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型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

一、分化性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管海燕[1](2021)在《血清TSH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

张凤艳[2](2021)在《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甲状腺乳头状癌CT诊断的多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多种CT征象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且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2人,共101枚甲状腺结节,包括49枚甲状腺乳头状癌、52枚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在所有结节中分析并记录以下8种CT表现,包括结节位置、大小、形态、微小钙化、囊性改变、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的独立危险因素征象,并计算单征象及多征象联合在PTC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微小钙化、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四种CT征象在PTC与NG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均与PTC有关,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7.374(95%CI 5.871127.636)、28.587(95%CI4.139197.460)和4.315(95%CI 0.85821.694)。单一CT征象来判断PTC灵敏度最高的是不规则低密度环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2.3%,90%,0.80,11.4。特异度最高的为边缘缺损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75.5%,96.2%,86.1%,0.72,19.9。通过三种征象联合模型对PTC进行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4.2%,91.1%,0.82,15.1。结论: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在PT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征象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PTC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性评价超声、CT及其联合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检索Medline(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使用超声和C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主要结果为基于颈水平或基于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s,DORs)。次要结果是基于中央区和外侧区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DORs。结果:1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167例患者,11601枚颈部淋巴结。基于颈水平分析,得出超声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35(95%CI 0.34-0.37),0.95(95%CI 0.94-0.95),13.94(95%CI 9.34-20.82),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6(95%CI 0.44-0.47),0.88(95%CI 0.87-0.89),7.24(95%CI 5.46-9.62),超声和CT联合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51(95%CI 0.49-0.52),0.85(95%CI 0.84-0.86),6.01(95%CI 3.84-9.40)。基于患者的分析中得到的超声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1(95%CI 0.36-0.46),0.92(95%CI 0.89-0.94),7.56(95%CI 4.08-14.01),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DORs分别是0.49(95%CI 0.44-0.54),0.91(95%CI 0.89-0.94),9.40(95%CI 5.79-15.27),超声和CT联合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64(95%CI 0.57-0.71),0.83(95%CI 0.77-0.88),8.59(95%CI 5.37-13.7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术前CT在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起到了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作用,尤其是外侧区和基于患者的分析。CT和超声检查都可以作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影像技术。第三部分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常规CT形态学参数术前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行颈部光谱双能量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PTC者,根据淋巴结选取标准,选取相应颈水平轴位短径>5mm的淋巴结。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其中34例PTC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95枚(组1),非转移淋巴结55枚(组2)。16例PTC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63枚(组3)。另选取甲状腺良性病变15例作为良性增生组,淋巴结73枚(组4)。分析各组淋巴结常规CT形态学特点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PTC转移、非转移性淋巴结及良性病变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值(Z-effective normalized,Zeff-N)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得出转移淋巴结NIC、λHU及Zeff-N值临界值及其诊断效能,并与形态学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1、PTC中转移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测得的光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N)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2、检测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参数为动脉期λHU和动脉期NIC,当动脉期λHU>2.94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811,0.906,0.875,0.855,0.717;当动脉期NIC>0.21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642,0.966,0.939,0.769,0.608。与形态学分析相比,动脉期λHU具有较高的灵敏度(0.811 vs.0.789),动脉期NIC具有明显增高的特异性(0.966 vs.0.521)。结论:光谱成像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第四部分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性能;探讨结合影像组学、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47例纳入本研究,所有PTC均为单发病灶,按7:3的比例随机分组(训练队列:n=103例;验证队列:n=4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并发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腺瘤(Thyroid adenoma,TA)、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等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病理分为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组和未转移组。2、由三名分别从事头颈影像诊断3年、7年及15年的医师根据CT征象独立评估PTC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可疑转移和无转移三类。