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学着作评述

明代茶学着作评述

一、明代茶学着作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梁木子[2](2021)在《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就古医籍中和现代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其养生理论相关条文进行辨析收集、归纳整理,探讨茶叶的历史源流、茶叶养生的历史概况、茶叶的品种和分类、性味和功效、体质配伍、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及合理饮茶等,以明确茶叶体质养生的内涵、理论基础、原则等,个性化指导茶叶养生。研究目的:归纳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中关于茶性、茶效的记载,探究茶叶体质养生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导茶叶体质养生的方法与应用。研究意义:1.可以进一步弄清茶叶的性、味、归经等问题。2.研究茶叶养生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健康用茶。3.研究茶叶体质养生理论有助于指导辨体用茶。4.研究茶叶养生是为了探究茶叶的有效成分对健康的影响。5.研究茶叶养生有助于茶产品的研发,有助于茶市场的发展。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古籍中包含性味功效涉茶文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以“茶与体质”、“茶”、“茶养生”、“茶与慢病”为主题或关键词,分别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知识库中茶叶性味、药效、药理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历代医书、本草、茶书文献中含“茶”、“茗”、“荼”、“木荼”等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茶叶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主治病证分类主要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疾病分类方法,体质辨识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探讨茶叶的体质养生理论。建立excel表格,按成书年代、书名章节、茶名、茶性、茶味、归经、功效、宜忌,逐条整理、记录相关文献资料。后期分析其相关主治疾病、与适用体质。研究结果:按上述步骤查找,查找到相关文献约2k余篇。古籍中与茶相关记载共104处,其中红茶有21处,黄茶有8处,黑茶有10处,白茶有4处,青茶有9处,绿茶有52处。涉及茶或含茶药方约有87个,无论是组方还是单味用茶,凡涉及茶与疾病治疗相关的文献都算在其中。其中红茶有方17个,黄茶有7个,黑茶有7个,白茶有4个,青茶有8个,绿茶有42个,详见附表。茶叶的使用价值涉及到四个变化阶段:祭品、菜食、药用、饮用。茶叶的使用,始于周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现代多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味甘,有治眼疾(眼圈生泡)、消脂去腻、和胃消滞、下气利导、解暑疗烦、悦志、醒睡、清热解毒的功效,归经为肝、胃、胆。黄茶性略凉,有辟秽,行气化湿,固卫的功效,归肺胃两经。黑茶性多温,有消食解腻、化痰宽肠、清胃生津、辟瘴透邪、涩肠止痢、醒酒、温中化滞等多种功效,归肺胃经,络肠。白茶性凉,可以清热透疹,入肺经。青茶性平,可以清利头目,芳香避秽,入肝肺两经。绿茶性寒凉,有解表、清利头目、生津止渴解暑、杀菌消毒、去腻消滞醒酒、除烦、醒神醒睡的功效,入肝、肺、胃、肾,络肠、膀胱。平和质饮用各类茶皆可但不能饮用过多以免引起阴阳失衡,或者是饮用平性茶青茶。气虚体质选茶时要选择偏温阳性的茶,如红茶类。阳虚体质选择温热性茶,熟普洱茶或安化黑茶、西路边茶、六堡茶等黑茶。对于因实导致的瘀血体质,应当选择高品质的绿茶;而对于因虚导致的瘀血体质,可以选择平性茶比如轻发酵的青茶,黄茶,而不选择黑茶、红茶类。如果血虚严重的话,则不建议饮茶,防止因饮茶造成的贫血,从而加重病情。湿热体质选性质寒凉的绿茶、略凉的黄茶、凉润的白茶,或者是选择轻发酵青茶,慎喝红茶、黑茶、重发酵青茶。阴虚体质选择寒凉性茶,每类茶叶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就是绿茶、白茶类,也可以选用黄茶、轻发酵青茶类,但是要慎重选择重发酵青茶类、红茶类、黑茶类。如果体质痰湿,则可以选择绿茶、白茶、黄茶。要注意不能饮用凉茶。气郁体质建议饮用温热性茶,如红茶。特秉体质不过量饮茶。研究结论:1.茶叶有不同的类别,茶叶有性味。2.茶叶性味有别,茶效有异。3.体质不同,选茶不同。4.合理饮茶,要三因制宜;健康饮茶,要适时适量适温;特殊情况,不宜饮茶

赵咪咪[3](2020)在《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文人茶滥觞于魏晋时期,至明代臻于至真阶段。日本没有原生茶,茶与饮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茶的传播。明代文人茶随着官方与民间往来东传日本,对室町时代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文献比较与分析等方法,分析明代文人茶东传的蛛丝马迹及其与日本书院茶的丝缕关联,进而解析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从而探寻日本茶道的文化逻辑与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演进。绪论部分对明代文人茶和日本书院茶作了概念厘清,第一章梳理了文人茶自形成至明代的发展脉络,认为明代文人茶延继了古代知识分子借茶修身与隐逸的精神意蕴,而物我观念转变下“以茶事美”的美学实践则是其时代特征;第二章研究官方与民间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指出明日勘合贸易与五山禅僧从物质与精神层面促使了明代文人茶的东传;第三章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解读日本书院茶中蕴含的明代文人茶要素,分析文人茶在地化的表现和原因,由此认为日本书院茶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意味,并且承继为核心内容加以发展;第四章从历史演进和文化更迭两方面考察书院茶之于日本茶道的意义,从审美旨趣和精神意蕴两方面析出日本茶道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室町时代书院茶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以茶事美”,在形式上表现为室内陈设和空间营造的审美化,内容上则是茶会的审美鉴赏主题。