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学分享

姜成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学分享

一、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论文文献综述)

郑鑫[1](2020)在《宋南渡节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南渡节序词是指宋南渡词人所创作的以节令时序、风物习俗为客观描写对象或感情触发媒介的词作。它诞生于宋室偏安的时局中,在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诡谲的政治斗争及词体本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南渡时期家国坎坷巨变、文人心路历程与社会民俗风情的特殊见证。就艺术手法而言,时空架构为南渡词人搭建起异乡节序、抚今思昔的词作框架,诗化技巧的运用强化了节序词的雅化趋势,而赋法为词则与节序词的写景抒情之要求相契合。最终,南渡节序词因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与多变的风格成为两宋节序词的典型代表,部分词作更是凭借历代词选、词论的多次收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及创作概况作一大致梳理。“靖康之变”后复杂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了南渡词人的人生路径与创作心理;而南宋定都临安后,都市经济的发展又为盛景欢庆主题的节序词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节序词的创作一方面与历久弥新的节序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遵循词体本身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这一传统题材在特殊时期新的书写与表达。总体而言,四十位南渡词人留下了不同主题的四百余首节序词作,刻画了包括上元、中秋、重阳等节序在内的节序风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自的节序感怀,体现了其对节序文化的接受及其对节序之庆的理解。第二章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南渡节序词的典型思想主题。南渡词人在继承节序词经典主题的同时,又将时代风云与一己悲欢纳于词中。具体而言,南渡词人对外关注兴亡国事,将家国残破的伤怀寄托于诸多回忆故都与往日繁华的节序词中,并借节序之机抒发报国豪情,实现了家国时事的写实化表达。对内则观照自我精神,一则将对岁月流逝的感受打磨为曲折幽微的光阴之叹,其中多有物是人非或人事俱非的苍凉感喟;一则将漂泊天涯的无奈淬炼成悲苦哀怆的羁旅之愁,其间多见天涯流离、乡音难解的顾影自怜。同时,南渡词人对当时的民俗风情也多有切身感受,并热衷于描摹热闹欢腾的宴游欢庆场面与异彩纷呈的节序风物、民间习俗,充分展现了两宋之际的节序文化。第三章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南渡节序词中的三种典型艺术手法。首先,经历了陵迁谷变的南渡词人,其节序词创作顺应了时空转换而节序周而复始的现实,通过顺应时空流转与抚今思昔的时空架构,使节序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亭阁限制,尽显磊落之气。其次,南渡节序词运用了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通过使事用典、化用诗句及对苏轼节序词的次韵唱和,强化了节序文化内涵与词人思古伤今情绪的表达。最后,南渡词人运用了赋法为词的手法,细致刻画节序景致、摹写节序情感,并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安排描绘出一幅情景兼胜的节序风情画卷。第四章总结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南渡节序词开拓了节序词的审美境界,拓展了节序词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两宋节序词的缩影。而通过对历代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情况、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情况及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情况可知,南渡节序词在后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宋南渡节序词是时代性、文学性、民俗性的综合体,记录了南渡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各具特色的文人集聚及民间游赏活动,反映了由动荡而渐趋稳定安逸的时代环境,对我们认识时空巨变后的南渡文人心态及南渡社会风情具有一定意义。

叶子璐[2](2019)在《统编本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也对落实素质教育和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而教育部对于初中生的要求则是,重点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让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通过引导、引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我国国情。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诵读,还需了解格律,达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等。可见古诗文作为初中阶段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分别从政策支持和学情需要两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初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初中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状况以及初中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状况,全面把握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状况。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着制定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手段局限、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学生则存在课堂参与度低、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笔者从新发行的统编本教材入手,分别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方面整合了教材中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给出了应对策略。希望本文的创作可以留给在一线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一些借鉴和启示。

