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

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

一、用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论文文献综述)

宋江琴[1](2021)在《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以15个矮杆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17个万寿菊杂交亲本(含部分矮杆两用系)和15个万寿菊杂交一代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和形态标记探讨矮杆两用系之间和杂交一代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对矮杆两用系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杂交一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为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矮杆两用系和杂交一代,利用两用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花前期和群体花朵开放时间将15个矮杆两用系分为早花型长花期品系(C-4,C-10),中花型长花期品系(C-3,C-5,C-8,C-9)中花型中长花期品系(C-20),晚花型中长花期品系(D-1,D-3,C-6,C-12),晚花型短花期品系(C-1,C-7,C-14),晚花型长花期品系(C-11)。通过比较形态学指标发现,15个两用系在形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花径和株高上。在数量性状中,有5对性状(株高与一级分枝数,株高与花朵数,冠幅与一级分枝数、株高与冠幅,冠幅与花朵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在质量性状中,有6对性状(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花瓣类型,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舌状小花轮数,舌状小花轮数与花瓣类型、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小花类型,花瓣类型与小花类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过15个矮型两用系的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可以分为3大类,并筛选了整体表型性状优良的矮杆两用系3个,即C-9,C-14和C-12。上述分析为矮杆两用系选育、评价和了解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2.从48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出清晰条带的多态性引物。引物扩增多态性比率为95%,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45个。Shannon信息指数0.5834,多态信息含量为0.304,所选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能够满足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此外,利用SSR标记构建了15份矮杆两用系的分子指纹图谱,为15个矮杆两用系的鉴定与利用提供了依据。3.15个杂交一代在形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株高和冠幅上。聚类分析将15份万寿菊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不同类别的万寿菊,其分类的依据主要体现在株高的差异上。15个杂交一代具有不同程度的综合超亲优势和综合中亲优势,对于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较高的杂交一代(如组合5,组合18),后期可重点关注并加以应用。4.15个杂交一代群体遗传距离为0.0645-0.7332,平均遗传距离为0.402,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杂交一代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Popgene群体间聚类结果显示,杂交一代更倾向于父系遗传。通过F统计量分析可知,Fst平均值为0.0519,表明万寿菊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94.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小。

梅洪娟,马瑞君,庄东红[2](2014)在《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指纹"的概念在诸多领域的引入,涌现出多种指纹图谱技术。将指纹图谱区分为以生物大分子作为检测对象的生物指纹图谱和以植物中提取的化学成分为检测对象的化学指纹图谱。并对不同的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应用范围和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不同的指纹图谱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孙宁[3](2011)在《黄河流域棉花区试优良品种指纹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在我国棉花优良品种的选育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多年多点试验鉴定优良棉花品种,为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以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优良品种为实验材料,初步构建了这些品种的指纹图谱,为棉花品种真伪的鉴别提供了良好的方法,保护了育种家的品种知识产权,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发展把好源头。