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

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

一、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远[1](2022)在《面向睡眠健康的感知、计算和干预》文中指出睡眠是人的生命本能,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身体机能调节、恢复和增强的天然手段.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3人口存在睡眠障碍.日益增长的国民睡眠健康需求与落后的日常睡眠健康管理现状形成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形成从睡眠结构转换机制到睡眠质量监测与干预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几年睡眠感知、智能睡眠计算和睡眠干预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展望了这个闭环体系中3个阶段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并结合未来数年的可行性从原理机制和方法措施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以日常需求为导向的睡眠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全面建立主动睡眠健康的新范式.

吴静,王进,刘佳佳,于川,刘高华,齐建林[2](2021)在《抑郁症患者情绪Stroop和记忆再认的认知加工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在语义情绪和记忆再认中的认知加工特征。方法对36例抑郁症男性患者和36例体检健康男性进行语义情绪Stroop任务和记忆再认测验, 采用SPSS 18.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分析两组在认知加工中注意和记忆的成绩表现。结果语义情绪Stroop中抑郁组对情绪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F(1, 70)=7.03, P=0.008], 且抑郁组对负性词的反应时[(579.55±141.62)ms]长于中性词[(565.66±132.60)ms, P=0.003]和正性词[(563.09±138.88)ms, P<0.01]。记忆再认中抑郁组对情绪词的反应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F(1, 70)=23.15, P<0.01]。抑郁组对负性词(0.50±0.32)的反应准确度高于正性词[(0.32±0.21), P=0.006]和中性词[(0.33±0.23), P=0.007]。抑郁组对负性词(1.46±0.40)具有保守反应偏向(P<0.01), 比中性词[(0.63±0.24), P<0.01]和正性词[(0.57±0.27), P<0.01]反应偏谨慎保守。结论抑郁症患者在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记忆再认中存在负性记忆偏向的加工特征。

