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

一、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田江灵[1](2021)在《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临床应予以重视的预警指标,为提高儿童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提供理论及实践数据。方法:本试验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收治的诊断为中重型TBI的118例患儿的相关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2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入院时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有创血压(Blood pressure,BP)、动脉氧分压(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 O2)、血糖(Blood glucose,Glu)、乳酸(Lactic acid,La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水肿、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脑疝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差异显着的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患儿预后的诊断价值及每个指标的灵敏度(Sensitivity)及特异性(Specificity),并确定出影响儿童中重型TBI预后不良因素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8例中重型TBI患儿存活102例,死亡16例,病死率13.56%,其中预后良好组78例,预后不良组40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入院时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等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GCS评分、BP、Pa O2、Glu、Lac、PCT、CRP、脑水肿、脑疝及消化道出血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CS评分(OR,0.277,95%CI,0.151-0.508)、Lac(OR,1.559,95%CI,0.254-1.939)、Glu(1.373,95%CI,1.041-1.803)、消化道出血(OR,3.891,95%CI,1.402-10.401)、脑水肿(OR,4.454,95%CI,1.312-15.124)、BP(OR,0.045,95%CI,0.016-0.129)、Pa O2(OR,0.364,95%CI,0.135-0.978)、脑疝(OR,0.134,95%CI,0.034-0.523)为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Lac、Glu、消化道出血、脑水肿、BP、Pa O2、脑疝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2、0.822、0.718、0.647、0.706、0.787、0.647、0.612;GCS评分、Lac、Glu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5分(0.900,0.885)、3.23mmol/L(0.875,0.833)、8.58mmol/L(0.600,0.833)。结论:1.GCS评分、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血糖、消化道出血、脑水肿、动脉氧分压、脑疝、有创血压可能与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有关,而就诊时间、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与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关系不大;2.GCS评分、乳酸、血糖、有创血压、动脉氧分压、消化道出血、脑水肿、脑疝为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GCS评分、乳酸、血糖、有创血压、动脉氧分压、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脑疝对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均具有一定预警价值。其中GCS评分的预警价值高,当GCS评分在5分或以下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乳酸的预警价值中等,当乳酸在3.23mmol/L或以上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血糖的预警价值中等,当血糖在8.58mmol/L或以上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有创血压、脑水肿的预警价值中等;动脉氧分压、消化道出血、脑疝预警价值的较低;故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徐鹏[2](2021)在《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既往研究表明,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动脉血乳酸(arterial blood lactic acid)分别可以预测创伤(trauma)患者住院死亡率。