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0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0例临床分析

一、30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可[1](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田佳丽[2](2021)在《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胃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精准诊断及寻找有效预后评估及评价疗效的指标、制定最佳治疗策略是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首诊怀疑胃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预后指标,评价选取不同SUVmax阈值所得代谢参数(MTV、TLG)间的效能比较,评价最佳代谢参数(SUVmax、MTV、TLG、MTVwb、TLGwb)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胃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推广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精准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8日~2019年8月29日在我院首诊为胃恶性肿瘤并在一线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胃癌(Gastric Cancer)及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的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存活或死亡、疾病进展或无进展),经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共77例进入本研究样本库。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分析法和固定阈值法。显像阳性定义:(1)采用目测法及固定阈值SUVmax测量法:根据病灶形态、位置、浓聚程度和放射性分布均匀性,结合CT所见以沿病灶周边胃壁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分别选取高于阈值2.5倍SUVmax、40%SUVmax、60%SUVmax)且胃壁突向胃腔异常增厚为阳性。(2)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判断标准:目测发现局灶性异常摄取灶,勾画ROI,结合CT显示的病灶形态、大小(大于10mm为异常)、密度和分布,诊断是否为转移灶。测量及计算上述不同阈值相对应的肿瘤原发病灶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及全身肿瘤代谢参数(MTVwb、TLGwb)。通过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SUVmax阈值所得参数的差异、临床因素与肿瘤代谢参数的关系,继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随访结果为标准,利用ROC曲线获得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预测胃恶性肿瘤患者OS和PFS的最佳阈值;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预后分析筛选出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估计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利用2.5SUVmax、40%SUVmax、60%SUVmax三种不用阈值勾画ROI获得半定量参数值,结果表示在半定量测量MTV、TLG时三组不同阈值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对比发现,2.5SUVmax与40%SUVmax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组间均有差异。2.胃腺癌与PGL的SUVmax、MTV、TLG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PGL的SUVmax、MTV、TLG中位数分别为18.63、41.99cm3、402.9g,胃腺癌的SUVmax、MTV、TLG中位数分别为6.83、17.70 cm3、72.96g。3.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级别组间胃腺癌患者的肿瘤病灶代谢参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原发灶部位的SUVmax存在统计学意义,H=6.595,P=0.037;不同临床分期组间的SUVmax、MTVwb、TLGw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266,P=0.001。4、根据最佳临界阈值将胃腺癌患者代谢参数分高值组和低值组,OS中的SUVmax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4),PSF中的TLG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2);胃腺癌的SUVmax、TLG、MTVwb、TLGwb组间中位OS和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根据最佳临界阈值将PGL患者的代谢参数分高值组和低值组,OS和PFS中均是MTVwb曲线下面积最大(AUC分别为0.81、0.77);MTV、MTVwb、TLGwb 2组间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40、0.040;SUVmax、TLG、MTVwb、TLGwb2组间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胃腺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标CEA、临床分期、SUVmax、TLG、MTVwb、TLGwb均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CA19-9、MTV(P=0.041、0.024)仅是PFS的预后危险因素,但不是O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SUVmax(均P=0.000)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CEA、临床分期、SUVmax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33、0.003、0.018)。7.PGL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MTV、TLG、TLGwb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MTVwb是OS的预后危险因素(P=0.047),但不是PFS的(P=0.078)。SUVmax均不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P=0.140、0.1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G是PG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 95%CI:1.001(1.000 1.001),P=0.010);MTV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95%CI:1.011(1.001 1.021),P=0.036)。结论1.胃腺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PET/CT半定量代谢参数(SUVmax、MTVwb TLGwb)之间存在差异,进展期的胃腺癌各代谢参数值高于早期胃癌。2.18F-FDG PET/CT的半定量代谢参数(SUVmax、TLG、MTVwb、TLGwb)在胃腺癌与PGL的鉴别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代谢参数值越高提示PLG可能性越大。3.CEA、临床分期、SUVmax、TLG、MTVwb、TLGwb是胃腺癌患者OS预后因素,其中临床分期、SUVmax是OS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CEA、CA19-9、临床分期、MTV、SUVmax、TLG、MTVwb、TLGwb是胃腺癌患者PFS预后因素,其中CEA、SUVmax是PFS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4.Ann Arbor分期、MTV、MTVwb、TLGwb是PG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其中TLG是独立危险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MTV、TLG、TLGwb是PGL患者PFS的预后因素,其中MTV独立危险预后因素。

