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_1b_1)储层特征及含油关系——以蔡34井为例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_1b_1)储层特征及含油关系——以蔡34井为例

一、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_1b_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友哲[1](2018)在《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勘探历史悠久。近年来,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日渐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热点。为了深化该区沉积体系、储层发育特征及规律的认识,建立该区侏罗系煤系地层油气富集模式、落实滚动勘探目标,本论文综合利用该区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了以古地貌、物源及沉积相带组成为核心的沉积研究和以储层四性关系、测井识别图版和优质储层预测为核心的储层地质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将八道湾组一段细分为4个砂层组并利用残余厚度法开展了不同时期古地貌恢复,识别出沟槽、低凸、坡折和平台四种古地貌单元,以艾湖15-艾湖9-艾湖14一线分水岭为界,分为夏子街扇、黄羊泉扇两大砂体卸载区,砂体经沟槽输送,在斜坡-平台区卸载。对比古地貌格架与沉积相带展布关系可知,古地貌控制了该区的物源、沉积相带展布。(2)研究区八道湾组一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广泛发育为特征。结合地震砂地比图和古地貌、古水流、物源数据,对油层段八道湾组一段2砂组(J1b12)进行了精细研究。(3)厘定了研究区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储层的孔隙以原生剩余粒间孔为主(97.9%),粒内溶孔仅占2.1%,胶结物溶蚀作用不明显;孔喉连通性较好,以中小孔喉为主。本区油气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3.4%,平均渗透率为4.71mD,根据中石油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其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本区储层主要为煤系砂岩、砂砾岩,含丰富的塑性岩屑,制约储层储集及渗流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为压实作用。优质储层的发育受成岩影响有限,而受碎屑岩粒度的控制明显,其中粒度较大的粗中砂岩和含砾粗砂岩储层质量最优,进而结合测井信息建立了该区以粒度为核心的储层分类评价模板。(4)研究区油藏具有典型的“下生上储”特征,油藏的形成受控于受油源断裂,而油气的富集受粒度控制。通过地震GR反演,落实了J1b12高效储层发育区;综合考虑油源断裂等关键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优选了4块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累计面积19.1km2。

肖长剑[2](2018)在《准噶尔盆地中4区头屯河组砂体微相类型与其分布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准中4区块头屯河组油气藏类型主要以岩性圈闭油气藏为主,因此砂体的分布成为了重要的控藏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曲流河河道,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是工区头屯河组主要的砂体微相类型。并且明确了研究区垂向上(由下到上)整体符合“滨浅湖滩坝–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曲流河”的湖退沉积演化序列。应用砂体纵向精细刻画和地震砂体切片技术分别探究不同层段砂体的纵向和平面分布。在砂体的纵向研究中,由于工区河道砂体普遍具有低速的特征,加之“去砂实验”的分析结论,对10口井的砂体进行纵向精细刻画。准确率接近90%,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在砂体的平面分布研究中,应用砂体纵向精细刻画的结果,制作砂体切片和地层切片,共同分析和预测砂体的平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滨浅湖滩坝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集中在头屯河组一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砂体集中在头屯河组二段发育,三角洲平原砂体和曲流河砂体集中在头三段发育。最后总结了工区头屯河组砂体分布的规律以及不同成因微相砂体的发育模式。

黎琴[3](2017)在《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北部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是夹持于三大生油凹陷的一个形成较早的继承性古隆起,其地理位置十分有利,然而由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近年来勘探成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工区油气藏进行了详细解剖,发现在油源断裂的背景下,工区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高点、砂体厚度及其展布、储层物性等,但主要控制因素为储盖组合和断裂匹配形成的有利圈闭。在分析了前人研究成果之后,发现工区油气来源充足,所以本次研究利用地震反演和属性提取等物探技术对白家海凸起北部侏罗系储盖组合条件和断聚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绘制了工区侏罗系不同层段的圈闭分布图。最后结合工区典型油气藏解剖结果、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以及工区所有出油气井的位置,详细分析了工区侏罗系不同层段油气主控因素,发现在断裂沟通油源的背景下,八道湾三段油气成藏受储层物性和构造高点及砂层厚度的控制;三工河一段主要是砂体平面展布和厚度控制油气成藏;三工河二段油气藏主要受构造高点和侧向遮挡条件的控制;西山窑一段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因素、侧向遮挡条件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头屯河和齐古组河道砂体和断裂的匹配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针对主要出油气层位(三工河组二段和西三窑组一段)进行了工区西南部的有利区预测,为该区侏罗系下一步勘探目标研究提供了方向。

