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附52例分析)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附52例分析)

一、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君持[1](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麻云智[2](2018)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可能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以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男女比例:1.8:1。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2.00±10.36)岁。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心脏彩超、心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62例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共23例,占37%。术后院内死亡4例,死亡率6.5%。患者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与术前对比,术后LAD、LVEDD、LVESD均较术前减小,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较术前偏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62例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分为死亡组(4例)及生存组(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史≥15年、心功能IV级、LVEF≤0.4、LVESD(mm)≥60在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成功随访47人,随访时间12-35月,随访率81%。随访患者有2例发生死亡,死亡率4.3%。存活的45例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LVEF与术后相比明显提高,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DD、LVESD较术后缩小,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好;2.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改善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3.病史≥15年、NYHA分级IV级、LVESD≥60mm、LVEF≤0.4是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林伟德[3](2017)在《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78例年龄大于60岁老年瓣膜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76例;年龄6074岁,术前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综合评定后确诊,均经手术证实,均在全麻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17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7例(9.5%),死亡10例(5.61%)。临床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可知,CPB时间≥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有并发症、EF<50%、LVEDD≥70mm和同期行CABG术死亡的概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120min,EF<50%;老年心脏瓣膜患者同期行CABG术及有并发症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根据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术前评估,针对性的给予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伯海,赵永梅,梁荣鑫,刘子罡[4](2016)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住院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可获得显着疗效,较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