屈丽娜,王海燕,穆善善,苟国娥,张耀平,冯洁,黄晓俊[3](2021)在《5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胃镜下的特点,以期提高其在胃镜下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20-09经病理证实的50例PGL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10~81岁,平均(50.10±2.55)岁,患者均空腹≥6h后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行白光内镜检查,观察比较胃镜图像并参照2016年WHO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分类,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者定义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果:PGL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胃体、胃窦;病变形态:溃疡型20例(40%)、浸润型13例(26%)、隆起型5例(10%)、黏膜粗糙肥厚型8例(16%)、混合型4例(8%);主要特点为病变大、范围广,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多见。结论:PGL临床及内镜表现均无明显的特异性,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为其主要确诊手段。内镜下肉眼所见与胃癌及胃溃疡等难以鉴别,建议完善Hp监测,进行多处及深度活检,通过病理明确诊断。

向铭[4](2020)在《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胃癌1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及其并发胃癌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以病理性骨折起病,最终确诊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胃低分化腺癌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患者通过两次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胃低分化腺癌。原发骨淋巴瘤合并胃癌在临床工作中少见,临床表现与原发骨、胃的恶性肿瘤相似,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因此,各个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此类疾病,并做好鉴别诊断。当原发骨淋巴瘤患者发现胃部新的病灶时,不可忽略合并重复癌的可能。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但目前研究并尚未提出具体明确的关系。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侵犯部位广泛,几乎涵盖全身各个器官或组织,其症状与原发部位的其他肿瘤相似,对该类疾病,临床工作需谨慎,完善病理检查,减少误诊,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疗,从而提高患者总的生存率。

代丹丹[5](2020)在《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乳腺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接受治疗的32例初治PB-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案、疗效和可能的预后因素。结果:32例患者中,发病中位年龄45岁,女性31例,男性1例,首发症状为乳腺无痛性肿块28例,伴B症状4例。临床分期包括IE期15例(46.9%)、IIE期7例(21.9%)、IVE期10例(31.2%)。根据生发中心分型:GCB型7例,non-GCB型25例。治疗方法包括仅化疗(8例)、手术+化疗(15例)、化疗序贯放疗(9例)、免疫化疗(20例)、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18例)。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死亡11例(34.4%),5年OS为43.5%,5年PFS为4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免疫化疗、一线化疗完成周期数、化疗疗效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与OS相关(P<0.05),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免疫化疗、一线化疗完成周期数、化疗疗效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与PF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P=0.039)、化疗完成周期数(P=0.032)、免疫化疗(P=0.027)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P=0.033)与患者的OS密切相关,IPI评分(P=0.002)、免疫化疗(P=0.036)、化疗疗效(P=0.025)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P=0.035)与患者的PFS密切相关。结论:原发乳腺淋巴瘤的预后较好,目前主要治疗模式为以葸环类抗肿瘤药物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局部放疗的综合治疗,免疫化疗、中枢神经预防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获益。