在其后的发展中又渐渐吸收了明代文人茶所包涵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隐逸”等思想,经过日本文化和禅宗语境的过滤,最终表达为“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日本茶道精神。由此,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日本书院茶最终演变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薛繁洪[4](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谢冉[5](2020)在《明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琴棋书画诗酒茶”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茶作为文人才子上层人士物质富足条件下的精神载体,充沛着人民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从物质层面上看,茶叶作为食物、药品、饮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通过用文献研究法、计量史学法、比较研究法对明代茶叶产区、茶叶产量、茶叶品名进行考证与分析,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梳理,有利于当下历史名茶的恢复,致力于能够帮某一地区茶叶的发展。第本文对明代的茶叶产区进行研究,对13个直隶/布政司的各产茶府的产茶县数及产茶县占各府总县数的比例进行排序,从中得到各省产茶县的特点。其特点一是茶叶产区分布面积广。明代的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等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地区、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也少许分布,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也是重要的茶产区之一。共分布在明代南直隶、山东承宣布政司等13个布政使司,可以说是包含了从南方广东、福建地区一直发到北部的山东莱阳。二是各布政司产茶县数不均匀。最多的浙江布政司、福建布政司产茶县数能达到本布政司总县数的37%,较低的河南布政司仅2%,山东布政司最低,仅1%。三是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以长江流域为主,珠江流域次之,西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靠北的山东地区最少。从这一茶叶产区中,大致可以管窥明代茶叶的产区分布和茶叶生产发展的情况。本文对明代的茶叶产量进行研究。明代茶叶产量包含三个部分:贡茶、官茶和私茶。明代初期,为了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和边陲地区的安定,制定了严格的茶法制度,根据已有的记载,推算出明代前期贡茶量4577斤,榷茶量约56026913斤,茶户自留茶叶量471708斤,茶叶总产量5650万斤,折今产量9041万斤。中期贡茶量约115400斤,榷茶量约56647137斤,中期茶户自留茶叶量2436374斤,茶叶总量为5920万斤,折今产量9076万斤。晚期贡茶量约115800斤,榷茶量约56075770斤,茶户自留量以明代中期2436374斤计算,茶叶总量约5933万斤,折今产量9478万斤。可以看出,明代中后其的增加量较前期少,可能与明代后期法政不严,私茶泛滥有关。以明代中期的增幅大胆的估计,明代末期茶叶产量可能达到1亿斤以上。本文对明代的茶叶品名进行考证与研究。明代茶品甚多,黄一正辑《事物绀珠》中记载的古今茶名约有98种,徐渭《徐文长先生秘集》记载的茶品约30种。根据本章的研究考证,产茶布政司及直隶州共13个,本文已考证茶品数量373个。分别是南直隶48种、河南5种、陕西8种、四川49种、江西33种、湖广59种、浙江55种、福建35种、广东19种、广西7种、云南14种、贵州12种。其特点是:一是茶叶品名较多。二是分布不均衡。三是还存在着因产区不明确或出处不一致导致的茶品命名不准确。

蓝宇敬(NA YIH CHING)[6](2020)在《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在中国的使用源远流长。自唐代始,就有对茶的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同时代,也开始有将茶与其他中药同用于一方之中的“药茶方剂”使用方法。宋代将药茶方剂发挥得淋漓尽致,明清两代延续了宋代药茶方剂的使用。足见,药茶方剂的使用已有千年的历史。而由于受近代茶解药、服药不能饮茶的观点影响,使得茶的药用价值几近隐没。因此,本论文将从茶最早期的药用文献开始做以追溯,探讨茶的药用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现阶段茶的食疗养生及药用功效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特别对“药茶”的概念及使用概况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对茶的药用价值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在茶书中引述的三种唐以前早期茶的药用文献的记载研究发现:多本茶学着作中广为流传的“神农得茶解毒”与《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均为误传,其记载并不见于中医相关文献。其次,通过对其他本草文献的考证,明确了晋代《肘后备急方》的“茶”是后人校勘加入,而“茶”字的出现应不早于唐代,唐以前多用“荼、茗”等字替代茶字。由于唐以前的本草着作显示当时的医家对茶(荼、茗)与苦菜的品种来源分辨不清,论文从两者的植物特征、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茶(荼、茗)和苦菜应是不同的植物。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茶的药用功效的研究。综观历代着名本草学专着,医家认为茶药用价值颇高。