3、应用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勾画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PTC癌灶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基于高通量、多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一阶强度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高维小波特征,各期851个组学特征,每例病人共计2553个组学特征)。通过采用上采样,Z-score和均数标准化及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筛选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多元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CT主观诊断模型及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4、结合影像组学特征、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Nomogram)。采用校正曲线评估诺模图。采用决策曲线比较各预测模型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期受益。结果:1、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年龄、部位、包膜侵犯、前后径、左右径、纵横比、CT诊断1(15年经验医师)及CT诊断2(7年经验医师)在PTC患者LN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20、7.554、15.650、18.693、15.506、13.924、30.093、11.552,P均<0.05)。采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构建3种临床模型。2、影像组学模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预测性能良好(训练和验证队列,P<0.01)。在验证组中,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三期组合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医师的主观诊断(AUC,0.788,0.788,0.783,0.792vs.0.765)。组学与临床联合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优于医师主观诊断及其他临床模型(AUC,0.848 vs.0.765,0.735,0.71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CT诊断1、年龄、前后径、纵横比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1.455、-1.301、2.544、1.456,P均<0.01),由此构建临床列线图。4、预测模型示:在临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中添加影像组学特征后提高了训练组中的预测效能(AUC由0.857提高至0.907);在验证组中得到了证实(AUC由0.783提高至0.835)。两个队列中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比较吻合。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模型在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方面提供了最大的诊断收益。结论:影像组学与临床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放射科医师;在临床列线图中添加了影像组学特征提高了PTC患者颈部LN转移的术前预测效能,CT影像组学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潜在无创的技术方法。

耿亚星[3](20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超声诊断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现淋巴结转移时,再次手术难度增加,可能会伴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分析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意义重大。通过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加强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了解,详细准确评估患者个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明确颈部淋巴结清扫指征及清扫范围,同时对甲状腺癌诊断不可或缺的超声检查做出临床评价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患者的个体化科学化诊疗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甲乳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27例的PT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标准手术方案)+侧颈部淋巴结清扫(II区、III区、IV区);对127例PTC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癌灶的大小、癌灶的位置、癌灶的数量、背膜侵犯或腺外浸润、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术后石蜡病理结果统计侧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例数与术前超声怀疑侧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的例数进行对比,对术前超声评估的效果做出临床评价。结果:本文研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3.8%(81/127)。男性患者39例,占比例为30.7%(39/127),男女比例为1:2.26;<45岁有70例,≥45岁有57例,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6岁;癌灶≥1㎝的有73例,所占的比例为57.5%(73/127);多灶的患者有59例(46.5%);47例PTC患者伴有甲状腺背膜或腺外组织结构浸润(37.0%);62例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48.8%);102例(80.3%)患者伴有甲状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观察组年龄<45岁有49例;男性有29例;肿瘤直径≥1㎝有62例;多灶的有49例;侵及背膜或腺外浸润的有38例;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有32例;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有76例,有5例患者发生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发现III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有68例,其次是IV区有53例,II区有35例,占比为27.6%;多区域II+III+IV区转移的有9例,III+IV区转移的有27例,II+III区转移的有15例;在研究结果中发现侧颈部II区的35例转移中均有IIa区转移,仅有3例伴有IIb区转移。35例II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灶位于腺体上部的有28例,68例III区淋巴结转移癌灶位于腺体上部有48例,IV区有21例。术前超声评估II、III、IV区淋巴结转移分别有36例、68例、58例。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侧颈部II、III、IV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P值>0.01;性别、癌灶的最大直径、癌灶数目、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侧颈部II、III、IV区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值<0.01;癌灶位置位于甲状腺腺体上部与II区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值<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癌灶的直径(OR=7.527,95%CI 1.454~38.961,P=0.016)、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101,95%CI 1.662~22.405,P=0.006)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II区转移淋巴结术前超声评估的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91.8%,准确率为95.1%;III区转移淋巴结术前超声评估的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59.1%,准确率为88.9%;IV区转移淋巴结术前超声评估的敏感度为84.9%,特异度为63.8%,准确度为84.0%。结论:本文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癌灶直径越大、累及中央区淋巴结是侧颈部II、III、IV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癌灶位于甲状腺腺体上部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II淋巴结转移相关;超声评估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率。