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30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9对差异明显、带型清晰、易于辨认的SSR多态性核心引物,用于以后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2.从109对SSR核心引物中挑选了22对引物构建了2009年度参加黄河流域国家棉花区试的57份参试品种的指纹图谱,其中有18对引物是某个或某几个区试品种的特异性引物。利用类平均法(UPGMA)聚类将57份参试品种分成3个类群,聚类分析表明同一地区和同一单位育成的品种在不同程度上聚在一类,说明它们的遗传关系较近。3.筛选出12对差异明显、带型清晰、易于辨认的多态性AFLP核心引物,用于以后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4.从12对AFLP核心引物中挑选了2对引物构建了2009和2010年度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B组常规棉、C组杂交棉共31份品种的指纹图谱。利用类平均法(UPGMA)聚类将31份参试品种分成9个类群,聚类分析表明同一地区育成的品种优先聚在一类,说明它们的遗传关系较近;常规棉与常规棉之间、杂交棉与杂交棉之间大多不同程度的优先聚集在一起。5.构建棉花品种的指纹图谱,应以SSR分子标记为主要方法,AFLP分子标记为辅助方法。

冷益丰[4](2011)在《西南地区玉米骨干自交系08-641种子休眠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Zea mays L.)为禾本科异花授粉植物,是世界农业生产上的三大农作物之一,而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在西南玉米生产中,由于多雨寡照的特殊自然气候,部分地区的玉米穗发芽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玉米品系进行改良,这当中寻找好的抗穗发芽材料是关键。在前人对玉米穗发芽的研究中发现,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良自交系R08(08-641)具有较强的休眠性,但是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因此,为研究R08的休眠特性,本文首先对R08和不同玉米自交系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了R08和其他不同休眠性玉米自交系鲜种子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α-淀粉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ZT、GA3、IAA、ABA对种子休眠性及发芽率的影响;我们解剖观察了休眠状态下R08种子胚的发育情况,同时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R08种子休眠破除过程的蛋白质变化。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玉米自交系种子休眠性鉴定结果表明,R08具有极强的休眠特性。28个玉米自交系鲜种子的发芽率从0到100%不等。我们根据各玉米自交系种子休眠性的强弱,将28个玉米自交系分为五类,其中极强休眠玉米自交系3个,较强休眠玉米自交系6个,中等休眠玉米自交系1个,较弱休眠玉米自交系9个,无休眠玉米自交系9个。2、种子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休眠状态下的玉米自交系R08种子具有发育完整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种胚结构,其休眠不是由于种胚发育不完全引起的。3、不同休眠性玉米自交系种子中a-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R08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较休眠性弱的玉米自交系高,这可能是休眠种子中的a-淀粉酶发挥作用迟于正常种子;无休眠玉米自交系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休眠玉米自交系高,这其中以自交系9LY05028表现最为突出;同时R08种子中的淀粉含量高于其他自交系。这可能是由于无休眠种子中代谢活动旺盛,收获前已完成为萌发做准备的相关物质代谢,而休眠的种子中还没开始或者即将进行类似的生理代谢活动。4、不同休眠性玉米自交系种子内源激素ZT、GA3、IAA、ABA含量水平分析结果表明,R08种子中的ZT及GA3含量明显低于其他自交系,根据前人对这两种激素的研究结论,推测可能正是由于R08种子中较低的ZT及GA3含量导致部分ZT及GA3参与调控的部分生理活动无法进行,从而阻碍了种子中与萌发有关的正常物质代谢;无休眠自交系9LY05028种子中IAA及ABA含量高于其他自交系;同时我们还发现自交系9LY05028和A318种子中都具有相当高的ABA和ZT水平,但它们的种子休眠性弱甚至不休眠,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分裂素在对ABA引起的休眠中起到了“解抑作用”,使得种子丧失了休眠性。5、R08种子休眠破除前后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干燥破除休眠过程中蛋白质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R08种子后熟10d的差异蛋白质23个,其中新增诱导表达蛋白质8个,缺失表达蛋白质7个,上调表达蛋白质4个,下调表达蛋白质4个;后熟15d的差异蛋白质9个,其中新增诱导表达蛋白质1个,缺失表达蛋白质2个,上调表达蛋白质5个,下调表达蛋白质1个。在经质谱鉴定的18个蛋白质中,有6个为贮藏物蛋白质,3个为参与物质代谢蛋白质,2个蛋白质参与蛋白质结构及细胞功能调控,1个蛋白质参与光合作用,6个蛋白质功能未知。种子休眠破除过程中的蛋白质的变化说明种子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动,深入研究这些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玉米种子休眠问题。综上所述,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R08具有极强的种子休眠性,休眠状态下R08种子的相关物质代谢迟于无休卢种子,种子内GA3含量显着低于无休眠种子,同时特定蛋白质的表达量不足或过量表达也限制了R08种子的正常萌发。本研究通过对R08种子休眠特性的鉴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休眠机理奠定了基础。

