27.30%,呼吸系统损害占16.42%,神经系统损害占9.80%,消化系统损害占8.59%,循环系统损害占3.57%,眼部损害占3.42%等。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不同的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相似,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与原发疾病类、过敏史、配液用量有关。结论: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是在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体质因素和药品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表现,其发生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韩佳寅[6](2017)在《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两种代表性注射剂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探讨其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机理,阐明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反应的主要成分。方法1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6.25、25或10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1次),14天后,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伊文思蓝(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青霉素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青霉素钠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2.5、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30min后处死动物,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同时取耳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2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300mg·kg-1双黄连(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 1次),14天后,致敏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双黄连注射液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300或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并取耳、肺、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3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成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5、15、30、6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 GTP-RhoA(GTP-RhoA/RhoA%)、p-MYPT1(p-MYPT1/MYPT1%)和p-MLC2(p-MLC2/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和肺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青霉素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后15min和30min分别取耳和肺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和肺组织病理学等检查。4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5、30、60、12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注射液,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肺和肠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 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双黄连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给药后30min分别取耳、肺和肠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肺和肠组织病理学等检查。5连翘酯苷类成分的类过敏反应及其致类过敏机制研究(1)类过敏反应研究: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分别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上述浓度的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连翘酯苷A、B或E,给药30min后观察耳廓蓝染面积,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以评价体内类过敏反应。(2)类过敏机制研究: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连翘酯苷A或B,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结果1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青霉素钠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青霉素剂量成正相关,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青霉素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青霉素钠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和肺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提示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2 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双黄连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双黄连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此外,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耳蓝染反应与给药剂量正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双黄连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肺和肠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3 RhoA/ROC K信号通路参与青霉素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明显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着增加,反应与浓度相关。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会导致耳和肺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3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青霉素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4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反应与浓度有一定相关性。0.15mg·mL-1 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 HUVECs GTP-RhoA、p-MYPT1 和 p-MLC2的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改善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600mg·kg-1双黄连会导致耳、肺、肠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6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双黄连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5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单层通透性明显增加,而连翘酯苷E对细胞单层通透性影响较小。与通透性结果一致,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诱导HUVECs细胞骨架变化,而连翘酯苷E的作用相对较弱。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呈浓度相关性增加,其中连翘酯苷A的作用强于连翘酯苷B,而连翘酯苷E则对蛋白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明显抑制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通过体内试验验证发现,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引起小鼠血管渗出增加,而连翘酯苷E则未见该作用。结果提示,连翘酯苷通过激活RhoA/ROCK信号通路诱发动物类过敏反应的作用与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关。结论1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均可诱发小鼠出现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未诱导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二者所致的类过敏反应均具有剂量相关性,提示临床上控制剂量可能降低该不良反应。2 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从而产生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调整,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是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3 连翘酯苷类成分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致类过敏成分之一,但不同的连翘酯苷引起的反应强度差别较大。其中,连翘酯苷A诱发的反应最强,其次为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E未见明显反应。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也与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崔盈盈,刘施,吴嘉瑞,张冰[7](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络与决策树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个例报道,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和Weka 3.7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C5.0和CART决策树算法和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病例569例。贝叶斯网络分析显示ADR临床表现与ADR发生时间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决策树C5.0算法显示输液开始后05 min与3640 min两个时间段内,ADR案例中ADR临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的案例占42.254%;输液开始后610 min时间段内,ADR临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的案例占25.275%。CART算法显示输液开始后010 min与3140 min两个时间段内25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的ADR案例占这两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总ADR案例的39.655%,高于其他时间段。结论:双黄连注射剂ADR流行病学特点可能与ADR发生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8](2017)在《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识别双黄连注射剂国内研究的热点及热点的演变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了1992年—2015年双黄连注射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图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共现关键词网络结构特征、主要聚类、类标签命名及代表性关键词。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关键词网络模块结构显着(Q=0.712 7),聚类结果的可信度较高(Mean Sihouette=0.671 7),主要聚类包括:生物热活性图谱(#0),瞳孔等大(#1),医院制剂室(#2),呼吸困难(#3),肠蠕动(#4),丹参粉针(#5),采用tf*idf算法命名聚类标签。从频次、突发性指标评估得到的代表性关键词有: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绿原酸,黄芩苷,影响因素。结论:注射用双黄连的文献研究,探讨的主题集中在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结合目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现状和对网络突变性节点的定量分析结果,预测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将是未来的新兴趋势。

刘爽,乔艳,刘高峰[9](2016)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通过文献检索,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以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不合理用药问题,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累及系统/器官分布广泛,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和自身成分复杂等因素,但临床不合理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安全性问题,特别要重视其合理使用,包括用药指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滴注速度、联合用药等,并加强用药监护,以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覃忠于,李舒[10](2016)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概述近年来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研究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结果:双黄连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过敏,注意观察,促进合理用药。

二、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
        2.3.2 退热时间
        2.3.3 安全性
    2.4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3 讨论

