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回顾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回顾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个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杨波航[1](2019)在《特别表决权股制度研究 ——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规则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日,在各界期盼中,中国证监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科创板一揽子规则,其一大亮点即为允许发行特别表决权股的科创公司登陆科创板,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四章第五节中,对特别表决权股规则进行了具体设计,这一创新举措被大众解读为中国大陆版的“同股不同权”。此番制度的创新,尊重了科创企业融资与控制权兼得的市场需求,助力科创企业发展,为创新驱动扫清障碍,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市场、信赖市场,获得市场各方高度肯定。但不能回避的是,目前特别表决权股在我国尚缺乏法律基础,虽然《公司法》第131条对种类股留有空间并授权国务院另行规定,但国务院尚未规定特别表决权股;此外,特别表决权股制度对“一股一权”的突破给我国现代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监管均带来新考题,目前科创板上市规则中就特别表决权股的规则设计如何,是否能实现兴利除弊,以上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切中肯綮地研究。对于特别表决权股制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特别表决权股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支撑,并重点研究其对“一股一权”这一公司法传统基石理论的突破,进而对“一股一权”原则的适度松绑进行反思。第二部分,对域外特别表决权股制度的实践进行考察,分别选取了持开放态度的美国、持否定态度的德国、以及态度最新调整为附条件肯定的我国香港地区作为样本,分析上述地区的立法实践与交易所规则的转变,为构建科学合理、适应我国国情的特别表决权股制度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探讨科创板允许特别表决权股的正当性及适用性,从当前公司法的规定入手,结合科创板设置背景,对科创板允许特别表决权股的正当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制度自身负面效应及外部环境提出暂不宜将其推广至其他板块。第四部分,对特别表决权股从立法与交易所具体规则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重点对目前科创板有关特别表决权股的具体规则进行逐条地梳理与分析,为构建真正规范、透明、公平、有韧性的特别表决权股制度提出建议和参考。

李轶凡[2](2019)在《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的完善 ——以新三板市场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激励自问世以后,在西方国家对其尝试应用的过程中,世人逐渐发现它在调动公司核心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统一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西方国家也通过长期对股权激励的广泛应用,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法律机制。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开始重视股权激励的应用,我国为此也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股权权激励法律机制,为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运用提供了本土经验。但是,随着新三板市场扩容至全国,迎来飞速发展,其挂牌企业因具有人合性较强,对核心员工依赖程度高等特点,导致了一方面股权激励在新三板市场发展迅速,激励计划数量不断创下新高;另一方面,当前的法律机制却并未很好地契合新三板市场及其挂牌企业的特点,新三板市场的股权激励在实践中出现了法律文件缺位,监管机制低效,企业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股权激励乱象也在市场中频频出现,完善新三板市场的股权激励法律机制己迫在眉睫。新三板市场亟需汲取国外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以及我国A股市场股权激励应用的本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法律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法律体系需要得到尽快完善,应通过出台针对性强的高阶位法律文件,为监管部门的执法、挂牌企业的股权激励应用建立制度支持。新三板市场在内部监管中也应厘清思路,优化方法,强化监督,为股权激励在市场中的规范应用加强行政保障。最后,我国还应继续优化相关的配套制度,为股权激励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本文中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股权激励的概念、相关理论及历史沿革等基础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运行的现状,其中包含了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特征,挂牌企业的特点以及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的现状;第三部分,以前述内容为基础,详细剖析了股权激励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引入了对美国成熟的证券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的研究,以期通过对其分析为新三板市场提供有益经验;最后,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结合我国A股市场股权激励的实践、纳斯达克市场运作的有益经验,给出了相关问题的完善方案。

许洁辉[3](2019)在《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股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利和义务的集中反映,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及价值。合理的资本结构会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加企业价值,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反之扭曲的资本结构会减缓企业的发展并降低企业价值。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宏微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优化资本结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则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行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风起云涌,我国顺势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论断,电信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原本激烈的行业竞争。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股份公司有必要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积极参与到国家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本文选取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回顾资本结构经典理论及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优化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对该公司从六个方面: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进行财务分析,同时从六个方面包括资本结构总体、资本结构变动的合理性、融资结构、负债结构及合理性、股东权益、股本结构进行资本结构分析,并与行业优秀的企业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电信存在:资产负债率偏低,财务杠杆未充分利用、债务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偏高、资本结构期限不匹配,缺乏流动资金、股权集中等问题。然后运用静态最优资本结构模型计算出最优资产负债率,在熵权法的基础上计算宏微观因素的权重以及合力的调整方向,考虑可操作性和财务灵活性确定中国电信最优资产负债率区间。最后为中国电信股份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提出具体的策略,并根据优化措施进行了资本结构的调整。本文将资本结构理论融入到电信行业中,并选取中国电信股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对我国电信运营商资本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盛志[4](2018)在《金融发展、内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人口红利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原有依靠投资拉动与低端产业链产品出口,并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逐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升级,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金融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作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部门之一,通过吸收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为市场中潜在投资机会与创新项目提供资金,从而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增进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学的重要议题,也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创新引领的发展战略,则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当务之急。