杨上元[3](2017)在《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崛起于晚清光绪朝的临桂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词派,也是一个在时代中求新求变的词派。这一词派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成员的社会身份,他们均由科举正途出身,互为举人同年或进士同年,彼此之间似友情,近亲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交流。频繁的文酒之会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同年关系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为临桂词派词人的聚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多同朝为官,身居言路,在文网松动的晚清,大施拳脚,弹劾官吏,监察行政,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或各抒忠荩,或联衔公呈,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切都促进了他们聚集,在思想上形成大致相同的理念和主张,相应的,频繁的聚集又使得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学创作繁荣。临桂词派所处的时代,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相互激荡,在面对西学问题时,他们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与边疆舆地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维新探索与实践,在很多领域敢为时代之先,如王鹏运是官僚系统第一个提出建立商务局的官员;文廷式、沈曾植是治边疆舆地的大家,他们极具世界眼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版图中进行考量,拉开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序幕;缪荃孙赴日考察,回国后筹办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花甲之年投身于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潮流之中,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者;成昌参与《清史稿·邦交志》的撰写,这是中外关系史首次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恽毓鼎主持编纂《各国政艺通考》,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历史无法纳入官修史籍的状况;曾习经赴日考察,回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官办印钞厂——度支部印刷局,揭开了我国印钞史上的新篇章。在这过程中,他们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戊戌维新中,临桂词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他们参与创办强学会,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翻译西学书籍;他们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探索近代教育的道路;他们筹办《时务报》、《渝报》,开风气,启民智,投身于思想解放的洪流。此时期咫村词社的社集活动受维新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影响颇深,词社成员众多,词事活动频繁。晚清的吏治改革时,他们弹劾腐败,主张废弃捐输,清理仕途,上下通情。探索出一条京官联名弹劾与报业连续报道的反腐新模式,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报业的转型,开拓了近代报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身为传统士子的临桂派词人,其忧国忧民之心,干预现实的夙愿,都融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体现出济世、焦灼、悲愤、执着的多重复杂的创作心理。在晚清系列对外战争中,他们坚决主战,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加强海防,打持久战的建言,战争期间,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作丰富多样,或表达词人忧患、愤懑的感情,或批判卖国的朝廷高层,或为战争英雄谱写赞歌,临桂词派寄托重大,发言深微的词风即形成于此时。庚子国变之时,他们上折指斥最高统治者不思振作,贪图享乐;密切关注德占胶州湾事件,不断发出将遭瓜分的警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持平对待教案冲突;认为民气不可用,提出坚决弹压义和团;在庚子年这场滔天巨变之中,他们或历经艰辛,百般查访,万里随扈西行,或困守孤城,无衣无粮,参与救济,维持京城稳定,或跟随救济会船,返乡回南,奔走于东南各省,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的达成。国变期间,困守围城的临桂派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再度集结唱和,词集《庚子秋词》与《春蛰吟》展现了他们悲愤、惊悸与忧愁等情感,京城之外的词人亦有词作,表现了记录当时心境与立言不朽的创作心态。临桂词派是一个在近代化进程中求新求变的古典词派,该词派所处之时代赋予他们求实、开放、革新、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因他们均为深受家国及儒学教育影响的士子,忠君爱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才华出众,科举顺利,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们亲历了战争及国变,目睹了清王朝上层的腐败无能,这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发生了动摇,因此临桂词派的政治立场、词学创作、词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不应被忽略,我们将临桂词派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把握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这两个核心因素,力图更全面地展示临桂词派的风貌。

