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

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

一、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国,莫雅兰,莫干辉,唐桓伟[1](2021)在《广西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西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均较为突出。热带水果产业集群作为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呈现多业态发展趋势。其中,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最为密切,探寻二者融合发展路径,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分析了广西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针对当前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条件、成熟度、存在问题,以及现阶段的机遇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广西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及实现模式。

袁浩贺[2](2020)在《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发展呈高质量发展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深度发掘是我国经济新增长的制高点,新时代大环境前提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绝佳出路。农业产业化进程内在需求必须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新经济增长点,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农业资源,如何依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加旅游业结合,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旅产业融合特色发展路径模式等,成为了现时代许多学者的热点关注。本文应用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建立相关模型,以茂名市为例,对该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定分析。通过对该市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分析2009-2018年间茂名市农旅产业融合的耦合状况,得出该市农旅融合的发展水平实质规律状态,并提出对促进茂名市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构建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指标体系,从产业的规模、效益、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得各指标的权重,利用耦合函数及耦合协调函数测得该市和下辖5个县级市、区农旅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茂名市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耦合度最低值为0.8498,最高值为0.8989,等级评定属于高度耦合状态,这说明了该市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耦合相互影响关系大,两者产业耦合发展空间非常大;茂名市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得最低值为0.5442,等级评定属于勉强协调等级,最高值为0.8084,等级评定处于良好协调等级,且该市的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发展趋势,这反映出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良好发展状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良好将可以大大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创新发展,为该市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充足动力。

章丽莎[3](2020)在《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选取广东增城、淳安千岛湖绿道中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段作为研究对象,以乡村产业绿道建设效益为价值导向,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得到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如下:(1)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分为本质问题与衍生问题两类。其中本质问题一为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主导与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指引;二为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生产要素。衍生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在产业系统方面,存在产业同质化、农业产业规模小、农地撂荒、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知名度低、农业景观总体美观度不高、旅游体验性低等系列问题。在游径系统方面,存在周边交通衔接性差、偏远乡镇路段游径管护不足等问题;在服务系统方面存在服务系统结构不完整、驿站设施类型较少、标识设施引导性差、偏远乡镇地段绿道设施管护不足等问题。(2)针对以上建设问题,本文相应提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在宏观层面,提出三大对策。一是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二是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三是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在微观层面,针对产业、游径与服务三个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发展对策。在产业系统方面,一要整合农地资源,扩大农业规模;二遥借力绿道公司引入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三要依托绿道展示平台,促进农业品牌的形成与提升;四要整合景观资源,提升景观整体性;五要提升产品层次与特色,提升旅游体验性。在游径系统方面,一要优化公共交通布点,加强周边交通衔接性;二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在服务系统方面,一要提升服务系统结构完整性;二要提升驿站多功能性与主题性;三要标识系统智能化与特色化;四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

肖伊然[4](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夏春华[5](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杨炜成[6](2020)在《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古代劳动者们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土地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农业基础。建国以来,在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下,人们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建设,增城区即是广州现代农业的先行地,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我国开展“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管理,聚合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具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解决农民就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为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因而将在分析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他地区不同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对增城区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以通过整合该地区各种要素的形式,挖掘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集聚效应,为传统农业输入现代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新鲜血液,给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前提要求。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广州市作为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科学的管理与行政的支持必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活力,成为示范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国内其他从业者和政府提供宝贵的模式借鉴与管理经验。发现增城区具有与生俱来的农业优良传统和基础,广州增城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通过了解目前这三个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横向对比国内外其他相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为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更好的发挥新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增城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我省现代化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建议。

