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分析

“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分析

一、“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桦[1](2021)在《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河南是坐拥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大省,其历史形象无疑具有巨大的发掘和推广价值。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浩瀚的数量和精美的篇章都标志着我国文化的巨大成就,唐宋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当时河南都市的篇章,为研究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河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的河南拥有璀璨的文明、发达的经济以及多样的政权,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形象研究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之中,它的研究局限于传播学中的传播载体研究、近代以来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研究等,而古诗中河南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研究还比较缺乏。作为文化传播研究和河南形象研究的丰富与补充,唐诗宋词中河南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唐诗宋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诗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与传播。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唐宋时期河南的基本状况进行概述,其中包括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城邑发展状况,旨在了解唐宋时期河南历史沿革与人文生态,由此来深入发掘唐宋时期孕育诗歌的环境;第二章主要是研究唐诗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结合其不同的时代背景分别整理了唐诗中初唐、盛唐、安史之乱以后整体的河南都市形象:初唐止戈务本,民生恢复,都市渐兴,这一时期的唐诗中呈现出春风得意、诗酒流连的河南都市形象;盛唐天下太平,息武营民,国富民殷,文化昌盛,唐诗中便呈现出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盛世景象;晚唐烽烟四起,民生凄苦,文化凋敝,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洛阳等河南地区都市城邑发展下滑的开始,这一时期的河南都市形象是岌岌可危、乱世流离的,但是晚唐的洛阳远离政治中心反而获得一丝平静成为众文人的养生之所;第三章主要研究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依据宋的时代背景,将其划分为北宋、南宋。北宋词中呈现出来的更多追求享乐的社会风貌,包括有恢宏气派的宫廷生活,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还有热闹非凡的民俗节日等;而南宋的汴京早已没有了先前的繁华盛景,成为大多数文人笔下怀念的旧都,在南宋词中呈现更多的也是凄凉故都的形象;第四章主要研究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有音声传播、书写传播以及书册传播三种主要方式;第五章研究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主要传播主体:帝王、文人以及歌妓。在历代爱好文艺的帝王的引领下,宴饮之风盛行,也正是这股风加速了诗词的传播。文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途径来展示、宣传自己的同时也使得诗歌能够广泛传播。歌妓制度对诗词的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一章分析了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传播空间,主要分布在书肆、驿站、寺庙道观以及勾栏瓦舍等地。唐诗宋词多样的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传播空间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河南都市形象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加速了诗词的传播速度、加深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至于唐诗宋词能够流传到现在,为我们研究唐宋时期河南都市形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刘宇琳[2](2020)在《从民间立场看刘震云的小说创作(1979-2012)》文中指出目前,学界对于刘震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作品中的某一主题或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究。虽然有一些研究者力图对刘震云的创作脉络进行整体性的爬梳,但是由于刘震云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其新作品层出不穷,不少研究着述便无法涵盖他的全部创作。这就使得研究者们对作家的成长和意识转变缺乏整体性的观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民间立场为切入点,爬梳作家自初登文坛至今(1979-2012)的创作历程,探究作家放弃启蒙,转向民间立场的原因,以及在这一立场的影响下,作家的思考维度是如何层层深化、不断发展的,其写作风格又得以呈现出何种艺术特点。论文旨在对作家的写作做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考察,探究民间立场对作家思考维度和叙述策略的影响。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辨析民间及民间立场的概念,阐明刘震云民间立场的成因。论文梳理自晚清政治维新运动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文化的地位转变;以陈思和等人的相关论文为切入点,辨析学界对于民间立场的讨论,从而厘清民间立场这一概念的生发及内涵。进而,论文运用相关的档案数据和史料记载,对河南的“弃儿”历史和刘震云早年的人生经历进行挖掘,并结合八九十年代的文艺思潮和福柯、萨义德等人的理论传播,阐明刘震云的民间立场是源于对河南衰落的同情、对主流话语的不信任、对自身时代边缘人处境的不满以及对知识分子启蒙精神正义性的怀疑。