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棍不是光棍:唐代翰林院背景下的李白御使

这光棍不是光棍:唐代翰林院背景下的李白御使

一、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论文文献综述)

席蓬[1](2015)在《中唐前期翰林学士与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翰林学士作为高位政治文人,才艺识见多高人一筹,中唐前期翰林学士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在政治和文学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同时也影响着当时的文人及其创作。本文即以翰林学士职能及其文学表现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唐前期翰林学士生活状况、情感心态、创作情况的考察,由个体特征的透视发展至对整个群体特征的总结,进而突出中唐前期翰林学士与文学的关系,并对其创作及其作品影响予以关照。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现状作了相应的概述,着重突出中唐前期的研究现状,说明选题意义,同时也谈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则主要分为五章内容进行讨论:第一章简要概述中唐前期制诰文草拟的情况及翰林学士草拟制诰需要具备的素质,并以制诰文大家陆贽为例,分析翰林学士的制诰文改革对中唐政治、文学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第二章则突出翰林学士顾问谏议职能,就其在参预时政和举荐人才两方面加以分析,尤其突出有唐一代翰林学士与宰相配合共同推行的永贞革新,探讨这一时期翰林学士一职对时政及文人群体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是翰林学士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及其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集中对翰林学士在“有唐第一榜”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考察翰林学士对古文运动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则主要从翰林学士的文学侍从身份着手,分析翰林学士在位期间撰写碑刻铭文、参译佛经、着述记录三个方面的贡献,探讨其职能表现及侍从心态变化对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五章的内容为翰苑交游与文学,主要阐述翰林学士在院期间的创作和出院以后的贡献,并对学士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及其交游状况作简单梳理,力求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唐前期翰林学士真实的生活状况、情感状况等对创作的影响。中唐前期翰林学士的心态转变使其文学作品呈现出务实致用的特点,了解不同学士的创作状况,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当时翰林学士群体的创作特点,同时,揭示这一时期翰林学士及其文人群体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政治与文学发展状况,了解学士及其文人群体的创作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唐前期翰林学士与文学的关系,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拟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学士的职能考察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唐前期的时代特征及政治形势,让学士身份、政治境遇、心态变化与中唐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翰林学士的创作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来探讨这一时期翰林学士及其影响下诗文创作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赵舒[2](2014)在《中唐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知识”是文人之所以称为文人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结构”不仅反映了文人知识水平的高低、知识吸取的方向和知识应用的程度,还影响着文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形成。一个时代的文人知识结构状况总是与其时社会文化、教育政策、政治制度等因素形成互动关系,而文人知识结构是个体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因素之一。本文以中唐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由以下内容组成:绪论界定相关概念、交待“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的研究现状。