孙莹芳[7](2020)在《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海滨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作为目前人们最喜欢的旅游地,其环境及景观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调查了大梅沙海滨公园主要区域的8个植物群落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主要区域的9个植物群落,通过采用样方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对两个区域内的物种组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对比两区域植物群落的差异,了解目前植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为大梅沙海滨公园及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内的植物景观构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实际调研得到植物群落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比较,发现该区域有343种植物,分属于106科250属,其中乔木105种,灌木187种,草本76种,藤本44种,分别占总数的31%,55%,22%,13%,占深圳植物2854种的12%。种类较为丰富的有豆科(18属28种),大戟科(12属20种),茜草科(11属16种),樟科(5属13种),桑科(2属12种),菊科(10属12种)。对该区域各群落各层次的平均高度、盖度及乔木层胸径、冠幅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各植物群落的重要值和多样性,发现大梅沙海滨公园内受人为干扰较少的植物群落明显比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更好,各层次的重要值更均匀,层次更为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为较高。2.对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发现东部华侨城内共有植物387种,分属于115科280属,其中乔木85种,灌木203种,草本128种,藤本植物35种,约占深圳植物2854种的14%,在国内同类型景区处于中上水平;与大梅沙海滨公园相比,物种数更多,群落结构除了盖度值较小以外,平均高度、胸径等值都更高;植物多样性更为丰富。此外,还发现植物多样性除了受到人为的影响之外也与生境有关。3.通过对比大梅沙海滨公园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同一性质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发现大梅沙海滨公园附近的半自然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分布较为均匀,后山人工植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东部华侨城的道路旁人工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均匀度指数高,停车场附近人工植物群落生态优势度较高。4.使用AHP法选取4个准则16个评价因子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分别对大梅沙海滨公园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经评价可知,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有1个Ⅰ级景观,5个Ⅱ级景观,3个Ⅲ级景观;大梅沙有3个Ⅰ级景观,3个Ⅱ级景观,2个Ⅲ级景观,没有Ⅳ级景观,说明两个景区的景观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孙双双[8](2020)在《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群落是滨海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本研究选取了深圳市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作为调查研究地点,西涌作为生态保护相对较好的滨海旅游度假区,还未被过度开发,是一片非常值得研究的区域。本研究运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涌的植物的物种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各层次的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植物群落的景观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的评价,对人工植物群落、半自然植物群落和近自然植物群落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现西涌区域植被环境所存在的优势及问题,推荐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保护区域植被生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于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16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的基础数据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统计整理和分析,获得了的植物种类具体情况,在所调查的范围里发现西涌区域共有植物313种,分别属于99科238属,其中所含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豆科(14属22种)、大戟科(14属22种)、桑科(1属9种)、芸香科(7属9种)、桃金娘科(3属8种)、樟科(3属9种)。其中出现较多的植物种类有鸭脚木、荔枝、九节、白楸、乌毛蕨、梅叶冬青等。2.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统计各个植物群落不同种类的高度、盖度、胸径等指标,对每个群落中各层次植物的优势种类进行分析,对每个群落的各个层次中的植物的平均高度、胸径、盖度等综合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出各个类型的植物群落植物的密度大小不一,近自然植物群落在盖度、高度和乔木植物胸径部分都要高于被干扰破坏过的群落,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较少,优势种的优势度过高,导致群落内植物层次缺乏进而影响到景观效果。3.通过比较各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自然群落的多样性大多都高于人工群落,反映出人为干预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植物的丰富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而明显偏小。4.选取10个西涌区域内的群落进行小气候因子的测量并研究群落结构特征与小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绿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落内部的温度,增加群落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并且能够降低群落内的风速。各个群落植物群落效应值总体变化的趋势都是林荫≥林缘。光照强度与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对湿度与光照强度和气温呈显着负相关;气温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气温与总平均株高和总平均冠幅呈极显着正相关。群落结构越好层次越丰富,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搭配越合理其降温、增湿阻风的效果越明显。5.人工群落也是受到人为干扰最大的群落,如群落4内色彩较为单一,观赏性较差环境协调性较差,群落景观层次丰富度单一。半自然群落内开花植物较少有九里香、五月茶等。群落9色彩较少但因为群落一面为九里香,景观效果较好,但植物乡土性较差,观赏特性多样性较差。近自然群落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环境协调能力较强,群落内部植物枝繁叶茂健康状况较好。对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分析后得出部分区域性植物的种类,对西涌区域植物的优化和改造方面提出了一定建设性原则和意见,为保护西涌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思路。

