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与民族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

科学化与民族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

一、科学化与民族化──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孙婧[1](2021)在《我国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演变及思考》文中指出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一直被认为是语文课程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决定着课程的各个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方法和课程内容等等。众多语文课程研究者以此为基点,延伸出对语文课程各个方面的认识。回顾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研究者们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看法。但近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却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批判,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有着逐渐淡化的倾向。在回顾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历史与反思这些批判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具有十足的不可替代性。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选择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作为题目的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第三章为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梳理。将自1904年以来的课程性质研究分为语文课程的工具论初露端倪、“思想政治工具”到“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从基本工具到基础工具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五个阶段。回顾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厘清我国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基本脉络和特点。第四章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演变,总结出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场域具有受到国家政策图景的指导、受国外研究成果和理念的重要影响、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性和研究方法的预成性的特点;同时对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场域中典型的批判的观点进行研究,得出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在课程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结论。第五章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思考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第一,在多重关系下调试语文课程性质研究,要有重点分层次,遵循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背景,关注研究的政治性,经济性,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性;第二,回归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本身,重视课程性质研究的科学性、民族性;第三,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方法的思考,科学与实践不能偏废,充分发挥场域中每一个行动者的潜力。

陆亚柳[2](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的选编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选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智力、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格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外国选文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纵观十二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编取向,在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十二套教材为对象,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外国选文的选编进行整体的概述,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重点从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七个方面对外国选文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在选文的篇目上,共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多于独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变动程度保持中等;外国选文的数量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发展趋势;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和实用文体;选取的多为欧美国家的作品,展现出“欧洲中心”的趋势;选文的经典性程度呈现出“n字形”的变化态势,选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价值取向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取向也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部分针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从社会变迁、教育思想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其选编的因素。第四部分反思了外国选文选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选编建议和教学建议。在选编时要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取范围,顺应时代潮流,思考整本书视野下的外国选文。在教学中要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尹昕[3](2020)在《新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文中指出回顾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发展历史,从建国之初的汉字、文学分科大纲的语文教学目的到现在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目的,在其发展演变的70多年来经历了10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推动着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良性发展。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改革过程来看,新的课程目标的出现往往通过教育部颁布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体现出来。由此来看,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变迁实质上是新旧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制度替换的过程,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不是凭空发生的,推动其发生变迁的各个因素在制度变迁框架的约束下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并逐步演化成为推动该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政策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制度变迁理论为视角,以新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收集新中国以来10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从1956年《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到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文本。其次,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与质化的话语分析对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和系统的梳理。再次,以划分出来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每一阶段的动力机制进行逐一分析,并总结出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动力机制发展的演变模式。最后,通过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未来改革的走向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总体特征:(1)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2)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3)语文教育家及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态度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直接推动力;(4)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间接推动力。2.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模式的演变:(1)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都属于强制式政策变迁模式,都是由政府主导推动其变迁的;(2)1956年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属于移借式制度变迁模式,是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后果;(3)1963年、1978年、1980年、1990年、1996年、2000年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属于修复式制度变迁模式;(4)1986年、2003年、2017年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是适应新时期发展而进行的变迁,较之前的课程目标有较大的改动,属于创生式制度变迁模式。

