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105例病原学分析

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105例病原学分析

一、105例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1](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文中指出急诊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且病情复杂多样,特别是急性感染性疾病,不仅是急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各种基础性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症感染患者常因病情危重故多数在急诊科首诊,由此也是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通常高于门诊的原因。急诊抗感染策略起始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后续则按病原学检查结果如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更加有的放矢治疗。

王富军[2](2019)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相关指标特点分析及病理学基础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前列腺炎可引起或加重老年BPH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但老年前列腺炎普遍未受到重视,那些因排尿不适就诊的老年男性患者,就诊时常被接诊医师误以为由前列腺增生引起,一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的前列腺炎患者甚至还常被怀疑为前列腺癌并经历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痛苦。因此,对于老年BPH患者,如何判断其是否合并有前列腺炎及合并何种类型炎症的研究空间较为广阔。PSA为前列腺产生的一种特有蛋白,是反映前列腺疾病的一个较敏感指标,在前列腺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病情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可反应机体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消长平衡的变化,比值越高,失衡越明显,炎症越重,已经被用于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诊疗中。那么组织学前列腺炎是否与血清PSA、外周血NLR等指标存在着相关性呢?这些指标又是否有助于诊疗组织学前列腺炎呢?为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前列腺炎的诊断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对诊疗青壮年前列腺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诊疗老年前列腺炎方面尚有不足之处。病理是医学界公认的疾病诊断“金标准”,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为明确前列腺炎诊断,刻意获取前列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又是不现实的。为此,本研究在分析前列腺增生组织炎症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NLR与前列腺增生组织学炎症的关系,同时分析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BPH患者的血清PSA及其相关指标的特点,旨在探索前列腺组织学炎症对血清PSA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诊疗组织学前列腺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第一部分:前列腺组织炎症病理特点分析目的:观察BPH患者前列腺组织切片存在炎症细胞情况,根据存在炎症细胞的类型对所合并的前列腺炎进行分类,并同时分析腺上皮的破坏程度。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菏泽市立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患者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入选100例患者。对这100例BPH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组织病理切片炎细胞特点详细分析,根据病理切片有无中性粒细胞和慢性炎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分为:A组,病理切片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也存在慢性炎细胞浸润;B组,病理切片中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C组,病理切片中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D组,无炎细胞浸润。与此同时,对每位BPH患者前列腺组织切片腺体上皮破坏程度进行详细分析并分为4级:0级,炎细胞和前列腺上皮细胞不接触;1级,炎细胞与前列腺上皮细胞接触但未破坏腺体;2级,炎细胞侵入腺体并破坏腺体或腺体塌陷;3级,腺体破坏或塌陷大于25%。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中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认为BPH合并组织学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中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而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认为BPH合并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中既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又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认为该BPH患者同时合并有组织学急、慢性前列腺炎。结果:所有前列腺病理组织切片中均有不同程度慢性炎细胞浸润和增生改变。A组:59例,B组:41例,C组:0例,D组0例。A组中腺体破坏程度0级7例,1级26例,2级23例,3级3例。B组中腺体破坏程度0级25例,1级15例,2级1例,3级0例。两组间腺上皮破坏程度比较,x2=34.107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BPH患者均合并有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表明良性前列腺增生与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关系密切;半数以上的BPH患者同时合并有组织学急性前列腺炎,且这些患者腺体破坏程度较大。第二部分: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NLR特点分析目的:分析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外周血NLR的相关性,以提高前列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整理第一部分中A组和B两组患者血常规报告单中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血常规由菏泽市立医院中心化验室使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所用静脉血为入院后第二天空腹肘部静脉血。分组依据第一部分中所分的A组(59例)和B组(41例)。对两组患者外周血NLR分别应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外周血NLR3.97±2.82;B组:外周血NLR2.73±2.21。