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

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

一、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彭业硕[1](2021)在《国债利差在中长期宏观经济预测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三种不同先验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下,并由数据驱动决定国债收益率利差与中国实际产出增长和通胀的"先行-滞后"期限,考察利差在产出和通胀中长期预测中的作用。实证发现:以预测根均方误为评价标准,采用利差先行6期的13阶滞后BVAR可以得到对中国产出和通胀增长率的最佳预测;尽管不同先验假定下的预测结果存在差异,但利差模型预测表现整体明显好于基准利率模型,这一改进在产出和通胀向前2至4年的预测中尤其突出;平移利差序列并进行多点预测平均,可以缓解国债收益率利差与产出和通胀"先行-滞后"关系不稳定的特征,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稳健性分析表明,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后收益率利差仍然具有更好的预测表现。

张文[2](2020)在《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其中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自2015年起也是大幅增长。然而随着“11超日债”的实质性违约,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开始逐步释放。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监管趋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频爆发。2019年债券违约势头不减,违约数量及涉及金额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违约已逐渐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常态。公司债券相比企业债券发行门槛更低、发行人资质良莠不齐,始终是违约债券的主要品种。在此背景下,对于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识别、度量及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7金洲01”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对公司债券违约成因及风险进行研究,最终就债券违约风险的防范对投资者、发债企业及监管机构提供具体建议。首先,从梳理我国公司债券违约现状出发,在充分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宏观、行业及企业层面分析我国公司债违约的成因;其次,通过对四种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KMV模型目前较为适合度量我国债市场信用风险;再次,详细介绍债券发行主体金洲慈航的基本情况以及债券违约过程,深入剖析“17金洲01”违约成因;最后,结合债券违约风险特征从理论上说明KMV模型对于该只债券的适用性,并基于KMV模型进行违约风险度量,此外还将KMV模型的结果与其他度量结果进行对比,指出模型识别效果的优劣。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宏观经济低迷、金融监管趋严、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行业不景气、公司经营治理不善都会加剧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第二,“17金洲01”违约的主因是黄金主业经营不善、金融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差、关联交易频繁、信息披露不全、实际控制人高比例质押股票,在财务数据上体现为盈利能力较低、偿债能力逐年恶化、负债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和存货过高、经营产生现金流完全无法覆盖投资支出导致负债高企;第三,KMV模型可以度量“17金洲01”违约风险,违约距离越小,债券违约风险越高,且KMV模型在违约风险预警方面相较于信用评级和Z值分数更具前瞻性,同时发现在债券违约前的不同阶段KMV模型与Z-Score模型的风险识别效果各有优劣。最后,建议投资者关注企业“大存大贷”现象,重视股东频繁质押股票行为,提防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情形,警惕企业财务指标变动、合理运用KMV模型;建议企业专注品牌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业务风控水平,关注公司治理风险;建议监管机构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

杨飞虎,杨洋[3](2020)在《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文中提出新中国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佳绩,这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新中国70年经济周期及五年计划(规划),总结回顾了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要基于国情和遵循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要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财政政策灵活有度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重点是合理管控好投资和货币,难点是有效管控政府超前发展雄心和过度干预之手,目标是前瞻性地调控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最后,结合新时代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化和完善问题,进一步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要前瞻性地推进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政策核心目标应定位为"可持续均衡发展"、宏观调控政策靶向应以全要素生产率和宏观投资回报率为着力点等建议。

黄鹏[4](2019)在《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发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多次国家治理上的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悄然从“不差钱”转向了“差钱”,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多年来阔绰的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盘踞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同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本文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及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以及“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之综合可谓之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文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三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三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提供有益的见解。第二,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的构建与国际经验分析。本文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其一、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二、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文在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下五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预算预测。其三、组织要素设计。组织要素设计就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本文还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七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四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编制前期的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第三,梳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自建国以来,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抽取出其中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文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在各节中加以分析梳理。最后,总结建国来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的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预算平衡管理重要因素。第四,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财政可持续在变弱。这或许也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对接问题,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在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预算余额的分析,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了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则更为显着,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第五,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跨年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在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首先是从政府职能的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第二节是提出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而在这一管理上,则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报批统筹、或有负债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所谓支出的管理。与支出管理相对应,第三节从财政收入方面提供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第四节讨论的是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第五节则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增量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节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加预算约束三方面提出建议。

