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

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

一、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景欢[1](2021)在《“兴观群怨”说及其对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敖迪[2](2021)在《任务驱动下的初中革命传统教育“名着导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红霞[3](2021)在《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独特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的蕴涵十分丰富、出现的频率较高,故而选取“月”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审美经验是人对客观对象美的主观反映,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月”意象进行研究。尝试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不足的问题,意欲提高学生感知诗词意象、品味诗词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审美能力。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月”意象感知教学。运用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来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内容。在视觉感知方面,教师运用诗词中的图画与词语色彩来辅助教学;在听觉感知方面,教师主要通过朗读诗词,从旋律、速度、重音等方式去促进教学;在联觉感知方面,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月”意象感知教学,让学生达到对古诗词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章阐述“月”意象情感教学。通过对古诗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体会古诗词中“月”寄寓的不同情感,教师从审美情感、直觉体验与认同体验进行古诗词情感教学,深入体悟诗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品味诗词的情感美。第三章阐述“月”意象想象教学。在深入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教师引导学生明析意象与意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的分类,通过激发想象、合理联想的方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月”意象赏析。第四章阐述“月”意象理解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文本注释来理解诗词。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词、巧妙提问、应用修辞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月”的审美价值与获得审美教育。第五章阐述“月”意象教学实践探究。选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春江花月夜》与《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进行“月”意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进而总结归纳出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期望。

陈爱君[4](2021)在《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具有促进初中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先天优势。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与情感教育的衔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大势所趋。但在传统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影响下,文言文课堂中情感元素的渗透以及文言文教化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文立足教学实践,调查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论文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目前现状并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文言文”、“情感教育”和“文言文情感教育”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关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教材中的具体情感,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实际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归纳原因。第四章结合教学问题提出促进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策略。论文以第三、四章为重点。通过分析教学现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情感活动的内在机制发展失衡、教学方法形式化、情感教育内容受到轻视、师生地位不对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感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教师情感教育能力、传统教学思想、功利主义教学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笔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对话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立足课堂教学实际,采用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关于情感教育、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促进学生发展、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张攀波[5](2021)在《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诞生既是对中国千年以来古典诗歌传统的反叛,也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相对深远的影响,并在独特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当前推行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数量较之前人教版有所增加,可见对其重视度提升。现代诗歌是语言的舞蹈,它打破一惯的日常用语传统和约定俗成的语法规范,对语言潜力进行最大化挖掘,在用词、修辞、句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对它进行感知分析,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但笔者通过对秦皇岛市某中学调查,发现现代诗歌语言教学并不理想。针对存在问题,本论文结合现代诗歌语言特征,力图从语言本体论视域出发,探析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概述。该部分对本研究中的现代诗歌、语言本体论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现代诗歌文本,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及其教学价值;第三章:初中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目的是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当前现代诗歌语言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为后文提出解决策略提供依据。第四章: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该章节是针对现存问题,从加强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的价值认知、提升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以及优化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本篇论文遵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着力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黄立改[6](2021)在《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提升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等,建议教师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但如今,“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古诗文教学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古诗文日常教学仍以教师的串联式讲解为主,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原地踏步,最近发展区迟迟不能跨越。比较阅读法通过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重组创设问题情境,旨在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等,并助力于教材资源建设及开发。本论文对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是文章的伊始,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五个部分。本文的创新之处拟在认清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整合并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进行多个文本的比较性阅读。第一章,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主要论述了比较阅读法的相关概念、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及比较阅读法的价值意义。第二章,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现状、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三个方面论述了必要性。其次,从教材选编、初中生心理需求及初中语文教师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可行性。第三章,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主要论述了比较材料的选择范围及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原则两方面,并针对课内、课内外文本的比较,提出了教学目标性原则、材料可比性原则、难度适中性原则等。第四章,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论述了比较文本的选材角度及比较点的设置角度、比较阅读法的应用策略及初中古诗文教学比较阅读法应用步骤几个方面。

