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

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

一、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献,赵瑞超,王鸿翔,古今用[1](2021)在《近50年来长江上游泥沙情势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为了定量评价长江上游近50年来的泥沙情势变化,分别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突变检验法,对长江上游寸滩站、宜昌站1965—2016年的输沙数据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来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并运用河流影响因子法对长江上游年输沙量发生变化前后的改变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年输沙量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寸滩站、宜昌站的年输沙量均分别在1992年、2003年发生突变;(2)可将寸滩站、宜昌站的年输沙量划分为3个阶段,时间节点均为1992年和2003年;(3)人类活动是引起长江上游流域输沙量显着减少的最主要原因;(4)长江上游寸滩站年输沙量发生了高度改变,宜昌站年输沙量发生了严重改变。

姜利玲,董炳江,汤成友,董溢[2](2021)在《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沙峰传播时间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掌握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沙峰传播规律、提高入库泥沙沙峰预报精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三峡水库沙峰调度方案,基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上游主要控制性水文站水沙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水沙组成,并对长江上游各主要控制性水文站沙峰传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长江上游来沙明显减少,向家坝站、横江站、高场站及富顺站沙峰到朱沱站的平均传播时间分别为38.7,32.0,30.9 h和20.8 h,武胜站、罗渡溪站和小河坝站沙峰到北碚站平均传播时间分别为16.9,19.0,20.0 h,朱沱站、北碚站到寸滩站分别为20.8,7.7 h;当向家坝至朱沱河段流量小于10 000 m3/s时,沙峰传播时间为48.0 h,当流量为10 000~20 000 m3/s时,河段沙峰传播时间为32.7~46.3 h,当流量为20 000~30 000 m3/s时,河段沙峰传播时间为27.0~32.7 h,当流量大于30 000 m3/s时,河段沙峰传播时间少于27.0 h。

