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

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

一、以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凌菁[1](2016)在《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文中研究说明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人物。她一生的文学活动折射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转折,丁玲的人生轨迹及其围绕她出现的“丁玲现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学、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丁玲成为洞察中国知识分子在追寻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丁玲文学活动的复杂性源于丁玲身份的多样性和变动性。通过探讨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丁玲在复杂的身份谱系中对自我主体身份的追寻与失落,丁玲一生的文学活动表现出浓厚的作者情怀和强烈的“五四”精神。丁玲一生经历作家、战士、文化官员以及右派等多种身份的转变。她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是自身主动认同与外部社会力量综合而成的结果。在各种社会身份的背后,丁玲内心一直坚守着对作家主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在不同时期通过她的书写或其他文学活动方式体现出来。20世纪20年代,丁玲作为一个“娜拉式”的新女性离开家庭寻求女性的主体身份。在上海,丁玲选择了作家身份以性别叙事来建构女性的主体性,但女性的现实境遇及动荡的社会现实使其陷入性别迷茫的叙事焦虑之中,丁玲在这个阶段不断地在寻求新的突破。20世纪30年代,丁玲以战士的身份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力图实现对女性主体的自我救赎。战士身份虽然导致了丁玲创作的转型,但丁玲在书写革命时没有放弃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她的革命叙事呈现出复调话语的特点。她通过民族话语与个体话语的交叉、碰撞来思考个体与民族之间的关系。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尽管被不断地改造并进行了“自我改造”,但内心对主体身份的追求没有改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仍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小说关注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上。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因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学资源,而被体制规训成为一名文化官员。在体制的规约下丁玲实践着文化官员的身份,成为文学新体制的营造者和文艺导向的制定者。但丁玲内心强烈的创作情结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又使其溢出主流话语之外,提出了诸如“一本主义”、尊重历史、独立思考等观点来体现自己对“五四”文学传统的韧性坚守。丁玲的“五四”情怀使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被扣上“右派”帽子清理出文学队伍,开始了长达20年的风雪人生。丁玲以隐忍、检讨等方式来寻求政治上的认同与接纳,一度丧失了知识分子独立的个性。但丁玲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让人看见了一颗倔强的灵魂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守护以及对写作理想的坚守。20世纪70年代后期丁玲回归体制后,她以迎合主流的姿态跻身文艺界,并为了消弥身上的污名而作出了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举动和行为,一度造成人格上的缺失。1984年,丁玲恢复合法身份后开始积极创办《中国》杂志试图承袭“五四”文学衣钵,以续写自己对主体身份的追寻,实现自己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中国》以开放自由的姿态引导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方向,为知识分子建构了一个自由言说的公共领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现代事件”。丁玲一生在各种身份的纠葛中追寻自我主体。革命、战争、政治、人事等因素的影响虽一度使丁玲的主体性丧失,但她内心对“五四”精神的坚守使她没有一味沉沦于时局话语中,从而使得其文学活动呈现复杂的态势。丁玲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关心个体命运,在集体主义话语中坚守理性思考,启蒙色彩始终贯穿其一生的文学活动。从身份认同角度考察丁玲整个一生的文学活动,可以还原一个丰富、真实、立体的丁玲形象,进而可以揭示中国现代化革命进程中政治与文学、个人与群体、传统与现代等之间复杂的关系,求解其中隐含的深邃问题。

邵峰[2](2013)在《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研究 ——基于“三农”问题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温饱不济到总体小康、由封闭的农业社会到开放的工业社会的三大跨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明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显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我国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发展依然落后,城乡关系失衡状态依然突出,这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着成绩。对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以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作指导,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寻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和途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与演变。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背景和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第二,浙江发展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现阶段特征和存在问题,研究浙江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三农”问题和新世纪初浙江优化城乡关系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第三,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在总结梳理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从空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维度,构建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各个指标测度存在的差距进行量化研究。第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界定和区分,分析总结浙江省农业发展战略的变革和农业结构的创新,并对现代农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促的体制机制。第五,农村社区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提炼农村新社区的特点,分析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的主要矛盾,提出优化社区布局、改善社区环境、建设社区设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社区公共管理的建议。第六,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一体化。对浙江省农民工的现状及特征进行概括,构建浙江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村仍是城乡一体化的薄弱方面,城乡体制弊端成为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第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依然滞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城乡一体化进度的最重要因素。第三,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滞后和二元治理等问题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和全省现代化建设的“软肋”,推进中心村、特色村、生态村等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重要任务。第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及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最艰巨任务。