胡顺顺[5](2018)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偏差成因分析及重估 ——以2020年预测结果为例》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规模与人才规模息息相关。对高等教育规模预测,有利于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高等教育规划,从而平衡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的人才供需关系,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我国历来重视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把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在2020年达到40%。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我国2015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前了 5年,出现了罕见的预测偏差。追溯2010年前后的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在当时发表的16篇预测论文中,有近2/3的学者发文认为2020年的预测结果是40%左右,与《规划纲要》的规划目标一致,学者的研究结果无疑对《规划纲要》目标的设定有重大影响。为什么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结合信息更新约束理论和理论偏差理论,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信息更新约束、理性偏差、模型差异以及不可预测的政策因素。国家新出台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2020年的预期性目标设定为50%,本研究在改进Logistic模型、GM(1,1)灰色预测模型及滚动回归模型三个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方差-协方差组合预测法对高等教育规模进行了重估,结果表明,该目标甚至可能会提前一年实现。本研究的主要建议有: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信息公开的途径与信息质量;学习使用新兴的预测方法,逐渐改进传统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要致力于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必须重视教育智库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其预测能力;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以保证科研人员的学术独立性,使预测者以更中立的态度进行学术预测;要适时跟进高教规模增长步伐,做好高等教育普及化准备。

刘汉[6](2013)在《中国宏观经济混频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宏观经济时间序列中有诸多能反映当前经济状态和未来经济走势的时间序列数据,如:季度GDP数据、月度CPI和PPI数据、金融市场收益的日数据、股票市场波动的日内数据等等。这些数据受到经济个体、企业、组织和国家,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试图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构建各种模型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攫取信息,用于模型的估计与预测,并将其作为储蓄、投资和决策等经济行为的基础和重要参考。时间序列数据纷繁复杂,数据长度、抽样频率,以及数据属性都不尽相同,而目前时间序列模型基本上都采用相同频率的数据,如果数据频率不同,有的研究采用加总或替代的方法将高频数据处理为低频数据,有的采用插值法将低频数据处理为高频数据,经过这些预先处理过的数据才能应用到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中。然而,高频数据加总为低频数据时,忽视了高频数据中部分样本信息,抹杀了高频数据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减少了样本信息;而低频数据插值所得到的高频数据有人为构造的痕迹,且很多插值方法均是纯数学方法,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撑。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研究都采用加总或替代的方法将高频数据处理为低频数据,仅有少部分由于模型的需要,数据短缺等因素才采用插值等方法将低频数据处理为高频数据。如果能有一种模型能直接利用不同频率的数据,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混频数据模型应运而生。随着各种不同频率时间数据的累积,科学计算技术的发展,混频数据模型的构建,不同频率时间序列的模型开始发展起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如利用混频数据模型改进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预测的时效性,利用混频数据与其他高级计量方法结合,一方面可以改善模型估计的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比分析混频数据模型的应用是否对传统模型有所改进。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如果使用的数据存在频率不一致的情况时,都应该尽可能地采用混频数据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围绕着混频数据模型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混频数据模型在我国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应用,包括混频数据预测模型的应用与比较分析,混频数据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预测结果评价等问题;另一方面关注混频数据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的结合,主要包括因子混频数据模型、协整混频数据模型、马尔可夫转移混频数据模型、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本文从混频数据模型的构建、估计和预测来阐述其研究与应用,具体分成如下几个部分:第一,混频数据抽样(MIDAS)模型有效性与预测精确性的初步分析。