唐小娅[3](2021)在《潮汐式调度对三峡库区泥沙和磷的输移影响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使得库区水动力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库区流速减缓,水流挟沙力降低,泥沙落淤,磷伴随泥沙在库区沉积,支流磷营养盐富集,导致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和支流水华频发。水动力条件改变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和支流水华频发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改善库区水动力条件减缓库区泥沙淤积和总磷(TP)滞留是当前三峡水库泥沙和水环境研究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通过优化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调度,改善库区水动力条件,调控支流乃至整个库区的泥沙通量、TP通量和TP滞留率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此外,水库泥沙淤积一般滞后于坝前水位和上游来水来沙的变化,而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研究通常忽略了河床冲淤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滞后现象。鉴此,为寻求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坝前水位调度的滞后响应规律,以及坝前调度对库区典型支流乃至全库区泥沙和磷输移过程的影响机制,本文建立了考虑上游来沙和坝前水位调度双重影响的水库泥沙淤积滞后响应模型,并利用模型探究了三峡水库汛期泥沙淤积对坝前水位调度的滞后响应规律;基于三峡水库2008–2017年实测的水质资料,详细分析了三峡水库TP通量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采用EFDC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构建了三峡库区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三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利用三维模型探究了“潮汐式”调度累计潮汐涨幅、水位变幅、起调时间等关键因素对香溪河库湾TP通量、滞留率等的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和TP输入,构建了三峡水库全库区一维泥沙和水质模型,以此开展减缓三峡水库全库区泥沙淤积和TP滞留的“潮汐式”调度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基于上游来沙和坝前水位调度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双重影响,提出了沙量加权平均坝前水位的计算公式,考虑滞后影响,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量与沙量加权平均坝前水位的滞后响应模型。利用该模型揭示了三峡水库汛期泥沙淤积对坝前水位的滞后响应规律。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汛期泥沙累计淤积与5年线性叠加坝前水位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表明汛期泥沙淤积不仅与当年上游来沙和坝前水位运行有关,也与前面连续4年的来沙和坝前水位调度有关。(2)分时段建立了三峡水库TP通量与泥沙通量的统计模型,发现三峡水库TP通量和泥沙通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不考虑区间支流TP输入,2008–2012年,三峡水库TP年均入库通量为8.37万t,年均滞留率为49.65%;2013–2017年,TP年均入库通量和年均滞留率明显减小,分别为4.91万t和8.81%,上游梯级水库拦沙、流域磷污染治理等因素使得入库TP通量减少约41.3%。(3)构建了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三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利用三维模型开展了基于三峡潮汐调度的香溪河库湾磷营养盐输移过程模拟。研究发现,潮汐调度水位变幅对香溪河库湾磷输运的影响较起调时间更为明显,且潮汐调度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潮汐调度水位变幅并非越大越优,水位变幅应根据水库实际调度情况,以及潮汐调度后渴望实现的效果而综合考虑设定。(4)潮汐调度水位变幅对香溪河库湾TP通量的影响由库湾下游至上游逐渐减小。为尽可能减小库湾TP的滞留,潮汐调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潮汐调度水位变幅较大时,可适当延后起调时间,水位变幅较小时,可适当提前起调时间。(5)同时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和TP输入,建立了包含三峡干流朱沱至坝前河段(约760km)和嘉陵江、乌江、小江、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等56条区间支流的全库区一维泥沙和水质模型。通过一维模型计算得到,三峡水库2015–2017年总入库沙量为14239.11万t,长江、嘉陵江、乌江和区间小支流入库沙量分别为8440.16万t、1595.81万t、543.16万t和3659.98万t,占总入库沙量的百分比分别为59.27%,11.21%,3.81%和25.70%。