本文将知识要素划分为文艺知识、经术知识和政事知识,据此将文人知识结构划分为单项型知识结构、兼项型知识结构以及全能型知识结构。纵观前行成果,古代文学领域研究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之间关系要么笼统地对一个时段文人知识结构状况进行现象上的描述,要么简单地介绍某个体文人知识结构特点,都从不同的侧面启发了本文的写作。第一章交待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概况。任何一个时代全能文人都难能可贵,中唐也不例外,中唐大多数文人知识结构模式仍为单项型,兼项型文人数量其次,而知识结构全能模式的文人数量最少。但是从整个唐代来看,中唐全能文人数最多,出现了一批以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为代表的知识结构更为宏大、淹博的精英文人,他们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政事实践上都颇有建树。从文学创作上看,复合型人才(兼项文人和全能文人)创作了中唐绝大部分作品,其中全能文人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优、文坛地位也最高。中唐文人知识结构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演进特点,贞元后文人知识结构比贞元之前文人知识结构博通。大历时期文人多偏向文艺知识,政事实践机会减少,经术成就平平,贞元则吹奏了中唐文人知识结构进入宏大的序曲,是中唐文人知识结构状况变化的转折点,永贞则进一步吹响了中唐文人知识结构进入博通局面的号角,而元和时期是中唐乃至整个唐代文人知识结构最为宏大的时代,元和过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既已暗示了晚唐文人知识结构的局促、单调。第二章,中唐科举制度与文人知识结构建构之间的关系。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唐代大部分士子踏入官场的必经途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制度,它对文人知识吸取有着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着文人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唐科举制度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不小的改革,其中以明经科和进士科考试变化最为显着。中唐,“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几种新明经考试科目的加设对文人知识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鼓励了文人学习经史,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文人知识结构中的偏颇。中唐的进士科考试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由初、盛唐注重对文人文学知识的考察逐渐转向为重视文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由此中唐文人学习之时不仅注重政事实践,也重视文学知识、经术知识对社会现实的作用。但由于科举制度发展的惯性以及文人知识结构的恒定性,中唐科举考试重文的特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第三章探讨中唐文人的知识结构观念。中唐时期,文人以经术、诗赋知识为公共知识,这是文人知识结构的基础,同时他们又主动追求知识的渊博融通,这是他们知识结构新变的内在原因。中唐文人追求博通的知识结构对其时文人的文学观念以及创作技法方面有着莫大的影响。第四章分析文人知识结构中的地方生活经验。地方知识是文人知识结构中的独特经验。中唐文人主要通过“人”和“书”两种途径获得地方知识,并主动将知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瘴疠”是中唐文人地方知识的一种,它反映了中唐文人对南方一种恐怖认知。中唐文人通过实践对“瘴”有着更为准确深刻的认识,并将其在文学中加以呈现,丰富了文学表现内容。第五章是知识结构的个案分析。首先研究文人知识结构成型过程,以对白居易为个案,以期使之成为个体文人知识结构成型过程研究的典型范例。白居易知识结构成型经过了知识启蒙、知识结构渐成、知识结构成型三个阶段,其成型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友人影响以及自我追求四大因素的影响。其次研究阅读活动对文人知识结构的影响。第一,研究柳宗元个体文人的读书活动与其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柳宗元读书心态经历着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变,他阅读范围非常广博,其某个时段的阅读侧重点影响着他的诗歌用典。同时,柳宗元善于运用正确、独特的读书方法获取知识。第二,研究中唐古文家群体读书活动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古文家们喜欢读史书为切入点。中唐古文家们对史书的兴趣、关注点以及阅读方法上经常体现出异中有同,读史过程中反映出了他们身为古文家的身份特质。