第3章通过对混频数据模型的介绍,构建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实时预报与短期预测的MIDAS模型,并利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深入探讨一元MIDAS模型中高频数据滞后阶数、预测步长,以及自回归阶数的选择问题,随后利用最优参数选择结果构建多元MIDAS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进行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结果显示混频数据模型能够攫取高频解释变量的信息,相比同频(同高频或同低频)数据模型,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体现了混频数据模型在我国宏观经济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二,混频向量自回归(MF-VAR)模型有效性和预测精确性的比较分析。第4章的MF-VAR模型传承了VAR模型能够系统地动态反映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优点,并利用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和预测。同时,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越来越丰富,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仅凭单个或几个经济变量来预测和预报宏观经济走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文中采用大量月度指标对MF-VAR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与MIDAS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MF-VAR模型结合单个不同变量的预测效果存在差异,但组合预测结果显示MF-VAR模型对我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总体上来说是有效且适用的;而与MIDAS模型的对比分析显示MF-VAR类模型在较长期的预测效果较好,MIDAS模型在较短期的预测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将两类混频数据模型结合起来为中国实际GDP提供更加精准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结果。第三,结合大量高频数据的因子混频数据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分析。第5章在第4章的基础上,采用因子模型从大量与宏观经济总量相关的经济数据中萃取能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的因子,并分别结合MIDAS模型和MF-VAR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进行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然后将这两种混频数据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结合大量月度指标的因子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传统自回归模型具有比较优势,用于我国宏观经济预测和预报是适用且有效的,且两种混频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显示,两种模型中不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模型。但总体上来说,MIDAS模型在实时预报和较短期的预测中具有比较优势,而MF-VAR模型在较长期的预测中效果相对较好。第四,刻画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协整混频数据(CoMIDAS)模型的分析与预测。针对差分平稳序列建模过程中出现数据信息损失,且无法获得长期均衡协整关系的问题,第6章利用CoMIDAS模型分析产出和货币之间长期协整关系的同时,给出了短期月度货币供给变化对年度产出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货币非中性,且短期货币供给的变化也是产出波动的重要原因。第五,监测经济周期运行与测度经济周期转变的马尔可夫转移混频数据(MS-MIDA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变量间存在非平稳和非线性关系,简单混频数据模型无法刻画我国这种发展中、转型中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第7章将混频数据与非线性马尔可夫转移模型进行融合,来刻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平稳关系。MS-MIDAS模型除了沿袭传统马尔可夫转移模型能够刻画均值和方差区制变化的特点外,还能测度出随着市场条件与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高频数据对低频数据预测能力的变化,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实时预报与短期预测,其实证结果也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对经济周期转折点和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的概率的实时预报进行精确的刻画。第六,分析我国供需冲击影响的贝叶斯混频向量自回归(BMF-VAR)模型。第8章将贝叶斯方法应用到混频VAR模型中,在月度层面上对我国供需冲击及其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供需冲击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不尽相同,而供需冲击对产出和通胀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出主要受供给因素的影响,通胀主要受需求因素的影响。总之,本文在研究混频数据模型基础理论和估计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宏观经济变量的混频数据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指标进行实时预报与短期预测,并结合非线性和大量数据的建模技术,构建非线性和因子混频计量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和供需冲击等重要的宏观经济理论和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