三峡水库2015–2017年总入库TP通量为12.546万t,长江、嘉陵江、乌江和区间小支流入库TP通量分别为8.275万t、1.256万t、2.183万t和0.832万t,占总入库TP通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5.96%,10.01%,17.40%和6.63%。(6)基于三峡全库区一维泥沙和水质模型,开展了基于三峡水库潮汐式调度的全库区泥沙和磷输移过程模拟。研究表明,潮汐调度可减缓库区泥沙淤积和TP滞留。潮汐调度使得三峡水库2015–2017年出库沙量较实际调度增加约17.13%,淤积量减少约3%,排沙比增加约1%~3%。出库TP通量较实际调度增加约3.39%,滞留量减少约13.77%,滞留率降低约2%~4%。在遵循潮汐调度基本特性的前提下,相对较大的潮汐累计涨幅和水位日变幅更有利于提高三峡水库的排沙效果和减少TP在库区的滞留。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三峡水库的优化调度和水污染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姜玲玲[4](2021)在《长江干流江心洲及黄河下游心滩面积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长江和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无论是在交通还是跨区域间的资源调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江干流和黄河下游发育众多的江心洲或心滩,其动态变化过程会受到上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的干扰。随着梯级水库和水利枢纽的修建,水库的蓄水拦沙使得坝体下游水沙条件发生强烈变化,改变了洲滩发育的根本物质来源—泥沙。洲滩的动态变化不可避免会对流域内环境的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对长江干流及黄河下游洲滩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长时间监测长江江心洲和黄河下游心滩面积变化以及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水沙的调控提供参考。本文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官网遥感影像,以1986-2019年间长江干流的江心洲以及黄河下游的心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地区主要水文控制站近40年的实测年均径流量、输沙量等资料,分析水沙变化对洲滩面积、数量调整变化的影响,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长江干流自河口至上游宜宾之间5个河段(A-E)之间江心洲面积变化规律依次是增加、减小、增加、减小、减小。相对于基准期(1986年)的总面积,各段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46%、-0.87%、0.76%、-0.15%、和-0.26%,上游(E段)江心洲面积以缩减为主,但实际面积减少不明显,中游至河口段(A-D段)江心洲面积既有增加也有减少。2.空间变化上,长江的沪安段(入海口上海市至安徽省安庆市)和黄洪段(湖北省黄石市至洪湖市)为面积增长段,安黄段(安徽省安庆市至湖北省黄石市)和洪宜段(湖北省洪湖市至四川省宜宾市)是面积减少段,江心洲面积变大数量最多的是集中在沪安段,面积变小数量最多的集中在洪宜段。从面积类型变化来看,三种类型的江心洲面积变化有着相同的趋势。小型(1-10 km2)和中型(10-50 km2)江心洲的数量多且在近40年的时间里面积变化率较大,面积≥50km2的江心洲数量最少且面积变化率相对小。3.长江年均径流量自1980年以来变化不明显,但受中上游梯级水库和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建设的影响,90 s以来输沙量逐渐减少,上游段江心洲面积以减小为主,面积增大的江心洲数量随输沙量的减少而减少,输沙量是江心洲面积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中下游段受三峡水库蓄水及鄱阳湖“五水”建库对水沙调节的影响,输沙量明显减少,江心洲的面积变化表现为随距离大坝和鄱阳湖的增加由减小变为增大,越靠近河口段江心洲受输沙量减少的影响越小,以自然发育为主。4.黄河下游心滩面积和数量在1986-2020年间均有所减少(总面积变化绝对值超过55.8 km2),1986-1995年和2005-2010年是总数量快速减少期,1995-2000年、2005-2010年是平稳过渡期。空间上,靠近小浪底大坝的桃夹段(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至兰考县夹河滩村)无论是心滩的面积还是数量都是减少最多的,其次是夹艾段(河南省兰考县夹河滩村至山东省东阿县的艾山),最后是靠近入海口的艾山以下段(山东省东阿县艾山至入海口)。5.黄河下游三个河段的心滩面积都以0.1-0.5 km2和0.01-0.05 km2两种类型为主,且其心滩数量变化以这两种最为明显,面积>3 km2的心滩是最少的且数量减少的不多。受黄河中游重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影响,蓄水后(2000-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量较蓄水前(1986-1999年)降低了约86.8%,水沙减少对各河段心滩也产生了影响。2000年以前,桃夹段心滩数量持续减少,夹艾段先减少后增加,艾山以下段先增加后减少。2000年以后,艾山以下段的心滩在2010年之后完全消失。