袁广胜[5](2011)在《玉米抗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文中提出玉米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各种病害的发生限制了玉米产量,造成大量减产。玉米穗粒腐病(Maize Ear Rot)就是其中的一种,该真菌病害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引起,特别是在我国高温高湿的西南地区该病害流行甚广,危害玉米的生产。因此,积极寻找抗玉米穗粒腐病的相关基因并探知其功能,不仅对培育广谱、高效、稳定、持久抗病性品种,而且对玉米穗粒腐病的抗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抗玉米穗粒腐病的玉米自交系Bt-1和感病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玉米乳熟初期采用人工接高致病性融合菌Fusarium moniliforme于果穗中上部的籽粒与苞叶之间,套袋、保湿,分别取抗、感材料的内层苞叶为实验材料。对接菌后两个自交系材料的不同时间段的部分防御酶活性进行分析,扫描电镜观察侵染病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提取苞叶的不同时间段总RNA,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差减文库,结合cDNA芯片技术进行抗病基因筛选。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接种鉴定的抗病自交系Bt-1和感病自交系掖478各单穗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抗感程度的划分标准,Bt-1病穗率为1.5%,属于高抗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掖478病穗率为59.4%,属于高感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2.取抗(Bt-1)、感(478)材料间隔24小时的6个时间段接菌部位苞叶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设处理0 h为对照),结果表明:在抗、感材料中,接种后2-3天,菌丝在苞叶细胞表面延伸增长并生成分支,接着菌丝大量增长,形成更加明显的网状结构,已有少量菌丝形成侵染;接种96 h后可见已经完全形成侵染,菌丝开始进入气孔;接种后120 h,侵染继续增大,菌丝穿过气孔,并向前继续侵入;接种后144 h,苞叶组织的气孔侵入的大量菌丝。另外,研究发现病菌能通过气孔直接进入苞叶组织内,在接菌后的不同时间段里,随着时间推移,苞叶表面组织的菌丝体量逐渐增多,而且进入感病材料要稍稍早于抗病材料,说明致病菌丝直接通过气孔进行侵染而导致玉米穗粒腐穗粒腐病发生的重要途径。3.对接菌后抗(Bt-1)、感(478)材料6个时间段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活性进行测定和POD同工酶酶谱分析,在感病材料中PAL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中增加的更快、更高;同样对于POD来说,在感病材料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中要高,但变化趋势在两个材料中相似;而MDA的含量则相反,在感病材料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中要低;SOD在两个材料中差异不明显,无明显规律可循;对于POD同工酶酶谱分析看,在两个材料中都增加了3~4个条带,这说明玉米感病后会通过增加POD的活性和条带来抵御外源病菌的侵入。总体而言PAL和POD水平与材料抗性呈负相关;MDA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关系。4.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别构建了抗(Bt-1)和感(478)两个自交系受病菌诱导后的正向和反向共4个差减文库,有效地富集6,560多个单克隆,其中3,560克隆来自于抗病材料,3,000克隆来自于感病材料,此举为进一步分离克隆抗玉米穗粒腐病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搭建一个材料平台。利用PCR检测文库的克隆片段长度,发现克隆片段的平均长度在400 bp,大都介于200~1000 bp之间。将所有的克隆以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共获得杂交信号差异显着的阳性克隆145个测序后,经生物软件同源性比对,共获得93条唯一的EST序列,其中来源于抗病材料(Bt-1)的正向文库的EST序列28条,来源于反向文库的EST序列12条;而来源于感病材料(478)的正向文库的EST序列26条,在反向文库中有EST序列27条。5.将上述93条EST序列在公共数据库Genbank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抗、感材料中共获得68条已知基因功能的EST序列,24条未知功能EST序列和1条为新发现EST序列。在抗病材料(Bt-1)中,对已知基因功能进行分类后发现:基因参与抗病或防御途径(20.0%)、基因转录调控(17.5%)、信号传导(12.5%)、蛋白质修饰加工(7.5%)、代谢功能(5.0%)、能量调控(2.5%)和未知功能(35.0%)在感病材料(478)中,对已知基因功能进行分类后发现:基因参与抗病或防御途径(24.5%)、基因转录调控(16.9%)、信号传导(9.4%)、蛋白质修饰加工(13.2%)、代谢功能(5.7%)、能量调控(5.7%)、蛋白质转运(3.8%)和未知功能(22.6%)6.将抗(Bt-1)、感(478)材料接种后96 h的玉米苞叶样品用于Affymetrix公司玉米全基因组生物芯片的大规模筛选,在抗病材料中共获得482条显着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序列,其中372条可推知起功能,110条未知功能,可能为芯片筛选出来新基因;而在感病材料中只获得7个上调差异表达序列,其推测的功能都包含于抗病材料中的基因。对这些大量的特异表达基因序列初步推测功能分析表明,主要涉及抗病相关蛋白(15%)、初级和次级代谢功能和能量代谢(14%)、信号转导(12%)、转录调控(11%)、活性氧化物(11%)、蛋白质修饰加工(7%)、蛋白质转运(5%)、胁迫蛋白(3%)和未知功能(22%)等多个生理生化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这说明玉米抗穗粒腐病的抗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需要大量的基因参与其中来协同作用。