南南[7](2013)在《宏观经济与电力需求的短期分析预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进行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是制订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和国家能源安全、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但是多年来,电力建设和电力供需周期性大起大落怪圈却一直困扰着电力工业,每一次供需失衡都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制约。无论电力短缺还是电力过剩,都不利于国民经济及电力工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电力发展做科学的规划。基于此,只有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和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才能得到合理的规划结果。本文对经济预测中使用的结构预测和非结构预测两种方法进行了阐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分析了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我国的电力消费结构日益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对各地区经济运行与用电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电力需求还将不断增长。在回顾了2012年宏观经济和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2013年宏观经济进行了展望,利用结构预测和非结构预测两种方法,分别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协整分析理论,测算了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3-5.5万亿千瓦时,增速将在6%-9%之间。

胡铁雯,顾海兵[8](2012)在《近1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年度预测之准确度的综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预测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预测技术不断提高,但对预测结果准确度的分析研究相对比较缺乏。从2001-2010年系列经济蓝皮书中选取五个机构及它们对五个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年度预测进行准确度的分析比较研究,希望为更好更准确地进行经济预测提供帮助。

曹锦文[9](2011)在《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随着公路交通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越发重要,各行业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日益显着,“跳出交通看交通”分析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现行行业管理法规、规章,在保证行业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规范开展方面,存在条款含糊、力度不够、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经济分析的动态性指标、综合性指标少,指标的时效性差,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分析、决策的需要。导致了道路运输经济分析反映的信息单一,深度不够,时效性差,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监测和预测效果不佳等问题。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隶属于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公路货运行业分析是道路运输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公路货运业的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重要产业密切联系。编制公路货运景气指数,能够综合反映公路货运的生产量、成本、运输企业景气等信息,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公路货运市场的景气状况。货运景气指数具有及时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所需信息。利用货运景气指数开展经济分析,能够很好的发现货运市场的波动规律,货运市场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编制和分析,实质上是对道路运输经济分析系统的完善和深化。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定义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概念,论述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和景气指标体系。然后阐述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标的经济理论;提出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内在联系理论;论述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信息价值。本文基础理论部分是论文的理论核心,后文各章将对这些理论进行论证。在景气指数的编制内容中,以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为基准指标,利用K-L信息量模型和图形对比法确定景气指标组,建立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依照景气指标组评分系统,给予每个景气指标评分并赋予权重。作为本文的创新点,采用美国商务部的扩散指数、合成指数编制理论,编制公路货运景气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建立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在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经济分析中,以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为分析对象,以宏观经济波动为动因,对景气指数的波动性进行经济分析,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波动性具有总体特征表现为波动平稳,扩张幅度大于收缩幅度,总的波动趋势与宏观经济波动是一致的。作为本文的创新点,通过建立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GDP增长率的ARIMA模型,定量验证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波动,利用公路货运景气指数能够预测短期和长期的GDP增长率。分析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具有先行性的内在机理,论证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内在联系理论。在公路货运景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利用西方经济学成本函数理论研究一致指标(公路运价和燃油成本)对公路货运业利润的影响,发现公路货运业近几年利润水平逐年下降。作为本文的创新点,建立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先行指标(国房景气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的VAR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四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房地产业对公路货运影响最为显着;长期看装备制造业对公路货运业影响最为深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短期能够刺激公路货运景气的提升,但是长期看引起的通货膨胀对公路货运景气产生不利影响,房地产对公路货运业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作为实体经济的制造业总是对公路货运业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性,使得制造业对公路货运景气影响最为显着。该部分内容论证了公路货运景气指标经济理论中,一致指标和先行指标与公路货运景气的关系理论。为了保证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编制和不断更新,建立针对公路运输统计制度的机构保障、指标体系保障、数据采集保障机制。论文研究对于建立完整的公路运输景气指数系统,推动道路运输经济分析工作的发展深化,促进行业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元春,阎衍,朱戎[10](2010)在《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第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虽然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但在投资和消费扩张的引领下,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中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向"市场需求反弹"过渡的阶段。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延续2009年经济复苏性增长的态势,但可能面临"经济增长双W轮动"、"政策调整进退两难"及"政策有效组合失灵"等问题,因此,2010年应当采取"以进为退"的政策原则来调控宏观经济。

二、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债利差在中长期宏观经济预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方法与变量
    (一)变量选择
    (二)实证方法与模型评价标准
    (三)利差先行期
五、实证结果
    (一)预测评价:GDP
    (二)预测评价:CPI
    (三)样本内与样本外预测
    (四)稳健性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2)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成因及风险度量方法
    第一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现状
    第二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现状
        一、债券违约类型多种多样
        二、民营上市公司违约现象突显
        三、违约行业分布广泛
        四、违约债券评级向高等级扩散
    第三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成因
        一、宏观层面原因
        二、行业层面原因
        三、公司层面原因
    第四节 债券的违约风险及度量方法
        一、债券的违约风险
        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17 金洲01”违约案例背景介绍
    第一节 发行公司基本情况
        一、案例选取理由
        二、公司历史沿革
        三、公司股权结构
        四、公司主营业务
    第二节 “17 金洲01”违约事件回顾
        一、债券发行情况
        二、债券违约过程
        三、违约后续进展
第三章 “17 金洲01”违约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分析
        一、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放缓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乏力
        三、外部融资环境趋紧
    第二节 行业层面分析
        一、黄金珠宝行业
        二、融资租赁行业
    第三节 公司层面分析
        一、非财务因素分析
        二、财务因素分析
第四章 “17 金洲01”违约风险度量
    第一节 “17 金洲01”违约风险分析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一、债券违约风险分析
        二、KMV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KMV模型的“17 金洲01”违约风险度量
        一、模型参数的确定
        二、模型数据的来源
        三、模型结果的输出
        四、模型结果的分析
        五、与其他度量结果的对比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一)1949—1961年: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控
    (二)1962—1967年:开始重视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经济手段
    (三)1968—1976年:宏观调控政策缺位导致国民经济运行混乱
    (四)1977—1990年:超前发展理念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独立性缺失
    (五)1991—1998年:现代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
    (六)1999—2019年:调控视角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三、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总结和政策启示
    (一)宏观调控政策应基于国情和遵循经济运行客观规律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三)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财政政策灵活有度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就是合理管控好投资和货币
    (五)宏观调控政策的难点就是有效管控政府超前发展雄心和过度干预之手
    (六)宏观调控政策要前瞻性地调控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四、新时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展望
五、结语