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发展是指降低金融系统中获取信息(acquiring information)、执行合约(enforcing contracts)以及各类金融交易时引致的成本的过程。本文将分别从代表金融发展的三个不同角度,即提高金融机构效率、放松企业研发融资约束和放松个人信贷约束,探讨金融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和跨国经济收敛的内在影响机制与渠道,并提出相应的关于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本文共设六个章节,具体研究脉络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本章阐述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描述了主要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本文的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加以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文献和理论文献,归纳了现有文献中所指明的实现内生经济增长的多种方式,包括资本外部性、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等,并总结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发现,以及背后具体的影响机制和渠道。最后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分析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指引方向的同时,展现出本文的学术价值与研究贡献。第三章探讨了以金融机构效率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章在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了货币与银行部门,在分析多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银行部门效率对于货币政策效果(即增长效应和福利成本)的影响,并相应得出关于最优货币政策选取的政策建议。第四章考察了以放松企业融资约束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本章首先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其次,通过构建具有模仿和创新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熊彼特增长模型,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和跨国经济收敛起到关键作用。再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本章模拟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收敛过程所需金融发展水平的完整动态路径。最后,基于数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应提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水平动态匹配的政策建议。第五章研究了以放松个人信贷约束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民工储蓄、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收入分布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本章首先实证检验了农民工与永久移民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两者之间储蓄率差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次,在实证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个人信贷约束与人力资本异质性的三期世代交叠模型,推导出金融发展对于农民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实现户籍身份转换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再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本章模拟出金融发展对农民工在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布、消费不平等和人口城镇化率等重要方面的经济影响。最后,基于数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本章提出相应的金融改革政策,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同时推出关于防范消费不平等扩大的配套政策。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在归纳与总结前面各章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得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指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关于以金融机构效率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增长效应和社会福利成本,本文第三章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提高货币增长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资本杠杆率要求,都将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且,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增长效应的相对大小将取决于金融机构(银行)的运营效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进一步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对理论模型参数进行校准,以定量分析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以及金融机构效率对于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增长效应和福利成本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大,而货币增长率的影响最小,银行资本杠杆率的政策效果则介于两者之间。进一步的反事实分析发现,如果金融摩擦足够大,银行资本杠杆率要求将成为三种货币政策之中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影响最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发现表明,如何选择调节经济运行和增长的最优货币政策工具,将依赖于一国金融部门的运营效率。其次,以放松企业研发融资约束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是否会影响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向发达国家收敛的进程?本文第四章研究发现,给定一个国家所处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不仅存在最优的技术进步方式和最优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个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最低要求,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将难以实现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程度的最低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缓慢递减的特征。在定性分析之后,本文第四章还通过参数校准,模拟了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跨国收敛所需金融发展水平的完整动态路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等收入国家要在资本积累相对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实现从技术模仿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需要首先实现金融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否则很可能陷入“模仿陷阱”,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最后,以提升个人信贷支持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是否会影响农民工在不同时期的消费和储蓄、收入分布和返乡决策,进而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本文第五章研究发现:(1)相对于最终市民化的农民工而言,返乡农民工的储蓄率更高;(2)放松农民工的个人信贷约束,能够激励青年(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提高未来收入水平、实现户籍身份转换积累人力资本,并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提升对农民工的个人信贷支持,尽管会促进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增加,但这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农民工实现在城市中落户,提升农民工整体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当金融发展导致农民工落户后的消费增速,相对于最终返乡的消费增速足够高时,才会有更多的农民工愿意实现市民化。