房东升[3](2008)在《能动司法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文中认为能动司法是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一种实践活动。法官在解释法律、认定案件事实、论证判决、做出裁判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任何文化背景下和任何国家的司法都具有能动性,这是由司法活动的实践性质、司法权的内在属性、法律的局限性决定的。西方有着悠久的能动司法历史,大陆法系能动司法主要体现为法官在严格规则主义与自由裁量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英美法系主要体现在法官对法律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者这种不同的特征,是由欧洲大陆和英美的不同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的,它们既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法院和法官长期实践的结晶和法官地位的一种体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我国能动司法的品格则是政治司法一体化,这是由我国建立和巩固统一民族国家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的,同时新中国司法资源的匮乏和政治化则加剧了这一特征。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使能动司法原有品格的转换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能动司法必需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司法的权威,并根据司法自身的特点和具体国情遵守一定的限度,通过实践的道路来推动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而制度建设的困难决定了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林开明[4](2007)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潮头 乘风破浪开拓奋进——祝贺《环渤海经济了望》创刊2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20年:1987~2007年,《环渤海经济了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诞生、发展、成长起来。从小到大,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这是艰苦奋斗的20年,奋发有为的20年,为改革开放,为发展环渤海经济而呐喊的20年。这一成就和进步,充分体现了有关各级领导、顾问、理事和广大读者、学者、专家、企业家的厚爱与支持;体现了社会精英的热情参与,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各成员市、中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等地方单位热情协办;一些国外友好人士也对杂志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全体编辑记者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都是办好杂志的力量源泉。

胡伟[5](2006)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师范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高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意味着高师教育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发展相匹配。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是高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因此,发展性的高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依托,高师教育的改革应当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的整体改革。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对我国当前的高师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同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为我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从转换高师教育的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整合高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等几个方面来推动高师教育的改革。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调查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高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师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基础教育的需要,以高师教育的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提出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本刊编辑部[6](2005)在《以新姿态跨入新年度——新年献辞》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7](2003)在《趋势200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经风云变幻,2003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一年,承改革成就,借十六大东风,百万信息产业大军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激情演绎电信业的2003,为电信业走出冬天,走向新的辉煌而奋战。站在这新的起点,畅想电信业未来一年的发展,我们渴望电信业的发展能峰回路转,红红火火,波澜壮阔,蒸蒸日上,希望每一位通信人都前程似锦,事业发达。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任何一位旁观者,不去参与,都很难准确预言一个产业的未来。因此,为展望中国电信业的2003,《通信世界》全员出动,邀请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通信管理局局长、各运营公司总经理,畅谈2003年工作思路,展望产业未来。汇集了这些来自业界最前线声音,我们就不难描绘我国电信业的200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收齐每个省每位局长、老总的谈话,在此,我们深表歉意。

赵金钟[8](2002)在《新时期诗歌检阅》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诗歌创作有许多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高扬现实主义精神 ,广泛而深刻地表现社会、人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实现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突出个性 ,强调主观 ,使诗回归到本体 ,进而恢复了自信与生机 ;思潮迭起 ,流派纷呈 ,形成了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的局面。