王建军[3](2019)在《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中医药领域功能磁共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及系统综述目的:揭示中医、中药领域功能磁共振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功能磁共振应用现状、问题及前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按照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从论文量年度变化、文献来源及研究方向、载文期刊、作者发文数量、核心作者及团队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聚类等六个方面分析总的研究趋势,基于Gephi进行作者及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中医药临床疗效领域fMRI研究模态选择、参数报告、数据分析方式、影像靶点水平及临床研究质量、对象、干预措施、结果等进行系统综述。结果:(1)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在近10年得到显着的发展,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在所纳入的141篇文献中,高达93.19%的研究者发表论文频次小于2,发表频次在3及以上的研究者仅有28人,高质量研究团队多集中在北京。(3)跨学科的研究态势是该领域最大的特点,中医药临床专家需要与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合作。(4)中医临床疗效fMRI研究共有47篇,其中27篇研究使用BOLD模态,13篇研究使用MRs模态,4项研究使用DTI模态,3篇研究同时使用2种或以上的模态。(5)随机对照研究25项(53.19%),但总体研究质量不高,采用恰当的随机化、分配隐藏、盲法及报告失访的研究分别占比32.00%、24.00%、40.00%及48.00%。(6)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数据处理方式均得到运用,但感兴趣区的选择存在较高的异质性,限制了 DTI和MRS研究结果的可比性。(7)由于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和影像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需要谨慎解释研究结果。结论:中医药fMRI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研究质量尚不尽如人意,跨学科研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脑科学背景技术的发展,在多模态融合、节点-环路-网络的靶点选择及数据分析方式等方面可进一步优化,并将显着提升中医药fMRI的研究质量,为阐释中医药科学问题、探索中医药原创性发现提供更可靠的证据。研究二静息态fMRI应用于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fMRI用于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虚实证候、脑髓康干预临床疗效的神经机制。方法:随机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服用脑髓康胶囊(粤ZB20111279),服用方法为每次3粒,一日三次;西药组服用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2285),用方法为每次40mg,一日三次,干预周期为6个月。招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以下均简称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入组时研究根据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虚证患者组(以下均简称虚证组)和实证患者组(以下均简称实证组)。采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Hachinski缺血量表(HI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等神经心理学资料。在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GE MR750磁共振上采集普通结构像及功能影像数据,在MATLAB 2012b(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matlab/)环境下,应用基于 SPM(http://www.fil.ion.ucl.ac.uk/spm)和 DPABI 中的 DPARSF V3.0 Advanced edition(http://rfmri.org)工具进行图像预处理及计算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ALFF)。预处理具体包括:格式转换、时序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平滑、低频滤波及去漂移(计算 fALFF 时不做低频滤波)。运用 GRETNA v2.0(https://www.nitrc.org/projects/gretna)软件包计算脑网络指标。脑功能研究采用fALFF为指标;脑网络研究采用AAL模板将整个大脑划分为116个区域,提取每个区域内所有体素的时间序列平均值,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构建连接矩阵及二值矩阵。在0.05-0.40的稀疏度范围内计算全局拓扑指标:全局效应(Eglob)、局部效应(Eloc)、聚类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聚类系数(γ值)、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入值)及小世界属性(σ),同样的稀疏度范围内计算局部拓扑指标:节点效率(Ne)及节点强度(Dc)。利用基线数据在二个层次上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1)患者组vs对照组;(2)虚证组vs对照组、实证组vs对照组;利用纵向干预数据比较中药有效组vs无效组、西药有效组vs无效组在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将异常的功能影像学参数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MoCA积分及HAMD-17积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患者组fALFF值显着降低与升高的脑区分别为左侧额回、右侧小脑;虚证组分别为右侧额中回、右侧小脑;实证组分别左侧眶额区、左侧小脑;(2)虚证中肾精亏虚证与右侧小脑fALFF值呈正相关(r=0.557,P=0.000),与右侧额中回fALFF值呈负相关(r=-0.486,P=0.001);实证中痰浊阻窍证与左侧小脑fALFF值呈正相关(r=0.382,P=0.020),与左侧眶额回fALFF值呈负相关(r=-0.575,P=0.000);(3)在全局属性上,患者组、虚证组与对照组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证组在0.05-0.26稀疏度范围内“小世界”属性显着降低(P<0.05);(4)在局部属性上,节点强度和节点效率均能显着区分患者组和对照组、实证组和对照组,但节点效率不能有效区分虚证组与对照组,且在节点强度上仅表现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额极上回及Vermis6节点强度增高,未出现节点强度下降的脑区;(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20例和西药组17例完成全部临床研究和影像检查。两组MoCA积分总有效率(80.00%vs 76.4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0.05),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90.00%vs 58.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6)在局部脑功能层面,与无效患者相比,中药组有效患者表现为右侧额上回激活显着增加(p<0.05),西药组有效患者表现为右侧额中回激活显着增加(P<0.05);(7)在全局属性上,中药有效患者组、西药有效患者组与无效患者组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局部属性上,与无效相比,西药治疗有效患者在左侧眶额上回、右侧杏仁核、Vermis7、Vermis8及Vermis9节点效率高增高,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节点效率降低(P均<0.05),且在右侧小脑下回及Vermis7节点强度升高,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缘上回节点强度降低;中药治疗有效患者在左侧颞上回、右侧颞极中回节点效率增高,未出现节点效率下降的脑区;在左侧颞上回、右侧颞极上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补充运动区节点强度增高,在右侧楔叶、右侧尾状核节点强度降低。结论:(1)虚、实证候在局部脑功能上表现为左右偏侧化差异,在全局网络拓扑属性上实证显着区别于虚证组,表现为小世界属性降低。本研究从局部脑功能和大尺度脑网络两个层面均能有效说明虚证与实证两种完全不同的临床表型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功能神经基础,这将对临床进一步纯化样本提供了影像依据,为从中医证候层面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生物学亚型提供方法学基础;(2)相比于局部脑功能指标,脑网络拓扑指标能更精细地刻画中西药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的差别,且阳性脑区广泛分布于皮层上额顶叶、边缘系统及幕下小脑等多个脑区,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药多靶点疗效提供了研究基础。

沈怀振[4](2018)在《基于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及对军人心理服务应用启示》文中指出军人抑郁症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军人抑郁症给部队的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运行的效率,影响了战斗力的生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成年早期(19-28岁)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目前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主观性强,误诊率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青年军人抑郁的特点,探索更加客观的甄别抑郁症的方法和手段,对提高青年军人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以军校青年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评技术,探讨青年军人的抑郁特点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神经心理学原理,以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为研究对象,以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为研究载体,以多元模式分析技术(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MVPA)为手段,将大脑功能连接作为分类特征,采用F分值法对特征进行排序并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分类,探索抑郁症区别于正常人的异常连接模式,建立重性抑郁症客观的分类模型。最后进一步对本研究结果在军人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军校学员抑郁总体检出率为25.42%,这表明青年军人的抑郁发生率较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基于大尺度功能脑网络连接的诊断模型表明,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区别于正常人的诊断准确率达82.25%(敏感度83.87%,特异度80.64%),这表明大尺度功能连接作为抑郁症分类依据的可靠性。(3)用于区分青年抑郁症与正常人的功能网络连接大多数位于默认网络、情感网络、视觉网络和额顶网络内部或之间,缘上回具有最高的分类权重。这些发现为确定抑郁症潜在的生物学标记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4)最后,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对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在军人心理选拔、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等心理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出了对策建议的启示。