窦铭[4](2017)在《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头屯河组输导体系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中4区块头屯河组圈闭总体上具有埋藏浅、圈-源距离较远、圈闭含油性差异大等特点。因缺乏对油气输导体系有效的研究方法,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成为制约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运用钻井岩心、地层测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中部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模型,评价了断层的垂向输导有效性;通过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建立砂体地质模型,揭示了砂体展布特征,综合分析砂体形态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定性评价了横向输导有效性。最终,预测有利勘探方向。本文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盆地腹部其他区块油气勘探目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论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头屯河组油气藏解剖表明,中部4区块发育走滑断裂带,在董3-董1井区及董2北三维西侧发现了规模相对较大的断裂发育区,断裂带内断层大部分断穿整个侏罗系地层。研究区油藏沿宽缓鼻状构造带分布,油藏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油气来源于八道湾组的烃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和构造解释工作的补充,识别了走滑断裂体系并总结了断裂特征。通过断层活动性与油气成藏期对比,探讨了深层油气充注期次和断层活动的配置关系。在建立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模型和断层参数求取和校正之后,对研究区内断裂输导体系垂向有效性进行评价。针对砂岩输导层是否具备横向输导能力等问题,在对岩芯相-测井相-地震相特征识别和建立砂体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异常体3D雕刻技术、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分频处理技术,对研究区内河道砂体进行刻画。根据砂体展布特征及连通性特征,定性评价了头屯河组砂体横向输导有效性。最后,综合考虑断层垂向输导有效性,在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油气有利聚集区。

麦丽开·阿卜力孜[5](2016)在《阿拉德油田哈浅20-22块西山窑组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拉德油田是准噶尔盆地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本文以阿拉德油田哈浅20-22块西山窑组为研究目的层段,针对研究区钻井少、沉积相研究粗浅、砂体展布不清的问题,开展了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进而对有利储层进行了评价。首先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以“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为原则,开展细分小层与精细对比,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发育两个二级层序界面和一个三级层序界面,细分为3个小层。其次,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芯、薄片、岩屑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从岩心观察入手,通过沉积相标志研究,认为研究区西山窑组一段为扇三角洲相沉积,西山窑组二段和三段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西山窑组一段扇三角洲相进一步细分为主水道、泛滥平原、辫状水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等微相;西山窑组二段和三段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泛滥平原、辫状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进而开展了4口井单井相分析、2条剖面对比相分析及4条平面相分析,确定了各小层的砂体展布特征,建立了西山窑组一段扇三角洲和二段、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储层的岩性、孔隙类型、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研究,结合各小层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对西山窑组进行了有利储层评价。

郑欣[6](2016)在《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及成岩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城油田重18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是本区主要含油层,随着勘探开发规模的扩大,需要对储层的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本次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岩心分析化验、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储层展布研究、成岩作用研究来综合评价有利相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四性关系油层解释图版得到油层标准为:RT≥24Ω·m、POR≥21%(对应密度DEN/ρ≤2.325g/cm3)、So≥50%(Sw≤50%)。由四性关系建立的测井参数处理解释模型对储层测井曲线进行二次解释,得到储层砂体、物性、含油饱和度等的展布。成岩作用研究表明,现今,大部分储层处于早成岩B期,其余储层则达到中成岩A期。由成岩作用和成岩矿物等特征,将储层划分为正常压实相、粘土矿物充填相、碳酸盐岩胶结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这四种成岩相。最终综合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等展布特征与成岩相分布特征,预测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有利储层分布。