王淑慧,苏伯儒,王云琦,王玉杰,朱锦奇,付婧[5](2021)在《近16年三峡库区径流输沙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水沙情势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变河流形态,被广泛用于解释河流的时空变化规律。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库,其运行极大改变了库区内长江干流原有的水沙情势。研究近年库区内的长江干流的水沙变化可为水库的调度运行及库区的泥沙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三峡库区干流入库站朱沱站、位于嘉陵江与长江干流的交汇处下游的寸滩站、三峡水库干流出库站宜昌站在2002—2017年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水沙统计特征值、水沙序列趋势与突变、水沙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近年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的水沙变化。结果表明:1) 3站的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均集中在5—10月(汛期),宜昌站作为位于水库下游的观测站,径流量向非汛期(11—翌年4月)分散,而输沙量向汛期集中; 3站年径流量变差系数为0.101~0.111,年输沙量变差系数为0.510~1.172; 2) 3站的年径流量呈不显着的上升变化(P> 0.05),年输沙量则呈显着降低趋势(P <0.01),径流、输沙量序列的突变时间分别为2005年和2013年,与上游水电站运行、特殊水文年及水库的调度时间相对应; 3) 3站在不同时间序列内的水沙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人类活动和河流时空环境变化存在一定关系。人类活动中的水库、水电工程的建设是输沙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时水土流失治理也有效降低了输沙量。

张冠华,喻志强,易亮,雷旭,钱峰,李建明,孙宝洋[6](2021)在《近70年长江干流寸滩站以上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文中指出以长江干流寸滩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3-2018年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水沙关系曲线分析径流、输沙的时间趋势及其关系变化,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寸滩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 425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1亿t;多年平均月径流量为294.8亿m3,多年平均月输沙量为3 013万t,且主要分布在6-10月,分别占年径流泥沙总量的70%和95%以上。趋势分析显示,流域年降雨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输沙量呈极显着减小趋势;月径流量在1-4月显着增加,其他月份变化不显着,而各月输沙量均呈显着减少趋势。水沙关系曲线均可用幂函数拟合,拟合参数受时间尺度影响,统计检验显示悬移质输沙量实测值与水沙关系曲线的估算值差异不显着。双累积曲线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是寸滩水文站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占69%~93%,其中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的贡献超过90%。