陈泽森[4](2017)在《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饶宗颐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词体创作与词学研究是其成就卓着的领域之一。饶宗颐承袭了晚清民国的治学门径,于师法上博取宋、清词家之所长,在推崇清真、白石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名家。对于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与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也各有取舍。其词学缘起与师法取向,既有家学的熏陶,也有民国词家的影响,更有时代环境的作用。从创作心态与作品数量变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饶宗颐的词作大致划分为1939—1969年、1970—1979年、1980年至21世纪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词作内蕴都是词人心路历程的表征。饶宗颐精通词调、重视音律,其词作在形式上以和韵为主,在技法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上多使用“雪”与“梅”两种意象,词风清雅,是学人之词的典型代表。“选堂词”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体系而自成一家,在二十世纪词坛上别具一格,倡导“幽敻”,指出“向上一路”,是对当代词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代词的创作与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伍锦昌[5](2015)在《宋代旅桂文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对广西文化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广西文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求另辟蹊径,聚焦对广西宋代旅桂文人的整体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为广西文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由于朋党之争、宋室南渡等各种原因,宋代大批中原文人南下聚集广西,促进了广西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繁荣发展。研究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突破个案研究之不足,有助于分析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整体把握旅桂文人在促进广西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地域文化、人生经历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和心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旅桂文人的旅桂进程、交游状况、心态变化、文学创作和后世影响,全文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研究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广西地理环境总体特征是:沿边、沿江、靠海,多山、多洞、多河,气候潮湿炎热,资源丰富多样。由于广西属于化外之地,中原文人对广西产生了总体印象:偏僻遥远、瘴气严重、奇风异俗、景色秀美、物种繁多。第二章研究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分析宋代文人旅桂的五条线路,其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宋代各个时期的旅桂文人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旅桂文人总数达641人,南宋比北宋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导致文人南迁大增。旅桂文人几乎遍布宋时广西各州,桂州是旅桂文人集聚最多的地方。旅桂文人类型大致分为任官、贬谪、幕僚、流寓、游历等。第三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是崇尚君子之交,讲究道义,声气相求,主要分析旅桂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之间的交游。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主要形式有寄赠唱和、宴集娱乐、游览山水,同道述情是其主要目的。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的交游具有体现包容大度、追求清静平和、反映平等相处等特点。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主要形式是寄诗唱和,主要表达彼此之间的真挚友谊。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产生了送别诗、抒情言志诗和论诗诗。第四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主要有自责自悲、自慰豁达和坚强不屈等三种情况,不同的旅桂文人出现消极和积极的两种状态。北宋朋党之争、宋室南渡和崇尚禅宗道学是产生不同文化心态的主要原因。第五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分别对旅桂文人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等进行探讨。旅桂文人诗作主要有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感叹人生悲苦、赞美广西风景、抒发忧时报国之情和自慰豁达心情等类型。旅桂文人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有描写山水、考究地理人文、描写日常生活而抒发各种人生感受与情感、反映政治军事而针砭时弊、弘文励教等五种情况。笔记是散文创作的灵活样式,以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为例,分析了这两部笔记的创作手法及书写内容。第六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宋代旅桂文人积极推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旅桂文人通过倡导教育事业、移风易俗、丰富文献资料等方式促进了宋代广西文化发展,宋代旅桂文人也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并在革除弊政、改善经济上做出贡献,在树立创作标杆、营造创作氛围、增加文学份量方面对广西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桂经历对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心态、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广西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别是以桂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成为他们旅桂文学创作的最重要题材;广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广西特有的风俗民情,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民俗题材。旅桂产生不同的心态使他们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悲者更悲、达者更达的特点,旅桂文人描写了大量的广西动植物及风俗民情,使其创作带有明显的“南国风味”。通过对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研究,最后提出四个结论:第一,宋代旅桂文人在正面描写和宣传广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宋代旅桂文人在认识和认同广西上,经历了由表及里、渐进升华的心态过程,他们对广西的认识,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对广西认识由负面转向客观的分水岭和转折点;第三,旅桂是宋代文人在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是影响和促进广西文学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四,宋代旅桂文人对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娜[6](2012)在《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文中认为;纳兰性德为清初重要词人,他的词集深受人们喜爱,在不断地重印与翻刻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版本系统,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学思想,模仿并有所创新,真性情的抒发中亦有比兴寄托,再次标榜了词体地位,创作实践与词学理论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丰富,在60首词中展现了多样的感受。兴亡感叹词描绘立身关外,触目所及的古戍、古战场、古长城,还有祖先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充满了吊古伤今,哀叹兴亡之感。怀乡与相思词作描写了扈从生活的艰苦、孤寂,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爱人的无限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塞上节令词以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塞外的凄凉景象独具特色。塞上风物词描绘关外独特景物,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饱含了词人的深情。在一个个难眠的夜晚纳兰性德或披衣独坐、或卧听河流、或梦回难眠、或午夜惊起,这些构成了词人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笔墨所及无不感人至深。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边塞词发展的历史中他有所继承和发展。酷爱“花间词”的纳兰性德,在边塞词的创作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传承了“花间边塞词”的婉约词风,但是摆脱了其香艳的写法,树立了主体意识。两宋边塞词中,同柳永一样,纳兰性德的相思词真挚动人,并传承了他清新晓畅的词风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同时摒弃了艳俗的成分;纳兰词虽没有辛派词人那种家国破裂的悲壮之感,但是其中的兴亡感叹、与壮志难酬之感与苏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词风雄浑豪荡的一面也对苏辛词有所传承。清初期纳兰性德在与词坛“俊异”们交往唱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以“愁情”入词成为他们共同的特点。清中期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继承了纳兰词“壮”的特点,表现出壮怀激烈的宏大志向。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国家的衰落,边塞词发生了新变,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悲歌与哀曲。

