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

中国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

一、中国科研组织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赵明静[2](2021)在《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镇化人口超过60%,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中各类要素高频流动的需求带动城市物流的蓬勃发展,同时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城市公共安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实现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认清城市物流运营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完善治理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对现实困境进一步分析,归纳当前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征及规律,进而构建高效且精细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案。以前的物流企业为保证物流运营安全,大多采取加强监管、安全宣传等传统手段。但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耗费给物流企业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目前物流风险研究领域已存在大量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但是仍亟需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目前的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过度依赖经验判断和专家知识,风险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需要继续完善;此外,由于事故数据记录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数据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如何对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的流程,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统计分析2008~2020年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分别对事故类型、事故时间、风险源、后果等多个角度作统计,并结合死亡人数、事故等级等指标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详细梳理事故风险因素及相关规律,使后续风险因素集的建立有据可依;(2)利用文献法与业务流程分析法对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风险因素候选集,采用NASA-TXL量表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两个属性下利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法对候选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筛选梳理,建立最终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并对风险因素的独立性进行检验,为后续建立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奠定基础;(3)提出了改进的Apriori算法快速挖掘频繁项集,设计出标准化的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流程,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手段,基于建立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对统计的235起事故进行分析,共得到374条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并对高支持度关联规则、高置信度关联规则以及所有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结果可以得出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呈现显着的聚集特征;(4)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的初始结构,通过因果映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最终的贝叶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对风险进行结果评估及原因推理,通过敏感度分析,揭示了“人-车-货”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在提升城市快递物流作业能力、规避公共安全风险方面是有效的。(5)提出了粒子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将模型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PSOGRNN模型具有预测准确率高、稳定性高、误差较小的优点,对风险等级进行预测并提前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共有图53幅,表49个,参考文献144篇。

刘思远[3](2021)在《越野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制动系统在保证车辆行驶安全的诸多子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实现车辆各种减速意图的重要途经,同时能够确保驾驶人员的安全。传统的制动系统通常采用气制动、气顶液制动和全液压制动的方式,其中全液压制动以其比功率密度高,布局紧凑,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制动系统被赋予更多的任务,新的制动系统要求能够提供更多的操纵自由度、获得更精确的制动力、感知更多的外界信息,并且提供与其它系统协同工作的标准接口等,传统制动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本文依托于吉林大学与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以某型号8×8全电驱动越野车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履带车辆全液制动系统基础上,按照新一代轮式机动平台独立电驱动的要求,开发设计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论文详细的介绍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及其各组成部分(动力源、驻车制动、行车制动)的工作原理,叙述了双回路脚制动阀、继动阀等关键液压元件的功能和原理;建立了双回路脚制动阀、继动阀的理论模型以及电液联合制动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并通过台架实验验证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运用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双回路脚制动阀的单、双回路特性以及同步性,继动阀的比例特性;通过在仿真模型中逐一改变蓄能器初始压力及容积、双回路脚制动阀上弹簧刚度及阀芯遮盖量、继动阀复位弹簧刚度等诸多参数分析了对电液联合制动输出和响应特性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此套电液联合制动系统满足制动要求,并为整车的装车实验和电液联合制动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王猛[4](2021)在《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汽车不断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成为了当前汽车产业革命发展的主要进攻方向和技术竞争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汽车制动系统也逐步向机电一体化、集成化和模块化发展方向迈进。传统真空助力器形式的制动系统,受其机构及工作机理的限制,具有制动时人机制动力相互耦合,建压响应缓慢等不足,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要求制动系统应具有人机制动力解耦、轮缸液压力精确调节、制动压力响应迅速,以及摩擦制动与电机回馈制动精确协调控制等功能。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高度人力失效备份及功能冗余结构的集成式新型线控制动系统设计方案,并对其制动控制策略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的、人机制动力相互解耦、能有效利用人力失效备份、且具有双制动主缸/双电机结构形式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并在对其组成单元结构方案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制动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和参数匹配。