第二章论述刘震云的民间立场与其小说书写视野的流变,重点探究作家思考维度的深化与发展。论文从伦理、言说、历史三个层面出发,综合运用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了伦理学、国家意识与地域认同、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探究刘震云对于传统伦理的解构,对小人物精神状态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正义性的肯定和宣扬。第三章论述刘震云在民间立场的影响下,于具体书写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叙述策略。论文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重点探究刘震云文本中冷峻的叙事视角、精妙的反讽艺术和方言俗语的运用。通过比对刘震云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风格,本章认为,这些叙事策略不仅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刘震云的民间书写,其本身更是作家对民间认知不断深化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论文以民间立场为切入点,从整体上梳理刘震云的创作脉络,探索其创作风格和思想意识转变的原因、意义及问题。刘震云也曾充溢着启蒙的激情,但是对故土河南衰落的同情、对主流话语的不信任、对自身时代边缘人处境的不满以及对知识分子启蒙话语正义性的怀疑最终将他引向了民间立场。他试图于民间伦理中寻得精神的慰藉,却勘破了传统伦理的美好幻境,意识到那不过是权力的锁链;他试图通过言说寻得知心人,为自己,为民间寻得精神的出路,却发现孤独才是民间的常态;当对现实失望后,刘震云便迎着“新历史主义”的浪潮,转向历史,转向对生活晦暗缘由的探寻。从伦理,至言说,再到历史,作家的思考维度层层深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风格。尽管刘震云竭力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剖析民间,但自身与民间同处边缘的相似命运却让他始终对民间有一种“同病相怜”之感。这就使得刘震云在具体的写作中,虽然能够剖析民间的晦暗,却无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写作的深度。

白雪静[3](2020)在《微博地域歧视中的“后真相”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域歧视这一现象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介形式的演化使得地域歧视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地域歧视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的数量与内容上的差异,整体的歧视状态比较温和。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并未消失反而更加激烈。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为地域歧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与自由的言论环境,不论是普通网民对地域的戏谑,还是官方媒体或有心或无意的暗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而“后真相”是微博地域歧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该词在2016年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被广泛关注,从政治领域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微博地域歧视问题上体现明显,主要是用以描述在微博平台上所发生的地域歧视事件,相比事件的真相或者地域的真实情况而言,网民的情绪表达、个体宣泄更显重要。文章首先对地域歧视和“后真相”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其次,分析“后真相”在微博地域歧视现象中是如何呈现的,通过选取微博中典型的案例事件,并结合网民的言论进行内容与数据分析,将具体的表现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即真相让位于主观构建,特定地域标签化;真相让位于表演诉求,特定人群妖魔化;真相让位于情感诉求,意见表达极端化;真相让位于利益诉求,地域新闻负面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微博地域歧视中出现出“后真相”现象的原因,主要从网民、媒介、以及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则根据这一现象所具有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从呈现真相、疏导情绪、技术把关以及教育约束四个方面,提出矫治微博地域歧视问题,缓减“后真相”现象的策略与建议。

叶德珠,葛梦君[4](2020)在《河南人被信贷歧视了吗?——来自P2P网络借贷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一些文学作品或媒体报道对河南人的非理性认知会不会影响到河南人在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机会及借贷成本?本文采用P2P小额借贷市场大样本数据对此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实证结果表明人人贷平台上不同省份订单的借款成功率和成功贷款利率存在显着差异,但河南的申请人借款可得性较高,河南省订单的借款成功率仅次于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第三位;贷款成本低,河南省的成功贷款订单利率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2)成功借到款的河南人在所有省份成功借款人中平均信用等级排名第二位、收入排名第三位,表明可能存在针对河南人的隐性歧视,即出借人对能成功借到款的河南申请人的资信水平要求更高。(3)对河南人的投标,主要来自北京、福建等与河南较远的省份与城市,来自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省份的最少。这些结果显示,河南人的负面形象在金融市场上总体并没有造成对河南人的信贷歧视,但可能存在隐性歧视,这种对河南人的隐性歧视主要来自河南及周边地区,表现出"远香近臭"的传播特征。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河南人自身对这种污名较为敏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污名自我实现效应,从而形成对金融市场参与的自我设限,以及与本地偏好截然相反的本地歧视。