然而,rSIG和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预后的联合评估的价值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rSIG、动脉血乳酸与sTBI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关系及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学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TBI患者。按照国内外常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为标准确诊为sTBI患者。再根据入选标准和排出标准,总共有120例sTBI患者纳入我们这次研究。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生命体征、身高、体重、GCS评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治疗情况以及第28天预后情况。尽快在入院30min内抽取动脉血(取血部位在桡动脉或股动脉),标本及时送检。通过计算公式rSIG=GCS评分/SI,求出rSIG的值。1.以受伤后第28天为本次研究观察终点,利用SPSS 23.0软件得出两组临床资料差异。2.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差异指标与预后的关系?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4.应用Med Calc 19.0.7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分析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5.以rSIG、动脉血乳酸的最佳截断值,将sTBI患者进行分组。计算出各组死亡率,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呼吸频率、年龄、BMI、腋温、心率方面差别不是十分明显(P>0.05)。但在收缩压(systolic bi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方面比较,差异显着(P<0.05)。2.运用单因素分析,提示与TBI预后相关的潜在危险指标包括SBP、DBP、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P<0.05)。再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S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是TBI患者28天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TBI患者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239,P<0.01)。4.绘制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的ROC曲线。结果显示:⑴rSIG ROC曲线面积为0.745(95%CI:0.658~0.820,P<0.01),特异性为72.84%,灵敏度为71.79%。⑵动脉血乳酸ROU曲线面积为0.827(95%:0.747~0.890,P<0.01),特异性为77.78%,灵敏度为84.62%。⑶两者联合ROC曲线面积为0.857(95%CI:0.784~0.916,P<0.01),特异性为79.01%,灵敏度为84.62%。预测患者预后价值:⑴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对rSIG患者早期预后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⑵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rSIG(Z=2.780,P<0.05),却不优于动脉血乳酸(Z=1.121,P>0.05)。⑶rSIG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动脉血乳酸,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7,P>0.05)。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rSIG最佳截断值为7.94,将患者分两组。rSIG≤7.94组患者动脉血乳酸及28天病死率明显高于rSIG>7.94组患者[4.2(2.5,5.9)mmol/L vs 2.7(2.1,3.8)mmol/L,61.4%vs 6.3%,P<0.01]。6.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动脉血乳酸最佳截断值3.60mmol/L,分为动脉血乳酸≤3.60mmol/L(69例)、动脉血乳酸>3.60mmol/L(51例)组。动脉血乳酸≤3.6mmol/L组病例的rSIG明显大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28天病死率明显小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10.5±3.2)vs(8.3±4.1),8.7%vs 64.7%,P<0.01]。结论:1.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sTBI患者病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对急诊科医生临床实践中有一定指导意义。