令狐情[5](2018)在《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健康事关个人幸福、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人类精神的变异正侵蚀着人们美丽的心灵,精神疾病正成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当面对自己同类遭受精神疾病的肆虐和困扰时,人们时常感到无奈、悲怜甚至恐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自知力、自制力以及社会交往功能等存在缺陷,其权利常常受到来自他人或社会的侵害,而少数具有暴力危险倾向的患者又极易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激增,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潜在的威胁,同时患者权利保障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难题。本文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及人权的认识、平等自由思想和社会秩序安全等基础理论为出发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正当性,为患者权利保障提供法理支撑。然后,着重就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和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权利(含财产权、劳动就业权和获得国家和社会救助的权利等)的内容进行阐释和研究,寻求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权利保障和公共秩序安全之间的最佳治理平衡点,以期深化对患者权利保障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组织等法律主体的公共治理职责,实现公共健康领域的多元化治理格局,并藉此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宏观、全面的法治保障支持。以权利程序救济为视角,着重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有关的监护(照管)制度、非自愿住院治疗制度、以及司法审查制度的建构和完善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精神障碍患者法治保障状况,以期为患者权利保障获取更多制度性支持。本文一共包括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概述。首先对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等相关概念的含义进行厘清,明晰精神障碍的基本内涵,然后从不同角度对精神障碍进行解析,接着以反精神病学运动为背景论述精神障碍诊断的特殊性,最后通过对马克思的《布尔韦尔—利顿夫人的囚禁》和《英国疯人数目的增加》经典篇目的述评,探求马克思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价值理念,以指导当下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实践。第二章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旨在就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法理正当性进行论证。首先,以对马克思关于“人”及其及基本人权保护为逻辑起点,精神障碍患者系人类社会一员,理应享有人的尊严和基本人权。其次,精神障碍患者本质上拥有意志自由和人身自由,且生而平等,理应平等地享有自主决定权。鉴于极少数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危险性,需依法维护社会安全秩序。第三章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史域考察,旨在就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状况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首先,对西方视域下的古代社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状况进行回顾;其次,就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立法保护状况进行梳理;最后,着重阐释国际性组织关于患者权利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在推动患者权利保障进程中的作用。第四章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权利,围绕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卫生服务过程中所享有的人身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以及其他主要经济社会权利展开,结合患者享有这些权利的特定情势或行使困境,以患者权利保护为中心,采取同等保护和特定情况优先保护的方式,在患者与自身权利、患者与社会秩序安全的权利冲突中,寻找平衡这些权利冲突的法律路径。第五章公共健康视野下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主体责任。本章首先从个体因素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然后考察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的性状,就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中所涉及的国家、社会组织等主体在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康复、患者基本生存条件保障和回归社会等方面的责任范围和内容进行归纳、界定,以期逐步改变患者权利保障由个人和家庭承担的局面。第六章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之相关制度的构建。本章首先就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照管和监护制度进行研究,以确保患者行使权利困难或无法行使权利时,能够利用代理决策制度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然后,通过围绕非自愿住院治疗的两种情况,分别就送诊程序和标准、送诊主体、接诊主体,决定主体等具体法律问题进行解析。最后,探讨在非自愿住院治疗程序中引入国外普遍施行的司法审查制度,由法院就非自愿住院做出最终决定,配合以法律援助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第七章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本章对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权利保护价值理念进行概括,分析了当前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权利保护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权利保障的困境,提出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措施。

刘佳,崔倩,谢继群[6](2017)在《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州市公安局强制医疗所住院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为期2个月的个体心理干预和集体心理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Krawiecka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Krawiecka、SDSS、SAS、SDS评分分别为(11.3±3.3)、(6.1±1.5)、(53.3±5.7)、(51.2±6.7)分,治疗后Krawiecka、SDSS、SAS、SDS评分分别为(5.2±2.1)、(4.3±1.6)、(45.2±5.2)、(41.3±6.1)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1.093、2.927、2.168,P<0.05);患者BPRS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总分由(41.5±8.3)分下降到(33.6±8.6)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助于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郎晓光,刘红巾,齐建林[7](2016)在《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住院及停飞疾病谱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住院及停飞疾病谱,为新时期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5年6月在空军总医院住院诊治的126例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疾病类型、年龄、机种、职务的飞行结论,并与既往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飞行人员飞行不合格精神障碍类疾病的前3位分别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恶劣心境、适应障碍。主要年龄集中在3040岁。歼、强击机飞行人员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运输机飞行人员在停飞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结论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疾病治愈率低,停飞率高。要做到对飞行人员常态化心理教育,出现问题及时干预。

