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

美学——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审美——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朱鸿亮[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余金金[3](2021)在《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公益广告凭借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在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培养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公益广告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公益广告的大众传播载体作用尤为重视,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浅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对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不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还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证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剖析当前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以及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公益广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以及艺术审美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益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部分分析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等。其成因有,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第四部分提出了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即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李亚妮[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文艺育德即文艺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施以影响的理论或实践活动。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育德功能具体表现为文艺的认识功能、调适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娱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工作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育德思想、中国古代的文艺育德思想以及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多次论述了文艺育德的地位、功能、原则、内容、路径和主体等相关理论,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文艺育德理论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体系,也为党开展文艺育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工作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党围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开展文艺育德实践活动;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围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开展文艺育德实践活动;十六大后,党的文艺育德工作围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目标,开展文艺育德实践活动;十八大以来,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开展文艺育德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艺育德理论与实践的艰辛探索,为新时代党开展文艺育德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文艺育德的首要条件,二是把握文艺育德的原则是实现文艺育德的基本遵循,三是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实现文艺育德的关键所在,四是增强文艺作品的观赏性是实现文艺育德的重要途径,五是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是实现文艺育德的人才保障。

涂丹丹[5](2021)在《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系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目的在于改造国人精神世界。而改造国人精神世界,如鲁迅所说,首推文艺。抗战剧是新时代面向不特定多数人进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以再现抗战历史事件为背景依据,以叙述抗战故事为主要内容,以弘扬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旋律,以实施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深受大众的喜爱与认可。本文共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对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研究论述。第一部分是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观点;抗战剧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抗战剧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和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的基本类型及个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二部分是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共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论述了诸如典型教育法、叙事教育法、以情感人法、艺术渲染法等运用比较广泛的共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抗战剧创作者巧妙的运用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弘扬了爱国精神与民族大义,彰显了时代精神,表现出革命英雄铸就的平凡而崇高的抗战精神。帮助观众了解抗战历史、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三部分是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的积极影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的影响情况进行实证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加强大众对抗战历史、抗战英雄、抗战群众的社会认知;二是有助于大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家国观念、政治认同等价值观念;三是有助于引导大众同心同力抵御外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倾向。第四部分是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一方面对创新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要贴近教育对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历史与艺术创新结合;要借鉴他山之玉,激发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对提高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的启示:要顺应时代需求,构建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舆情研判能力;要突出教育主题,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理论“灌输”。抗战剧肩负着凝聚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抗战剧创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创新更多有利的抗战剧大众政治教育方法,推进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

钟帅[6](2021)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征程中铸就的一种先进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先进文化塑造个人和引领社会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以下四章展开论述:论文第一章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作出分析,并确定下文的思考均以狭义概念为基础展开。其次,探讨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根据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结构”学说,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阐释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别为:物质承载价值、精神涵育价值和制度保障价值。论文第二章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呈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价值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物质层面,红色物质文化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提供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体验性和真实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审美价值导向;精神层面,红色精神文化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鼓足底气,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依托,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制度层面,红色制度文化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供治理价值,为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提供有力抓手,为新时代强军兴军提供坚强保证。论文第三章为“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契机与挑战”。主要契机包括:党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加强、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新要求以及科技创新打造文化传播新平台等。主要挑战涉及:人们在红色文化传承问题上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多元文化思潮对红色文化教育带来冲击以及红色文化教育面临时代转场等。论文第四章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首先,在开发和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中,加强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实体化相得益彰、推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其次,加强和推进红色精神教育。明确目标、创新方法并拓展途径。最后,继承和发展红色制度文化传统。一方面,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以红色制度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王光荣[7](2020)在《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家形象的亲和力等传递与表达出来的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都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创新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乎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机遇和软实力发展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全球交往中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安全的关系,汲取他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经验,进而开拓国家软实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双向建构。