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

玉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

一、于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妮,李江,刘江[1](2021)在《克里雅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调控对策》文中认为作为塔河流域九大源流水系之一的克里雅河,经于田县向北流进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养育了沙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湿地绿洲和生活在这里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独特的克里雅文化。从克里雅河流域实际出发,分析了流域下游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流域下游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研究提出生态护岸保护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工程调控措施,为内陆干旱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祖拜代·木依布拉[2](2019)在《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干旱区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克里雅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塔里木盆地中重要的河流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绿洲开发日益增强的驱动作用下,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使流域可持续性研究突显其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遥感、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统计法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表径流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以及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绿洲稳定性,为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克里雅河流域制定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LUCC)时空变化较明显。除了荒漠以外,草地是整个流域内分布最多的LUCC类型。冰川雪地和湖泊分布在河流上游,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游,灌木林主要分布在下游。在以河道为中心的缓冲带内,离河道越近低覆盖草地、耕地、中覆盖草地、灌木林和有林地分布面积越大,反之亦然。从时间变化趋势看,上游冰川雪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河流中、下游,尤其下游东侧低覆盖草地退化最明显。耕地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在河道附近;2)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较大。景观水平上,景观多样性在河流上游增加,中游和下游降低。河流中游和下游的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破碎度变大。类型水平上,上游冰川破碎度变大,林地和草地连接度越来越大。中游河道附近耕地分离度变小、聚集度变大,草地和林地破碎度变大。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较明显。下游林地、灌木林、草地破碎度变大;3)1960-2015年克里雅河流域气候与地表径流变化显着。流域年均气温为11.8℃,增幅为0.16℃/10a(P<0.01),冬季最低气温升高对年均气温的贡献最大。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3 mm,有缓慢增加趋势。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ET0)为1323.24 mm,以34.21 mm/10a的幅度显着减少,其变化主要受风速的影响。流域年均径流量为7.48亿m3,增幅为0.4亿m3/10a(P<0.01)。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径流占年径流的66.4%。地表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4)过去20年克里雅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空间差异较大,变化显着。河流中游NDVI最高,下游NDVI最低,离河道越近NDVI越高,反之亦然。1995-2015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径流增加,河流上游(P<0.05)和中游(P<0.01)NDVI显着增加,下游NDVI显着降低。河流上游NDVI变化与降水显着正相关(P<0.05),中游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显着;5)克里雅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时空变化较大。1995-2005年植被生态需水量在下游最大、上游最少,2010-2015年上游最大、下游最少。整个流域植被生态需水量在1995-2005年呈增加趋势,而在2010-2015年明显减少。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植被生态需水有影响。上游PD、LSI、PARAMN、IJI、SPLIT和COHESION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量显着相关,对中游植被生态需水有较好解释能力的有COHESION和SPLIT,下游LSI、SPLIT、SHDI和IJI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变化相关性最显着;6)克里雅河流域典型农作物需水量有增加趋势。流域内典型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和小麦,平均需水量分别为754.94 mm、581.92 mm和458.08 mm,均呈增加趋势。三种典型农作物在各生育阶段的需水大小排序为:生育中期>快速发育期>成熟期>初始生长期。典型农作物需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和作物播种面积。从典型农作物需水预测结果看,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典型农作物需水量在未来20年将会持续增加;7)克里雅河流域需水结构变化较大,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在各业需水中农业需水和生态需水占总需水的98%。从需水变化趋势看,1995-2015年生态需水减少,农业需水、生活需水和畜牧业需水增加,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需水。2010-2015年农业需水占生态需水的两倍以上。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表明,除了 2010年流域供水量同时满足河流中、下游需水以外,其它年份供水量只满足了中游需水,下游均处于缺水状态;8)过去20年,流域内绿洲稳定度较低,绿洲开发规模较不合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稳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保持绿洲稳定度为0.75时,2005年和2015年耕地超出了适宜发展规模。当稳定度为1时,只有2010年耕地面积在合理规模之内。从克里雅河中游未来两个时期的耕地适宜发展规模预算结果得到,2025年研究区耕地适宜发展规模为321.13-428.38 km2,2035年适宜发展规模为340.79-454.62 km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来减缓由农业开发程度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是保持流域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锐[3](2019)在《干旱扬水灌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优厚的土地资源以及充足的光热资源,但限于该区域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人们通过发展调水工程发展灌区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调水工程的发展带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但出也出现了由于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出现大面积的水盐运动。