郎晓光,刘红巾[8](2016)在《飞行人员精神类疾病诊治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患精神类疾病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及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26例飞行人员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按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对病例资料进行疾病分类。依据空军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1996年),并参考美国相关标准,进行医学鉴定。结果 126例飞行人员精神类疾病中,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6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4例;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之失眠症9例。医学鉴定结论:18例飞行合格,29例暂时飞行不合格,79例飞行不合格。结论飞行人员精神类疾病种类较多,诊治有其特殊性;应根据空军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借鉴美国相关标准,结合飞行机种、职别、飞行经验、个人意向及部队需求进行医学鉴定。

甘丽英[9](2013)在《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抑郁流行病学研究是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单病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因精神障碍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20%左右,而抑郁症在疾病负担谱中占第二位,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抑郁症的终身发病率约为5.2%16.2%,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抑郁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医学心理研究的热点。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隔十年就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精神疾病普查。近年来,抑郁流行病学研究除了关注抑郁症患者,对象进一步扩展到了健康人群。目前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调查对象趋于同质,从最初的全民普查到逐渐开始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群体进行研究,根据群体的整体情况针对性的调研和制定相关策略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其次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对抑郁的类型如抑郁情绪、抑郁症、阈下抑郁有了进一步的区分,从ICD-10、DSM-IV或CCMD-3来看对抑郁症均有严格的症状及病程描述。最后是调查工具更加完善,通过抑郁调查量表、精神障碍定式访谈结合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将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抑郁流行病学研究不仅促进了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推动了临床研究的深化,为抑郁的诊断、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国军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职业群体。目前还没有全军范围的大样本抑郁流行病学研究,仅有一些零星的调查。在一些区域性或针对特殊作业环境军人抑郁的调查报道中发现中国军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在25.2%51.56%之间,存在较高的抑郁流行率。要深入探讨军人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规律就必须对军人进行抑郁流行病学的群体特性研究。同时,军营存在军事环境高危险、高复杂、高恶劣;军事训练高强度;军事管理高封闭等特性,使得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性相对于普通人群增大并具有职业差异性。通过对军人抑郁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便于在军队中制定相应的抑郁防治措施,改善和减少抑郁,减少自然减员并增强战斗力。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军人抑郁危险因素量表对全国范围内的陆、海、空、武警四个军兵种军人进行大规模的抑郁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调查,旨在初步掌握抑郁在军队中的发生率、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军人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军事实践意义。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在全军陆、海、空、武警四个军兵种整群抽取1.14万人进行问卷调查,获有效样本10505例。取样覆盖了21省(区、直辖市)的32个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广州、成都、西安、拉萨等12个省会城市,安阳、徐州、奉化、邯郸等17个非省会城市。根据各部队组成比例按照战士:士官:军官为4.5:4.5:1的比例,男女比例为100:1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全体受试者中,陆军7634名,占72.7%;海军1443名,占13.7%;空军943名,占9%;武警485名,占4.6%。男性10397人,占99%;女性108人,占1%,年龄1457岁,平均22.38±3.95岁。初中学历2160名,占20.6%;高中学历5772名,占54.9%;本科学历2498名,占23.8%;博士、硕士研究生75名,占0.7%。采用问卷调查法、SPSS数据分析法、AMOS路径分析法,对我国军人抑郁流行率、抑郁整体水平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研。本研究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为文献回顾,分析国内外、外军及我军抑郁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抑郁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24部分主要由4个研究组成,研究1进行了我国军人抑郁流行率及其特征调查,研究2分析了我国军人抑郁整体水平;研究3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4建立了军人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影响及路径分析。