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壳聚糖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细菌壳聚糖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一、细菌产壳聚糖酶的性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高英迪,刘洋,郭瑞,顾宇熠,江文文,程凡升[1](2021)在《ARTP诱变对Bacillus Cereus产壳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壳寡糖由壳聚糖酶水解壳聚糖而成,普遍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壳聚糖酶酶活普遍不高,因此,以前期研究获得的一株产壳聚糖酶的蜡样芽孢杆菌为材料,运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进行处理,诱变后壳聚糖酶较原始壳聚糖酶酶活更高,具有更好的耐酸能力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该菌株所产壳聚糖酶酶活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4倍,最适pH值达到4.0,在工业生产上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周宇[2](2020)在《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及其抗肥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肥胖是由机体能量代谢失衡引起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是由壳聚糖水解而来的低聚寡糖,具有水溶性较好、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副作用的特征,在减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壳聚糖酶水解法是环保而高效的获得COS的方法。然而,目前COS多由非壳聚糖酶法水解壳聚糖而来,而且目前报道的壳聚糖酶大多数稳定性和热恢复性不好,这些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寻找新的具有优良特性的壳聚糖酶并用于制备具有抗肥胖活性的COS至关重要。方法从黄海沉积物中筛选出产壳聚糖酶的海洋细菌,扩增其16S rDNA进行序列比对。在含壳聚糖的培养基中培养该菌,对产生的壳聚糖酶进行纯化,得到壳聚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表征。研究该酶水解制备COS的最适条件,在5升发酵罐中建立了COS的制备工艺,分析COS的组成。用COS喂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KM小鼠,收集小鼠血清进行脂质分析,留取小鼠的肝脏和附睾脂肪进行组织切片的分析,研究COS的抗肥胖活性。结果序列的比对显示所得菌株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将该菌株命名为Pseudoalteromonas sp.SY39。纯化出的壳聚糖酶被命名为CsnM,其相对分子量大约为28 kDa。CsnM是一种冷适应的酶,在40℃时显示最高活性,在10℃和15℃时分别显示其最大活性的30.6%和49.4%。CsnM还是一种耐热酶,煮沸5、10和20 min后分别恢复其初始活性的95.2%,89.1%和88.1%。CsnM水解壳聚糖制备COS的最佳条件是:40℃,水解10小时,p H为6.0,每克壳聚糖加酶18 U。所得COS是由聚合度为2-5的寡糖组成。COS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的体重、肝脏和附睾脂肪的重量,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COS降低了脂肪细胞大小,减轻了肝脂肪变性,具有肝脏保护和抗肥胖作用。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一株产壳聚糖酶的海洋细菌,对该细菌培养并纯化得到一种新的具有冷适应性和热恢复性等优良性能的壳聚糖酶CsnM。CsnM水解壳聚糖制备所得COS的聚合度为2-5,COS在小鼠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肥胖活性。

张凯琪[3](2020)在《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壳寡糖是一种多糖,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传统工业生产壳寡糖,大多使用浓酸浓碱,污染环境。但通过酶促反应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均一、无污染的特点,是一种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壳寡糖生产方法。本研究筛选到一株产壳聚糖酶活性较高的真菌,优化了该菌的产酶条件,初步研究了该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为后续发酵法生产壳聚糖酶以及壳寡糖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选择烟台虾蟹资源丰富的海滩和在烟台大学校内腐殖质土壤埋样作为菌株的分离源,采用壳聚糖筛选培养基进行平板初筛,通过对比生长周期、菌落和透明圈的大小以及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筛选出了7株菌作为复筛菌株。通过DNS法测定发酵液酶活力,进一步筛选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比较这7种菌株的初始酶活,选定产酶活性高的菌株SM2019-6,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曲霉。(2)通过单因素实验和L16(45)正交实验优化得到该菌株的适宜发酵产酶条件:发酵温度27℃、起始pH5.5、装液量30%(v/v)、接种量9%(v/v)、转速为150 r/min、发酵时间120 h。最适碳源为1.0%(w/v)壳聚糖+1.0%(w/v)葡萄糖,氮源为0.5%(w/v)(NH4)2SO4,最适金属离子为Mn2+。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的酶活达到18.68 U/mL,比初始酶活提高了80%。(3)本实验所筛菌株SM 2019-6所产的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在pH 2.06.0范围内酶活力相对稳定,当pH值大于6时随pH的升高酶活逐渐下降。当pH=9时,酶活基本丧失。在温度方面,当T≥55℃,酶活性迅速下降,温度达到80℃左右时溶液中的壳聚糖酶已基本上被完全破坏。且浓度为5 mmol/LMg2+对壳聚糖酶有显着的激活作用。(4)通过对壳聚糖酶酶解条件的研究,得出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壳聚糖酶与底物最适反应时间为10 min,最适酶解温度为50℃,最适pH为6.0。