通过搭建制动系统AMESim模型,验证了制动系统增压速率超过24MPa/s,0.25s制动压力即可达到10MPa,开环性能指标满足线控制动系统设计要求。(2)以某款A0级乘用车制动踏板单元实车实验数据为基础,匹配了主动式制动踏板感觉模拟器相关元器件参数,并搭建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制动踏板感觉模拟策略BFI分数达到80分以上,且系统元器件参数的改变对制动踏板特性曲线影响较小,同时改变控制参数,可主动调节制动踏板特性曲线,表明主动式踏板感模拟器具有可主动调节踏板特性的效能。(3)鉴于制动踏板行程与制动主缸液压力一致性的功能需求,且考虑到线控制动系统主缸建压时受摩擦、PV特性、液压管路膨胀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外界摄动量的主缸液压力滑模鲁棒控制策略。通过搭建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在输入不同参数的方波与正弦波期望信号下,验证了所提出的液压力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且控制精度较高。(4)基于所提出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能够实现制动管路Ⅱ型布置与X型布置的灵活切换,提出了一种基于Ⅱ型布置形式的定频式车轮防抱死控制策略,并建立了 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在低附着、对开路面及高附着路面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制动效能及制动时车辆方向稳定性均有所改善,满足车轮防抱死功能要求。(5)基于Ⅱ液压管路布置形式下的防抱死控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策略,研究了制动系统部分失效时,容错控制维持制动系统制动性能的能力。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故障发生时,容错控制能够保证制动性能的稳定,且偏离期望值较小,容错控制效能较好,证明了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综上,所提出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开环性能指标满足线控制动系统参数匹配要求,同时制动踏板感模拟器能够很好的模拟驾驶脚感,主缸液压力可精确控制,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容错控制在控制功能冗余层面满足线控制动系统功能失效备份要求,保证了制动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因此,所提出的制动系统在方案设计、参数匹配、性能分析、控制策略的提出等方面初步满足要求。图[58]表[10]参考文献[99]

张丹[5](2021)在《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净化患儿的临床资料,筛查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以期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提供评估工具,提高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水平,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资料、疾病治疗相关因素、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实验室相关指标以及彩超诊断结果等。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结果,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8例患儿资料为DVT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16例患儿资料为非DVT组。统计分析:首先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采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OR值及其95%CI,根据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应的公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建立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为医务人员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结果:1.单因素分析:入院方式、小儿危重症评分升高、制动、躁动、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管路凝血、抗凝不达标、导管功能障碍、APTT可能会导致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是预测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影响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根据对应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公式,构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为:(?)4.风险预测模型评价:本研究中构建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约登指数为0.426,敏感性67.6%,特异性75%。结论:1.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精准干预,以避免或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2.本研究中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力为中等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结合临床实际使用该模型可以及时评估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赵士舒[6](2021)在《基于驾驶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驾驶人的驾驶风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可分成激进、中性、保守等类型,但驾驶风格受到驾驶任务、驾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同风格间的转变,尤其是特定场景下的短时驾驶风格变化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当多方发生交通冲突时,各方短时驾驶风格量化评价结果是制定预警信息和决策建议的重要依据。若处于驾驶博弈中的驾驶人能够及时了解对方驾驶行为特征并采取针对性操作,这样就可以化解驾驶博弈,极大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水平和通行能力。短时驾驶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驾驶人的驾驶风格在不同场景下存在差异,同时风格评价结果需要根据短时行驶数据流进行实时更新。基于以上特点,本文采用驾驶倾性的概念作为连接具体操作行为与短时驾驶风格的桥梁,以驾驶倾性作为评价工具对驾驶人的短时驾驶风格进行量化,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量化评价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驾驶风格影响因素分析及参数筛选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对驾驶信息参数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影响驾驶风格的具体参数集;根据同一驾驶人在不同场景下具有不同驾驶倾性的研究思路,从参数集中筛选典型场景(跟驰、换道、超车)的驾驶行为参数,得到了用于表征驾驶风格的加速操作、制动操作、转向操作等行为参数集。(2)典型场景下驾驶行为数据分布特征研究进行道路试验,收集得到了10位驾驶人的自然驾驶数据,分别提取跟驰、超车、换道场景数据;应用时间序列符号化算法对典型场景下的驾驶行为数据进行降维和字符化替换;对典型场景的驾驶行为字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得到每位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参数频率分布折线图,通过高斯拟合和伽马拟合得到了拟合后的概率分布曲线;对比同一驾驶行为参数的不同场景拟合曲线,分析了不同场景驾驶倾性差异,证明了基于场景划分评价驾驶风格的合理性。(3)基于驾驶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量化方法研究组合相邻3个字符得到驾驶操作片段,建立操作片段组成成分和驾驶操作程度之间的映射关系,进一步统计得到片段中字符对应的隐马尔可夫参数矩阵;将原始字符序列数据输入Viterbi模型,输出倾性状态辨识序列,倾性状态为内倾、中性、外倾;根据外倾数据占比和内倾数据占比计算得到外倾值,用于量化表征典型场景下特定参数对应的驾驶倾性;根据不同参数外倾值计算结果,应用熵权法确定同一场景下各参数对应权重,计算得到了该场景下的加权外倾值,用于评价该场景的短时驾驶风格。(4)短时驾驶风格量化的混行环境预警应用分析根据外倾值和加权外倾值计算结果,对10位驾驶人的短时驾驶风格进行了完整的定性和量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各驾驶人赋予了操作特征标签,同时确定了传递给周围车辆的预警信息;在不同场景下选取特定驾驶人组进行预警应用案例分析,为本文所述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所提出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方法,可根据车内总线的短周期数据,以驾驶倾性辨识作为主要方法对驾驶人加速、制动、转向操作特征进行量化、定性描述,从而达到对短时驾驶风格进行准确评价的目的。另外,该方法亦可用于智能车辆驾驶系统的个性化参数调校。