(4)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预算平衡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第二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一、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二、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三、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四、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第三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一、预算主体与平衡结果
        二、预算活动及平衡结果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下的平衡结果
    第四节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二、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及局限
第二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第一节 基本要素设计
        一、预算原则
        二、改革目标
        三、涵盖范围
        四、预算构架层次
        五、预算滚动模式
    第二节 技术要素设计
        一、支出管理
        二、收入管理
        三、债务管理
        四、预算稳定管理
        五、预算的预测
    第三节 组织要素设计
        一、实施环境
        二、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第一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一、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
        二、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
        三、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
        四、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今)
    第二节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一、财政可持续性态势
        二、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三、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第三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三、预算主体权利观念日渐形成发展
        四、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第四章 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英国预算管理
        二、德国预算管理
        三、美国预算管理
        四、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第二节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乌干达的预算管理
        二、智利的预算管理
        三、俄罗斯的预算管理
    第三节 国际经验启示
        一、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
        二、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
        三、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四、接纳跨年预算渐进成长
第五章 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第一节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二、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三、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
        一、支出总额控制
        二、优化支出结构
        三、规范项目支出
        四、或有负债管理
        五、支出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管理
        一、保持财政收入适度规模
        二、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三、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四、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节 预算稳定管理
        一、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预算调整规范
        三、预算与规划衔接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一、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二、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三、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第六节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表格设计
        三、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偏差成因分析及重估 ——以2020年预测结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
        2.1.2 高等教育规模
        2.1.3 高等教育规模预测
        2.1.4 预测偏差
        2.1.5 预测重估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更新约束理论
        2.2.2 理性偏差理论
        2.2.3 其他相关理论
第3章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偏差及成因分析
    3.1 预测偏差分析
        3.1.1 定性分析
        3.1.2 定量分析
    3.2 偏差成因之理论分析
        3.2.1 信息更新约束
        3.2.2 理性偏差
    3.3 偏差成因之预测方法分析
        3.3.1 传统预测方法的原理与缺陷
        3.3.2 新兴预测方法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3.4 偏差成因之政策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重估
    4.1 基础模型的改进
        4.1.1 logistic模型的改进与说明
        4.1.2 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与说明
        4.1.3 滚动回归模型的改进与说明
    4.2 基础模型的计量结果与检验
        4.2.1 模型表达式
        4.2.2 计量结果与检验
    4.3 方差-斜方差组合预测
        4.3.1 方差-斜方差组合预测法的原理
        4.3.2 方差-斜方差组合预测法的应用与检测
    4.4 综合结果比较及检验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启示与建议
        5.2.1 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5.2.2 引进使用新兴预测方法
        5.2.3 重视教育智库队伍建设
        5.2.4 保障科研人员学术独立性
        5.2.5 做好高等教育普及化准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6)中国宏观经济混频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模型估计和预测的需求
        1.1.2 统计数据的累积与发展
        1.1.3 模型的创新与计算技术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频数据转换
        1.3.2 分布滞后模型
