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华罗庚骨灰安葬仪式在京举行

附:华罗庚骨灰安葬仪式在京举行

一、附文: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扬宗[1](2018)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回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通过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我国科技事业恢复了正常的体制和秩序,党和政府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20世纪80年代科技事业的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震宇[2](2016)在《隆莲法师摭记》文中研究表明享有"巴蜀才女""当代第一比丘尼"盛誉的隆莲法师,逝世已近十年。笔者虽非佛门中人,但因先师孔凡章先生与法师有着一段文字因缘,且友谊颇深,我因先师的渊源,亦有幸拜谒过法师一次。当时的情景、感受,毕生难忘。隆莲法师,1909年农历3月13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上土桥街。俗姓游,名永康,字德纯。父国辅先生,曾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靖化县长。祖父为清代秀才,外祖父易公为清代举人,曾任乐山佛教会会长。郭沫若先生即其外祖父

朱伟[3](2014)在《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如何去衡量是否达到了传播和教育的良好效果?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讲述好历史、传播好文化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传播的真实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和增强传播效果达到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浮躁、虚荣、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风气有所抬头,如何做好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③要“发扬光荣传统、当好红色传人”④的号召。因此,如何从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特别是红色文化传统,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帮助我找到了能够将工作、专业、知识基础紧密结合、充分结合的点。红色文化即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延伸至今,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样态,这是一个连续性、开放式、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当下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红色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直以来被认为富有鲜明的、浓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和影响下,并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她所承载的内涵与展示的形态又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印象、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流布已久,老百姓喜闻乐见,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眼,读起来入心,是能够传播好的中国声音,是能够讲好的中国故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而“传播成效”是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本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就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或减损了其教育效果,如何突破上述瓶颈。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对全面提升整个民族历史素质和文化层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研究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相对科学的对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广大国民素质,强化公民民族历史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特别重大的实践意义。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合理地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和更足的推动力。通过此次调研和结论分析,我们发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认识上静止、僵化地看待红色文化。不注意深入挖掘和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其不断延展的内涵和不断丰富的显现形态;(二)在经济利益至上、娱乐至上思想的误导和驱使下,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企业将红色文化作为获取利益、谋取政绩的工具,歪曲史实,妖魔化红色人物,脱离实际胡编恶搞,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庸俗化”;(三)“抽空了具体内涵”,忽视了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红色文化出现世俗化、市侩化、空壳化趋势。(四)泛化、简单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视为包治百病,众生皆宜,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神奇药水”;(五)欠缺对大众传播规律特别是90后年轻人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单纯注重政治性、理论性的“布道式”说教,单纯强调思想宣传,单纯强调严谨的叙事和逻辑,减弱了传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甚至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六)表达方式上过分侧重比较狭隘的民族内容,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国际惯例和规则,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设计传播手段和技巧的做法。(七)红色旅游产业更多地是依靠宏观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缺乏市场机制运作,急功近利,盲目建设,硬件设施趋同。(八)没有将红色文化放在中国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的大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和考虑谋划,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扬弃,寻找最佳契合点上做的不够。(九)红色文化的外在显现形态上特色性阙失,差异性不明显,雷同度高,模式化、程式化、脸谱化色彩浓,无法达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效果。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传播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

黄济人[4](2013)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下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邱行湘身穿蓝卡叽中山服,拎着黑色公文包,又一次走进"总统府。""总统府"大门的花岗石柱头,残存着几个弹洞,那是1949年解放军攻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时留下来的。几个弹洞旁边,高悬着一块吊牌,吊牌上写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邱行湘但凡上班,这是他每日必见的情景。可是,不知为什么,今天他有了一种异样的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总统府"的前身是孙中山的临时大

欧阳明[5](2012)在《新闻报道主体的三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文中提出新闻报道主体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构成。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它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并以新闻媒体的编辑部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角色不同,职责有别。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但报道者不完全享有着作权。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叙事者侧重表达,作者侧重生产。

欧阳明[6](2011)在《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人称》文中提出本文运用叙事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称和记叙文、论说文的基本关系,探析因为二度封闭性而形成的新闻报道稳定和不稳定的基本格局,即新闻报道的第一叙事人称无变,第二叙事人称、第三叙事人称则随新闻报道话语交流场域的变化而有易位。本文证实新闻报道不仅存在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而且存在第二人称叙述;其判断的关键,第一人称叙述在同源叙事,第三人称叙述在异源叙事;第二人称叙述仅适合正面报道或中性报道,而不适用于负面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的关键不在叙事主体,而在叙事客体,尤其是第一叙事客体。