7对从SSH中获得的序列和从基因芯片中获得的差异代表序列序列进行GO注释结果表明,对应的基因注释包括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3个层次。另外,将从SSH筛选出的93条EST和芯片中得到的482条差异表达序列行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340条单一拷贝序列,将单一拷贝序列与他人研究的玉米穗粒腐相关抗性QTL位点共定位在玉米染色体图谱上,共有36条单拷贝序列在一致性QTL区间内,大多数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点聚集在一致性QTL位点附近,说明通过SSH和生物芯片技术筛选出来的抗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与前人QTL研究结果具有诸多的一致性。8.重点筛选其中几个重要相关功能的基因进行时空表达验证,以RT-PCR对SSH和生物芯片筛选得到的抗性相关EST的进行半定量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在病原菌胁迫下这几类功能的EST在各个时间段的表达量均有变化,总体而言,相对于对照来说诱导后的抗性EST都有上调表达趋势。9.综合分析本研究的结果,对玉米感染穗粒腐病后的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探讨了穗粒腐病菌丝侵染的途径,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了解到其生理功能变化,同时通过SSH技术及结合生物芯片大规模筛选,获得了大量与玉米穗粒腐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对穗粒腐病与这些抗病相关基因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此举也为分离克隆玉米穗粒腐病抗性基因创造了条件,最后为并进一步深入阐述玉米对穗粒腐的抗性机制和培育抗玉米穗粒腐新品种奠定基础。

刘泽发[6](2009)在《印度南瓜(C.maxima.L)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其在种子纯度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学多种领域中,本文应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和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estriction Sit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RSAP)标记对印度南瓜品种锦栗南瓜杂交种子纯度进行了鉴定,探索了SRAP技术的优化条件,创造性探索出南瓜种子发芽根尖细胞DNA快速提取方法。1)比较三种DNA提取方法,对印度南瓜根尖细胞DNA CTAB法快速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探索。DNA提取材料可以结合杂交种子发芽实验进行,先进行发芽实验,然后取根尖细胞提取DNA进行纯度检测。实验材料准备时间只要3d,0.05g南瓜种子发芽根尖材料在55℃裂解时加10U RNase A降解RNA 55min,减少了提取和纯化步骤,实验免除液氮磨样,提取DNA质量达到试剂盒提取南瓜真叶的DNA质量水平,DNA产率高,研究表明该方法对于建立印度南瓜品种分子标记快速检测系统具有很大优势和创新意义,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管理成本。2)采用L16(45)正交表设计实验,对dNTP、模板DNA、引物、Taq聚合酶和Mg Cl2等5种影响因素设置4个水平16个组合,2次重复实验。试验优化的南瓜SRAP反应体系为:10x反应buffer(10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KCl, 80 mmol/L (NH4)2SO4, pH9·0) 25μL反应液中:10×buffer2.5μL,0.2 mmol/L dNTPs,引物0.2μmol/L,1.5mmol/LMg Cl2,DNA模板6ng/μL,Taq酶1.5U。3)优化的SRAP反应程序为:94℃5min; 94℃40s 35℃40s 72℃90s 5个循环:94℃40s 50℃40s 72℃90s 32次循环;最后延伸5min。经验证,该体系和程序同样适合RSAP反应。4)优化了印度南瓜RAPD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36℃退火45s,72℃延伸90s,40个循环,最后72℃下延伸7min。5)建立了锦栗南瓜指纹图谱,SRAP标记和RSAP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利用E1M5和R1R7可以很好的区分出红栗二号、红栗、锦栗二号、锦栗南瓜。利用标记R1R7成功进行了锦栗杂交种子纯度检测,检测结果与田间检测结果吻合率达到90%。

刘志华[7](2009)在《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inn.)为多年生植物,具有耐盐碱、干旱、酷暑、寒冷、贫瘠等优良抗性。罗布麻用途广泛,可药用、也是良好的饲用、纤维、绿化和蜜源植物。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罗布麻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及人为过度利用,资源量锐减,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罗布麻种质资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试验对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的形态性状、AFLP、ISSR及染色体数目和POD同工酶表型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该地区罗布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状况及亲缘关系,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通辽、包头、巴彦淖尔3个地区罗布麻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分枝长、花序长、果荚长、种子长、叶片、长宽等16个表型性状的总多样性指数为1.858,居群内多样性指数为0.862,居群间的多样性指数为0.996,居群内遗传多样性为46.39%,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为53.61%。