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吗啡用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儿童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吗啡用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一、影响小儿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提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张雪逸[2](2021)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式,纳入年龄40~65岁、BMI18~30kg/m2、ASAⅠ~Ⅲ级,首次行腹腔镜下胃癌切除术的患者81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C组)为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组、静脉组(V组)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组、硬膜外组为(E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组。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C组患者硬膜外给予0.375%罗哌卡因6ml,术中以0.375%罗哌卡因6ml/h硬膜外泵注,静脉持续泵注生理盐水;V组患者硬膜外给予0.375%罗哌卡因6ml,同时静脉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术中以0.375%罗哌卡因6ml/h硬膜外持续泵注,静脉以0.1μg·kg-1·h-1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E组患者以0.375%罗哌卡因合并右美托咪定0.5μg/kg共6ml硬膜外给药,术中0.375%罗哌卡因合并右美托咪定0.1μg·kg-1·h-1,以6ml/h硬膜外泵注,静脉泵注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硬膜外0.2%罗哌卡因持续镇痛(维持量7ml/h,PCA量3ml,锁定时间20min)。以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手术过程中丙泊酚的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首次排便、下床、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术后三天腹胀程度、排便次数;术后三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长;术前及术后三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二胺氧化酶的(DAO)含量;通过建立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分析延长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C组和V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后三天内的腹胀程度存在组间差异(P<0.01);术后三天内排便次数无差异(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胃肠排气时间提前了8小时,住院时长缩短了1天。E组患者维持麻醉所用丙泊酚剂量低于C组和V组(P<0.05)。术后12h内,E组VAS评分显着低于C组(P<0.05),术后补救镇痛剂量也显着降低(P<0.01)。与C组相比,E组术中HR降低明显(P<0.05),MAP仅在麻醉诱导后1min低于C组(P<0.01)。血清TNF-α及DAO含量在不同时间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COX模型肯定了硬膜外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的作用。分析模型可得,手术时间、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前白蛋白水平为影响术后胃肠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硬膜外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增强患者术中镇静,并在术后12小时发挥了更好的镇痛作用。

萨普热·阿布都艾尼[3](2021)在《胃、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探讨患者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以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份期间接受胃癌根治术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符合纳入标准73例住院患者,其中行腔镜手术患者50例,行开放性手术患者23例。采用患者自评术后疼痛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V2.0)对患者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分析术后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术后疼痛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另外对开腹组和腔镜组患者进行对比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两种手术方式所导致的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服用镇痛药物后缓解情况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总计纳入73例接受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是术后第1天至术后3个月。1)术后第1、3、7、14、21天及1、2个月的术区中重度疼痛(VAS评分>3分)发生率依次为100%、94.6%、72.6%、45.2%、21.9%、5.5%、0%;2)通过单因素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自我健康评分、手术方式、术前存在的慢性疼痛、术前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是影响胃、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6.282,χ2=31.083,χ2=5.828,χ2=40.795,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术前存在的慢性疼痛,术前较高的焦虑症状是影响胃、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3.862、0.121、0.497,95%的可信区间:1.714~5.335、0.017~0.181、-3.247~0.683,P<0.05);4术后轻、中、重度疼痛对患者行走、睡眠、自我照顾、日常活动有影响(χ2=186.663、210.477、32.822、162.495,P<0.05);5)腔镜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开腹组提前,术后疼痛发生情况比开腹组低和用镇痛药后缓解程度比开腹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手术方式、术前疼痛、焦虑抑郁情绪、自我健康评分是胃肠外科手术出现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出现的轻度、中重度疼痛及运动诱发疼痛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影响;不同疼痛程度之间对HRQOL的影响有差异,随着疼痛程度的加重对HRQOL的影响呈增高趋势。腔镜手术具有首次下床时间早,术后恢复较快和疼痛程度比开腹手术低等优势。通过研究发现临床上应促进术后恢复,优化围手术期护理和术后康复;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的围手术期管理做法,并实现充分的镇痛,以加快恢复身体健康以及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