王勇[7](2006)在《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着述研究 ——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文中提出本论文属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研究人物为我国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博士(1892—1936)。王光祈曾在北京创立五四时期的重要的学术团体“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德留学,1922年转攻音乐学,1936年于波恩逝世,16年间,未再归国。本论文采用“关联视角”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王光祈赴德留学的动因,在德国为何由政治经济学转向为音乐学的研究,王光祈与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关系,与德国汉学界的关系以及他在德国的生活、学习细节等长期未得到准确考证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于王光析的全部西文着述进行了查找、翻译、考析。 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留德生活学习考析,共分为五章,主要是对于王光祈从决定留学,到客死波恩之间这17年的大致生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做出查证,并对于各种历史史实,做出新的解读。依次为:王光祈的留德原因考析、赴德行程考析、法兰克福的生活考析、柏林的生活考析与波恩的生活考析。 下部为西文文献考,对于王光祈的16篇西文文献的来龙去脉,力图做出清晰的梳理,并将国内尚未翻译发表的王光祈西文文献全部译出和做出解读。该部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于王光祈西文文献数目做出的考证,随后按照他学习音乐之前的西文着述,王光祈发表于汉学杂志《Sinica》上的四篇着述、学习上的论文与其他来分类解读。此外还有一篇附章,按时间顺序做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王光祈与音乐相关的着述文献目录,其中将中西文的文献一井按时间排序;笔者以为通过这份目录,可以更清晰的看出王光祈在音乐学上的学术成长足迹。

李启军[8](2005)在《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符号统治的时代,其中也包括影视明星偶像符号的统治。在符号社会里,影视明星是符号化的影视明星。一个个影视明星偶像在不同的影视观众那里就是一个个意义充实的符号。 明星符号构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思想沉思、艺术想象、社会批判的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的学者在言谈、写作中要特别表示出对明星们的不屑一顾时,恰恰表征了明星现象、明星文化打破了我们可敬学者心中的那份宁静。既然明星现象、明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与其不闻不问或者情绪化地批判,还不如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思考和追问。 “追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时尚。媒体在追星,制片商、导演在追星,影视迷们在追星。从报纸、杂志到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开辟专门的版面、栏目、节目、窗口给各路明星,这是媒体的“追星”;影视片惯常打出明星牌、排出明星阵营,这是制片商、导演的“追星”;有自己的偶像出演的影视片就满怀热情去看,否则就没兴趣去看,这是影视迷的“追星”。媒体及制片商、导演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价值——体现为收视率、票房收入;影迷们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意义——在他们身上获得某种人生感悟和启迪,想象地满足某种愿望。所以,看影视明星、聊影视明星、读影视明星、写影视明星、追影视明星,也包括骂影视明星,成了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必需的调味品。如果没有了影视明星可看、可聊、可读、可写、可追、可骂,对不少fans来说,恐怕不仅仅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而且会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 虽然不能说没有明星制就没有明星,但是商业化的明星确实是作为商业手段的明星制的产物,而明星制是与影视的商业化发展互为表里的。中国影视业要走商业化道路,就不能拒绝明星制,就需要拥有自己的明星队伍。要培植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就不能伤害影视迷尤其是青少年影视迷对影视明星的那份

钟茜[9](2004)在《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是媒体自身发展和读者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本文在研究大量的报道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故事化报道的定义、缘起、特征做出详细的分析,并从叙事学和新闻学理论的高度,对该报道方式进行探讨,主要集中在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的研究上。对于该报道方式对于新闻业务的影响也作了一定的探讨,如采访风格等方面。对于故事化报道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故事化报道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实践中需要掌握合适的度。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期在实践中有所借鉴意义。