寓真[7](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周楠[8](2008)在《王必达《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必达(1824—1881),字质夫,号霞轩,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举人,以军功保举授江西建昌县知县,历官至督粮道,改授甘肃安肃道。后调任广东惠潮嘉道,因病卒于途中。享年六十一岁。他是晚清着名词人王鹏运的父亲,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先后入邹鸣鹤、曾国藩幕,其卓越才能得到充分肯定。在江西、甘肃为官期间廉洁刚正,颇有政绩。本论文以王必达在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作品《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为校注对象,在全面进行校勘、注释的基础上,力求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来进一步对王必达和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前言部分主要从王必达的生平、思想、着作版本、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诗歌的不足之处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使今人能对王必达及其诗歌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其文学成就作出公允的评价。

黄世民[9](2006)在《宋末元初江西庐陵遗民词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元易代之际,江西庐陵存在一个以文天祥、刘辰翁、邓剡、赵文等为骨干的遗民词人群体。历来对该群体的关注,最早乃成书于元初的宋遗民词集《名儒草堂诗余》,之后明清两代也有部分学者对其给予评点,现当代的文学研究则更多的专注于刘辰翁等个案研究,而没有将它当作一个地域文化里的文人群体来研究。 本论文从社会学、社会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该群体,共用六章逐一分析了庐陵遗民词人群的发生发展、词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简略梳理了遗民流变及庐陵遗民词人群的研究简史,目的是为论文的进一步论证,建立一个明晰的源流轨迹和基本依据。第二章则将史实、汉文化、庐陵地域文化与该群体的发生、发展紧密结合,论证了该群体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宋亡国亡天下的史实、理学的影响、庐陵传统文化的熏陶及该群体的救亡斗争等。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有了较为明确的群体意识、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相似的词风及趋同的选材倾向等群体共性。第三章论证了该群体的基本成员构成和各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型:同门学友型、父子兄弟型、同乡诗友型,出于这样的亲缘近邻关系,他们的诗词唱和非常频繁。在历时态上,该群体受中国传统儒士文化的影响而历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少青年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年期、“独善其身”的晚年归隐期。第四、第五章分别从作品思想艺术分析、比较研究和切合遗民文学的社会文化学、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庐陵遗民词人群词作具有仁义、忠孝、守节的思想特性和兼融阳刚美、清纯美的艺术特征,比诸同时期的浙江西湖群,其悲壮豪迈之气和通俗清丽的语言风格表现得更为鲜明。在作家的审美趣味、选材倾向上,由于庐陵遗民词人们所共有的“恋旧、类聚、伤春”三大情结,所以他们的词往往多咏史怀古、忆昔怀旧、感慨今昔、送春伤春、互慰共勉、送别唱和等题材,这些题材的词有别于唐宋词史上那种主要感发个人壮志不酬之苦闷的咏史怀古和用于抒写男女相思愁情的伤春悲秋主题,而发之为个人命运浮沉系于国家民族命运兴衰的沉痛哀悼与理性反思。最后一章归纳总结前五章的论证、分析,并参考历代各家评论,统计各家作品选辑中该群体入选作品数量,认为该群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推动了词风的北渐,是词的由宋而元之承启;其诗文理论主张为后代提供了借鉴。

孙建东[10](2003)在《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文中认为 津门三年好同窗,铁营盘,伴钢枪。 几番寒暑,兄弟共风霜。 纵使相隔千万里,情相近,意久长。 此去别离各他乡,斟满酒,莫悲伤。 男儿有志,万里驰疆场。

二、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论文提纲范文)

(1)宋南渡节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与创作概况
    第一节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
        一、复杂动荡的偏安时局
        二、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
        三、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四、雅俗并存的词坛风尚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创作概况
        一、词人群体性构成
        二、词作的定量分析
第二章 南渡节序词深挚广博的思想主题
    第一节 慷慨沉郁的家国哀思
        一、故都情结
        二、忧国感怀
    第二节 深沉隽永的文人情怀
        一、光阴之叹
        二、羁旅之愁
    第三节 鲜活多元的民俗风情
        一、宴游欢庆
        二、风物习俗
第三章 南渡节序词丰雅有序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宏阔有序的时空架构
        一、时空流转下移步换景
        二、时空对望中抚今思昔
    第二节 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
        一、精巧蕴藉的使事用典
        二、清雅自如的诗句化用
        三、风流共赏的次韵追和
    第三节 自然鲜明的赋法特征
        一、丰富细腻的情景铺陈
        二、回环往复的结构层次
第四章 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两宋节序词发展的缩影
        一、开拓节序词的审美境界
        二、拓展节序词的广度深度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概览
        一、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
        二、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
        三、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南渡节序词统计表
附录二 :宋明清名家词选选录南渡节序词统计
附录三 :南渡节序词在宋明清名家词论中的品评次数统计
致谢