A组外周血NLR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急性前列腺炎可升高外周血NLR,该比值可作为协助诊断BPH患者是否合并急性组织学前列腺炎的一个指标,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第三部分: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血清PSA相关指标特点分析目的:探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血清t PSA、f PSA、f PSA/t PSA、t PSAD、f PSAD的特点,以提高前列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整理第一部分中A组和B组患者术前血清t PSA、f PSA、f PSA/t PSA值三个指标的检测结果和超声所测得的前列腺三径值,t PSA值与f PSA值由菏泽市立医院中心化验室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定量测定试剂盒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f PSA/t PSA比值由分析仪自动计算。计算:前列腺体积(m L)=横经cm×前后径cm×上下经cm×0.52;t PSAD=t PSA/前列腺体积;f PSAD=f PSA/前列腺体积。然后对两组患者血清t PSA、f PSA、f PSA/t PSA、t PSAD、f PSAD值应用秩和检验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血清t PSA含量7.68(3.12,14.63)ng/m L,f PSA含量1.09(0.56,2.04)ng/m L,f PSA/t PSA比值0.16(0.1,0.23),t PSAD 0.13(0.07,0.25)ng/ml2,f PSAD 0.02(0.01,0.03)ng/ml2。B组患者血清t PSA含量3.6(1.24,10.15)ng/m L,f PSA含量0.76(0.25,1.51)ng/m L,f PSA/t PSA比值0.2(0.15,0.31),t PSAD 0.08(0.04,0.21)ng/ml2,f PSAD 0.02(0.01,0.03)ng/ml2。A组血清t PSA、t PSAD含量明显高于B组,A组f PSA/t PSA比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 PSA含量、f PSAD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组织学急性前列腺炎可引起BPH患者血清t PSA含量、t PSAD增高而f PSA/t PSA比值降低,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对血清PSA指标的影响较小。

常轲祎[3](2016)在《改良四杯法在前列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前列腺液(EPS,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细菌培养新方法;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chronic prostatitis)患者的病原学及其致病菌情况,分析前列腺液及精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于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男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96例,采用改良四杯法(Improved four-glass test)分别收集患者“初段尿、末段尿、前列腺液+按摩后尿、精液”,并于医院细菌室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均仔细阅读并认真填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Chronic Prostitis Symptom Index)评分表。结果:39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258例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阳性率65.15%,其中1例患者前列腺液及精液中均培养出“白假丝酵母菌”,其他均为细菌。238例患者前列腺液共培养出细菌333株,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占83.18%;161例患者精液共培养出细菌207株,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占80.66%;其药敏结果显示:仅对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及替加环素敏感率达1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显示,仅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达100%。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而其他细菌对常规的抗生素亦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改良四杯法”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也可提高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细菌检出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革兰阳性球菌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液中的病原微生物也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与前列腺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这一诊断的合理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WBC数与细菌培养阳性率有一定相关性;前列腺液及精液中培养出的病原微生物多为一种,混合感染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病原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联合应用抗生素及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并严格掌控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郝宗耀[4](2013)在《中国慢性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发生情况、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影响因素治疗情况及其与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的相关性。方法:对我国1560岁男性社区人群150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指数表(NIH-CPSI)、IIEF-5、人口统计学资料等30项内容,利用SPSS10.01软件分析,得出我国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发生率,了解我国慢性前列腺炎治疗状况;得出我国ED及PE发病状况及其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结果:发放调查表15000份,收到有效问卷12743份(84.95%)。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指数表(NIH-CPSI)及前列腺炎样症状评判标准,1071人具有前列腺炎样症状,我国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发生率为8.4%,其中年龄大于30岁者前列腺炎样症状患病率(11.2%)明显高于年龄小于30岁者(5.3%);前列腺炎样症状发生同年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文化程度、民族、有无其他性伴侣、情绪等因素有相关性;其中调查者中确诊慢性前列腺炎(CP)为571(4.5%)人,571人中有372(65.1%)人接受了正规长期治疗,年治疗次数约12次;治疗过程中有271(72.8%)人使用抗生素,其中有效及效果较好者占79.3%,患者的年平均治疗费用为8059元。