王倩[4](2021)在《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SH、Tg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能谱CT扫描并结合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检测探讨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SH、Tg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受能谱CT检查并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清TSH、Tg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采用能谱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平扫期的能谱CT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 of Spectral HU cure,λHU)、平扫期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 of Spectral HU cure,λHU)。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能谱参数及术前血清TSH、Tg水平,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能谱CT各参数、术前血清TSH、Tg水平及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学指标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1)共8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良性组46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8例,甲状腺腺瘤8例,恶性组38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滤泡癌2例;(2)在动脉期及静脉期,恶性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均小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扫期恶性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均小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恶性组术前血清TSH、Tg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能谱CT各参数诊断甲状腺结节时,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诊断效能最佳,当诊断阈值选择为0.92时,相应敏感度为71.74%,特异度为86.84%。术前TSH、Tg诊断甲状腺结节的AUC分别为0.717,0.644,敏感度分别为78.26%,56.52%,特异度为63.16%,78.95%。能谱CT及血清TSH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敏感度为93.48%,特异度为94.74%,能谱CT参数与血清TSH联合可以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而能谱CT参数与血清Tg联合不能提高ROC曲线下面积。结论:能谱CT参数、术前血清TSH、Tg水平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g检测不能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而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SH检测可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梁爽[5](2021)在《多模态超声技术提高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诊断率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引导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抽吸细胞学活检,提高活检诊断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受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活检的338名患者,共356个结节随机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分组包括:(1)常规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ultrasound guided-FNA,US-FNA组);(2)超声造影引导下细针穿刺(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guided-FNA,CEUS-FNA组);(3)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引导下细针穿刺(ultrasound elastography guided-FNA,UE-FNA组);(4)由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等多种超声技术联合的多模态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Multi-modality-FNA组)。分析患者的穿刺细胞学病理结果,比较各组的活检诊断率。结果Multi-modality-FNA组、UE-FNA组、CEUS-FNA组和US-FNA组的取材诊断率依次为:89.9%、73.9%、71.6%、54.9%,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卡方分割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校正检验水准α=0.008,组间多重比较取p<0.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表明,Multi-modality-FNA组的取材诊断率高于UE-FNA组、CEUS-FNA组和US-FNA组(分别89.9%versus 73.9%,p=0.006;89.9%versus 71.6%,p=0.002;89.9%versus 54.9%,p<0.001),UE-FNA组、CEUS-FNA组和US-FNA组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73.9%versus 71.6%,p=0.735;73.9%versus 54.9%,p=0.008;71.6%versus 54.9%,p=0.021)。结论多模态超声技术引导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有助于更精确地选择恶性结节,以及更精准地定位结节中恶性靶区域,进一步提高活检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翀[6](2021)在《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的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总结其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经验与用药规律;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其作用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中医药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了新策略。方法:(1)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徐力教授门诊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的病案资料,筛选出69例患者209诊次的医案,构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医案中的四诊信息和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经验、用药规律和核心处方。(2)通过数据挖掘最终得到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对此核心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等数据库筛选预测核心方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对疾病靶点进行筛选;利用Cytoscape3.7.2软件,对核心方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蛋白互作网络图(PPI),经参数分析找出核心靶点;最后对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生物通路及富集分析。结果:(1)从此次数据挖掘的频数分析来看:本次研究中共有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女性患者56例(占81.16%),男性患者13例(占18.84%),女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从发病年龄来看,年龄频数最集中的是50~59岁患者(占30.62%),其次是30~39岁(占25.84%)和40~49岁(占25.84%)。临床症状和体征频次排名前五的依次为:乏力(78次,37.32%),口干(67次,32.06%),寐差(36次,17.22%),甲状腺结节(24次,11.48%),大便稀溏(20次,9.57%);舌质频次前三的为质红(142次,占67.94%),质淡红(45次,21.53%)和质紫(10次,4.78%);舌苔排名前三依次为少苔(98次,46.89%),苔薄白(65次,31.1%),苔白腻(21次,10.05%)。