张鹏飞,高永进,杨培杰,吴克峰,张丽,王文彬[7](2013)在《一种实用的砂体含油性预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浊积岩含油性差异大、优选部署难的问题,以实现高效勘探为目的,同时考虑浊积岩岩性油藏控藏理论与油田生产的实际需要,最终优选砂体埋深、砂体厚度、孔隙度、地层压力系数、距油源断层距离等5项与砂体含油性紧密相关的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基于82口井246个单砂体1 230个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浊积砂体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并运用未参与统计分析的19口井27个解释层进行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解释吻合率达到了70.3%。该方法在研究区浊积岩勘探决策部署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修晓伟[8](2012)在《彩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彩南油田地处准噶尔盆地东部,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北偏东约140km,距火烧山油田正西方向约60km,油田东西长约17km,南北宽约7km,平均地面海拔690m,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干旱沙漠油田。彩南油田位于东道海子北凹陷、五彩湾凹陷和白家海凸起3个二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白家海凸起是在古生代隆起基础上发育的西南倾向的大型鼻状构造。石炭系部分缺失,二叠纪为剥蚀期,并开始接受沉积。印支运动使中、上二叠统又遭受剥蚀,同时形成彩南背斜雏形。侏罗纪本区为沉降区,地层沉积完整,分布普遍,成层稳定,厚1100m-1500m,表现为一种应力释放松弛背景下的泛盆沉积,湖盆扩张已远远超出现今盆地边界。在八道湾组沉积晚期和三工河组沉积期,曾有两次明显的湖侵,尤其在三工河组沉积时,湖水较深,范围较广,有机质丰度较高,西山窑组是在三工河组湖相沉积的基础上逐渐构成的一次湖退沉积。燕山运动中期本区再度上升,彩南背斜进一步形成,构造平缓,西翼倾角3°-4°东翼4°~5°,并产生较多的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正断层。彩8井-彩24井区位于彩南油田东部,构造上属彩南背斜的次一级构造,位于白家海凸起东部与五彩湾凹陷的西部结合部位。彩南油田自上而下发育的地层有第四系(Q)、新近系(N)、古近系(E)、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侏罗系石树沟群(J2-3sh)、西山窑组(J2x)、三工河组(J1s)、八道湾组(J,b)、三叠系小泉沟群(T2-3xq)、烧房沟组(T1s)、韭菜园子组(T1j).、二叠系梧桐沟组(P3wt)、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C2b)、滴水泉组(C,d)、塔木岗组(C,t)。其中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较发育,为主要目的层。彩南油田等单位曾经进行过基础研究工作,对沉积储层、油藏特征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其中沉积方面尤以2009年“彩南作业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最为系统。随着彩8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开发程度的提高,地质研究已明显滞后,如在砂体展布情况,沉积相类型及物源方向等尚不明确,所以沉积相研究势在必行。本项研究运用沉积学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观点,从岩心描述入手,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地质录井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小层的划分与等时对比,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彩南油田彩8井-彩24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地层进行了沉积学研究,为油藏开发评价了提供地质参数。研究成果对今后本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测井资料、岩性特征等分析研究,彩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自下而上岩性由细变粗再变细,整体属进积-退积沉积旋回,反映湖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过程,三工河组可分为一个半中期旋回。J1s2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短期旋回。依据区域对比,将研究区侏罗系三工河组自上而下分为三段:J1s。、J1s2、J1s,。其中J1s。段分布稳定,厚度25m-101.7m,平均65.7m,岩性主要是泥岩、粉细砂岩,为区域性盖层;J1s2段主要为粉细砂岩、中粗砂岩夹细砂岩及砾岩,顶部发育一套比较稳定的泥岩,是主要产油层,与J1s3组成良好储盖组合。J1s2段沉积厚度4.5m-45.7m,向东靠近盆地边缘地层有剥蚀。该段可细分为J1s21、J1s22两个砂层组,油层主要在J,s22砂层组;J,s,段主要由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及粗砂岩组成,局部有砂砾岩出现,厚度23m-104m,平均厚度为65.15m,东部盆地边缘地层有缺失。根据岩心观察、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等研究分析,彩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浅湖三个亚相,可以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及浅湖泥,浅湖砂坝7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前缘的主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最活跃场所,其沉积物亦是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前缘亚相中的沉积构造比较发育,构造类型也很丰富,主要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浪成沙纹层理等,底部多见冲刷面和同生的泥岩碎块,其形状为带棱角的长条状,反映了多是水动力较强的水下分流河道。前三角洲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向湖较深水方向的斜坡带,常与湖相沉积呈渐变过渡。以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发育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物源分析在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物源方向的确定有助于预测目标区的油气生、储和盖层。沉积物源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本项研究主要从泥岩颜色、砂砾岩厚度分布,重矿物分析等方面综合对物源方向进行分析判断,认为研究区内物源方向主要有北、东。从J1s1-J1s3整个三工河组反映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前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序。其中J1s1主要为相对稳定的浅湖-辫状河三角洲交替沉积环境,砂体沉积厚度变化比较大,水流来自北东及东部。J1s2是在经历了震荡性升降环境后形成的湖退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分布范围达到最广,物源方向与J1s1时期一致。J1s3时期整个研究区湖平面持续处于高位,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已逐渐萎缩,形成了区域性浅湖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交替沉积的特征,主要为浅湖泥和前三角洲泥沉积。

