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和适用性分析

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和适用性分析

一、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营,李宏俊,孙艺,吴忠鑫,马成龙[1](2021)在《利用不同生物指数评价辽河口底栖生态质量适用性》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辽河口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AMBI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BENTIX指数、多因子AMBI指数(Multivariate AMBI,M-AMBI)、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丰富度指数(Margalef,D),在3个季节间数值的差异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BI和BENTIX指数在3个季节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主要由于具有极显着相关性的环境因子(总有机碳、温度、盐度)在3个季节间变化较大,影响底栖动物生态分组。AMBI和BENTIX指数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不能有效地区分人为环境压力和自然环境压力且评价的污染程度偏低,因此其评价结果不完全合理;D指数评价结果偏差较大,主要由于该研究使用的评价标准值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M-AMBI和H′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更能有效地反映人为环境压力。对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底栖动物组成以敏感物种为主的辽河口,选择M-AMBI和H′指数更能合理有效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孟翠婷[2](2021)在《永定河京津冀段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及水生态健康评价》文中认为永定河是海河流域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京津冀核心区域,在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永定河存在着人类过度干扰、河道断流、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亟需对永定河流域京津冀段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永定河流域京津冀区域物理、化学、生物调查数据,分析调查区域水环境、水生态特征,识别影响水生态的关键因子,并综合考虑采样点社会、人文等因素,通过对候选参数的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核心指标,采用比值法在2018年5月流域平水期、2019年9月丰水期(F1)和丰水期(F2)构建基于底栖生物完整性体系(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进而对该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了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平水期采用生态完整性(Index of Ecological Integrity,IEI)方法进行健康评价。主要结论为:(1)水环境关键因子识别结果表明,丰平水期总氮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水生态关键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TDS、电导率、DO、NH4+-N、TDP和ORP。(2)永定河流域生物完整性较差,在三次底栖动物采样中腹足纲占总物种数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昆虫纲或寡毛纲;底栖动物动物群落多样性以及丰富度总体表现为在官厅山峡段优于其他点位。(3)适用性验证分析表明,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平水期B-IBI健康评价与IEI健康评价结果对比发现,两种评价结果趋势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在官厅山峡段健康评价结果优于洋河段,再一次验证本研究构建的B-IBI评价体系能有效的反映永定河京津冀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4)B-IBI评价结果表明,永定河京津冀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整体不佳,平水期、丰水期(F1)和丰水期(F2)评价结果在空间变化趋势上有较高的相似性,评价结果“健康”与“较好”占比均不足50%,在空间上表现为官厅山峡段和桑干河段健康状况较好,洋河段、永定新河和滨海段整体健康状况不佳,亟需开展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

闫嘉[3](2020)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轻度氧亏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Marine Macrozoobenthos)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邻近海域受到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剧烈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属于生态敏感区域,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均有重要意义。另外,长江口邻近海域时常发生季节性的氧亏损事件,但目前少有针对该海域轻度氧亏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江口(Yangtze River Estuary)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基于该海域的底层溶解氧(DO,dissolved oxygen)数据,研究了轻度氧亏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指数对该海域近来的底栖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工作。利用1959年、2000-2001年、2011-2012年、2014-2015年四个时期的大型底栖动物和底层海水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四个时期共采集到624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在各主要类群中占优且随时间推移有增加的趋势。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主坐标分析(PCO analysis,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和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的结果表明,这四个时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的结果可看出,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水深显着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CCA的前两轴解释了89.6%的物种-环境关系变化,RDA的前两轴解释了94.3%的物种-环境关系变化)。K优势度曲线的结果(曲线的相对高度逐时期升高)、ABC(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曲线的结果(W值在1959年为0.311,2000-2001年为0.305,2011-2012年为0.222,2014-2015年为0.167,逐时期减小)和Shannon-Wiener指数(H’,log 2)的结果(H’的范围在1959年为2.29-5.03,2000-2001年为2.86-4.55,2011-2012年为2.28-4.56,2014-2015年为1.79-4.43,呈逐时期减小的趋势)均表明,研究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随时间推移有恶化趋势。利用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连续10个月(除2015年8月、12月外)的大型底栖动物和底层海水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南北差异及驱动该差异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结果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该海域的底层海水环境因子有显着的季节差异和南北差异。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揭示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显着的南北分布差异,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在该海域存在斑块状分布的现象。用BIOENV分析和CCA揭示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底层海水的水深、盐度、浊度是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南北差异相关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水深对该差异的贡献最大。长江冲淡水(CDW,Changjiang Diluted Water)是造成底层海水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南北差异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ABC曲线的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北部的大型底栖动物比南部的受到更大程度的干扰,这可能是因为北部地区受到长江(Yangtze River)的干扰更严重。