        1.3.3 混频数据模型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2章 混频数据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2.1 MIDAS 回归模型
        2.1.1 基础 MIDAS 回归模型
        2.1.2 MIDAS 回归模型的扩展
    2.2 非线性 MIDAS 模型
        2.2.1 结合非线性计量模型的非线性 MIDAS 模型
        2.2.2 其他类别的非线性 MIDAS 模型
    2.3 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
        2.3.1 MF-VAR 模型
        2.3.2 结合因子模型的 MF-VAR 模型
        2.3.3 BMF-VAR 模型
第3章 中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实时预报与短期预测
    3.1 MIDAS 预测模型简介
        3.1.1 基础的 MIDAS(m, K) 模型
        3.1.2 h 步向前预测的 MIDAS(m, K, h) 模型
        3.1.3 h 步向前预测的 MIDAS(m, K, h)-AR(p) 模型
        3.1.4 多元混频数据预测模型
    3.2 MIDAS 预测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预测的实证研究
        3.2.1 基准模型和混频数据描述
        3.2.2 单变量 MIDAS 预测模型的估计和预测
        3.2.3 多变量 MIDAS 预测模型的估计和预测
    3.3 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的经验结论与展望
第4章 MF-VAR 模型的应用与比较研究
    4.1 混频向量自回归预测模型
        4.1.1 MF-VAR 模型简介
        4.1.2 MF-VAR 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
        4.1.3 MF-VAR 模型的估计和预测方法
    4.2 基于大量月度指标的 MF-VAR 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4.2.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
        4.2.2 MF-VAR 模型结合景气指数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4.2.3 大量月度指标预测实际 GDP 增长率中的比较分析
        4.2.4 MF-VAR 模型对 GDP 增长率的组合预测
    4.3 两类混频数据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
        4.3.1 MIDAS 和 MF-VAR 模型对实际 GDP 增长率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4.3.2 MIDAS 和 MF-VAR 模型对实际 GDP 增长率的组合预测
        4.3.3 两类混频数据模型比较分析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5章 因子混频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5.1 结合单频静态因子模型的混频数据预测模型
        5.1.1 单频静态月度因子模型
        5.1.2 结合因子变量的 MF-VAR 类模型
        5.1.3 结合因子变量的 MIDAS 类模型
    5.2 结合单频因子的混频数据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因子个数的确定与单频因子模型的估计
        5.2.3 结合单频因子模型的混频数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分析
        5.2.4 实际 GDP 增长率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5.3 结合单频因子模型的混频数据预测模型的结论与展望
第6章 中国货币—产出的混频协整分析
    6.1 货币—产出研究的文献回顾
        6.1.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6.1.2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6.2 协整混频数据抽样模型简介
        6.2.1 CoMIDAS 的基本形式
        6.2.2 CoMIDAS 模型的估计方法
    6.3 货币—产出混频协整分析
        6.3.1 变量选择与同频数据分析
        6.3.2 货币—产出的混频协整分析与检验
    6.4 货币—产出协整混频数据模型的经验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章 中国经济周期的区制混频监测
    7.1 MS-MIDAS 模型
        7.1.1 MS-MIDAS 预测模型
        7.1.2 模型的估计和选择
        7.1.3 区制选择与判断
    7.2 MS-MIDAS 模型实时监测的实证研究
        7.2.1 模型的估计与筛选
        7.2.2 MSIH(2)-MIDAS 模型递归伪实时预报和监测
        7.2.3 MS-MIDAS 模型构建经济周期转变指数
    7.3 MS-MIDAS 模型实时监测的结论与展望
第8章 中国供需冲击的贝叶斯混频研究
    8.1 宏观经济波动中的供需冲击理论
        8.1.1 供需冲击的研究现状
        8.1.2 供需冲击理论的政策启示
    8.2 贝叶斯混频数据模型的简介
        8.2.1 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简介
        8.2.2 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贝叶斯估计
        8.2.3 BMF-VAR 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
    8.3 供需冲击的贝叶斯混频实证研究
        8.3.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8.3.2 BMF-VAR(1) 模型的比较分析
        8.3.3 我国供需冲击的 BMF-SVAR 分析
    8.4 供需驱动理论贝叶斯混频计量分析的结论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宏观经济与电力需求的短期分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电力需求短期预测的理论基础
    2.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
    2.2 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的步骤
    2.3 协整分析的理论基础
    2.4 协整分析的步骤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
    3.1 经济总量与用电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3.2 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
    3.3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电力消费结构
    3.4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对用电量的影响
    3.5 各地区经济运行与用电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2013年宏观经济展望和电力需求预测
    4.1 2012年宏观经济和电力工业运行情况回顾
    4.2 2013年宏观经济展望
    4.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2013年电力需求预测
    4.4 采用协整分析进行2013年电力需求预测
    4.5 2013年电力供需平衡分析
    4.6 两种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1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年度预测之准确度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指标和预测机构的选取
二、预测偏差的比较和分析
    1.GDP增长率的预测偏差分析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的预测偏差分析
    3. 进口总额增长率的预测偏差分析
    4. 出口总额增长率的预测偏差分析
    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的预测偏差分析
三、预测偏差的可能原因与改进预测的思考