龙孝平[7](2020)在《三峡水库排沙比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对水库的长期使用不利,三峡水库作为国家内河关键性工程,其淤积问题备受关注,排沙比是水库排沙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库区淤积问题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三峡水库运行阶段向前推进,库区水沙运动特性发生改变,导致水库淤积和排沙比发生变化,针对变化后的库区排沙比研究尚少,因此本文基于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实测水沙、地形等资料,分析了新水沙条件下库区来水来沙特性、冲淤特性变化,通过入库控制站实测水沙数据,计算了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库区排沙比,分析了排沙比特征及其变化,总结出影响三峡水库排沙比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排沙比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单因子和组合因子响应关系,构建了排沙比与主要影响因素间响应关系表达式,可为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淤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整理三峡水库基础资料,由选取的进出库控制站实测日均流量、含沙量计算每日进出库水沙量,求得不同阶段和时期淤积量与排沙比,分析表明三峡入库水沙量集中在汛期,库区不同阶段来水量变化不大,上游梯级水库投入运行后来沙量大幅减小,泥沙粒径细化,支流来沙占比相对增大,但入库水沙年内分布变化不大,累计淤积量逐年增加,泥沙淤积速度减缓。(2)根据沿程实测地形和水沙资料,分析了库区整体冲淤特性、沿程冲淤特性和纵、横断面冲淤特性,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淤积逐渐减小,淤积量和来沙量呈正相关,约92%的淤积发生在常年回水区,主要发生在宽谷和弯曲河段,河段形态和水流流速是影响淤积的关键因素,变动回水区的冲淤还受采砂影响,库区总体深泓线变化不大,部分淤高或冲深,断面淤积形态多样。(3)对比不同阶段排沙比特性,发现整体上围堰蓄水期排沙比最大,其次是试验性蓄水期,初期蓄水期最小,入库水沙量和坝前水位是影响排沙比的重要因素,对比年内不同时期,发现主汛期和非汛期排沙比较大,汛前消落期和汛后蓄水期排沙比相对较小,三峡水库排沙主要取决于汛期,以细沙排沙为主,粗沙淤落程度相对更重。(4)经过前述分析,总结了三峡水库淤积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进出库水沙、坝前调度、河道形态和人为因素这四个方面,从工程运用角度出发,对进出库水沙、坝前调度两方面,包括流量Q、含沙量S(沙量)、泥沙粒径d和坝前水位Z这几个影响因素进行排沙比响应关系探讨,发现汛期排沙比与入库流量呈正相关,与坝前水位、滞洪时间V/Q呈负相关,在流量作用下排沙比与含沙量表现出正相关,但视作独立变量时呈负相关。(5)库区不同时段排沙比所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同,汛期长时段排沙比主要影响因素是滞洪时间,较短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滞洪时间,其次是出入库流量系数、最后是含沙量,除此以外还受泥沙粒径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主汛期排沙比主要影响因素是滞洪时间,非汛期排沙比主要影响因素是含沙量,汛前消落期和汛末蓄水期受各因素综合影响较强;随着水库运行阶段向前推进,排沙比与单一影响因素间响应关系逐渐变差,受各因素综合作用增强,水库后续调度运行中尽量避免滞洪时间为16天左右的情况。(6)通过排沙比与主要影响因素间响应关系分析,本文构建了年度汛期和汛期月度排沙比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式,通过与已有排沙比公式对比,分析得出该排沙比响应关系式能较好地反映三峡水库排沙比与主要影响因素间关系,可为后续研究和提出更有效的排沙措施提供参考。

邵琦[8](2020)在《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淤积量与坝前水位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的建设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2003年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以来,逐步实现了防洪、发电、航运这三大设计目标。但随着三峡水库蓄水运行水位抬高,库区水沙运动特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库区泥沙逐渐淤积。长此以往将侵占防洪库容,降低水库调节能力,影响发电,严重时可造成碍航,故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研究中最重要课题之一。坝前水位过程和水库淤积的发展关系密切,通过变动的坝前水位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水库淤积,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是淤积变化的动力来源,泥沙淤积过程复杂,各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泥沙淤积规律有待探究。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水来沙的变化使得三峡淤积规律也较之前有所不同。因此,在新水沙条件下,研究来水来沙和坝前水位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综合影响十分有必要,可为减缓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制定合理的调度方式提供参考。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三峡水库的实测资料,通过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坝前水位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含坝前水位、入库流量和入库含沙量的泥沙淤积量统计关系式,其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收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的来水来沙和地形资料,由各入库控制站的日均流量、日均含沙量求得三峡日入库水沙量,并求得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淤积量。分析表明三峡入库来水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库区不同阶段来水量变化不大,上游梯级水库投入运行后来沙量大幅减小,泥沙粒径细化,但入库水沙年内分布变化不大。(2)根据实测地形和水沙资料,从淤积总量、沿程变化、纵剖面、横断面变化等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运行来淤积逐渐减小,泥沙淤积累计增长趋势变缓,围堰蓄水期、初期蓄水期、175m试验性蓄水期各调度时期内年平均淤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淤积主要集中在汛期,年内淤积情况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发生在常年回水区,且随着不同运用阶段坝前水位抬升,库区淤积分布呈现上移趋势。库区淤积不连续且主要分布在宽谷、弯曲及分叉段,深泓纵剖面仍呈锯齿状。(3)从不同角度分别对三峡水库淤积量与入库含沙量、入库流量、入库沙量、坝前水位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淤积量与入库含沙量、入库沙量均呈较好的正相关,与入库流量呈正相关,与坝前水位相关性在短时段内不明显,长时段来看呈正相关。不同时期影响淤积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往往有明显变化的因素会对该时期淤积量产生较大影响,坝前水位对淤积量的影响最好结合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综合分析。(4)选取包含坝前水位、入库流量、入库含沙量的组合因子对三峡水库淤积量进行多因素耦合分析,研究发现,当入库含沙量纳入对三峡库区淤积影响分析时,不同时间尺度下,淤积量均与入库含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入库含沙量对库区淤积的影响程度大于洪水滞留时间的影响。不同水库运行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下洪水滞留时间对三峡库区淤积的影响程度不同,并提出了三峡水库淤积量的计算方法。