结果1.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率为18.1%(95%CI=17.4-18.8),相对于中国常模CES-D得分≥16分者占33.3%来说,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率较低。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8.6%(95%CI=8.0-9.2);中度抑郁发生率为4.4%(95%CI=4.0-4.8);重度抑郁发生率为5.1%(95%CI=4.7-5.5)。2.中国男性军人抑郁发生率显着高于女性军人(18.2%vs10.2%,χ2=6.034,P<0.05);不同军种抑郁的发生率从高至低分别为,陆军、海军、空军、武警,军种之间差异显着(19.9%vs17.0%vs11.2%vs6.7%,χ2=88.673,P <0.05);不同职级抑郁的发生率差异显着从高至低分别为士官、战士、军官(19.3%vs17.5%vs15.4%,P<0.05);大学学历军人抑郁发生率低于初、高中及硕士以上学历军人,后三者无显着差异(16.2%vs19.8%、18.2%、18.7%,P <0.05)。3.从经济区域来看,西部边远地区军人抑郁发生率为23.9%显着高于中部内陆地区14.7%和东部沿海地区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24,P<0.001)。从行政区域来看,军人抑郁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地区25.2%、西南地区22.7%、中南地区19.6%、东北地区12.4%、华北地区11.5%、华东地区9.8%,差异显着(χ2=215.232,P<0.001)。4.不同军龄军人抑郁发生率前三位分别是第11年25.8%、第9年24.8%以及第10年24.2%;不同年龄军人抑郁发生率前三位分别是:28岁27.0%、30岁25.4%以及26岁22.2%。不同军龄、年龄军人的抑郁发生率存在差异,总的构成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χ2=48.892,P <0.001;χ2=46.420,P <0.001)。5.中国军人抑郁发生水平显着低于中国青年常模(10.28±7.63vs12.30±10.39;P<0.01)。女军人CES-D均分为8.03±7.44,男军人CES-D均分为9.94±7.45两者具有显着差异(t=7.032,P<0.01)。6.不同军兵种抑郁水平从高至低分别为:陆军10.45±6.50、海军9.76±5.30、空军8.13±6.00、武警5.67±3.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578,P<0.01);不同职级抑郁水平:军官8.73±7.52优于士官10.43±7.61和战士9.74±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826,P<0.01),士官和战士无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上:初中10.54±7.30,高中10.03±7.38高于大学9.18±7.64和硕士以上9.02±8.35,差异显着(F=13.986,P<0.01)。7.不同经济区域抑郁水平比较:西部边远地区抑郁水平11.49±7.78高于东部沿海地区8.84±7.20和中部内陆地区9.11±6.89,差异性显着(F=13.986,P<0.01),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明显差异;不同行政区域抑郁水平比较:西南地区11.38±7.74和西北地区11.34±7.89最高,其次是中南地区10.50±7.38,再次是东北地区8.43±6.74和华北地区8.25±6.19,抑郁水平较低的为华东地区7.50±6.7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89.431,P<0.01)。8.不同军龄军人抑郁发生水平前三位分别是:第11年12.04±9.17、第10年11.9±8.50以及第12年11.34±9.03;不同年龄军人抑郁发生水平前三位分别:28岁12.21±8.87、30岁11.82±9.55以及29岁11.33±7.70。不同军龄、年龄军人的抑郁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F=9.530,P<0.01;F=5.098,P<0.01)。9.我国军人抑郁发生首要危险因素为环境因素(生活事件)OR=5.75和遗传因素OR=3.57;其次为吸烟OR=1.41、饮酒OR=1.40、运动不足OR=2.98这三种不良行为习惯;长期服用药物OR=2.84及患有慢性疾病OR=3.22也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我军特殊作业环境:如导弹部队作业OR=2.48、炮兵部队作业OR=1.64、坦克部队作业OR=1.38、雷达部队作业OR=1.27、电子对抗与通信作业OR=2.11、防化部队作业OR=1.12;特殊自然环境如:热区环境OR=2.07、寒冷环境OR=1.82、高原低氧环境OR=2.19、坑道环境OR=1.64;训练伤OR=3.53均为我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10.中国军人抑郁水平与军人生活事件(如:未来就业压力大、工作或学习任务重、别人对我不信任、失恋、本人患病或受伤等)呈显着正相关(r=0.382,P<0.01);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379,P<0.01)。11.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路径模型中,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对抑郁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58,-0.37(χ2/df=4,P<0.01),模型拟合良好。结论1.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率及整体抑郁水平低于中国普通人群。且有性别、军种、职级、文化程度、经济文化地域、军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中女性军人优于男性军人;军种差异中,从低到高依次为武警、空军、海军、陆军;职级差异中,军官优于战士和士官;文化程度差异中,呈现随学历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在区域差异中,中部沿海地区抑郁水平优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落后地区;军龄和年龄差异中,存在912的抑郁高发关键军龄段和2630岁的抑郁高发年龄段。2.中国军人抑郁发生首要危险因素为环境因素(生活事件)和遗传因素(直系亲属具有抑郁病史及自杀史);其次为吸烟、饮酒、运动不足这三种不良行为习惯;长期服用药物及患有慢性疾病也为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我军特殊作业环境(如导弹部队作业、炮兵部队作业、坦克部队作业、雷达部队作业、电子对抗与通信作业、防化部队作业)、特殊自然环境(热区环境、寒冷环境、高原低氧环境、坑道环境)、训练伤均为我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3.军人生活事件(如:未来就业压力大、工作或学习任务重、别人对我不信任、失恋、本人患病或受伤等)使抑郁发生危险增大;社会支持能够调节和缓冲生活事件对抑郁发生的负性影响。