蔡娟[4](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杜安琪[5](2020)在《民国壬戌学制期间初小国语教科书研究 ——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为例》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产物,也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各种文本符号在选编过程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民国是中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也是教科书“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探索民国时期的课程改革及小学语文教科书演进情况,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正本清源、守正出新”有着积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基于历史理解与现实情怀,本研究将民国“壬戌学制”期间的初小国语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由“过去”关照“现代”,进行“跨世纪的思考”,旨在以初小国语教科书为窗口,透视民国教育对儿童的“追寻与守望”;同时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客观评价该时期初小国语教科书的成败得失,总结契合汉语文特征的母语教科书编制经验,以期为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尊重历史原貌,通过查阅原始资料和文献史料“深入历史现场”,回顾1921-1928年初小国语教科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潮、教育政策、学制建设以及教育家做出简要的梳理与分析。受杜威“儿童中心”理论的影响,“壬戌学制”时期的初小国语教科书力倡“儿童本位”,对传统语文教科书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改变,这在吴研因编写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教科书静态分析视角入手,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为个案,聚焦教科书在内容属性和物理属性上的实体呈现。经过对《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的微观分析,总结出教科书编写的四大特征:一是理念上,以儿童本位为核心,追求趣味化;二是内容上,以儿童文学为主体,选文文学化;三是形式上,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语言通俗化;四是编排上,契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组织科学化。时代影响教育,站在1922年的教育改革节点,初小国语教科书的历史变革意义体现如下:第一,全部采用白话文编写课文,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第二,推动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受到历史环境和社会形态中某些不可抗拒因素的制约,初小国语教科书也具有时代局限性:第一,忽略教科书的历史继承性,摒弃经典古诗词。第二,教科书的时代适应性过强,“物话”手法运用过多。察古知今,继往开来。在坚守与创新中,研究得出三条启示:一是走民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是教科书发展的基本起点;二是在小学低年级,教科书编写要以识字为重点,加强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是在小学中年级,适当增加儿童文学的分量,扩宽儿童文学进入课本的途径。

邓燕[6](2019)在《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视角,纵向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不同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对历史知识资源的利用及其相互关系,时代主题影响到各时期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爱国与启蒙、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是贯穿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时代主题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观念经过了转型、变革、多元化和趋向整合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取决于对“历史”和“教育”两者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现实定位。晚清时期,在改革与革命、爱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下,“国族主义”成为影响历史教育观念变革的核心因素。史学传统垂训和资治功能在新时期表现出转型特征,清政府、改革派和革命派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国族”和促进“群觉”,政事教育、爱国观念传播、启蒙与进步、国族意识培养等成为历史教育观的内涵。民初,塑造共和国民成为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目标呈现出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取向,历史教育从“历史”和受教育者本身获得其主体性,更为客观化。民主、共和、平等、科学、民治、实用主义、世界主义等成为影响历史教材内容、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思想资源。形塑国民革命记忆是国民革命背景下历史教育观念的主题。革命建国下,随着国家意识的强化,革命的主体及国家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社会各政治派别和民众历史意识勃发。对“革命”内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主题的关注反映出各党派和民众最为集中的历史知识诉求。国民党国民政府以革命的历史宣示自身正统地位,塑造历史与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抗战救亡背景下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和推进抗战动员,是国人对于历史教育使命的认识和实践。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当时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观念,历史教育观念趋向整合,它或重新具备道德训诫色彩、或鼓励忠勇武德、或提倡伟人教育,其虽多元化但统一于民族国家认同的旗帜下。各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呈现互动图景,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尤有必要。从人类历史经验中挖掘、重塑、融汇创新得来的特定价值或实践经验,与社会政治主题相互生发。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动员方式得以形塑。某些普适性的价值也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传播。古往今来,时代主题对于再现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深刻影响到历史话语和历史实践。历史教育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受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主题的影响,某些观念成为支配某一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因素。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历史变迁呈现出特定阶段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