2.rSIG、动脉血乳酸水平是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性,rSIG下降,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提示sTBI患者病情危重。4.当sTBI患者出现rSIG<7.94,动脉血乳酸>3.60mmol/L时,急诊科医生要需要格外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李坤航[3](2021)在《小鼠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动态恢复及其与脑损伤修复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损伤是创伤性脑损伤(TBI)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血管结构破坏、功能减退参与了TBI的发病、发展及损伤修复过程,并与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表现为脑血流改变、出血、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等。急性脑外伤后,脑损伤部位的血管网络减少和血管复杂性下降,然而这些研究均集中在急性期的脑损伤中心区域,对于恢复期及损伤周边区域的脑血管变化研究甚少。脑血流是评估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大多数脑外伤患者在TBI后可以观察到局部或整体的脑血流减少,进一步导致缺血性脑损伤,这是脑外伤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脑血管结构和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很少。尽管脑血流会在几周内恢复正常,但早期的脑血流干预和合理调节有可能会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明确TBI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脑血管修复过程中与损伤周边区域脑血管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利用精确皮层撞击器构建小鼠控制性皮质撞击(CCI)中度损伤模型。2、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体监测小鼠TBI后超急性期(TBI后24 h)、急性期(TBI后3 d)、亚急性期(TBI后3 w)和恢复期皮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3、为了量化TBI后损伤周边区域的血管形态学变化情况,对小鼠脑切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成像显示脑血管结构,选取损伤周边皮层区域通过Angio Tool工具进行脑血管形态学分析。4、通过转棒实验、悬绳实验和壁架实验评估TBI后小鼠运动协调能力。5、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对TBI后小鼠脑血流和运动协调功能损伤及恢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曲线拟合。结果:1、利用精确皮层撞击器对小鼠进行损伤打击后脑组织出现出血和挫裂伤等表现,通过脑组织冠状切片评估脑损伤区域,证实脑损伤仅局限在皮层区域未伤及海马,达到小鼠中度TBI模型标准。2、TBI在超急性期内不仅引起小鼠损伤部位脑血流显着性减少,还会引起损伤周围甚至损伤打击对侧脑血流显着性改变。TBI后损伤周围和损伤打击对侧脑血流立即出现持续性下降,至TBI后10 min降到最低,减少了64.8%,随后脑血流开始缓慢恢复,至TBI后120 min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在一定范围保持稳定。3、TBI引起小鼠损伤区域脑血流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显着减少,TBI后6 h、1 d和3 d脑血流分别减少了69.8%、62.9%和67.8%,TBI后3 d脑血流开始恢复,至TBI后14 d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直至TBI后35 d脑血流一直保持在正常灌注水平。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BI后小鼠脑损伤周边区血管形态发生了显着性改变,即小鼠脑损伤周边区域的血管密度和血管总长度均显着性增加,但在TBI后3 d增加幅度有所下降;血管分支数在TBI后1 d和14d显着性增加;血管直径在TBI后1 d有所下降,而在TBI后3 d显着性增加。5、小鼠转棒实验结果显示TBI导致小鼠运动协调功能障碍,TBI后3 d运动协调功能损伤最严重,之后运动能力逐渐恢复,TBI后28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悬绳和壁架实验结果显示TBI后1 d小鼠前肢肌力和四肢协调性明显受损,TBI后14 d基本恢复。6、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BI后小鼠脑血流动态恢复和运动协调能力恢复呈显着正相关。再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发现两组变量呈线性相关(F=124,P=0.0004)。Pearson直线回归方程为Y=1.307X-5.744。结论:TBI导致脑血管损伤结构破坏,脑血流下降以及运动协调功能障碍。损伤周边区域脑血管形态最先出现反应性增生血管密度增加、长度变长、管径加粗、血管网复杂性升高,并会维持很长时间,接着脑血流逐渐恢复,随着脑血管形态的过度增生和脑血流的恢复运动协调功能逐渐恢复。脑血管形态反应性增生后,加快脑血流的恢复可能会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该研究为探索脑血流灌注缺陷机制和血管修复再生机制提供了方向。