罗布麻不同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株高、茎粗、节数、节间长、分枝长、千粒重、种子宽、果荚长、顶花序长、花萼长、托叶长、叶长、叶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引起形态变异的主要性状。2.内蒙古3个地区罗布麻形态性状聚类结果:通辽地区单独列为1类,包头地区和巴彦淖尔地区为另1类,包头地区与巴彦淖尔地区的罗布麻亲缘关系较近。3.内蒙古3个地区45份罗布麻材料的DNA扩增得到5359个AFLP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1.22%。罗布麻AFLP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6,居群内为0.533,居群间为0.753,居群内的分化系数为41.45%,居群间的分化系数为58.55%,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均为罗布麻种质变异的主要来源。3个不同地区罗布麻的相异系数变幅为0.0042~0.819,以相异系数值0.13为基准,通辽地区的绝大部分材料聚为1类,包头和巴彦淖尔地区的绝大部分材料聚为1类,通辽地区罗布麻种质资源与包头和巴彦淖尔地区的亲缘关系较远。4.利用6个ISSR适宜引物扩增出65个ISSR位点,多态性位点55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4.62%。内蒙古地区罗布麻ISSR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4,居群内为0.197,居群间为0.22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53.54%。以相异系数0.44为基准分为2类:通辽地区的种质材料聚为1类,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巴彦淖尔地区和包头地区的种质材料聚为另1类,包头和巴彦淖尔地区罗布麻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5.内蒙古通辽地区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2n=2x=20),包头和巴彦淖尔地区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条(2n=2x=16),内蒙古东西部地区罗布麻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6.内蒙古通辽、巴彦淖尔、包头3个地区罗布麻苗期叶、茎、根不同器官的POD同工酶酶谱表型存在一定差异,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易红梅[8](2006)在《基于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的玉米品种SSR高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基于毛细管电泳SSR荧光标记,在DNA快速提取、PCR扩增及PCR产物检测等方面建立了一套高通量玉米品种SSR标记检测体系,为大批量玉米品种检测及大规模玉米品种DNA指纹库构建奠定了基础。并用不同的SSR引物对15份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探讨引物的选择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为玉米品种检测在引物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本实验探索了适用于玉米品种鉴定及DNA指纹库构建的玉米品种DNA快速煮沸法,用快速煮沸法提取了玉米种子胚、胚乳;水培初生根、侧根;种子出苗后的初生根、侧根、胚芽鞘、胚轴、叶片等组织DNA,结果表明,种子胚、胚乳组织;水培2~4d水培初生根、侧根组织;出苗1~5d的胚芽鞘、胚轴组织用快速煮沸法提取DNA效果较好。而且快速煮沸法提取的DNA完全可以用于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检测。 2.由于ABI3730XL DNA分析仪的灵敏性很高,普通的PCR扩增反应条件不适应其检测系统。通过调整PCR各反应成份的量以及循环条件,最终确定一套适合该检测系统的PCR扩增及检测体系。 3.本实验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检测法和变性PAGE银染检测法同时对192份玉米品种7个SSR位点检测分析,并比较这两种SSR检测方法的异同。两种方法检测的片段大小基本一致。变性PAGE银染检测法的仪器及试剂成本较低,适宜少量材料的检测分析,尤其是SSR标记的筛选;但其操作过程烦琐,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效率较低。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法具有高通量、高效率、数据精确、检测系统灵敏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材料的检测分析。 4.本实验以从网上筛选的163对SSR引物对15份国内骨干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163对SSR引物中,有22个引物扩增失败或者出现严重的缺管现象,其余的141对SSR引物分别检测到2~8个allele,共检测到665 allele,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4.7个allele,各引物的PIC值为0.24~0.844,平均PIC值为0.68。选择不同的引物对15个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SSR引物对15份自交系的聚类分析结果影响较大。