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正式记载茶的性味、归经及功效。随着唐宋时期茶文化及医药领域推动发展,明清时期的本草书籍丰富了茶的药用功效的记述。第三部分是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研究,对唐代至清代的药茶方剂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中排除不含茶叶的代茶饮法,以及饮茶器具的内容,如“一依煎茶法”、“如茶点服”、“如茶煎”、“如造茶法”、“一茶匙”、“一茶碗”、茶盏、茶钟等均不在研究范围。通过检索历代着名医书的药茶方剂,探讨其主治病证、剂型、服用时间等,可以重新发掘茶在方剂中的药用价值。1.历代药茶方剂使用概况从唐代开始,每个朝代的经典医书均有药茶方剂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食医心鉴》分别载有2首、3首及6首药茶方剂。宋代的三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书共记载有548首药茶方剂,其中《太平圣惠方》101首(占该书总方量的0.6%),《圣济总录》391首(占该书总方量1.9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首(占该书总方量的7.1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较前两书为晚,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药茶方剂的数量占比在不断增加。元代《御药院方》是元代的宫廷秘方,其收方近1000首,其中有34首药茶方剂。明代《普济方》记载约1345首药茶方剂。清代《医宗金鉴》亦有57首药茶方剂。2.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唐代医书的药茶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眼目疾、伤寒病等病症。《太平圣惠方》药茶方剂涉及近25个主治病证,其中前5位的主治病证有疟疾、伤寒、风疾、水肿及小儿疾病。《圣济总录》的药茶方剂涉及到49个主治病证,其中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诸风门”、“眼目门”、“伤寒门”、“积聚门”、“瘰疬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茶方剂的8个主治病证,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治诸风、治一切气、治眼目疾、治伤寒、治杂病。《御药院方》药茶方剂涉及5个主治病证,有“治风药门”、“治痰饮门”、“治眼目门”、“治一切气门”、“治咽喉口齿门”。《普济方》药茶方剂涉及近89个主治病证,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诸风门”、“头门”、“眼目门”、“诸疮肿门”、“伤寒门”。《医宗金鉴》57首药茶方剂涉及7个主治病证,治疗眼目病、疮疡、风疾、头面疾等。3.药茶方剂的剂型与服法自宋代以后,丸剂应用居首,散剂其次。1995首药茶方剂的服用方式以丸剂居多,占995首(49.87%),散剂其次,占675首(33.83%)。以茶送服形式是药茶方剂常用服法,有1829首(占1995首药茶方剂的91.68%),方剂服用方法中出现“以茶调下”“茶清调下”“薄荷茶下”等关键词,作用上类似“药引”,用来送服丸散剂。第四部分对药茶方剂的运用规律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前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1.药茶方剂的功效主治研究自宋代以后,药茶方剂频繁出现在方书中。由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得知,药茶方剂治疗疾病范围广泛,然而用茶入药主要体现于风疾、眼目疾和积聚。药茶方剂在不同方书中皆有记载方药用法,由于缺乏方论指导,故前人只能通过经验用方,对应病证而选择相应方剂使用。唯清代医家对前人所使用的方剂进一步探究其理论,对茶用进行了解释,认为茶在方剂中有苦寒降下和引药入里的功效。2.药茶方剂的茶饮种类分析宋代官修方书中的方剂开始出现利用不同茶饮与药同服,茶饮种类相当丰富,不同的茶饮在方剂中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如茶清、茶汤、紫笋茶、姜茶、薄荷茶、荆芥茶、腊茶、茶酒等。3.药茶方剂服用方式探析宋代开始流行以茶作为“药引”的原因有三:第一,由于宋代流行成药制剂,可以省去繁琐的煎药步骤,成药可以茶水调下,简化服药方式。第二,饮茶为宋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以茶做药引则是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融合的经典例证。第三,茶叶是日常居家饮品,方剂中虽然用茶,然而一般药店不会售卖茶叶。因此,医家通常吩咐病家自备,故而茶在方剂中多以药引形式使用。以茶送药的茶饮种类非常丰富,尤其在宋代方书中善用此法,如茶清、茶汤、紫笋茶、姜茶、薄荷茶、荆芥茶、腊茶等。论文对药茶方剂中所涉及的几种常见茶类逐一进行了分析考证。药茶方剂运用形式受到不同朝代的影响而改变,如宋代药茶方剂“以茶送服”方式使用频次开始增多,以治病疗疾为主达到治疗目的;清代的药茶方剂以“代茶饮”方式流行,以养生保健为主,治病疗疾为辅的目的。因此,现今药茶方剂的使用比较倾向养生保健为目的,导致“以茶送服”的药茶方剂几近消亡。4.药茶方剂的使用禁忌茶的使用禁忌直接或间接影响药茶方剂的运用治疗,多见于时间禁忌与药物禁忌,如“莫吃空心茶”、“威灵仙、土茯苓忌茶”等。元代《御药院方》的复方“威灵仙丸”注明“药中虽有威灵仙,非单服,不忌茶”,力证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不需要避忌茶的使用。论文的结语部分提出了对“茶解药”观点的反思:《神农本草经》未有茶解毒的文句,《格致镜源》书中“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很可能就是“茶解药”观点的源头,使得后世对茶的作用产生误解,药茶共用的形式越来越少。综上所述,茶叶的运用在历史中经历了从单纯饮用到药用的发展,在宋代时也达到了药茶运用的高峰,有其临床运用价值。因此,现代中医人应当继续传承历代所记载的药茶方剂精华,挖掘茶在中医临床的独特价值。