王姝玮,李懿,费敏,张虹,韩晓丹[4](2020)在《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影响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以及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8年7—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的患者354例,其中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152例(组1),单纯全身麻醉的患者85例(组2),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117例(组3),术后组1患者予以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2和组3患者予以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术后第1、2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判定疼痛程度,并随访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呕吐、瘙痒、低血压、头晕、停泵率等),比较采用不同麻醉镇痛方式的手术中急性疼痛的剧烈程度,并对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患者术后第1日疼痛程度(包括静息状态和疼痛状态)明显低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2日3组患者间疼痛程度未见明显差异。组1患者术后发生瘙痒的概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01),组1停泵率略高于另两组(P=0.019),余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头晕等)在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即使在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的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中,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以及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仍是控制术后急性疼痛效果最佳的麻醉镇痛方式,但其术后不良反应瘙痒的发生率较其他麻醉镇痛方式略有增高。

任益锋[5](2020)在《纳布啡和酮咯酸用于开腹结直肠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腹部开放性手术是最痛苦的手术类型之一,患者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发生率高达60~80%,术后3~6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亦达15~40%。在诸多导致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因素中,因手术操作造成皮肤及腹壁损伤所致的切口痛是开腹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术后患者的呼吸运动及日常活动等产生的皮肤牵拉刺激会进一步加重切口疼痛程度,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躁动、失眠等不适反应,甚至出现伤口撕裂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围术期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因此探寻有效的术后切口镇痛方式尤为重要。切口局部浸润(Local wound infiltration,LWI)是一种将局麻药和(或)其他药物注入切口部位的镇痛方式,阻断神经元膜钠通道,在产生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全身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LWI存在镇痛时间短、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尚有争议等不足,而安全有效的佐剂对于进一步提升LWI效果和研发长效局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和其他药物相比,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药理学特性均以镇痛为主。纳布啡和酮咯酸分别作为其代表性药物用于LWI对开腹结直肠这类大切口手术的术后急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是否能够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和安全性等方面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比较和评估纳布啡和酮咯酸作为LWI佐剂对开腹结直肠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胃肠功能恢复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效果。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择期行全麻下开腹结直肠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124例,男性58例,女性66例。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受试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C组,41例)、纳布啡+罗哌卡因(N组,42例)、酮咯酸+罗哌卡因组(T组,41例)。在缝皮结束前,由不参与本研究的同组外科医生行LWI(每侧切口按切口长度每1cm注射1ml药物)。三组患者术后均行自控静脉镇痛,当镇痛效果不满意时[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采用补救镇痛措施:肌肉注射5mg吗啡;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给予托烷司琼。观察并记录以下指标:(1)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2)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术后三天的补救镇痛率;(3)术后2h、4h、8h、12h、24h、48h和72h各时刻的静息和咳嗽时的NRS评分;(4)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情况;(5)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和住院时间;(6)影响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7)恶心呕吐、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研究结果与T组和N组相比,C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4h、8h、12h和24h的NRS评分(无论在静息状态还是咳嗽时)、术后第一天补救镇痛率、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CPSP)程度、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N组相比,T组仅在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程度和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其余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2h、48h和72h的NRS评分(无论在静息状态还是咳嗽时)以及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三组均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情况(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和伤口感染化脓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吸烟、未添加佐剂以及术后24h的NRS评分≥4分是开腹结直肠患者术后3个月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准确预测率93.3%,具有较高的敏感度(78.3%)和特异度(90.6%)。结论(1)在开腹结直肠手术中,酮咯酸和纳布啡作为LWI佐剂在延长镇痛时间、缓解术后24h急性疼痛程度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作用效果相当;(2)与无添加佐剂相比,加入酮咯酸或纳布啡均可降低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酮咯酸作为LWI佐剂对慢性疼痛的抑制效果可能更好,但这一结果需要被谨慎解释;(3)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佳、女性以及吸烟可能是开腹结直肠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开腹结直肠手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行LWI不会引起术后伤口感染。