祝希泉[10](2007)在《CSPQ高分人群结构式心理访谈合格与不合格者人格特征及类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应征公民心理检测人格测验的实施方法是,应征公民在计算机上完成《中国士兵人格问卷》,分数异常者进行征兵心理结构式访谈,以明确是否为分裂样人格者或精神障碍高危者。由于受多种原因限制,各征兵点资深心理访谈医生往往人数较少,而访谈的工作量却相对较大。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发现访谈合格者和访谈不合格者人格特征及类型的差异,为征兵心理访谈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访谈效率和准确性。主要方法:由心理或精神专业人员依照《征兵心理结构式访谈提纲》对2005年全国征兵心理检测试点中CSPQ计算机检测高分者进行访谈。分析访谈合格组和访谈不合格组量表得分的差异、高分量表编码类型的差异、不同分数区间(大于70分)人数比例的差异,并简单总结了访谈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结果:1. CSPQ各分量表平均得分在访谈合格组和不合格组有明显差异,T、D量表平均得分在访谈合格组要高于访谈不合格组,其余量表得分都是访谈不合格组高于访谈合格组。在访谈合格组,所有量表平均得分均未超过70。在访谈不合格组,S、Dit量表平均得分超过70,Net、Set的平均得分也接近70。2.访谈合格组主要是单个量表分数的不合格(68.26%);而在访谈不合格组则主要是多个量表分数均不合格(74.35%)。T、D、T-D、S-Net-Set-Dit、S-Net-Dit、S-Set-Dit高分量表编码类型在访谈合格组和访谈不合格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3. T、D量表高分者在访谈合格组的比例要远大于在访谈不合格组。T、D量表得分在访谈合格组和访谈不合格组均无明显升高。其它四个量表高分的人数访谈不合格组在各分数段均多于访谈合格组,且两组都有异常高分者。得分>80和得分>90者在访谈不合格组的比例均大于访谈合格组,且有统计学差异。在访谈合格组,只有S和Set量表得分>90,且Set量表>90者仅一人。访谈不合格组有S、Set、Dit三个量表得分>90,且人数均较多。4.访谈不合格组中存在情感障碍的被访谈者最多(97人次),其次为幻觉体验(65人次)、妄想及被动体验(53人次),精神障碍家族史(24人次),应激障碍(21人次),最少的是具有精神障碍病史的被访谈者(6人次)。

二、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睡眠健康的感知、计算和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睡眠感知
    1.1 接触式设备
    1.2 非接触式设备
    1.3 睡眠感知的关键问题
2 智能睡眠计算
    2.1 睡眠分期
    2.2 睡眠事件检测
    2.3 睡眠计算的关键问题
3 睡眠干预
    3.1 被动干预
    3.2 主动干预
    3.3 睡眠干预的关键问题
4 建议
补充材料

(3)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fMRI研究的文献计量学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数据库的建立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发文量
        2.2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向
        2.3 发文期刊
        2.4 作者发文数量
        2.5 核心作者及团队研究方向
        2.6 关键词聚类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功能磁共振(fMRI)的运用:系统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的一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影像技术与指标
        2.4 临床设计与研究质量
        2.5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3. 讨论
        3.1 不同影像模态的神经基础
        3.2 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fMRI应用
        3.3 不同疾病的fMRI研究
        3.4 未来发展方向及展望
第三章 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虚、实证候的fMRI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3 终止、脱落及剔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与伦理
    2. 方法
        2.1 神经心理学测评
        2.2 神经影像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2.3 评价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管理
        2.6 统计描述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mVCI-SSVD患者局部脑功能研究
        3.3 mVCI-SSVD患者虚、实证候局部脑功能研究
        3.4 mVCI-SSVD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3.5 mVCI-SSVD患者虚、实证候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4. 讨论
        4.1 mVCI-SSVD患者脑功能和脑网络
        4.2 虚证与实证mVCI-SSVD患者脑功能和脑网络
第四章 脑髓康干预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疗效fMRI探索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3 终止、脱落及剔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及伦理
    2. 方法
        2.1 随机化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神经心理学测评
        2.4 神经影像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2.5 临床疗效判定
        2.6 fMRI评价指标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管理
        2.9 统计描述与分析
        2.10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中药组和西药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3.2 治疗6个月临床疗效
        3.3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局部脑功能组间比较
        3.4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组间比较
        3.5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脑网络局部拓扑属性组间比较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4)基于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及对军人心理服务应用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抑郁症概述
        1.2.2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1.2.3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疾病脑影像学研究
        1.2.4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脑影像学研究
        1.2.5 多元模式分析方法概述
        1.2.6 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在精神疾病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1.2.7 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在抑郁症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青年军人抑郁检出研究
    2.1 引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评定工具
        2.2.3 测评方法
        2.2.4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各量表评分比较
        2.3.3 回归分析
    2.4 讨论
        2.4.1 抑郁检出情况
        2.4.2 抑郁的相关因素
        2.4.3 抑郁检出的启示
        2.4.4 局限与展望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问卷
        3.4.3 数据收集
        3.4.4 数据预处理
        3.4.5 解剖分割
        3.4.6 全脑功能连接
        3.4.7 特征选择
        3.4.8 SVM分类
        3.4.9 分类器性能评估
        3.4.10 置换检验
    3.5 结果
        3.5.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5.2 分类结果
        3.5.3 一致特征
        3.5.4 具有高特异度的脑区
    3.6 讨论
        3.6.1 重症抑郁症的可靠鉴别
        3.6.2 改变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
        3.6.3 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3.7 结论
第四章 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对军人心理服务应用启示
    4.1 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对军人心理选拔的启示
        4.1.1 传统心理选拔方式及不足
        4.1.2 多元模式分析的应用启示
    4.2 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对军人心理治疗的启示
        4.2.1 传统心理治疗方式及不足
        4.2.2 多元模式分析的应用启示
    4.3 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对军人心理训练中的启示
        4.3.1 传统心理训练方式及不足
        4.3.2 多元模式分析的应用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 AAL模板区域全称及其缩写
附录2 自编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问卷