柳妮,何桂平,况昊,于景维[9](2011)在《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八道湾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利用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准噶尔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八道湾组储层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及管束状为主且大多是中喉和细喉。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最大。

曹新峰,吴建英,何贤英,刘邦兴[10](2001)在《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1b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文中认为针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1b1段储层油水同出的情况 ,有必要开展储集层研究与含油性评价。本文利用岩心样品、测井及试井资料 ,通过各种分析、测试等手段 ,论述了研究区八一段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及流体的相渗特征。发现白家海凸起八道湾组八一段存在如下油气藏特征 :储层的含油性与碎屑岩粒度及岩石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储层物性、微观特征 ,认为储层物性是影响含油气性的关键 ;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 ,导致含油饱和度不高 ;本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饱和度、相渗特征等决定了八一段储层的产液特征。

二、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_1b_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_1b_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依据
        1.1.1 论文的题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1.3.2 储层表征、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分类评价
        1.3.3 优选评价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简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3.1 地层细分与统层
    3.2 沉积相类型
        3.2.1 辫状河三角洲
        3.2.2 湖泊
    3.3 沉积特征与展布预测
        3.3.1 古地貌控沉作用研究
        3.3.2 井震结合的砂体展布预测
第4章 储层发育规律与评价
    4.1 储层特征
    4.2 主控因素分析
    4.3 储层分类与评价
第5章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5.1 已有油藏分析
    5.2 优质储层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准噶尔盆地中4区头屯河组砂体微相类型与其分布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1.2.2 砂体纵向刻画研究现状
        1.2.3 地层切片技术研究现状
        1.2.4 工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沉积背景及物源调研
    2.4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调研
第3章 砂体的成因微相研究
    3.1 砂体的成因微相标志
    3.2 砂体的成因微相类型
        3.2.1 曲流河成因
        3.2.2 三角洲成因
        3.2.3 滨浅湖滩坝成因
    3.3 砂体的成因微相特征、展布及演化
        3.3.1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3.2 连井沉积微相分析
        3.3.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3.3.4 沉积微相演化特征
第4章 不同层段砂体分布研究
    4.1 不同层段砂体的纵向分布研究
        4.1.1 砂体纵向精细刻画的技术方法
        4.1.2 砂体纵向精细刻画的结果
    4.2 不同层段砂体的平面分布研究
        4.2.1 砂体的平面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
        4.2.2 砂体的平面分布
第5章 砂体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研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北部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研究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油气藏解剖
    3.1 八道湾组三段典型油气藏
    3.2 三工河组一段典型油气藏
    3.3 三工河组二段典型油气藏
    3.4 西山窑组一段典型油气藏
第4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1 储盖组合条件
    4.2 油气运聚条件
第5章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5.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2 工区西南部有利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头屯河组输导体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输导体系类型
        1.2.2 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及控藏作用进展
        1.2.3 输导体系发展趋势
        1.2.4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及认识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中部4 区块构造特征
        2.1.3 中部4 区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石油地质条件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集层特征
        2.3.3 盖层特征
第三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
    3.1 油气分布特征
    3.2 油藏类型特征
    3.3 油藏物性和含油性特征
    3.4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3.4.1 油藏温度特征
        3.4.2 油藏压力特征
    3.5 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3.6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3.7 失利井分析
第四章 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
    4.1 断层静态地质特征分析
        4.1.1 断裂体系识别和刻画
        4.1.2 走滑断层体系特征及组合特征
    4.2 断裂形成机制及断层活动性
    4.3 垂向输导有效性量化研究
        4.3.1 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公式的选取
        4.3.2 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参数计算
        4.3.3 垂向输导有效性评价结果
第五章 横向输导有效性评价
    5.1 储层成因类型和砂体地质模型
        5.1.1 砂体成因类型
        5.1.2 砂体地质模型
    5.2 储层预测分析
        5.2.1 储层岩石物理分析
        5.2.2 岩石物理正演分析
        5.2.3 储层地震反射特征
        5.2.4 储层描述技术
    5.3 横向输导层有效性评价
        5.3.1 砂体展布特征
        5.3.2 沉积相与储层物性特征
第六章 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特征
    6.1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1.1 成藏主控因素
        6.1.2 成藏模式
    6.2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阿拉德油田哈浅20-22块西山窑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
        1.2.3 储层特征研究
    1.3 区域地质特征
        1.3.1 研究区构造位置
        1.3.2 地层发育特征
        1.3.3 构造背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
        1.4.2 沉积相特征研究
        1.4.3 储层特征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1.1 层序界面识别
        2.1.2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2.1.3 连井层序地层划分
        2.1.4 层序特征
    2.2 旋回地层格架划分
        2.2.1 标准(志)层研究
        2.2.2 地层划分依据
        2.2.3 地层精细划分结果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标志
        3.1.1 岩性标志
        3.1.2 测井相标志
        3.1.3 地震相标志
    3.2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类型
        3.2.1 岩相类型划分及组合特征
        3.2.2 沉积相及微相类型划分
    3.3 单井相分析
    3.4 剖面相分析
    3.5 平面相分析
    3.6 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空间类型
    4.3 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储层物性特征
        4.3.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4.4 含油性特征
    4.5 有利储集相带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及成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四性关系研究进展
        1.2.2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1.3.2 储层展布研究
        1.3.3 成岩作用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风城油田重18井区基本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2 地层特征
        2.2.3 构造位置
        2.2.4 沉积特征
        2.2.5 储层特征
    2.3 风城油田开发简况
第3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1 储层四性特征
        3.1.1 岩性特征
        3.1.2 物性特征
        3.1.3 电性特征
        3.1.4 含油性特征
    3.2 四性关系
        3.2.1 岩性与物性关系
        3.2.2 岩性与电性关系(岩性解释模型)
        3.2.3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3.2.4 物性与电性关系(物性解释模型)
        3.2.5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3.2.6 电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含油性解释模型)
    3.3 四性关系模型验证
第4章 储层展布研究
    4.1 砂体展布特征
    4.2 油层展布特征
    4.3 储层物性及含油饱和度展布特征
        4.3.1 储层物性展布特征
        4.3.2 含油饱和度展布特征
    4.4 隔夹层展布特征
        4.4.1 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和分隔性
        4.4.2 隔夹层展布特征
第5章 成岩作用研究
    5.1 孔喉特征
    5.2 成岩作用及成岩矿物组合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3 成岩阶段划分
    5.4 成岩相划分
        5.4.1 正常压实相
        5.4.2 粘土矿物充填相
        5.4.3 碳酸盐岩胶结相
        5.4.4 不稳定组分溶蚀相
        5.4.5 单井成岩相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一种实用的砂体含油性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与技术思路
2 浊积砂体识别与参数统计
3 参数相关性分析
4 含油性预测模型拟合与检验
5 结论