王显乐[9](2020)在《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江上游航道条件不断改善,货运量递增,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相较于长江航道数字化与智能化起步晚,信息服务能力弱的现状,矛盾凸显。本文基于osg Earth、OSG、Sketch Up等软件平台,利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搭建了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构建了重庆至涪陵段航道要素数学模型,通过网络手段得到了影响数学模型因子的关键参数,实现了航道要素预报。分析了影响通航的水文条件及相关规范,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航道要素的可视化及不同等级船舶的适航区判别。通过粒子测速技术结合修正后的兹万科夫公式,运用编程手段实现典型船舶航行阻力的可视化。以上功能的集合对整合航道信息、提高航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及工作可归纳如下:研究了基于osgEarth搭建数字平台的方法,分析了地形地貌精细化还原方法,对港口、桥梁等典型建筑物的建模做了详细描述,重点解决了地图、高程等大量数据的存储、渲染等重要难点。建立了重庆至涪陵段数字平台基础,为接下来的功能设定打下基础。分析了重庆至涪陵段因存在控制河段、变动回水等自然条件导致的航道条件复杂性,以数学模型重建了重庆至涪陵段的航道要素,并对其进行实地验证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分析了航道要素大数据的主要影响因子,详细介绍了利用网络手段实时获取关键因子的方法,实现了对航道要素的预报,利用编程语言对航道要素进行离散质子化,将质点所携带的信息绘制成平台可读的shp文件,将航道要素进行可视化。对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从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曲率半径、跨江桥梁高度、流场分布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内河船舶通航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判断了不同等级船舶在不同的航道要素下的适航区域并将其可视化。开发了实时水深、流速等航道要素查询模块。将控制河段王家滩的大尺度航道要素作为航道平台数据的补充,针对传统图像粒子测速系统视频采集设备设置流程复杂特点,采用新型无人机采集图像视频,对于测量精度低、示踪粒子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现场测量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应用了多粒子测速技术,用数学方法将图像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并将其提取的航道要素数据应用于三维数字平台,提升了局部航道要素的精度,并将其与兹万科夫公式结合,实现了船舶航行阻力可视化,保证了平台的实用性。搭建了航道要素数据库,并在平台与数据库之间引入接口,实现数据的调用。

戴卓[10](2020)在《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这导致洛碛河段鱼类生境发生改变,影响鱼类的栖息越冬。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现场测量及数值模拟,在分析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分布和水文变化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三峡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对鱼类栖息及水文变化对鱼类越冬场的影响,以期对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有总体性的认识。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的变化影响着TP、AN及Pb、Cu的时空分布特征。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库区泥沙淤积不断增加,水体中TP、AN及Pb、Cu也随之不断减少;同时,三峡水库成库后,从库尾到库首泥沙淤积逐渐增大,TP、AN及Pb、Cu浓度则随之不断降低,且越接近大坝TP、AN及Pb、Cu浓度越低;(2)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生境。(3)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冬季三峡变动回水区表面处水温相对较小,水温沿水深增大而有所升高,且深度越大,维持较高水温的深度(等温层)也越厚;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流速大大降低,表面处流速相对较大,越接近河床,流速越缓,且水深越深,其底部维持低流速的水层也越厚。(4)三峡水库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水深增大,且维持大水深时间也大大增加,这为进入变动回水区洛碛河段越冬的不同鱼类提供了不同的栖息水层。整体而言,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的水沙条件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越冬生境。一方面,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环境,洛碛河段鱼群适应在此水体环境中栖息生存;另一方面,变动回水区水文变化为进入洛碛河段越冬栖息的鱼类创造了不同温度、流速的栖息水层,鱼群可选取温度及流速适宜的水层栖息越冬。

二、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近50年来长江上游泥沙情势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水文站及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突变检验
        2.1.1 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
        2.1.2 滑动T检验法
    2.2 河流影响因子
    2.3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3 结果分析
    3.1 长江上游泥沙趋势性变化分析
    3.2 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2.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产沙贡献率分析
        3.2.2 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输沙量的影响分析
    3.3 泥沙改变度评价
4 结语