牛艺杰[5](2019)在《社交媒体中的河南人形象 ——以新浪微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同时媒体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偏激的报道,而且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与传播具有不对称性,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群众与各方媒体对“河南人形象”密切关注。虽然现在媒体已经不集中针对河南与河南人的不良信息进行报道,同时网络的传播范围以及信息量进一步拓展,不再受到地域或国界的限制,然而河南人的形象在实际社交媒体互动过程中仍未有所改善。现在人们逐渐将社交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博通常被认为成信息获取与分享的关键平台。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生产方式,传播的时效性还是传播机制都有别于传统媒介和其他网络媒体。“河南人”的印象标签已经上升为一种具有片面性的消极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公众的印象中。系统总结并且分析目前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时事新闻以及访谈信息等可以发现,公众针对河南人展开的讨论依然较为高涨,甚至在虚拟网络的庇护下,产生了地域歧视与谩骂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媒介微博观念改变、网民网络素质提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良好的“河南人”形象也正逐渐被认可。结合传播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河南人”在社交媒体中的正面形象塑造还需要新浪微博平台本身、本省主流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法律层面等共同构建。

朱家萱[6](2019)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地域偏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体的地域偏见现象在传播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媒体的地域偏见问题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各阶层本应平等接触。而当今,在网络传播时代,媒体资源往往被少数人所占有,他们拥有着较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实力。这导致网络传播时代中的媒介地域偏见问题越发凸显,增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文化误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释了网络传播时代媒体地域偏见的相关理论;其次,谈论了历史上的地域偏见,以中国地域偏见第一案引出网络传播环境下媒体仍存在着地域偏见的问题,通过网络传播环境中媒体地域偏见的分类和呈现方式来表现其多样性,并阐述了它的危害;再次,从历史文化因素和网络传播负面影响两方面对媒体地域偏见的形成原因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在网络传播时代下,媒体应对和化解地域偏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李依然[7](2019)在《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河南地处我国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地理位置、交通、粮食等各个层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如此来说,河南的口碑应该是不错的,但除了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以外,河南却是我国最容易遭受到地域偏见的区域。当然,河南早期出现的骗子、偷盗一类的负面新闻在河南的区域形象方面要负主要责任,但如此多年已过,河南的区域形象还是逃不开这些负面影响。河南形象自古以来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可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一落千丈,本来当新闻失去了时效性,再加上地域公关,河南的形象不会长期处于如此低沉的地步。可是自此以后媒体就长期将河南塑造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居民素质低的妖魔化形象,河南沦为地域偏见的重灾区。区域形象的差口碑使受众对河南存在一种负面且单一的刻板印象。而影视作品在涉及河南形象时总会被刻板印象所影响,常常将河南塑造成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并将河南人民塑造成或坑蒙拐骗或愚昧无知或爱慕虚荣或憨傻朴实的形象,当然也有部分影视作品真实客观全面的塑造了河南地区及河南人的形象,但大多数影视作品在将河南添加为影视素材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影视传播作为传播信息最直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传播方式,如此“妖魔化”河南形象,会给受众营造出一种河南就是此种文化环境的假象,在长期以往的潜移默化下,河南积极正面的形象塑造将愈发困难,因此,研究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是有助于河南形象改善的。论文将通过分析河南现状来证明影视传播所表现出的河南形象的片面及主观性,通过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来剖析影视作品中的地域偏见现象,并分析了河南在影视传播中是如此形象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及受众的心理原因,最后提出传播策略希望能改善影视传播中的河南形象。