利用2015年8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和底层海水环境因子数据,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夏、冬季节变化及轻度氧亏损对该变化的影响。PCA和PERMANOVA的结果表明,该海域的底层海水环境因子在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底层海水的溶解氧在夏季处于轻度氧亏损状态,而在冬季则处于常氧状态。PERMANOVA的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多元回归和CCA揭示了底层海水环境因子(特别是溶解氧)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关系,并尝试用线性回归模型描绘了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轻度氧亏损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季节性轻度氧亏损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显着相关,但它并不会对群落造成明显的破坏,相反,我们推测轻度氧亏损可能会使大型底栖动物的天敌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压力,从而造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波动。溶解氧只能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一部分,其他环境因子,特别是水深、磷酸盐和浊度,也对群落变化有很大影响。利用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连续10个月(除2015年8月、12月外)的大型底栖动物和底层海水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评估使用了AMBI(AZTI Marine Biotic Index)、M-AMBI(multivariate-AZTI Marine Biotic Index)和BOPA(benthic opportunistic polychaetes amphipods)三个生物评价指数。结合三个指数的评估结果以及对这三个指数和四个与富营养化相关的底层海水环境因子(叶绿素a、溶解无机氮、磷酸盐、硅酸盐)进行的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认为M-AMBI最适用于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评估。四个与富营养化相关的环境因子以及底栖生态状况均呈现出相似的与离河口和海岸远近相关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该海域可能处于富营养化的环境压力下。根据M-AMBI的结果,该海域有两个主要的受干扰区域:一个位于长江口以东,另一个位于浙江省以东。研究发现,这两个受干扰区域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长江冲淡水有关。M-AMBI的结果表明,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在这一年里没有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包括: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呈下降的趋势,底栖生态环境也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显着的南北差异,长江冲淡水是造成该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季节性轻度氧亏损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显着相关,它会使大型底栖动物的天敌数量减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从而造成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波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态环境的长期变化,M-AMBI可以较好地适用于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评估。

王欣欣[4](2020)在《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因其高毒性、难降解以及生物累积性既破坏河流水质也威胁其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近年来对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评价备受关注。渭河流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占有战略性重要地位,本研究对渭河流域渭河、泾河和北洛河在丰、枯、平水期和沉积物-水界面以下0-10 cm、10-20 cm层的沉积物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沉积物中六种重金属时空分布以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并基于重金属和生物指数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借助生态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效应,在河流尺度和河床沉积物垂向尺度上揭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所对应的指示生物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明确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时空分布。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均为:Cr>Zn>Ni>Cu>Pb>Cd,且各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为:渭河>泾河>北洛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10-20 cm层≥0-10 cm层,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在国内外河流中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全部高于背景值,反映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一直受重金属污染。2.评价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基于地累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RI)、污染负荷指数(PLI)和平均可能效应熵(mPECQ)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均呈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10-20 cm层>0-10 cm层,渭河>泾河>北洛河。Igeo表明Cu、Zn、Cr、Ni和Pb属于局部轻度污染,Cd污染最为突出属于局部偏中度污染;PRI中各重金属贡献排序为:Cd>Cu>Pb>Ni>Cr>Zn,且受到Cd污染的点位相对最多,这与Igeo中结果一致;PLI和mPECQ表明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均已经受到外界重金属干扰,且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发生概率均为15%到29%之间。3.分析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层所对应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其中节肢动物包含物种最多,以水生昆虫为主。渭河和北洛河在物种组成类别上极为相似,渭河又与泾河具有相同的四类主要物种;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0-10 cm层中平均生物量均大于10-20 cm层,且优势种均有寡毛类,渭河寡毛类占有绝对优势,泾河还有对环境中污染物敏感性较强的蜉蝣目和毛翅目类,而北洛河还有对环境中污染物耐受性较强的摇蚊幼虫。基于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HS)和马卡列夫物种丰富度指数(DM)均表明渭河群落结构不稳定,受污染程度相对最大,而泾河群落总体较为稳定,北洛河相对较不稳定;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科级生物指数(FBI)表明各点位沉积物基本处于中等及以上污染程度,渭河沉积物总体污染相对较大,泾河相对稳定,而北洛河很不稳定,这与重金属指数评价结果相一致。4.揭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所对应的指示生物和参数。寡毛类生物对Cd的耐污性强,摇蚊幼虫对Ni、Cr的敏感性强,DM对Ni、Cr有显着负相关,这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渭河较常见;水生昆虫对Zn、Ni、Cu、Pb的敏感性强,腹足纲生物对Zn、Ni、Cu、Pb的耐污性强,FBI和BPI对Ni、Cr有显着正相关,这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中等的泾河和北洛河较常见,表明河流尺度上沉积物重金属区域污染程度不同,重金属污染对应的响应指标也具有差异性。活跃在深层沉积物的寡毛类生物对Ni、Cu、Pb的耐污性强也是10-20 cm层的优势种;而腹足纲生物在表层沉积物活动对Ni、Zn、Cd、Pb的耐污性强也是0-10 cm层的主要物种,FBI对Ni、Zn、Pb有显着正相关,表明沉积物垂向尺度上除了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主要物种和优势种的垂向分布,也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对应的响应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将寡毛类生物、摇蚊幼虫、水生昆虫、腹足纲生物作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DM、FBI、BPI作为指示参数。