陈佳倩[7](2021)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市域快线安全线长度建模与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而安全线作为市域快线中的重要配线,其长度却一直未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在《市域快轨交通设计规范》中对安全线长度的固定取值无法适应不同的站场,且“在特殊情况下可采取措施缩短安全线”的条例也未给出明确可以量化的缩短长度计算方法。不同线路、不同运行场景下,安全线长度的取值是否可随需求进行改变,或特殊条件下如何缩短安全线长度,是困扰着线路设计人员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首先从基本定义和设计规范两方面对安全线的作用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六种安全线基础类型。对相似配线(避难线和安全距离)进行辨析,得到安全线设置的根本原因——列车发生故障而冒进信号。针对列车故障,从ATP系统和制动系统的故障情况这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将列车制动系统制动失效作为安全线长度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安全线长度的计算实质上是列车故障制动距离的计算。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列车制动失效情况下触发紧急制动并冲入安全线的长度计算模型,并根据安全线类型分为接正线形式安全线和接折返线形式安全线两种基础模型。通过安全线模型对触发紧急制动前的列车工况进行分析,建立牵引、制动、巡航、惰行四种工况下的安全线长度计算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四种模型进行决策,得到安全线长度计算主模型。接着,对安全线长度模型进行计算,主要包括ATP防护曲线、列车制动起模点和制动故障制动距离的研究与计算。采用IEEE典型安全制动模型计算ATP防护曲线,使用反算法计算得到列车起模点。针对列车制动故障制动距离,提出列车制动失效比。基于列车制动力分配原则,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对失效过程中的列车制动力进行分配控制,使用simulink仿真计算得到列车故障制动距离。同时,对于特殊情况需缩短安全线长度的需求,探究制动失效比、制动初速度、线路坡度和列车载荷对安全线长度取值范围的作用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法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安全线辅助模型对安全线长度进行综合计算,采用随机失效的仿真计算方法,验证计算所得安全线长度有78.6%的概率可保证列车安全停车。最后,根据以上对安全线长度模型及算法研究,设计了安全线长度计算软件,软件能根据用户输入数据进行安全线长度计算,并模拟列车运行,得到特定条件下的安全线长度,为实际线路安全线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图76幅,表18个,参考文献70篇。

钟富秀[8](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2)明确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以便医护人员更好识别ICU-AW。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某省心脏医学中心CPB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CPB资料和超声测量的数据。按超声诊断标准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对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其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结果(P<0.05)的所有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取方差膨胀因子<3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P<0.05)作为独立风险因素。基于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内部验证和图形校准对列线图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CPB术后所有患者的横截面积、肌肉层厚度和肌肉纤维进入腱膜的角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CU-AW组患者肌肉下降较明显。(2)本研究共纳入473例患者,其中ICU-AW组241例,非ICU-AW组232例,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为50.95%。男性患者253例,发生ICU-AW共140例,占比55.34%;女性患者220例,发生ICU-AW共101例,占比45.91%。(3)在241例ICU-AW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69±11.59)岁,其中41~60岁的患者123例,占比例最高为51.04%;体重指数超重的患者119例,占比接近一半为49.38%。(4)CPB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大部分为II级和III级,总占比88.4%。ICU-AW组心功能III级和IV级占比例大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3.88±8.72)%,ICU-AW组低于非ICU-AW组。患者术前巴氏量表分级大部分为III级,占比81.8%,ICU-AW组I级多于非ICU-AW组,而III级却低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CPB时间为(129.43±59.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9.93±39.06)min,平均手术时间(266.67±87.11)min,ICU-AW组均高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为(22.29±3.52)分,ICU-AW组高于非ICU-AW组。(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巴氏量表分级、钙离子、白蛋白、乳酸、总胆红素、肌酐、尿素、肌钙蛋白、肌酸激酶-1、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最低鼻温、滤液输出量、术中输注红细胞、术中输注血小板、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不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血红蛋白、血小板、术后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及疾病转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7)基于以上7个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18~0.856);标准曲线和预测曲线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9。结论:CPB术后患者的肌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ICU-AW患者的肌肉萎缩较明显。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CPB术后患者心功能III级以上,较低的射血分数,较差的自理能力,较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高的APACHE-II评分,较低的最低鼻温,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基于以上因素,ICU-AW发生率较高。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符合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郭战伟[9](2021)在《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试验对钢轨的伤损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基于轮轨滚动半径差ΔRRD2和ΔRRD3研究了轮轨蠕滑产生及影响机理。分析了重载曲线地段钢轨伤损产生原因,并给出措施建议。建立了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可详细研究各参数对轮轨接触和蠕滑的影响,并通过非线性临界速度、直曲线通过性能等动力学计算以及轮轨蠕滑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调研总结了我国重载铁路典型的钢轨伤损,主要包括:钢轨侧磨和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等。探讨了车辆运行中轮轨蠕滑的产生机理,分别研究了ΔRRD2和ΔRRD3两个参数的变化对于轮轨蠕滑的影响。结合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对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建议提高轮轨强度、优化设计轮轨廓形、轮缘和轨距角处润滑、外轨设置适当的欠超高。