瞿一丹[7](2019)在《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改革开放已届“不惑之年”,进入了回顾总结、除弊兴利的历史新阶段。当我们立足于现时,并以崭新的姿态回顾这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时,会感受到艰苦奋斗后的慰藉,辉煌成就面前的自豪。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这段光辉岁月予以理性的反思与客观的评价,这既是一种延续成就的力量,也是一种面向未来征程的美好展望。本文将这种“成就的欣喜”与“反思的勇气”用于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但是,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历史是静默而繁杂的,语文教育规律是隐晦而复杂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与研究视野:既能够让静默的历史“开口说话”,又能够将充斥于其间的繁杂事实统整为有深度的“生命体”。语文教育话语作为理解语文教育的符号化存在,能够满足研究需求、实现研究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语文教育话语作为拥有多元性的陈述单位,涵盖于其中的话语言说内容与价值取向并非都吻合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并非都能反映语文教育的行走足迹。事实上,真正能够说明、描述语文教育发展走向与嬗变轨迹的是那些在各个阶段“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新话语,即语文教育新话语。语文教育新话语是指基于语文教育场域内的新变化、新语境而出现的,以语文教育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为核心议题,以生产、传播、实践与反思为行为导向,集对话性、实践性、价值倾向性为一体的新表述、新概念、新命题、新判断。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以话语为研究视角,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的厘清与分析方法的构建为基础,回顾、审视、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窥见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论,对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全方面的扫描与定位,主要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概念体系与建构价值。其中,重点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体系,包括阐释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特征与分类。第二章基于对“文本分析”、福柯关于话语的言说以及“批判话语分析”等理论的考究与借鉴,建构以分析向度、分析立场、分析视角、分析内容、分析步骤以及分析框架为具体表征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并由此彰显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的建构意义。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模块,基于前两章的理论铺垫,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行具体分析。该章总体的分析逻辑为:以历时性分段与共时性总结为基础,根据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场域规定,从繁杂的语文教育话语中筛选出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并予以具体的话语分析,包括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最终所呈现的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主要包括“大语文教育”新话语、“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语文”新话语、“语用—语文”新话语、“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整体演绎与具体分析,对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历时总结、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建构了本文语境下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基于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体系的明确与分析方法的明晰,本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八类“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审视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

徐林祥[8](2018)在《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文中提出语文学科百年论争启示我们,语文教育应当认定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性质,遵循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规律,适应未来社会对国民语文素养的需求,走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

王本华[9](2018)在《以史为鉴,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语文课程建设之路——读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文中指出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以来的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应忘记志公先生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殷殷探索,以进一步做好语文学科这门最富于民族风格的课程建设。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不断探索,他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梳理出的经验,他从经验初中建构出来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他对民族化语文道路的种种思考,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仍然有重大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孔凡成[10](2016)在《古代文论方式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论引入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对于增进语文教育科学化、民族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当代语文教育运用中国古代文论呈现出了一定的方