(2)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的中医理论
    1.1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的中医病理病机
    1.2 双黄连注射液中的致敏邪气的可能来源
2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的过敏反应的类型
    2.1 Ⅰ型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类过敏反应的机制
    2.2 双黄连注射剂介导的是类过敏反应
3 双黄连注射剂中的致敏物质基础
    3.1双黄连中的小分子物质
    3.2 双黄连中的大分子物质
        3.2.1 大分子物质的来源分析
        3.2.2 大分子物质的致敏性
    3.3 大分子物质才是影响双黄连注射剂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4 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
    4.1 双黄连注射液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中可能的信号通路
    4.2 损伤的主要方式
        4.2.1 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2.2 激活补体系统途径
        4.2.3 凝血系统与激肽系统
5 展望

(3)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化合物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中7个初生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联用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中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
    1 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2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关联规则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库构建
    1.3 数据挖掘方法
        1.3.1 数据挖掘软件及算法
        1.3.2 数据挖掘预处理
    1.4 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整体信息分析
    2.2 单因素关联分析
        2.2.1 性别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2 年龄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3 原发疾病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4 过敏史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5 用药剂量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6 联合用药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7 溶媒种类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8 溶媒浓度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9 ADR发生时间段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2.1 0 病案来源地与ADR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
    2.3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3 讨论
    3.1 双黄连注射剂ADR发生特点
        3.1.1 患者性别和年龄
        3.1.2 用药剂量、溶媒种类和联合用药
        3.1.3 ADR发生时间段和案例来源地
    3.2 双黄连注射剂ADR原因分析与对策
        3.2.1 双黄连注射剂ADR发生的原因分析
        3.2.2 预防双黄连注射剂ADR发生的对策

(5)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数据库构建
    1.2 数据挖掘方法
        1.2.1 数据挖掘软件及算法
        1.2.2数据挖掘预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过敏史信息
    2.2 患者原发疾病与清热类中药注射剂多对多关系
    2.3 中药注射剂与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对多关系
    2.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合并用药、过敏史相关分析
    2.5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系
    2.6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2.6.1 筛选主要相关因素
        2.6.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2.6.2.1
        2.6.2. 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患者机体因素神经网络研究结果
        2.6.2. 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因素神经网络研究结果
        2.6.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2.6.3. 1 运用Apriori算法研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6.3. 2 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分析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3.1.1 性别、年龄10岁以下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有262例, 原因分析如下:
        3.1.2 过敏史与联合用药
        3.1.3 给药途径
        3.1.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3.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3.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对策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6)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语
文献综述
    Rho/ROC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
    一、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青霉素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青霉素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双黄连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双黄连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连翘酯苷致类过敏反应机制
    (一) 连翘酯苷细胞毒性试验
    (二)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连翘酯苷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研究
    (七)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着作情况
附件

(7)基于贝叶斯网络与决策树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库构建
    1.3 数据挖掘方法
        1.3.1 数据挖掘软件及算法
        1.3.2 数据挖掘预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于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分析
    2.2 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ADR
    2.3 运用决策树分析ADR
        2.3.1 运用决策树C5.0算法分析ADR诊断
        2.3.2 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分析ADR诊断
3 讨论
    3.1 双黄连注射剂ADR流行病学特点
        3.1.1 性别、年龄
        3.1.2过敏史与ADR
        3.1.3 联合用药
        3.1.4 ADR发生时间
    3.2 双黄连注射剂ADR原因分析与对策
        3.2.1 双黄连注射剂ADR发生的原因分析
        3.2.2预防双黄连注射剂ADR发生的对策

(8)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数据
    1.3 数据转换
    1.4 参数设置
    1.5 关键词图谱的生成
2 结果和结论
    2.1 网络基本特征分析
    2.2 网络聚类结果分析
    2.3 特征性节点分析本部分主要从节点出现频次、突发性、sigma值等指标,来评估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
3 结语

(9)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概况
2 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影响因素
        2.1.1 中药注射剂的原辅料
        2.1.2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2.1.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2.2 中药注射剂自身成分复杂
    2.3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使用
        2.3.1 违背中医理论,未辨证用药
        2.3.2 超剂量用药
        2.3.3 溶媒使用不当
        2.3.4滴注速度过快
        2.3.5 给药方式
        2.3.6 联合用药不当
3 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的其他不合理用药问题
4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注意事项
    4.1 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用药
    4.2 确保给药方法正确
    4.3 合理选择溶媒
    4.4 避免不适宜的联合用药
    4.5 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
    4.6 关注超说明书用药问题
5 小结

四、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 中国药业, 2021(21)
  • [2]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J]. 韩依伦,夏恒,段金连,段为钢.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05)
  • [3]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D]. 汪作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关联规则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 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8(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 崔盈盈,吴嘉瑞,张丹,谭迪,张晓朦,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10)
  • [6]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 韩佳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7]基于贝叶斯网络与决策树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 崔盈盈,刘施,吴嘉瑞,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01)
  • [8]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J].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1)
  • [9]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J]. 刘爽,乔艳,刘高峰. 中南药学, 2016(11)
  • [10]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研究[J]. 覃忠于,李舒. 人人健康, 2016(14)

标签:;  ;  ;  ;  ;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