沈晓贤[9](2006)在《南方主要豇豆和花椰菜品种的鉴定研究》文中提出品种鉴定对保证种子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开展南方特别是浙江省主要蔬菜作物种子高效快速鉴定技术研究,本试验以七个豇豆品种(品种1(之豇特长80),品种2(之豇特长90),品种3(秋豇512),品种4(之豇228—2),品种5(华豇24号),品种6(扬豇40号),品种7(新高产八号))和五个花椰菜品种(品种A(龙峰特大50天),品种B(一代金光80天),品种C(瑞雪特大100天),品种D(秋王80天),品种E(特早50天))为材料,从种子形态、幼苗形态、快速化学和电泳鉴定等方面对豇豆和花椰菜品种鉴定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这两种蔬菜品种鉴定上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豇豆品种的种子形态鉴定结果表明,七个品种种子的颜色和光泽差异不大,种子的形状通过显着性分析表明,五个品种在长/厚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另外一个品种在长/宽上也存在显着差异,因此通过种子形状分析可以鉴定六个豇豆品种。在快速化学鉴定方面,通过苯酚染色法和愈创木酚染色法,可以将品种3鉴定出来,并可将其它品种划分为三个组。采用幼苗形态鉴定时,不同时间段幼苗叶片长/宽值不变,可以用于品种的鉴定,并用此性状区分出品种4与5。通过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提取液,提取方法,种子处理的筛选中得出,采用乳酸电极缓冲液(含有15%蔗糖和0.05%甲基绿)为提取液,在60℃水浴锅内浸提0.5h,电泳得到的蛋白质谱带多态性好,可同时区分出品种1,3,5。 花椰菜品种的形态鉴定表明,不同品种的种皮和种胚颜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颜色差异不够明显。采用快速化学鉴定时,种子通过10%NaOH溶液处理,可以显着地区分品种A,品种B、E,品种C、D。其中,品种B还可以通过氯化氢和愈创木酚染色鉴定。而幼苗形态鉴定能准确地区分出品种C,它的茎颜色为紫色,与其它品种有显着差异,而且结合叶片性状可以把其它几个品种分为A、B和D、E两个组。通过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采用蛋白质复合提取剂(0.01mol/L盐酸,含有6mol/L尿素和0.05%甲基绿),可以把品种B和品种D、E鉴定出来。 因此,对豇豆品种种子的鉴定建议以蛋白质电泳为主,其它鉴定方法为辅。花椰菜品种种子的鉴定建议采用幼苗形态鉴定、氢氧化钠测定和电泳鉴定为主,其它鉴定方法为辅的方式。

李严[10](2005)在《西瓜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AU-PAGE 电泳方法、SRAP 技术和SSR 技术,对20 个西瓜杂交种和2 个西瓜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纯度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建立了西瓜杂交种纯度的SRAP 鉴定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SRAP 技术可以用于西瓜杂交种的纯度鉴定:3 对SRAP 引物ME-6/EM-2、ME-6/EM-3、ME-2/EM-1 可以用于西丰1 号及其亲本的纯度鉴定,3 对引物ME-1/EM-2、ME-1/EM-3、ME-8/EM-6 可以用于西丰2 号及其亲本的纯度鉴定。19 对引物在20 个西瓜杂交种之间能产生多态性,可以利用其中鉴别能力较高的引物进行杂交种纯度鉴定。对4 个西瓜杂交种进行SRAP 纯度鉴定,ME-2/EM-5 扩增结果与田间种植纯度鉴定结果符合率在93.8~96.8%之间,SRAP 鉴定纯度低于田间种植鉴定纯度结果,表明SRAP 技术的检杂能力高于田间种植鉴定。 (2)优化建立了适于西瓜DNA分析的SRAP技术体系:适用于SRAP分析的DNA提取方法为常规法,将提取叶片DNA改为提取种子DNA。对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将叶片提取DNA改为种子提取DNA。优化了西瓜的SRAP反应体系(每25ul反应体系中含有DNA模板30ng,引物5pmol,Mg2+ 3mM,Taq酶0.5U,dNTPs0.2mM),并对扩增产物的检测技术作了优化。 (3)SRAP 引物的筛选和多态性分析:25 个SRAP 引物组合用于扩增当前推广的20 个西瓜杂交种,发现19 个引物能产生多态性,共产生135条多态性条带,单个引物组合的多态性比率在13~68%之间。根据19 对多态性引物扩增结果对20 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57 的水平上,可以将20 份材料分为3 大类,Jaccard’s 相似系数在0.29~0.86

二、用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万寿菊概况
        1.1.1 万寿菊植物学性状
        1.1.2 万寿菊资源分布及应用
    1.2 万寿菊育种研究进展
        1.2.1 万寿菊杂交育种
        1.2.2 万寿菊杆型育种
        1.2.3 万寿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3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1.1 形态学标记
        1.3.1.2 细胞学标记
        1.3.1.3 生化标记
        1.3.1.4 分子标记
        1.3.2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万寿菊矮杆两用系的表型遗传差异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万寿菊矮型两用系的开花习性
        2.2.2 两用系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变异及差异性分析
        2.2.3 基于矮杆两用系的表型分类
        2.2.4 矮杆两用系的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2.6 基于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排名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矮杆两用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2.2 引物筛选