论文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依循理论前提、历史溯源、现实检视、方向瞻望与实现路径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第一章廓清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理论,旨在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着眼于元理论建构,阐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内涵、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确立彰显本土特质与时代特征的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分析框架;拓展研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中,探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丰富思想资源;阐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大综合国力、强化国家向心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回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程与经验,以期为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历史启发。回顾总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全面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凝练概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经验,具体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坚持面向世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第三章分析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意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针对性。立足国际竞争新态势,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重要机遇,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保证。与此同时,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需要,理性审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境遇,客观面对目前仍然存在的与国家经济影响力不相称、与文明古国的地位不匹配、与国家的奋斗目标不适应等瓶颈问题。第四章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探寻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策略。立足国情,明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即文化生产要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传承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传播要把握好官方与民间的关系、文化安全要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面向世界,批判借鉴其他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推动实现他者经验的本土转化;面向未来,不断拓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包括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体制机制的活力。第五章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阐明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着眼于目标一致性、内容同构性、功能同向性等逻辑关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基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从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推进队伍建设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了阐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学科理念、拓展研究视域、开掘文化资源,在自身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郁有凯[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视觉被看作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家看来,眼睛比耳朵可靠,视觉享有至高地位。巴拉兹认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是电影的诞生,认为印刷文化越来越让位于视觉文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也指出了电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变革。电影的出现说明了人类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语言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图像把握世界成为可能。海德格尔也认为事物以图像形式呈现,并通过图像确证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居伊·德波所述的景观社会,认为景观社会背后并非是形象的一般性积累,而是形象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借用德波的观点,将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则从技术性角度和经济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如何统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当今视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化视觉传播手段的革新,形形色色的视觉传播内容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日渐兴盛,且正在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既可以是文化性的、经济性的,也可以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由此,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形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的、具象的、生动的和隐性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内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难以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和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理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当前视觉传播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根本需要。本文以“有效性”为着眼点,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总是通过满足自身需要加以驱动的,满足需要的尺度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效用尺度,效用尺度下的人类实践活动总是通过满足某种需要和目的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特性,即有效性。作为一种客观性的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探讨,必然要落脚到其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目的的有效性上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遵循了“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研究思路,其中,“两个基本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价值关系;“一个核心”是指对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研究论域的分析。在这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探讨它的基本问题,确定它的研究论域,分析它的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的逻辑演绎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具体看,全文共包括导论和一至六章的内容。导论部分是对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努力方向的论述,其中核心创新点在于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对其研究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创新、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并对不同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三种价值关系,并对三种价值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而第一章至第六章正文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和观点:第一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涵、类型、特征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从而准确认识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概念、研究论域和思想基础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域,包括要素及其过程、规律和策略三个层面,从而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点”。第二部分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和现实困境进行了论证。一方面从历史实践、历史影响两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进行了历史考察,这一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革命、战争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影响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另一方面则从不良视觉信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图像化思维方式对意义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在难题三个层面依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从“有效性”出发,将其作为逻辑起点,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内在规定,即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进行审视。进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三类价值关系和不同价值关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点”。其中三类价值关系分别是教育价值关系、信息价值关系和发展价值关系,判定标准分别是符合教育者的价值预设、符合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不同论域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讨论,构成了全文内容的核心部分,即“一个核心”。其中,第四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一般过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编码过程有效性、解码过程有效性和反馈过程有效性,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具体要素以及要素间的作用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第五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第六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有效编码策略、有效解码策略和有效反馈策略,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有效性实现的具体策略。从理论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将有效性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不予分析就加以使用,而应该从对有效性的剖析中,从理论层面探讨条件(具体要素及其作用过程)、规律(客观规律)、方法(实现策略)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是一个有深度的研究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而非泛泛而谈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艺[9](2020)在《抗战题材历史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择点,对中国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优秀的抗战剧承载了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政治功能,既适应了国家宏观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可以深化国民对抗战历史的记忆,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近年来,抗战剧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许多抗战剧在观众中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然而,在抗战剧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部分抗战剧中,导致一部分抗战剧的质量大大降低。