同样,在定性分析之后,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调研数据,本文第五章进行了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以及进城落户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农民工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会有所下降,但消费不平等程度会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创新:(1)研究问题的视角选择;(2)对现有理论分析框架的拓展;(3)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与反事实分析,并得出新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第三章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金融机构效率对于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成本进行分析,而现有文献大多都仅考虑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而忽略了金融部门(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在理论分析框架方面,本文第三章的创新主要在于将金融部门(银行)及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纳入Romer(1990)的内生增长模型之中,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框架,使得我们得以同时分析金融部门效率是如何影响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效果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校准,从而能够量化金融部门效率对于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影响,并从中得出中央银行应如何依据金融部门效率变化,选择最优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建议,这是现有文献中所没有论证的。其次,本文第四章研究视角的创新之处在于同时考虑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两类技术进步方式,以及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重点考察金融发展对于一国增长引擎转换(即由技术模仿逐步过渡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跨国经济收敛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而在以往的文献中,部分文献单纯考虑金融发展对于技术进步和跨国收敛(Aghion et al.,2005;Laeven et al.,2015),部分文献仅考虑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对于一国经济增长和跨国收敛的影响(Segerstrom,1991;Benhabib et al.,2014)。鉴于技术模仿和金融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都至关重要,本文第四章将这两类研究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引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市场摩擦,以更好地贴近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提高分析结果的适用性。相应地,基于这一研究视角,本文第四章将经典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进行拓展,以同时包含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这两种技术进步方式,以及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重点分析实现增长引擎转换(产业结构升级)和跨国收敛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及其相应的动态变化路径。不仅如此,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第四章也采取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展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应该如何同步调整,以匹配(支持)该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这为制定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的金融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最后,本文第五章的研究视角则是基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学习、工作这一经济背景下,探究以放松个人信贷约束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对于农民工群体内部储蓄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布变化和进城落户决策的影响。为刻画出农民工关于落户或返乡的异质性决策,本文第五章创新性地将人力资本异质性引入一个三期世代交叠模型(OLG model),并同时将落户成本、个人信贷约束、工资歧视、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符合我国经济现实的特征纳入研究框架之中,以更好地贴近我国的经济环境。在包含人力资本异质性的OLG模型基础上,本文第五章分析论证了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储蓄率、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布、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同样地,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五章也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和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加以量化。

修晓萌[5](2018)在《上市公司创始人与投资股东控制权之争法律问题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控制权”是建立在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基础上衍生的经济性权利。其产生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利益表现形式,主要源于公司各个主体间的利益较量与冲突。在公司的发展和上市过程中,创始人控制权的稳定与有效行使,是基于股东间的契约信任并能够对提高公司运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环。鉴于近年来我国诸多上市公司身陷控制权纷争,致使公司经营遭受重创,同时给资本市场带来恶劣冲击的情况,法律监管及合规制度对于创始人维持企业控制权和防止“恶意收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期望拓展公司治理研究领域中有关控制权主题的研究,针对上市公司创始人与投资股东的控制权争夺这一经济法领域的热议问题,以创始人控制权维持的方案设计及法律规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借鉴美国公司法中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为融资过程中因股权稀释而面临控制权争夺风险的创始人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融资选择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法律建议和实践启示。

崔莹[6](2019)在《多任务目标下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经济是由于无数契约构成的。自激励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确立以来,该理论就引起了主流经济学的关注,并被应用于经济学与管理学各个分支,成为公司治理、组织行为学、公司金融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占据整个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尽管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其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依旧不健全、道德风险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结合实践建立起一套适合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高管激励措施,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为了全面分析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的本质特征,对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多重性、治理机制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特殊性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提出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与高管之间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并对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刻画。商业银行股东、债权人、监管部门、员工、社会公众等群体与高管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交互作用的。这也导致了商业银行高管一方面需要优化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银行整体金融安全。更重要的是,还要保证国家与社会公众利益,力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高管还需要完成自身晋升、提高声誉等其他一系列任务。