(5)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基础理论的概述
        (二)关于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权利的研究
        (三)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义务或责任的研究
        (四)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照管(或监护)制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语义分析法
        (二)价值分析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规范分析法
        (六)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概述
    第一节 精神障碍及相关术语的内涵解析
        一、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等概念的厘清
        二、对精神疾病的多维度认识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意义
        一、历史考察:西方反精神病学运动简析
        二、医学考量:精神障碍诊断的特殊性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类型和权利保障的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述评
        一、伦敦布尔韦尔—利顿夫人“被精神病”事件的评析
        二、《英国疯人数目的增加》的述评
第二章 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人权保护
        一、患者的尊严:对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再认识
        二、行为的正当性:对患者权利形态的再理解
    第二节 自由平等思想
        一、从人的“自由意志”到患者的行为自由
        二、基于“人的平等”而反对歧视
    第三节 秩序安全的维护
        一、公共秩序安全的需求
        二、需要权力干预背景下的患者权利保障
第三章 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的史域考察
    第一节 西方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保护状况
        一、古代社会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护
        二、中世纪时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护
        三、文艺复兴时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护
        四、近现代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障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的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立法保障情况
        一、英国
        二、美国
        三、法国
        四、德国
        五、日本
    第三节 国际组织在患者权利保障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一、《世界人权宣言》、《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世界规范性文件
        二、《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等国际规范性文件
        三、从《夏威夷宣言》到《马德里宣言》
第四章 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权利
    第一节 人身自由权
        一、患者人身自由权之实在法基础
        二、患者人身自由权的威胁——强制治疗
    第二节 知情同意权
        一、知情同意权释义
        二、知情同意权行使的法律规制
    第三节 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法律依据
        二、隐私权保护之限度
    第四节 其它主要权利
        一、财产权:权利实现的基础
        二、劳动就业权:生存权的自我实现
        三、获得国家和社会救助的权利
    第五节 权利冲突与平衡
        一、精神卫生法中的权利冲突
        二、权利冲突之平衡
第五章 公共健康视野下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主体责任
    第一节 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多元共治模式的必然性
        一、有利于患者微观个体层面之权利保障
        二、有利于患者宏观群体层面之权利保障
    第二节 国家的责任
        一、关于国家和政府的各种学说
        二、国家的健康责任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责任
        一、用人单位责任:工作环境权的承担者
        二、医疗机构的责任:促进康复和回归
        三、社会公益组织的责任
    第四节 家庭责任:心灵栖息的港湾
        一、家庭功能及其职责
        二、家庭责任承担的现实
第六章 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之相关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照管(或监护)制度
        一、照管制度的探讨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制度
    第二节 非自愿住院治疗
        一、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理论基础
        二、救护性非自愿住院治疗
        三、保安性非自愿住院治疗
    第三节 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司法审查制度
        一、司法审查的价值追求
        二、司法审查制度的内容
        三、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法律援助
第七章 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的历史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管束和限制
        二、新中国成立后:重视与关注
        三、改革开放以来:患者权利保护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障现状及困境
        一、现状
        二、困境
    第三节 中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措施
        一、立法保障
        二、行政保障
        三、司法保障
        四、社会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评估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BPRS评定结果的比较
    2.2 患者Krawiecka症状量表及SDSS评分的比较
    2.3 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
3 讨论

(7)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住院及停飞疾病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疾病分类及医学鉴定结论分布
    2.2 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
    2.3 机种及飞行职务分布
    2.4 不同时期飞行人员神经衰弱构成比情况
3 讨论
    3.1 研究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谱的意义
    3.2 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构成比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3.3 发病年龄较集中
    3.4 不同机种、不同职务的疾病分布不同
    3.5 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障碍类飞行人员疾病谱的影响