谭梦琪[7](2021)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需要改进,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研究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契合了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能够为改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课例比较研究”,研究视角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对象是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有关课例研究、现代诗歌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课例与课例比较研究”“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以及“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三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与阐释,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对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第四章对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五章从学生的体验内容、学生的体验方式、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三个维度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基于前一章的课例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首先阐述了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接着从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以及体验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思雨[9](2020)在《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的深度,决定了青少年的思维范式。高中生接触的优质阅读文本多是课内定篇,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责任。但本研究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呈现出浅层化的特点,使课堂阅读流于文本表面。如此一来,学生难免管中窥豹,难以达到高考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标准的能力考查要求。深度阅读是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提出的相对于“浅阅读”的一个概念,强调读者从文本表层逐渐深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因此,为改善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流于模式化、表面化、形式化的现状,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本研究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借鉴了李海龙的阅读教学理论,设计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框架,为教师提供深度阅读教学指导。本研究主要分为文献研究、框架构建、案例实施、效果分析及结论四大部分。首先,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求确定了教学目标。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深度教学理论,以李海龙提出的“阅读教学能力要求”为借鉴,运用“演绎—归纳”的方法,从目标维度层、操作维度层设计了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框架,确定了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感知文本、提前筛选整合文本、分析文本、鉴赏阅读、评价文本、形成阅读方法”六大维度。其次,进行了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框架的课例设计与实施,包括了对深度阅读教学现状的境脉调查、课例设计及案例实施,并以教学课例形式呈现。最后,分别对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测试和深度阅读自我评估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对深度阅读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结论发现,本研究设计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具有渐进性和序列性,它虽以浅层阅读为基础,但对学生浅层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深度阅读教学策略通过设置主问题进行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显着提升学生的鉴赏文本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群文阅读;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要注意适度把握阅读教学中的“深浅关系”,要坚持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针对不同文本应灵活运用。

范雨晴[10](2020)在《新诗“内形式”理论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诗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新诗篇目共有十三篇,比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增加了三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基于文体的教学”,本文关于新诗“内形式”理论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研究思路,便是基于新诗文体理论对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进行探究。本文认为将学术界的新诗“内形式”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将有助于教师更深层的把握新诗文体,了解新诗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效果,切实培养学生对于新诗文体的阅读能力。本文第一章论述中国新诗的文体发展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反思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如何贴近新诗的文体特点;第二章则是在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的视野下介绍新诗的“内形式”理论,并探讨其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意义。结合新诗学界的“内形式”理论,以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文本为例,从新诗的“意象选取”、“诗体范式”、“音韵旋律”、“建筑构形”等几种形式要素,具体阐释新诗文本形式与情感艺术的融合。这将有助于教师从文体学的角度把握新诗的构思方式和结构方式,从而更为深入的理解新诗文本并改善备课思路;第三章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运用新诗“内形式”理论展开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实践。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三首新诗篇目《我看》,《再别康桥》和《萧红墓畔口占》为例,从新诗“内形式”的研究思路,对诗歌文本进行较为详尽全面的解读,并探究新诗文体教学的最佳思路。

二、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月”意象感知教学
    第一节 视觉感知
        一、以画观诗
        二、以色入诗
    第二节 听觉感知
        一、以声促学
        二、以读辅教
    第三节 联觉感知
第二章 “月”意象情感教学
    第一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
        二、“月”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体验教学
        一、直觉体验
        二、认同体验
第三章 “月”意象想象教学
    第一节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二、“月”与其他意象组合
    第二节 想象教学
        一、激发想象
        二、合理联想
第四章 “月”意象理解教学
    第一节 文本理解
        一、知人论世
        二、文本注释
        三、辨析题材
    第二节 思维启发
        一、品读关键词
        二、巧妙设问
        三、应用修辞
    第三节 审美教育
        一、“月”意象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教育
第五章 “月”意象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1.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2.3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1.2.4 优化课堂古文教学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言文情感教育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文言文
        2.1.2 情感教育
        2.1.3 文言文情感教育
    2.2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特点
        2.2.1 经典性与时代性
        2.2.2 整体性
        2.2.3 内隐性
    2.3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内容的构成
        2.3.1 情感内容维度
        2.3.2 具体情感分析
    2.4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理论基础
        2.4.1 心理学理论
        2.4.2 哲学基础
        2.4.3 伦理学理论
        2.4.4 语文教学论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文言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的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与方法
        3.1.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1.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3.1.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文言文情感教育欠缺的原因分析
        3.2.1 文言文情感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3.2.2 应试教育背景下功利取向
        3.2.3 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制约
        3.2.4 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策略
    4.1 注重期待视野,激发兴趣
    4.2 深度挖掘教材,探寻情感
        4.2.1 挖掘情感因素
        4.2.2 依体定教
    4.3 灵活运用教法,加深体验
        4.3.1 诵读中感知情感
        4.3.2 情境中体验情感
        4.3.3 类比中深化情感
    4.4 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情感
        4.4.1 师生对话的基础
        4.4.2 师生对话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基于情感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学生卷)
    附录B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致谢