王艺锦[9](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景观特征评价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珠三角地区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冲击,并对湿地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为湿地公园营建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湿地公园建设中却出现过度园林化、同质化、地域景观特色丧失等问题。为避免湿地公园的景观同质化,亟需针对性的景观特征保护策略以强化场地景观特征的认知和湿地公园的特色营建。本研究聚焦于当前湿地公园的发展问题,旨在通过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简称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的景观提升与景观特征保护提供指导性的指引策略,也为景观特征保护视角下构建湿地公园景观特征评价体系提供参考,进一步拓展湿地公园景观评价及保护优化领域的研究。本研究以海珠湿地公园二期为研究场地,以湿地景观特征要素及其类型为研究对象,借鉴英国景观特征评价法的流程及体系,建立“理论研究--景观特征分类划定--景观特征识别与描述--景观特征综合评价体系--湿地景观保护及优化指引”的研究路线,基于景观特征保护视角对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的湿地景观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相关理论研究与场地分析。研究之初对湿地公园分类方式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海珠湿地公园二期内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沟渠垛基型果林湿地进行概念界定;其次是对国内外湿地公园景观评价及景观特征评价法等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提出景观特征评价法对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的适用性及参考流程,为后文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的景观特征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最后,通过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的历史沿革和环境特征的分析,提出后期场地发展中需要协调自然与人工两种力量,以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生物特征三大场地环境特征为探索方向,为后文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湿地景观特征分类识别与描述。通过明确范围、桌面研究、场地实地调研以及访谈,在场地及沟渠垛基型湿地景观两类尺度下展开景观特征识别与描述。首先,在场地尺度下识别出5类湿地景观特征,其中沟渠垛基型湿地为主导湿地景观特征类型;其次,在沟渠果林湿地尺度下,由地形、植被类型、地被类型、水体、土地肌理形态的组合共同界定景观类型区域,共识别出19种二级景观特征类型并形成景观特征分区地图,其中,传统型垛基果林湿地为该尺度下的核心景观特征。第三部分:构建湿地公园景观特征评价体系并提出分区分级的景观保护及优化指引策略。基于对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湿地景观特点的研究,从景观属性特征、视觉特征、生物特征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及评价方法,构建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沟渠垛基型湿地景观的评价体系并选取对应评价方法。在弹性评价、视觉景观环境评价及鸟类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最终获得研究区的八大景观管理目标及类型,并基于海珠湿地公园二期发展目标提出八大分区分级的景观保护及优化指引策略,为进一步指导场地景观特征发展与合理保护与优化提供指引策略。

薛翠娥[10](2020)在《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作为连接水域和陆地的特殊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湿地公园具有各种如科普、娱乐、保护湿地等作用,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而且有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湿地资源的一种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是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口市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进行植物调查与景观评价,总结凤翔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优劣性,并对公园的景观管理及开发建设作出合理、科学及人性化的建议,希望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对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共七个区域,38个样地的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园植物共计有120种,隶属于64科,112属。数量特征分析中乔木层重要值范围在0.018~0.438之间;灌木层重要值范围在0.092~0.491之间;草本层重要值范围在0.017~0.206之间。植物多样性结果为物种丰富度平均值为13.429,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1.385~3.378,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139,最低为0.056,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在0.246~2.034之间。综合结果为乔木层优势种为菩提、椰子和羊蹄甲;灌木层优势种为散尾葵;草本层优势种为海芋和风车草。景区方面,人工湿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相对于其他景区较高,植物群落较完善,而园路区、河岸区和乔木林区的植物群落有待进一步提升。景观评价方面,结合SD法、因子分析法、AHP法和综合指数法,最终得出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7个景观区中,有1个Ⅱ级景观区--人工湿地区,5个Ⅲ级景观区,分别是入口区、乔木林区、果园区、自然湿地区和园路区,1个Ⅳ级景观区--河岸区,景观评价结果与植物调查结果相符。综合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植物调查和景观评价结果,针对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尤其是乡土植物和湿生植物种类较少,乔灌草比例不合理,植物分布不够均匀,休息及娱乐设施较少,公园景观质量等级偏低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景观、设施和后期管养三大方面的完善和管理的措施。

二、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果园面积与产量
    1.2 果园分布和种类
2 融合条件分析
    2.1 资源、良种、区位和政策优势
    2.2 产业集群及品牌竞争力
    2.3“热带水果”标签
    2.4 存在的问题
    2.5 机遇
3 果旅融合发展路径
    3.1 融合路径分析
    3.2 路径模式分析
        3.2.1 政府规划主导模式
        3.2.2 各类资源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3.2.3“品牌”效益推广模式
        3.2.4“双循环”的跨境旅游模式