杨化冰[7](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张凌云[8](2018)在《漫谈明清茶文化》文中研究表明各位同学下午好!关于茶的知识非常多,今天想就明清时期的茶文化跟大家探讨一下。主要讲到的内容包括明代茶文化形态与形成因素、明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明代茶文化特征、清代茶文化特征等。在我工作的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系,茶学专业的学生有学习茶文化的专修课程,一般是60个学时,有时还包括实操实验,这个课程会比较系统地讲述茶文化的发展形成脉络,包括起源于什么朝代、形成的因素、发展的历程、各时期茶文化特征等内容。例如唐代的茶圣陆羽,大家知道吗?陆羽写了一本茶学专着——-《茶

刘晓婷[9](2018)在《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文中指出茶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茶作为饮品,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过程。而作为“文化”,则介入了儒、道、释诸家文化的整体建构,又与不同的“境界”相联系,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趣味。“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追溯这一文化的历史过程,则初为道家思想所开蒙,继为儒家思想所涵养,复为禅宗思想所升华,转成为士大夫的风雅、普通人的饮品。然饮茶不只是借以涤除烦虑、清心解颐,当茶与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相融合的时候,它事实上成为不同文化理念或意境的呈现方式,也因此而发展出了独特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实熔铸儒、释、道三教,被赋予“正”、“清”、“和”、“雅”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茶席展现不同的审美物境,不同的茶人体现不同的审美情境,不同的观念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通常做法稍有不同的是,我把古代文献也作为基本考察的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茶文化资料的历史积淀过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论述“茶道”与“茶境”,主要任务是论述茶与道家、儒家、禅宗的关系,试图说明茶文化被不同思想体系赋予不同思想意趣的途径与方式,茶如何成为它们特殊理念的“象征物”。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分别论述“茶艺”、“茶器”、“茶水”,旨在展示茶如何成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审美韵味。在这些部分,通过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清的瀹茶法等,我对中国茶艺的文化脉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越瓯碗、兔毫盏、曼生壶、若琛杯等器物的描述,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茶器文化的发展机理;通过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择水之要的描述,辨析了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茶经》有言:“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则茶器、茶水,在茶道文化中,确乎非是单纯之器物,同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象。

闫海青[10](2017)在《明代茶文化的特征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明代茶文化繁荣发展,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饮茶之法形成了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法;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部分;茶学着作数量为历朝之最;茶具进一步简化、平民化,形成实用、淡雅的时代特征。

二、明代茶学着作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代茶学着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茶叶养生的概念
        1.1 茶的概念
        1.2 茶叶的概念
        1.3 养生的概念
        1.4 茶叶养生内涵
    2 茶叶的品种
        2.1 茶叶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2.2 近现代中国名茶举隅
        2.3 域外茶叶的传播历程与名茶举隅
    3 研究茶叶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茶叶与茶叶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1 远古至春秋时期
    2 秦汉时期
    3 唐及五代时期
    4 宋金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近代时期
第三部分 历代文献关于茶性、茶效记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关键词选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汇总
    2 茶叶的性味、功效分析
        2.1 红茶性味、功效分析
        2.2 黄茶性味、功效分析
        2.3 黑茶性味、功效分析
        2.4 白茶性味、功效分析
        2.5 青茶性味、功效分析
        2.6 绿茶性味、功效分析
第四部分 不同体质的茶叶养生
    1 中医体质学说
        1.1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历史沿革
        1.3 体质的分类方法
        1.4 中医体质学说对茶叶养生的意义
    2 九种体质的茶叶养生方法
        2.1 平和体质的茶叶养生