结合商业银行高管的多任务性与激励契约的实用性,选取正式契约及关系契约作为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契约的存在形式。在正式契约框架下,深入拓展了Holmstrom-Milgrom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建立了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其中包括一期多任务模型与基于社会责任履行的两期多任务模型,并求出模型最优解。在关系契约框架下,基于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矛盾与平衡,建立商业银行高管激励重复博弈模型。研究发现,贴现率决定了关系契约能否顺利履行,代理人自身情况也对此产生影响。突破传统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商业银行高管以单任务为目标的局限性,将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相结合,建立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复合契约。基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断发展与银行经营目标逐渐复杂的预期,将高管激励契约扩展至一般多任务模型。正式契约、关系契约与复合契约组成了解决商业银行高管不同激励问题的契约组合。选取我国境内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作为样本,对所提出激励契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经营绩效、风险控制以及社会责任对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有显着影响,即使受到政策影响,也符合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模型设定预期。结果也揭示了,建立与商业银行高管需履行的任务内容相联系的正向和负向约束机制才能产生商业银行高管最优激励契约安排。这不但证实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体制已逐渐完善,更从完全契约角度为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实践提供了经验支持。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体系,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来的研究空间仍旧很大。在理论研究部分,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从完全契约向不完全契约的转化问题将成为重点。在实证研究部分,商业银行高管所完成的不可由第三方证实任务及非货币薪酬的主观评估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挖掘。

宋巨生[7](2016)在《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其绩效影响的研究 ——基于民营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近年来,其对技术创新、GDP增长和就业的贡献都显着提高,也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主力军。而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终极控制股东。他们是一个企业,甚至是商业帝国的掌控者,而金字塔控制结构是终极控制股东控制公司与获取收益最重要方式。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等金字塔控制结构特征,决定了终极控制股东在投票权、收益权与私人利益方面的差异,能影响其行为取向,具有显着的治理效应。金字塔控制结构中控制链的复杂与隐蔽性,使终极控制股东的行为具有不可见性。因此,对终极控制权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紧迫性,对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公司作为一切行为的作用承载体,终极控制人所设计的终极控制权结构将对公司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经济行为——投融资行为,以及企业绩效作为研究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影响的角度。本文就是基于上述前提下,研究民营企业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及其对公司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文梳理和评述了终极控制权结构、两权分离、对投融资行为及绩效影响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文献。接着,深入剖析基本概念,界定终极控制权结构两权分离的理论内涵,解释终极控制权结构作用于企业行为的机制、路径和内在条件,构造终极控制权结构及其效应的理论架构。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点及其现状的基础上,接着研究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接着对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股权结构对公司融资和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收集了2010-2014年上市公司的修正后控股权、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度和控制链层级等反映公司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的数据,研究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得到结论:第一,终极控制权结构对目标资本结构的影响总体看来是不显着的。第二,在对终极控制权结构与资本结构偏离目标水平的研究中发现:现金流权与控制权提升下,终极控制人会在利益趋同作用下对企业进行支撑行为,这对资本结构偏离目标程度有微弱的改善效果。两权分离度提升时,终极控制人对企业进行的掏空行为会显着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从而加大了实际资本偏离目标水平的幅度。第三,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与资本结构调整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提升会激励终极控制人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从而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的效率。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升,终极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加剧,前者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行为之中,从而导致了企业运营效率的下降。此外在两权分离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存在着复杂的控制链结构,决策层与企业的距离拉大会降低经营决策的效率,资本结构的调整速率显着减慢。接着对企业的投资水平在终极控制权结构下的表现做了研究,得到结论: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支出水平负相关;控制权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呈现倒“U”型关系;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非效率投资支出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现金流权对企业的投资不足正相关,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的过度投资成显着正相关。最后本文从绩效的角度去讨论终极控制权结构对公司影响的结果,为了使研究更为完备,本章节分别使用了3种指标去衡量公司绩效,分别是ROE,EPS和TobinQ值。得到结论: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成显着负相关关系,证实了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攫取行为的存在,说明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本文接着将样本分为高所有权上市公司和低所有权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低所有权组上市公司的两权偏离程度对绩效的影响程度比高所有权组高。其原因可能是,在高所有权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协同效应,此时终极控制人对公司产生的支持效应会削弱两权分离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

