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工程管理与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工程管理与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吴奕良,何立山,姜兴周,秦景光[1](2019)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惊世巨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充分展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原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司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理事长吴奕良,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原总经理何立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副秘书长姜兴周、秦景光联手撰写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文章以时间为轴,选取重要历史节点,梳理出40年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生的大事要事,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历史、存留影像。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张勉励[2](2018)在《试析中国援外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文中指出援外改革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项重要实践。中国援外改革40年的历史是一个渐进式、逐级提升的发展过程,综合考量对外援助改革的政策、援外方式、改革深度等关键因素,可分为以改革援外政策为核心的调整探索阶段(1979~1992年)、以改革援外方式为核心的重大转变阶段(1993~1999年)、以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为核心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2009年)和以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为核心的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以来)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比较显着的阶段性特征。

刘鹏跃[3](2014)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创作步入了其当代史段并经历了快步的发展,21世纪以后,这种发展更加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这既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成就,也得益于其与前迥异的先进的现代化语义与鲜明的全球化语境。对这种发展现象进行研读,认清发展的本质,掌握发展的规律,将对把控未来的中国建筑创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有与之对应的动力,动力是发展的因,发展是动力的果,与此相应,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展也必然是受到一个或多个动力影响的结果,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解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多元发展,解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多元发展背后的多维动力。本论文共分6章,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第1章首先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与“发展动力”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多元发展解构为“创作客体”、“创作主体”、“创作语言”与“创作取向”的四元发展;并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多维动力解析为“客体动力”、“主体动力”、“语言动力”与“取向动力”的四维动力;进而将这一四维力系的特性解读为“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与“开放性”。与理论基础研究并行,笔者在第2章梳理了期段化呈现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因,具体体现在“社会转型期的思辨与求索(1978-1990)”、“接轨国际中的调适与扬弃(1990-2000)”与“全球浪潮下的繁荣与探新(2000-现今)”三个期段中。建筑创作客体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客体动力,在第3章里,笔者将其当代发展成就提炼为“建筑本质的深度追溯”、“建筑内涵的广义延伸”、“建筑功能的演化拓展”与“建筑形式的流转嬗变”四个方面。建筑创作主体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主体动力,在第4章里,笔者将其当代发展成就提炼为“建筑师行业构成的多元”、“建筑师业务范围的延展”、“建筑师能力素养的提升”与“建筑师代届梯队的更替”四个方面。建筑创作语言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语言动力,在第5章里,笔者将其当代发展成就提炼为“结构语言的不懈创新”、“材料语言的不竭前行”、“设备语言的不止演进”与“数字语言的不断突破”四个方面。建筑创作取向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取向动力,在第6章里,笔者将其当代发展成就提炼为“面对传统的继承性取向”、“面对地域的地域性取向”、“面对时代的现代性取向”与“面对发展的永续性取向”四个方面。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建筑创作的四元解构”、“发展动力的四维解析”、与“四维力系的特性解读”基础上,梳理了期段化呈现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因,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四元发展”及其发展背后的“四维动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其在理论性与现实性两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学科意义。

赵小平[4](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黄飞[5](2008)在《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分析与再造》文中认为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和业主对工程产品及其生产方式需求的多元化,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实施EPC工程总承包成为勘察设计企业确立自身发展战略,实现合理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由于设计工作对于工程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应该“突出设计院在工程总承包中的龙头地位”,由勘察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现有文献比较多地从完善工程总承包体制的角度,对工程总承包企业进行研究,对工程总承包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和完善工程总承包体制进行探讨。同时,许多学者对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管理特点进行了探讨。然而,很少有学者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创建进行流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大型综合设计院进行流程分析和再造,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技术和管理上的功能集成,从而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型综合设计院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是我国设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入国际竞争、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运用最新的流程再造理论,通过关键流程诊断,根据传统设计院的流程过于狭窄的特点,增加关键的业务流程,改造旧的业务流程,使之符合国际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对从报价—项目初期—设计—采购—施工—开车的—整套项目产品(EPC)业务流程和从项目启动—计划编制—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收尾的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针对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再造,从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规划、薪酬制度设计、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和大型综合设计院的功能建设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某大型设计院实施某大型项目EPC总承包的真实案例,对流程再造的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本文为我国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流程再造实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并可作为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不断改进业务和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依据。