二、科学化与民族化──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化与民族化──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演变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定性研究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方法研究
        (三)语文课程性质的比较研究
        (四)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语文课程
        (二)语文课程性质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一)场域
        (二)生存心态
        (三)资本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梳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论初露端倪(1904—1949)
    二、 “思想政治工具”到“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1949—1963)
    三、从基本工具到基础工具论(1963—1978)
    四、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行(1978 年—1996 年)
    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996 年至今)
第四章 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特点与批判
    一、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研究特点
        (一)受国家政策图景的指导
        (二)受国外研究成果和理念的重要影响
        (三)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历史性
        (四)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预成性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批判
        (一)语文课程性质研究地位的批判
        (二)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方法的批判
        (三)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作用的批判
第五章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思考
    一、多重关系下调试语文课程性质研究
    二、回归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本身
    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研究方法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历程概述
        一、1950年-1987年国定制时期
        二、1988年-2016年审定制时期
        三、2016年至今“国定制”统编版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三、新世纪以来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情况及分析
    第一节 篇目上变动程度居中
        一、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二节 数量上呈现“U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节 文体上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四节 国别上范围扩大,以欧美国家为主
        一、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五节 时代上以19、20世纪作品为主,早期作品逐渐入选
        一、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六节 经典性程度上呈现“n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七节 价值取向上以“人与社会”关系取向为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逐渐得到重视
        一、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第一节 社会变迁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根本因素
        一、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机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对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思想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重要因素
        一、各时期教育思想的变动情况及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二、教育家思想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直接因素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的变动情况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变动的特点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存在的反思
        一、在数量上选文占比较小
        二、在地域上选文范围仍较狭窄
        三、在时代上忽视了外国早期的文学
        四、在文体上分布不平衡
        五、整本书阅读未得到重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选编建议
        一、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
        二、扩大选文范围
        三、认识民族文化为前提
        四、顺应时代潮流
        五、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选文
    第三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教学建议
        一、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
        二、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
        三、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
        四、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课程目标的地位和功能
        1.1.2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地位及发展历程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
        1.3.2 政策变迁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动力、动力机制
        1.4.2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1.4.3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政策文本分析法
        2.3.3 历史分析法
    2.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5 研究的创新点
3 制度变迁理论
    3.1 制度的内涵及构成
        3.1.1 制度的内涵
        3.1.2 制度的构成
    3.2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3.2.1 产权理论
        3.2.2 国家理论
        3.2.3 意识形态理论
        3.2.4 路径依赖理论
    3.3 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4 基于Nvivo的新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文本的阶段划分
    4.1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政府关注度分析
        4.1.1 研究样本
        4.1.2 研究工具
        4.1.3 研究过程
        4.1.4 研究结果
    4.2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演变的历史阶段划分
        4.2.1 研究维度
        4.2.2 研究过程
        4.2.3 研究结果
5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5.1 “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1956—1980)
        5.1.1 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
        5.1.2 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
    5.2 重点关注“学生发展”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1980—2003)
        5.2.1 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
        5.2.2 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
    5.3 “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学生发展”有机融合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2003—2017)
        5.3.1 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
        5.3.2 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
    5.4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总体特征与变迁模式
        5.4.1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总体特征
        5.4.2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模式演变分析