(2)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共生理论
    2.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方面的概念界定
        2.2.1 农业发展
        2.2.2 旅游业关联性
        2.2.3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第3章 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茂名市的概况介绍
    3.2 茂名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茂名市农业发展概况
        3.2.2 茂名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举措
    3.3 茂名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茂名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3.3.2 加大挖掘力度,提高茂名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3.4 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状况分析
        3.4.1 农业旅游“茂名模式”发展概况
        3.4.2 茂名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举措
第4章 影响农旅融合发展因素分析
    4.1 产业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4.1.1 内部因素
        4.1.2 外部因素
    4.2 茂名市农业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4.3 茂名市旅游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4.4 影响茂名市农业、旅游业发展因素比较分析
第5章 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1 构建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1.1 构建的原则
        5.1.2 测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部分指标释义
        5.1.4 确定测定指标的权重
        5.1.5 融合评价函数
        5.1.5.1 耦合测定框架的建立思路
        5.1.5.2 耦合度测定函数
        5.1.5.3 耦合协调度函数的测定
    5.2 茂名市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5.2.1 研究对象区域概况与测定数据来源
        5.2.1.1 研究对象概况
        5.2.1.2 测定数据的来源
        5.2.2 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定指标计量
        5.2.2.1 产业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2.2.2 测定产业指标权重
        5.2.3 农业和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5.2.4 茂名市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度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
    5.3 下辖区、市的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及协调度对比分析
第6章 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结论
    6.2 促进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以“科创”动力促进经济圈区产业融合的发展
        6.2.1.1 科学规划全域农旅产融发展,数字构建产融服务平台
        6.2.1.2 多方位建设助力创新农旅融合发展领域
        6.2.2 扩大文化引领与“双创行动”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力
        6.2.2.1 以文化引领扩大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6.2.2.2 “双创”环境下农旅产业融合的协调发展
        6.2.3 建立产融发展准入机制,完善相关法规
        6.2.4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创新融资协作体系
        6.2.4.1 完善对融合产业发展的财政策略
        6.2.4.2 建立农旅融合发展的PPP融资协作体系
        6.2.5 加强农业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和品牌建设
        6.2.5.1 构建农业旅游信息宣传平台
        6.2.5.2 加强茂名市农业旅游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介