        2.2 气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3 阳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4 血瘀体质的茶叶养生
        2.5 痰湿体质的茶叶养生
        2.6 湿热体质的茶叶养生
        2.7 气郁体质的茶叶养生
        2.8 阴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9 特禀体质的茶叶养生
    3 九种体质用茶分类表
第五部分 茶叶养生的现代研究
    1 茶叶的现代有效成分研究
        1.1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1.2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1.3 茶氨酸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
    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探究
        2.1 茶叶内的有害物质指什么?
        2.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浸出规律
第六部分 合理饮茶与茶叶养生
    1 茶在养生中常用的方法
        1.1 茶叶的药用
        1.2 茶叶的食用
        1.3 茶叶的饮用
    2 三因制宜的茶叶养生
        2.1 不同人群的茶叶养生
        2.2 不同季节的茶叶养生
        2.3 不同地域的茶叶养生
        2.4 不同年龄、季节、地域用茶分类表(表一、表二、表三)
    3 健康的饮茶方式
        3.1 适时饮茶
        3.2 适量饮茶
        3.3 适温饮茶
    4 饮茶禁忌
        4.1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食物
        4.2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药物
        4.3 不适宜饮茶的特殊人群
总绪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明代文人茶
        (二)日本书院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意识
        (一)明代文人茶研究状况
        (二)日本茶道及书院茶研究状况
        (三)问题意识
    三、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论文构成
第一章 中国文人茶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盛——明代文人茶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明代文人茶的形式与内涵
        一、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旨趣
        (一)空间美学
        (二)茶事美学
        二、明代文人茶的精神意涵
        (一)以茶修身:古代知识分子修身观的实践
        (二)以茶事美:“物我”观念的解构与重塑
        (三)以茶寄怀:隐逸情怀的阐释
第二章 中日茶文化交流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第一节 概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二节 明日勘合贸易及其中的茶
        一、明日勘合贸易的行与止
        二、朝贡体系中的茶
        三、遣明使节传播的茶
    第三节 五山禅僧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一、五山禅僧对明代文人茶的摄取
        二、从五山文学看明代文人茶东传
第三章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平安至室町时代初期的日本茶文化
    第二节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明代文人茶的吸收
    第三节 日本书院茶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
        一、日本书院茶——从以茶事美开始
        二、日本书院茶的发展及家元制的建立
第四章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明代文人茶的传承
    第一节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意义
    第二节 明代文人茶美学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一、茶事艺术的传承
        二、空间艺术的传承
    第三节 启于审美扬于修身——明代文人茶精神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一)读书以茶益思
    (二)社交以茶为媒
    (三)文艺以茶增趣
    (四)旅游以茶助兴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一)茶文撰述
    (二)名茶评鉴
    (三)水品新论
    (四)茶具新变
    (五)泡茶技艺
    (六)品茶艺术
    (七)饮茶环境
        1.饮茶地点
        2.饮茶人境
        3.饮茶艺境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1.饮食养生
        2.精神养生
        3.环境养生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明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
        1.2.1 明代行政区划
        1.2.2 明代茶书中的茶叶、品名
    1.3 研究综述
        1.3.1 明代茶叶产区研究现状
        1.3.2 明代茶叶产量研究现状
        1.3.3 明代茶叶品名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难点
2 明代茶叶产区
    2.1 明代茶叶种植地区
    2.2 南直隶茶叶产区