韩焱烁[4](2020)在《海洋宏基因组来源壳聚糖酶的挖掘及其热稳定性的分子改造》文中研究说明壳聚糖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可催化β-1,4糖苷键的水解,可用来转化甲壳类生物废物以及壳寡糖制备等,在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发现的大部分壳聚糖酶的热稳定较差,活力低,这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从海洋基因文库中筛选到14个壳聚糖酶基因,并对两个酶活较高的壳聚糖酶CHIS5和CHIS1754进行了性质测定,并通过理性分子设计对CHIS1754进行了多点突变,成功提高了热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1.从海洋基因文库中筛选到14个壳聚糖酶基因,通过酶切位点EcoR Ⅰ和NotⅠ将其构建在pET30a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通过酶活测定从中筛选到两个酶活较高的壳聚糖酶CHIS5和CHIS1754,并对两个蛋白进行了纯化,通过SDS-PAGE分析确定两个蛋白的分子量大小约为35 kD和25 kD。2.通过测定壳聚糖酶对不同脱乙酰度底物的作用效果,发现壳聚糖酶对脱乙酰度越高的底物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对壳聚糖酶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重组壳聚糖酶CHIS5在60℃和pH 5.5时具有最佳活性,CHIS1754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5.5。其中CHIS1754的热稳定性优于CHIS5,在60℃下保温20 min后有40%的剩余酶活,之后热稳定性迅速降低。测定了金属离子对两个壳聚糖酶的影响,发现Cu2+和Fe2+对两个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Fe2+抑制作用最明显。3.测定了两个酶的动力学参数,CHIS5的Km,kcat和Vmax值分别为4.19 mg·mL-1、19.64 min-1 和9.42 μM·min-1 mL-1,效率常数kcat/Km为4.69mL·mg-1 min-1;CHIS1754的Km,kat和Vmax值分别为5.28 mg·mL-1、41.06 min-1和90.-33 μM·min-1mL-1,效率常数kcat/Km为7.78 mL·mg-1 min-1。4.通过TLC和LC-QTOF-MS分析了壳聚糖酶的作用方式,发现两个壳聚糖酶均为内切型壳聚糖酶,生成的壳寡糖产物主要是二糖和三糖。5.通过理性设计对chis1 754基因进行了 15个点的多点突变,突变后的壳聚糖酶CHIS1754T最适温度提高了5℃,Tm值提高了7.63℃,在60℃下保持1小时的残留酶活性仍高达80%。同时,CHIS1754T的kcat/Km比CHIS1754的kcat/Km增加了约4.8倍。酶活提高了两倍左右。6.将壳聚糖酶于酵母中进行表达,观察了其在摇瓶水平的酶活表达情况。其中CHIS5的酶活能达到9.0 U/mL,CHIS1754能达到6.5 U/mL,CHIS1754T酶活能达到酶活为9.9 U/mL。本研究从海洋文库中筛选到壳聚糖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成功表达,通过理性设计方法成功提高了壳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为该酶在食品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馨月,岳晓洁,李铮峥,刘倩,黄茜,马美湖,付星[5](2020)在《淡紫紫孢菌的筛选、鉴定及产壳聚糖酶固体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全国各地土样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产壳聚糖酶活性较高的真菌M7a,并优化其固体发酵产酶条件。方法:综合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确定其最佳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条件。结果:菌株M7a被鉴定为淡紫紫孢菌,其最佳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条件为:10 g/L胶体壳聚糖+5 g/L葡萄糖,10 g/L蛋白胨,豆粕麸皮质量比7∶5,初始pH值为6.0,发酵温度33℃及发酵时间5.5 d。产壳聚糖酶优化后达到16.80 U/mL,是初始条件的5.1倍。SDS-PAGE和酶谱分析发现该菌株产胞外分子质量为40.0 ku的壳聚糖酶,且无同工酶。结论 :本研究筛选鉴定出一株新颖且产壳聚糖酶活力较高的淡紫紫孢菌M7a,优化了固体发酵条件,提高了产酶水平,为淡紫紫孢菌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秋珠,颜桢灵,黄植清,袁海莹,刘广华,农小霞,李鑫,骆海玉[6](2020)在《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力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内生真菌是挖掘不同类型壳聚糖酶及发现新酶的资源宝库。该研究从122株柑橘和血散薯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研究酶活力影响因素,为后期其酶学性质及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病害防御互作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透明圈法初筛结合液体发酵法进行复筛,得到2株可产生壳聚糖酶的内生真菌Stdif9和Stdif9-4,并发现Stdif9-4最高酶活力(0.968 U·mL-1)显着高于Stdif9(0.780 U·mL-1)。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将菌株Stdif9-4鉴定为青霉属菌株,即Penicillium sp.Stdif9-4。通过DNS试剂法初步研究影响该菌株产壳聚糖酶活力的因素,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显着影响,在培养96 h时,壳聚糖酶活力达到最大值。9种金属离子对菌株的酶活力具有不同影响,其中Mn2+和Ca2+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Ag+、Zn2+、Cd2+、Ba2+和Fe3+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Ag+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K+和Na+对壳聚糖酶活力无显着影响。不同培养代数菌株产酶活力无显着差异,说明其产酶活力稳定。

张翔,张彦昊,刘孝永,辛雪,王易芬,陈蕾蕾,周庆新,赵双枝[7](2018)在《产壳聚糖酶菌株ncps116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产壳聚糖酶菌株ncps116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该菌株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最适产酶条件为:粉末壳聚糖15g/L,硫酸铵30g/L,初始p H 6.0,温度32℃,发酵时间72h,500m L三角瓶装液量120m L,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该菌株产壳聚糖酶活力达43.89U/m L。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菌株发酵液中的壳聚糖酶进行了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酶经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为4.37万。该酶酶促反应最适p H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6和50℃,在低于40℃、p H 3.65.6范围内较为稳定,5mmol/L的Mn2+对该酶酶活力有明显的增强作用,Cu2+、Ni2+、Fe3+、Ag+对该酶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壳聚糖酶酶促反应的米氏常数(Km)为11.10mg/m 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38μmol/(min·m L),对底物表现出较强的专一性。此外,该酶能够抑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丝的生长。