6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6.1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变迁路径
        6.1.1 政策变迁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合作
        6.1.2 政策变迁模式转向“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机制相结合
        6.1.3 政策变迁路径由微变调适到循序渐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6.2 改革与完善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建议
        6.2.1 协调政策主体间关系,保持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理张力
        6.2.2 健全“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机制
        6.2.3 强化其他教育制度和语文课程改革在政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民国壬戌学制期间初小国语教科书研究 ——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1.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进入关键期
        2. 民国是现代教科书的起始时期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价值
        2.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有关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2. 有关《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的研究
    (四) 概念界定
        1. 初小
        2. 国语教科书
        3. 壬戌学制时期
        4.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
    (五)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1. 历史文献法
        2. 个案研究法
        3. 内容分析法
一、回顾:教科书的革故鼎新
    (一) 冲击与自我救赎——出版背景
        1.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 新教育思想的传入
    (二) 反思与积极重构——编写依据
        1. 1922 年“新学制”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
        2.1923 年“新课标”出台:《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三) 名家与小书结缘——编纂团队
二、探析:教科书的实体呈现
    (一) 文本价值:教科书的选文分析
        1. 选文题材
        2. 选文体裁
        3. 选文特点
    (二) 审美价值:教科书的插图分析
        1. 插图类型
        2. 插图特色
    (三) 物理属性:教科书的版式分析
        1. 封面目录
        2. 字体字号
        3. 标点符号
        4. 图文排版
三、审视: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一) 理念上:以儿童本位为核心,追求趣味化
    (二) 内容上:以儿童文学为主体,选文文学化
    (三) 形式上: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语言通俗化
    (四) 编排上:遵循规律由浅入深,组织科学化
四、评价:教科书的理性反思
    (一) 历史价值
    (二) 时代局限
    (三) 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
    第二节 论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取向
        一、关于“时代主题”概念
        二、关于“历史教育”概念
        三、关于“历史教育观念”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 建构国族:20世纪初历史教育观念的转型
    第一节 经史为本与王朝新政: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观念
        一、政事学:史为资治
        二、考治求兴:清政府历史教育中的进化逻辑
    第二节 改革派与西方史政视域下的现代国家政治启蒙
    第三节 革命派与“民族主义”历史意识的塑造
    第四节 国族意识与促进群觉:历史教育重心的变化
第二章 塑造国民:再造共和与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 民初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历史教育观念的革新
    第二节 共和基础:“民史”教育与科学、民主等价值渗透
        一、学生本位、社会本位:“民史”教育与科学观念
        二、平民主义与历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文化史观:“民主”与“平等”的历史编纂视角
    第三节 共和国民资格: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发现
        一、历史教育与“爱国”观念建构
        二、历史教育与共和国民的养成
        三、历史教育与“世界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 形塑革命记忆:国民革命与历史教育观念的多元竞争
    第一节 重建国家主体性: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与历史教育
    第二节 革命与阐释:历史意识及史观竞争
        一、唯物史观与革命的历史意识塑造
        二、历史阐释的竞争——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
    第三节 中外革命经验与改编:通俗史学与多样政治诉求
        一、革命史的塑造与社会运动史的传播
        二、“弱小民族”叙事与民族独立历史意识的表达
    第四节 革命与正统:三民主义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塑造
第四章 强化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上)
    第一节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民族主义与历史教育
        一、民族主义: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育的强化
        二、对他国历史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借鉴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性
        四、侧重本国史: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宣扬
    第二节 民族目标认同——民族复兴与历史教育
        一、阐扬国荣:民族复兴目标下的学校历史教育
        二、纪念国耻: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意识的激发
        三、树国榜样:民族独立运动、复兴史的宣传教育
        四、殊途同归:“民族解放”与中共革命史塑造
    第三节 国族认同——历史教育与边疆的再建构
        一、历史教育视角:成为问题的边疆
        二、专门化课程:“边疆”与“民族”的历史建构
        三、求同抑异:在地化的边疆历史教育观
第五章 推进抗战动员: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下)
    第四节 国防动员与历史教育
        一、国防动员:“备战历史教育”
        二、坚持抗战:反帝反投降的历史教育观
    第五节 民众动员与历史意识塑造
        一、民众认知需求维度:民众历史意识引导
        二、民众知识普及维度:社会化历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三、民众政治觉醒维度:群众史观与“人民”为主体的叙事
        四、民众使命意识维度:“人民代表民族”与中共的历史意识塑造
        五、互动中的塑造:历史哲学化与民众历史认知需求
第六章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互动微观考察—以英雄人物教育观演变为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编写概况
    第二节 “人的隐退”: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一种趋向
    第三节 抗战动员与英雄、伟人教育观的凸显
    第四节 英雄人物叙事策略与社会、政治诱因
余论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教育
    第二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历史教育
    第三节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变迁
        一、时代主题变迁与历史教育观念的特征
        二、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找寻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开辟新空间
    (三)概念界定:创生新语词
    (四)研究意义:追寻新意蕴
    (五)研究内容:审思新论域
    (六)研究方法:探索新路径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概述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
        1.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外部动因
        (1)时代品性的影响
        (2)话语研究的启迪
        2.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内部动因
        (1)教育改革的深化
        (2)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构建
        1.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
        (1)本源概念:话语
        (2)场域属性:话语的“语文教育性”
        (3)时间规定:话语的“新质”