    2.3 山东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4 河南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5 陕西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6 四川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7 江西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8 湖广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9 浙江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10 福建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11 广东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12 广西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13 云南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2.14 贵州承宣布政司茶叶产区
    本章小结
3 明代茶叶产量
    3.1 明代前期茶叶产量
        3.1.1 明代前期贡茶量
        3.1.2 明代前期榷茶量
        3.1.2.1 东南折征区茶叶量
        3.1.2.2 川陕本征区茶叶量
        3.1.3 明代前期茶户自留茶叶量
    3.2 明代中期茶叶产量
        3.2.1 明代中期贡茶量
        3.2.2 明代中期榷茶量
        3.2.3 明代中期茶户自留茶叶量
    3.3 明代后期茶叶产量
        3.3.1 明代后期的贡茶量
        3.3.2 明代后期榷茶量
    本章小结
4 明代茶叶品名
    4.1 明代南直隶茶叶品名
        4.1.1 应天府茶叶品名
        4.1.2 苏州府茶叶品名
        4.1.3 常州府茶叶品名
        4.1.4 淮安府茶叶品名研究
        4.1.5 池州府茶叶品名
        4.1.6 宁国府茶叶品名
        4.1.7 庐州府茶叶品名
        4.1.8 广德府茶叶品名
        4.1.9 徽州府茶叶品名
        4.1.10 小结
    4.2 明代山东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2.1 莱州府茶叶品名
        4.2.2 登州府茶叶品名
        4.2.3 小结
    4.3 明代河南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3.1 汝宁府茶叶品名
        4.3.2 小结
    4.4 明代陕西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4.1 兴安直隶州茶叶品名
        4.4.2 汉中府茶叶品名
        4.4.3 小结
    4.5 明代四川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5.1 成都府茶叶品名
        4.5.2 叙州府茶叶品名
        4.5.3 遵义军民府茶叶品名
        4.5.4 龙安府茶叶品名
        4.5.5 镇雄府茶叶品名
        4.5.6 夔州府茶叶品名
        4.5.7 眉州府茶叶品名
        4.5.8 邛州府茶叶品名
        4.5.9 嘉定直隶州茶叶品名
        4.5.10 泸州直隶州茶叶品名
        4.5.11 雅州直隶州茶叶品名
        4.5.12 小结
    4.6 明代江西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6.1 南昌府茶叶品名
        4.6.2 九江府茶叶品名
        4.6.3 南康府茶叶品名
        4.6.4 广信府茶叶品名
        4.6.5 抚州府茶叶品名
        4.6.6 吉安府茶叶品名
        4.6.7 临安府茶叶品名
        4.6.8 袁州府茶叶品名
        4.6.9 赣州府茶叶品名
        4.6.10 小结
    4.7 明代湖广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7.1 武昌府茶叶品名
        4.7.2 黄州府茶叶品名
        4.7.3 承天府茶叶品名
        4.7.4 岳州府茶叶品名
        4.7.5 荆州府茶叶品名
        4.7.6 襄阳府茶叶品名
        4.7.7 长沙府茶叶品名
        4.7.8 衡州府茶叶品名
        4.7.9 永州府茶叶品名
        4.7.10 宝庆府茶叶品名
        4.7.11 辰州府茶叶品名
        4.7.12 郴州直隶州茶叶品名
        4.7.13 靖州直隶州茶叶品名
        4.7.14 小结
    4.8 明代浙江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8.1 杭州府茶叶品名
        4.8.2 严州府茶叶品名
        4.8.3 湖州府茶叶品名
        4.8.4 绍兴府茶叶品名
        4.8.5 宁波府茶叶品名
        4.8.6 台州府茶叶品名
        4.8.7 金华府茶叶品名
        4.8.8 衢州府茶叶品名
        4.8.9 温州府茶叶品名
        4.8.10 小结
    4.9 明代福建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9.1 福州府茶叶品名
        4.9.2 延平府茶叶品名
        4.9.3 建宁府茶叶品名
        4.9.4 汀州府茶叶品名
        4.9.5 泉州府茶叶品名
        4.9.6 福宁直隶州茶叶品名
        4.9.7 小结
    4.10 明代广东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10.1 广州府茶叶品名
        4.10.2 肇庆府茶叶品名
        4.10.3 韶州府茶叶品名
        4.10.4 惠州府茶叶品名
        4.10.5 潮州府茶叶品名