(2)提出了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基于轮轨蠕滑最小化的适合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并对采用打磨廓形后的钢轨进行了性能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对大秦线的钢轨磨损及损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测量了实验线路钢轨廓形,基于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钢轨打磨廓形数据库,进行了轮轨等效锥度、接触位置等接触分析,并基于静态结果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钢轨打磨廓形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适用于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该技术在多个试验段进行了应用,取得了延长使用寿命的预期目的。此外,还对采用了打磨廓形的钢轨进行了试验,从钢轨的拉伸、冲击、残余应力等方面验证了通过总重由标准规定的9亿吨延长到15亿吨以上的钢轨仍具有与新轨相近的性能,使用中未出现钢轨性能失效问题,与未打磨的钢轨相比,其伤损率显着降低,表明钢轨打磨廓形技术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3)研究了钢轨摩擦控制机理,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并应用于典型工点。分析内外钢轨摩擦系数在不同范围内变化时,轮轨横向力、磨耗功、轮轨蠕滑率、脱轨系数等性能指标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为钢轨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根据宝天线上进行的相关钢轨摩擦控制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线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韩万里[10](2021)在《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车-路环境组成的交通系统中,驾驶员是系统主体,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核心。近年来针对主动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对于重型货车等大型营运性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的研究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以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安全风险为研究对象,设计出适用于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把对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控制转换为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以提高和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丰富了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为重型货车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分析与安全风险研究提供思路和实验方法。首先,在总结分析重型货车运行安全、驾驶行为特征、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方法及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思路。修正拓展了驾驶行为定义,对驾驶行为进行分类,梳理了各类相关概念之间定义关系;基于交通心理学及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因果连锁理论等,结合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交通事故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表征框架。其次,基于统计学与心理学理论,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交流访谈、观察法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出了适合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特征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表现特征,并对验证了量表的合理与有效性。然后,将相关性分析、多重对应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相结合,分析不同属性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各种驾驶行为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预测方法,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全面分析影响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发生动机因素,找出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关键因子及其影响度。再者,基于驾驶行为量表,从重型货车驾驶员的积极行为、一般违规行为、错误驾驶行为、疏忽大意驾驶行为及风险/攻击性驾驶行为5个方面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指标体系。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相融合的方法对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融合赋权,将灰色关联度与TOPSIS综合评价法相融合的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模型,实现对不同群体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综合评价。最后,基于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及其数据统计学特征,以重型货车驾驶员属性及其驾驶行为为自变量,以重型货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因变量。应用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用于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建模的自变量。并提出基于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方法,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说明驾驶员及其驾驶行为特征参数之间的关联特征对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结果的影响。并对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预防事故的措施与建议。研究成果丰富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有助于提高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视程度,为重型货车驾驶员不当驾驶行为的矫正与积极驾驶行为的培养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制定相关安全措施政策或规章、开发重型货车碰撞预警系统等提供指导。可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提高驾驶安全性,预防或减少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发生。

二、中国科研组织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研组织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物流风险研究综述
        1.2.2 事故模型综述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事故统计分析
    2.1 城市物流系统概述
        2.1.1 城市物流系统的概念
        2.1.2 城市物流系统的特征
        2.1.3 城市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
        2.1.4 城市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2.2 风险的相关理论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2.2.2 风险管理概述
    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3.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3.2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分析
    3.1 风险因素分析
        3.1.1 风险因素分析流程