唐磊利[8](2019)在《四大媒体微博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历史悠久,具有灿烂光辉的文化,然而,河南形象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泛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在区域形象至关重要的当下,河南形象问题却制约着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下,信息的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移动化和便捷化,而微博作为信息的获取、分享平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微博上的新闻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基础,发布的新闻报道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微博是如何建构河南的媒介形象呢?本文以媒体微博《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和《头条新闻》在2016—2018三年间发布关于河南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媒体微博对河南的报道呈现出负面新闻报道明显化、新闻细节报道偏颇化和内容短平化,信息来源单一化的特征,研究得出新媒体环境下河南的正负媒介形象以及媒介建构的因素。此外,相比传统媒体,媒体微博由于其强大的传播力、舆论的引导力和受众互动性等特征,强化并加深了河南的媒介形象。从对四大媒体微博2016年至2018年涉豫报道进行分析,可以对河南媒介形象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因此政府要做好形象建构的顶层设计,媒体承担好社会责任,受众提升媒介素养。

杨帆[9](2018)在《网民群体互动下“河南人”形象研究 ——以天涯社区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人形象”问题受到了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媒体连续报道、社会公众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息息相关。尽管大众媒体集中性报道河南和河南人负面新闻的情况已经不再,网络传播环境也打破了原有信息流动中地域化和国界化的限制,但网民群体互动中的河南人形象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善。目前学界对河南人形象的相关研究多从传播者角度出发,思考大众媒介在“妖魔化”河南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而对作为接受者的社会公众或网民群体互动中的河南人形象关注甚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那么,网民群体认知中的河南人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呢?他们对河南人形象的建构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网络平台自身又在河南人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天涯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涯社区用户有关河南人的发帖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数据统计的结果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探索网民群体在互动中如何塑造河南人形象,从而归纳出网民群体互动下典型的河南人形象,同时也对这些形象的成因做出自己的思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不仅介绍选取天涯社区进行个案研究的原因,还交代了研究框架和数据获取情况,并主要从发帖时间、发帖人身份、篇幅、点击率和回复数、版块来源五个方面展示分析结果,同时也统计帖子内容类型和发帖人的情感倾向,从而总结天涯社区用户对有关河南人话题的讨论特点。第三部分以天涯社区用户发帖和回复的互动行为为背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帖子内容和评论回复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从而对天涯社区用户互动中河南人的典型形象进行归类并指出认知偏见问题,另外也探讨了参与用户在有关河南人形象的互动中存在的三种非理性行为。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分析天涯社区户中河南人典型形象的成因并对其反思,并尝试从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面对重塑河南人正面形象提出建议。

吴海舒[10](2018)在《媒体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为例》文中指出地域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反映了人们对某一地域群体比较固定的认知结构。“河南人”刻板印象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片面的、消极的社会认知,仍广泛存在。通过对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新闻评论以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对河南人讨论的热度仍然很高,且网络的开放性滋生了地域骂战等危害社会团结的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群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微博作为信息的获取、分享平台的地位凸显。新闻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和资讯的重要渠道,受众对河南人形象的认知与新闻媒体对河南的报道密切相关。选取媒体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在2014—2016三年间发布的关于河南的新闻报道分析,总结出媒体微博对河南的报道呈现出负面倾向性明显、报道题材失衡、细节加工有失偏颇的特征,归纳出媒体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建构方式。另外,媒体微博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激增的信息量和受众的多维互动性等特征,表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闻传播新态势,强化并加固了“河南人”刻板印象。并通过在新媒体环境中关于媒介责任的思考,探索媒体和受众应该如何避免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难点
    七、概念界定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河南历史沿革与人文生态
    第一节 隋唐时期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隋唐时期河南的政治经济发展
    第三节 河南地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唐宋时期河南地区都市城邑的发展
第二章 唐诗中的河南都市形象呈现
    第一节 唐诗在河南的创作背景