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数大于38的有30味,排名前5的药物依次是白花蛇舌草(86.6%)、石见穿(129次,61.72%)、玄参(128 次,61.24%)、浙贝母(126 次,60.29%)、猫爪草(124 次,59.33%)。药物四气排名依次是寒性药(1212次,32.77%)、平性药(1053次,28.47%)、温性药(1051次,28.41%)、凉性药(376 次;10.16%)、热性药(7次,0.19%);五味排名依次是甘味(2290 次,35.09%)、苦味(2103 次,32.22%)、辛味(1014 次,15.54%)、涩味(352 次,5.39%)、淡味(269 次,4.12%)、咸味(265 次,4.06%)、酸味(233 次,35.7%)。药物归经排名前三依次是肝经(1838次,20.24%)、肺经(1567次,17.26%;)、脾经(1458次,16.06%)。由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当支持度=0.35,置信度=0.80为基准时,药物内关联规则共有52个项集,最常使用的药对组合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猫爪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玄参+浙贝母,浙贝母+玄参;从症状和体征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口干、乏力常常与多种症状体征同时出现,当支持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乏力→口干,乏力→寐差,乏力→气短,当置信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口干→乏力,乏力→口干,寐差→乏力,寐差→口干。由K-均值聚类分析可得常用药组为1)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玄参、浙贝母、猫爪草、茯苓、白术、石上柏、猪苓、王不留行、煅龙骨、煅牡蛎、肿节风;2)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当归、女贞子、白芍、甘草、莪术、天冬、五味子;3)白花蛇舌草、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太子参、三七、当归、猪苓、白芍、仙鹤草、芡实、山药。(2)通过筛选共收集到核心方(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有36个有效化合物和132个相关靶点;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靶点950个;药物成分和疾病的共有靶点57个;最终得到关键核心靶点为TP53、VEGFA、MAPK1、JUN、IL6、EGFR等;GO生物过程有77条富集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137条通路。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病因复杂,甲状腺癌发病与肝失疏泄有关,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当“气”、“痰”、“瘀”、“毒”等外邪侵犯人体,再加上先天禀赋等原因,气血痰瘀积滞于颈前,日久坚硬如石,发为此病。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为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全方兼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等三方面功效。(2)核心方中主要化合物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并能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个靶点,通过参与核受体的活动、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磷酸酶结合等方面来发挥作用的,可能涉及到PI3K/Akt、IL-17和TNF等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申现锋[7](2021)在《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40~50岁居多。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95%,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PTC最为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FTC较为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NA复制或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 MMR)可以导致基因突变,突变的不断积累就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联。hMSH2是第一个被分离的人类DNA错配修复基因。该基因与细菌的Mut S同源,位于人类二号染色体短臂上。现有研究表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能够移动初级模板在DNA重复序列滑动时产生的插入-缺失环(insertion-deletion loop,IDL),纠正逃脱校正读码的单碱基错配,以预防自发突变的堆积,并保证DNA复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关微卫星不稳定在滤泡状癌中的研究较少,两者的对比研究更少。另外,基因突变是肿瘤新抗原产生的主要原因,携带d MMR的肿瘤,突变积累越多,新抗原越多,引起抗肿瘤免疫的潜力就越大。研究发现d MMR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比例高达63%,是含有d MMR最高的一种癌症。这也给甲状腺癌的免疫治疗带来潜在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hMSH2在PTC和FTC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hMSH2在两者中表达的差异和意义,以期揭示其与癌症发生发展、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收集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25例临床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8例诊断为滤泡状癌患者的术后癌组织,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TG含量等病例信息。2.手术切除的肿瘤样品,一半用于制备蜡块,一半立即在液氮中保存用于提取总RNA。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MSH2在其中的表达水平。3.进行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25例PTC组织中hMSH2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18例FT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C的hMSH2强阳性率显着高于FTC组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PTC的hMSH2主要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上表达,细胞核不表达,FTC的hMSH2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均有表达。2.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hMSH2免疫组化评分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25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着高于18例F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FTC患者远处转移显着高于P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hMSH2免疫组化评分PTC患者高于FTC,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TC患者中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r=0.428,P=0.033)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0.533,P=0.026)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蛋白表达水平高,分布与滤泡状癌不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该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少净[8](2021)在《伴有透明细胞改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甲状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占比达90%以上。目前国内外多以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为主要研究目标。但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病理科医生,对甲状腺癌中罕见病理亚型的认识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由于临床病例较为罕见,专家对其生物学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易出现误诊及治疗不当等情况。