        3.1.2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3.1.3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3.1.4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领域风险因素分析
    3.2 风险因素识别
        3.2.1 文献法识别
        3.2.2 业务流程分析法识别
        3.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集
    3.3 关键风险因素集的构建
        3.3.1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的基本流程
        3.3.2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原则
        3.3.3 关键风险因素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4.1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4.1.1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4.1.2 快速挖掘频繁项集的VS_Apriori算法
        4.1.3 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4.2 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处理
        4.2.1 风险分析
        4.2.2 数据分析
        4.2.3 数据处理
    4.3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
        4.3.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
        4.3.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
    4.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4.4.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4.4.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4.4.3 所有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动态风险评估
    5.1 贝叶斯网络概述
        5.1.1 贝叶斯网络原理
        5.1.2 参数学习
        5.1.3 结构学习
        5.1.4 贝叶斯网络推理
    5.2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5.3.1 初始网络构建
        5.3.2 网络结构改进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确定
    5.4 动态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
        5.4.1 后验概率分析
        5.4.2 敏感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研究
    6.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预测方法
        6.1.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6.1.2 粒子群算法概述
        6.1.3 PSO-GRNN预测模型概述
        6.1.4 模型性能评价标准
    6.2 基于PSO-GRNN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模型
        6.2.1 数据准备
        6.2.2 基于PSO-GRNN算法的风险预测
        6.2.3 预测结果分析
    6.3 城市物流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
        6.3.1 风险预防措施
        6.3.2 风险控制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流公共安全事故详表
附录B 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越野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气压制动
        1.2.2 气液制动
        1.2.3 液压制动
    1.3 制动系统关键元件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2.1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2.1.1 动力源
        2.1.2 驻车制动
        2.1.3 行车制动系统
    2.2 蓄能器工作原理及理论模型建立
        2.2.1 蓄能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2 蓄能器理论模型建立
    2.3 双回路脚制动阀工作原理及理论模型建立
        2.3.1 双回路脚制动阀工作原理
        2.3.2 双回路脚制动阀理论模型建立
    2.4 继动阀工作原理及理论模型建立
        2.4.1 继动阀工作原理
        2.4.2 继动阀理论模型建立
    2.5 电液比例伺服阀
        2.5.1 电液比例伺服阀工作及控制原理
        2.5.2 电液比例伺服阀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及关键元件仿真模型建立
    3.1 双回路脚制动阀仿真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3.1.1 双回路脚制动阀仿真模型建立
        3.1.2 双回路脚制动阀特性分析
    3.2 继动阀仿真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3.2.1 继动阀仿真模型建立
        3.2.2 继动阀特性分析
    3.3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3.3.1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3.2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特性分析
        3.3.3 全液压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3.4 全液压制动系统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1 蓄能器影响因素分析
        4.1.1 蓄能器容积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1.2 蓄能器初始充气压力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2 双回路脚制动阀制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双回路脚制动阀上弹簧刚度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2.2 双回路脚制动阀阀芯遮盖量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2.3 双回路脚制动阀复位弹簧初始压缩量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3 继动阀制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1 继动阀复位弹簧刚度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3.2 继动阀复位弹簧初始压缩量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仪器选型及布置
    5.3 实验工况设置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电控系统正常状态下电液联合制动
        5.4.2 电控系统故障状态下电液联合制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伺服型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电液伺服型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3 电机+高压蓄能器型电液伺服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线控液压制动踏板感模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2 制动主缸液压力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3 车轮防抱死控制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4 制动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设计及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设计
        2.2.1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2.2.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