孙鹏[6](2020)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年龄55-75岁,ASAⅠ-Ⅱ级,麻醉方法选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于全麻诱导前使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联合引导进行股神经阻滞,对照组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20ml,实验组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20ml+氢吗啡酮0.3mg,待患者皮肤感觉迟钝、关节运动迟缓行全身麻醉。全麻诱导药物:咪达唑仑3m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2-0.4ug/kg,诱导成功后置入喉罩,维持药物为舒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使PetCO2维持在35-50mmHg,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术后均不使用镇痛泵,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为氟比洛芬酯。记录患者手术持续时间(T0)、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和持续时间(T2)。记录入室静卧10分钟时(T3)、插入喉罩时(T4)、上止血带时(T5)、切皮时(T6)和松开止血带时(T7)平均动脉压、心率和BIS的变化数值。记录术后2h、6h、12h和24h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术后24内首次使用补救药物氟比洛芬酯时间(T8)、补药剂量和补药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感觉阻滞时间(T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持续时间(T2)实验组比对照组维持时间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2h、6h、12h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术后首次补药时间滞后于对照组,实验组补药剂量和次数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有3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30);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静息和功能状态下VAS评分,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镇痛效果满意。3.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陈涛[7](2021)在《异丙酚或七氟烷术中维持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加速康复外科是指在围术期应用一系列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减少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中远期转归的目的。本文比较了接受挥发性或静脉药物麻醉的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一系列快速康复和肿瘤预后指标。方法:将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基于异丙酚的全凭静脉麻醉或以七氟烷为主的吸入麻醉组。在全凭静脉麻醉组中,使用异丙酚4-12mg/(kg·h)维持麻醉。在吸入麻醉组中,使用1.0-1.5MAC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一系列临床快速康复指标;术前、停麻醉药即刻和术后24h血清MMP-9和IL-22的浓度;术前、术后24h、48h、72h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术后NRS评分、恶心呕吐、头晕、呼吸系统并发症、慢性疼痛和生存等情况。结果:异丙酚组的最低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七氟烷组(P<0.01)。七氟烷组的下床时间明显晚于异丙酚组(P<0.05)。七氟烷组术后24h的MMP-9浓度明显更高(P<0.01)。异丙酚组术后48h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显着低于七氟烷组(P<0.05)。两组术后NR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情况等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基于异丙酚的全凭静脉麻醉可提高术后的快速康复,并降低血清中肿瘤相关炎症因子的浓度。

韩芮[8](2020)在《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进行癌痛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13例,女性87例。将患者根据治疗药物进行分组,即阿片组和非阿片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评分,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体力状况评价,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进行评分,KPS评分采用百分评分制;于给药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影响患者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SPSS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49±1.12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32±0.58分,非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25±0.36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94±0.6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疼痛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阿片组的评分低于非阿片组,两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非阿片组患者无缓解4例,占5.56%,轻度缓解6例,占8.33%,中度缓解41例,占56.94%,明显缓解19例,占26.39%,完全缓解2例,占2.78%。有效缓解率为86.11%;阿片组患者无缓解0例,占0.00%,轻度缓解7例,占5.47%,中度缓解58例,占45.31%,明显缓解61例,占47.669%,完全缓解2例,占1.56%。有效缓解率为94.53%;两组患者有效缓解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调查研究,阿片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便秘116例,占90.63%,恶心、呕吐37例,占28.91%,嗜睡及过度镇静15例,占11.72%,尿潴留4例,占3.13%,呼吸抑制12例,占9.38%,药物依赖89例,占69.53%,瘙痒3例,占2.34:%。其中便秘发生率最多,药物依赖次之。非阿片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恶心46例,占63.87%,乏力52例,占72.22%,多汗12例,占16.67%,便秘13例,占18.05%,其中乏力发生率最高,发生恶心患者次之;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KPS评分为43.66±6.32,治疗后评分为65.26±5.6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42.97±6.28,治疗后53.50±7.2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KPS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KPS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3.23±6.35,治疗后评分为55.36±5.2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32.37±6.26,治疗后45.53±7.3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转移情况、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治疗前QOL、肿瘤分期、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等,首先采用Cox风险模型对多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在α=0.05水平上,经分析得出,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等在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经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纳入Cox风险模型,经分析,结果共6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入Cox模型,包括:淋巴结转移、QOL、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其中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的回归系数β均小于0,说明当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等情况较低时,患者的疼痛情况也会相应减轻。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的回归系数β均大于0,说明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严重时,患者的疼痛增加。由生存表和生存曲线图可知,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 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在患者镇痛、缓解率等方面均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并且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KPS评分方面也优于非阿片组。