(5)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意义的研究
        1.2.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及方法的研究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观察法
第二章 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诗歌的内涵
        2.1.2 语言本体论的内涵
    2.2 现代诗歌语言特征
        2.2.1 词汇的陌生化
        2.2.2 修辞的隐喻性
        2.2.3 结构的跳跃性
    2.3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
        2.3.1 提升语言能力
        2.3.2 促进思维发展
        2.3.3 促成精神成长
第三章 初中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1 有关问卷和访谈的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认知缺失
        3.2.2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水平不足
        3.2.3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第四章 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4.1 加强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认知
        4.1.1 纠正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理念
        4.1.2 重视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
    4.2 提升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
        4.2.1 扩大现代诗歌阅读量
        4.2.2 扩充相关理论知识
    4.3 优化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
        4.3.1 朗读法感知语言
        4.3.2 替换法比较语言
        4.3.3 创作法强化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6)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第一节 比较阅读法的含义
        一、何谓“比较”
        二、何谓“阅读”
        三、何谓“比较阅读”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
        一、互文性理论
        二、哲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比较阅读法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本鉴赏水平
        三、横向扩张纵深发展,锤炼学生思维
        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五、丰富古诗文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厚度
第二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
        一、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二、突破传统古诗文教学难题
        三、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第二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可行性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的支持
        二、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
        三、初中语文教师素养的支持
第三章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第一节 比较范围的选择原则
        一、课内古诗文比较
        二、课内、课外古诗文的比较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应用原则
        一、教学目标性原则
        二、材料可比性原则
        三、难度适中性原则
        四、教学生成性原则
        五、学生主体性原则
第四章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比较文本选材角度及比较点设置
        一、比较文本选材角度
        二、比较点的设置角度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的实施策略
        一、同中求异法
        二、异中求同法
        三、综合比较法
    第三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比较阅读法实施步骤
        一、感知文本,筛选比较材料
        二、合作探究,交流比较成果
        三、拓展延伸,深化比较阅读
    第四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赏析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加深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1.2.2 有利于探索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1.2.3 有利于促进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发展
        1.2.4 有利于丰富课例比较研究的研究角度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课例研究”的研究
        1.3.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1.3.3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研究
        1.3.4 小结与反思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
    2.1 课例研究与课例比较研究
        2.1.1 课例研究
        2.1.2 课例比较研究
    2.2 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2.2.1 现代诗歌
        2.2.2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2.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2.3.1 体验
        2.3.2 体验式阅读教学
        2.3.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3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1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
        3.1.1 彰显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
        3.1.2 体现现代诗歌的课程要求
        3.1.3 开掘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3.2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可能性
        3.2.1 名师现代诗歌教学理念中对体验的强调
        3.2.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价值
4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述
    4.1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2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5 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名师课例比较
    5.1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对比
        5.1.1 文本与学生体验内容的关系梳理
        5.1.2 名师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分析
    5.2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方式对比
        5.2.1 余映潮课例:读写结合式体验
        5.2.2 李华平课例:语言品味式体验
        5.2.3 肖培东课例:联合生成式体验