(2)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沙峰传播时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长江上游水沙来源
2 长江上游沙峰传播时间分析
    2.1 向家坝-朱沱区间沙峰传播时间分析
    2.2 嘉陵江下游武胜-北碚区间沙峰传播时间分析
    2.3 朱沱-寸滩区间沙峰传播时间分析
3 数值模拟
    3.1 向家坝下游到朱沱站河道水力特性
    3.2 不同流量下向家坝-朱沱站沙峰传播时间
4 结 论

(3)潮汐式调度对三峡库区泥沙和磷的输移影响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进展
        1.2.2 水库营养盐输运研究进展
        1.2.3 基于库区水环境改善的优化调度研究
        1.2.4 水环境模型研究进展
    1.3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特性和TP滞留效应
    2.1 三峡水库概况
    2.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季节和空间分布特性
        2.2.1 数据搜集
        2.2.2 入库水沙特性
        2.2.3 泥沙淤积季节特性
        2.2.4 泥沙淤积空间分布特性
        2.2.5 横断面淤积形态分析
    2.3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对坝前水位的滞后响应研究
        2.3.1 滞后响应模型的建立
        2.3.2 滞后响应模型的应用
        2.3.3 滞后响应规律分析
    2.4 三峡水库TP时空变化特性
        2.4.1 水质数据搜集
        2.4.2 分析方法
        2.4.3 TP浓度年际和年内变化
        2.4.4 TP浓度沿程和季节性变化
    2.5 三峡水库TP滞留效应
        2.5.1 TP通量与泥沙通量的关系
        2.5.2 干流和主要支流的TP通量
        2.5.3 TP滞留率
        2.5.4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水动力及水质模拟
    3.1 EFDC模型简介
        3.1.1 水动力模型
        3.1.2 泥沙模型
        3.1.3 水质模型
    3.2 典型支流概况
        3.2.1 香溪河地理位置概况
        3.2.2 香溪河水沙概况
        3.2.3 香溪河水质概况
    3.3 模型建立
        3.3.1 模型网格划分
        3.3.2 边界条件设置
        3.3.3 初始条件设置
        3.3.4 模型关键参数设置
    3.4 模型验证
        3.4.1 水温验证
        3.4.2 水质验证
    3.5 研究区域水动力及水温结构特征
        3.5.1 长江干流河段水动力特征
        3.5.2 支流香溪河水动力特征
        3.5.3 长江干流河段水温结构特征
        3.5.4 支流香溪河水温结构特征
    3.6 研究区域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3.6.1 研究区域TP平面分布特征
        3.6.2 研究区域TN平面分布特征
        3.6.3 长江干流河段TP、TN纵向分布特征
        3.6.4 支流香溪河TP、TN纵向分布特征
    3.7 支流香溪河营养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汐式调度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磷营养盐输移影响机理研究
    4.1 三峡水库运行情况
    4.2 三峡水库水位波动对香溪河库湾TP浓度的影响
    4.3 三峡水库“潮汐式”调度对香溪河磷盐输运的影响研究
        4.3.1 “潮汐式”调度研究综述
        4.3.2 “潮汐式”调度基本方案设计
        4.3.3 “潮汐式”调度下的基本特性分析
    4.4 基于“潮汐式”调度模式的三峡水库运行效果分析
        4.4.1 基于“潮汐式”调度模式的方案设计
        4.4.2 “潮汐式”调度与现行调度下香溪河库湾流速比较
        4.4.3 “潮汐式”调度与现行调度下香溪河库湾TP浓度比较
        4.4.4 “潮汐式”调度与现行调度下香溪河库湾TP通量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全库区泥沙和磷输移效果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模型研究区域及网格布置
        5.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
        5.1.3 模型参数设置
    5.2 模型验证
        5.2.1 水位流量验证
        5.2.2 含沙量验证
        5.2.3 水温水质验证
    5.3 基于“潮汐式”调度的三峡库区干支流泥沙和磷过程模拟
        5.3.1 三峡水库多年“潮汐式”调度方案设计
        5.3.2 三峡水库泥沙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5.3.3 三峡水库TP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5.3.4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水库的泥沙通量模拟分析
        5.3.5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水库的排沙比
        5.3.6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水库的挟沙力分析
        5.3.7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水库的TP通量模拟分析
        5.3.8 “潮汐式”调度下三峡水库的TP滞留率
        5.3.9 三峡库区主要支流乌江TP通量和滞留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长江干流江心洲及黄河下游心滩面积变化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数据资料来源
    2.1 卫星遥感资料
    2.2 水文资料
第三章 长江干流江心洲演变规律
    3.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3.1.1 遥感图像预处理
        3.1.2 江心洲面积提取方法
    3.2 不同地区江心洲基本情况
    3.3 江心洲面积变化规律
        3.3.1 不同河段江心洲提取结果
        3.3.2 江心洲面积时空变化规律
        3.3.3 不同面积类型江心洲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水沙变化对江心洲面积的影响
    4.1 人类活动对水沙条件的影响
        4.1.1 水库建设的影响
        4.1.2 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
    4.2 不同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
    4.3 不同河段江心洲面积增减量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下游心滩变化及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
    5.1 研究河段心滩基本情况
    5.2 心滩面积变化规律
        5.2.1 不同河段心滩提取结果
        5.2.2 心滩的时空变化规律
        5.2.3 不同面积类型心滩的变化规律
    5.3 黄河中游重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水沙条件及心滩变化的影响
        5.3.1 重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5.3.2 不同河段水沙变化及水利工程建设对心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5)近16年三峡库区径流输沙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水沙统计特征值计算
    2.2 水沙序列趋势及突变分析
    2.3 水沙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沙统计特征值
        3.1.1 年内分配
        3.1.2 年际变化
        3.1.3 沿程变化
    3.2 水沙序列趋势及突变分析
        3.2.1 水沙序列趋势变化
        3.2.2 水沙序列突变点分析
    3.3 水沙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近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定量估算
    4.2 近年人类活动因素与输沙量降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 结论