其中透明细胞性甲状腺癌是众多亚型中的一种。透明细胞癌主要发生于肾脏,占肾癌的70%-80%。而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发生透明细胞改变较为罕见,主要包括甲状腺原发性和肾转移性两大类。以往国内外相关报道包含病例数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我科治疗的8例发生透明细胞改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研究及回顾分析,阐述其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治疗方式等方面情况,以期为临床医生对此类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和电子病理系统,对200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确诊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筛查,从中筛选出所有发生透明细胞改变的病例资料,共8例,其中甲状腺原发性病例4例,肾转移性病例4例。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从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免疫组化表型、治疗等方面,对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并在文献复习背景下进行讨论。结果:1.一般资料:8例中包括原发性与肾转移性病例各4例。其中甲状腺原发性病例中男性3例(3/4),女性1例(1/4),中位发病年龄为46.5岁(29-61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45.75岁。肾转移性病例中男性2例(2/4),女性2例(2/4),中位发病年龄为66岁(60-71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65.75岁。且所有肾转移性病例有肾肿瘤病史。2.临床表现:8例患者中有6例初诊症状为颈部无痛性肿物(6/8),余2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吞咽困难的症状,仅1例伴声音嘶哑。余无明显其他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实验室结果:2例TSH高于正常值上限。2例抗TG-Ab,TPO-Ab升高。8例T3、T4、FT3、FT4均在正常范围内。8例患者的甲状腺超声表现与甲状腺一般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为纵横比大于1,低回声、边界欠清。4.病理学形态:低倍镜下均可见肿瘤细胞聚集在实性区域,呈腺泡状或巢状排列,并可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布在这些细胞团周边。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透明,细胞形态较一致,异型性不大,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5.免疫组化表型:4例甲状腺原发性病例表达TG和TTF-1。4例肾转移性病例表达PAX-8、PAX-2、CD10、肾细胞癌标志物(RCC)及碳酸酐酶9(CA9),Ki67阳性细胞数(3%-10%)。而TG和TTF-1不表达。6.治疗:8例患者均先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其中4例甲状腺原发性病例中,3例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4例肾转移性病例均行甲状腺全切术。此外有2例在术后行靶向药物治疗,1例在术后行化疗治疗。结论:1.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透明细胞改变比较罕见。包括原发于甲状腺的和其他器官转移来的。转移性病例最常见的为肾组织来源。2.甲状腺超声对于鉴别透明细胞性甲状腺癌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参考价值不大。术前细针穿刺活检(FNA)假阴性率较高,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通过免疫组化TG、TTF-1、AE1/AE3、PAX-8、PAX-2、CD10、肾细胞癌标志物(RCC)及碳酸酐酶9(CA9)结果可以鉴别原发与转移。3.既往有肾癌病史且甲状腺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结节时,应考虑甲状腺转移癌的发生。4.肾转移性透明细胞性甲状腺癌患者应在切除转移灶的基础上,行化疗、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5.原发性透明细胞性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肾转移性透明细胞性甲状腺癌仅为甲状腺孤立性转移时,预后较好,当发生除甲状腺外的其他部位转移时,预后较差。

包凤英[9](2020)在《MS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在MSCT中的影像学征象,评价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并与超声对比。方法:1、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住院并手术治疗的4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CT检查采用Light Speet VCT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CT图像由2名较高年资的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并行影像学疾病诊断,意见不一致时报上级医师裁定。多普勒超声亦对病灶各征象行影像学分析并行TI-RADS分级。影像学分析包括:甲状腺的大小、密度,甲状腺结节的数量及结节的部位、大小、密度、形态、边缘、是否囊变及钙化、钙化位置及包膜是否完整、淋巴结是否转移等。2、448例甲状腺结节病例均有病理诊断结果(金标准),按照金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即良性组及恶性组,良、恶性病灶并存时分入恶性组。3、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行统计学分析,评价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对比。4、数据统计学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分类计数变量采用c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平均年龄46.86±5.62岁,良、恶性结节发病年龄分别为46.89±5.49岁、46.85±5.76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比例为l:2.83,但恶性结节发病率分别为9.35%、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良、恶性结节在甲状腺体积增大及密度减低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良、恶性结节在甲状腺左、右叶及峡部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结节平均长、宽、高分别为:16.65±5.89mm,12.68±5.73mm,13.33±6.55mm,良结节各径分别为:16.86±5.86mm,12.71±5.75mm,13.32±6.49mm,恶性各径分别为:16.47±5.91mm,12.58±5.69mm,13.38±6.78mm,结节各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结节目的减低及是否囊变、是否钙化、钙化数量、是否边缘模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结节是否钙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钙化部位有统计学差异,钙化位于周边提示良性可能性大。增强扫描后结节动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增强后结节边缘模糊,范围减小提示恶性可能性大。甲状腺结节病灶突破甲状腺包膜并侵犯周围组织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及发现与甲状腺相关的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4、多层螺旋CT平扫与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数目的检出率及对结节钙化、囊变、边缘模糊的检出率及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龄、性别、甲状腺增大及密度减低、甲状腺结节发生部位、结节大小、结节密度及是否囊变、是否钙化及钙化数量、是否边缘模糊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钙化位置及增强后结节大小变化、形态改变对鉴别诊断结节良恶性有指导意义;甲状腺结节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3、CT平扫与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显示率及对甲状腺结节的钙化、囊变、边缘模糊各征象的显示率及结节良恶性定性诊断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赵娟[10](2019)在《MK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探讨合适的肿瘤标记物将对PTC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检测了中期因子(midkine,M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两种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MK和VE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个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单县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石蜡标本并分为三组:实验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简称甲癌组)40例、对照组1(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简称癌旁组)40例和对照组2(结节性甲状腺肿,简称结甲组)40例。