毛洪伟[9](2001)在《大专小教班学生管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专门探讨了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段学生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吴振华[10](2001)在《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河北省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二、以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作家:主体追寻与性别叙事
    第一节 寻求自我身份的娜拉式出走
        一、周南中学: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场域
        二、上海:写作寻求女性的主体身份
    第二节 建构女性主体的性别书写
        一、身体叙事与自我确认
        二、男性矮化与父女同盟
        三、女性声音与主体表达
    第三节 重陷性别迷茫的叙事焦虑
        一、感伤姿态与自我镜像的幻灭
        二、孤独意向与女性存在的无奈
第二章 战士:革命想象的复调话语
    第一节 叙事动机的双重交叉
        一、“莎菲式”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二、新启蒙的自我救赎与革命选择
    第二节 叙事主题的多重变奏
        一、革命叙事下的欲望表达
        二、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书写
        三、大众话语下的精英表述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多频转化
        一、文本的对话性与自我经验的表达
        二、叙事视角的转化与意识形态的呈现
        三、叙事修辞的多变与文本意义的多义
第三章 文化官员:体制话语的实践与游离
    第一节 主动与被动选择下的体制认同
        一、左翼作家的身份承袭
        二、新体制“中坚力量”的工作应召
        三、自我激情的革命皈依
    第二节 体制规约与文艺导向的制定者
        一、确立《讲话》的核心地位
        二、引导文艺刊物的话语导向
    第三节 游离体制的作家情怀迷恋
        一、“五四”文学传统的韧性坚守
        二、“一本书主义”的经典热盼
        三、政治困境中文学理想的追求
第四章 右派:政治迎合与个性坚守的两难
    第一节 文学清场下的进退维谷
        一、“红楼”情怀的左右两难
        二、胡风友情的前后失倨
        三、对右派名份的跋前疐后
        四、身陷“严寒”的寸阴若岁
    第二节 归来者的“不归”言说
        一、以浪漫淡化苦难记忆
        二、以“歌德文学”迎合政治
        三、以“毛氏话语”回归文艺主流
    第三节 创办文学杂志的重新出发
        一、开放的姿态反对宗派主义
        二、自由的批评追求独立品格
结语: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困境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研究 ——基于“三农”问题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1.2.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2.3 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2 研究综述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城镇化理论
        2.1.2 城乡结构研究
        2.1.3 农村人口迁移研究
        2.1.4 城乡关系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2.2.2 “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2.4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
        2.4.1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
        2.4.2 城乡一体化的多维视角
        2.4.3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
    2.5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2.5.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5.2 城乡关系的变迁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与演变
    3.1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
    3.2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
    3.3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发展的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
    4.1 改革开放进程中浙江城乡关系的变迁历程
    4.2 浙江发展的新阶段
    4.3 浙江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三农”问题
    4.4 新世纪初浙江优化城乡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4.4.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
        4.4.2 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
        4.4.3 浙江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优化城乡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4.5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度
    5.1 建立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5.2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层次
        5.2.1 城乡一体化发展度目标系统
        5.2.2 城乡一体化差异度目标系统
    5.3 城乡一体化指标标准值
        5.3.1 城乡一体化发展度
        5.3.2 城乡一体化差异度
    5.4 城乡一体化指标权重
    5.5 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
        5.5.1 测量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5.2 城乡一体化指数的计算
    5.6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5.7 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5.8 对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5.9 本章小结
6 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
    6.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概念界定
    6.2 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下传统农业结构的缺陷
    6.3 浙江省农业发展战略变革及约束
        6.3.1 农业发展战略变革
        6.3.2 农业发展约束
    6.4 浙江省农业结构创新
        6.4.1 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下传统农业结构的缺陷
        6.4.2 浙江省现代农业结构建设历程
    6.5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与计量分析
        6.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6.5.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6.5.3 因果关系检验
        6.5.4 冲击响应与方差分解
    6.6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机制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浙江省农村社区的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
    7.1 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变迁
        7.1.1 农村社区变迁的趋势
        7.1.2 浙江农村新社区建设
    7.2 浙江农村社区现代化及其治理矛盾
        7.2.1 浙江现代农村社区的特点
        7.2.2 浙江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的主要矛盾
    7.3 浙江农村社区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探索
        7.3.1 农村居民身份重构
        7.3.2 农村社区资产重组
        7.3.3 农村社区主体重造
        7.3.4 农村社区组织重建
        7.3.5 农村社区服务重塑
    7.4 农村社区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措施
        7.4.1 完善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新市民,实现身份重构
        7.4.2 改革产权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实现资产重组
        7.4.3 创造社会资本,培育社区信任,实现主体重造
        7.4.4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资金投入机制,实现组织重建
        7.4.5 转变服务模式,实现服务重塑
    7.5 本章小结
8 浙江省的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一体化
    8.1 引言
    8.2 浙江省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适应性
    8.3 浙江省农民工融入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8.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8.3.2 实证结果分析
    8.4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8.5 本童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能动司法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能动司法的理论基础
    一、能动司法的概念
    二、能动司法在司法过程中的表现
    三、能动司法的理论根据
第二章 西方能动司法的历史及启示
    一、大陆法系能动司法历史的简要回顾
    二、英美法系能动司法历史的简要回顾
    三、西方能动司法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能动司法在新中国的实践
    一、新中国能动司法概览
    二、新中国能动司法的简要评析
    三、能动司法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对我国当代能动司法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2. 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2.2 国内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2.3 本文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3. 师范教育的历史
    3.1 国外师范教育的历史
    3.2 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
4.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4.1 培养体制从定向型逐步向非定向型转化
    4.2 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日趋一体化
    4.3 师范教育课程日趋一体化
    4.4 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4.5 培养目标从低层次、重数量向高层次、重质量转变
5.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面临的形势分析
    5.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5.2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师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5.3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5.4 我国高师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6.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
    6.1 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原则
    6.2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趋势2003(论文提纲范文)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甘肃
G广东
G广西
G贵州
H河北
H海南
H黑龙江
H河南
H湖北
H湖南
J江西
J江苏
J吉林
L辽L
N内古N
N宁夏
Q青海
S山东
S陕西
S上海
S山西
S四川
T天津
X新疆
X西藏
Y云南
Z浙江
G广东

(9)大专小教班学生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思想上让学生正确理解“培养小学教师”与“大学专科程度”的关系
二、提倡大专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切实把握好具体指导和评价的尺度
三、重视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 使毕业生由“合格”成为“合格+特长”
    1、思想道德素质
    2、科学文化素质
    3、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以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 凌菁.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2]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研究 ——基于“三农”问题的视角[D]. 邵峰. 浙江大学, 2013(08)
  • [3]能动司法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D]. 房东升.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 [4]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潮头 乘风破浪开拓奋进——祝贺《环渤海经济了望》创刊20周年[J]. 林开明.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07(10)
  • [5]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D]. 胡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6]以新姿态跨入新年度——新年献辞[J]. 本刊编辑部. 今日海南, 2005(01)
  • [7]趋势2003[J]. 本刊编辑部. 通信世界, 2003(Z1)
  • [8]新时期诗歌检阅[J]. 赵金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 [9]大专小教班学生管理初探[J]. 毛洪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 [10]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河北省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J]. 吴振华.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