陈栩俊[5](2016)在《外科房颤射频消融两种术式的近期结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心电图表现为窦性节律被快而杂乱的心房电活动取代,心室率因房室下传比多变而快慢不一,且极其不规则。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于35岁的男性和女性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74%和0.72%[2]。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及甲亢等病理生理条件下均可能发生房颤,其中瓣膜病患者出现房颤尤为常见,特别是二尖瓣病变患者其房颤发生率可高达60[3]。房颤使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左心房血液淤滞而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卒中发生率,使患者预期寿命降低。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二尖瓣手术同期治疗房颤非常必要[3,4]。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主要包括主导环折返与多子波微折返、肺(腔)静脉肌袖局灶触发、自主神经张力失衡、肾素一醛固酮系统激活、血流动力学过载、炎症/氧化应激、以及心房电/解剖重构等[5-7]。然而不同患者的房颤发病机制可能是不同的,左心房顶部及肺静脉口在瓣膜病房颤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瓣膜病房颤患者其房间隔及右心房亦可能参与了房颤的起始和维持[8]。Park等认为房颤与自主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交感、迷走神经同时兴奋是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颤最常见的原因,在犬身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抑制星状神经节的激活及减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9]。但是至今仍没有一种确切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房颤发生的机制,因为房颤本身就是多种机制并存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因房颤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对于围绕房颤形成的机理,研究者们提出和开创了很多治疗措施,但仍无法彻底完全治愈所有房颤。自Cox迷宫手术问世以来,已获得良好的房颤治疗效果,但传统的Cox迷宫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妨碍了其推广。后来发展的多种消融设备逐渐代替了“切与缝”的手术操作,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创伤和手术风险。以双极射频消融为代表的Maze手术己被证明是治疗慢性房颤和药物难治性房颤行之有效的方法[10,11]。为了简化手术,许多心脏外科医生使用包括能量消融心房组织代替传统的切开/缝合、更改消融经线等方法对原来的术式进行了改良。Khargi等[12]荟萃分析比较了多种能量消融(射频、微波、冷冻)与经典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效果,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在消融组与经典迷宫术组分别为78.3%vs 84.9%(P=0.03),但当控制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以及伴随心脏手术的差异性后,房颤治疗结果不再有统计学意义(P=0.26)。目前,对于应用能量消融是否能够代替传统的切与缝的方法已无太大争议。但对于心脏直视手术中房颤消融线路问题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13-15]。国内有文献报道,与单纯左心房消融治疗相比,同时行双心房消融效果更好[16]。近年来,国外有报道显示,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即静脉窦+狭部消融),可取得和双房消融相似的有效率,但手术创伤及心房功能的损害更小,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安装起搏器的风险明显减少。鉴于目前关于房颤消融经线的制定仍有争议,而且中国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有所不同,有必要行相关研究以制定简单可行、效果良好的消融经线。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时合并房颤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在瓣膜手术的同时采用左房加简化右房或左右房双房射频消融两种术式治疗房颤,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为瓣膜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内容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的设计、手术部分参照安贞医院孟旭教授所制定的方法)研究对象、使用仪器及方法1、研究对象的确定:病例的入选需综合以下标准①房颤病史符合长期持续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3年以上者;②男女不限,年龄在20~75周岁(含);③无心房血栓,左心房直径(B超下左室长轴切面)≤70mm;④左心室舒张末直径(B超下左室长轴切面)≤70mm;⑤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⑥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且合并房颤。⑦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而术前诊断不符合入选标准或需行三尖瓣置换者、不能合作无法按要求完成各项随诊要求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有严重的脑、心、肺、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宜参加的患者均排除。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同时合并房颤的患者73例,其中男18例,女55例,年龄24~75岁。入选病例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 RANDO函数产生随机数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n=29),左右房双房消融组(n=44)。2、主要仪器:Atricure双极射频系统或Med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血气分析仪,体外循环机,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注射泵。3、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29例,标准双房消融组44例。先进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房颤发生时间在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为(43.52±43.32)月,双房消融组为(32.02±38.74)月,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左房大小、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双房消融组的方法如下,左房消融方法:离断Marshall韧带,双侧肺静脉隔离,左心耳切除,并在左房后壁于左房顶钳夹消融,同时设置以下消融线:左上肺静脉至左心耳的消融线,房间沟切口处连接右下肺静脉消融线至二尖瓣后瓣环的消融线;两侧肺静脉间的消融线,即经左房后壁右上肺静脉至左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至左下肺静脉间的消融线。右房消融方法:右房峡部消融,于房间隔作连接冠状静脉窦至右房切口的消融线;经冠状静脉窦行连接冠状静脉窦至三尖瓣隔后交界的消融线;右房再设置以下消融线:经右房切口行向下腔静脉方向的消融线,经右房切口行向上腔静脉方向的消融线,经右房切口行向右心耳方向的纵向消融线,及右心耳的横向消融线。左房加简化右房组的左房操作同双房组,右房的操作去除了经右房切口行向下腔静脉方向、经右房切口行向上腔静脉方向、经右房切口行向右心耳方向纵向消融线及右心耳横向消融线,共减少4条消融线。每条消融线均消融3次,其中左右肺静脉隔离消融5次。术后均于ICU监护,予强心、利尿、预防感染、严格控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于循环稳定、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复苏后迁出ICU。术后给予静脉可达龙,拔除气管插管进食后停静脉用药,改口服可达龙片,出院继续口服可达龙片200mg,每天一次,共服用3个月。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半年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消融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阻断时间、ICU留观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窦性心律恢复情况、死亡率及术后3个月和半年的随访结果。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土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房颤发生时间在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为(43.52±43.32)月,双房消融组为(32.02±38.74)月,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行双瓣置换11例,二尖瓣置换17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双房消融组行双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6例;两组之间瓣膜术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双瓣置换所占的比例大于双房消融组。两组之间的体外循环(CPB)时间、阻断时间、ICU留观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在左房加简化右房组及双房组分别为(155.13土32.00min vs 144.42±37.64min,P=0.264),(108.14±23.59 vs 98.62±23.34min,P=0.102),(76.48±119.47hvs70.20±77.66h,P=0.786),(23.95±22.29hvs25.23±27.96h,P=0.83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日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4±6.49minvs36.20±7.35min,P=0.004),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较标准双房消融组短。其中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和双房组各有一例患者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因出现低氧而再次气管插管,双房消融组有一例术后出现心动过缓,心电图显示心率37次/分,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未放置永久起搏器。出院时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的转窦成功率为62.1%,标准双房消融组的成功率为72.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920,P=0.337)。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转窦成功率,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69.0%,标准双房消融组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7,P=0.429)。术后6个月时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的成功率为79.3%,标准双房消融组的成功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2,P=0.670)。结论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与标准双房消融有相似的窦性心律恢复率,而简化右房消融减少了消融线数量,简化了操作,缩短了消融时间。

石帅,杨秀江,罗于海,阮定红,任青竹,杨寿娟,文光瑞,雷乘强,昌建波,廖平,魏旭升,吴若愚[6](2014)在《心脏瓣膜置换术4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本院心脏瓣膜置换的启动和开展过程,为基层医院开展此类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45例(观察组),选取同期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二尖瓣及(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60例(对照组)作为对照,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医疗费用、围术期临床资料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2.2%),余44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36个月,心功能显着改善。两组患者间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停呼吸机时间、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24h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作的手术团队、精细的围术期管理、良好的心肌保护、合理的手术方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安全地开展。