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K和VEGF两种蛋白在三组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数据结果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了MK和VEGF在三组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包含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1)MK和VEGF在甲癌组(75.0%、67.5%)的表达均高于它们在癌旁组(10%、2.5%)和结甲组(25%、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K和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III、IV期肿瘤中,两种蛋白表达均较高;(3)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K和VEGF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4)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K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直径>1cm组较直径≤1cm组的表达阳性率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无关(P>0.05)(5)MK和VEGF两者之间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39,P<0.05)。结论:(1)甲癌组中MK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癌旁组和结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MK和VEGF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3)MK和VEGF两种蛋白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更具有指导意义。

二、分化性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化性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 CT 诊断的多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及病灶特征
        2.2 影像学特征及单因素分析
        2.3 影像学特征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3.1 概述
        3.2 边缘缺损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3 增强后模糊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4 低密度环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5 不足之处及展望
    4 结论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结局指标
        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特点
        2.2 超声和CT在颈水平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2.3 超声和CT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3 讨论
        3.1 主要结果及意义
        3.2 优势及不足之处
    4 结论
第三部分 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淋巴结的选取及分组
        1.3 CT扫描参数
        1.4 图像分析与处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2.2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比较
        2.3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诊断效能
        2.4 良性淋巴结各组间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2.5 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2.6 PTC中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
        2.7 CT形态学及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比较
    3 讨论
        3.1 能谱CT的发展及光谱CT优势
        3.2 CT形态学诊断性能分析
        3.3 光谱CT能谱曲线诊断性能分析
        3.4 光谱CT碘浓度诊断性能分析
        3.5 光谱CT有效原子序数值诊断性能分析
        3.6 光谱CT各参数在良性淋巴结中的比较及分析
        3.7 不足之处
    4 结论
第四部分 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扫描参数
        1.3 原发灶一般形态学特征
        1.4 CT征象对LN转移的判断
        1.5 感兴趣区病灶分割及特征提取
        1.6 特征筛选降维
        1.7 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8 统计分析
        1.9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2.2 临床模型构建
        2.3 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
        2.4 临床模型、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比较
        2.5 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3 讨论
        3.1 影像组学概述
        3.2 影像组学在甲状腺肿瘤应用中的流程
        3.3 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分析
        3.4 影像组学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T 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超声诊断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疗进展
    2.1 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临床解剖特点
        2.1.1 甲状腺解剖
        2.1.2 甲状腺血管、神经分布及淋巴引流
        2.1.3 颈部淋巴结分区
    2.2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
    2.3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
        2.3.1 颈部超声检查
        2.3.2 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
        2.3.3 颈部核磁(MRI)和核素扫描
        2.3.4 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穿刺活检(US-FNAB)及洗脱液的检测
    2.4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2.4.1 甲状腺外科手术方式选择
        2.4.2 甲状腺腺体切除范围
        2.4.3 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
    2.5 结语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手术方式
    3.3 观察因素及资料分组
    3.4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结果
    4.2 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4.3 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4.4 侧颈部各分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超声诊断评估分析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4)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SH、Tg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检查设备与方法