本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奠定基础,为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刘林峰[5](2018)在《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西地区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十分丰富,如恩施、宜昌和十堰等山区河网是长江重要支流,是国家级水源保护区。近期鄂西一些河流水体断面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区域水质污染较重,直接威胁长江水环境安全。为增进对鄂西山区河流水生态状况的了解,为合理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本研究于2014-2017年不同时段在清江利川段(Q)、宜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卷桥河(J)、宜昌市水源地黄柏河(H)和丹江口入库河流天河郧西段(T)选择对外界污染反应敏感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Q河(源头至利川设置5个采样点)开展了6次调查研究,共检出5门8纲16目61科,其中源头采样点Q1共采集9目,蜉蝣目占74.1%;临村庄Q2采样点共采集7目,蜉蝣目占41.6%;下游城区上、中、下Q3、Q4和Q5采样点分别采集10、9和13目,优势目均为十足目,其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5%、79.9%和54.5%;敏感类群蜉蝣目比例从Q1-Q5逐渐降低,表明水质污染沿河流呈加重趋势。运用FBI科级生物评价指数、SIGNAL敏感性计分指数、BPI生物学污染指数、EPT-Fa科级分类指数和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等对Q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表明FBI与SIGNAL对水质的敏感性更高,其中Q1略有污染、Q2和Q3点处于中等污染,Q4和Q5点处于中等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比较结果表明FBI和SIGNAL指数可以作为Q河水质污染生物评价指数,其中SIGNAL应作为首选。(2)为了进一步研究鄂西其他河流的水质污染状况,并验证FBI和SIGNAL指数评价适用性,于2014年10月-2017年1月不同时段在J、H、T和Q开展了研究。J河上游J1点以敏感类群细裳蜉科为主,中游J2点以具一定耐污能力的匙指虾科为主,下游J3点以耐污类群摇蚊亚科为主,其中耐污类群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而污染敏感类群蜉蝣目仅占0.7%。H河7个采样点优势类群均以水质敏感性高的底栖动物为主。T河城市上游T1和T2以蜉蝣科为主;城市下游T3和T4以摇蚊科为主。Q河2次采样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耐污类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和(1)中6次采样结果趋于一致。基于底栖动物耐污性及其丰度占比分析,表明J、Q和T河流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而H河水体健康状况整体较好。运用FBI和SIGNAL指数分析表明四条河流健康程度沿水流方向均呈下降趋势,但H变化趋势平缓,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一致。本结果进一步验证了FBI和SIGNAL指数可以作为鄂西河流水质污染生物评价指数。鄂西山区底栖动物敏感指示类群的变化能够反映水体污染情况,水质污染程度从源头到下游在流经村庄城镇后多呈现加重趋势。尽管四条河流(段)采集到的底栖动物数量与种类有差异,采样时间/次数也不一致,但底栖动物污染敏感性分类及FBI和SIGNAL底栖生物评价指数对水体健康状态的反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基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FBI和SIGNAL评价指数适合于评估鄂西山区河流的水生态健康状况。

胡东方[6](2017)在《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文中指出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对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现存量、优势种以及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了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的关系,并运用多种生物指数对太湖湖泛易发区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湖泛易发区的生态清淤工作提供生物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太湖湖泛易发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环节动物28种占48.26%,软体动物17种占29.31%,节肢动物12种占20.69%,线形动物1种,占1.72%。季节上秋季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最多43种,冬季最少37种;空间上乌溪港大型底栖动物最多42种,小溪港最少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正颤蚓(Tubifex tubife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i)、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和软铗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ener)。2.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均值为4015.17±447.39 ind/m2,夏季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最高为5826.33±1373.26 ind/m2,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最低1958.83±256.32 ind/m2,密度季节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大浦港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最高可达 10938.78±2470.86 ind/m2,望虞河密度最低仅有 713.44±124.15 ind/m2,各断面的密度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3.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均值为66.74±12.23 g/m2,夏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为117.88 ± 38.80 g/m2,秋季的底栖动物生物量均值为37.48±10.46 g/m2,生物量季节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各断面间的生物量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大浦港的生物量最大为177.07±63.98 g/m2,小溪港的生物量最小仅有16.38±8.34 g/m2。4.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IRI值大于1000的定为优势种。太湖湖泛易发区,全年的优势种共计8种,分别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uls hoffmeisteri)、正颤蚓(Tubifex tubife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巨毛水丝蚓(Limnodrilus grandisetsu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刺(?)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5.大型底栖动物各大类群在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存在显着的差异。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最多可达泥水界面以下45 cm。其中蛭纲和甲壳纲分布于底泥表层的0~10 cm,多毛纲和软体动物分布在0~20 cm底泥中,而摇蚊幼虫和寡毛纲分布范围最为广泛。0~20 cm深度的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最大,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大型底栖动物逐渐变少。6.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影响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透明度、pH、溶解氧、盐度和电导率。7.根据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GBI指数、BPI指数和BI指数综合评价了太湖湖泛易发区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湖泛易发区水质总体处于中污染,其中夏季水质最差。