陈聪聪[8](2018)在《产壳聚糖酶Mitsuaria sp.C4菌株的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酶(chitosanase,EC 3.2.1.132)又称壳聚糖-N-乙酰-氨基葡糖苷水解酶(chitosan N-acetylglucosaminohydrolase),专一性强,水解线性壳聚糖成壳寡糖。壳寡糖分子量低,易溶于水,易被人体吸收。我国已知的产壳聚糖酶菌株,产酶能力尚未能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寻找新酶源,提高菌株产酶能力,极具研究价值。本研究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沿海500米处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产壳聚糖酶活力较高的菌株,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命名为Mitsuaria sp.C4,通过紫外线诱变筛选得到一株遗传稳定、产酶活力高的Mitsuaria sp.ZY3,酶活力相对原始出发菌株提高2.77倍。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其最佳产酶发酵条件如下(%,w/v):1.6%胶体壳聚糖、0.14%K2HPO4.3H2O、0.06%KH2PO4、0.1%MgSO4.7H2O、0.6%蛋白胨和0.06%酵母粉,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3 d,起始pH6.5,接种率1%,装液量35 mL,摇床转速150 rpm,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下,酶活力高达7.892 U/mL。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透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方法从Mitsuaria sp.C4菌株上清发酵液分离提纯壳聚糖酶,SDS-PAGE电泳验纯,分子量大约为34 kDa。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2,金属离子溶液浓度为20 mmol/L,以Mg2+为对照,结果发现Ca+、Zn2+、K+、Mn2+等对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粉末壳聚糖为底物时,酶促反应表观米氏常数Km值为 2.449 g/L,Vmin 为 4× 102 g.L-1.min-1。提取Mitsuariasp.C4菌株基因组DNA,二代和三代测序结合,根据测序结果拼接、组装注释及分析,得到一个完整的约6 Mb的环状基因组DNA。

李发家[9](2017)在《广西亚热带海洋红树林土壤沉积物中产壳聚糖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 GZ1的鉴定和条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壳聚糖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天然阳离子多糖,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壳寡糖为壳聚糖的水解产物,具有壳聚糖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独特生理活性;同时,又因为壳寡糖低分子量、高水溶性和易被生物体吸收等特点,更利于工业生产和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存在数量繁多的甲壳类生物,是天然壳聚糖的重要产地。本研究通过纯培养技术,从广西亚热带海洋土壤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四株能够在壳聚糖筛选平板上产生水解圈的菌株,经过复筛后选择其中壳聚糖酶活力最高的菌株GZ1进行菌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有芽孢和荚膜,在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大,颜色呈黄色,表面粗糙不透明,边缘呈不规则波浪状。同时,经过16SrDNA测序后发现GZ1与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CS10有99%一致性,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亲缘性最近菌株为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CS10,结合菌株GZ1的常规生理生化性质鉴定,菌株GZ1可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 Bacillus subtilis GZ1。采用DNS法测定发酵液的壳聚糖酶活力,同时对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与pH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5.5。进行氮源、碳源、pH值、装液量、转速、温度和壳聚糖量的单因素实验,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了氮源浓度、pH值、装液量和温度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最终所得到的最适氮源为1%蛋白胨、最适碳源为1%可溶性淀粉、最适发酵温度为20℃、最适发酵pH为7.5、最适装液量为80mL/250mL、最适培养转速为180rpm、最适壳聚糖量为0.75%、培养时间为2d。在最优发酵条件下进行发酵产酶,测定所得发酵液最高酶活力为1.886 U/mL,为优化前的2.6倍。在本研究中,经过正交实验优化后,除了温度没有改变外,其他几个因素相对于单因素实验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在Bacillus subtilis GZ1的发酵条件优化中,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较大,以响应面法来进行条件优化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前报道的重组表达壳聚糖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能力大都较高,与之相比,Bacillus subtilis GZ1为野生型菌株,未经过改造,发酵产酶能力较低。因此,通过对Bacillus subtilis GZ1壳聚糖酶基因的启动子与拷贝数进行改造的方式,应能使Bacillus subtilis GZ1的发酵产壳聚糖酶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此外,枯草芽孢杆菌为动物饲料的常用添加剂,而Bacillus subtilis GZ1所产壳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较高,达到55 ℃,较高的酶反应温度使其在饲料工业的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毛贵珠,章晔敏,邵一凡,熊妍妍,陈小娥,方旭波[10](2017)在《产壳聚糖酶土壤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提出对浙江舟山虾蟹养殖场附近的土壤进行针对性地采样,通过壳聚糖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一株具有产壳聚糖酶活性的菌株,编号为ZJOU-AC1。