但是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大,因此在对癌痛进行治疗时,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此外,转移情况、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引起癌痛的单因素,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史会建[9](2019)在《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世界的发病有地域性特点,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手术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不同,手术通过胸、腹切口或联合进行的,是一个复杂的切除和重建手术,对整个手术团队的配合要求很高,对患者机体的术后生理干扰很大。尽管现在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其他非心脏手术相比,食管癌手术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近十年来,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得到了最广泛的发展,在普通外科疾病、特别是结直肠手术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ERAS理念在胸科手术中早有应用,大多数文献报道主要集中于肺部手术;由于食管癌手术的复杂性和极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食管癌发病率在各个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因此关于食管癌的ERAS应用研究文献很少。目前在该领域关于食管手术中ERAS应用的经验有限,采用的快速康复措施不尽相同,仍存在争议。麻醉方法及技术是在快速康复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模式镇痛是快速康复的限速因素。预防性镇痛是多模式镇痛有效的一部分,食管癌手术ERAS研究中,硬膜外麻醉被认为是围术期镇痛的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硬膜外麻醉本身的局限性及微创食管癌手术的普及和推广,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因此进一步寻求有效、安全、操作简单的区域阻滞方法是当今食管癌手术多模式镇痛研究的热点。ERAS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探索寻求最佳模式是当前研究的方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围术期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实施后的术后康复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新的措施的临床应用,探讨适合于食管癌手术的合理的ERAS方案。第一部分 一项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食管癌手术患者应用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后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组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择期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的患者接受了围术期多模式快速康复治疗,设为快速康复组(ERAS组);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实施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行传统治疗,设为传统管理组(T组)。两组患者均来自该同一食管外科组,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护士在内的医护人员均无人员变动。通过联众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和Docare手术麻醉系统回顾性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相关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麻醉后复苏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情况等信息;将两者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快速康复组(ERAS组)155例、传统管理组(T组)163例纳入统计分析。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比、吸烟史、术前合并疾病、Hgb、白蛋白及ASA分级比较无差异(P>0.05)。2.手术情况和传统管理组相比,快速康复组更多的采用了胸腔镜的手术方式(34/155,21.9%)。3.术后苏醒情况ERAS组术后拔管时间(min)(36.4±5.2)明显短于T组(45.0±4.9)(尸<0.001)。拔管后 PACU 复苏时间 T组长于 ERAS 组(99.85±12.4 比 87.14±11.26),差异显着(P<0.001)。ERAS组有16例发生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3%,明显少于T组46例28.2%,(P<001)。寒颤发生率ERAS组(9.7%)明显少于T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肺炎的发生率最高(ERAS组,18.1%;T组为,23.9%,P=0.200);肺不张(7.7%比 14.7%,P=0.170)、呼吸窘迫((2.6%比 1.8%,P=0.946)及气胸(1.3%比1.8%,P=0.692)等的发生率均无差异,但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 ERAS 组(29.7%,46/155)明显低于 T 组(42.3%,69/163)(P=0.0 1 9),差异有显着性。心脏相关并发症ERAS组14.2%,T组12.3%,两组间差别无显着性(P=0.613),其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例(5.8%),4例(2.5%),P=0.131,两组差异无显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3例(8.4%),16例(9.8%),P=0.658。两组术后谵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传统管理组有1例发生了肺栓塞,一例其发生了右头静脉血栓,ERAS组无静脉血栓发生。5.术后康复情况传统管理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3天)明显长于ERAS组中位数(12天),P<0.05。6.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组(OR=1.739;95%CI=1.094,2.766;P=0.019)、年龄(OR=1.028;95%CI=1.000,1.056;P=0.046)、抽烟史(OR=6.122;95%CI=3.704,10.117;P<0.001)、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5.897;95%CI=3.447,10.086;P<0.001)、糖尿病(OR=3.119;95%CI=1.365,7.128;尸=0.007)、术前白蛋白(OR=1.015;95%CI=1.001,1.030;P=0.036)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RAS组与较少的肺部并发症(OR=1.991;95%CI=1.147、3.459;P=0.014)相关;抽烟史(OR=6.561;95%CI=3.761、11.447;P<0.001)和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6.259;95%CI=3.430、11.423;P<0.001)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7.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分组(OR=1.787;95%CI=1.146、2.788;P=0.010)、年龄(OR=1.027;95%CI=1.001、1.053;P=0.045)、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1.667;95%CI=1.008、2.758;P=0.046)、冠心病(OR=1.906;95%CI = 1.007、3.608;P=0.047)、手术方式(OR=4.922;95%CI=2.219、10.921;P<<0.001)是影响术后住院天数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RAS 组与较短的术后住院天数(OR=1.627;95%CI=1.006、2.632;P=0.047)相关;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1.587;95%CI=0.931、2.707;P=0.090)、冠心病(OR=2.151;95%CI=1.105、4.1489;尸<0.001)、手术方式(OR=5.308;95%CI=2.352、11.976;P<0.001)是术后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学科联合实施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可改善麻醉苏醒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抽烟史和术前并存肺部疾病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并存肺部疾病、冠心病、手术方式与较长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关。