鞠永富[7](2018)在《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仅选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指标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是不客观的。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紧密相关,其健康评价还应包含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指标。近年来小兴凯湖出现蓝、绿藻滋生、水污染加重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其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相通,两湖具有一定的水利联系,小兴凯湖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直接威胁到大兴凯湖的水生态安全,而水生态安全问题又会间接的涉及到中俄两国的国际关系。所以,对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并提出较为合理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进行调查与分析,分别构建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为准则层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健康评价体系和以人类、社会、经济指标和维持湖泊自身健康指标为准则层的生态系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样性指数法、物理完整性指数法、化学完整性指数法、生物完整性指数法和综合健康评价法等多种数学、物理、化学和生态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1、基于水体理化指标的水质评价小兴凯湖春季水质最好,其次是冬季和夏季,秋季水质最差;各采样点污染程度季节变化于全年变化表现一致,各指标污染贡献率是TN>DO>BOD5>CODCr>TP。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都显示小兴凯湖水体属Ⅳ类水,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N、P含量超标。小兴凯湖入湖河流穆棱河中游碱场桥污染程度最高,为V类水,中游鸡西大桥、鸡东桥和知一桥污染程度较高,为Ⅳ类水,其余各监测水域污染程度不高,为Ⅱ类和Ⅲ类水,造成小兴凯湖流域污染的主要是穆棱河的中游,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和BOD5,其中中游的碱场矿和鸡西大桥两处污染贡献率较大。2、基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水质评价浮游植物共鉴定出7门93种及其变种,绿藻门种类最多,甲藻门最少。丰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都出现在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共鉴定出23种,桡足类最多,枝角类最少。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25种,主要由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组成,其中水生昆虫出现种类最多,其次是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最少;鱼类共采集到35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刺鱼目最少。主要经济鱼类体重与体长方面都趋于小型化,年龄结构低龄化,除大银鱼仅有一个年龄组外,其佘种类年龄结构组成均以1~3龄鱼为主,5~6龄鱼比重较少。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中,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即2#、3#和10#三个采样点污染较重,6#和7#两个采样点污染较轻,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都显示小兴凯湖水质为β-中污染;各季节中,三个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均一致,都是秋季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夏季、春季,冬季污染最轻;底栖动物的BI生物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一致;选取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活习性为主的23项指标,构建鱼类完整性指标体系,鱼类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为一般,可见小兴凯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3、基于完整性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利用完整性指数法评价小兴凯湖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一致,都为一般。可见,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境和群落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甚至丧失了部分生态功能。其中,小兴凯湖物理完整性指标中口门畅通率相对较好,主要是小兴凯湖入水口水流不受人为控制,而出水口都是后期人为修建的水利工程,出水口畅通率降低了整体口门畅通率;湖岸稳定性相对较差,这和小兴凯湖历史形成时期的地质、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后期人为干扰有直接关系;小兴凯湖湖面完整性也相对较好,湖边的围湖造塘和湖水面积缩小没有对其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化学完整性各指标得分相对较低,这主要是人为影响造成的,其中穆棱河流域工业污染、小兴凯湖周边农田退水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其化学完整性影响较大;生物完整性指标中,各类水生生物完整性一般,其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等相对较低,多样性相对较差,这主要和北方水体温度较低以及水体污染有关。4、基于综合指标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对小兴凯湖水体理化指标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经济发展指标、环境影响指标、湖泊结构指标、湖泊系统指标和湖泊自身状态指标五个方面共计24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层次及各项指标的评价和赋分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方确定评价体系中各层次及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值。采用分级指标评分法,逐级加权得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多少确定其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准则层中的经济发展指标、环境影响指标、湖泊结构指标和湖泊系统指标评价结果都为一般,湖泊自身状态指标评价结果为微病态,人类、经济和环境指标和湖泊维持自身健康指标评价结果分别为微病态和一般,目标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最终得分为58.6分,评价结果为一般。

冷龙龙[8](2016)在《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比较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河流健康是河流管理的重要评价基础。河流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物理评价方法、化学评价方法、生物评价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方法,而生物评价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在生物评价中,生物指数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根据物种的特性及出现与否,通过简单的数字表达外界胁迫因子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程度。而在生物类群中,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且易于采集和鉴定,本身生活史比较长,活动能力差,能够持续反应一段时间内外界胁迫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情况,因此本文选用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河流健康评价的目标评价生物。在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中,以大型底栖动物为基础构建的快速生物评价指数主要包括敏感型指数、耐污型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相比较其他指数,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因其省时、省力,且能有效表征河流健康状况,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国内尚未进行较好的验证,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多种快速生物评价指数,比较其适用性,主要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1)不同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对不同水质的指示性具有较大差异。各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均可以有效指示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和NH3-N污染。对于不同快速生物评价指数而言,BMWP指数与ρ(CODMn)、ρ(NH3-N)、ρ(TN)的线性拟合关系最好,BP指数与ρ(BOD5)、EC的线性拟合关系最好。2)BMWP指数对河流健康的指示性最强。