(2)统编本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文化
        1.4.2 传统文化
        1.4.3 优秀传统文化
        1.4.4 文化传承
        1.4.5 古诗文教学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依据
    2.1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依据
        2.1.1 新课程标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2.1.2 国家支持传统文化教育
    2.2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情依据
        2.2.1 基于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需求
        2.2.2 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求
3.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统计分析
    3.1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3.1.1 教材概观
        3.1.2 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写特点
    3.2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概览
        3.2.1 古诗文数量统计
        3.2.2 古诗文内容概览
    3.3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举要
        3.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3.3.2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
        3.3.3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4.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4.1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分析
        4.1.1 初中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2 初中生古诗文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3 初中教师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2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存问题及原因
        4.2.1 教师方面
        4.2.2 学生方面
5.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对策略
    5.1 丰富教学方法
        5.1.1 组织经典诵读活动
        5.1.2 组织各类主题活动
        5.1.3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5.2 完善教学目标
        5.2.1 教学目标的确立
        5.2.2 完善目标的全面性
    5.3 拓展教学资源
        5.3.1 提倡整本书阅读,丰富学生积累
        5.3.2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5.4 多元教学评价
        5.4.1 发展性教学评价
        5.4.2 运用互联网完善评价体系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成果综述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
        一、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
        二、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第二节 临桂词派的构成及特点
        一、临桂词派的范围
        二、同年同仁促成聚合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经济
        二、军事与边疆舆地
        三、社会政治
        四、社会风俗
        五、文化教育
        六、学者交流
    第四节 词作、词论中的近代特点
        一、词作中的近代元素
        二、“重”“拙”“大”与时代思潮
        三、批判创新、博采众长的词学理论
        四、“写其胸臆”创作原则
第二章 临桂词派与戊戌维新
    第一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思想
        一、社会政治思想
        二、经济财务思想
        三、文化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实践
        一、创立京师强学会
        二、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
        三、筹办《时务报》与《渝报》
    第三节 维新与词事
        一、政治集会促进词事繁荣
        二、咫村词社的创作内容
        三、咫村唱和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吏治改革
    第一节 临桂派词人的吏治思想
        一、整肃官方,惩治腐败
        二、清理壅塞,上下通情
        三、废弃捐输,求选真才
        四、清理仕途,裁汰冗员
        五、精简胥吏,革除因循
        六、杜绝滥保,严肃正途
    第二节 吏治改革新模式的近代意义
        一、《申报》连续报道京官联名参劾巡抚始末
        二、言路与报业结合的近代意义
    第三节 吏治改革对词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一、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
        二、濒洞难掇的焦灼心态
        三、感时忧世的悲愤心态
        四、九死未悔的执着心态
第四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对外战争
    第一节 中法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临桂派词人与清流
        二、词人关注中法战争
    第二节 中日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词人群体政治能量的变化
        二、词人们的战争主张
    第三节 临桂词派的战争词作
        一、中法战争词作
        二、中日战争词作
第五章 临桂词派与庚子国变
    第一节 庚子国变中的临桂派词人
        一、忠耿凛然,王鹏运谏止驻跸颐和园
        二、日夜思维,关注德占胶州湾
        三、忧心如焚,力谏对德争端宜持平
        四、民气不可用,主张弹压义和团
        五、滔天巨变,南归、随扈与坚守
        六、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
    第二节 愁情满纸《庚子秋词》
        一、吹落梅花多少,落花之愁
        二、闭门寒月照疏襟,寒月之愁
        三、空有泪珠盈袖,愁极垂泪
        四、朔风吹雪茸裘薄,寒风中愁
        五、枕函残梦初惊,残梦之愁
    第三节 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一、其他临桂派词人国变词作
        二、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结语: 复杂求变的古典词派
附录一 刘福姚研究
    一、刘福姚生年考
    二、刘福姚卒年考
    三、刘福姚家族考
    四、刘福姚科举史事勾陈
    五、刘福姚着述考
附录二 刘福姚简谱
参考文献
致谢