王艳梅[7](2014)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保护性通气护理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其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P发生率为8.3%,满意度为93.8%,对照组患者术后VAP发生率为20.8%,满意度为52.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保护性通气的有效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术后VAP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王媛媛[8](2014)在《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心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实施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都实施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50例患者手术后的心脏功能的恢复都良好,没有发生并发症,都治愈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在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伟[9](2014)在《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下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心内直视手术下心脏不停跳与停跳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效果,探索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房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患者,根据消融时心脏搏动状态的不同分为不停跳组和停跳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术后3月和3年随访资料统计,对比研究两组各项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率的差异。结果:术前性别、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及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等,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与停跳组比较,不停跳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90.31±16.53min vs.107.25±17.01min,P<0.05;38.23±12.52min vs.66.58±19.79min,P<0.05);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时间、并发症和心功能在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停跳组相比,不停跳组窦性心律恢复率在出院时和术后3年明显增高(96%vs.68%,P<0.05;88%vs.60%,P<0.05)。两组患者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和射血分数在术后3月及3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在近、中期窦性心律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停跳下射频消融迷宫术。

胡蕾[10](2014)在《B-TDE在ICU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PASP的准确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床边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bedside transthoracic dopplerechocardiography,B-TDE)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的准确性。方法7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前放置右心导管,术后48小时内在ICU同时接受B-TDE和右心导管两种方法对PASP测量。将两种方法所测得PASP结果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72例受试对象中,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38例,双瓣置换术后22例;右房(四腔心切面)前后径>50mm者28例。两种方法所得PASP按主动脉瓣置换术后(A组)、二尖瓣置换术后(B组)及双瓣置换术后(C组)分组进行t检验,A组B-TDE (35±12)mmHg VS右心导管(36±16)mmHg,P=0.765,B组B-TDE (38±13)mmHg VS右心导管(36±14)mmHg,P=0.705,C组B-TDE(38±14)mmHg VS右心导管(40±12)mmHg,P=0.685,两种方法在A、B、C三组中测定PASP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mmHg=0.133kPa)。分别对右房(四腔心切面)前后径>50mm者与右房(四腔心切面)前后径<50mm者两种方法所得PASP进行t检验,右房(四腔心切面)前后径>50mm者B-TDE(38±11)mmHg VS右心导管(38±12)mmHg,P=0.852,右房(四腔心切面)前后径<50mm者B-TDE(37±14)mmHg VS右心导管(37±14)mmHg,P=0.474,对于不同的右房大小患者两种方法测定PAS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TDE与右心导管测量的PASP呈中度相关,A组r=0.64,P<0.05,B组r=0.68,P<0.05,C组r=0.61,P<0.05。BTDE与右心导管测量PASP差值在10mm Hg以上者31例(43.0%),其中BTDE低于右心导管测量者22例(30.5%),高于右心导管测量者9例(12.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ICU经B-TDE测量PASP与右心导管法测定的PASP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在所有受试患者中测定的PASP呈中度相关。B-TDE在ICU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快速提供可靠的PASP资料。

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临床变量的选择
    3 手术方法
    4 诊断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功能改善情况
    2.2 术后情况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血管桥通畅率比较
3 讨论

(5)外科房颤射频消融两种术式的近期结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麻醉情况及体外循环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4 手术方法
    2.4.1 双房消融组
    2.4.2 左房加简化右房组的左房操作同双房组:
2.5 术后观察指标
2.6 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及术后随访 第三章 治疗结果
3.1 左房加简化右房消融组与左右房双房消融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3.3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论着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工作研究经历 致谢

(6)心脏瓣膜置换术4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费用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情况比较
    2.3 并发症
    2.4 术后死亡
    2.5 观察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3 讨论
    3.1 手术团队的打造
    3.2 围术期管理
    3.3 完善的手术策略与手术操作
        3.3.1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处理
        3.3.2 三尖瓣的处理

(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保护性通气护理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
        1.2.2 机械通气的监测
        1.2.3 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情况,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P及满意度情况, 具体见表2。
3 讨论

(8)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后护理干预的方法
        1.2.1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1.2.2 加强对患者循环系统的监护
        1.2.3 加强对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
        1.2.4 加强对患者的常规基础护理
        1.2.5 加强对抗凝药物应用的护理
        1.2.6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2 结果
3 讨论

(9)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下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B-TDE在ICU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PASP的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2]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D]. 麻云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3]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因素的分析[D]. 林伟德.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J]. 李伯海,赵永梅,梁荣鑫,刘子罡.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4)
  • [5]外科房颤射频消融两种术式的近期结果比较[D]. 陈栩俊.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5)
  • [6]心脏瓣膜置换术45例临床分析[J]. 石帅,杨秀江,罗于海,阮定红,任青竹,杨寿娟,文光瑞,雷乘强,昌建波,廖平,魏旭升,吴若愚. 重庆医学, 2014(23)
  • [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保护性通气护理的效果评价[J]. 王艳梅. 黑龙江医药, 2014(04)
  • [8]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心得[J]. 王媛媛.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1)
  • [9]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下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对比研究[D]. 蒋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4(03)
  • [10]B-TDE在ICU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PASP的准确性研究[D]. 胡蕾.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附5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