伴随着水盐的运移、重组和累积,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使得原本宜耕土地不能耕作,土壤的盐渍化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灌区中的区域水盐运动变化规律对于土地盐碱化的治理和土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灌区为防止区域环境因水盐运动而发展水土环境的激变,改变以往粗放漫灌的用水模式,应调整用水结构,改变灌溉模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同时依靠配套工程调整灌溉模式而消除土地产生次生盐碱化,采取综合管控的措施对灌区土壤盐渍化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灌区中土壤的水分和盐分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其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特征各不相同,本文借助3S技术开展灌区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在传统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分析Landsat数据中盐渍土的光谱特征,对灌区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精度进行检验;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工具对典型区域的土壤盐分进行空间插值,并将插值结果与反演结果对比;结合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确定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价因子,建立景电灌区土壤盐渍化风险灰色评估模型。最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了景电灌区产生土壤盐渍化的驱动力,同时在经济管理政策以及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方面对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提出建议。开展景电灌区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论文的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设定惩罚因子C取值在20100之间,最小核参数σmin设置为任意两个训练样本的平均距离,初始核参数σini设置为最小核参数的1015倍,步长核参数σstep可设置为13,通过构建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分类精度均在75%以上,Kappa系数在0.75左右,满足对盐碱地识别的精度要求。(2)选定景电灌区一期灌区为试验区,选用1994、2001、2008以及2015年采集的0100cm的盐分数据分别用反距离函数法、趋势面法、样条函数法等不同插值方法进行插值试验,从插值结果看插值总精度反距离权重法(幂3)最高(为76.00%),其次是普通克里金法三角函数(为69.00%),反距离权重法(幂1)最低(为56.00%),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灌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的盐碱化受控要素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从插值结果看土壤含盐量在区域内的整体含量较高,中部地区含盐量最高,含盐量最高达到了8.49%;中上部区域的表层土壤电导率较大,且南北间电导率的差距较大,最高达到了2.03(S/m);地下水埋深则表现为中上部埋深较浅,东部及北部边缘地下水埋深较深,较浅区域地下水溢出地表,埋深在-1.32-3.31m,地下水矿化度则表现为中度和中下部浓度较大,在6.037.02(g/l)之间,其余地区矿化度浓度相对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分布在2.154.36(g/l)之间。(3)结合遥感数据、空间数据以及野外采集数据,通过构建数据库,确定评价因子,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遥感反演或空间插值,生成栅格图层集,并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系数,构建盐渍化风险灰色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评估。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风险状况进行定量的评估和分析。风险等级为3级表现为“一般风险”的面积最大,其占总面积的43.16%,约32.45km2,风险值的范围在0.10.3之间。其次是1级风险区域,其占总面积的27.62%,面积为20.78km2,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以及北部地区的边缘地带,2级风险区占总面积的18.88%,面积为14.20km2,是1级风险与3级风险的过渡区域。整体来看,区域盐渍化风险等级以“一般风险”和“风险很大”为主,区域内的土壤含盐量较高,盐渍化较为严重,“一般风险”与“风险很大”占总面积的64.78%,对于“风险很大”的区域应该着重采取措施治理,控制盐渍化进一步发展,对于“一般风险”区域则应该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评价结果可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以及农业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再屯古丽·亚库普[4](2018)在《基于PALSAR数据极化分解信息的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影响着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平衡、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土壤肥力下降、酸碱失衡、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农业耕地和粮食安全问题,在区域范围内动态、快速、准确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监测盐渍土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盐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定量反演在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壤盐渍化的治理利用、统筹规划中至关重要。本文选择新疆于田绿洲为研究区,针对绿洲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和定量反演,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方法,将传统野外实地调查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结合于光学和微波遥感数据,采用多种极化分解方法和SVM分类方法实现了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微波遥感监测;对研究区各采样点后向散射系数、土壤含盐量、含水量以及pH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各采样点土壤的一些主要的参数作为因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与对比分析;为了进一步利用雷达数据极化信息,在Cloude–Pottier理论基础上,尝试构建于田绿洲H-α特征空间,初步确定不同土地类型在H-α特征空间上的位置以及散射类型,从而实现土壤盐渍化机理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PALSAR-2数据,在极化分解理论基础上,运用多种极化分解方法提取不同的极化参数,并通过wishart和SVM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为了充分挖掘和提取PALSAR-2图像中丰富的目标信息通过目视判读进行反复选择,最终选取噪声较少的12种极化参数作为最佳分类特征信息。将上述11种极化分量作为特征信息加入到SVM分类中对研究区进行土地类型分类。分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训练样本情况下,相比于Wishart分类方法,SVM监督分类方法分类效果更好,分类总精度从80.48%提高到88.00%,Kappa系数从0.73提高到0.83,总精度提高了7.52%。说明,基于目标极化分解的SVM监督分类方法能够更好的挖掘丰富的地物信息,而单独利用相干矩阵的Wishart分类精度较低,从而验证了目标极化分解信息用作分类特征的有效性。2)通过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最大值为49.90 g·kg-1,最小值为0.13 g·kg-1,平均值为9.75 g·kg-1;高值主要出现在研究区东北部、西部和中部,低值主要出现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研究区以中度盐渍化为主;pH值的最大值为9.63,最小值为7.07,平均值为8.44,属于强碱性土壤,空间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由于受到植被覆盖度、含水量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不同程度盐渍地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区别。其变化趋势为轻度盐渍地后向散射系数最高,中度盐渍地为其次,重度盐渍地后向散射系数最低。这种变化趋势相比于同极化方式在交叉极化方式上更明显。4)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土壤含盐量定量反演模型。三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99,与前两种模型相比分别降低了了0.59和0.69,平均相对误差为0.31,分别减少了25%和21%,模型预测能力RPD为5.43,反演精度远远高于前两种传统回归模型,可靠性以及预测能力均有提高。5)本文应用极化分解和Cloude-Pottier理论,将特征空间技术运用到微波遥感数据,建立了极化熵H和散射角α之间的二维特征空间。H-α特征空间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物在H-α特征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具有显着的分异性。