本组已婚且有性活动的调查者共7372人,其中有5028(68.2%)人性功能正常,平均年龄为37.2±10.1岁;有1740(23.6%)人性功能下降,平均年龄为40.1±12.9岁;其中问卷中自评有勃起功能障碍的占12.0%,IIEF-5评分诊断为勃起功能障碍的占17.1%;自评组及评分组均具有随年龄发病升高的趋势,其中年龄5160岁组中ED自评及评分患病率为17.2%和29.1%;具有前列腺炎症状的已婚患者有771名,其中有39.3%自评为ED患者,通过IIEF-5评分为ED的有30.1%;已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有370例,其中自评ED占40.5%,评分为ED的占35.1%,两组都随年龄升高ED的患病率增加。其中问卷中回答有早泄的有1127(15.3%)人,平均年龄为34.9±10.5岁,非PE组年龄35.3±14.2岁,PE组疼痛评分、排尿评分、QOL评分分别为12.5±5.1、5.9±3.0、9.7±2.1,较非PE组的7.2±4.6、4.0±2.7、6.9±3.0明显升高(p值均<0.05);其中伴有前歹丨」腺炎样症状者771人中PE患病为494(64.1%)人,年龄介于3140岁组PE患病为189(58.7%)人,年龄介于4150岁组PE患病为103(56.3%)人,年龄介于5160岁组PE患病为89(76.7%)人;其中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有370例(5.0%),其中有137(36.9%)人患早泄,其PE患病率明显升高。结论我国男性人群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病与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前列腺炎患者中有大部分接受了正规治疗,治疗中抗生素使用率较高,治疗费用较高,总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我国男性人群勃起功能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人群中ED自评患病率低于评分患病率,在具有前列腺炎症状者和前列腺炎组中ED自评患病率高于评分患病率,推测可能是前列腺炎对患者的心理的影响所致,CP与ED关系密切;同时发现伴有CP的ED患者仅占总患者的1/41/3,可见还有多种原因导致ED。我国男性人群早泄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年龄呈负相关,认为早泄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症状;同时发现在具有前列腺炎症状的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患病率更高,后者尤为明显,提示我们在诊治早泄病人的同时,应考虑到是否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目的:根据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评估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探讨以主要症状诊断前列腺炎的准确性、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疗效评判标准。方法:通过多中心对安徽、北京、陕西、广州、四川、上海等多家医院门诊患者1500人及对照组200人填写慢性前列腺炎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前列腺炎有关症状的特点、自我评价、治疗情况、NIH-CPSI、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等27个问题,由经治医生协助填写调查表,并对患者/填表人进行评估、诊断、分型、分度。收集、整理资料后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新前列腺炎诊断标准暂定:符合任何1条主要症状者伴随/或不伴随次要症状,且经一定时间自我调整无缓解者可以诊断。分析我国目前前列腺炎诊治状况,比较现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新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1313份,其中正常人群93份,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问卷1220份。门诊1220例CP患者中第一次出现的症状是疼痛者有453(34.5%)人,排尿症状者有329(24.6%)人,两者均有者339(25.8%)人。本组CP患者出现有相关部位疼痛症状的有977(80.1%)人,出现有排尿症状的有841(68.9%)人。1220例CP患者中,疼痛症状评分为7.53±4.47,排尿症状评分为3.77±2.91,QOL影响分值为7.83±2.40,CPSI评分为19.13±6.24。对以上患者进行新方法评价,主要症状评分为14.17±6.07,次要症状评分为2.41±2.10,新方法总分为16.58±6.69。对1313份量表进行分析,对传统诊断方法、新方法两种诊断结果做一致性检验,以传统方法作为“金标准”,则新方法诊断CP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90.3%,正确指数为0.862,假阴性率为4.1%,假阳性率为9.7%,阳性预测值为99.2%,阴性预测值为62.7%。按照拟定的新方法诊断,填表的1220名CP患者中有50例为非病例,他们的症状特点如下:疼痛症状评分为0.48±1.84,排尿症状评分为1.14±2.16,但QOL评分及CPSI总分为6.24±2.67、7.86±4.40。其中具有精神心理症状、性功能障碍者、生殖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如滴白者分别有26、28、18、19例。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对CP患者次要症状的分析可知有精神、心理症状的有672(55.1%)人,有性功能障碍者564(46.2%),有生殖功能障碍者188(15.4%),其他症状如滴白等有351(28.8%)人。在医生的诊断方法中,依据NIH-CPSI的诊断CP患者184人,依据临床经验843人,依据NIH-CPSI的诊断和临床经验39人,依据临床经验和EPS涂片150人。根据主要症状可把前列腺炎分为无症状型、疼痛型、排尿型,两者兼有型,各占4.1%,27.0%,15.8%,53.1%。结论:目前门诊前列腺炎患者数量多,临床上前列腺炎的诊断、分型大多以经验诊断为主;以主要症状为依据进行前列腺炎诊断灵敏度高,特异度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以性功能障碍及生殖功能障碍为主要就诊原因的患者被诊为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假阳性。次要症状在诊断分度中起到一定作用,次要症状多的患者多为中重度CP。经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疗效评判方法及标准。

袁金玲[5](2011)在《前列腺液实验室检查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列腺液常规中白细胞的检查、细菌涂片的检查、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前列腺液中细菌16SrDNA基因的检测,探讨前列腺液病原微生物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指导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1)观察218例标本中白细胞的半定量计数的情况,比较WBC≥10个/视野和WBC<10个/视野二种情况时,培养法和PCR法中细菌的检出率,及支原体、衣原体的检出率;将WBC≥10个/视野的前列腺液标本用瑞氏染液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探讨不同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白细胞分类是否不同;将前列腺液标本用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在油镜下查找是否有细菌感染,同时与培养法和PCR法比较阳性率。(2)将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和支原体、衣原体培养,同时做药敏试验。普通培养采用血琼脂平皿、沙氏培养皿、L型培养皿;支原体采用解脲人型双向选择培养基,沙眼衣原体采用胶体金法。(3)采用PCR法检测前列腺液中细菌16SrDNA基因,结果与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采用常规方法检查白细胞,发现在细菌培养和PCR二种鉴定方法中,WBC<10个/视野和WBC≥10个/视野的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为主。直接用前列腺液做细菌涂片中发现,细菌涂片的阳性率低于细菌培养法和PCR法。但适合于门诊患者和急需拿到检验结果的患者。