通过形态观察、ITS全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确定ZJOU-AC1为鹿皮色曲霉(Aspergillus cervin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经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胶体壳聚糖1.5%,(NH4)2SO4 0.4%,KH2PO4 0.2%,MgSO4·7H2O 0.05%。最适发酵周期为96 h。ZJOU-AC1产酶活力由2.05 U/m L提高到4.85 U/m 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2.36倍。

二、细菌产壳聚糖酶的性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产壳聚糖酶的性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ARTP诱变对Bacillus Cereus产壳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诱变菌株的制备
    1.4 诱变菌株的初筛
    1.5 诱变菌株的复筛
    1.6 酶活的测定
    1.7 遗传稳定性
    1.8 温度及pH值的影响
    1.9 金属离子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1.10 壳聚糖酶的底物专一性
    1.11 有机试剂、表面活性剂、EDTA对壳聚糖酶酶活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变时间的选择
    2.2 诱变菌株的筛选
    2.3 壳聚糖酶诱变前后产酶曲线和生长曲线分析
    2.4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2.5 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的最适pH值比较
    2.6 pH值对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
    2.7 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的最适最适温度比较
    2.8 温度对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
    2.9 金属离子对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的影响
    2.10 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的底物专一性
    2.11 有机试剂、表面活性剂、EDTA对诱变前后壳聚糖酶的影响
3 结论

(2)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及其抗肥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2 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3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4 壳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5 壳聚糖酶的表达、纯化
        6 壳聚糖酶浓度的测定
        7 壳聚糖酶的性质鉴定
    结果
        1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 壳聚糖酶活性测定
        3 酶的分离纯化结果
        4 酶浓度测定结果
        5 壳聚糖酶的性质鉴定
    讨论
第二部分 壳寡糖的制备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2 壳聚糖水解的条件优化
        3 COS的酶法制备
        4 COS的含量测定
        5 COS的薄层色谱(TLC)和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
    结果
        1 壳聚糖水解的条件优化
        2 COS的含量测定
        3 COS的 TLC和 ESI-MS检测
    讨论
第三部分 壳寡糖的抗肥胖活性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 血清脂质分析
        4 组织学分析
        5 数据分析
    结果
        1 COS降低小鼠的体重
        2 COS降低小鼠血清TC和TG
        3 COS具有肝脏保护作用
        4 COS降低附睾脂肪组织的重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甲壳素和壳聚糖简介
    1.2 壳寡糖
        1.2.1 壳寡糖简介
        1.2.2 壳寡糖的应用
        1.2.3 壳聚糖的降解方式研究现状
    1.3 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3.1 壳聚糖酶的定义
        1.3.2 壳聚糖酶的分类
        1.3.3 壳聚糖酶的来源
        1.3.4 壳聚糖酶的理化性质
        1.3.5 壳聚糖酶的发酵生产
        1.3.6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1.3.7 壳聚糖酶的应用
    1.4 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6 主要技术路线图
2 壳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试剂
        2.3.3 高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初筛
        2.3.4 壳聚糖酶产生菌的复筛
        2.3.5 壳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初筛
        2.4.2 复筛
    2.5 本章小结
3 壳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2 发酵过程参数测定
        3.3.3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3.3.4 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3.3.5 L16(45)正交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M2019-6菌株产酶曲线
        3.4.2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4.3 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3.4.4 L_(16)(4~5)正交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粗酶液酶解条件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粗酶液的制备