王震洲[8](2016)在《我国公司法一股一权规则研究》文中认为一股一权规则因其称谓不同和目的导向不同而具有不同内涵,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一股一表决权”并不能涵盖其本身权利禁止分离原则之基点和原意,广义理解的一股一权规则当包含四层含义:即股份所有者身份与股份上权利不得分离;类型化具体权利不得分离;基于股份所有者身份获得的股份上权利种类的无差异性;基于股份数量差异性获得的股份上权利数量的差异性。在此等含义基础上,一股一权规则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支持:首先,一股一权规则根植于股份平等理念;其次,一股一权契合于代理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再次,由上诉理念衍生出效率、股东利益保护等理论对一股一权规则的合理性进行补充。从公司法语境来说,我国立法中的一股一权之基本内涵仅仅局限于“一股一表决权”,对广义理解的一股一权之基本内涵作出了全面突破,体现为:其一,区分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二,所有者和管理者可分离;其三,股份与股份上权利的拆分;其四,同股不同权。另外,从历史维度来说,我国公司法律对狭义一股一表决权的遵守存在一定反复,以1993年《公司法》和2006年公司法为基点,经历了“开放—严格—有限制开放”的过程,体现了公司法律在安排一股一权规则问题上的反复心理;同时,有关公司规则对广义一股一权的其他内涵的界定也经历了重大转折或矛盾式发展,并在法律规定的强制性和现实样态的不契合性之间不断磨合和调整。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一股一权规则并非不可突破,对一股一权规则的背离主要表现为五种模式:第一,多重表决权,包括双层股权结构;第二,特殊事项决定权股,以黄金股份为典型;第三,章程或协议约定的优先或受限股份,如阿里巴巴集团提出的合伙人制度;第四,金融创新类产品对股份上权利的拆分,融券等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和繁荣是对此违反的直接体现;第五,企业间接控制,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交叉持股和金字塔股权结构等构建了实践模式。同时,此类突破一股一权的实践具备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对一股一权规则的反驳都由来已久:其一,股份平等理念并不局限于资本平等或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而以多样化资本为基础,以股东平等为实质;其二,人力资本理论更强调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作用和对公司效益的提升;其三,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信息披露制度较为完善或少有风险时,一股一权规则没必要坚守;其四,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基于正常的市场议价、代理成本的减少和股东“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一股一权的坚守并非必要。最后,从防范措施来看,主要有两种制度构建了非一股一权股权结构的基础:即第一,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第二,司法救济制度,股东诉讼尤其是集团诉讼在解决之争议范围、惩罚措施之严厉上为股东提供了时候救济的模式。而从一股一权规则之争的本质来看,其背后实为股东自治和监管理念之博弈,两者本身即是对同一个问题“一体两面”的不同关注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股东自治的权利扩大往往意味着事前监管权力的萎缩和有关事后监管权力的一定程度上的范围上和内容上的缩小,而股东自治权力缩小则意味着监管时间上的前置和内容上的增长,也往往可能意味着事后监管的范围和内容上的扩张。公司契约理论为平衡此种博弈提供了良好视角。具体而言:一方面,公司法所创设的代表完整且不可拆分的股东权利的普通股票更大意义上当作为一种标准化契约,而受到一般情况下的普遍适用或默认适用,但与此同时,股东或市场主体则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排除,同时应对其中特殊问题进行考察:第一,公司法应当考虑:将有关公司治理、利润分配、资产运营方面的权利设定为自治权利,将有关债权人利益、股东和公司利益保护方面的权利设定为强制性规则,并同时考量现实中通常会被股东挑选出的“类别权利”作为补充。第二,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第三,新兴企业尤其是创业型高科技企业、国有企业的现实需求需要得到“特殊”照顾。另一方面,公司法所规定的有关公司基本运营规则和股东权利保护规则更大意义上当作为一种漏洞保护机制,而受到一体遵守并不允许违反,同样在设计此类规则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第一,事先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孰轻孰重的问题;第二,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的选择问题;第三,中介机构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取向问题。以上述为基础,我国应以基本规则和配套机制为框架,对公司法律有关一股一权规则做重新构建。首先,对一股一权的基本规则进行再安排:其一,修改关于股份有限公司一股一权规则为默认条款而允许公司章程变通适用。其二,重新设计股东大会职权模板,协调各职权范围内的表决权规则。其三,重新设计股份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其四,重新设计惩罚赔偿机制。其五,在中介机构连带责任和独立性、社会监督权力和司法救济途径上留下制度空间。其次,对一股一权配套机制进行再安排:其一,多样态股权结构细则性规定。其二,中介机构责任和独立性、社会监督主体组建和权力范围的规定。其三,信息披露的明细化规定。其四,内部控制机制的强化。其五,股东诉讼和赔偿机制的规定。最后,有关非基本法默认股权结构变更为公司法律默认股权结构、上市公司退市的明细化规定。

李安安,冯果[9](2015)在《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金融法研究偏重于概念法学、注释法学和解释法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偏重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两者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二者需要从割裂走向联姻,共同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对公司治理进行金融解释,有助于打破金融法和金融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促进问题对象的系统关照,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调和,矫正价值失衡、研究失范的金融法学科制度,助推金融法的自我反思与现代超越。

李田香,谭顺平[10](2012)在《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国外学者大多认为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而公司的治理结构反过来又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处于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加之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融资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故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对于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借贷机制和并购机制的外部治理效应上,使公司融资结构日趋合理,公司治理绩效日渐提高。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个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个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特别表决权股制度研究 ——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规则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一、特别表决权股的基本理论
    (一) 表决权的概念及价值
        1. 表决权的概念
        2. 表决权的价值
    (二) 特别表决权股的内涵
        1. 特别表决权股的概念及本质
        2. 特别表决权股的特征
    (三) 特别表决权股的理论支撑
        1. 公司自治与契约自由理论
        2. 股东异质化理论
        3. 表决权与股份的分离主义倾向
    (四) 特别表决权股对一股一权原则的挑战与反思
        1. 一股一权原则的法理基础
        2. 一股一权原则的理论反驳
        3. 一股一权原则的再思考
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特别表决权股制度考察
    (一) 其他国家或地区特别表决权股的法律实践
        1. 开放式态度:美国
        2. 保守型态度:德国
        3. 态度最新调整为附条件肯定:我国香港地区
    (二) 其他国家或地区特别表决权股的运作情况
        1. 特别表决权股呈现方式多元化
        2. 境内企业域外上市适用情况
三、科创板下允许特别表决权股制度之正当性及适用性探讨
    (一) 科创板允许特别表决权股之背景
        1. 科创板之设立及战略意义
        2. 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规则》的出台历程
    (二) 特别表决权股当前尚欠缺法律基础
        1. 公司法并未规定,但留有空间
        2. 除优先股外,国务院尚未规定其他种类股
    (三) 科创板允许特别表决权股之正当性分析
        1. 尊重融资与控制权兼得之需求,助推科创企业腾飞
        2. 表决权安排制度创新,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比较优势
        3. 相较于其他巩固控制权方式,更为透明
    (四) 特别表决权股暂不宜推广至其他板块
        1. 特别表决权股自身的负面效应
        2. 境内投资环境相对不成熟
        3. 境内投资者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四、我国特别表决权股具体规则的构建
    (一) 我国特别表决权股的立法路径
        1. 股份类别法定主义或章程自治式选择
        2. 我国特别表决权股的立法路径选择
    (二) 特别表决权股的具体规则设计
        1. 特别表决权股设置的前提
        2. 限定表决权差异安排的适用主体
        3. 限制特别表决权股的股权权能
        4. 建立特别表决权股的自动转换机制
        5. 建立内外监督机制
        6. 健全保护普通股股东权益的配套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的完善 ——以新三板市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及评述
        1. 文献综述
        2. 研究现状评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2. 对比分析法
        3. 统计法
        4. 法经济学方法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股权激励概述
    (一) 股权激励的概念
    (二)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1. 委托一代理理论
        2. 人力资本理论