        一、初唐时与河南都市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盛唐时与河南都市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中晚唐时与河南都市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唐诗中河南的都市形象
        一、春风得意、诗酒留恋的初唐印象
        二、黄金时代的盛世咏叹
        三、乱世流离中的时代记忆
        四、战后恢复的洛阳成为众文人晚年所归
第三章 宋词中的河南都市形象呈现
    第一节 有关河南都市的宋词创作背景
        一、北宋时期有关河南词章的创作背景
        二、南宋时期有关河南词章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宋词中的河南都市形象
        一、“万国仰神京”:北宋时期的繁荣富庶
        二、“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南宋时期的凄凉故都
第四章 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唐诗宋词的音声方式传播
        一、吟诵
        二、歌唱
    第二节 唐诗宋词的书写方式传播
        一、手抄传播
        二、题写传播
    第三节 唐诗宋词的书册方式传播
第五章 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传播主体
    第一节 帝王的游赏宴饮应答与示范
    第二节 文人的相互唱和、抒怀与行卷干谒
        一、通过举荐人才传播
        二、行卷干谒、自我宣传
    第三节 歌妓的“乞词”、传唱与推广
        一、官妓“乞词”与传唱
        二、家妓的唱词劝饮与声妓自乐
        三、市井妓的弄管调弦
第六章 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传播空间及其传播影响
    第一节 “辐凑访求”:以书肆为主的传播
    第二节 声讫四海:以驿站为主的传播
    第三节 遇寺题诗,听者填寺:以寺庙道观为主的传播
    第四节 盈盈仙子,骈闻于此:勾栏瓦舍间的传播
    第五节 唐诗宋词对河南都市形象传播的影响
        一、促进了诗词的繁荣发展
        二、发挥了诗词的娱乐功能
        三、记录了河南的都市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从民间立场看刘震云的小说创作(1979-2012)(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刘震云小说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刘震云民间立场的成因
    第一节 民间立场概念的生发及内涵
    第二节 从启蒙姿态到民间立场的转变
第二章 民间立场与刘震云小说视野的流变
    第一节 扭曲的伦理桎梏
    第二节 孤独的言说困境
    第三节 小人物的生存史诗
第三章 民间立场与刘震云小说叙述的策略
    第一节 冷峻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笑中带泪的反讽艺术
    第三节 河南“侉子”式的语言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3)微博地域歧视中的“后真相”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微博地域歧视与“后真相”
    第一节 地域歧视与媒介地域歧视
        一、地域歧视的内涵
        二、媒介地域歧视的内涵
    第二节 微博与微博地域歧视
        一、微博的勃兴
        二、微博地域歧视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后真相”的内涵透析及理论渊源
        一、“后真相”的内涵透析
        二、“后真相”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微博地域歧视中“后真相”的呈现与负面影响
    第一节 微博地域歧视中“后真相”的表征
        一、真相让位于主观构建:特定地域标签化
        二、真相让位于表演诉求:特定人群妖魔化
        三、真相让位于情感诉求:意见表达情绪化
        四、真相让位于利益诉求:地域新闻负面化
    第二节 微博地域歧视中“后真相”现象的负面影响
        一、强化网民刻板印象,深化地域认知偏见
        二、加剧地域间的对立,引起网络“地域战”
        三、破坏网络公信力,影响网络生态环境
        四、打击被歧视地域的自信,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章 微博地域歧视中“后真相”现象的成因
    第一节 网民因素:表达的便利性与认知的局限性
        一、技术赋权下话语权的滥用
        二、情绪宣泄引起群体性狂欢
        三、网民的地域认知存在偏见
    第二节 媒介因素:微博的传播特性与推荐算法
        一、碎片化信息导致碎片化思考
        二、裂变式传播加快信息传播速度
        三、及时互动性强化网民情绪波动
        四、推荐算法形成地域“信息茧房”
    第三节 文化因素:价值异化与信任危机的影响
        一、价值观发生异化与迷失
        二、信任异化催生信任危机
第四章 微博地域歧视中“后真相”现象的消解策略
    第一节 追求真相:将地域的真实形象展现给网民
        一、政府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塑造良好地域形象
        二、微博主流媒体深度调查,跟进事件报道真相
    第二节 疏导情绪:满足宣泄需求,做好情绪监控
        一、强化网络代偿机制,满足网民宣泄需求
        二、做好网络情绪监控,及时进行情绪疏导
    第三节 技术把关:“把关”与“自净”齐驱并进
        一、微博做好“把关”工作,强化平台管理
        二、加强微博“自净”功能,完善辟谣机制
    第四节 媒介素养:塑造理性思维,提高法律意识
        一、提升网民素养,修正认知偏差
        二、提高网络法规意识,恪守传播公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河南人被信贷歧视了吗?——来自P2P网络借贷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污名理论与河南人受歧视的机制分析
四、实证设计
    (一)数据说明
    (二)实证模型
    (三)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分析
    (一)贷款可得性歧视实证检验
    (二)资金价格歧视实证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河南地区的借款人自我设限
    (五)出借人要求河南地区的借款人资信补偿
六、谁在歧视河南人?