其中,盐渍地分布在H-α平面的极化熵H为00.67、α小于42.5°的Z9区域,其散射类型以低熵表面散射为主,而植被覆盖区属于Z1、Z2、Z4和Z6区。该种特征空间的建立,为通过本章提出的方法,初步确定盐渍地地表物理特征以及散射类型,这有助于改进现有的盐渍化遥感监测方法和策略,寻求新的方法提取盐渍化信息,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对于今后的干旱区盐渍地信息提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袁玉芸[5](2017)在《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与其环境因子分析》文中指出水资源贯穿于干旱区一切矛盾的始终,高强度地水土资源开发下的水盐失衡已成为引起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因子,由此而引发的绿洲内部土壤次生盐渍化、外围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使得绿洲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人水矛盾更加突出,绿洲的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盐作为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这种生境异质性由量变到质变综合作用于地表植被,使绿洲植被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深入剖析现有水盐状况下绿洲植被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其空间分异的环境因子的关系是解决绿洲稳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对陆地生态系统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性因子——植被覆盖度,借助遥感、GIS等一系列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了现有水盐状况下克里雅绿洲1996年、2000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五个时期植被盖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形结构、空间自相关性和时空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和人文两大子系统出发,选取水、土壤、地形、气候、土地利用和灌溉6个环境因子共11个变量剖析了这些环境因子与2016年的植被盖度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各主导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如下:1.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绿洲内部核心区域高于绿洲外围的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明显。五个时间段植被覆盖度的Moran I指数都在0.5以上,呈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集聚的态势,空间集聚效应最强的是2000年,其次为2006年和1996年,2016年次之,2011年相较最弱。2.1996-2016年克里雅绿洲整体植被覆盖的空间形态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空间结构由不稳定到稳定再到不稳定,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20年间绿洲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局部区域略有减少,其中增幅比较大的主要是农区,明显减少的主要是在建筑用地周边;各植被覆盖类型在格网中的面积占比变化总体呈现出各覆盖类型接壤的部位变化剧烈,“边缘效应”明显,而且有“中向高转、低向中转、极低向低转、非向极低转”的趋势。3.在影响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空间分异的环境因子中,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距地表水体距离、地表温度、土壤盐分与植被覆盖度总体呈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其呈正相关,坡度对植被盖度影响不大,与坡向的分析结果显示,近乎所有植被覆盖类型都呈现出东、西坡>平坡>北坡>南坡的趋势。距公路距离对植被覆盖度影响的范围有限,灌渠密度主要影响农区的植被盖度。4.植被覆盖度与各土层土壤盐基离子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弱的正相关,相关性均不显着;与电导率和除HCO3-离子外的其它盐基离子呈负相关,其中在20-40cm土层与Cl-、SO42-、K+呈显着的负相关,在40-60cm土层与电导率和Na+离子呈显着的负相关,在60-80cm土层与Cl-和Na+离子呈显着的负相关,在80-100cm土层与Cl-离子呈显着的负相关;与土壤表层和20-40cm土层的HCO3-呈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pH呈正相关,但各土层相关性均不显着。说明克里雅绿洲土壤理化性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盐分胁迫,尤其是20-60cm土层的硫酸盐、碳酸盐和氯化钠对植被的危害比较大。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坡向、距公路的距离、距地表水的距离和地下水矿化度是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中对植被覆盖度影影响最大的是温度、灌溉—土壤水和温度—地下水盐分,而距公路距离、距地表水的距离和坡向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

易成军[6](2014)在《于田县灌区水量分析》文中认为于田县灌区以引水工程供水为主,管理粗放,水的生产效率低,加上灌区排水不畅,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的极不均匀。在洪水期,来水量较大,供水量超过农田实际的需水要求,而春秋季供水量又不能满足实际需水要求,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发展。通过计算分析现状年和设计年灌区农业灌溉、人畜饮用、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用水,为灌区合理配置水量提供依据,从而改善灌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引水保证率、加快灌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马春兰[7](2014)在《不同梯度下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水盐时空分异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影响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分布极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充分掌握水盐的分布特征是水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和保护的前提。本文以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为例,研究其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和土壤含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盐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野外考察、室内试验、地统计法及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耦合评价模型和Stella模型对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盐量的相关关系及土壤含盐量和各主要因子的反馈机制进行展开以下研究:1、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异规律;2、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地下水最大含盐量和最小含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3、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土壤表层含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土壤含盐量垂直分布特征;4、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与土壤含盐量的空间相关性和耦合度;5、研究了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中主要因素与水盐的反馈机制,其结果:1、地下水埋深在不同水平梯度上,时空分异规律各不相同:在纬度梯度上,地下水埋深由北部低海拔地区向南部高海拔地区逐渐增大,且地下水埋深在南部低纬度地区的活跃度大于北部高纬度地区,且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东部高经度地区的地下水活跃程度要高于西部低经度地区,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受河流的影响,距离河流越远,受到的影响和变化幅度越小,反之越大;且现有的河流的影响作用大于古河道的影响作用。2、平原区北部高纬度地区地下水最大含盐量明显高于南部低纬度地区,中部地区最大含盐量高于东西部地区,但地下水含盐变化幅度都较小;地下水含盐量随着河流的走向,越往下游越高,且古河道地下水含盐量高于现有渠道地下水含盐量。