    4.3 粗酶液酶学性质研究
        4.3.1 酶解时间对壳聚糖酶酶活变化的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4.3.3 不同pH值底物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4.3.4 不同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活力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酶解时间对壳聚糖酶酶活变化的影响
        4.4.2 不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4.4.3 不同pH值底物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4.4.4 不同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活力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洋宏基因组来源壳聚糖酶的挖掘及其热稳定性的分子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引言
    1.1 甲壳素与壳聚糖
    1.2 壳寡糖
        1.2.1 壳寡糖的制备方法
        1.2.2 壳寡糖的应用
    1.3 壳聚糖酶
        1.3.1 壳聚糖酶的发现与来源
        1.3.2 壳聚糖酶的分类
        1.3.3 壳聚糖酶的性质
    1.4 提高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性的策略
        1.4.1 定向进化
        1.4.2 理性设计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重组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酶、引物及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及实验相关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壳聚糖酶基因的挖掘
        2.2.2 质粒提取
        2.2.3 目的基因的酶切和回收
        2.2.4 载体的酶切和回收
        2.2.5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
        2.2.6 连接体系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
        2.2.7 阳性克隆鉴定及测序
        2.2.8 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9 阳性克隆的鉴定
        2.2.10 壳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2.11 壳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2.12 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产物
        2.2.13 壳聚糖酶的纯化
    2.3 结果和分析
        2.3.1 阳性鉴定结果
        2.3.2 壳聚糖酶粗酶液的测定结果
        2.3.3 壳聚糖酶的纯化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试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相关溶液
    3.2 实验方法
        3.2.1 壳聚糖酶对不同脱乙酰度底物的作用效果
        3.2.2 壳聚糖酶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的测定
        3.2.3 壳聚糖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3.2.4 不同金属离子对重组壳聚糖酶的影响
        3.2.5 壳聚糖酶催化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2.6 壳聚糖酶对底物的水解机制
    3.3 CHIS5壳聚糖酶性质测定结果
        3.3.1 CHIS5壳聚糖酶对不同脱乙酰度底物的作用效果
        3.3.2 CHI5壳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最适pH测定结果
        3.3.3 不同金属离子对CHIS5壳聚糖酶的作用结果
        3.3.4 CHIS5壳聚糖酶的催化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3.3.5 CHIS5壳聚糖酶的水解机制测定结果
    3.4 CHIS1754壳聚糖酶性质测定结果
        3.4.1 CHIS1754壳聚糖酶对不同脱乙酰度底物的作用效果
        3.4.2 CHI1754壳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测定结果
        3.4.3 CHIS1754壳聚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测定结果
        3.4.4 不同金属离子对CHIS1754壳聚糖酶的作用结果
        3.4.5 CHIS1754壳聚糖酶的催化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3.4.6 CHIS1754壳聚糖酶的水解机制测定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4 多点突变提高壳聚糖酶稳定性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试验主要仪器
        4.1.3 酶、引物及主要试剂
        4.1.4 培养基及试验相关溶液
    4.2 试验方法
        4.2.1 多点突变体chis1754T的设计方法
        4.2.2 chis1754T的质粒提取
        4.2.3 壳聚糖酶CHIS1754T在大肠杆菌中感受态BL21的转化
        4.2.4 壳聚糖酶CHIS1754T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2.5 壳聚糖酶CHIS1754T的纯化
        4.2.6 野生型及突变体酶活力的测定
        4.2.7 壳聚糖酶CHIS1754T最适温度的测定
        4.2.8 野生型及突变体热稳定性的测定
        4.2.9 壳聚糖酶CHIS1754T最适pH的测定
        4.2.10 壳聚糖酶CHIS1754T的pH稳定性的测定
        4.2.11 壳聚糖酶CHIS1754T的催化动力学参数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his1754T阳性鉴定结果
        4.3.2 CHIS1754T壳聚糖酶的纯化结果
        4.3.3 野生型及突变体的酶活测定
        4.3.4 CHIS1754T壳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测定结果
        4.3.5 CHIS1754T壳聚糖酶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测定结果