        2.2.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分析
    2.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2.3.1 常规制动模式
        2.3.2 失效制动模式
    2.4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性能指标匹配及建模
        2.4.1 车辆制动动力学分析
        2.4.2 制动系统静态特性数学模型
        2.4.3 制动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2.5 制动系统开环性能参数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控制策略及制动感觉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制动踏板系统结构特性分析
        3.2.1 传统制动踏板结构及特性分析
        3.2.2 线控制动系统制动踏板结构及特性分析
    3.3 制动感觉评价及一致性分析
        3.3.1 制动感觉定义
        3.3.2 制动感觉评价指标
        3.3.3 制动感觉一致性定义
    3.4 制动踏板模拟器动态模型
    3.5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控制策略
        3.5.1 插值法制动踏板感模拟控制策略
        3.5.2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仿真模型
    3.6 仿真分析
        3.6.1 制动踏板操纵机构杠杆比影响因素
        3.6.2 弹簧预置力影响因素
        3.6.3 液压缸活塞直径影响因素
        3.6.4 伺服阀阻尼比影响因素
        3.6.5 控制信号增益影响因素
    3.7 制动踏板感觉评价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LMI的线控液压制动系统主缸液压力滑模鲁棒控制
    4.1 引言
    4.2 制动主缸液压力调节影响因素分析
        4.2.1 摩擦力影响因素分析
        4.2.2 P-V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2.3 模型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3 制动系统模型简化及分析
    4.4 控制系统设计
        4.4.1 控制系统参考模型
        4.4.2 控制器设计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线控制动系统主缸定频式车轮防抱死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经典ABS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5.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ABS结构及控制策略
        5.3.1 制动系统结构布置形式
        5.3.2 车轮动力学模型
        5.3.3 Burckhardt轮胎模型
        5.3.4 刷子轮胎模型
        5.3.5 ABS控制策略
    5.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自适应容错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容错控制原理及系统故障形式分析
        6.2.1 容错控制原理分析
        6.2.2 制动系统故障形式分析
    6.3 制动系统容错控制策略分析
    6.4 控制系统设计
    6.5 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DVT的临床表现
        1.2.3 诊断方法
        1.2.4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指标
        2.2.2 资料收集
        2.2.3 质量控制
        2.2.4 伦理原则
        2.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1.2 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3.1.3 两组疾病治疗相关因素比较
        3.1.4 血液净化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比较
        3.1.5 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
    3.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4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评价
        3.4.1 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
        3.4.2 风险预测模型的交叉验证
        3.4.3 风险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3.4.4 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分析
        3.4.5 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图
第4章 讨论
    4.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4.1.1 管路凝血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2 抗凝不达标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3 导管功能障碍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4 制动与躁动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5 其他因素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3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4.3.1 创新性
        4.3.2 局限性
        4.3.3 未来研究设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患儿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表2:小儿危重症评分表
    附表3:患儿病历资料收集表
    附表4: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登记表
    附表5:血液净化床旁数据收集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驾驶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思路设计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驾驶风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驾驶行为参数筛选
    2.1 驾驶风格影响因素分类
        2.1.1 人的因素
        2.1.2 车辆因素
        2.1.3 道路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2 典型场景下的驾驶行为输入参数初始筛选
        2.2.1 跟驰场景
        2.2.2 换道场景
        2.2.3 超车场景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驾驶倾性的驾驶行为数据分布特征提取
    3.1 道路试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1.1 道路试验设计
        3.1.2 试验数据预处理
    3.2 基于SAX算法的驾驶行为数据降维及字符化处理
        3.2.1 SAX算法原理概述
        3.2.2 试验数据降维字符化处理
    3.3 典型场景下的驾驶行为字符集分布特征分析
        3.3.1 跟驰场景下驾驶行为字符集分布特征分析
        3.3.2 换道场景下驾驶行为字符集分布特征分析
        3.3.3 超车场景下驾驶行为字符集分布特征分析
    3.4 典型场景下驾驶行为字符集分布差异分析
        3.4.1 节气门开度
        3.4.2 节气门开度变化率
        3.4.3 制动压力
        3.4.4 制动压力变化率
        3.4.5 方向盘转角绝对值
        3.4.6 方向盘转动角速度绝对值
    3.5 小结
第4章 驾驶行为特征片段提取和驾驶倾性量化
    4.1 基于特征片段提取的驾驶风格定性评价
    4.2 基于驾驶倾性量化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方法设计
        4.2.1 HMM-Viterbi算法原理概述
        4.2.2 熵权法原理概述
    4.3 跟驰场景下驾驶倾性量化
    4.4 换道场景下驾驶倾性量化
    4.5 超车场景下驾驶倾性量化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与混行环境预警设计
    5.1 驾驶人短时风格评价结果汇总
    5.2 混行环境预警信息内容确定及提供策略
        5.2.1 跟驰场景驾驶倾性预警应用分析
        5.2.2 换道场景驾驶倾性预警应用分析