3、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低纬度的南部地区土壤表层含盐量高于高纬度的北部地区土壤表层含盐量,且随着河流流向越往下游土壤表层含盐量越高;低经度的西部地区土壤表层含盐量大于高经度的东部地区土壤含盐量,喀尔克乡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在喀尔克乡西部部分区域存在土壤严重盐渍化情况;古河道区域的土壤含盐量高于现有河道土壤含盐量。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作物生长期时的土壤表层含盐量高于非生长期时的含量,且大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较大;4、从土壤含盐量垂直角度上分析可知,每层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大致相同,西部喀尔克乡地区和东部克里雅河流主干道流经地区呈环状分布,而中部希吾勒乡、劳改农场等地区则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在土壤含盐量垂直分布中,20~40cm层含盐量分布特征变化较为明显,而在其他各层上,平原区东西部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大,只有中部希吾勒乡等地区含盐量变化相对较为明显;在20~40cm层上,除了部分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区域土壤含盐量略有降低外,其他区域含盐量都略有增加。5、由耦合度评价模型证明可知,地下水埋深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二者之间耦合程度较高,且地下水埋深越小与土壤盐分含量呈反比关系;同时也说明该耦合评价模型适合在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应用,还能进一步说明在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分布现状下,土壤表层含盐量分布的大致趋势,为今后地下水与土壤盐分的监测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8](2014)在《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绿洲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聚焦点,也是易遭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景观类型之一。近些年以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和高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剧了本来就很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绿洲失去了人类‐自然耦合系统平衡和生态环境稳定的发展形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威胁。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大,并且人类生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幅度在不断地增强,因而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绿洲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探究绿洲生态环境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及其自然和人文驱动因子,有益于绿洲生态环境退化监测及防治决策的提出,从而为绿洲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田绿洲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在、出现原因及对彼此的响应,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对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优化和调控方案的建立具有现实价值;本文中利用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沙漠化,盐渍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得出了自然、人文和自然人文共同因子在绿洲沙漠化,盐渍化动态演变中的贡献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把研究区看作为一个大系统,分析其中的自然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选取各子系统相应的指标,确定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大系统演变的影响,构建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动态演化模型,为绿洲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方案;选取研究区沙漠化、盐渍化问题较突出的,典型的奥托格拉克乡和喀尔克乡,利用实地调查法和农户调查法,对两乡生态环境人文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人文因子空间分布,最后得出两乡人文因子影响的不同之处;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两乡沙漠化、盐渍化系统模拟和分析,并对于两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了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过程中,人文因子的贡献率为54.37%,自然因子的贡献率为19.8%,自然和人文因子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18.87%。在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因子和自然人文共同作用处于较低水平,而人文因子的作用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人口,农业人口,粮食总产量和畜牧头数量的作用最大,人口增长和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增强对于田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2.建立水资源、人口、耕地和GDP子系统耦合模型可知,从各因子未来20年变化情况来看,耕地、人口、GDP和人均GDP呈连续增加,而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从此可总结,水资源子系统控制整个绿洲大系统,其对各个子系统的影响最大。在未来的20年之内,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难以满足耕地灌溉水需求,甚至达不到用水定额最低限度;生态用水同样呈减少趋势,其被其它领域所占用等情况,严重影响绿洲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发展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使绿洲走向崩溃,最后阻碍绿洲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实现于田绿洲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了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控优化方案;为了实践此优化方案,首先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平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要保证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盲目开荒和传统、漫灌的灌溉方式,高效利用灌溉水,增加改善节水灌溉设施的投资,减少单位农业产量所耗掉的水量;3.用实地调查法,农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奥托格拉克乡沙漠化、喀尔克乡盐渍化人文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可得知,喀尔克乡生态环境问题比奥托格拉克乡更为严重;在奥托格拉克乡农户经济活动引起绿洲与沙漠接壤在一起,给绿洲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在喀尔克乡,因农户过度的开采利用地下水,灌溉方式的不妥当,灌溉排水的不流畅,加剧了绿洲盐渍化。