        4.3.6 壳聚糖酶CHIS1754T的催化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酵母表达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与质粒
        5.1.2 实验主要仪器
        5.1.3 酶及主要试剂
        5.1.4 培养基及实验相关溶液
    5.2 试验方法
        5.2.1 酵母感受态制备
        5.2.2 质粒中提
        5.2.3 质粒线性化方法
        5.2.4 电击转化
        5.2.5 酵母小筛的测定
        5.2.6 酵母复筛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
        5.3.1 CHIS5酵母复筛结果
        5.3.2 CHIS1754酵母复筛结果
        5.3.3 CHIS1754T酵母复筛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淡紫紫孢菌的筛选、鉴定及产壳聚糖酶固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培养基组成
        1.3.2 菌株筛选及鉴定
        1.3.3 壳聚糖酶活力及蛋白质含量测定
        1.3.4 产壳聚糖酶固体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1.3.5 产壳聚糖酶固体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1.3.6 SDS-PAGE及酶谱分析
        1.3.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2 单因素优化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
        2.2.1 碳源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2.2 氮源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2.3培养基初始pH值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2.4 温度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2.5 豆粕麸皮质量比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2.6培养时间对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的影响
    2.3 响应面优化淡紫紫孢菌M7a固体发酵产壳聚糖酶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
        2.3.2 模型的建立及统计检验
        2.3.3 响应面的分析
        2.3.4 实际优化及验证试验
    2.4 淡紫紫孢菌M7a产壳聚糖酶的SDS-PAGE及酶谱分析
3 结论

(6)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力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内生真菌
    1.2 仪器和试剂
    1.3 培养基
        1.3.1 活化培养基
        1.3.2 种子培养基
        1.3.3 产壳聚糖酶菌株筛选培养基
    1.4 产壳聚糖酶菌株筛选
        1.4.1 初筛(透明圈法筛选)
        1.4.2 复筛
    1.5 菌株鉴定
    1.6 壳聚糖酶活力测定
        1.6.1 氨基葡萄糖标准溶液
    1.7 菌株Stdif9-4产酶曲线测定
    1.8 金属离子对菌株Stdif9-4酶活力的影响
    1.9 菌株Stdif9-4酶活力稳定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方程
    2.2 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筛选
    2.3 2株内生真菌产壳聚糖酶活力曲线
    2.4 内生真菌Stdif9-4的鉴定
    2.5 金属离子对内生真菌Stdif9-4壳聚糖酶活力影响
    2.6 内生真菌Stdif9-4产壳聚糖酶稳定性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7)产壳聚糖酶菌株ncps116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培养基
    1.3 菌种鉴定
        1.3.1 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3.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实验方法
        1.4.1 菌株培养
        1.4.2 粗酶液的制备
        1.4.3 壳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1.4.4 蛋白质含量测定
        1.4.5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ncps116的鉴定
        2.1.1 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1.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产酶条件的优化
        2.2.1 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2 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3 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4 初始p 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5 发酵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6 装液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7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2.8 正交实验结果
    2.3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2.4 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2.4.1 p H、温度对壳聚糖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2.4.2 酶的底物特异性
        2.4.3 酶的动力学参数
        2.4.4 壳聚糖酶抑菌实验
3 结论

(8)产壳聚糖酶Mitsuaria sp.C4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1 甲壳素及壳聚糖简介
        1.1.1 甲壳素的概述和应用
        1.1.2 壳聚糖的来源和性质
    1.2 壳聚糖酶概述
        1.2.1 壳聚糖酶的发现
        1.2.2 壳聚糖酶的分类
        1.2.3 壳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1.2.4 壳聚糖酶的纯化方法
        1.2.5 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1.2.6 壳聚糖酶的功能及应用