(2)218例前列腺炎患者普通培养中单一菌感染122例,混合感染1例;L型培养中与普通培养共同阳性且为同一种菌者76例,单纯L型培养阳性者3例;支原体、衣原体培养阳性46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中出现了1例中敏,仅万古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等5种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敏感性较高;大肠埃希氏菌中对阿米卡星、磷霉素、美洛培南、哌拉西林、头孢类(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肟)、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呋喃妥因等敏感性较高。(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检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细菌16SrDNA基因,218例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124例,这124例培养阳性标本PCR法全部为阳性,均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在培养法阴性的93例标本中,PCR法阳性率84.9%。细菌培养法与PCR法检测结果比较PCR法的阳性率高于培养法。结论(1)Ⅱ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白细胞并不一定都出现升高,出现前列腺炎症状即使白细胞处于正常也建议做病原学检查,以免被误诊为ⅢB型前列腺炎。(2)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如出现白细胞升高,则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3)细菌涂片适用于门诊病人和急需做出诊断的患者。(4)细菌感染是引起前列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也是引起前列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5)16SrDNA基因的检测可提高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率。

刘勤[6](2010)在《前列宁栓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观察前列宁栓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有效性。方法:按照诊断纳入标准,将60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男性患者,采用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前列宁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野菊花栓治疗,两组均为直肠给药,1粒/次,1次/天,疗程4周。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中医湿热瘀阻型评分表为主要指标;以前列腺液常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前列腺触诊为次要指标,观察两组药物疗效,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症状。结果:1中医湿热瘀阻证疗效评定:(1)试验组治愈率3.33%,显效率56.67%,有效率30.00%%,无效率10.00%,总有效率90.00%。(2)对照组治愈率0.00%,显效率36.67%,有效率40.00%,无效率23.33%,总有效率76.67%。2.给药后NIH-CPSI评分:试验组下降:(8.03±2.67)分,对照组下降:(4.47±1.87)分。3.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疼痛和排尿症状方面,症状评分均有下降。4.安全性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宁可以较为显着的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排尿不适等症状,提高生活治疗,临床使用安全。

何丽清[7](2009)在《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三部分。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整理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的研究文献资料,掌握了目前西医、中医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治疗用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而抗生素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容易复发。中医药既可调节机体整体状况,又针对前列腺局部的病理变化,有独特的优势。当归贝母苦参丸主要用于治疗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且治疗效果很好,但对本方的实验研究和全方的药理研究未见文献报道,至今仍是空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西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CBP与湿热和血瘀的关系。CBP的发生与湿热、血瘀血虚密切相关,湿热兼瘀证是其常见证型,其治则当是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兼以温补。通过参考历代文献对当归贝母苦参丸全方及方中药物的论述,分析了该方的组方特点为苦辛同用,清宣兼施,利湿之中有润燥之品相兼,治血之中有理气之味匡助,气血并调,上下兼顾,药味简炼,配伍精当。阐明了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用该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实验研究目的:(1)对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CBP的效果进行观察、评价;(2)对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CBP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将体重25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利用微创技术开腹在直视下前列腺局部注射大肠埃希菌制备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2周后,各组大鼠灌胃用药。当归贝母苦参丸由传统的丸剂改为适合用于实验的煎剂,按成人临床每日服用剂量当归15g、浙贝母20g、苦参15g,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成人用药剂量的14倍、7倍和3.5倍,含生药浓度为1.1667g/ml、0.5833g/ml和0.2917g/ml。西药对照组用诺氟沙星悬浮液,按成人每日用量0.8g的7倍,药物浓度为0.0093g/ml。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用等容量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按1ml/100g体重/d,每日1次,用药4周后取材,观测指标。(1)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大小、硬度、颜色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2)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变化;(3)各组大鼠前列腺白细胞(WBC)及卵磷脂小体(SPL)计数;(4)测各组大鼠全血粘度;(5)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6)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7)放免法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液中双氢睾酮(DHT)、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改变;(8)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从基因水平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IL-1βmRNA、TNF-α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1)当归贝母苦参煎剂能显着减小CBP大鼠病变范围,减轻前列腺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能显着降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间质纤维增生程度,增加腺腔内分泌物;能显着减少CB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白细胞数,增加其中的卵磷脂小体数。