第二部分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康复的影响目的:评估单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和近期康复效果。方法:择期实行经胸部单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ASA I~Ⅲ级的患者90例,根据是否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和对照组(Control,CON)。ESPB组共40例完成试验;CON组43例完成试验。ESPB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前T5横突水平行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对照组单纯全麻。记录拔管清醒后(Oh)、出PACU时(1h)、术后4h、8h、12h、24h、36h、48h的静息痛与咳嗽痛NRS评分;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1h、24、48h的累积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复苏时间、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术前术后IL-6、TNF-α的水平变化;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及术后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康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教育程度、术前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麻醉时间无差别,P>0.05。2.与对照组相比,ESPB组术后拔管时间、PACU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ESP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3.术后0h-24h,ESPB组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两组间术后24-48h各时点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h内、1-24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及术后舒芬太尼累积总用量,ESPB组显着低于CON组(P<0.001)。两组术后24-48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260)。5.组内比较,与术前(T0)相比,两组患者IL-6、TNF-α浓度T1、T2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T1和T2时间点血清IL-6、TNF-α浓度ESP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ON组(P<0.05)。6.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的术后住院中位数时间均为12天(P=0.098),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经胸部单切口食管癌手术术前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可以加快术后患者苏醒,减轻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术中及复苏期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安全的用于食管癌切除术。

杨丽华[10](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二、影响小儿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小儿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1.1 ERAS定义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1.2.1 术前宣教
        1.2.2 术前戒烟、戒酒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1.2.4 预康复
        1.2.5 术前营养支持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1.2.7 术前禁食禁饮
        1.2.8 术前肠道准备
        1.2.9 术前麻醉用药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1.3.4 炎症管理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1.3.6 脑保护策略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1.3.8术中体温管理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1.3.1 2 腹腔引流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1.5.1 术后疼痛管理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1.5.3 术后饮食
        1.5.4 术后贫血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1.5.6 出院基本标准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2.1 术前宣教
    2.2 多学科评估
    2.3 专科评估
    2.4 手术规划
    2.5 控制术中出血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2.7 控制手术时间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2.1 5 引流管管理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17出院标准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3.3 预康复
    3.4 术前胆管引流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3.6 术前肠道准备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3.9 术中液体治疗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4.1 术前宣教
    4.2 预康复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4.5.3 内环境的管理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4.6 手术方式
        4.6.1 腹腔镜手术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4.1 5 出院标准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5.1 术前宣教
    5.2 预康复
        5.2.1 术前风险评估
        5.2.2 预康复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5.3 术前肠道准备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5.5 麻醉前用药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5.8 PONV的防治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5.9.1 腹腔镜技术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5.9.5 转流性造口
    5.1 0 鼻胃管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5.1 4 导尿管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5.17术后镇痛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5.17.3外周神经阻滞
        5.17.4镇痛辅助用药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2)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1.1.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生机制
        1.1.2 术后胃肠功能与胸段硬膜外阻滞
        1.1.3 术后胃肠功能与右美托咪定