    1.3 壳寡糖概述
        1.3.1 壳寡糖的定义
        1.3.2 壳寡糖的制备方法
        1.3.3 壳寡糖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产壳聚糖酶海洋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1%胶体壳聚糖的制备
        1.2.2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初筛
        1.2.3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复筛
        1.2.4 菌株鉴定
        1.2.5 菌株诱变选育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菌株的筛选结果
        1.3.2 菌株鉴定分析
        1.3.3 C4菌株鉴定结果
        1.3.4 菌株诱变选育结果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培养基与试剂的制备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研究
        2.2.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3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2.2.5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2.2.6 响应面实验设计
        2.2.7 优化后发酵曲线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研究结果
        2.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2.3.3 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
        2.3.4 响应面分析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培养基与试剂制备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复壮
        3.2.2 壳聚糖酶粗酶液的制备
        3.2.3 酶学性质的研究
        3.2.4 壳聚糖酶降解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粗酶液壳聚糖酶活力测定结果
        3.3.2 硫酸铵的盐析曲线
        3.3.3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3.3.4 蛋白质纯度检测和分子量测定
        3.3.5 壳聚糖酶酶学性质
        3.3.6 壳聚糖酶降解产物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Mitsuaria sp.C4菌株基因组测序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Mitsuaria sp.C4菌株的培养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3 基因组DNA测序、组装与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始数据质量剪切后测序数据统计
        4.3.2 基因组概况
        4.3.3 基因组组分分析
        4.3.4 基因功能分析
        4.3.5 全基因组图谱
        4.3.6 基因组完整度检验
        4.3.7 全基因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相关试剂及缓冲液配方
附录2 主要符号缩略表
附录3 测序所需软件和数据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广西亚热带海洋红树林土壤沉积物中产壳聚糖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 GZ1的鉴定和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壳聚糖与壳寡糖概述
    1.2 壳寡糖的生理活性及其应用
        1.2.1 抑制细菌生长
        1.2.2 抑制癌细胞
        1.2.3 降低血脂
        1.2.4 抗氧化能力
        1.2.5 植物免疫激活因子
    1.3 壳寡糖的应用
        1.3.1 食品工业
        1.3.2 医药化工
    1.4 壳寡糖的生产
        1.4.1 化学法
        1.4.2 物理法
        1.4.3 生物法
    1.5 海洋微生物
    1.6 壳聚糖酶
    1.7 产壳聚糖酶微生物
    1.8 壳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1.9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9.1 研究背景
        1.9.2 研究意义
    1.10 本课题的实验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使用的菌株和质粒
    2.3 常用的药品和酶制剂
    2.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置
    2.5 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6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
        2.6.1 富集培养
        2.6.2 平板初次筛选
        2.6.3 摇瓶复筛
    2.7 发酵液酶活力的测定
        2.7.1 盐酸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7.2 粗酶液活力的测定
        2.7.3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2.7.4 粗酶液最适反应pH的测定
    2.8 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鉴定
        2.8.1 革兰氏染色
        2.8.2 芽孢染色
        2.8.3 细菌菌落形态观察
        2.8.4 细菌运动性观察
        2.8.5 氧化酶试验
        2.8.6 接触酶试验
        2.8.7 硝酸盐还原试验
        2.8.8 淀粉水解试验
        2.8.9 NaCl生长试验
        2.8.10 丙酸盐利用试验
        2.8.11 糖发酵试验
        2.8.12 pH5.7生长试验
        2.8.13 厌氧生长试验
        2.8.14 吲哚试验
        2.8.15 碳源利用
        2.8.16 氮源利用
    2.9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9.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9.2 细菌16S rDNA的扩增
        2.9.3 TA克隆
        2.9.4 化学转化法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2.9.5 质粒的提取
        2.9.6 菌株16S rDNA基因进化树的构建