    (一)外省出借人对河南省订单的投资情况
    (二)河南籍出借人投资订单去向
七、结语

(5)社交媒体中的河南人形象 ——以新浪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交媒体研究概述
        1.2.2“河南人”形象研究概述
        1.2.3 社交媒体中“河南人”形象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描述
    2.1 被贴标签的“河南人”
        2.1.1“河南人”—— 一种社会现象
        2.1.2 媒介——“河南人”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径
    2.2 社交媒体
        2.2.1 社交媒体的概念界定
        2.2.2 社交媒体的类型
    2.3 新浪微博平台分析
        2.3.1 新浪微博定义
        2.3.2 新浪微博传播特征
第三章 新浪微博中的“河南人”形象
    3.1 类目构建与数据分析
        3.1.1 媒体微博维度
        3.1.2 意见领袖维度
        3.1.3 受众维度
    3.2 新浪微博中河南人的形象特征
        3.2.1 新浪微博中河南人的负面形象
        3.2.2 新浪微博中河南人的正面形象
        3.2.3 变化——由负面形象向正面形象的转变
第四章 新浪微博中“河南人”形象形成的传播学解读
    4.1 拟态环境——媒介微博对“河南人”形象的构建
        4.1.1 新闻框架的选择和凸显
        4.1.2 社交平台下“把关人”的缺位
    4.2 意见领袖——“大V”的引导
    4.3 普通用户的多向舆论烘托的沉浸式狂欢
        4.3.1 负面偏好和狂欢式嘲讽
        4.3.2 微博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强化
第五章 对塑造河南人社交媒体形象的思考与建议
    5.1 本省媒体积极参加话语建构
        5.1.1 河南主流媒体引导舆论
        5.1.2 河南社交媒体用户积极发声
    5.2 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道德约束
        5.2.1 约束个人言论
        5.2.2 提升网络道德素养
    5.3 社交平台提高自我约束
    5.4 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地域偏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体偏见的研究
        1.2.2 关于媒体地域偏见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
        1.4.1 刻板印象理论
        1.4.2 社会记忆理论
        1.4.3 社会认同理论
第2章 地域偏见的历史与现实
    2.1 历史上的地域偏见
        2.1.1 炎黄自我优越
        2.1.2 文人挥笔讽刺
        2.1.3 官场派别划分
    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地域偏见
        2.2.1 地域偏见第一案
        2.2.2 新媒体中地域偏见的分类
        2.2.3 新媒体中地域偏见的呈现方式
    2.3 网络传播时代地域偏见的危害
        2.3.1 诱导受众产生认知偏差
        2.3.2 媒体公信力削弱
        2.3.3 被偏见地区受到不公待遇
        2.3.4 阻碍和谐社会建设
第3章 网络传播时代地域偏见的形成原因
    3.1 历史的长期积累
        3.1.1 地域文化差异引发地域偏见
        3.1.2 地域间经济发展失衡
    3.2 网络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影响地域认知
        3.2.1 利益化诉求诱使地域误读
        3.2.2 交互性降低舆论发声门槛
        3.2.3 及时性互动导致群体非理性
        3.2.4 隐匿性滋生网民负面情绪
第4章 网络传播时代地域偏见的化解策略
    4.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化解
        4.1.1 重在打通两个舆论场
        4.1.2 信息传播坚守新闻客观性
        4.1.3 媒体从业者强化社会责任
        4.1.4 后真相时代把握受众心理
    4.2 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
        4.2.1 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4.2.2 追责惩罚不合法的媒体平台
        4.2.3 提升受众思辨信息的能力
        4.2.4 培养受众尊重差异的心态和修养
    4.3 被偏见地区积极应对
        4.3.1 地区打造良好媒介形象
        4.3.2 地区媒体增强偏见监控意识
        4.3.3 地区政府应对地域负面舆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1.2 论文研究对象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范围
        1.2.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文献分析法
        1.5.3 归纳比较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1.6.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2 论文研究的重点
        1.6.3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地域偏见视野下的河南形象
    2.1 河南区域的历史与现实
        2.1.1 河南区域的历史背景
        2.1.2 河南区域的现状
    2.2 河南区域形象对外的整体呈现
        2.2.1 人际传播中的河南区域形象
        2.2.2 传统媒体所呈现的河南区域形象
        2.2.3 网络媒体所呈现的河南区域形象
第3章 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影视形象的传播生态
    3.1 河南负面形象在影视剧中的体现