(6)近70年长江干流寸滩站以上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
        2.2.2 水沙关系曲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寸滩站水沙变化基本特征和趋势分析
        3.1.1 年际变化
        3.1.2 年代际变化
        3.1.3 年内变化
    3.2 寸滩站水沙关系曲线
    3.3 水沙变化驱动因素
4 结 论

(7)三峡水库排沙比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淤积研究现状
        1.2.2 水库淤积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三峡水库淤积研究现状
        1.2.4 水库排沙与排沙比研究现状
        1.2.5 三峡水库排沙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峡水库概况及淤积特性
    2.1 三峡水库概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蓄水进程
    2.2 来水来沙特性
        2.2.1 来水特性
        2.2.2 来沙特性
    2.3 冲淤特性
        2.3.1 整体冲淤特性
        2.3.2 沿程冲淤特性
        2.3.3 纵、横断面冲淤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水库排沙比特性
    3.1 排沙比基本参数确定
        3.1.1 排沙比计算方法
        3.1.2 入库出库控制站选取
    3.2 年际排沙比特性
    3.3 年内排沙比特性
        3.3.1 月排沙比特性
        3.3.2 汛期排沙比特性
        3.3.3 非汛期排沙比特性
        3.3.4 场次洪水排沙比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比与水沙关系探讨
    4.1 排沙比主要影响因子
    4.2 排沙比与单因子响应关系
        4.2.1 排沙比与入库流量响应关系
        4.2.2 排沙比与入库含沙量响应关系
        4.2.3 排沙比与入库沙量响应关系
        4.2.4 排沙比与泥沙粒径响应关系
        4.2.5 排沙比与坝前水位响应关系
    4.3 排沙比与组合因子响应关系
        4.3.1 排沙比与入库流量及坝前水位联合响应关系
        4.3.2 排沙比与入库沙量及泥沙粒径组合响应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水库排沙比计算及分析
    5.1 排沙比计算
    5.2 不同排沙比公式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淤积量与坝前水位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峡水库建成后淤积研究
        1.2.2 水库淤积的影响因素
        1.2.3 泥沙淤积的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峡水库概况及水沙条件变化
    2.1 三峡水库概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三峡水库调度特点及蓄水过程
    2.2 蓄水后水库水沙条件变化
        2.2.1 径流量变化
        2.2.2 悬移质输沙量变化
        2.2.3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
        2.2.4 推移质输沙量变化
        2.2.5 水沙关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特性
    3.1 库区河段的划分
    3.2 三峡库区冲淤变化情况
        3.2.1 淤积量计算
        3.2.2 总体淤积量冲淤特性
        3.2.3 库区淤积泥沙粒径特性
    3.3 库区淤积沿程分布特性
    3.4 库区纵剖面淤积特性
    3.5 库区横断面淤积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水库淤积量与影响因素关系探讨
    4.1 淤积量主要影响因素
    4.2 淤积量与入库含沙量的关系
    4.3 淤积量与入库流量的关系
    4.4 淤积量与入库沙量的关系
    4.5 淤积量与坝前水位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水库淤积量的分析计算
    5.1 库区泥沙淤积多因素耦合分析
        5.1.1 洪水滞留时间对淤积的耦合影响
        5.1.2 洪水滞留时间和含沙量对淤积的耦合影响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数字航道研究现状
        1.2.3 智能航道研究现状
        1.2.4 PIV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航道条件及水文变化特性研究
    2.1 水沙条件变化分析
        2.1.1 流量变化
        2.1.2 悬移质输沙量变化
        2.1.3 推移质输沙量变化
    2.2 水库调度及水位变化分析
        2.2.1 水库调度
        2.2.2 水位变化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河道大范围流场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3.1 航道要素获取与处理
        3.1.1 引言
        3.1.2 离子图像测速技术原理
        3.1.3 速度求解方法
        3.1.4 图像标定与镜头矫正
    3.2 硬件设备与流场计算
        3.2.1 硬件设备
        3.2.2 滩险选择
        3.2.3 不同工况下的示踪物追踪
        3.2.4 研究航段流速计算
    3.3 数据存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道要素预报与通航标准
    4.1 航道要素二维数学模型
    4.2 航道要素预报
    4.3 通航条件
        4.3.1 长江上游航道通航标准尺度
        4.3.2 航道水深
        4.3.3 航道宽度
        4.3.4 航道弯曲半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搭建
    5.1 数字平台搭建
    5.2 数字平台地形与地物建模
    5.3 航道要素可视化及适航区可视化
    5.4 船舶阻力可视化
    5.5 平台总结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2.2 三峡变动回水区鱼类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基础数据及分析方法
        2.1.1 基础水文数据
        2.1.2 基础泥沙及水质数据
    2.2 现场监测
        2.2.1 忠县现场测量
        2.2.2 洛碛现场监测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MIKE3 简介
        2.3.2 MIKE3 基本方程
        2.3.3 MIKE3 网格划分及模型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变化分析
    3.1 三峡变动回水区概况
        3.1.1 三峡水库蓄水阶段及调度方式
        3.1.2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文站设置情况
    3.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3.2.1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时间分布
        3.2.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空间分布
    3.3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文变化分析
        3.3.1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位变动规律
        3.3.2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深变动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成库前后水质变化分析
    4.1 三峡成库前后营养盐变化分析
        4.1.1 三峡库区含沙量与营养盐相关关系分析
        4.1.2 三峡库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4.1.3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营养盐的影响分析
    4.2 三峡成库前后重金属变化分析
        4.2.1 三峡库区含沙量与重金属相关关系分析
        4.2.2 三峡库区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4.2.3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重金属的影响分析
    4.3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3.1 三峡变动回水区鱼类栖息概况
        4.3.2 三峡变动回水区营养盐含量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3.3 三峡变动回水区重金属含量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成库后水文变化对洛碛鱼类越冬场的影响
    5.1 洛碛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5.1.1 洛碛河段概况
        5.1.2 滩槽变化
        5.1.3 冲淤情况
    5.2 洛碛河段鱼类越冬场特性数值模拟
        5.2.1 计算区域概况
        5.2.2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
        5.2.3 洛碛温度场模拟分析
        5.2.4 洛碛流场模拟分析
    5.3 洛碛河段水文变化与鱼类越冬场互适分析
        5.3.1 鱼类越冬场特性
        5.3.2 洛碛河段水文变化与鱼类越冬场互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近50年来长江上游泥沙情势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郭文献,赵瑞超,王鸿翔,古今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 [2]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沙峰传播时间研究[J]. 姜利玲,董炳江,汤成友,董溢. 人民长江, 2021(07)
  • [3]潮汐式调度对三峡库区泥沙和磷的输移影响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 唐小娅.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4]长江干流江心洲及黄河下游心滩面积变化及其控制因素[D]. 姜玲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近16年三峡库区径流输沙变化分析[J]. 王淑慧,苏伯儒,王云琦,王玉杰,朱锦奇,付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1(01)
  • [6]近70年长江干流寸滩站以上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张冠华,喻志强,易亮,雷旭,钱峰,李建明,孙宝洋.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1)
  • [7]三峡水库排沙比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D]. 龙孝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淤积量与坝前水位耦合关系研究[D]. 邵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D]. 王显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D]. 戴卓.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长江上游寸滩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