        4.10.6 高州府茶叶品名
        4.10.7 琼州府茶叶品名
        4.10.8 小结
    4.11 明代广西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11.1 桂林府茶叶品名
        4.11.2 左江思明府茶叶品名
        4.11.3 平乐府茶叶品名
        4.11.4 浔州府茶叶品名
        4.11.5 南平府茶叶品名
        4.11.6 思恩军民府茶叶品名
        4.11.7 小结
    4.12 明代云南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12.1 云南府茶叶品名
        4.12.2 广南府茶叶品名
        4.12.3 车里宣慰司茶叶品名
        4.12.4 楚雄府茶叶品名
        4.12.5 大理府茶叶品名
        4.12.6 永昌军民府茶叶品名
        4.12.7 小结
    4.13 明代贵州承宣布政司茶叶品名
        4.13.1 贵阳军民府茶叶品名
        4.13.2 贵州宣慰使司茶叶品名
        4.13.3 都匀府茶叶品名
        4.13.4 黄平州茶叶品名
        4.13.5 黎平府茶叶品名
        4.13.6 思南府茶叶品名
        4.13.7 小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茶的食疗养生及药用价值研究
    1 茶的食疗养生研究
    2 茶的药用功效研究
    3 “药茶”使用概况研究
        3.1 “药茶”的概念
        3.2 “药茶”的使用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茶的药用价值研究
    1 “茶”的唐以前药用文献考证
        1.1 “神农得茶解毒”传说
        1.2 《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说
        1.3 晋代《肘后备急方》的“茶”字
        1.4 小结
    2 茶与苦菜的本草考证
        2.1 茶与苦菜的植物特征
        2.2 茶与苦菜的功效记载
        2.3 茶圣陆羽对茶与苦菜的认识
        2.4 小结
    3 茶的本草学考证
        3.1 四气
        3.2 五味
        3.3 归经
        3.4 功效
        3.4.1 清利头目
        3.4.2 清热解毒
        3.4.3 下气消食去腻
        3.4.4 通利二便
        3.4.5 消暑止渴
        3.4.6 化痰
        3.5 小结
第三部分 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研究
    1 唐代——“药茶”概念的萌芽
        1.1 药茶的萌芽
        1.2 唐代的药茶方剂分析
        1.2.1 《备急千金要方》
        1.2.2 《外台秘要》
        1.2.3 《食医心鉴》
    2 宋代——药茶方剂的成熟
        2.1 药茶方剂的成型
        2.2 宋代的药茶方剂分析
        2.2.1 三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2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2.2.3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2.2.4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 元明清——药茶方剂的发展
        3.1 元代《御药院方》
        3.1.1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1.2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1.3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2 明代《普济方》
        3.2.1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2.2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2.3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3 清代《医宗金鉴》
        3.3.1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3.2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3.3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第四部分 药茶方剂的运用规律研究
    1 药茶方剂的功效主治研究
        1.1 药茶方剂主治病证分析
        1.1.1 风疾
        1.1.2 眼目疾
        1.1.3 积聚
        1.2 药茶方剂功效分析
        1.2.1 苦寒降下
        1.2.2 引药入里
    2 药茶方剂的茶饮种类分析
        2.1 茶清
        2.2 茶汤
        2.3 紫笋茶
        2.4 “姜茶”“薄荷茶”“荆芥茶”等混合茶
        2.5 腊茶
        2.6 茶酒
    3 药茶方剂服用方式探析
        3.1 药茶方剂的服用方式
        3.2 以茶送药的使用目的
    4 药茶方剂的使用禁忌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药茶的整体认识
    2 对宋代药茶方剂使用处于关键时期的认识
    3 对药茶方剂的使用可拓展临床病证范围的认识
    4 本研究的价值
        4.1 “茶解药”观点的反思
        4.2 对现今饮茶方法的启示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太平圣惠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2 《圣济总录》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4 《御药院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5 《普济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6 《医宗金鉴》药茶方剂一览表