(4)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饶宗颐家世生平及词学交游
    第一节 家世生平
        一、解字说名
        二、家学渊源
    第二节 词学缘起
    第三节 词学交游
        一、海内圈
        二、亚洲圈
        三、欧美圈
第二章 饶宗颐词的创作轨迹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1939—1969 年:乡国之忧寄“琴心”
    第二节 1970—1979 年:词境追求“形而上”
    第三节 1980年至21世纪:渐臻淡然通脱境
第三章 饶宗颐词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节 学人之词的品质与风格
    第二节 和韵:在因循中自树个性
        一、和韵作品统计
        二、和韵对象分析
    第三节 精品意识与词艺锤炼
        一、词调运用
        二、重视音律
        三、以禅入词
        四、以画入词
        五、檃栝入词
    第四节 意象偏爱与人格完善
        一、“雪”意象
        二、“梅”意象
第四章 饶宗颐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宋词论
        一、重“浑成”
        二、尚“高韵”
        三、主“多元”
    第二节 清词论
        一、承袭常州词派词学观念
        二、不废浙西、阳羡二派主张
    第三节 词境论
        一、倡导“幽敻”
        二、指出“向上一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选堂词”注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宋代旅桂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已有的研究基础
        (二) 目前研究的不足
    三、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第一节 广西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
        四、物产资源
    第二节 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一、偏僻遥远
        二、瘴气严重
        三、奇风异俗
        四、景色秀美
        五、物种繁多
第二章 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
    第一节 旅桂线路
        一、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
        二、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
        三、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
    第二节 旅桂进程
        一、文人旅桂人数逐步递增
        二、旅桂文人类型呈现多样化
        三、文人旅桂的地域不断扩大
第三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
    第一节 文人交游概说
        一、交游是人的交往需要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结果
        二、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
    第二节 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三节 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的交游
        一、体现包容大度
        二、追求清静平和
        三、反映平等相处
    第四节 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五节 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与促进
        一、送别诗
        二、抒情言志诗
        三、论诗诗
第四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
        一、自责自悲
        二、自慰豁达
        三、坚强不屈
    第二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成因
        一、北宋朋党之争
        二、宋室南渡之忧
        三、禅宗道学之尚
第五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诗歌创作
        一、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
        二、表现悲苦的人生感受
        三、赞美广西美丽风景
        四、抒发忧时报国心情
        五、抒发自适豁达心情
    第二节 散文创作
        一、丰富的创作内容
        二、灵活的笔记创作
第六章 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
    第一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倡导教育事业
        二、积极移风易俗
        三、丰富文献资料
    第二节 旅桂文人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
        一、以积极态度全面赞美广西山水
        二、开始以客观态度反映广西
    第三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革除弊政
        二、改善经济
    第四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树立了积极的创作标杆
        二、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三、增加了厚重的文学份量
    第五节 旅桂经历对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创作心态
        二、丰富创作题材
        三、影响创作风格
结语