此类抗战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抗日神剧”,抗日神剧对抗战史娱乐化、游戏化,调侃甚至亵渎革命英雄人物,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历史学、政治学、影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抗战剧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论述。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阐述抗战剧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分析抗战剧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危害。第二章,先论述抗战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和危害,分析其危害的严重性;再论述抗战剧中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围绕国家战略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重点剖析。第三章,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提出应对抗战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以期推动今后抗战剧的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统一,发挥其积极作用,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上为本文所要完成的目标和拟解决的有关问题的概述,最终提出的应对策略也是建立在对抗战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详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认为了解并应对抗战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刻不容缓、意义重大。辨清抗战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建构同一的社会认同体系,促使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不断深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筑牢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审美——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美——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3)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1.公益广告的概念
        2.公益广告的特点
    (二)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1.内容的相通性
        2.目的的一致性
        3.作用的互补性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列宁灌输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4.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1.舆论导向功能
        2.文化传播功能
        3.精神激励功能
        4.艺术审美功能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1.有利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2.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1.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
        2.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
        3.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
        4.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1.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
        2.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
        3.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
        4.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四、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
        1.把握公益广告的传播时机
        2.整合公益广告的媒介资源
        3.借助名人效应传播价值观念
    (二)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
        1.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2.利用先进的时代文化元素
        3.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元素
    (三)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
        1.明确公益广告的受众需求
        2.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
        3.培养专业的公益广告创作人才
    (四)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1.深化公益广告的主题
        2.选择恰当的诉求方式
        3.强化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案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文艺育德概述
    (一)文艺育德概念
    (二)文艺育德功能
    (三)文艺育德的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艺育德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文艺育德地位的理论
    (二)关于文艺育德功能的理论
    (三)关于文艺育德原则的理论
    (四)关于文艺育德内容的理论
    (五)关于文艺育德路径的理论
    (六)关于文艺育德主体的理论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的实践历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文艺育德实践
    (二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文艺育德实践
    (三)十六大后党的文艺育德实践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文艺育德实践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文艺育德的首要条件
    (二)把握文艺育德的原则是实现文艺育德的基本遵循
    (三)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实现文艺育德的关键所在
    (四 )增强文艺的观赏性是实现文艺育德的重要途径
    (五)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是实现文艺育德的人才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观点
        2.1.1 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功能
        2.1.2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导向与原则
    2.2 抗战剧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点
        2.2.1 抗战剧的内涵及特点
        2.2.2 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2.3 抗战剧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2.3.1 抗战剧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2.3.2 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抗战剧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
        2.3.3 抗战剧社会价值实现状况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密切相关
        2.3.4 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觉需要实践与理论研究
    2.4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类型及其个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4.1 根据抗战行为主体分类及其个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4.2 根据抗战行为方式分类及其个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共性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1 典型教育法
        3.1.1 典型英雄不变法
        3.1.2 典型人物成长法
        3.1.3 反面典型转化法
    3.2 叙事教育法
        3.2.1 人民中心叙事法
        3.2.2 氛围营造叙事法
        3.2.3 角度转换叙事法
    3.3 以情感人法
        3.3.1 情节感人法
        3.3.2 场景感人法
        3.3.3 声效感人法
    3.4 艺术渲染法
        3.4.1 人物渲染法
        3.4.2 场景渲染法
        3.4.3 情节渲染法
4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的积极影响
    4.1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历史认知的积极影响
        4.1.1 有助于大众认识抗战历史
        4.1.2 有助于大众认识抗战英雄
        4.1.3 有助于大众认识抗战群众
    4.2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4.2.1 有助于坚定大众的理想信念
        4.2.2 有助于厚植大众的家国观念
        4.2.3 有助于提升大众的政治认同
    4.3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行为倾向的积极影响
        4.3.1 有助于激励大众同心同力抵御外敌
        4.3.2 有助于培育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5.1 对创新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5.1.1 贴近教育对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1.2 坚守真实性原则,历史与艺术创新结合
        5.1.3 借鉴他山之石,激发艺术魅力
    5.2 对提高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修养的启示
        5.2.1 顺应时代需求,构建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5.2.2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舆情研判能力
        5.2.3 突出教育主题,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理论“灌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众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B: 本文所涉主要抗战剧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红色文化概念
        (二)红色文化内涵
        (三)红色文化外延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物质承载价值
        (二)精神涵育价值
        (三)制度保障价值
第二章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呈现
    一、红色物质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提供支持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体验性和真实感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审美价值导向
    二、红色精神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鼓足底气
        (二)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依托
        (三)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三、红色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供治理价值
        (二)为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提供有力抓手
        (三)为新时代强军兴军提供坚强保证
第三章 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契机与挑战
    一、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契机
        (一)党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加强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新要求
        (三)科技创新打造文化传播新平台