佘文杰[9](2014)在《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地处昆仑山北麓的于田县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景观尺度下分析了20年来该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与发展趋势,并且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区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参考价值。本论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研究区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ETM遥感影像,以1:10万的2000年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在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系统提取了土地利用/覆被信息。(2)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整体水平的景观格局演化特征:自1990至2010年以来,农田、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冰川面积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盐碱地和荒漠面积增加,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各类草地、沼泽地、面积减少,但其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和分散,且破碎化程度提高。(3)利用Markov过程探讨了各景观类型的互相转移过程,通过研究表明:自1990-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主要表现为林草耕地化,土地盐渍化,低盖度草地荒漠化,代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景观类型变化较为强烈,20世纪90年代末荒漠化小幅度减少,2000年以来荒漠化进一步加大;趋势预测今后农田、水域、盐碱地、城镇及工业用地和荒漠持续增加,林地、高、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沼泽地减少,景观变化的“两扩一缩”现象明显。(4)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对克里雅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构建PSR模型,选取10项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排序赋予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5)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分类级别,1990年CEI=0.3058,2000年CEI=0.3213。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0.20.4之间,表明该流域主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是受到地域所处特殊环境与经济发展制约的人类活动,即九十年代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出现缺陷,系统活力较低,外界压力大,生态异常较多,生态功能己不能满足维持绿洲生态系统的需要,绿洲生态系统已开始退化,克里雅河流域的生态健康状况为4级,属于差的状态。(5)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的2010年CEI为0.4102,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分类级别,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0.40.6之间,即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活力,外界压力较大,系统尚稳定,但敏感性强,已有少量的生态异常出现,可发挥绿洲基本的生态功能,绿洲生态系统可维持,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上升到3级,属于一般,即警戒状态。本论文通过对克里雅河流域上中下游近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对其景观格局变化横向分析对比,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机制。通过构建适合干旱区景观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了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探讨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有实证意义,对克里雅河流域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区绿洲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参考价值。

倪绍忠[10](2013)在《新疆于田县人文因子时空变化及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受人类活动干扰较明显的区域,于田绿洲主体位于克里雅河流域中段,是新疆干旱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本文选取新疆于田县为研究区,着重分析近二十年来各人文因子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时间序列、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而确定人文因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良好生境的和谐共存。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立人文因子指标筛选原则,筛选出人口数、城镇化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大产业、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猪、牛、羊)肉产量及其公路里程,并以此形成空间化和非空间化的人文因子指标组合。(2)在人文因子的提取与处理基础上,提取分析人文因子统计数据:1)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2)城市化率(城镇人口/人口总数)(%);3)国民生产总值(GDP)(万元);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5)农、林、牧、渔产值(万元);6)耕地面积(千公顷);7)播种面积(千公顷);8)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9)粮食产量(吨);10)年底牲畜头数(万头);11)总产肉量(吨)。但是可用于空间化表达只有其中七项指标:1)人口密度(人/km2);2)城市化率(%)和城镇居民区;3)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和人均GDP(元);4)粮食产量(吨);5)年底牲畜头数(万头)和总产肉量(吨);6)绿洲边界;7)道路分布,以上人文因子的空间化需遵循五条筛选规则。(3)在时间序列方面,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6%;全县从1990年的25%的城镇化率上升到2010年的27%,增长非常缓慢,远低于全疆43.5%的平均水平。于田县GDP总量与三大产业产值之和保持基本一致,人均GDP在二十年间增长了7倍;单从年度土地利用面积上看,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二十年间耕地面积增长28%、播种面积增长16.6%、有效灌溉面积则增加29%;畜牧业存栏量、总肉产量在20年间增长均接近3倍,且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56,在人均占有存栏量层面上,从1990年的2.9头/人增长到2010年的3.5头/人。(4)在空间化人文因子空间差异性分析方面,借助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和MODS模型,分为三大类: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北部荒漠及其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尾闾绿洲。从各空间化人文因子来看,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中部绿洲,此处集中了全县90%以上的物流和能流,G315国道贯穿西东,克里雅河河水在此处穿越,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而地处县城南部的阿羌乡和沙漠腹地的达理雅博依乡由于受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人为活动半径较小,施加给周边环境的压力也偏小。采用因子分析法把农林牧渔产值、年底牲畜头数、总产肉量;GDP、人均GDP;城市化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等8个人文因子分别用农林牧发展水平、经济消费水平、绿洲覆被水平和人口负荷水平4个公因子反映。(5)在基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基础上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时候,采用研究区三期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读和类别分析,根据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及实际需要将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种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居民用地、盐碱地、沼泽地和未利用土地,并且分析面积转移的方向和程度。(6)人文因子变化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分析过程中,着重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其人均GDP、存栏量在各自增长情况下展开分析:人口增长和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驱动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GDP增加在更加程度上施加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牲畜存栏量增长必然产生对林、草地的初级生产力的压力。因此,在分析人文因子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时,首要考虑人口变化,进而比较不同人文因子指标的人均占有量,以分清楚各因子对生境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基本上理清人文因子在时空双重尺度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采取合理措施,控制人口,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明:通过分析于田县二十年间的人文因子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分析,得出了人文因子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为实现人为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类似环境下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可行参考和方法支持。