何中顺[6](2005)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构成日趋多元,国家在设定本国国家利益目标上随之多元。政治、经济、安全、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都作为对外政策目标,通过外交去实现,同时这些因素本身也作为实现外交政策的手段而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大。外交功能也都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正在向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包括企业外交总体外交方向发展。传统或狭义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等概念继续保持稳定性的同时,经济外交、环境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日益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已经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实践所证明。就中国国内情况而言,随着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积极追求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25年多的改革开放历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包括苏联成立和苏东解体、二次世界大战,也应该包括1989年后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国经济的外扩将日益导致中国外交资源、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的外扩。作为新兴的和转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外交案例具备了相对典型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文本意义。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对这样命题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对丰富中国外交的理论本身,还是对中国外交的实践,都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1978年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至今,中国外交以极其丰富的案例和具体实践证明,经济外交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实践,已经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外交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以经济外交为理论主体,以中国经济外交为分析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外交的历史实践过程,从而取得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综合而全面的前瞻性的认识,在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外交历史和现实进行学术厘清,并提出相关领域的政策层面的建议,是中国外交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实践的需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方法、结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变量分析方法等分析手段,对中国经济外交进行了的规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决策系统、主要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全景式的扫描。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概述;中国经济外交的实践与必要性:评估经济外交作用的理论框架;中国作为经济外交分析个案的意义;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经济外交;中国的金融外交;中国的能源外交;中国的外交中的经济制裁;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的国际经济机制外交等。总的思路是首先分析近年来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外交理论研究和经济外交理论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外交作为一个变量,构建和完善经济外交理论框架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以丰富经济外交的理论。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政策建议。最后是对经济外交和中国经济外交的结论性认识。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一、经济外交的一般规律和国际经验,随着新时期中国外交质量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为中国外交的实践所验证。经济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经济外交的过程,为评价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为经济外交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丰富的样本。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国家战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保障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和资源、能源来源的稳定获得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作为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之一,有足够的理由和需求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研究中国的经济外交行为,不仅可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有更清晰的观察,而且可以为外交学研究的立体性和丰富性提供一个较大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本。 二、制度变迁、经济转型、文化传统、国内发展目标的调整等内政因素,是影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变量。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内政和外交的联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明显。这种互动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制定国内政策离不开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中国能够经受国内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考验,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重要的原因是对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作了准确的判断。其次,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断给中国外交提出新任务,外交工作处于配合中心工作的地位。从国内经济、政治需要出发来考虑外交问题,对外政策更加务实。最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交强调了内外政策的一致性。80年代以来,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指出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强调“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条件”。一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对于中国外交的作用,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中国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