        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三) 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
        1. 股权激励的发展历史
        2.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
二、我国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运行现状
    (一) 我国新三板市场简述及挂牌企业特征
        1. 我国新三板市场简述
        2. 我国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特点
    (二) 我国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现状
        1. 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增长迅速
        2. 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行业较为集中
        3. 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单一
        4. 激励标的来源以定向增发为主
    (三) 我国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现状
        1. 股权激励在新三板市场中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
        2. 主要以业务规则等形式来规范股权激励运作
        3. 相关配套制度得到初步建立
三、我国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高阶位的针对性法律文件
        1. 现有的股权激励法律文件层级较低
        2. 有关股权激励的法律文件针对性不强
    (二) 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制度自身存在短板
        1. 股权激励实施门槛过低
        2. 激励股份获取通道存在严重阻碍
        3. 尚未建立股权激励权益登记制度
        4. 股权激励价值难以兑现
    (三) 市场监管思路尚未厘清
        1. 未明确监管界限
        2. 需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3. 对不规范激励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
    (四) 挂牌企业内部治理有待提高
        1. 董事会独立性较弱
        2. 监事会趋于形式化
        3. 尚未建立薪酬委员会制度
    (五) 相关配套制度有待完善
        1. 会计处理制度需加强对实践应用的关注
        2. 税收制度相关程序有待明确
        3. 亟需明晰股权激励纠纷法律性质
四、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的借鉴
    (一) 纳斯达克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简述
    (二)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的主要特点
        1. 坚持以公司自决原则为基础
        2. 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制度
        3. 加强了对薪酬委员会独立性的监管要求
        4. 建立了完善的股权激励配套制度
    (三) 纳斯达克市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1. 市场监管法律制度面临挑战
        2. 需加强对高管强势地位的约束
        3. 需强化对股权激励制度优化的引导
五、我国新三板股权激励法律机制完善建议
    (一) 完善股权激励立法
        1. 提高股权激励相关法律的立法层级
        2.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法律规定
    (二) 补齐新三板股权激励制度的短板
        1. 适当提高股权激励实施门槛
        2. 消除激励股份获取通道中的阻碍
        3. 建立股权激励权益登记制度
        4. 加强新三板市场流通性
    (三) 加强股权激励监管力度
        1. 明晰市场监管界限
        2. 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3. 加大不规范股权激励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 引导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重视内部治理
        1. 重视外部独立董事的作用
        2. 完善职工监事履行职责的保障
        3. 探索建立薪酬管理制度
    (五) 持续完善配套制度
        1. 完善会计准则细节
        2. 持续优化纳税制度的实用性
        3. 明晰股权激励纠纷的法律性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成果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成果
第2章 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2.1 资本结构理论
        2.1.1 资本结构定义
        2.1.2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2.2 资本结构优化理论
        2.2.1 资本结构优化概述
        2.2.2 资本结构优化目标
        2.2.3 常见的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2.2.4 最优资本结构评价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分析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
    3.2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简介
    3.3 中国电信股份财务状况分析
    3.4 叶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纵向分析
        3.4.1 资本结构总体分析
        3.4.2 资本结构变动的合理性分析
        3.4.3 融资结构分析
        3.4.4 负债结构及合理性分析
        3.4.5 股东权益分析
        3.4.6 股本结构分析
    3.5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横向分析
        3.5.1 负债结构比对
        3.5.2 权益结构比对
        3.5.3 财务杠杆比对
    3.6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3.6.1 资产负债率偏低,财务杠杆未充分利用
        3.6.2 债务内部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偏高
        3.6.3 资本期限结构不匹配,缺乏营运资金
        3.6.4 权益资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设计
    4.1 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2 中国电信资本结构静态优化
    4.3 中国电信资本结构动态优化
        4.3.1 影响资本结构的宏观因素分析
        4.3.2 影响资本结构的中观因素分析
        4.3.3 影响资本结构的微观因素分析
        4.3.4 影响资本结构因素综合分析
        4.3.5 资本结构调整区间的确定
    4.4 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4.4.1 适度提高负债水平,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4.4.2 调整债务结构,释放企业流动性
        4.4.3 合理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4.4.4 重视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4.4.5 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本结构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融发展、内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2.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一个综述
    2.1 内生经济增长
        2.1.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2.1.2 经济增长与经济收敛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识别
        2.2.2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
        2.2.3 金融约束与企业研发融资
        2.2.4 金融约束与企业特征差异
        2.2.5 金融系统: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
        2.2.6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2.7 小结
    2.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2.3.1 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
        2.3.2 金融发展与分散投资风险
        2.3.3 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工具
        2.3.4 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
        2.3.5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布演进
    2.4 文献总结与评述
3.银行效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
        3.2.1 最终产品部门