附录 宋代历朝旅桂文人概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纳兰词版本及其词学思想
    1.1 版本流传
    1.2 思想轨迹
        1.2.1 入世前:“志欲吞鲸鲵”的气魄
        1.2.2 入世后:佛道思想浮现,但未失儒生本色
    1.3 纳兰性德词学思想
        1.3.1 作词须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1.3.2 作词须抒真性情
        1.3.3 作词亦须比兴寄托
        1.3.4 作词应适度雕饰而不失气格
        1.3.5 关于词的发展兴盛
第2章 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分析
    2.1 抒兴亡之叹
    2.2 叹怀乡之旨
    2.3 咏相思之情
    2.4 感塞上节令
    2.5 绘塞上风物
    2.6 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第3章 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
    3.1 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3.1.1 相思词作的创新
        3.1.2 怀乡词作的豪迈气格
        3.1.3 花间逸格的传承
        3.1.4 小令艺术的雅化
    3.2 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3.2.1 晓风残月后,重见柳屯田
        3.2.2 “嵌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
        3.2.3 白描手法的运用
    3.3 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与延续
        3.3.1 清初交往唱和的相互影响
        3.3.2 清中期边塞词创作的发展
        3.3.3 晚清边塞词创作的新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王必达《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王必达的生平、思想及其着作版本情况简介
        1、王必达的生平
        2、王必达的思想
        3、王必达的着作版本情况简介
    二、《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的思想内容研究
        1、报国激情
        2、关心时事
        3、关注民生
        4、自然风景
        5、咏史怀古
        6、思亲念友
        7、其他
    三、《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的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
        2、夹叙夹议
        3、纪实写生
        4、情景交融
        5、语言生动
        (1) 多用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描写
        (2) 多用典故
        (3) 善用叠字
        6、风格多样
    四、《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的不足之处
    五、结语
王必达《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校注
    凡例
    《北上集》
        出门甲寅四首
        甘棠渡二首
        野烧
        自大榕江至全州途中作十二首
        全州二首
        柳浦
        过稻子湾忆龙廉村师
        出永州河口二首
        永州河口阻风四首
        观浯溪摩崖并谒元颜二公祠二首
        湘中杂咏二十七首
        湘上晚泊,忆子宣五河四首
        衡山县望南岳
        泊凿石浦步杜老韵二首
        一宿河诣黄畅生太守姑丈家兼谒其墓
        白鱼矶夜泊二首
        洞庭湖棹歌六首
        岳州进棹作
        自岳赴荆,泛舟江中作九首
        舟中小疾,欹枕两日二首
        调关夜泊二首
        十二月十八日石首县逢春
        江行风顺,舟胶于沙,夜始得脱
        荆州早发
        荆襄道中偶成九首
        樊城度岁,用东坡除夕常州韵二首
        宿吕堰驿乙卯
        襄阳四咏四首
        新野书所见
        南阳道中四首
        南阳道中,念子宣五河
        襄城有警,自叶县迂道舞阳二首
        涉汝水寄子宣
        许昌
        颍川道中二首
        汴梁旅舍二首
        邺城晓发,渡漳水二首
        邯郸二首
        过沙河二首
        渡滹沱,入正定
        伏驿道中四首
        雨后过定州
        车中杂咏八首
        房山怀戴大令
        过琉璃桥
        定甫九叔招同馆阁诸公于野王村馆,续斜川集,拜渊明像四首
        代同人作
        谒客偶成五绝句
        偶作小游仙诗四首
        铨部领凭之江右口占二首
    《过江集》
        由都赴五河视子宣,即之建昌,定甫叔续斜川游原韵赠诗,谨叠韵奉和四首
        夕抵涿州
        涿州道中四首
        过赵州桥二首
        北河方顺桥题壁
        柏乡
        出都追赠刘学正琴舫四首
        寓定甫叔宅中欲作小诗未果,途次补成四首
        陈上舍又舫自浑源来试京兆,适余出都,途中叠韵赠别二首
        杜村晓行二首
        晚抵邺郡二首
        愁思冈怀古
        董堤夜起
        宿新店次坡翁村字韵
        颍上夜泊九月十六四首
        寿州途中四首
        九月二十四入五河境四首
        偕子宣游净土寺及南寺,至晚始返四首
        正月十一日自五河入都,子宣送至小溪赠别丙辰二首
        凤阳
        元夕前一日重宿陈家冈二首
        五河一冬无雪,颍上泊舟,大雪二日作此寄子宣
        雪后舟行,将至颍上县,闻警返棹二首
        正月二十四日正阳关早发,冻甚,因忆去年今日抵都
        颍州道中
        宿颍郡忆六一翁
        枕上