BMWP与B-IBI指数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并且BMWP指数与B-IBI指数的健康评价结果最为接近。在浑太河流域河流水质状况评估中,BMWP指数应当作为首选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可达到既快速又准确的效果。3)BMWP指数除可以较好的指示水体中有机污染、富营养化以及总溶解性固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以及栖息地异质性也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4)健康评估结果显示,太子河采样点中,极好样点占比30.5%,良好样点占比15.2%,一般样点占比21.7%,差样点占比10.9%,极差样点占比21.7%。本研究为快速生物评价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提供了验证,为大流域尺度下河流健康评估过程中开展快速生物监测与评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陈豪[9](2016)在《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和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河流上修建闸坝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闸坝工程在防洪排涝和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闸坝工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我国淮河流域建有众多的闸坝工程,闸坝调控与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影响着河流的水生态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闸坝对闸控河流水量、水质、水生态的影响机理及水生态健康程度评价,并提出适宜的闸坝调控措施,是实现淮河流域河流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期淮河流域水生态调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淮河中上游水生态调查实验及其成果,分析淮河中上游水体理化指标及水生生物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识别出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监测断面的水生态健康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河流水生态健康的和谐调控体系及模型,评价不同调控情景下的河流水生态健康程度,提出和谐调控措施。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淮河中上游水生态调查实验及水质生态学评价。在对淮河流域19972014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两次(2006年和2008年)水生态调查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基于20122014年开展的淮河中上游水生态调查实验,分析水体理化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开展水质评价,优选出适合于本研究区的水质生态学评价方法。(2)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影响因子识别。基于提出的河流水生态健康概念和内涵,识别出河流水生态健康的关键影响因子,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各指标的指标值。(3)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关键影响因子的权重;采用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对淮河中上游各监测断面的水生态健康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和各指标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4)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和谐调控研究。构建河流水生态健康和谐调控体系及模型,在水量水质模拟的基础上,预测河流水生态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对不同调控情景下河流水生态健康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和谐调控措施。

阴琨[10](2015)在《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是掌握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施流域保护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对基于生态完整性角度的流域尺度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缺乏,这制约了我国对各大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基于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本文构建了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并利用现场调查、采样、鉴定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松花江流域开展了连续三年的评价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在对发达国家评价体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我国重点流域的调查研究,构建了流域尺度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确定了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及选择评价方法的技术路线;提出了评价方法中参照位点的确定原则;提出了生物、生境和水质理化指标的筛选原则、确定方法以及评价的技术路线。该体系正在我国重点流域开展试点研究。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质量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适合采用IBI法进行评价;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可由6项生物指标、10项生境指标和8项水质理化指标构成;颤蚓属(Tubifex)、水丝蚓属(Limnodrilus)、禳翅目(Plecoptera)、多距石蛾属(Polycentropus)和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 Yen)为指示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特征指示生物。研究表明,2012-2014年松花江流域三年平均有27.4%的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和良好,22.7%为一般,49.9%为较差和很差,流域内近一半区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流域生境质量主要处于一般~良好的状态;水质以Ⅲ类水质为主。2012-2014年间,流域整体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慢慢恢复和好转的趋势,受损最严重的区域正在逐年减少。各水系质量状况由优到差总体为黑龙江>松花江干流下游>第二松花江江>嫩江江>松花江干流上游。其次,压力分析显示,CODMn、 BOD5、NH3-N、COD、TN、TP的污染是影响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群落状态的主要水环境压力因素。基于松花江流域的研究结果,对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分析表明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区分未受干扰位点和受干扰位点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证明体系建立的参照位点的确定方法是可靠合理的,方法在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具有适用性。同时,也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是有效的,适用于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此外,研究对现有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从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评价计划的开展、参照位点的确定以及有效性验证的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研究成果为我国构建并推广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恢复和改善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不同生物指数评价辽河口底栖生态质量适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 物种丰度和个体总数
    1.3 生物指数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
        1.3.1 AMBI指数和BENTIX指数。
        1.3.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
        1.3.3 M-AMBI指数。
        1.3.4 评价标准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和特征
    2.2 生物指数
    2.3 生物指数评价等级