芮光雨,刘运萍[7](2003)在《工程承包、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参加“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及表彰大会”有感》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8](2002)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汤廷武[9](2006)在《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导师张少杰教授和郭立夫教授以及李北伟研究员合作承担的吉林省商务厅项目《吉林省商务厅“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中子课题《吉林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的对外承包工程部分。本文对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发展状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和行业环境进行了扫描,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比较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海外市场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不同企业类型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到目前为止,在吉林省在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战略方面尚无系统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为吉林省政府制订“十一五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石。

李海春[10](2006)在《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设计 ——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新生事物,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管理模式,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实现项目的最小投入和最大产出。但任何管理模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本文结合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实施项目管理总承包的实践,对该管理模式下组织结构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先从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理论入手,分析了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然后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工程项目在实行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条件下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管理的理念透析和审视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条件下的有关问题;最后对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现有组织结构的优点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3)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创作发展脉络
        1.1.2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现代化语义
        1.1.3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全球化语境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当代中国
        1.2.2 建筑创作
        1.2.3 发展动力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基本理论架构
        1.6.1 建筑创作的四元解构
        1.6.2 发展动力的四维解析
        1.6.3 四维力系的特性解读
第2章 期段化呈现的发展动因
    2.1 社会转型期的思辨与求索(1978-1990)
        2.1.1 文化革命的及时勘误
        2.1.2 创作环境的全面重塑
        2.1.3 重点领域的实践先导
        2.1.4 中国特色的自主寻路
    2.2 接轨国际中的调适与扬弃(1990-2000)
        2.2.1 学术研究的务实发展
        2.2.2 创作实践的多维历练
        2.2.3 先进模式的借鉴引入
        2.2.4 创作观念的荡涤沉淀
    2.3 全球浪潮下的繁荣与探新(2000-现今)
        2.3.1 经济先决的业界波澜
        2.3.2 创作实践的饕餮盛宴
        2.3.3 奥运世博的高潮迭起
        2.3.4 汶川强震的重建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客体动力
    3.1 建筑本质的深度追溯
        3.1.1 物质性本质
        3.1.2 精神性本质
        3.1.3 人缘性本质
    3.2 建筑内涵的广义延伸
        3.2.1 与城市关联
        3.2.2 与景观渗透
        3.2.3 与室内融合
    3.3 建筑功能的演化拓展
        3.3.1 细分多样化
        3.3.2 动态多义化
        3.3.3 复合多能化
    3.4 建筑形式的流转嬗变
        3.4.1 表皮围合化
        3.4.2 骨骼裸露化
        3.4.3 形体复杂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体动力
    4.1 建筑师行业构成的多元
        4.1.1 境外机构的本土扩张
        4.1.2 国内企业的梯队崛起
        4.1.3 新型模式的特色实践
    4.2 建筑师业务范围的延展
        4.2.1 设计主业的立体扩充
        4.2.2 工程咨询的兼顾并行
        4.2.3 项目代建的市场催生
    4.3 建筑师能力素养的提升
        4.3.1 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
        4.3.2 多维的继续教育机遇
        4.3.3 丰富的工程实践历练
    4.4 建筑师代届梯队的更替
        4.4.1 初生代建筑师——精神航标
        4.4.2 中生代建筑师——行业领军
        4.4.3 新生代建筑师——实践中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语言动力
    5.1 结构语言的不懈创新
        5.1.1 建筑功能的结构延伸
        5.1.2 建筑形态的结构丰化
        5.1.3 建筑阈限的结构挣脱
    5.2 材料语言的不竭前行
        5.2.1 建筑机能的材料承载
        5.2.2 建筑样貌的材料呈现
        5.2.3 建筑情感的材料依托
    5.3 设备语言的不止演进
        5.3.1 建筑性能的设备提升
        5.3.2 建筑形象的设备演绎
        5.3.3 建筑空间的设备解缚
    5.4 数字语言的不断突破
        5.4.1 建筑环境的数字仿真
        5.4.2 建筑成果的数字表达
        5.4.3 建筑信息的数字集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取向动力
    6.1 面对传统——继承性取向
        6.1.1 经典样貌的描摹
        6.1.2 形式要素的概括
        6.1.3 气质内涵的隐喻
    6.2 面对地域——地域性取向
        6.2.1 文史特质的表征
        6.2.2 材技特色的表达
        6.2.3 地候特性的应对
    6.3 面对时代——现代性取向
        6.3.1 理性精神的追求
        6.3.2 高新技艺的彰显
        6.3.3 时尚形象的塑造
    6.4 面对发展——永续性取向
        6.4.1 人性本位的思索
        6.4.2 环境友好的呼唤
        6.4.3 资源节约的诉求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分析与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博、硕士论文综述
        1.2.2 其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逻辑框架
    1.4 预期达到的目标
第二章 项目管理体系与流程再造理论
    2.1 项目管理体系
        2.1.1 项目管理体系简介
        2.1.2 国际型工程公司概述
        2.1.3 国际型工程公司项目管理体系结构与内容
    2.2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2.2.1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兴起
        2.2.2 企业流程再造的内涵
        2.2.3 企业流程再造的原则和一般步骤
        2.2.4 企业流程再造的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综合设计院流程再造的战略愿景
    3.1 工程总承包模式概述