余明华[6](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PGL患者,其中男29例,女20例,男女比例1.45:1,中位年龄52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39例、纳差18例、腹胀15例、消瘦14例、反酸、嗳气10例、解黑便或血便9例、恶心、呕吐8例、呕血或呕吐咖啡样物4例、腹部包块1例。49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MALT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1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变部位以胃体、胃窦多见,多部位病变较单部位多见,单纯累及胃底1例,胃体6例,胃角1例,胃窦10例,胃体胃窦交界处1例,其余30例为多部位病变,内镜表现为溃疡型17例、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型16例、浸润型5例。失访2例,47例可随访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0.35个月(95%CI 53.01-67.69),其中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0%,81.90%,8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ugano分期ⅡE期-Ⅳ期(P=0.022)、IPI评分3-5分(P=0.013)、CA125升高(P=0.008)、LDH升高(P=0.000)是PGL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DH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28,RR=15.509,95%CI:1.345-178.848)。结论:1.PG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胃体、胃窦,以腹痛、腹胀、纳差、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MALT为主。2.PGL患者内镜表现以溃疡、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多见,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PGL的重要手段。3.影响PGL患者的预后因素有:临床分期、IPI评分、LDH、CA125,其中LDH为PG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李瑶[7](2018)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治疗方式。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0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发生率为65.34%,胃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小肠,发生率为55.70%,肠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24.00%。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T细胞淋巴瘤为20例,其中又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为多见,共103例,其次为MALT淋巴瘤,共35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IE期病例有49例,IIE期有48例,Ⅲ期有28例,而Ⅳ期有55例。有83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联合化疗,8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5位患者接受了化疗,2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化疗以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放疗,7位患者未行相关治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3年生存率为57.39%,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贺妍,王莉,朱华渊,梁金花,吴薇,吴佳竹,夏奕,曹蕾,范磊,李建勇,徐卫[8](2017)在《124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以2009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4例PGL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患者初诊时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24例PGL患者中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2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4例、套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各1例。93例原发胃DLBCL(PG-DLBCL)患者中,非生发中心型(non-GCB)48例,生发中心型(GCB)45例,其中10例(10.8%)为MALT淋巴瘤转化的DLBCL。胃幽门螺杆菌检测:DLBCL患者阳性率51.2%(21/41),MALT淋巴瘤患者阳性率43.5%(10/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P=0.002)、B症状(P=0.001)、高国际预后指数(P<0.001)、HGB<100g/L(P<0.001)、白蛋白<35g/L(P=0.001)、LDH升高(P<0.001)、β2微球蛋白升高(P=0.003)、未联合利妥昔单抗(P=0.006)是影响PG-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HR=5.113,95%CI 1.08724.048,P=0.039)、LDH升高(HR=5.111,95%CI 1.65115.827,P=0.005)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PG-DLBCL non-GCB型组,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患者PFS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ALT淋巴瘤转化与非转化的DLBCL患者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结论 PGL以DLBCL和MALT淋巴瘤多见,PG-DLB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和LDH升高是影响PG-DLBC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禹健,陈世孝,何朗,李海青[9](2014)在《原发性胃癌与胃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原发胃癌及胃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减少二者的漏误诊率。方法对53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胃恶性肿瘤的患者分析其胃肠钡餐、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3例病例中有30例最终病检证实为原发胃癌,23例证实为胃淋巴瘤。临床表现多为上腹包块、腹痛、消瘦、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肿块、充盈缺损、龛影等。结论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二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部CT等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中又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可以使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误诊率大大降低。