(9)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1 抑郁的定义和分类
        1.2.2 抑郁的诊断标准及工具
        1.2.2.1 精神健康中抑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
        1.2.2.2 精神障碍中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
        1.2.3 国外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4 国内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5 外军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6 我军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7 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1.2.7.1 国内外研究
        1.2.7.2 外军研究
        1.2.7.3 我军研究
        1.2.8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促发抑郁中的调节作用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研究一中国军人的抑郁发生率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1.3.2 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
        2.1.4 质量控制
        2.1.4.1 调查准备
        2.1.4.2 调查员选择与培训
        2.1.4.3 现场质量检查
        2.1.4.4 数据录入时的质量控制
        2.1.5 统计方法
        2.1.6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6.1 我国军人抑郁的发生率
        2.1.6.2 不同军种抑郁发生率分析
        2.1.6.3 不同地域抑郁发生率分析
        2.1.6.4 不同职级军人抑郁发生率分析
        2.1.6.5 不同文化程度军人抑郁发生率分析
        2.1.6.6 不同军龄、年龄军人抑郁发生率分析
        2.1.7 讨论
        2.1.7.1 关于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2.1.7.2 中国军人抑郁流行情况
        2.1.7.3 中国军人不同性别、军种、地区、职别、文化程度、军龄差异
    2.2 研究二中国军人抑郁水平的特点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工具
        2.2.4 统计方法
        2.2.5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5.1 中国军人抑郁水平整体状况
        2.2.5.2 我国不同军种军人抑郁水平比较
        2.2.5.3 我国不同地域军人抑郁水平比较
        2.2.5.4 我国不同职级军人抑郁水平比较
        2.2.5.5 我国不同文化程度军人抑郁水平比较
        2.2.5.6 我国不同军龄及年龄军人抑郁水平发展趋势横的断面比较
        2.2.6 讨论
第三章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3.1 研究三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1.3.2 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
        3.1.3.3 抑郁危险因素问卷
        3.1.4 统计分析
        3.1.5 研究结果
        3.1.6 讨论
第四章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4.1 研究四中国军人抑郁发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工具
        4.1.3.1 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
        4.1.3.2 军人生活事件量表
        4.1.3.3 军人社会支持量表
        4.1.4 统计方法
        4.1.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5.1 中国军人生活事件发生状况
        4.1.5.2 中国军人社会支持整体状况
        4.1.5.3 中国军人抑郁水平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4.1.5.4 中国军人抑郁水平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逐步回归分析
        4.1.5.5 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路径分析
        4.1.6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中国军人抑郁的发生率
        5.2.1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性别差异性
        5.2.2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军种差异性
        5.2.3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地域差异性
        5.2.4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职级差异性
        5.2.5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文化程度差异性
        5.2.6 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军龄和年龄差异性
    5.3. 相关危险因素
    5.4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中国军人抑郁发生的影响
    5.5 本研究的创新点
    5.6 本研究的不足
    5.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010-2013 年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10)CSPQ高分人群结构式心理访谈合格与不合格者人格特征及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CSPQ 的编制及检测流程
    1 CSPQ 的编制
    2 CSPQ 的计算机化
    3 CSPQ 的计算机检测和结构式心理访谈
正文
    1 研究设计
        1.1 问题提出
        1.2 目的意义
        1.3 总体思路
    2 CSPQ 高分人群结构式心理访谈合格与不合格者人格特征及类型分析
        2.1 CSPQ 各分量表平均得分在访谈合格组和不合格组的差异
        2.2 CSPQ 高分量表和量表编码在访谈合格组和不合格组的差异
        2.3 CSPQ 高分量表各分数段人数比例在访谈合格组和不合格组的差异
        2.4 访谈不合格原因分析
    3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睡眠健康的感知、计算和干预[J]. 张远. 科学通报, 2022(01)
  • [2]抑郁症患者情绪Stroop和记忆再认的认知加工特征[J]. 吴静,王进,刘佳佳,于川,刘高华,齐建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11)
  • [3]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D]. 王建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多元模式分析及对军人心理服务应用启示[D]. 沈怀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法治保障研究[D]. 令狐情.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刘佳,崔倩,谢继群.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7)
  • [7]飞行人员精神障碍类疾病住院及停飞疾病谱分析[J]. 郎晓光,刘红巾,齐建林. 空军医学杂志, 2016(04)
  • [8]飞行人员精神类疾病诊治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J]. 郎晓光,刘红巾.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02)
  • [9]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D]. 甘丽英.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1)
  • [10]CSPQ高分人群结构式心理访谈合格与不合格者人格特征及类型分析[D]. 祝希泉.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飞行员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干预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