实验数据表明,当归贝母苦参高剂量煎剂治疗CBP的效果为最好。(2)当归贝母苦参煎剂能显着降低CBP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对于CBP模型大鼠的前列腺组织,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可以显着升高其中的SOD含量和降低MDA含量;可显着降低其中DHT的含量;对其中的SIg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能显着下调其中ICAM-1的表达;能显着升高其中的IL-2含量和降低IL-8含量,而对IL-6含量有轻微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能显着减少其中的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产生,这不仅是在细胞水平基础上,而且在基因转录水平上得到印证。(3)当归贝母苦参高剂量煎剂在降低CBP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升高其前列腺组织中的SOD、IL-2的含量,降低其中ICAM-1、TNF-α的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降低其中的IL-1β、IL-8、DHT含量,降低其前列腺组织中TNF-αmRNA、IL-1βmRNA的基因表达等方面优于阳性对照药。结论:(1)本课题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了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CBP具有良好的效果,证实了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CBP疗效的确切性。(2)从前列腺组织的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阐述了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理。当归贝母苦参煎剂主要作用机理可能在于:①具有较好的抗炎、抗纤维增生、杀菌作用;②可恢复前列腺的分泌功能,对腺体有促分泌作用;能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药物在前列腺中的渗透;③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④能降低前列腺组织中的DHT;⑤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内的免疫分子有调节作用,降低ICAM-1的阳性表达,增强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这为临床上使用本方提供了确切证据,表明本研究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和创新性。但本实验对当归贝母苦参煎剂调节前列腺中IL-6和SIgA水平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王丹霓,王和,罗振华[8](2009)在《呼吸道和男性泌尿生殖道非脑膜炎球菌与非淋球菌奈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淋球菌与非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引起呼吸道及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8例急性尿道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按摩液或/和精液标本以及19例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痰标本,分别接种血琼脂培养基或/和淋球菌琼脂培养基,置5%CO2培养箱内37℃培养18-24h。分离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分别进行氧化酶与生化反应鉴定、药物敏感试验以及淋球菌隐蔽性质粒pJD1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从27例患者的前列腺液、精液及痰标本分别分离到28株革兰阴性双球菌,其中8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前列腺液与精液标本分离8株,包括粘液奈瑟菌3株、灰色奈瑟菌4株、嗜乳糖奈瑟菌1株;1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分离20株,包括嗜乳糖奈瑟菌7株、微黄奈瑟菌4株、粘液奈瑟菌4株、灰色奈瑟菌2株、干燥奈瑟菌2株、多糖奈瑟菌1株。分离菌株的淋球菌隐蔽性质粒Pjd1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26株(92.6%)形成与淋病奈瑟菌一致的阳性反应。获自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28株非淋球菌和非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对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和磷霉素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明显的耐药性(23.1%~100%)以及多重耐药性。结论人体上呼吸道的某些正常菌群奈瑟菌也可感染人类呼吸道和男性泌尿生殖道,引起淋病样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等疾病。常规细菌学的形态检查、氧化酶试验甚至检测隐蔽性质粒以及其他淋球菌非特异性基因的方法,可导致对于非淋球菌和非脑膜炎球菌奈瑟菌感染的误诊与漏诊。感染泌尿生殖道和呼吸道的非淋球菌和非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对临床常用的许多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是导致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治疗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9](2008)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中指出卫医发[2004]2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军区、各军兵种联(后)勤部卫生部,总参三部后勤部卫生处、总参管理保障部、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

韩富强[10](2007)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以排尿刺激症状和膀胱生殖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于20岁~50岁,青春期前很少患病。估计在全世界男性中的患病率为9%~14%。在我国,其病理发病率为24.3%。由于对C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治疗的效果不令人满意,以致CP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远比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更为严重。因此,有必要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精浊”的范畴,其病位在精室、精窍,与肾和膀胱相关,同时与肝、肺、脾、心、三焦等也有密切关系。其病机特点是: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一定的优势,尤其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疗法,能够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近年来大量文献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尚不统一,辨证分型不规范;②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③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不严谨,很少遵循随机、对照、双盲法的原则,很少描述随访及不良反应等。