    二、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面临的挑战
        (一)人们在红色文化传承问题上存在一定认识误区
        (二)多元文化思潮对红色文化教育带来冲击
        (三)现代科技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一、开发和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
        (一)加强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促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实体化相得益彰
        (三)推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
    二、加强和推进红色精神文化教育
        (一)明确红色精神文化教育目标
        (二)创新红色精神文化教育方法
        (三)拓展红色精神文化教育途径
    三、继承和发展红色制度文化传统
        (一)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
        (二)以红色制度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资源
        (五)西方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资源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强化国家向心力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 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建设时期
        (二)文化软实力的改革振兴时期
        (三)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发展时期
    二、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成就
        (一)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
        (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日益发展
        (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五)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
        (四)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五)坚持面向世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第三章 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机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
        (三)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保证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严峻挑战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经济影响力不相称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明古国的地位不匹配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的奋斗目标不适应
第四章 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策略
    一、立足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把握的重要关系
        (一)文化生产: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文化传承: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文化传播:把握好官方与民间的关系
        (四)文化安全: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二、借鉴世界,汲取他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益经验
        (一)美国:面向全球,提升文化世界影响
        (二)日本:固本开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三)印度:发扬特色,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
        (四)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路径给中国的启示
    三、面向未来,不断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三)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五)提升文化体制机制的活力
第五章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
        (一)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内容上的同构性
        (三)功能上的同向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一)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健康发展
        (二)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队伍建设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和意义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一) 创新之处
        (二) 努力方向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
        (一) 概念阐释
        (二) 研究论域
        (三) 思想借鉴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
        (一) 历史实践
        (二) 历史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一) 外在困境
        (二) 内在难题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内在规定
    一、内在规定: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审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特定价值关系
        (一) 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价值关系”
        (二) 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价值关系”
        (三) 以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进程为主体的“发展价值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 从“教育价值关系”看要符合教育者价值预设
        (二) 从“信息价值关系”看要符合受教育者合理需求
        (三) 从“发展价值关系”看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
第四章 具体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要素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编码者的有效性
        (二) 编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解码者的有效性
        (二) 解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进程的有效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三) 具体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第五章 本质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教育适应规律
        (二) 内容生产规律
        (三) 隐性渗透规律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注意凝聚规律
        (二) 心理接受规律
        (三) 行为准备规律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知行统一规律
        (二) 适应超越规律
        (三) 现实比照规律
        (四) 协调控制规律
第六章 方法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资源开发
        (二) 创新内容设计
        (三) 注重话语转换
        (四) 运用修辞策略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丰富受教育者知识储备
        (二) 积淀受教育者视觉图式
        (三) 提升受教育者批判能力
        (四) 强化受教育者审美意识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行为结果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目标
        (二) 加强需要变化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内容
        (三) 加强评价情况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过程
        (四) 加强衍生行为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抗战题材历史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难点、可行性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可行性分析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抗战题材历史剧与历史虚无主义概述
    第一节 抗战题材历史剧的内涵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一、抗战题材历史剧概述
        二、抗战题材历史剧的意识形态属性
        三、抗战题材历史剧的意识形态功能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第三章 抗战题材历史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抗战题材历史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宏大叙事走向戏说:创伤革命历史记忆
        二、简单化代替辩证法: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悖离
        三、以“恶搞”消解“崇高”:模糊观众理性与逻辑底线
        四、脸谱化取代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建构脱离历史语境
    第二节 抗战题材历史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一、歪曲党史,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扭曲价值取向,煽动狭隘民族主义
        三、误读严肃的抗战史实,诱发艺术功能观的变形
        四、从虚无“历史”到虚无“价值”,滋长去意识形态化、非理性化情绪
    第三节 抗战题材历史剧中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消费欲望的勃兴:民族主义“商业化”
        二、意识形态干预:抗战剧市场准入制较为宽松
        三、迎合娱乐文化:媚俗主义至上
        四、华夏文化自我中心意识:英雄崇拜的“欲望代偿”
第四章 应对抗战题材历史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第一节 立破并举,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深化党史研究,尊重客观抗战史实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文艺作品创作
    第二节 拓宽渠道,改进创作和传播手段
        一、注重人文关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
        二、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弘扬主旋律
        三、运用数字特技,拓宽新媒体传播途径
    第三节 注重传播治理,以阵地管理和舆论引领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一、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二、培育健康的影视生态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四、审美——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余金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育德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亚妮. 延安大学, 2021(12)
  • [5]十八大以来优秀抗战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涂丹丹.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钟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D]. 王光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D]. 郁有凯. 山东大学, 2020(08)
  • [9]抗战题材历史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王艺. 江苏大学, 2020(05)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美学——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有效手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