        5.2.3 超车场景驾驶倾性预警应用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市域快线安全线长度建模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安全线研究现状
        1.2.2 保护区段研究现状
        1.2.3 过走区段研究现状
        1.2.4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内容
2 安全线长度计算模型理论基础
    2.1 市域快线安全线基础类型
    2.2 安全线与相关线路配线的辨析
        2.2.1 安全距离与安全线
        2.2.2 避难线与安全线
    2.3 安全线长度计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3.1 车载ATP系统
        2.3.2 列车制动系统
        2.3.3 安全线长度影响因素
    2.4 安全线长度建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2.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2.4.2 PID控制原理
        2.4.3 模糊控制原理
        2.4.4 灰色关联层次分析基本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线长度计算模型研究
    3.1 市域快线安全线基础理论模型
        3.1.1 接正线形式安全线模型
        3.1.2 接折返线形式安全线模型
        3.1.3 模型整体分析
    3.2 不同列车工况下的安全线模型
        3.2.1 牵引工况模型
        3.2.2 制动工况模型
        3.2.3 巡航工况模型
        3.2.4 惰行工况模型
        3.2.5 模型总结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线模型辨析
        3.3.1 安全线模型层次分析
        3.3.2 安全线模型辨析
    3.4 本章小结
4 安全线长度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4.1 列车牵引与制动
        4.1.1 列车牵引力计算
        4.1.2 列车制动力计算
        4.1.3 列车运行阻力
        4.1.4 列车动力学方程
        4.1.5 列车制动距离计算
    4.2 ATP防护曲线
        4.2.1 CBTC系统安全制动模型
        4.2.2 ATP防护曲线计算
    4.3 列车制动失效计算
        4.3.1 制动失效比
        4.3.2 失效制动力计算
        4.3.3 制动力分配原则
        4.3.4 常用制动力分配
    4.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安全线长度计算
        4.4.1 制动力的模糊-PID控制
        4.4.2 模糊-PID控制的安全线长度仿真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灰色关联层次分析的安全线长度计算因素研究
    5.1 安全线长度计算相关因素分析
        5.1.1 制动失效比因素
        5.1.2 制动初速度因素
        5.1.3 线路条件因素
        5.1.4 列车载荷因素
    5.2 基于灰色关联层次分析的安全线因素研究
        5.2.1 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模型
        5.2.2 长度计算因素灰色关联度计算
    5.3 安全线辅助模型计算
    5.4 安全线长度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安全线长度计算方法实现
    6.1 软件需求分析
    6.2 软件设计
        6.2.1 软件总体结构
        6.2.2 软件界面设计
        6.2.3 软件功能设计
    6.3 软件功能实现
        6.3.1 数据录入
        6.3.2 站场显示
        6.3.3 牵引计算模块
        6.3.4 安全线长度计算
        6.3.5 列车模拟运行
    6.4 实际站场计算及安全线长度匹配
        6.4.1 大鹤站站场介绍
        6.4.2 福州火车站站场介绍
        6.4.3 安全线长度计算匹配
    6.5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操作性定义及相关概念
    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列线图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ICU患者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1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3 钢轨伤损机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钢轨伤损研究
        1.3.2 国内钢轨伤损研究
        1.3.3 既有研究不足
    1.4 铁路钢轨伤损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1.4.1 钢轨廓形优化及打磨研究
        1.4.2 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1.4.3 既有研究不足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及验证
    2.1 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2.1.1 重载车辆动力学模型
        2.1.2 轮轨接触及蠕滑模型
        2.1.3 轨道模型
    2.2 模型验证
        2.2.1 动力学计算
        2.2.2 轮轨蠕滑计算
    2.3 小结
3 重载铁路钢轨损伤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1 重载铁路钢轨伤损特征
    3.2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分析
        3.2.2 轮轨蠕滑影响因素分析
    3.3 钢轨侧磨的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3.1 钢轨侧磨成因
        3.3.2 钢轨侧磨改善措施研究
    3.4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4.1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
        3.4.2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减缓措施
    3.5 小结
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研究
    4.1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伤损及演变过程
        4.1.1 重载铁路钢轨表面伤损现状
        4.1.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演变发展过程
    4.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
        4.2.1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原则
        4.2.2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廓形设计理论
    4.3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
        4.3.1 车轮廓形的采集和分析
        4.3.2 轮轨静态接触分析
        4.3.3 轮轨动态接触分析
    4.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分析
        4.4.1 陇海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2 京沪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3 大秦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5 重载铁路钢轨性能试验
        4.5.1 钢轨全断面拉伸试验
        4.5.2 钢轨全断面冲击试验
        4.5.3 钢轨残余应力试验
        4.5.4 钢轨断裂韧性试验
        4.5.5 钢轨疲劳试验
        4.5.6 钢轨落锤试验
    4.6 小结
5 重载铁路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5.1 钢轨摩擦控制机理
        5.1.1 轮轨摩擦机理
        5.1.2 摩擦控制机理
    5.2 钢轨摩擦控制仿真研究
        5.2.1 钢轨摩擦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5.2.2 内外轨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2.3 内外轨非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3 钢轨摩擦控制实验研究
        5.3.1 实验地点
        5.3.2 涂覆方案设置
        5.3.3 试验结果