黎明洁[10](2004)在《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歌德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们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的视角,对二十多年新闻写作改革的历史加以思考。既然是写作的历史,我们也就不完全按时间发展顺序作纵向考察,而是先从写作变化横向剖面展开,然后再依此作纵向总结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新闻写作改革使新闻视角、新闻叙述主体和新闻结构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视角独特是人们评价新闻时常见的一种表述,但对大多数新闻写作研究来说,叙述视角是完全被遗漏的问题。从叙述视角理论来看,新闻写作改革的过程也是新闻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叙述的转变过程。正是由于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之外增加了人物限知视角、纯客观视角和复合视角的叙述才使新闻展示的社会生活图景拓展了,也使叙述更生动,阐释更客观。记者作为出场叙述者,或第一人称新闻在改革后有明显增多趋势,并经历了一个记者介入事件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叙述策略的调整加强了新闻叙述主体见证人功能。此外,新时期记者角色也出现了分化,除传统的集体意识代言人身份外,还出现了个体意识表达者和客观中介者身份的记者,这是意识形态多元化、新闻功能多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新华体”曾是中国新闻的代表,但散文式新闻的出现打开了新闻结构创新的大门,也使“新华体”丧失新闻叙述结构独尊地位。此后结构变化主要沿着:“在规范程式的有与无之间突破”和“叙述模式从以宣传为主向以新闻为主变化”等路径向前推进。本研究认为新时期新闻写作虽然各个阶段改革的重心不断位移,但总体趋势是回归新闻,这也是今后新闻写作改革发展不变的主题。为了使研究更准确和全面,本研究依据叙述学理论对新闻叙述视角和新闻叙述结构进行了创造性的分类。新闻叙述四个视角的区分是本研究参照叙述学视角理论,结合新闻叙述的特点和新时期新闻叙述视角变化的实际进行分类的结果。宣传模式、新闻模式和故事模式这三个新闻叙述模式的归纳相信也会在传统新闻写作研究的领域中增加新的内容——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主要从文体学角度对新闻结构进行分类。在具体论述中,本研究也对会议报道、体验式报道、新华体、散文式新闻等耳熟能详的报道方式运用叙述学理论进行全新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以九届全国好新闻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中的近 600 篇获奖作品作为分析样本,因此,此研究也是对中国新闻最高奖作品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研究。

二、附文: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文: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回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从“整顿科学院”到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决策
2全国科学大会的动员与筹备
    2.1会议筹备和动员的启动
    2.2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2.3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宣传工作
    2.4预备会议和会议通知正式发表
3恢复科技工作的正常秩序
    3.1恢复科研机构的学术委员会
    3.2恢复技术职称
    3.4恢复研究生招生
    3.5制订科学技术规划
4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5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与科技工作开放改革的开启
    5.1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5.2我国科技工作开放改革的开启

(3)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过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思路
    七、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前导:调查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红色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
    一、重大事件(节点):红色历史的过程及其时代意义
    二、革命先辈:引领红色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三、红星照耀中国: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壮举
    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大团结
    五、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第三章 红色精神的认知状况
    一、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
    二、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命运
    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和传播方式
    一、红色文化认知的主要媒介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
    三、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
    四、传播方式的度与效:从“抗日神剧”说起
第五章 史学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路径
    一、历史学教育的地位与使命
    二、困境与机遇:红色历史教育的地位
    三、历史课堂上的收获与反思
    四、历史学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途径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症结和出路
    一、调研整体印象
    二、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误区
    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成效的建议与对策
附表一: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附表二:100首爱国歌曲名单
附表三:全国红色旅游的总体布局
附表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附表五: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附表六:双百人物名单
附表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附录八: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含有历史元素的课文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闻报道主体的三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报道主体的构成
    1.新闻报道主体的界定
    2.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和叙事者界定
        (1) 新闻报道的作者
        (2) 新闻报道的报道者
        (3) 新闻报道的叙事者
二、新闻报道叙事者与报道者的关系
三、新闻报道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

(6)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人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称与非叙事文体
    (一) 人称
    (二) 人称与议论文、说明文
二、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的稳定和非稳定
    (一) 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称谓的稳定和非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 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称谓稳定和非稳定基本格局的两种表现
    (三) 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稳定和非稳定基本格局形成的原因
三、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的要害
四、新闻报道作品内叙事人称的调换