        沈邱道中
        去秋过汴梁,周观察春门师为余改职中书,今春北上献此五首
        过中牟境
        荥泽渡河二首
        发汲郡,风甚,宿淇县
        春夜邺城遇雪,早发时黑龙江归兵抵邺
        宿赵州桥用去岁韵二首
        过卢生庙二首
        余仍出宰江右,定甫叔赠诗索和,夜阑依韵赋此
        与子宣重别于五河,用东坡陈州别子由韵七月二十五日二首
        洪泽湖棹歌六首
        过宝应湖泊金沟镇二首
        今春入都,仍寓定甫叔宅,秋来远想,赋寄此篇追和去岁赠诗原韵二首
        高邮湖夜泊二首
        宿邵伯望扬州四首
        泊江上
        孟河道中二首
        常州谒萧观察仲香师
        过故中丞钟泉师宅二首
        邹兰坡主簿招饮惠山禅院四首
        虎邱二首
        虎阜谒白傅祠泛棹晚归
        晓诣烟雨楼未获登眺
        石门道中
        西湖绝句十首
        重九日偕宁仙槎登吴山,仙槎先作诗而未成,即用其首句续成之
        会稽晤韦词臣赠诗四章,衙斋酒罢,走笔次韵四首
        富春江上作
        富阳晚泊,和仙槎韵
        桐庐绝句九首
    《北上后集》
        服阕入都,仲冬二十三日戒途舆中作四首丙子
        灵川道中,用丙午过甘棠渡韵
        附录丙午原韵
        中途南顾二首
        自大榕江至唐家市是甲戌秋陆行之路
        唐家市
        光华铺纪事二首
        湘源杂咏十六首
        自下厂至潇湘口,两岸多峭壁,其境甚异,雨后作此
        舟次潇水二首
        冷水滩晤王子敷观察,用甲子饶郡题其小照韵
        浯溪观石刻寄杨观察海琴二首
        湘上逢春,用癸酉新春日韵十二月二十一日
        衡州七绝句
        舟中望南岳
        泊茶陵河口二首
        珠厂雪霁,行复雪,至湘潭四首
        湘潭梦中作十二月二十八夜
        舟指长沙
        洞庭舟中寄酬过长沙日,杨海琴招饮,王壬秋赠诗,并东曾劫刚、邓弥之仍用十三覃四十韵丁丑
        登黄鹤楼,眺鹦鹉洲,谒官胡二公祠拈韵得心字四首
        汉上酒楼
        后湖二首
        汉上阻雪
        赠程尚斋都转
        柬沈眉生三首
        汉上所见二首
        宿滠口
        双庙晓行黄陂县境二首
        癸卯偕龙廉村师北上度岁于小河溪,今复宿此感怀
        广水驿道中
        自广水驿至武胜关
        武胜关题壁
        重宿李家寨
        入信阳界咏竹
        信阳
        信阳道中北发三首
        度淮信阳城北五十里二首
        明巷阻雨,再宿晓行
        途中杏花
        确山吊范孟博
        白杏花
        郾城客舍记事四言二十六韵
        颍川郡咏怀二首
        颍川道上两绝句
        题孔文举传后
        许昌咏古四首
        渡洧川
        过尉氏咏阮嗣宗四首
        祥符道中
        汴梁二首
        河北绝句三十首
        附录丁未抵京门作
        天津谒李伯相,仍用己未春建昌郡赠诗原韵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养拙斋诗》序
附录二 王必达生平简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宋末元初江西庐陵遗民词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遗民、体派、群体辨
    第一节 遗民流变
    第二节 凤林体、庐陵词派、庐陵群体辨
第二章 群体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土壤
    第一节 蒙元灭宋与保君卫国
    第二节 高压统治与以词存史
    第三节 夷夏有别的观念与理学兴盛的影响
    第四节 庐陵地域文化与庐陵士风
第三章 群体的构成及其动态演变
    第一节 群体主要成员考略
    第二节 群体各成员的关系类型分析
    第三节 群体三个阶段的动态演变
第四章 群体的词作
    第一节 词的思想性—仁义、忠孝、守节
    第二节 词的艺术性—阳刚美与清纯美
    第三节 与浙江群在词风上的异同比较
第五章 群体词作的社会文化学、心理学观照
    第一节 恋旧情结——心怀故国的弦外之音
    第二节 类聚情结——同病相怜的亲情友情
    第三节 伤春情结——亡国哀思的寄托
第六章 群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该群体的文学创作是宋元文学的承启
    第二节 该群体的文学创作、文学主张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详细摘要

四、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南渡节序词研究[D]. 郑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2]统编本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D]. 叶子璐.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D]. 杨上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D]. 陈泽森. 暨南大学, 2017(02)
  • [5]宋代旅桂文人研究[D]. 伍锦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6]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D]. 王娜. 河北大学, 2012(08)
  • [7]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8]王必达《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校注[D]. 周楠. 广西大学, 2008(01)
  • [9]宋末元初江西庐陵遗民词人群体研究[D]. 黄世民. 贵州大学, 2006(12)
  • [10]江城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窗共勉[J]. 孙建东. 汽车运用, 2003(01)

标签:;  ;  ;  ;  ;  

姜成子——与军事交通学院1999级同学分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