    5.3 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对比
        5.3.1 余映潮课例:氛围营造型情境
        5.3.2 李华平课例:生活事件型情境
        5.3.3 肖培东课例:想象描绘型情境
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6.1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6.1.1 基于“主体间性”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6.1.2 “主体间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6.2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内容的生成
        6.2.1 结合现代诗歌文体特征生成体验内容
        6.2.2 结合学生个体体验生成体验内容
        6.2.3 结合编者意图生成体验内容
    6.3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体验方式
        6.3.1 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朗读进行体验
        6.3.2 通过充分的想象进行体验
        6.3.3 通过阅读互文本进行体验
        6.3.4 通过揣摩关键词句进行体验
    6.4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6.4.1 结合学生生活形成情境
        6.4.2 立足诗歌语言生成情境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层化
        1.1.2 浅层阅读教学难以达到高考改革下能力考查要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层化现状
        1.3.2 提高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1.3.3 适应高考改革下高阶阅读能力考查要求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
    2.1 教学策略
        2.1.1 教学策略的内涵
        2.1.2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2.2 深度阅读
        2.2.1 深度阅读概念的提出
        2.2.2 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阅读
第3章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深度学习理论
    3.2 深度教学理论
    3.3 李海龙阅读教学理论
第4章 建构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框架
    4.1 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框架的建构
        4.1.1 策略框架的理论融合
        4.1.2 策略框架的描述
    4.2 确定深度阅读教学目标
        4.2.1 激活知识体系,奠定语言基础
        4.2.2 深入探究文本,发展“双线”思维
        4.2.3 激发共情能力,感悟审美与创造
        4.2.4 形成正确价值,提高文化自信与认同
    4.3 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操作流程
        4.3.1 感知文本
        4.3.2 提取、筛选整合文本
        4.3.3 分析文本
        4.3.4 鉴赏阅读
        4.3.5 评价文本
        4.3.6 形成阅读方法
第5章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课例设计及实施
    5.1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实测境脉调查
        5.1.1 探究文本内涵成为阅读教学终点
        5.1.2 应试下教师学生双受限,深度阅读实施难度大
        5.1.3 教师对深度阅读接受度高,为语文教学必要环节
    5.2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课例实施
        5.2.1 《滕王阁序》——学习如何运用骈文“对偶”
        5.2.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感受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5.2.3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合时代背景解析“套子”隐喻
第6章 深度阅读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6.1 评价对象
    6.2 评价工具
    6.3 信效度分析
    6.4 实施效果分析
        6.4.1 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测试情况分析
        6.4.2 语文深度阅读能力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6.4.3 深度阅读教学后课外阅读情况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价值讨论
        7.1.1 教学渐进性:设置主问题,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7.1.2 教学序列性:提高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群文阅读
    7.2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走向深度化
        7.2.1 适度把握阅读教学中的“浅”与“深”
        7.2.2 阅读教学目标要将培养能力转化为形成素养
        7.2.3 针对不同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需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新诗“内形式”理论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现状
    一、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
    二、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现状
        (一) 重局部轻整体
        (二) 重内容轻形式
第二章 中学语文新诗教学视野下的新诗“内形式”理论
    一、新诗“内形式”理论探究
        (一) 意象选取与意象组合
        (二) 诗体范式与原型审美
        (三) 音韵旋律与内在节奏
        (四) 建筑构形与情感空间
    二、新诗文体“内形式”探究对于新诗教学的意义
        (一) 增强新诗教学的文体意识
        (二) 唤醒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
第三章 如何运用新诗“内形式”理论进行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实践
    一、以穆旦《我看》的教学为例
    二、以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
    三、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教学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兴观群怨”说及其对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研究[D]. 陈景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任务驱动下的初中革命传统教育“名着导读”教学研究[D]. 敖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D]. 杨红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D]. 陈爱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D]. 张攀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立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D]. 谭梦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张思雨.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新诗“内形式”理论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探究[D]. 范雨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语文教学激发情感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