柯迪[4](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探讨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凝血功能(coagulation function,CF)及预后的关系,为优化TBI患者救治策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110例汉族成年(1860岁)TBI患者。根据TBI患者血清中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分为CC型组(野生型)、CT型组(杂合突变型)和TT型组(纯合突变型),记录TBI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采用已糖氧化酶法(HOM)检测次日FB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光学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对TBI患者进行随访,在损伤后第30天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各基因型组FBG、PT、APTT、Fib、PLT、GOS评分的差异。根据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分<GOS≤5分)和预后不良组(1分≤GOS≤3分),比较两组FBG、PT、APTT、Fib、PLT、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的差异。将单变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基因型组与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关联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例TBI患者。其中CC型组33例(30%),CT型组47例(42.7%),TT型组30例(27.3%)。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其中,87例TBI患者为男性,占TBI患者总人数的79.1%。TBI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7±11.4岁,统计分析后示各基因型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HbA1c、GCS评分、ISS评分、APACHE I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FBG、PT、APTT、Fib、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GO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BG(6.60±1.40mmol/L)、PT(10.74±1.99s)、APTT(36.87±6.37s)、Fib(2.58±0.66g/L)、PLT(112.23±13.31×10^9/L)与预后不良组FBG(8.74±2.39 mmol/L)、PT(16.73±3.74s)、APTT(45.96±7.17s)、Fib(1.67±1.38 g/L)、PLT(95.60±10.95×10^9/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组与CT型组、CC型组与TT型组、CT型组与TT型组在TBI患者预后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校正,P<0.0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颅脑损伤患者空腹血糖、凝血功能及预后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糖升高幅度大、凝血功能差、预后不良,但可能并不是影响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知己[5](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持续增长,是外伤性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因创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的损害使得许多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患者伤后早期一旦出现颅内显着占位性血肿或脑肿胀导致颅压持续性增高甚至脑疝,I期开颅手术并去骨瓣减压(primar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成为了唯一可能挽救其生命的措施。尽管I期DC挽救了很多患者生命,但术后仍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是目前治疗面临的困境。因此I期DC患者不良预后的早期预防和预测至关重要,目前仍缺乏I期DC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I期DC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构建两类早期预测模型:1)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2)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目的在于为TBI患者行I期DC出现不良预后的高危人群提供科学的筛查工具,使得预测模型能简单便捷地直接应用于临床。以期有助于辅助医师和家属做出临床决策,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更加合理的使用医疗资源。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回顾性收集一家医院自2012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结局为术后30天内是否死亡。通过对建模数据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因素。采用R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独立的预测因素建立多个层次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临床有效性等代表模型性能的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进一步构建预测列线图。再使用R语言调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内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收集另一家医院2016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使用R语言调用外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外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观察结局延长至术后6个月,我们定义术后6个月内GOS评分1-2分为不良预后,通过对建模数据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同样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构建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对比评价以及内、外部验证。最终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网页模拟预测计算器。结果:(一)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30天死亡率为30.8%。瞳孔(P=0.011),硬膜下血肿(P=0.026)、环池状态(P=0.003)、术前缺氧(P=0.005)、术中低血压(P=0.003)、APTT(P=0.005)、ISS(P=0.019)是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死亡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将这些预测因素进行分类组合,利用R语言设计了三种模型,结果发现临床特征结合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联合预测能力最强,C统计量为0.926(95%CI,0.889-0.953),并且其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我们根据临床应用时可能面临的不同情况,基于这三种模型构建了三个预测列线图,通过R语言调用内、外部数据,进行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发现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二)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率为45.6%。我们发现年龄(P=0.001)、GCS(P<0.001)、失血量(P=0.045)、环池状态(P<0.001)、术中低血压(P=0.001)、APTT(P=0.012)是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基于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预测列线图,经内、外部验证,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我们基于术后30天死亡以及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了早期预测模型,模型的内、外部验证结果优良。预测模型以列线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可操作化展示。我们还发布了网页预测工具,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我们创建的I期DC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可以有助于引导医师,协助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能更加合理的应用医疗资源,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廖帅[6](2020)在《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外伤性疾病,而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如钙信号系统激活,神经细胞凋亡,脑水肿等均是颅脑损伤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其综合治疗措施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亚低温(mild hypotherm ia)治疗是一种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措施。本实验通过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颅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机制,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72只健康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70-300g,均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标准条件饲养。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37℃)、常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7℃)及亚低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2±0.5)℃并持续6h],每组24只。使用控制性皮层损伤(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颅脑创伤仪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使用冰床、冰水浸浴及乙醇擦拭等方式制作亚低温治疗模型。各组于颅脑损伤后取6、12、24、48h四个时间点,各个时间点取6只大鼠行头颅MRI检查脑水肿程度及范围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中CAM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h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2、24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48h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western-blot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相对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免疫组化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CAM表达相对于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CAM表达较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h亚低温组AQP-4表达较24h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头颅M RI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脑水肿显着,脑组织水肿区体积明显增加;亚低温组脑组织水肿区体积相对于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CAM表达增加,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有关。2.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弱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CAM与AQP-4表达,提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CAM及AQP-4表达,从而抑制钙信号系统激活及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3.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后大鼠脑水肿程度,发挥脑保护作用