    2.4 环境因子和生物指数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永定河京津冀段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及水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系特征
    2.3 水文气候
    2.4 土地利用
第3章 方案设计与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3.1 方案设计
        3.1.1 调查区域
        3.1.2 调查内容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3.2 水环境特征分析
        3.2.1 平水期水环境特征分析
        3.2.2 丰水期(F1)水环境特征分析
        3.2.3 丰水期(F2)水环境特征分析
    3.3 水生态特征分析
        3.3.1 平水期水生态特征分析
        3.3.2 丰水期(F1)水生态特征分析
        3.3.3 丰水期(F2)水生态特征分析
    3.4 小结
        3.4.1 水环境特征
        3.4.2 水生态特征
第4章 水生态关键因子识别及评价体系构建
    4.1 水生态环境关键因子识别
        4.1.1 水环境关键因子识别
        4.1.2 水生态关键因子识别
        4.1.3 小结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参照点的选取原则
        4.2.2 指标筛选方法
        4.2.3 B-IBI与 IEI得分计算方法
        4.2.4 评价标准划分原则
        4.2.5 适用性验证方法
第5章 水生态健康评估
    5.1 B-IBI评价结果
        5.1.1 参照点选取结果
        5.1.2 指标筛选结果
        5.1.3 评价标准
        5.1.4 永定河流域B-IBI健康评价
        5.1.5 适用性验证
    5.2 IEI评价结果
        5.2.1 指标筛选结果
        5.2.2 分值计算
        5.2.3 评价标准
        5.2.4 永定河流域IEI健康评价
        5.2.5 适用性验证
    5.3 评价结果对比
    5.4 小结
    5.5 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轻度氧亏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概念及其生态价值
    1.2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
    1.3 环境因子对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
    1.4 氧亏损及其对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1.5 海洋生态环境的评价
    1.6 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底栖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1.7 国外研究进展
    1.8 国内研究进展
    1.9 长江口邻近海域概况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长期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站位和时间
        2.1.2 采样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南北分布差异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站位和时间
        3.1.2 采样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及轻度氧亏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站位和时间
        4.1.2 采样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指数评估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调查站位和时间
        5.1.2 采样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沉积物重金属
        1.2.2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
        1.2.3 沉积物重金属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效应
    1.3 渭河流域相关研究概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和污染评价
        1.4.2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1.4.3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候
    2.3 水污染
    2.4 社会经济发展
    2.5 点位布设
第三章 试验与方法
    3.1 现场调查与样品采集
        3.1.1 沉积物样品采集
        3.1.2 大型无脊椎动物样品采集
    3.2 室内测试与鉴定
        3.2.1 沉积物样品预处理及重金属检测
        3.2.2 大型无脊椎动物鉴定
    3.3 研究方法
        3.3.1 基于重金属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3.3.2 基于生物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3.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4.1 渭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2 泾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3 北洛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4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重金属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5.1 地累积指数评价
    5.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5.3 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5.4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6.1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6.1.1 群落结构组成
        6.1.2 分布特征及优势种
    6.2 基于生物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6.2.1 生物多样性指数
        6.2.2 生物学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7.1 河流尺度上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7.1.1 渭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1.2 泾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1.3 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2 沉积物垂向尺度上大型无脊椎动物对重金属污染响应
        7.2.1 沉积物0-10cm层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2.2 沉积物10-20cm层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2.1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及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作用
        1.2.2 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2.3 基于底栖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
        1.2.4 鄂西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鄂西清江利川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数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概况
        2.2.2 样本采集时间、方法及分析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清江利川段水质变化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2.3.2 清江利川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分布
        2.3.3 不同底栖生物评价指数对清江利川段水质污染指示的比较
        2.3.4 不同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评价结果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
    2.4 讨论
        2.4.1 清江利川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4.2 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应用
    2.5 小结
第3章 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基于FBI和SIGNAL指数的水质生物学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和采样点设置