(9)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路货运业的快速发展
        1.1.2 道路运输经济分析机制建设
    1.2 研究命题
        1.2.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内涵
        1.2.2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1.2.3 研究涉及的内容与联系
        1.2.4 研究的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经济景气周期波动理论的发展
        1.3.2 中国经济景气分析的现状
        1.3.3 重要产业景气指数
        1.3.4 运输产业的景气指数
        1.3.5 运输价格指数
        1.3.6 运输指数的经济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理论
    2.1 公路货运业的产业组织状况
        2.1.1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状况概述
        2.1.2 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
        2.1.3 产业利润
    2.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理论
        2.2.1 公路货物运输景气指标的选取原则
        2.2.2 景气指标分类定义
        2.2.3 一致景气指标的内在机理
        2.2.4 先行景气指标的内在机理
    2.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景气度的标定
        2.3.1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的增长率周期波动
        2.3.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景气度数值标定
    2.4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2.4.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密切性
        2.4.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预测性
    2.5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信息价值
        2.5.1 政府管理部门
        2.5.2 公路运输市场参与者
        2.5.3 公路运输行业优化主体
    2.6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确定
    3.1 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方法
        3.1.1 各种变动要素的构成
        3.1.2 X-11 方法的步骤
        3.1.3 X-11 方法中的简明统计
        3.1.4 Eviews 软件季节调整实例
    3.2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组的确定
        3.2.1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的数据来源
        3.2.2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的时滞关系
        3.2.3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一致景气指标
    3.3 公路货运景气系统先行指标的确定
        3.3.1 先行指标所属产业的确定
        3.3.2 先行指标数据来源
        3.3.3 K-L 信息量测度先行指标的时滞关系
        3.3.4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先行指标
    3.4 公路货运景气系统滞后指标的确定
        3.4.1 K-L 信息量测度滞后指标的时滞关系
        3.4.2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滞后指标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编制
    4.1 测定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基准日期
        4.1.1 测定经济时间序列转折点的方法
        4.1.2 HDI 与基准日期的确定
    4.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评分系统及加权
        4.2.1 评分系统的基本思想及其特点
        4.2.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评分
        4.2.3 景气指标的最终得分和合成指数 CI 的权数
    4.3 公路货运景气扩散指数
        4.3.1 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
        4.3.2 公路货运景气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
        4.3.3 扩散指数的分析与预测
    4.4 公路货运景气合成指数
        4.4.1 美国商务部合成指数计算方法
        4.4.2 公路货运景气合成指数的计算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经济分析
    5.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5.1.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态势分析
    5.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经济分析
        5.2.1 第一轮景气周期
        5.2.2 第二轮景气周期
        5.2.3 第三轮景气周期
    5.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先行性
        5.3.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 GDP 增长率转折点对比
        5.3.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先行性的实证检验
        5.3.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先行性的经济机理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公路货运业景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公路货运业景气内部影响的因素实证分析
        6.1.1 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业关系的研究综述
        6.1.2 公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运输量的短期趋势分析
        6.1.3 公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运输量的长期趋势分析
        6.1.4 燃料成本对公路货运业利润水平的影响分析
        6.1.5 公路货运业景气的内部影响因素之启示
    6.2 公路货运业景气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背景
        6.2.2 研究内容
        6.2.3 经济计量模型
        6.2.4 指标的选取
        6.2.5 公路货运景气外部影响因素 VAR 模型的构建
        6.2.6 公路货运景气外部因素 VEC 模型的构建
        6.2.7 基于实证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6.2.8 完善公路货运景气的预警分析机制
    6.3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保障机制
    7.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机构保障
        7.1.1 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职责
        7.1.2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的现状
        7.1.3 交通运输景气经济分析制度的完善
    7.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指标体系保障
        7.2.1 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7.2.2 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7.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数据采集保障
        7.3.1 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7.3.2 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7.3.3 完善我国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7.4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预期反弹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及其性质
    (一) 超预期反弹的十大表现
    (二) 超预期反弹的九大特性及其问题
二、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及其“进退两难”的困境
    (一) 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展望
    (二) 进退两难的2010年宏观经济及其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 未来的调整模式可能呈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
        第二, 宏观经济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第三, “两难决策”在多领域同时集中凸现。
        第四, 可能面临多重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
三、“以进为退”的政策选择及其建议

四、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债利差在中长期宏观经济预测中的作用[J]. 彭业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1(02)
  • [2]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D]. 张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J]. 杨飞虎,杨洋. 当代财经, 2020(05)
  • [4]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D]. 黄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偏差成因分析及重估 ——以2020年预测结果为例[D]. 胡顺顺.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中国宏观经济混频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刘汉. 吉林大学, 2013(08)
  • [7]宏观经济与电力需求的短期分析预测[D]. 南南.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8]近1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年度预测之准确度的综合分析[J]. 胡铁雯,顾海兵. 学术界, 2012(09)
  • [9]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研究[D]. 曹锦文. 长安大学, 2011(05)
  • [10]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J]. 刘元春,阎衍,朱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