罗心凯,刘璟[7](2019)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的变化意义探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急性期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BI急性期患者86例作为TBI组,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42例),中型组(25例),重型组(19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和预后不良组(18例);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TBI组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高于中型组、轻型组和对照组,中型组高于轻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和对照组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CRP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糖与胰高血糖素、C肽、CRP呈正相关(P<0.05),胰高血糖素与C肽CRP呈正相关(P<0.05),C肽与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显着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有关。

王巧玲[8](2019)在《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占全球主要死因的第二位,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应激性高血糖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糖的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本实验旨在探讨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7.0‐9.0 mmol/L;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6.1mmol/L。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入时间、人工气道建立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血清白蛋白代谢、住院时间和临床预后的差异。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月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总计收治符合入组条件脑卒中患者843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2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1例。总计783例患者数据纳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础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着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降低静脉胰岛素用量及使用时间。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低血糖发生115例,占14.69%。其中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31例,占26.96%;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4例,占73.04%。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发生例数明显高于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时间7.75±2.73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6.36±2.44天,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17±2.91天,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量为867.87±113.28U,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784.92±105.69U,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921.63±146.77U,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总量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脑卒中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可以显着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率,降低临床病死率。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建立人工气道93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79例,气管切开14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发生医院感染57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建立人工气道低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3例患者住院期间总计死亡82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32例,占39.02%,短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50例,占60.9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住院第7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P<0.01)。出院随访3月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GOS评分优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3.47±1.22 VS 3.31±1.13,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水平是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的首选,相对于4.4‐6.1mmol/L,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可以显着降低血糖发生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病程及临床预后。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除避免低血糖外,允许性高血糖是否存在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罗才奎,孟亮,王跃飞,余小祥[9](2018)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组,分析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3、7及14天血糖变化水平与预后情况。另外依据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血糖值6.1-10.0 mmol/L组,血糖值>10 mmol/L组,采用出院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不同血糖组患者血糖水平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特重型颅脑损伤组血糖水平高于重型颅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组GOS评分预后良好54例,预后不良16例,预后良好率为77.1%;特重型颅脑损伤组预后良好28例,预后不良22例,预后良好率为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5,P=0.14)。正常血糖组患者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4例,预后良好率为85.2%(23/27);血糖6.1~10.0mmol/L组患者预后良好30例,预后不良8例,预后良好率为78.9%(30/38);血糖>10mmol/L组预后良好31例,预后不良24例,预后良好率为56.4%(31/55)。随着入院血糖升高,患者预后良好率下降而预后不良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3,P=0.010)。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高血糖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但血糖控制水平仍需进一步研究。

陈子金,张刚利[10](2017)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伤后常出现高血糖等并发症,其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和高死亡率有关。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及实施一个最佳和安全血糖的控制范围。该文综述了颅脑损伤后出现高血糖的机制,讨论其如何导致患者的预后不良。此外,该文回顾脑外伤后高血糖的管理,包括营养支持、血糖控制、降温治疗等。探索合理的血糖控制的目标范围,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后颅高压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组和死亡组sTB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 s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3 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
    3.4 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预测价值分析
    3.5 rSIG分组sTBI患者比较
    3.6 动脉血乳酸水平分组sTBI患者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生物标记物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
    参考文献

(3)小鼠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动态恢复及其与脑损伤修复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工作液
    2.2 实验方法
        2.2.1 控制性皮质撞击(CCI)损伤模型的建立
        2.2.2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2.2.3 免疫荧光染色
        2.2.4 转棒实验
        2.2.5 悬绳实验
        2.2.6 壁架实验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中度TBI模型的构建
    3.2 TBI后小鼠脑血流在超急性期的动态变化
    3.3 TBI后损伤部位脑血流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
    3.4 TBI后损伤周边区血管形态学动态变化
    3.5 TBI后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
    3.6 TBI后小鼠脑血流动态恢复与行为学变化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和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和统计方法
        1.5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Nomogram)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行I期DC的TBI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1.5 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的创新之处
综述 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致谢

(6)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亚低温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的变化意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预后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水平比较
    2.2 不同严重程度TBI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水平比较
    2.3 不同预后TBI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水平比较
    2.4 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 R P水平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定义及诊断标准
        1.3 入组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仪器及药品
        1.6 营养治疗
        1.7 评价指标及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脑损伤后出现高血糖的机制
    1.1 应激反应
    1.2 炎症反应
    1.3 垂体及下丘脑功能障碍
2 高血糖与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2.1 乳酸酸中毒
    2.2 电解质紊乱
    2.3 炎症反应
3 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治疗
    3.1 营养支持
    3.2 血糖控制
    3.3 其他疗法
4 展望

四、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田江灵.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徐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小鼠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动态恢复及其与脑损伤修复的相关性[D]. 李坤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柯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5]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 唐知己.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6]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D]. 廖帅.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7]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胰高血糖素、C肽及CRP的变化意义探析[J]. 罗心凯,刘璟.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4)
  • [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D]. 王巧玲. 青岛大学, 2019(03)
  • [9]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J]. 罗才奎,孟亮,王跃飞,余小祥.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8(04)
  • [10]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 陈子金,张刚利. 中国现代医生, 2017(17)

标签:;  ;  ;  ;  ;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