        3.2.2 样本采集时间、方法及分析
        3.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体主要营养盐特征
        3.3.2 鄂西典型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分布
        3.3.3 FBI与SIGNAL指数对鄂西典型流域的评价及对水质污染的指示
        3.3.4 FBI与SIGNAL指数对水质指示的敏感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4.2 底栖动物评价指数对河流水体污染状态的指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参与研究项目

(6)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太湖湖泛现象
    1.2 湖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3 太湖湖泛的成因及易发区
    1.4 太湖湖泛的危害及防治
    1.5 水环境监测
        1.5.1 水质理化监测
        1.5.2 水质生物监测
        1.5.3 水质监测优缺点对比
        1.5.4 水质生物监测常用的生物种类
    1.6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1.6.1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
        1.6.2 影响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7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采样方法
        2.2.3 水样采集和水体理化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优势种
        2.3.2 多样性指数
        2.3.3 方差分析
        2.3.4 相关性分析
    2.4 结果
        2.4.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水平空间分布
        2.4.2 大型底栖动优势种的时空变化
        2.4.3 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2.4.4 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2.4.5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2.4.6 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4.7 大型底栖优势种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2.5 讨论
        2.5.1 大型底栖的群落特征
        2.5.2 不同水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对比
        2.5.3 环境因子对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太湖湖泛易发区水质生物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点设置
        3.1.2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耐污值的计算结果
        3.3.2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
        3.3.3 BPI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3.3.4 GBI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3.3.5 BI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4.1 水质评价结果的分析
        3.4.2 生物指数评价的比较
        3.4.3 关于太湖湖泛治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与内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3 基于水体理化指标的小兴凯湖水质评价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2 统计分析方法
    3.3 小兴凯湖水体理化因子动态变化与水质评价
    3.4 穆棱河对小兴凯湖水环境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4 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2 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4.3 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4.4 底栖动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4.5 鱼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4.6 讨论
    4.7 小结
5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小兴凯湖健康评价
    5.1 评价指标的概念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标准与计算
    5.4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结果
        5.4.1 物理完整性评价结果
        5.4.2 化学完整性评价结果
        5.4.3 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
        5.4.4 生态系统完整性综合评价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6 基于综合指标的小兴凯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基本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1.3 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确定
        6.1.4 指标权重的确立
        6.1.5 综合评价
    6.2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6.2.1 权重计算结果
        6.2.2 指标得分计算
        6.2.3 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6.3 小兴凯湖生态系统保护对策及建议
        6.3.1 流域内社会经济调控对策
        6.3.2 流域内水土资源调控对策
        6.3.3 流域内污染源控制对策
        6.3.4 流域内生态保育对策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比较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健康的概念
        1.2.2 生物指数在河流健康评价的应用
        1.2.3 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浑河流域水系概况
        2.1.2 太子河流域水系概况
    2.2 研究数据
        2.2.1 大型底栖动物采集
        2.2.1.1 采样断面布设
        2.2.1.2 定量及定性采集设备
        2.2.1.3 样品处理与物种鉴定
        2.2.2 水质数据
        2.2.3 栖息地数据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比较
    3.1 引言
    3.2 采样点布设
    3.3 生物评价指数计算方法比较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主成分结果分析
        3.4.2 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敏感性分析
        3.4.3 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4.4 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对水质污染指示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3.4.5 生物评价指数健康价结果分析
    3.5 讨论
        3.5.1 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应用
        3.5.2 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敏感性与适用性
    3.6 本章小结
4 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BMWP在太子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样点布设
    4.3 生物指数计算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BMWP指数对不同水质等级状况的指示
        4.4.2 BMWP指数评价结果的适用性分析
        4.4.3 太子河健康评价
    4.5 讨论
        4.5.1 物种敏感值修订原则分析
        4.5.2 BMWP指数适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9)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和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前期研究基础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淮河流域概述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利工程