(3)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1.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日益紧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产业
        2.1.2 乡村绿道
        2.1.3 乡村产业绿道
        2.1.4 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绿道的辨析
    2.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日益紧密
        2.2.1 绿道规划建设进展
        2.2.2 绿道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2.3 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研究
        2.3.1 国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2 国内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3 国内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规划建设经验总结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
        2.4.2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2.4.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4.4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
        2.4.5 循环经济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1 广东增城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1.2 淳安千岛湖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2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2.1 产业系统
        3.2.2 游径系统
        3.2.3 服务系统
        3.2.4 建设现状总结
    3.3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3.1 产业系统
        3.3.2 游径系统
        3.3.3 服务系统
        3.3.4 建设现状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4.1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体系价值导向分析
        4.2.2 评价指标构建与筛选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4.4.1 评分标准的制定方法
        4.4.2 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4.5 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5.1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
        5.1.1 产业系统
        5.1.2 游径系统
        5.1.3 服务系统
        5.1.4 总体评价
    5.2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
        5.2.1 产业系统
        5.2.2 游径系统
        5.2.3 服务系统
        5.2.4 总体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总体及各系统评价对比分析
        5.3.2 产业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3 游径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4 服务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产业绿道发展对策研究
    6.1 对策制定思路
    6.2 宏观发展策略
        6.2.1 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
        6.2.2 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
        6.2.3 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
    6.3 微观发展对策
        6.3.1 产业系统
        6.3.2 游径系统
        6.3.3 服务系统
7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总结得到相关先进规划建设经验与不足
        7.1.2 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
        7.1.3 分析得到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问题
        7.1.4 提出乡村产业绿道两个层面发展对策
    7.2 创新之处
        7.2.1 产业系统的提出
        7.2.2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的构建
        7.2.3 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B: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C: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D: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E: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附录F: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地域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一、东南亚排华
        二、国内安置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一、体制融入地方
        二、管理融入社会
        三、经济融入市场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一、场员安置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三、社会职能管理
        四、场员薪资福利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
        一、发展布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一、实施背景
        二、实施过程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土地利用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资助项目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聚集理论
        2.2.2 生态平衡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3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状况
    3.1 发展现状
        3.1.1 发展概况
        3.1.2 品牌建设
        3.1.3 主要在建项目
    3.2 发展基础
        3.2.1 区位交通
        3.2.2 气候条件
        3.2.3 农业基础
        3.2.4 社会经济
    3.3 发展布局
        3.3.1 现代种养区
        3.3.2 加工物流区
        3.3.3 休闲农业区
        3.3.4 科技研发区
        3.3.5 双创孵化区
    3.4 发展特色
        3.4.1 扶优扶强
        3.4.2 全产业链推进
        3.4.3 科技先行
4 案例分析
    4.1 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4.1.1 发展状况
        4.1.2 发展特点
    4.2 广州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4.2.1 发展状况
        4.2.2 发展特色
    4.3 小结
5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品种品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5.2 产品生产、加工、科研、营销全产业链开发程度建设不明显
    5.3 品牌培育及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够高
    5.4 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不明显
    5.5 园区内实施主体对联农带农机制作用不突出
6 国内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6.1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
    6.2 美国家庭农场科技主导型园区
    6.3 上海浦东孙桥镇现代农业园区
    6.4 小结
7 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建设
    7.2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7.3 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7.4 加强农村土地新模式合作建设
    7.5 构建和完善联农助农的体制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滨公园研究
        1.3.2 生态旅游研究
        1.3.3 景观评价研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研究样地选择
        2.1.3 研究方法
        2.1.4 调查工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2.2.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情况分析
        2.2.3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 植物群落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深圳东部华侨城生态旅游示范区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东部华侨城概况
        3.1.2 东部华侨城样地选择
        3.1.3 研究方法
    3.2 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3.2.1 植物物种组成
        3.2.2 东部华侨城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2.3 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各层次结构特征分析比较
        3.2.4 东部华侨城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2.5 不同景区同类型植物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景观评价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样本选择
        4.1.2 照片拍摄与选取
        4.1.3 评判人员
        4.1.4 层次分析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分析
        4.2.2 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景观优化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2 优化建议
        5.2.1 生态学角度
        5.2.2 美学角度
        5.2.3 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章涉及的植物名录
附录B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权重值专家问卷表
附录C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D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与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植物群落与局地小气候因子研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市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1 调查范围及内容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研究样地的选择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2.2.2 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2.3 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植物群落结构综合特征
        2.3.1 各植物群落乔木层平均高度分析
        2.3.2 各群落灌木层平均高度
        2.3.3 各群落草本层平均高度
    2.4 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各个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3.1.2 植物多样性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
        3.2.3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丰富度指数对比分析
        3.2.4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均匀度指数对比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群落与小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气候因子的测定
    4.2 数据处理效应值的计算
        4.2.1 相关性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4 各个绿地结构与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与分析
    5.1 人工植物群落
    5.2 半自然植物群落
    5.3 近自然植物群落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景观优化与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6.1.1 立地条件的制约
        6.1.2 景观趋同
        6.1.3 群落结构状况较差
        6.1.4 缺少游憩场所
    6.2 优化的原则
        6.2.1 符合当地环境
        6.2.2 完善和优化群落结构
        6.2.3 乡土植物的使用
        6.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6.2.5 景观多样性
        6.2.6 整体性、系统性
    6.3 优化的建议
        6.3.1 乡土植物的应用
        6.3.2 耐盐植物的应用
        6.3.3 适当开辟游览小道
    6.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群落调查植物名录