    5.4 钢轨摩擦控制应用效果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型货车数量
        1.1.2 交通安全形势
        1.1.3 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重型货车安全研究
        1.3.2 驾驶行为研究
        1.3.3 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及建模方法
        1.3.4 交通事故风险分析模型
        1.3.5 既有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定义及其表征结构研究
    2.1 驾驶行为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驾驶行为概念界定
        2.1.2 驾驶行为分类及研究范围
    2.2 驾驶行为的形成分析
    2.3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事故原因分布
        2.3.1 交通事故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2 事故原因分布
    2.4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分析
        2.4.1 社会责任感
        2.4.2 冒险心理
        2.4.3 交通安全感
        2.4.4 期望心理
    2.5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成因及驾驶行为特征表征结构
        2.5.1 事故成因分析
        2.5.2 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2.5.3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表征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构建研究
    3.1 研究思路
        3.1.1 问题描述
        3.1.2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驾驶行为调查方法
        3.2.2 因子分析法
    3.3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初始体系构建
    3.4 问卷调查实施
        3.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4.2 调查样本量
        3.4.3 调查过程
    3.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构建
        3.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2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结构
    3.6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6.1 信效度及构建效度检验
        3.6.2 关联效度分析
        3.6.3 区分效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研究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4.2.1 多重对应分析
        4.2.2 计划行为理论
        4.2.3 结构方程模型
    4.3 重型货车驾驶员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4.1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态度、自我期望关系分析
        4.4.2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人口学因素关系分析
        4.4.3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驾驶经验关系分析
        4.4.4 不同驾驶行为与驾驶休息时间关系分析
        4.4.5 不同驾驶行为与经济压力关系分析
        4.4.6 不同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关系分析
    4.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
        4.5.1 模型构建
        4.5.2 影响因素路径构建
        4.5.3 适配度分析
    4.6 影响因素路径关系分析
        4.6.1 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6.2 各变量间的影响程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驾驶行为量表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5.1 研究问题与思路
        5.1.1 研究问题
        5.1.2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5.2.1 TOPSIS评价法
        5.2.2 灰色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指标权重确定分析
        5.4.1 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层应用
        5.4.2 熵值法在要素层应用
    5.5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方法
    5.6 不同群体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1 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2 不同年龄段的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3 不同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4 不同车辆所有权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5 不同月收入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6.1 研究问题与思路
        6.1.1 研究问题
        6.1.2 研究思路
    6.2 研究方法
        6.2.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6.2.2 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
        6.2.3 模型检验
    6.3 数据特征及变量选取分析
        6.3.1 数据特征分析
        6.3.2 构建预测模型的数据预分析
    6.4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4.1 模型构建
        6.4.2 实现过程
        6.4.3 预测模型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建议
    7.1 重型货车驾驶员疲劳因素
        7.1.1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
        7.1.2 行车时间段
    7.2 经营模式因素
    7.3 不同驾驶行为因素分析
        7.3.1 积极驾驶行为
        7.3.2 一般违规驾驶行为
    7.4 个体属性因素
        7.4.1 年龄因素
        7.4.2 月收入因素
    7.5 其他驾驶行为及交叉因素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调查表

四、中国科研组织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D]. 赵明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越野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D]. 刘思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4]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5]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驾驶倾性的短时驾驶风格评价方法研究[D]. 赵士舒.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市域快线安全线长度建模与算法研究[D]. 陈佳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D]. 钟富秀.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D]. 郭战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10]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D]. 韩万里. 长安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中国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制动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