        3.1.1 传媒偏见的不公导致地域偏见的大范围形成
        3.1.2 影视剧对河南人性格的负面呈现
    3.2 河南偏见形象的影视传播生态
        3.2.1 影视剧塑造了负面的拟态环境
        3.2.2 影视剧设置了受众的议程
        3.2.3 影视剧使受众对河南形成了刻板印象
        3.2.4 政策约束的缺失使其陷入沉默的螺旋
        3.2.5 影视剧塑造的片面形象形成了框架
        3.2.6 影视剧涵化了受众对河南形象的认识
第4章 影视传播中河南偏见形象成因
    4.1 经济落后是产生地域偏见的根本原因
    4.2 媒体跟风助推了河南形象“妖魔化”
    4.3 影视创作中的认知局限
    4.4 经济发达地区受众虚高的心理优越感
    4.5 河南本地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第5章 河南影视形象的历史语境及重塑方向
    5.1 上世纪影视创作中的河南之光
        5.1.1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武术之乡”
        5.1.2 相关影视剧向河南着名人物聚焦
    5.2 新世纪以来河南影视形象的危机与契机
        5.2.1 新世纪伊始河南形象急剧下跌
        5.2.2 部分影视剧开始为河南形象正名
    5.3 重塑河南影视形象的思路
        5.3.1 将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融入影视剧创作
        5.3.2 在影视剧中合理运用河南方言
        5.3.3 注意刻画正面的人物形象
第6章 优化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策略
    6.1 完善自身形象,做好形象宣传工作
        6.1.1 努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域实力差距
        6.1.2 找准地域定位,做好地域公关
    6.2 影视制作尊重河南形象的客观性
        6.2.1 减少对河南负面形象的夸大表现
        6.2.2 对河南形象描述应客观多元
        6.2.3 避免影视剧中出现对河南的过分调侃
    6.3 影视创作中挖掘中原文化内涵
        6.3.1 将文化资源整合优化
        6.3.2 鼓励中原文化的影视创新
        6.3.3 运用品牌栏目助推地域文化形象
    6.4 影视创作主客体皆应消除地域偏见
        6.4.1 影视行业需要加强自律
        6.4.2 从业人员自身反对地域偏见
        6.4.3 受众也应培养起自身媒介素养
    6.5 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
        6.5.1 健全影视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
        6.5.2 明确影视创作中反对地域偏见的相关条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四大媒体微博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
    第一节 区域形象
    第二节 媒介形象与河南媒介形象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设计
        一、研究路径
        二、样本选取
        三、类目建构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涉豫新闻报道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传播的态势
        一、传播速度即时化
        二、内容选择生活化
        三、受众互动的双重化
    第二节 样本数据分析
        一、报道主题
        二、消息来源
        三、报道方式
        四、报道倾向
    第三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负面新闻报道明显化
        二、新闻细节报道偏颇化
        三、内容短平化,消息来源单一
        四、非语言符号使受众情绪化
第三章 四大媒体微博中的河南媒介形象和成因
    第一节 四大媒体微博中的河南媒介形象
    第二节 河南媒介形象建构的原因
        一、新闻框架的凸显
        二、新闻报道的偏差
        三、河南自身的原因
第四章 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政府做好形象建构的顶层设计
        一、合理定位河南形象
        二、加强形象策划的议程设置
    第二节 媒体承担好社会责任
        一、多角度议程设置
        二、客观公正报道
        三、媒体人员自律
    第三节 提升受众素质,增强形象意识
        一、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二、增强形象意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网民群体互动下“河南人”形象研究 ——以天涯社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河南人”
        (二) 个人经历中的“河南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网民群体研究综述
        (二) 河南人形象研究综述
        (三) 网络社区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天涯社区中关于河南人话题的呈现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选取:天涯社区
        二、研究设计
        三、确定内容分析单位与类目
        四、编码及信度检验
    第二节 天涯社区中关于河南人帖子的数据分析
        一、对发帖时间的分析
        二、对发帖人身份的分析
        三、对篇幅的分析
        四、对点击率和回复数的分析
        五、对版块来源的分析
    第三节 天涯社区用户关于河南人话题的发帖行为分析
        一、对帖子内容的分析
        二、对发帖人情感倾向的分析
    第四节 天涯社区用户对河南人话题的讨论特点
        一、参与者的身份多元
        二、讨论议题的丰富性