        2.3.1 能谱CT检查方法
        2.3.2 血清TSH、Tg水平检测方法
    2.4 图像后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甲状腺结节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甲状腺结节恶性组与良性组能谱特征各参数结果
    3.3 甲状腺结节恶性组与良性组血清TSH、Tg水平比较
    3.4 能谱CT参数、血清TSH、Tg单独及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分析
        3.4.1 能谱CT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ROC曲线分析
        3.4.2 TSH、Tg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ROC曲线分析
        3.4.3 能谱CT参数与血清学指标诊断效能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能谱CT成像技术原理
    4.2 能谱CT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分析
    4.3 TSH、Tg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4.4 能谱CT参数联合TSH、Tg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图
附录 综述 能谱CT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多模态超声技术提高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诊断率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仪器、材料与药品
        2.2.2 FNA方法
        2.2.3 病理结果判定
        2.2.4 统计学分析
        2.2.5 技术路线
        2.2.6 偏倚及质量控制
3.研究结果
    3.1 入组病例特点
    3.2 细胞学病理学结果
        3.2.1 各分组FNA细胞学病理结果
        3.2.2 各分组FNA活检诊断率
    3.3 各组穿刺靶区域分类比例
4.讨论
    4.1 甲状腺细针穿刺抽吸细胞检查(FNA)的临床价值
    4.2 甲状腺细针穿刺抽吸细胞检查(FNA)诊疗规范
    4.3 Bethesda 甲状腺细胞病理学报告系统在 FNA 中的应用价值
    4.4 常规超声在FNA中的应用价值
    4.5 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结节FNA中的应用价值
    4.6 弹性成像(UE)在甲状腺结节 FNA 中的应用价值
    4.7 多模态(Multi-modality)超声在甲状腺结节FNA中的应用价值
    4.8 小结
    4.9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结节的多模态超声诊断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药研究
    2.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癌的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3.2 医案的预处理
        3.3 数据处理过程
        3.4 观察指标
        3.5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4.研究结果
        4.1 频数分布
        4.2 内关联规则结果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5.讨论
        5.1 性别年龄分析
        5.2 症状体征分析
        5.3 药物频次分析
        5.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5.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5.6 药物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有效成分筛选
        1.2 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相关靶点收集
        1.3 蛋白(PPI)互作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1.4 生物通路及富集分析
    2.研究结果
        2.1 核心方活性成分
        2.2 核心方治疗甲状腺癌成分靶点
        2.3 核心方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2.4 蛋白(PPI)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2.6 KEGG富集结果分析
    3.讨论
结语
    1.研究小结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伴有透明细胞改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有透明细胞改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MS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甲状腺大小密度改变及甲状腺结节发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统计
    2.2 甲状腺结节的显示及大小
    2.3 甲状腺结节的囊变、钙化及边缘不清晰
    2.4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的分析
    2.5 多层螺旋CT及超声对结节的检出率及对结节囊变、钙化对比
    2.6 CT及超声诊断正确率及对比
讨论
    3.1 甲状腺的胚胎学基础及正常结构
    3.2 常见甲状腺结节征象分析
    3.3 常见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3.4 各影像学方法选择
结论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MK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实验分组
        1.4 主要试剂和来源
        1.5 主要仪器和器材
        1.6 其他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H-E染色步骤
        2.2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3 实验结果的判定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不同甲状腺组织的HE染色情况
    2 MK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 VEGF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K和VEGF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5 MK和VEGF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分化性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TSH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管海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D]. 张凤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超声诊断评估[D]. 耿亚星. 吉林大学, 2021(01)
  • [4]能谱CT参数联合血清TSH、Tg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D]. 王倩. 青海大学, 2021(01)
  • [5]多模态超声技术提高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诊断率的临床应用研究[D]. 梁爽.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陈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申现锋.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伴有透明细胞改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李少净.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MS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研究[D]. 包凤英.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MK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D]. 赵娟.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分化型甲状腺癌56例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