二、于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克里雅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调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水文气象
2 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土壤盐渍化严重
    2.2 绿洲内部沙化逐步加重植被衰退
    2.3 地下水位下降水质超标
    2.4 湖泊相继干涸
    2.5 管理机制不健全
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及目标
    3.1 生态保护原则
    3.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2.1 环境保护目标
        3.2.2 人工绿洲适宜规模
        3.2.3 灌区发展目标
4 工程调控措施
    4.1 修建山区水库,优化水资源配置
    4.2 有效加快灌区工程建设力度
    4.3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效保护绿洲生态
    4.4 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协同有序管理人类活动
    4.5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5 结论及建议

(2)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1.2.3 生态需水研究
        1.2.4 克里雅河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3.1 气温
        2.3.2 降水
        2.3.3 蒸发
    2.4 水资源
    2.5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2.1 上游LUCC变化
        3.2.2 中游LUCC变化
        3.2.3 下游LUCC变化
        3.2.4 以河道为中心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1 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2 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3 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4 上、中、下游LUCC变化相关性
    3.4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3.4.1 上游景观格局变化
        3.4.2 中游景观格局变化
        3.4.3 下游景观格局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植被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
    4.2 流域气候变化
        4.2.1 气温变化特征
        4.2.2 降水量变化特征
        4.2.3 潜在蒸散量变化
    4.3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3.1 径流变化
        4.3.2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4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4.4.1 NDVI变化特征
        4.4.2 流域尺度气候要素与NDVI的相关性
        4.4.3 径流与NDVI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与需水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
    5.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5.2.1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时间变化特征
        5.2.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空间分布特征
        5.2.3 流域景观格局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变化关系
    5.3 农业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5.3.1 农业种植结构演变特征
        5.3.2 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变化
        5.3.3 农业需水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3.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需水量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适宜发展规模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
    6.2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2.1 克里雅河流域各业需水量
        6.2.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3 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6.3.1 绿洲稳定度及适宜发展规模评价
        6.3.2 绿洲适宜发展规模预测
    6.4 克里雅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对策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干旱扬水灌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1.2.2 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研究
        1.2.3 土壤水盐分异特征研究进展
        1.2.4 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貌条件
        2.1.4 地质构造
    2.2 土地资源概况
        2.2.1 灌区土壤性质
        2.2.2 盐渍土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LANDSAT数据的盐碱地覆盖变化分析
    3.1 遥感数据
        3.1.1 数据获取
        3.1.2 数据预处理
    3.2 遥感解译方法优选
        3.2.1 支持向量机理论
        3.2.2 改进支持向量机
        3.2.3 遥感解译
        3.2.4 盐碱地面积提取方法
    3.3 解译结果及分析
        3.3.1 精度评价
        3.3.2 面积提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间插值理论的土地盐碱化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4.1 空间插值理论
    4.2 插值方法优选
    4.3 精度评价方法
    4.4 空间插值试验
    4.5 插值结果分析
        4.5.1 数据来源
        4.5.2 数据来源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灌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盐渍化风险综合评估
    5.1 评价数据来源
    5.2 评价方法
        5.2.1 灰色评估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盐渍化风险评价因子风险权重的确定
        5.3.2 盐渍化风险灰色评估模型的构建
        5.3.3 土壤盐渍化风险状况定量评估分析
    5.4 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建议
        5.4.1 经济管理政策
        5.4.2 生态工程技术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PALSAR数据极化分解信息的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盐渍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雷达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盐渍化的优势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分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1.6 植被特征