党娜[10](2014)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对67例胃淋巴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1)探讨胃原发淋巴瘤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临床再分期、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被病理确诊为胃原发淋巴瘤并行PET/CT检查的67例患者,45例初诊患者仅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8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行2次及以上PET/CT检查,另14例仅于治疗后(放化疗)行PET-CT检查。所有患者中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共53例次,于治疗后行PET/CT检查共22例次。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治疗前行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将不同临床表现分组间病例数进行x2检验;PET/CT、 CT、PET检查方法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诊断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分别按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分组,不同分组组内的PET/CT、CT、PET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不同组间PET/CT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PET/CT、 CT、PET检查方法在胃原发淋巴瘤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x2检验;将PET/CT对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结果及病理诊断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结果进行Kappa-致性检验;PET/CT对胃原发淋巴瘤患者分期结果及临床病理分期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不同原发灶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性别、年龄、LDH水平、β2-MG水平、D-二聚体水平、是否有LN侵犯、是否伴有临床B症状两组间SUVmax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22例患者治疗后PET/C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间治疗后SUV值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间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患者所占比例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8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SUV值的差异。结果:(1)全部67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中表现为腹痛腹胀者明显多于其他临床表现患者。在原发灶诊断中PET/C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98.1%,C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86.8%,PE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94.3%。PET/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原发灶部位分组,每组内PET/CT、CT、PET对胃淋巴瘤原发灶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PET/CT、CT、PET三种影像方法对不同部位原发灶诊断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按病理类型分组,PET/CT在粘膜相关型淋巴瘤患者中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结及脏器侵犯诊断中,PET/CT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单纯CT、PE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诊断淋巴结及脏器侵犯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ET/CT在胃淋巴瘤分期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8.7%(47/53),与临床病理分期结果相比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2)在不同原发灶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中,胃原发淋巴瘤患者SUVmax值不同。胃窦部原发胃淋巴瘤SUVmax值低于原发灶侵及全胃的胃淋巴瘤;病理分期为Ⅰ期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低于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的胃淋巴瘤患者;病理分型为粘膜相关型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明显低于以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的非粘膜相关型胃淋巴瘤患者。不同水平临床指标组间SUVmax可不同,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胃淋巴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因素性别、年龄、LDH水平、β2-MG水平、是否有LN侵犯、是否伴有临床B症状组间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T/CT显像结果对22例患者进行再分期,Ⅰ期11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3例,3例患者分期上调,6例患者分期下调,13例患者分期未改变,使40.9%胃原发淋巴瘤患者再分期得到更正。(4)治疗后PET/CT评价8例达完全缓解,5例达部分缓解,3例处于稳定状态,6例进展;疗效较佳组(CR或PR)的SUV值小于疗效欠佳组(SD或PD)的SU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中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原发灶、结内病灶SUVmax值均低于治疗前(P=0.000、0.027),提示治疗后代谢活性呈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1)胃原发淋巴瘤患者最常表现为腹痛腹胀,临床应注意鉴别;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及其他侵犯病灶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临床确诊或可疑胃淋巴瘤患者行PET/CT检查利于鉴别诊断及准确分期。(2)不同的原发灶部位、分期、病理类型间,患者的SUVmax值不同。(3)根据PET/CT显像结果及SUVmax值可以评价疗效,准确进行临床再分期。

二、30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2)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8F-FDG PCT/CT显像与胃恶性肿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5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胃镜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胃腔形态及胃壁蠕动:
    2.2 病变部位:
    2.3 病变大体形态及类型:
    2.4 胃镜及病理学诊断:
    2.5 Hp检测:
3 讨论

(4)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胃癌1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病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
    3 治疗方法
    4 随访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内镜下表现
    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情况
    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预后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原发性胃癌与胃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胃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2.2 原发胃癌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胃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4, 5]
    3.2 原发胃癌的影像学表现[6]
    3.3 鉴别诊断[7]
4 结论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仪器设备
        1.1.3 显像剂
        1.1.4 PET/CT显像方法
        1.1.5 图像分析
        1.1.6 分期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胃原发淋巴瘤临床特征
        1.2.2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诊断中的结果
        1.2.3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不同原发灶部位中的诊断结果
        1.2.4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不同病理分型中的诊断的结果
        1.2.5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淋巴结及脏器侵犯中的诊断的结果
        1.2.6 PET/CT诊断淋巴结及脏器侵犯与病理一致性比较
        1.2.7 PET/CT对胃原发淋巴瘤分期诊断结果
        1.2.8 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SUVmax比较
        1.2.9 不同临床相关指标组间SUVmax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再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资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显像剂
        2.1.4 PET/CT显像方法
        2.1.5 图像分析
        2.1.6 分期及疗效评价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再分期结果
        2.2.2 PET/CT对22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疗效评价结果
        2.2.3 胃原发淋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30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D]. 田佳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5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特征分析[J]. 屈丽娜,王海燕,穆善善,苟国娥,张耀平,冯洁,黄晓俊.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2)
  • [4]原发性骨淋巴瘤合并胃癌1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向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3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代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余明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瑶. 苏州大学, 2018(04)
  • [8]124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贺妍,王莉,朱华渊,梁金花,吴薇,吴佳竹,夏奕,曹蕾,范磊,李建勇,徐卫.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06)
  • [9]原发性胃癌与胃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与鉴别诊断[J]. 禹健,陈世孝,何朗,李海青. 西部医学, 2014(09)
  •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D]. 党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