        三、情绪表达的多样性
第二章 天涯社区用户互动中的河南人形象
    第一节 天涯社区用户互动中典型的河南人形象
        一、天涯社区中的用户互动
        二、用户互动中典型的河南人正面形象:带有英雄色彩
        三、用户互动中典型的河南人负面形象:整体不容乐观
    第二节 天涯社区用户建构的河南人形象存在问题
        一、“标签化”问题依然突出
        二、形象“刻板化”较为严重
        三、泛娱乐的“狂欢化”倾向
    第三节 天涯社区用户在话题互动中的非理性行为
        一、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二、非理性的言语表达
        三、非理性的网络维权
第三章 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天涯社区中河南人典型形象的成因分析
        一、河南人自身因素
        二、网民群体因素
        三、区域性的文化冲突
        四、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五、网络平台的放大功能
    第二节 对重塑网络中河南人健康形象的思考
        一、网民个体层面
        二、媒体层面
        三、政府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媒体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
        (1)性别刻板印象
        (2)职业刻板印象
        (3)形体刻板印象
        (4)年龄刻板印象
        (5)地域刻板印象
        2.研究视角
        (1)心理学视角
        (2)社会学视角
        (3)传播学视角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河南人”:一种地域刻板印象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
        2.媒体微博的概念界定
    (二)“河南人”的刻板印象
        1.他者眼中的“河南人”
        2.“河南人”刻板印象的概述
        3.“河南人”刻板印象的特征
    (三)从刻板印象到偏见与歧视
二、媒介:“河南人”刻板印象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一)“河南人”刻板印象的三种来源
    (二)媒介:新闻传播与虚拟环境
        1.新闻报道的偏差性
        2.新闻报道的标签化
        3.新闻报道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三)受众:以虚拟环境为基础的主观现实
        1.认知模式的简化
        2.贬低性形象的定格化
        3.态度形成的固定化
三、媒体微博的新闻报道与“河南人”的媒介形象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新态势
        1.事实发生与新闻报道的“零时差”
        2.内容选择和表述更加“接地气”
        3.受众互动的“双重维度”
    (二)媒体微博对“河南人”新闻报道的特征分析
        1.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不平衡
        2.新闻报道的负面倾向性明显
        3.新闻报道细节加工有失偏颇
        (1)籍贯特征的突出偏移受众注意力
        (2)“河南+案件/罪犯”的表述引发受众盲目抨击
        4.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带动受众情绪表达
    (三)受众形成“河南人”刻板印象的心理诱因
        1.负面偏好和狂欢式嘲讽
        2.从众效应和群体性感染
    (四)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催化”和“强化”
        1.信息量激增催化印象产生
        2.受众多向互动强化固有印象
四、对媒介责任的思考
    (一)引导还是迎合?
    (二)本土媒介塑造河南形象的责任
        1.河南官方媒体的发声
        2.河南民间人士的声援
    (三)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四、“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宋词中河南都市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研究[D]. 朱丽桦. 兰州大学, 2021(02)
  • [2]从民间立场看刘震云的小说创作(1979-2012)[D]. 刘宇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微博地域歧视中的“后真相”现象研究[D]. 白雪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河南人被信贷歧视了吗?——来自P2P网络借贷的经验证据[J]. 叶德珠,葛梦君. 金融科学, 2020(01)
  • [5]社交媒体中的河南人形象 ——以新浪微博为例[D]. 牛艺杰. 西北大学, 2019(12)
  • [6]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地域偏见研究[D]. 朱家萱. 南昌大学, 2019(03)
  • [7]地域偏见视野下河南形象的影视传播研究[D]. 李依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四大媒体微博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D]. 唐磊利. 长江大学, 2019(12)
  • [9]网民群体互动下“河南人”形象研究 ——以天涯社区为个案[D]. 杨帆.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媒体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构建与传播 ——以“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为例[D]. 吴海舒. 渤海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妖魔化河南人”现象的传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