        3.1.1 工程总承包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式
        3.1.2 我国工程总承包的现状分析
        3.1.3 我国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趋势
    3.2 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优势分析
        3.2.1 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要性
        3.2.2 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优越性
    3.3 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可能性分析
        3.3.1 我国设计企业的改革进程
        3.3.2 我国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优势分析
        3.3.3 我国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劣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分析
    4.1 关键流程诊断
        4.1.1 关键流程选择的原则
        4.1.2 传统设计院的关键业务流程
        4.1.3 国际型工程公司关键流程分析
    4.2 业务流程分析
        4.2.1 报价业务流程
        4.2.2 项目初期业务流程
        4.2.3 设计业务流程
        4.2.4 采购业务流程
        4.2.5 施工业务流程
        4.2.6 开车业务流程
    4.3 项目管理流程分析
        4.3.1 项目综合管理
        4.3.2 项目范围管理
        4.3.3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4.3.4 项目信息管理
        4.3.5 项目风险管理
        4.3.6 项目进度管理
        4.3.7 项目分包管理
        4.3.8 项目费用管理
        4.3.9 项目质量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再造
    5.1 大型综合设计院的组织结构调整
        5.1.1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5.1.2 项目组织结构调整
    5.2 人力资源规划
        5.2.1 执行团队建设
        5.2.2 人力资源规划
    5.3 薪酬改革
        5.3.1 组织成员的人性假设
        5.3.2 流程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
        5.3.3 绩效管理和薪酬改革
    5.4 构建项目管理体系
        5.4.1 程序文件
        5.4.2 作业性指导文件
        5.4.3 基础工作
        5.4.4 工作手册
    5.5 强化功能建设
        5.5.1 咨询服务功能
        5.5.2 融资功能
        5.5.3 技术创新能力
        5.5.4 信息化功能
        5.5.5 风险评估功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公司背景
        6.1.1 总承包业务开展情况
        6.1.2 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
    6.2 项目概况及组织结构
        6.2.1 项目概况
        6.2.2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
        6.2.3 部门和岗位职责
        6.2.4 人力资源配置
    6.3 项目运行情况
        6.3.1 工程设计
        6.3.2 工程采购
        6.3.3 施工管理
        6.3.4 项目开车
        6.3.5 培训管理
    6.4 实施效果
        6.4.1 质量目标
        6.4.2 进度目标
        6.4.3 费用目标
        6.4.4 安全环保目标
        6.4.5 项目材料管理
        6.4.6 项目财务管理
        6.4.7 培训试车和达产达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与结论
第一章 经济外交的概念和理论发端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概念与实践
        一、外交概念的变迁
        二、经济外交概念的辨析
        三、经济外交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经济外交产生根源的理论视角
        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为经济外交的强化提供了必要性
        二、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性为经济外交提供了可能性
        三、国际贸易干预主义的影响
        四、国家利益内容的调整
        五、国家经济关系的政治化
第二章 经济外交理论内涵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施的框架约束
        一、主权国家总体的外交政策
        二、制度变迁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主权国家的国内政治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四、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与经济外交
        五、政治文化传统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外交的功能与特点
        一、经济外交的功能
        二、经济外交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 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和形式
        一、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
        二、经济外交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实施经济外交的主体——按照体系层次进行分析
        一、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外交
        二、外交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三、政府机构的涉外部门
        四、大型跨国公司
        五、国际组织
    第五节 经济外交对中国的政策含义
        一、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经济外交的意识
        二、贸易市场的开拓和博弈需要外交的大力支持
        三、资源的需求要求发挥外交的支持作用
        四、经验教训要求中国进一步拓展经济外交的空间和力度
        五、经济外交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发端
    第一节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外交的实践
        一、长期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二、打破经济制裁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初步努力
    第二节 1978年以后中国内政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的确定
        二、中国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外交的影响
        三、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四、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五、突出经济外交
    第三节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
        一、努力汲取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国的资本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根据国情适当调整对外援助政策
        五、合作开发有争议的领土
        六、反对和应对来自国外的经济制裁
        七、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八、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国家利益
    第四节 江泽民经济外交的主要思想
        一、关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关于经济安全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
        四、关于参与国际经济机制
    第五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实施
        一、经济外交的意识逐步得到提升
        二、开展多边的经济合作外交
        三、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合作
        四、具体(问题)领域的经济外交