    2.10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2.10.1 菌株的初始产酶曲线
        2.10.2 不同氮源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3 不同碳源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4 不同氮源浓度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5 不同碳源浓度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6 pH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7 装液量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8 培养转速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9 培养温度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2.10.10 培养基壳聚糖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10.11 正交试验
    2.11 最适条件下菌株的生长曲线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
        3.1.1 平板初次筛选
        3.1.2 摇瓶复筛
    3.2 酶活力的测定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
        3.2.3 粗酶液的最适反应pH值
    3.3 菌株的常规生理生化性质鉴定结果
        3.3.1 菌株的形态特征
        3.3.2 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
    3.4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4.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16S rDNA的扩增
        3.4.3 16S rDNA的测序
        3.4.4 菌株GZ1 16S rDNA序列进化树的构建
    3.5 单因素实验结果
        3.5.1 初始产酶曲线的测定
        3.5.2 不同氮源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3 不同碳源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4 氮源浓度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5 碳源浓度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6 pH值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7 装液量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8 培养转速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9 培养温度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5.10 壳聚糖浓度对发酵液酶活力的影响
    3.6 正交实验结果
    3.7 在最适发酵条件下菌株的生长曲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海洋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
        4.1.2 菌株的鉴定
        4.1.3 酶活力测定
        4.1.4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10)产壳聚糖酶土壤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仪器
        1.1.4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产酶菌株的分离
        1.2.2 产酶菌株的筛选与纯化
        1.2.3 菌种鉴定
        1.2.4 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初筛结果
    2.2 菌株复筛
    2.3 菌株ZJOU-AC1鉴定
        2.3.1 菌株ZJOU-AC1的形态观察及镜检
        2.3.2 ITS r DNA序列克隆结果
        2.3.3 ITS全序列分析
    2.4 菌株ZJOU-AC1的产酶曲线
    2.5 培养条件优化
        2.5.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2.5.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四、细菌产壳聚糖酶的性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ARTP诱变对Bacillus Cereus产壳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J]. 高英迪,刘洋,郭瑞,顾宇熠,江文文,程凡升. 食品科技, 2021(03)
  • [2]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及其抗肥胖活性研究[D]. 周宇. 青岛大学, 2020(01)
  • [3]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D]. 张凯琪. 烟台大学, 2020(12)
  • [4]海洋宏基因组来源壳聚糖酶的挖掘及其热稳定性的分子改造[D]. 韩焱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10)
  • [5]淡紫紫孢菌的筛选、鉴定及产壳聚糖酶固体发酵条件优化[J]. 张馨月,岳晓洁,李铮峥,刘倩,黄茜,马美湖,付星.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4)
  • [6]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力初步研究[J]. 金秋珠,颜桢灵,黄植清,袁海莹,刘广华,农小霞,李鑫,骆海玉. 广西植物, 2020(09)
  • [7]产壳聚糖酶菌株ncps116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J]. 张翔,张彦昊,刘孝永,辛雪,王易芬,陈蕾蕾,周庆新,赵双枝. 化工进展, 2018(06)
  • [8]产壳聚糖酶Mitsuaria sp.C4菌株的研究[D]. 陈聪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9]广西亚热带海洋红树林土壤沉积物中产壳聚糖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 GZ1的鉴定和条件优化研究[D]. 李发家. 广西大学, 2017(02)
  • [10]产壳聚糖酶土壤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J]. 毛贵珠,章晔敏,邵一凡,熊妍妍,陈小娥,方旭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0)

标签:;  ;  ;  ;  ;  

细菌壳聚糖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