        2.1.6 社会经济
    2.2 淮河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
        2.2.1 水环境状况
        2.2.2 水生态状况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 淮河中上游水生态调查实验及分析评价
    3.1 淮河中上游水生态调查实验简述
    3.2 水体理化指标时空分布特征
        3.2.1 时间分布特征
        3.2.2 空间分布特征
    3.3 水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
        3.3.1 时间分布特征
        3.3.2 空间分布特征
    3.4 水体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3.4.1 时间分布特征
        3.4.2 空间分布特征
    3.5 水体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3.5.1 时间分布特征
        3.5.2 空间分布特征
    3.6 水质生态学评价及结果分析
        3.6.1 水体理化指标评价水质
        3.6.2 水质生态学评价
4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因子识别
    4.1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4.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2.1 构建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目的及原则
        4.2.2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3 水生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识别
        4.3.1 关键影响因子识别方法
        4.3.2 关键影响因子识别及结果分析
    4.4 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指标体系构建
        4.4.2 指标值确定
5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5.1 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及标准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2.2 熵权法确定权重
        5.2.3 组合权重法确定最终权重
    5.3 水生态健康评价
        5.3.1 评价结果
        5.3.2 河流水生态健康程度变化趋势
        5.3.3 各指标对水生态健康的影响程度
6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和谐调控研究
    6.1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和谐调控概述
    6.2 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和谐调控体系及模型
        6.2.1 调控体系与模型框架
        6.2.2 单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6.2.3 模型求解方法
    6.3 模型验证
        6.3.1 槐店闸调控水环境影响实验概述
        6.3.2 模型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
    6.4 调控情景及结果分析
        6.4.1 调控情景设定及结果模拟
        6.4.2 调控情景结果分析
    6.5 和谐调控措施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编书籍
    4 参与研究课题
致谢

(10)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方法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应用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应用
    1.3 流域概况及流域水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3.1 松花江流域概况
        1.3.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因子的变化
        1.3.3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特征和水质状况
        1.3.4 松花江流域的水生生物状况
        1.3.5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1.3.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2.1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
        2.1.1 典型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分析
        2.1.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构建
    2.2 参照位点的确定
    2.3 监测技术方法
        2.3.1 监测时间
        2.3.2 监测位点设置原则
        2.3.3 监测方法
    2.4 要素的评价方法
        2.4.1 生物指标及评价
        2.4.2 生境指标及评价
        2.4.3 水质指标及评价
    2.5 压力分析
    2.6 评价结果
        2.6.1. 评价结果的表征
        2.6.2. 评价结论
    2.7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调查
    3.1 水生态环境调查
        3.2.1 监测时间及监测位点的设置
        3.2.2 生物群落监测
        3.2.3 生境和水质监测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压力分析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生物要素的评价(IBI)
        4.2.1 参照位点的确定
        4.2.2 选择生物指标
        4.2.3 生物参数辨别力分析
        4.2.4 生物参数相关性分析
        4.2.5 生物参数归一化处理
        4.2.6 IBI评价结果
    4.3 生境评价
        4.3.1 生境评价结果
        4.3.2 生境指标与生物参数间相关性研究
    4.4 水质评价与压力分析
        4.4.1 水质评价结果
        4.4.2 水环境压力分析
    4.5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和结论
        4.5.1 评价结果
        4.5.2 评价结论
    4.6 2012~2014年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4.6.1 流域变化趋势
        4.6.2 各水系质量状况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5.1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5.1.1 核心参数的计算
        5.1.2 2013年评价结果
        5.1.3 IBI评价结果的箱线图分析
        5.1.4 核心评价指标辨别力分析
    5.2 监控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方案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不同生物指数评价辽河口底栖生态质量适用性[J]. 王桂营,李宏俊,孙艺,吴忠鑫,马成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8)
  • [2]永定河京津冀段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及水生态健康评价[D]. 孟翠婷. 沈阳大学, 2021(06)
  • [3]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轻度氧亏损的影响研究[D]. 闫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4]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 王欣欣. 西北大学, 2020(02)
  • [5]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D]. 刘林峰.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6]太湖湖泛易发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D]. 胡东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鞠永富.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比较与应用[D]. 冷龙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9]闸控河流水生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和谐调控研究[D]. 陈豪. 郑州大学, 2016(08)
  • [10]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 阴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2)

标签:;  ;  ;  ;  ;  

原生动物生物指数的进一步验证和适用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