        3.2.2 中间产品厂商
        3.2.3 银行部门
        3.2.4 家庭部门
        3.2.5 中央银行
    3.3 一般均衡
        3.3.1 平衡增长路径
        3.3.2 一般均衡的动态系统
    3.4 货币政策的增长效应与福利成本
        3.4.1 货币政策的增长效应
        3.4.2 货币政策的福利成本
    3.5 量化分析
        3.5.1 参数校准
        3.5.2 数值模拟
    3.6 本章结论
4.金融深化、产业结构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1 引言
    4.2 经验事实
        4.2.1 实证模型设定
        4.2.2 实证结果
    4.3 理论模型
        4.3.1 基本设定
        4.3.2 最终产品部门
        4.3.3 中间产品生产
        4.3.4 中间产品研发
    4.4 产业结构升级
    4.5 融资约束及其影响
    4.6 金融深化的动态效果与数值模拟
        4.6.1 对金融体系深化程度要求
        4.6.2 金融深化程度要求的动态变化
        4.6.3 数值模拟
    4.7 本章结论
5.农民工储蓄、信贷约束与人口城镇化
    5.1 引言
    5.2 实证分析
        5.2.1 数据
        5.2.2 变量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储蓄率决定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5.2.5 RIF回归分解
    5.3 理论模型
        5.3.1 能够市民化的农民工
        5.3.2 最终需要返乡的农民工
        5.3.3 金融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5.4 金融发展与人口城镇化进程
    5.5 数值模拟
        5.5.1 参数校准
        5.5.2 数值模拟
    5.6 本章结论
6.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上市公司创始人与投资股东控制权之争法律问题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理论性研究
        (二)案例性研究
        (三)对比性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样本
        (一)研究思路的选择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三)数据来源的选择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公司控制制度与治理结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公司控制制度理论概述
    第二节 公司控制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
        一、公司控制中的“外部要素”
        二、公司控制中的“内部要素”
    第三节 常见公司控制模式及法律分析
        一、“内部控制+外部控制”模式及法律分析
        二、“契约控制+关系控制”模式及法律分析
第二章 “公司控制权”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公司控制权”的涵义
        一、“公司控制权”的词义解释
        二、“公司控制权”的学理解释
    第二节 “公司控制权”的研究主题
        一、控制权转移与利益侵占
        二、创始股东的控制权威
        三、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创始人控制权争夺典型案例解析
    第一节 创始人控制权争夺失利案例研究
        一、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
        二、雷士控制权之争案例
        三、上海家化控制权之争案例
        四、小结
    第二节 上市公司创始人控制权维持案例
        一、腾讯一致行动协议案例
        二、京东投票权与股权分离案例
        三、阿里巴巴控制董事提名权案例
        四、蚂蚁金服有限合伙架构案例
        五、小结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法律分析
        一、股权控制结构法律分析
        二、公司治理结构法律分析
        三、日常经营管理制度法律分析
第四章 美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维持法律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维持制度演变
    第二节 美国公司控制权维持制度及相关法律
        一、双层股权制度及法律规则
        二、表决权信托制度及法律规则
        三、代理投票权制度及法律规则
    第三节 美国公司控制权维持案例研究
        一、Facebook控制权案例
        二、克朗“毒丸计划”控制权案例
        三、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创始人控制权维持方案及法律建议
    第一节 股权层面的控制权维持方案设计
        一、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保留否决权
        二、分离投票权与股权,掌握多数投票权
        (一)逐步开放双层股权制度
        (二)拓展表决权信托制度
        (三)加强代理投票权制度监管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控制权维持方案设计
        一、控制董事会席位比例
        二、有效依托合伙架构
        三、采取一致行动协议
    第三节 公司经营管理层面控制权维持方案设计
        一、创始人兼任管理层领导者
        二、借助创始人社会资本资源
        三、强化合法合规意识,遵循契约精神
        四、运用SWOT架构管理决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多任务目标下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设计研究
        1.3.2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评价研究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激励理论
        2.1.2 公司治理理论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的研究框架
        2.2.1 激励契约的环境
        2.2.2 缔结契约的顺序
        2.2.3 缔结契约的双方
        2.2.4 激励契约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2.2.5 激励契约内容的确定
        2.2.6 激励契约类型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设计
    3.1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激励内容分析
        3.1.1 经营效益目标
        3.1.2 风险管理目标
        3.1.3 社会责任目标
    3.2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建立
        3.2.1 模型假设
        3.2.2 一期模型建立
        3.2.3 两期模型建立
    3.3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次优激励安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关系契约设计
    4.1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关系契约激励内容分析
    4.2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关系契约博弈关系分析
    4.3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关系契约重复博弈模型建立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建立
    4.4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关系契约次优激励安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复合契约设计
    5.1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关系分析
    5.2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交互模型建立
        5.2.1 模型假设
        5.2.2 静态模型建立
        5.2.3 动态模型建立
    5.3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完备性分析
    5.4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一般多任务动态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5.4.1 模型假设
        5.4.2 模型建立
        5.4.3 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实证分析
    6.1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机制演进过程及特点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模型设定
    6.4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4.1 因变量
        6.4.2 自变量与控制变量
    6.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其绩效影响的研究 ——基于民营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股权、所有权与现金流权
        1.3.2 终极控制人、终极控制权
        1.3.3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两权分离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终极控制权结构的文献综述