(9)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景观特征评价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背景下地域景观特色的丧失
        1.1.2 湿地公园景观趋同化、园林化现象明显
        1.1.3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景观亟待改造升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相关概念释义
        1.3.2 湿地公园景观分类
        1.3.3 沟渠垛基型果林湿地适应性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1.4 国内外湿地公园研究综述
        1.4.1 湿地公园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1.4.2 湿地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3 湿地公园相关研究问题
    1.5 国内外景观特征评价研究进展及适应性研究
        1.5.1 景观特征评价法定义及解析
        1.5.2 景观特征评价研究进展
        1.5.3 景观特征评价法对海珠湿地公园的适用性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景观特征类型区划与分析
    2.1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2.1.1 区位背景
        2.1.2 历史沿革
        2.1.3 演变特点及问题总结
    2.2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环境特征
        2.2.1 水网特征
        2.2.2 生物特征
        2.2.3 基底演变特征
        2.2.4 环境基底特征总结
    2.3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核心湿地景观特征识别
        2.3.1 海珠湿地公园湿地类型
        2.3.2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湿地景观特征类型识别
        2.3.3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湿地景观特征类型分类描述
        2.3.4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景观特征类型分布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沟渠垛基型湿地景观特征研究
    3.1 沟渠垛基型湿地尺度下核心景观特征识别方法
        3.1.1 明确研究范围与目的
        3.1.2 桌面研究
        3.1.3 实地田野调查
        3.1.4 景观特征类型描述
    3.2 沟渠垛基型湿地景观特征要素
    3.3 景观特征要素分类识别与描述
        3.3.1 地形特征
        3.3.2 水体特征
        3.3.3 土地肌理形态特征
        3.3.4 植物特征
    3.4 景观特征分区识别与描述
        3.4.1 景观特征类型命名
        3.4.2 景观特征分区及类型划分
        3.4.3 景观特征类型识别及描述
    3.5 景观特征类型分布特点分析
        3.5.1 典型景观特征分布与基底相关
        3.5.2 次一级景观特征分布与地块区位、功能需求相关
        3.5.3 特殊级景观特征分布与基底、功能需求相关
        3.5.4 整体景观特征分布特点:“南密北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沟渠垛基型湿地景观特征评价
    4.1 景观特征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模型框架
        4.1.3 评价内容及方法
    4.2 基于景观属性特征的弹性评价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评价方法
        4.2.3 评价模型及数据处理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景观视觉环境状况评价
        4.3.1 基于美景度的景观质量评价
        4.3.2 景观敏感度评价
        4.3.3 基于美景度-视觉敏感度叠加分析
    4.4 鸟类敏感度评价
    4.5 综合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地景观保护及优化指引
    5.1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现状景观发展压力
        5.1.1 湿地景观功能的改变
        5.1.2 场地定位发展的变化
        5.1.3 人类游憩互动的需求
        5.1.4 自然资源的自身退化
    5.2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景观保护及优化原则
        5.2.1 尊重景观特征,突出地域特色
        5.2.2 优化景观感知,符合场地弹性
        5.2.3 生物多样性发展,湿地与人和谐共处
    5.3 海珠湿地公园二期在景观发展中的整体定位及指引
        5.3.1 整体目标定位
        5.3.2 整体性规划指引
    5.4 基于景观分区分类的保护目标及指引
        5.4.1 重点保护
        5.4.2 保护+部分强化
        5.4.3 部分保持+强化
        5.4.4 保持+更新
        5.4.5 景观更新
        5.4.6 保护+恢复
        5.4.7 恢复+强化
        5.4.8 鸟类发展为主导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基本概念
        1.3.2 国内外湿地研究及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趋势
        1.3.3 景观评价学派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湿地公园的植物调查
        2.1.2 湿地公园的景观评价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分析
    3.1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3.2 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
    3.3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
    3.4 美国Everglades湿地公园
第四章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区域背景
        4.1.1 海口市概况
        4.1.2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概况
    4.2 调查与分析方法
        4.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种类与组成分析
        4.3.2 植物来源分析
        4.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4.3.4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5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景观评价
    5.1 基于SD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景观评价
        5.1.1 SD语义解析法的简介
        5.1.2 形容词对和被测对象的选择
        5.1.3 照片筛选
        5.1.4 评价过程
        5.1.5 SD法与因子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AHP法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景观评价
        5.2.1 AHP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5.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5.2.3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5.2.4 计算相对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5.2.5 权重确定
        5.2.6 凤翔湿地公园AHP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5.2.7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3 交叉集算法分析
        5.3.1 数据分析
        5.3.2 独立性检验
    5.4 讨论
    5.5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特色分析
        5.5.1 特色一--人工梯田湿地
        5.5.2 特色二--自然湿地区
        5.5.3 特色三--入口广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总结
        6.1.1 凤翔湿地公园植物群落
        6.1.2 凤翔湿地公园景观综合评价
    6.2 结论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3.1 存在的问题
        6.3.2 建议
    6.4 结语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SD语义差异法问卷
附录2 样本图集
附录3 AHP层次分析法要素层评分标准
附录4 凤翔湿地公园AHP问卷调查表
附录5 凤翔湿地公园主要植物名录

四、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陈建国,莫雅兰,莫干辉,唐桓伟. 中国果树, 2021(09)
  • [2]茂名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D]. 袁浩贺. 青海大学, 2020(02)
  • [3]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章丽莎.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
  •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6]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D]. 杨炜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7]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D]. 孙莹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与景观评价研究[D]. 孙双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9]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景观特征评价及保护研究[D]. 王艺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D]. 薛翠娥. 广西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龙眼、荔枝与生态旅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