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目前关于CP的中医辨证分型各家报道不一,很少专题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CP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及生物学特征指标在各证型中的出现频率,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生物学特征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此次调查共收集病例918例,统计结果表明,CP以气滞血瘀证(89.76%)、湿热下注证(74.07%)为主,且二证多合并出现(68.41%),一部分患者可夹杂肾阳虚证(7.95%)或肝肾阴虚证(10.24%)。肝肾阴虚证较为少见,且以夹杂证出现。随着年龄增加,肾阳虚证的出现频率有升高趋势。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前列腺触诊情况与四种证型的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肾阳虚关联性最高。再次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肾阳虚与前列腺变小高度相关(OR=15.422),因此可以认为前列腺变小对诊断肾阳虚有高度提示意义。湿热下注证与前列腺饱满相关性强,其标准回归系数大于0,优势比值大于10。同时发现EPS中WBC计数,与湿热下注型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89241,OR值为2.619,相关性最高,即随着EPS中WBC的增多,患者为湿热下注型的可能性,较其他证型越来越大;EPS中卵磷脂小体计数,与肾阳虚型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84462,OR值为1.725,相关性最高,即随着卵磷脂小题的减少,肾阳虚的可能性,较其他证型越来越大;EPS中WBC计数,与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呈负相关,且其OR值均<1;EPS中卵磷脂小体计数,与湿热下注型负相关,与气滞血瘀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而言,特异性不高。说明中医证类与生物学特征指标之间存在函数关系,但生物学指标对于证类的诊断是弱特异性的,只能作为中医证类判别手段的补充或延伸。通过对CP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肾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的中医病机基本认识,对临床治疗CP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生物学指标判别分析,揭示了生物学特征指标与中医证型的联系,对中医证候的诊断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105例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5例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相关指标特点分析及病理学基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前列腺组织炎症病理特点分析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NLR特点分析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血清PSA相关指标特点分析..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方法
附录二:合并急、慢性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原始数据资料
附录三:合并慢性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原始数据资料
综述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改良四杯法在前列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设备材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设备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结果
    3 396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
    4 396例患者前列腺液中WBC数与培养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5 主要细菌培养的药敏结果:表 5.1
    6 治疗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前列腺炎的分型变化
    2 一种新的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改良四杯法
    3 前列腺液中WBC数与培养阳性率的关系
    4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的菌株分布情况
    5 细菌耐药情况及治疗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生殖系统炎症致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慢性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慢性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及疗效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前列腺液实验室检查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设备
        2.1.1 质控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用主要抗生素
        2.1.5 16SrDNA基因测定的引物
    2.2 方法
        2.2.1 临床病例
        2.2.2 标本采集
        2.2.3 前列腺液的白细胞检查和细菌涂片检查
        2.2.4 细菌培养
        2.2.5 药敏试验
        2.2.6 前列腺液中16SrDNA基因的检测
        2.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前列腺液的白细胞检查和细菌涂片检查结果
        3.1.1 白细胞的半定量计数结果
        3.1.2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
        3.1.3 细菌涂片结果
    3.2 前列腺液病原学检测结果
        3.2.1 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3.2.2 L型细菌培养结果
        3.2.3 真菌培养结果
        3.2.4 支原体、衣原体培养结果
    3.3 药敏结果
        3.3.1 细菌培养药敏的结果
        3.3.2 支原体药敏结果
    3.4 前列腺液中16SrDNA基因的检测结果
        3.4.1 扩增产物分析
        3.4.2 PCR法与培养法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药敏实验
        3.1.1 病原菌的构成
        3.1.2 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2 前列腺液中16SrDNA基因的检测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的意义
    3.3 细菌涂片的临床实用性
    3.4 白细胞与慢性前列腺炎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前列宁栓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试验终止或脱落