张其凡,张胜海[3](2006)在《20世纪以来中国关于唐宋翰林研究之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韦兰[4](2003)在《2003年李白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李厚培[5](2003)在《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文中指出唐代翰林院与学士院是两个功能有别的内廷机构 ;翰林院学士与学士院的翰林学士 ,是两种不同等级的差遣使职。李白所冠学士属翰林院。

二、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唐前期翰林学士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学的方法
        1.3.2 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
        1.3.3 比较研究的方法
2 草拟制诰与文学
    2.1 中唐前期草拟制诰概况
        2.1.1“专掌内命”到“内相”之称
        2.1.2“内相”之名与“内相”之实
        2.1.3 制才选拔与“六如”标准
    2.2 草拟制诰与文风
        2.2.1 制诰的文学性
        2.2.2 制诰的影响力
    2.3 陆贽制诰改革
        2.3.1 救时济世
        2.3.2 明切事理
        2.3.3 融散入骈
    2.4 陆贽制诰改革的影响
3 顾问谏议与文学
    3.1 顾问谏议概况
    3.2 顾问谏议内容
        3.2.1 参预政事,竭诚规谏
        3.2.2 荐贤举德,辅佐治政
    3.3“二王”学士与永贞革新
        3.3.1 顾问身份与中枢作用
        3.3.2 学士集团与新政经历
        3.3.3“二王”遭遇及其文学影响
4 主持科举与文学
    4.1 翰林学士主持科举概况
        4.1.1 翰林学士主持科考的优势
        4.1.2 翰林学士主持科举考试的方式
    4.2 翰林学士主持科举与文风
        4.2.1 学士主持科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2.2 翰林学士梁肃与古文运动
5 文学侍从与文学
    5.1 侍从亲近,人臣第一
        5.1.1 陪宴侍奉,诗赋唱和
        5.1.2 奉诏撰文,推行教化
        5.1.3 出纳王命,进言献策
        5.1.4 收遗编继,撰述列词
    5.2 文学侍从与文人心态
        5.2.1 翰林学士身为侍从的心态变化
        5.2.2 侍从身份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特征
6 翰院交游与文学
    6.1 翰林学士在院期间的创作及交游
        6.1.1 名列仙爵,交游举荐
        6.1.2 鹤锁笼中,清直无徒
        6.1.3 以言悟主,艰难伴君
    6.2 出院之后的创作及交游
        6.2.1 任节度使期间的文学活动
        6.2.2 知贡举期间的文学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唐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知识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一 “知识”与“知识结构”
        二 中唐与中唐文人
    第二节 “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研究”的过往与面向
        一 “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研究”的过往
        二 篇章构成与说明
第一章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概况
    第一节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概况的定量分析
        一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定量分析的几点问题说明
        二 中唐文人作品的知识要素分析
        三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概况
        四 结论
    第二节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在唐代的特殊性
        一 初唐文人知识结构
        二 盛唐文人知识结构
        三 晚唐文人知识结构
        四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对比后的结论
    第三节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的演进
        一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演进的整体趋势
        二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演进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章 中唐科举制度与文人知识结构
    第一节 科举制度与文人知识结构的建构
        一 科举考试内容对文人知识吸取的指导作用
        二 应试阅读书目与文人知识来源
        三“偏科”视角下的秀才、制举科
    第二节 中唐科举制度的变化与文人知识结构的建构
        一 中唐科举科目设置的变化与文人知识结构的建构
        二 中唐科举录取标准的变化与文人知识结构的建构
第三章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观念
    第一节 中唐文人的知识结构观念
        一 中唐文人的公共知识观念
        二 中唐文人追求的理想知识结构
    第二节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观念的文学影响
        一 追求融通的知识结构观与文学观之关系
        二 诗赋为公共知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 儒经、历史知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文人地方知识的累积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地方知识与中唐文人文学创作
        一 地方知识:对地方的情感与认知
        二 人与书:地方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
        三 闻见成诗:地方知识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地方经验与中唐文人知识结构的累积——以瘴疠认知为中心
        一 瘴:唐代文人对南方的恐怖认知
        二 实地经验与知识结构的丰富
        三 士人文学书写对瘴毒知识的呈现
第五章 中唐文人知识结构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白居易知识结构的成型过程
        一 白居易知识结构成型过程
        二 白居易知识结构成型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中唐文人阅读活动与知识结构之关系
        一 柳宗元阅读活动与知识结构之关系
        二 中唐古文家的史书阅读
参考文献
后记

(3)20世纪以来中国关于唐宋翰林研究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翰林学士、翰林供奉、学士院和翰林院的产生及相互关系。
    2.翰林学士的相关制度。
    3.翰林学士的地位、作用的评价及“两制”等。

(5)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论文提纲范文)

四、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唐前期翰林学士与文学[D]. 席蓬.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1)
  • [2]中唐文人知识结构与文学研究[D]. 赵舒. 武汉大学, 2014(06)
  • [3]20世纪以来中国关于唐宋翰林研究之综述[J]. 张其凡,张胜海.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07)
  • [4]2003年李白论着目录[A]. 韦兰. 中国李白研究(2003-2004年集)——2003年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5]此学士非彼学士——从唐代翰林院的设置说李白的翰林使职[J]. 李厚培. 人文杂志, 2003(01)

标签:;  ;  ;  ;  

这光棍不是光棍:唐代翰林院背景下的李白御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