        2.1.7 社会经济和人口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野外调查数据
        2.2.2 遥感影像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土壤样品预处理
        2.3.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全极化PALSAR雷达数据目标极化分解的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3.1 雷达概述
    3.2 研究方法
        3.2.1 全极化PALSAR-2数据目标极化分解
        3.2.2 SVM分类方法
    3.3 全极化PALSAR-2数据极化分解
    3.4 基于目标极化分解的SAR图像分类
    3.5 盐渍地信息提取与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ALSAR后向散射系数的土壤盐渍化反演
    4.1 地表后向散射特征分析
        4.1.1 地表散射特性
        4.1.2 全极化PALSAR-2数据后向散射系数的提取
        4.1.3 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土后向散射系数分析
    4.2 土壤样品实验室测量与分析
        4.2.1 土壤含盐量和pH值
        4.2.2 土壤含水量
    4.3 模型简介
        4.3.1 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4.3.3 BP神经网络模型
    4.4 构建土壤盐渍化反演模型
        4.4.1 模型建立
        4.4.2 土壤盐渍化反演及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雷达特征空间的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 基于PALSAR-2数据的H-α特征空间的构建
        5.1.1 “H/A/α”极化分解方法
        5.1.2 H-α特征空间
    5.2 土壤盐渍化散射特征分析
        5.2.1 极化参数的获取
        5.2.2 基于H-α特征空间的盐渍化土壤散射特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项目
    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与其环境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研究
        1.2.2 植被覆盖与其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概况
    2.3 经济概况
    2.4 生态环境现状
        2.4.1 土地盐渍化
        2.4.2 土地沙漠化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仪器安装与水盐数据获取
    3.3 研究方法
        3.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2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第四章 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度空间特征分析
    4.1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4.1.2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
        4.2.1 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
        4.2.2 格网尺度上植被覆盖类型的面积占比变化
    4.3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形特征
        4.3.1 分形维数的计算
        4.3.2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形特征
    4.4 植被覆盖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第五章 影响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环境因子分析
    5.1 环境因子选取
    5.2 自然环境因子
        5.2.1 地下水埋深
        5.2.2 地下水矿化度
        5.2.3 距地表水体的距离
        5.2.4 土壤盐基离子
        5.2.5 土壤含盐量
        5.2.6 土壤含水量
        5.2.7 地形因子
        5.2.8 地表温度
    5.3 人文环境因子
        5.3.1 土地利用
        5.3.2 距离公路的距离
        5.3.3 灌渠密度
第六章 影响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
    6.1 影响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
    6.2 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6.2.1 最小二乘估计
        6.2.2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于田县灌区水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水来水量分析
2 泉水可供水量
3 平原水库调节水量
4 地下水可供水量
5 需水量分析
    5.1 人畜用水量计算
    5.2 工业需水量
    5.3 灌溉需水量
    5.4 生态需水量
    5.5 总需水量

(7)不同梯度下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水盐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本校已有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选择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特征
        2.2.5 土地资源特征
        2.2.6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地下水、土壤特征分析
        3.1.2 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含盐量与土壤表层含盐量的耦合关系研究
        3.1.3 影响机制反馈模型
    3.2 方法
        3.2.1 野外考察法
        3.2.2 室内试验分析法
        3.2.3 地统计学方法
        3.2.4 耦合评价模型
        3.2.5 系统动力学方法
    3.3 研究环境
        3.3.1 Surfer 软件
        3.3.2 GS+软件
    3.4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地下水、土壤变化特征分析
    4.1 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1.1 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分析
        4.1.2 地下水含盐量时间尺度分析
        4.1.3 土壤表层含盐量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4.2 地下水、土壤因子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 地下水埋深空间序列分析
        4.3.1 地下水埋深空间序列分析
        4.3.2 地下水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4.3.3 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化特征
第五章 时空耦合与反馈关系研究
    5.1 水盐时空耦合分析
    5.2 回归分析
    5.3 水盐运移可持续发展模型
        5.3.1 社会子系统
        5.3.2 经济子系统
        5.3.3 生态环境子系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项目和发表论文
致谢

(8)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荒漠化研究
        1.2.2 沙漠化和盐渍化国内外研究
        1.2.3 系统动力学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资源条件
    2.5 土壤与植被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影响因子分析
    3.1 于田绿洲生态环境动态演变特征
    3.2 遥感影像处理及绿洲土地利用变化
    3.3 绿洲沙漠化成因及其危害
        3.3.1 沙漠化现状
    3.4 绿洲盐渍化成因及其危害
        3.4.1 耕地盐渍化现状
        3.4.2 于田绿洲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布
    3.5 于田绿洲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影响因子分析
        3.5.1 自然因子分析
        3.5.2 人文因子分析
    3.6 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第四章 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
    4.1 系统动力学简介
        4.1.1 系统动力学概念