(7)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着述研究 ——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上篇:王光祈旅德生活考析
    第一章 王光祈留德缘由考析
        第一节 王光祈的留学与式读互助团的失败
        第二节 王光祈留学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还原的历史真相
    第二章 王光祈赴德行程考析(1920.4.1-1920.5.31)
    第三章 王光祈在法兰克福的生活考析(1920.6-1922.7)
        第一节 初到法兰克福
        第二节 一桩因笔墨而起却未打成的官司
        第三节 留德学生中德文化研究会
    第四章 王光祈在柏林的生活、学习考析(1922.7-1932.10)
        第一节 王子光祈转攻音乐考析
        第二节 王光祈与柏林学派的师承关系
        第三节 王光祈的音乐学习考析
    第五章 王光祈在波恩的工作、学习考析(1932.11-1936.1)
        第一节 王光祈转去波恩缘由考
        第二节 王光祈与德国汉学界关系考
        第三节 王光祈在波恩大学的教与学
    尾声 王光祈的身后事
下篇:王光祈西文着述研究
    第一章 王光祈西文着作的数量考析
    第二章 十八篇西文着述详考之一——1927年的西文着作
    第三章 十八篇西文着述详考之二——王光祈与《SINICA》及卫礼贤
    第四章 十八篇西文着述详考之三——王光祈的学习论文与博士论文
    第五章 十八篇西文着述详考之四——王光祈其余的四篇西文论着
附章 王光祈音乐着述和部分相关荐述写作或发表时序索引
结语
附录 与本文相关之人物资料(按姓氏拼音排序)
参考书目
后记