第四章 中国经济外交的决策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政府机构与过程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外交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经济外交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经济外交
        四、外交部的经济外交
        五、商务部(原外经贸部)的经济外交
        六、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经济外交行为
        七、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八、农业部国际合作司
        九、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
        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节 中国经济外交的非政府机构
        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四、企业集团
        五、中国企业外交关联会
    第三节 中国各经济外交机构的运行过程分析
        一、关于经济外交决策的一般分析框架
        二、经济外交功能整合的国际经验
        三、各种机构经济外交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整合中国的外交资源
第五章 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逐步调整
    第二节 大国关系与经济外交
        一、中美关系与经济外交
        二、中日关系与经济外交
        三、中俄关系与经济外交
        四、中国与欧盟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外交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政策与经济外交
    第四节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考虑
        二、建立中国的海外资源地和出口产品市场
        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新策略
第六章 中国的能源外交
    第一节 世界能源外交的格局与中国能源的困境
        一、世界能源外交的现状
        二、中国能源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能源外交的现状—以中俄石油管线的博弈为例
        一、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
        二、中俄石油管道博弈:安大线的失败
        三、中哈石油管道的实施
        四、国家领导人的能源外交
        五、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行为
        六、中国能源外交尚存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路
        一、整合国家能源的主管机关
        二、运用外交资源,加速实施能源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
        三、动用国家外交资源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
        四、统筹安排,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
        六、做好能源技术的提高工作
第七章 中国的金融外交
    第一节 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外交
        一、二战后国际金融外交的基本实践
        二、国际金融外交的经验
        三、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对国际金融体制的外交
        一、中国与国际金融体制的合作
        二、中国围绕亚洲金融危机的外交与援助
    第三节 中国的汇率外交
        一、汇率外交:对人民币升值的外交博弈
        二、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
第八章 中国的发展援助外交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对非洲经济援助政策的逐步调整
        一、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变化
        二、1979年至1990年为探索性的改革与调整阶段
        三、199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四、个案研究:对亚非国家债务的减免
    第二节 对外经济援助的实施过程
        一、对外援助的职能分布
        二、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过程
        三、实证分析:以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人道主义援助为案例
    第三节 对外经济援助的发展趋势
        一、援外工作需要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变化
        二、继续改革对外援助的方式
        三、扩大援助的规模,使援外资金来源多样化
        四、援外工作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五、加大无偿援助的规模
        六、加强对受援国的人才培训
第九章 中国外交中的经济制裁
    第一节 概念与历史的考察
        一、经济制裁的概念与国际经验
        二、中国在反对经济制裁方面的外交行为
    第二节 中国经济制裁的实证分析
        一、围绕台湾问题进行的经济制裁
        二、对人权问题上实施经济制裁
        三、运用飞机采购配合外交工作
        四、其它关于经济制裁的案例
        五、WTO框架下的经济制裁行为
第十章 中国积极接受多双边的经济技术援助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援的基本概况
        一、接受外援观念的变迁
        二、中国接受外援的管理机构
    第二节 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
        一、长期成为日本的最大援助国
        二、德国对中国的无偿援助
    第三节 积极吸纳多边经济援助
        一、成为世界银行的最大受援国
        二、欧盟对华的多边援助
        三、联合国儿童基金对华无偿援助
        四、联合国人口基金对华无偿援助
    第四节 中国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一、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的对策
第十一章 中国的贸易市场与贸易争端外交
    第一节 中国的贸易外交
        一、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
        二、努力加强经济外交的力度
        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二节 关于争取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外交
        一、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必要性
        二、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 外交手段对经济议题的介入: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外交为例
        一、外交手段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分析
        二、中国加入WTO前对最惠国待遇问题的经济外交
        三、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对外交资源的利用
        一、“走出去”战略是主要的经济外交政策
        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背景层面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运用外交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去”
    第五节 WTO框架下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与重迭
        一、中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的国家利益原则
        二、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寻找与发达国家利益的平衡点
        三、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机制
        四、进一步提升WTO框架下中国经济外交的能力
第十二章 中国的国际经济机制外交
    第一节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回顾与评价
        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回顾