个人简历

(7)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9)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1.2.1 古代文献
        1.2.1.1 唐朝以前的文献
        1.2.1.2 唐代茶书
        1.2.1.3 宋代茶书
        1.2.1.4 明代茶书
        1.2.1.5 清代茶书
        1.2.2 当代文献
        1.2.2.1 茶史研究
        1.2.2.2 茶艺和茶道研究
        1.2.2.3 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1.2.2.4 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3 问题的总结与写作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茶之道
    2.1 茶之“天和”——茶与道家的关系
        2.1.1 草木仙骨,道法自然
        2.1.2 品茗通仙,天乐逍遥
        2.1.3 洒心去欲,恬淡虚静
    2.2 茶之“中和”——茶与儒家的关系
        2.2.1 守仁居敬,民胞物与
        2.2.1.1 以茶利礼仁
        2.2.1.2 以茶表敬意
        2.2.2 茶和中道,不偏不倚
        2.2.3 温润如玉、刚健雅正
        2.2.4 行茶于道,志气通达
    2.3 茶之心和——茶与禅宗的关系
        2.3.1 自古高僧能辨茶
        2.3.1.1 蒙顶茶与吴理真
        2.3.1.2 三碗便得道之皎然
        2.3.1.3 “禅茶一味”之圆悟克勤
        2.3.1.4 峨眉雪芽之宝掌和尚
        2.3.1.5 皓首《茶经》之陆羽
        2.3.2 诗文经卷说禅茶
        2.3.2.1 《五灯会元》之禅茶说
        2.3.2.2 《百丈清规》之禅茶说
        2.3.3 禅茶一味不二门
        2.3.4 逢茶即茶平常心
3 茶之境
    3.1 艺术境界的内涵
    3.2 茶境的精神内核
        3.2.1 茶境由心而生
        3.2.2 心与茶境相互依存
        3.2.3 心能转换茶境
        3.2.4 心与茶境本不相到
        3.2.5 心与茶境冥合
    3.3 茶境之几种存在形式
        3.3.1 雅之境
        3.3.2 静之境
        3.3.3 灵秀之境
        3.3.4 闲适之境
        3.3.5 禅悦之境
4 茶之艺
    4.1 芼茶艺
    4.2 煎茶艺
        4.2.1 陆羽与《茶经》
        4.2.2 煎饮艺
    4.3 点茶艺
        4.3.1 点茶的具体方法
        4.3.2 斗茶艺
        4.3.3 分茶艺
        4.3.4 饮茶艺
    4.4 溣饮艺
5 茶之器
    5.1 唐代茶器——金银秘色烁古今
        5.1.1 生火用具
        5.1.2 煮茶用具
        5.1.3 烤、碾、量茶用具
        5.1.4 水具
        5.1.5 盐具
        5.1.6 饮茶用具
        5.1.7 清洁用具
        5.1.8 藏陈用具
    5.2 宋代茶器——雨过天青点浮华
        5.2.1 兔毫紫盏斗旗枪
        5.2.2 茶碾
        5.2.3 茶臼
        5.2.4 汤瓶
        5.2.5 茶盏
        5.2.6 茶筅
    5.3 明代茶器——景瓷宜陶斗风雅
    5.4 清代茶具——孟臣若琛水在瓶
6 茶之水
    6.1 上善之水助茶香
    6.2 三昧真火三沸汤
    6.3 自古名士能辨水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明代茶文化的特征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饮茶之法产生重大变革, 形成了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法
    (一) 从团茶到散茶
    (二) 泡茶法的流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二、明代茶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部分
    (一) 明代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二) 明代茶文化与佛教思想
    (三) 明代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三、茶学着作数量为历朝之最, 推动饮茶之风更盛
四、茶具进一步简化、平民化, 形成实用、淡雅的时代特征
    (一) 茶壶成为茶具中的主角, 紫砂壶异军突起。
    (二) 弃黑盏, 尚白釉, 景德镇青白瓷进一步平民化

四、明代茶学着作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D]. 梁木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D]. 赵咪咪.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5]明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D]. 谢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D]. 蓝宇敬(NA YIH CHI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8]漫谈明清茶文化[J]. 张凌云. 城市国学讲坛, 2018(00)
  • [9]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D]. 刘晓婷. 浙江大学, 2018(07)
  • [10]明代茶文化的特征浅析[J]. 闫海青. 农业考古, 2017(05)

标签:;  ;  ;  ;  ;  

明代茶学着作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