    1.2 右美托咪定作为硬膜外佐剂的应用
    1.3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药物
    2.4 研究方法
        2.4.1 围术期管理
        2.4.2 手术方式
        2.4.3 麻醉及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5.1 基线数据
        2.5.2 术中 HR 和 MAP
        2.5.3 术后镇痛
        2.5.4 术后胃肠功能
        2.5.5 术后并发症
        2.5.6 TNF-α和DAO的浓度
        2.5.7 COX模型的建立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试验流程图
    3.2 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
        3.2.1 患者基线数据及手术特征的比较
        3.2.2 丙泊酚用量的比较
    3.3 术中 HR、MAP 的变化
    3.4 术后镇痛情况
    3.5 术后胃肠功能
    3.6 术后并发症
    3.7 血清样本的比较
    3.8 胃肠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肠术后功能评估和胃肠功能障碍预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缩略表
附录

(3)胃、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一般特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患者术后疼痛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V2.0)
        2.1 术前评估
        2.2 术后随访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术后急、慢性疼痛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影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5)纳布啡和酮咯酸用于开腹结直肠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终止研究指标
        1.1.4 试验分组
        1.1.5 试验仪器设备
        1.1.6 试验药品
        1.1.7 盲法及分配隐藏
    1.2 麻醉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1.2.2 麻醉诱导
        1.2.3 麻醉维持
        1.2.4 麻醉苏醒
    1.3 术后镇痛方案
        1.3.1 切口浸润镇痛
        1.3.2 自控静脉镇痛
        1.3.3 补救镇痛
    1.4 观察指标
        1.4.1 一般资料情况
        1.4.2 主要指标
        1.4.3 次要指标
        1.4.4 探索性指标
        1.4.5 不良反应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1.5.1 样本量计算
        1.5.2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招募结果
    2.2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3 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术后3天补救镇痛率
    2.4 术后不同时刻的静息和咳嗽时的NRS评分
    2.5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2.6 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情况
    2.7 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2.8 安全性评价结果
        2.8.1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2.8.2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3 讨论
    3.1 药物类型及剂量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的讨论
        3.2.1 基线特征分析
        3.2.2 急性疼痛相关结果分析
        3.2.3 胃肠功能相关结果分析
        3.2.4 慢性疼痛相关结果分析
        3.2.5 慢性疼痛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3.2.6 安全性分析
        3.2.7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持续切口局部浸润在术后急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总体设计
    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1 分组情况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排除临床干扰因素
    3 试验药品和设备
        3.1 试验主要药品试剂
        3.2 试验主要设备
    4 研究方案
        4.1 麻醉方法
        4.1.1 术前访视
        4.1.2 术前准备及麻醉实施
        4.2 观察对应指标、记录相关数据
        4.2.1 视觉模拟评分法
        4.2.2 术后根据设计的观察指标,分别记录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比较
    4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药物(氟比洛芬酯)时间及药物总量比较
    6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异丙酚或七氟烷术中维持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病例标准
    2.2 检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2.1 检测仪器设备
        2.2.2 药物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麻醉方法
        2.3.3 观察指标
        2.3.4 ELISA法检测血清IL-22和MMP-9 浓度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流程图
    3.2 一般资料
    3.3 术中情况
    3.4 NRS评分
    3.5 ERAS临床应用评价指标
    3.6 血清IL-22 和MMP-9 含量
    3.7 NLR和 PLR比值
    3.8 不良反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及围术期镇痛技术对肿瘤患者的预后作用
    参考文献

(8)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一项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康复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10)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影响小儿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D]. 张雪逸. 兰州大学, 2021(12)
  • [3]胃、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D]. 萨普热·阿布都艾尼.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单孔胸腔镜辅助肺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影响的临床分析[J]. 王姝玮,李懿,费敏,张虹,韩晓丹.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05)
  • [5]纳布啡和酮咯酸用于开腹结直肠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D]. 任益锋. 河南大学, 2020(02)
  • [6]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D]. 孙鹏. 青岛大学, 2020(01)
  • [7]异丙酚或七氟烷术中维持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D]. 陈涛. 南昌大学, 2021(01)
  • [8]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韩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史会建. 山东大学, 2019(02)
  • [10]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儿童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吗啡用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