(8)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开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第一节 影视明星:被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一、一个明星符号统治的时代
        二、风光与寂寞:明星在大众传媒与学术研究中迥然不同的命运
        三、本研究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影视明星研究现状描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 对明星社会地位的研究
        (二) 对明星文化意义的研究
        (三) 对明星身体及其表演的研究
        (四) 对明星符号意义的研究
        (五) 对明星职业工作及与其关联的明星制度的研究
        (六) 对影迷及影迷文化的研究
        (七) 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一个构想: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中国影视明星
        二、研究方法:符号学
        三、理论架构
第二章 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界定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影视明星与表演艺术家
        二、影视明星与影视演员
        三、影视明星与影视名人
    第二节 作为象征性偶像符号的影视明星
        一、从商业界定走向符号学界定
        二、影视明星是特殊的象征符号
        (一) 作为符号的象征
        (二) 象征符号是一种内涵符号
        (三) 影视明星是象征符号
        二、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
        (一) 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
        (二) 影视明星作为偶像符号的特殊性
    第三节 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
        一、索绪尔二元结构说与皮尔斯三元结构说
        二、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符号结构
        三、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价值结构
第三章 影视明星认定与生产的符号学工程
    第一节 名导名片机制
    第二节 出镜率机制
    第三节 曝光率机制
    第四节 人气指数机制
    第五节 片酬与出场费机制
    第六节 票房号召力机制
    第七节 奖牌榜机制
    小结
第四章 1920-40年代:反叛时代
    第一节 好莱坞影响下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
        一、好莱坞类型片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片
        (一) 国产滑稽喜剧片与好莱坞滑稽喜剧片
        (二) 国产侦探片与好莱坞侦探片
        (三) 通俗社会片与好莱坞情节剧
        (四) 国产爱情片与好莱坞爱情片
        (五) 响应好莱坞等外国历史片的国产古装片
        (六) 受好莱坞西部片、侠盗片启发的中国武侠片
        (七) 与好莱坞歌舞片竞争的中国歌唱片
        二、好莱坞明星制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一)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
        (二)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三) 明星制与类型片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192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坏蛋符号
        (二) 侠义英雄符号
        (三) 俊男帅哥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悲剧人生符号
        (六) 可爱童真符号
        二、193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美女靓妹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硬汉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蛇蝎美女符号
        (六) 坏蛋符号
        (七) 开心符号
        (八) 能歌善舞符号
        (九) 才女符号
        (十) 苦难童年或快乐童年符号
        三、194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高超演技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善良朴实劳动者符号
        (四) 坏蛋符号
        (五) 清纯少女符号等
    第三节 早期中国影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反叛先锋
        (一) 192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 19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三) 194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中国苦难美女符号——阮玲玉
        (二) “中国电影皇后”符号——胡蝶
第五章 1950-70时代:神圣英雄时代
    第一节 大陆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大陆电影生产体制
        (一) 管理机制
        (二) 电影观念
        二、“22大”明星及明星符号类型
        (一) 神圣英雄符号
        (二) 坏蛋符号
    第二节 港台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符号类型
        一、港台商业电影生产体制
        (一) 台湾电影生产
        (二) 香港电影生产
        二、港台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侠义英雄符号
        (二) 硬汉符号
        (三) “白马王子”符号
        (四) 青春玉女符号
        (五) 开心符号
        (六) 高超演技符号
        (七) 贫穷善良老人符号
    第三节 1950-7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神圣英雄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标准军人的符号——王心刚
        (二) 中国功夫的符号——李小龙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从平民英雄到平民时代
    第一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业发展概观
        一、1980年代以来大陆影视商业化进程
        (一) 电影业的重新商业化之路
        (二) 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历程
        二、平民化时代影视英雄叙事的嬗变
        (一) 死了神圣化的英雄,诞生了平民化的英雄
        (二) 影视中的平民英雄叙事
        三、两岸三地影视发展趋向一体化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类型
        一、政治风云人物符号
        二、帝王符号
        三、侠义英雄符号
        四、男子汉/硬汉符号
        五、女强人符号
        六、俊男帅哥符号
        七、美女靓妹符号
        八、小人物符号
    第三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大众世俗理想与愿望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英雄气平民符号——周星驰
        (二) 普通平民符号——葛优
结语 一个新概念:明星符号学
    一、解神话:鲍德里亚消费符号学批判
    二、“明星符号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渊源
        (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二) 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符号学
        (三)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
        (四) 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学
    三、影视明星的多重符号意味
        (一) 影视明星是影视商业化生产体制的符号
        (二) 影视明星是大众文化心理的表征
        (三) 影视明星在影视生产系统中的符号力量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9)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故事化报道特征分析
    一、 故事化报道定义
    二、 故事化报道缘起
    三、 故事化报道类别分析
    四、 故事化新闻特征分析
        1 、 新闻特性分析
        2 、 报道细节化、视觉化
        3 、 新闻语言简洁
        4 、 人物视角
第二章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分析
    一、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本质
    二、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角度
        1 、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方式
        2 、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人称
        3 、 故事化报道的叙事聚焦
第三章 故事化报道的学理分析
    一、 目前新闻学理论研究处于尴尬境地
    二、 告知性信息报道与故事性报道对新闻学理论的影响
        1 、 可读性
        2 、 关注视角
        3 、 采访作风
        4 、 信息来源
第四章 故事化报道负面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思路
    三、 以叙述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四、 论文基本框架及对重要术语的界定
第一章 新闻写作研究的困境及研究方法的拓展
    第一节 、新闻写作研究概说
        一、 新闻写作研究的成就
        二、 新闻写作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叙述学,新闻写作研究的新视角
        一、 作为叙述的新闻
        二、 叙述学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三、 运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第二章 新闻叙述视角的变化
    第一节 、从单一视角到多元视角
        一、 新闻叙述的四种视角
        二、 人物有限视角,成功挑战单一视角新闻叙述
        三、 纯客观视角,挑战中的艰难发展历程
        四、 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与现实
        五、 小结
    第二节 、视角转变的实质及原因
        一、 视角转变的实质
        二、 视角转变的原因
第三章 新闻叙述主体的变化
    第一节 作为出场叙述者的新闻叙述主体
        一、 什么是第一人称新闻
        二、 记者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三种形式
        三、 第一人称新闻增多的意蕴
    第二节 新闻叙述主体角色的变化
        一、 角色转变的历时性考察
        二、 意识形态转型中记者的角色
第四章 新闻叙述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散文式新闻揭开新闻结构转变新篇章
        一、 新闻结构,意义的存在方式
        二、 新华体,中国新闻结构的代表
        三、 散文式新闻揭开新闻结构转变新篇章
        四、 重审散文式新闻论争
    第二节 、新闻结构突破程式化的两个走向
        一、 在规范程式有与无之间突破
        二、 叙述模式从以宣传为主向以新闻为主变化
第五章 结语:回归新闻--新闻写作改革不变的主题
    一、 从真实的角度看
    二、 从客观的角度看
    三、 从写作改革发展的四个阶段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附文: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回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J]. 王扬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4)
  • [2]隆莲法师摭记[J]. 王震宇. 中华书画家, 2016(03)
  • [3]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D]. 朱伟. 山东大学, 2014(04)
  • [4]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下部)[J]. 黄济人. 红岩, 2013(02)
  • [5]新闻报道主体的三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 欧阳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6]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人称[J]. 欧阳明.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01)
  • [7]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着述研究 ——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D]. 王勇. 上海音乐学院, 2006(01)
  • [8]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 李启军. 四川大学, 2005(02)
  • [9]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D]. 钟茜. 暨南大学, 2004(04)
  • [10]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D]. 黎明洁.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附:华罗庚骨灰安葬仪式在京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