    3. 试验方案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5 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病名的探讨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治疗及用药
        4 其它治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当归贝母苦参丸的研究进展
        1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2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的临床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中篇 理论研究
    1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湿热的关系
    2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血瘀的关系
    3 历代文献对当归贝母苦参丸的论述
    4 当归贝母苦参丸的组方特点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药效研究
        实验一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WBC和SPL计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机理研究
        实验一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中SOD和MDA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中DHT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中SIgA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中ICAM-1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中IL-2、IL-6和IL-8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七 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中TNF-α、IL-1β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8)呼吸道和男性泌尿生殖道非脑膜炎球菌与非淋球菌奈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病原菌分离培养
    1.4 常规细菌学鉴定
    1.5 PCR鉴定
    1.6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生物学特性
    2.2 PCR反应
    2.3 药物敏感性
3 讨论

(10)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中医综述: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前列腺”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名认识
        1.3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临床研究
        2.1 证候研究
        2.2 治法及方药研究
    3 问题和展望
    4 参考文献
西医综述: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概念及分类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2.2 微生物感染
        2.3 尿液返流
        2.4 自身免疫反应
        2.5 盆底肌群痉挛性疼痛
        2.6 神经源性炎症
        2.7 精神心理因素
        2.8 细胞因子的作用
    3 临床症状及诊断
        3.1 临床症状
        3.2 诊断方法
        3.3 诊断标准
    4 治疗
        4.1 口服药物疗法
        4.2 前列腺按摩法
        4.3 物理疗法
        4.4 规律排精
        4.5 心理疗法
        4.6 前列腺内药物注射疗法
        4.7 直肠粘膜下穿刺注药
        4.8 经输精管置管联合用药治疗
        4.9 尿道灌注疗法
        4.10 经肛门给药
        4.11 手术疗法
        4.12 肉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
        4.13 抗纳米细菌治疗
    5 问题及展望
        5.1 病因认识仍不清楚
        5.2 分类和诊断标准不统一
        5.3 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
        5.4 治疗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中医证型分布频率
        3.2 中医证型按年龄段的分布频率
        3.3 症状、体征分布频率
        3.4 生物学特征指标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关于调查对象及诊断方法
        4.2 CP证类特点
        4.3 CP发病年龄特点
        4.4 CP的症状与体征
        4.5 前列腺触诊情况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4.6 生物学特征指标对鉴别诊断的意义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非特异性)临床指导原则(1997 年版)
    附录2 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临床观察表

四、105例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 中国急救医学, 2020(11)
  • [2]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患者相关指标特点分析及病理学基础探讨[D]. 王富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3]改良四杯法在前列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常轲祎. 郑州大学, 2016(03)
  • [4]中国慢性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的初步研究[D]. 郝宗耀.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5]前列腺液实验室检查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中的研究[D]. 袁金玲. 中南大学, 2011(01)
  • [6]前列宁栓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观察[D]. 刘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7]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实验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研究[D]. 何丽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呼吸道和男性泌尿生殖道非脑膜炎球菌与非淋球菌奈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与临床研究[J]. 王丹霓,王和,罗振华. 贵州医药, 2009(03)
  • [9]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A].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2008
  • [10]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感染性尿道炎继发慢性前列腺炎105例病原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