        2.2.1 理论研究文献
        2.2.2 实证研究文献
    2.2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融资行为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理论研究文献
        2.2.2 实证研究文献
    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综述
        2.3.1 理论研究文献
        2.3.2 实证研究文献
    2.4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2.4.1 理论研究文献
        2.4.2 实证研究文献
第三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研究
    3.1 金字塔式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分析
        3.1.1 股权结构的基本类型
        3.1.2 金字塔结构下两权分离的产生
        3.1.3 金字塔结构设计的内在动机
    3.2 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
        3.2.1 不同股权结构下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比较
        3.2.2 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现条件
        3.2.3 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现途径
    3.3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描述
        3.3.1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发展历史与特征
        3.3.2 近五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
第四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目标资本结构选择影响的实证
        4.1.1 研究假设
        4.1.2 模型的建立
        4.1.3 变量定义与数据选择
        4.1.4 描述统计与实证研究
    4.2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率影响的实证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的建立
        4.2.3 实证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模型的构建
        5.2.1 非效率投资计量模型
        5.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影响实证模型的构建
    5.3 研究变量定义与样本的选取
        5.3.1 研究变量的定义
        5.3.2 样本筛选
    5.4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研究
        5.4.1 非效率投资测度回归
        5.4.2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模型的建立
    6.3 变量定义及样本选择
        6.3.1 研究变量的定义
        6.3.2 样本筛选
    6.4 描述统计与实证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回归结果分析
        6.4.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与建议
    7.3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公司法一股一权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一股一权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一股一权的基本内涵
        (一)股份所有者身份与股份上权利不得分离
        (二)类型化具体权利不得分离
        (三)基于股份所有者身份获得的股份上权利种类的无差异性
        (四)基于股份数量差异性获得的股份上权利数量的差异性
    二、一股一权基本内涵之理论基础
        (一)股份平等理念
        (二)代理和代理成本理论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四)效率和股东利益保护
第二章 一股一权的立法考察
    一、公司法语境下的立法考察
        (一)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所有者和管理者可分离
        (三)股份与股份上权利可拆分
        (四)同股不同权
    二、历史维度语境下的立法考察
        (一)狭义一股一表决权的发展进程
        (二)广义一股一权其他内涵的发展转变
第三章 一股一权的域外考察和理论反驳
    一、一股一权的实践背离
        (一)多重表决权股
        (二)特殊事项决定权股
        (三)章程或协议约定的优先或受限股份
        (四)金融创新类产品对股份上权利的拆分
        (五)企业间接控制
    二、一股一权的理论反驳
        (一)对股份平等理念的反驳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有效市场假说
    三、一股一权的底线坚守
        (一)强制信息披露
        (二)司法救济制度
第四章 一股一权的实质
    一、股东自治与监管的辩证关系
        (一)一股一权视角下的股东自治与监管
        (二)公司契约理论下的股东自治与监管
    二、股东自治的标准化合约
        (一)财产性权利、身份性权利和类别权利
        (二)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
        (三)新兴企业和部分国企对公司治理创新的需求
    三、监管的漏洞补充功能
        (一)事先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
        (二)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
        (三)中介机构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一股一权规则的再安排
    一、一股一权基本规则的再安排
    二、一股一权有关配套机制的再安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问题
二、公司治理金融解释的维度之一:资本结构
三、公司治理金融解释的维度之二:金融契约
四、公司治理金融解释的维度之三:法律金融学
五、结语:寻求公司治理与金融法的互动

(10)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学者关于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综述
    (一) 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提出
    (二) 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的发展
    (三) 对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的小结
二、国内学者关于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关系的综述
    (一) 国内学者对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
    (二) 国内学者对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三、总结与启示

四、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个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别表决权股制度研究 ——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规则为对象[D]. 杨波航. 云南大学, 2019(03)
  • [2]论股权激励法律机制的完善 ——以新三板市场为视角[D]. 李轶凡. 云南大学, 2019(03)
  • [3]中国电信股份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许洁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金融发展、内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D]. 毛盛志.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5]上市公司创始人与投资股东控制权之争法律问题分析 ——基于多案例研究[D]. 修晓萌.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多任务目标下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研究[D]. 崔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终极控制权结构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其绩效影响的研究 ——基于民营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D]. 宋巨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8]我国公司法一股一权规则研究[D]. 王震洲.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9]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J]. 李安安,冯果.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04)
  • [10]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J]. 李田香,谭顺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01)

标签:;  ;  ;  ;  ;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