        (4)创生语词:语文教育新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特征
        (1)对话性
        (2)实践性
        (3)价值倾向性
        (4)民族性
        (5)时代性
        (6)多学科性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类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价值生成
        1.新表述与新内涵
        2.新视角与新空间
        3.新路径与新方法
        4.新启示与新使命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建构
    (一)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形式:文本分析
        2.话语秩序:福柯的研究视野
        3.多学科性:批判话语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具体呈现
        1.分析向度:历史向度与社会向度
        2.分析立场:批判立场与多元立场
        3.分析视角:总体、个体与间性
        4.分析内容: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与话语价值
        5.分析步骤:线性推进与自然延展
        6.分析框架:多向度与多层次
    (三)分析方法的意义探寻
        1.创新思维
        2.更新范式
        3.构筑现实
三、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确定与命名
        1.语文教育话语嬗变历程扫描
        (1)回归教育场域:改革开放初期语文教育话语
        (2)凸显科学主义:20 世纪8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3)呼唤人文精神:20 世纪9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4)走向多元发展:新世纪语文教育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搜索与确定
        (1)筛选条件的阐明
        (2)分析对象的锚定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组织与命名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样本与方法
        1.《“大语文教育”刍议》与图表分析
        2.《“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探索》与语词分析
        3.《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与结构分析
        4.“人文论”、“言语论”对比性文本与对比分析
        5.《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与风格分析
        6.《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与修辞分析
        7.《积极语用:21 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与逻辑分析
        8.“语文核心素养”不同路径对比性文本与间性分析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析与阐释
        1.“大语文教育”新话语
        (1)“大语文教育”话语文本:清晰晓畅的表征
        (2)“大语文教育”话语实践:母题回归与革新
        (3)“大语文教育”话语价值:空间延展与规划
        2.“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
        (1)“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文本:凝练精简的表达
        (2)“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实践:范式转变与革新
        (3)“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价值:关系重构与变革
        3.“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
        (1)“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文本:系统完整的构建
        (2)“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实践:时间沟通与延续
        (3)“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价值:理性寻求与平衡
        4.“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
        (1)“语文学科性质”话语文本:由破到立的演绎
        (2)“语文学科性质”话语实践:本体探索与争鸣
        (3)“语文学科性质”话语价值:本质思维的繁盛
        5.“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
        (1)“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文本:实践提炼与反思
        (2)“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实践:时代影响与呈现
        (3)“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价值:代际传承与突破
        6.“××语文”新话语
        (1)“××语文”话语文本:修辞魅力的彰显
        (2)“××语文”话语实践:命题预设与运行
        (3)“××语文”话语价值:氛围营造与深化
        7.“语用—语文”新话语
        (1)“语用—语文”话语文本:严谨创新的论述
        (2)“语用—语文”话语实践:路径生成与践行
        (3)“语用—语文”话语价值:本位回归与提升
        8.“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
        (1)“语文核心素养”话语文本:成熟规范的建树
        (2)“语文核心素养”话语实践:教学逻辑与建构
        (3)“语文核心素养”话语价值:本体解惑与澄明
四、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总结与反思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演变与总结
        1.话语文本:语用品质的提升
        2.话语实践:实践理性的转向
        3.话语价值:时代品性的彰显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思考与批判
        1.话语核心表述随意
        2.话语转换频率过快
        3.话语多元叙述芜杂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启示与展望
        1.规范文本呈现
        2.联动实践过程
        3.构建话语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育民族化, 就是要认定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性质
二、语文教育科学化, 就是要遵循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规律
三、语文教育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对国民语文素养的需求
四、走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就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

(9)以史为鉴,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语文课程建设之路——读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第一书
二、从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经验
三、呈现传统语文教材的基本面貌
    (一) 教材论
    (二) 蒙学书目和书影
四、占有材料与研究评鉴相结合
五、古为今用, 走民族化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一) “双进合击”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的语文教改实验
    (二) “一条龙”的整体课程改革思路与志公版语文教材
    (三) 重视知识教学与中学语法教学的两次改革
    (四) 加强口语教学的设想与实践

(10)古代文论方式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化的文化思考方式有助于促进汉语文教育理论本土化
二、类比性研究思维方式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有效转化
三、文、论一体的教学思路推进课程内容建设科学化

四、科学化与民族化──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的演变及思考[D]. 孙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D]. 陆亚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D]. 尹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民国壬戌学制期间初小国语教科书研究 ——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为例[D]. 杜安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D]. 邓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D]. 瞿一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J]. 徐林祥. 语文教学通讯, 2018(34)
  • [9]以史为鉴,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语文课程建设之路——读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J]. 王本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1)
  • [10]古代文论方式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J]. 孔凡成. 语文建设, 2016(31)

标签:;  ;  ;  ;  ;  

科学化与民族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