(8)彩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取资料情况
    2.4 构造运动简史
    2.5 地层特征
    2.6 构造特征
第3章 小层划分对比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 三工河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沉积演化
    4.1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4.2 相标志特征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4 单井沉积相分析
    4.5 联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4.6 砂体平面特征分析
    4.7 物源分析
    4.8 沉积演化
第5章 沉积相与有利储层的关系
    5.1 生储盖条件
    5.2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5.3 岩相与产能分布关系
结论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八道湾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 孔隙类型及特征
3 孔隙结构特征及喉道分布
    3.1 孔隙结构特征
        1) 排驱压力
        2) 分选系数
        3) 中值毛细管压力
        4) 平均毛细管半径
        5) 退汞效率
        6) 均质系数
        7) 变异系数
    3.2 孔喉分布
4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沉积作用的影响
    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1) 压实作用对孔隙的影响
        2) 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
        3) 溶蚀作用对孔隙的改善
5 结 论

四、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_1b_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玛湖凹陷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沉积储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D]. 郭友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2]准噶尔盆地中4区头屯河组砂体微相类型与其分布预测研究[D]. 肖长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北部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 黎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4]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头屯河组输导体系特征研究[D]. 窦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阿拉德油田哈浅20-22块西山窑组沉积相研究[D]. 麦丽开·阿卜力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及成岩作用研究[D]. 郑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一种实用的砂体含油性预测方法[J]. 张鹏飞,高永进,杨培杰,吴克峰,张丽,王文彬. 断块油气田, 2013(05)
  • [8]彩南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研究[D]. 修晓伟. 长江大学, 2012(01)
  • [9]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八道湾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 柳妮,何桂平,况昊,于景维.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 [10]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段(J1b1)储集层特征与含油性关系——以彩34井区为例[J]. 曹新峰,吴建英,何贤英,刘邦兴.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_1b_1)储层特征及含油关系——以蔡34井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