        4.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1.4 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4.2 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系统动力学建模
        4.2.1 人口子系统
        4.2.2 经济子系统
        4.2.3 耕地子系统
        4.2.4 水资源子系统
        4.2.5 模型检验
        4.2.6 绿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案模拟
        4.2.7 模拟方案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于田绿洲东部沙漠化、西部盐渍化人文影响因子分析
    5.1 于田绿洲奥托格拉克乡与喀尔克乡概况
        5.1.1 奥托格拉克乡概况
        5.1.2. 喀尔克乡概况
    5.2 绿洲沙漠化、盐渍化人文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
        5.2.1 两乡人口及人口结构
        5.2.2 两乡农户受教育水平
        5.2.3 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
        5.2.4 两乡农民纯收入和农业生产
        5.2.5 农户用水、用电和用肥情况
    5.3 系统分析于田绿洲东西部沙漠化、盐渍化影响因子
        5.3.1 奥托格拉克绿洲沙漠化影响因子反馈环关系及系统优化
        5.3.2 喀尔克绿洲盐渍化影响因子反馈环关系及系统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9)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1.2.1 景观格局分析背景
        1.2.2 景观格局和景观格局过程研究的现状
        1.2.3 绿洲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1.2.4 流域生态学研究进展
    1.3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综述
        1.3.1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展
        1.3.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进展
        1.3.3 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2.1 地形地貌
        2.1.2.2 气候特征
        2.1.2.3 水资源状况
        2.1.3 人口和民族
        2.1.4 杜会经济状况
        2.1.4.1 自然资源
        2.1.4.2 农牧副业
        2.1.4.3 工业生产
        2.1.4.4 交通建设
        2.1.4.5 科教文卫
    2.2 遥感影像处理
        2.2.1 卫星影像数据的准备
        2.2.2 多波段数据组合
        2.2.3 几何校正
        2.2.4 图像拼接和裁剪
第三章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3.1 景观生态要素分类
        3.1.1 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
        3.1.2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生态分类
    3.2 景观指数的选取
    3.3 克里雅河流域整体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
        3.3.1 类型水平的结构特征
        3.3.2 景观水平结构特征
    3.4 克里雅河流域上、中、下游分界依据
    3.5 克里雅河流域上游景观格局特征
        3.5.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5.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6 克里雅河流域中游景观格局特征
        3.6.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6.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7 克里雅河流域下游景观格局特征
        3.7.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7.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8 流域局部与整体对比差异分析
第四章 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景观格局马尔科夫过程分析
    4.1 马尔科夫模型简介
    4.2 初始概率的确定
    4.3 1990-2000 年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 2000-2010 年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5 景观动态转移空间分析
    4.6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预测趋势评估
    4.7 驱动因子分析
        4.7.1 自然因素
        4.7.2 人文因素
第五章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PSR 模型的建立
    5.2 指标标准化
    5.3 指标权重
    5.4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5.5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生态优化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新疆于田县人文因子时空变化及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然及其人工景观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1990-2010 年新疆于田县人文因子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新疆于田县人文因子指标筛选及特征分析
第三章 基于 MODS 模型的于田县各乡镇人文因子对比分析
    3.1 人文因子的提取与空间化处理
    3.2 于田县各乡、镇人文要素变化特征
    3.3 基于 MODS 模型的分区系统特征对比
        3.3.1 绿洲系统空间化人文因子特征
        3.3.2 山地系统空间化人文因子特征
        3.3.3 荒漠系统空间化人文因子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人文因素变化特征空间综合
    4.1 因子分析法原理和步骤
        4.1.1 因子分析原理
        4.1.2 因子分析步骤方法
    4.2 分析过程和结果
第五章 于田县景观格局对人文因子时空变化的响应
    5.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基础上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5.2 人文因子变化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四、于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克里雅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调控对策[J]. 赵妮,李江,刘江.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
  • [2]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 祖拜代·木依布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3]干旱扬水灌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研究[D]. 张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4]基于PALSAR数据极化分解信息的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研究[D]. 再屯古丽·亚库普. 新疆大学, 2018(12)
  • [5]克里雅绿洲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与其环境因子分析[D]. 袁玉芸. 新疆大学, 2017(01)
  • [6]于田县灌区水量分析[J]. 易成军.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4(09)
  • [7]不同梯度下克里雅河流域中游平原区水盐时空分异规律研究[D]. 马春兰. 新疆大学, 2014(02)
  • [8]于田绿洲沙漠化—盐渍化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D].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9]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佘文杰. 新疆大学, 2014(02)
  • [10]新疆于田县人文因子时空变化及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D]. 倪绍忠. 新疆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玉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