        二、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1986-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的经济外交
        一、中国决定参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二、中国复关过程中的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国对其它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机制的参与
        一、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经济外交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外交
        三、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功能的扩展
        四、中国与G7(8):有选择地参与
    小结 中国的经济机制外交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1.1.2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历程
        1.1.3 《吉林省商务厅“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1 国际环境
        2.1.2 国内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全球国际承包工程行业
        2.2.2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
第三章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竞争力分析
    3.1 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资源和能力总体情况
        3.1.1 行业资源和能力概况
        3.1.2 行业地区分布
    3.2 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3.2.1 纵向分析
        3.2.2 横向分析
    3.3 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3.3.1 行业SWOT 分析
        3.3.2 行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吉林省对外工程承包海外主要市场分析
    4.1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概况
        4.1.1 吉林省周边国家
        4.1.2 其他地区
    4.2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潜力分析
        4.2.1 吉林省周边国家
        4.2.2 其他地区
第五章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1 外部环境不甚完善
    5.2 企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战略
    6.1 企业战略定位
    6.2 海外市场选择战略思考
    6.3 战略实施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发表论文
致谢

(10)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设计 ——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1.1 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1.1.1 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
        1.1.2 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现形式
        1.1.3 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与代建制的联系与区别
        1.1.4 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的优越性
        1.1.5 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的推广运用
    1.2 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对传统工程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1.2.1 组织的概念
        1.2.2 组织结构设计
        1.2.3 组织结构设计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
        1.2.4 我国传统工程管理方式下的组织结构
        1.2.5 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2.6 目前国内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组织设置情况
第二篇 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管理组织结构及工作机制
    2.1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简介
    2.2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组织结构体系
        2.2.1 结构模式
        2.2.2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2.2.3 组织系统协调运作机制
    2.3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
第三篇 对工程项目专业化管理下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思考
    3.1 工程总承包或项目管理条件下组织结构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3.1.1 业主与项目管理单位的关系处理
        3.1.2 项目管理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
        3.1.3 建立制度化的组织间合作机制
    3.2 借鉴企业管理思想,革新工程组织设计
        3.2.1 借鉴企业治理结构分权思想,建立工程管理组织
        3.2.2 借鉴“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工程管理组织文化建设
        3.2.3 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方法,提高工程组织的效率
    3.3 发挥“鲶鱼效应”,改善项目管理的竞争环境问题
第四篇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组织结构分析
    4.1 扩建工程现有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
    4.2 当前组织结构体系形成的背景
    4.3 目前组织结构体系评价
        4.3.1 目前组织结构的优势
        4.3.2 当前组织结构的劣势
        4.3.3 克服当前组织结构劣势的解决方案
第五篇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J]. 吴奕良,何立山,姜兴周,秦景光. 中国勘察设计, 2019(01)
  • [2]试析中国援外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J]. 张勉励.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06)
  • [3]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力研究[D]. 刘鹏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5]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流程分析与再造[D]. 黄飞. 中南大学, 2008(04)
  • [6]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 何中顺.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7]工程承包、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参加“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及表彰大会”有感[J]. 芮光雨,刘运萍. 中国工程咨询, 2003(02)
  • [8]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在京召开[J].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 化工设计, 2002(06)
  • [9]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汤廷武.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工程总承包及工程项目管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设计 ——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为例[D]. 李海春. 内蒙古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助理陈健在“建设工程管理与总承包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