        3.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2.3 基于SSR标记的矮杆两用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 矮杆两用系指纹图谱构建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杂交一代表型遗传差异性分析及优势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4.2.2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性状的遗传关系
        4.2.3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的优势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基于SSR标记的杂交一代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R标记的引物多态性分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5.2.2 亲本与子代遗传关系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2)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指纹图谱技术的产生
2 指纹图谱技术的分类
    2.1 生物指纹图谱
    2.2 化学指纹图谱
3 指纹图谱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1 DNA指纹图谱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指纹图谱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3.3 化学指纹图谱在植物种植资源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3)黄河流域棉花区试优良品种指纹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指纹图谱的概念
    1.2 构建指纹图谱的方法
        1.2.1 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
        1.2.2 DNA 分子指纹图谱
    1.3 指纹图谱的应用
        1.3.1 品种的纯度鉴定和真实性检验
        1.3.2 绘制新品种指纹图谱,保护品种权
        1.3.3 品种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研究
        1.3.4 区试试验品种质量监控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国家棉花区试新品种的SSR 指纹图谱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化学试剂及仪器
        2.1.3 棉花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纯化
        2.1.4 棉花基因组DNA 纯度和浓度检测
        2.1.5 SSR 引物来源
        2.1.6 SSR-PCR 扩增
        2.1.7 PCR 产物检测
        2.1.8 数据处理
        2.1.9 区试棉花品种代表株的筛选
        2.1.10 区试棉花品种SSR 指纹图谱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 质量检测
        2.2.2 SSR 多态性引物筛选
        2.2.3 区试棉花品种代表株筛选分析
        2.2.4 SSR 多态性位点分析
        2.2.5 区试棉花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2.2.6 参试棉花品种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棉花参试品种间相似性分析
        2.3.2 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3 SSR 标记构建棉花品种指纹图谱评价
第三章 国家棉花区试新品种的AFLP 指纹图谱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化学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3.1.3 棉花DNA 提取与检测
        3.1.4 AFLP 引物来源
        3.1.5 AFLP 优化体系
        3.1.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3.1.7 数据处理
        3.1.8 区试棉花品种代表株的筛选
        3.1.9 区试棉花品种AFLP 指纹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 质量检测
        3.2.2 区试棉花品种代表株筛选分析
        3.2.3 区试棉花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3.2.4 参试棉花品种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参试品种的遗传基础分析
        3.3.2 利用AFLP 技术区别常规棉和杂交棉
        3.3.3 AFLP 标记构建棉花品种指纹图谱评价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SSR 和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棉花品种指纹图谱的比较
    4.2 参试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构建棉花品种指纹图谱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西南地区玉米骨干自交系08-641种子休眠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休眠的定义
    1.2 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类型
        1.2.1 种子休眠的原因
        1.2.2 种子休眠的类型
    1.3 种子休眠的机理
        1.3.1 激素学说
        1.3.2 代谢途径学说
        1.3.3 细胞膜学说
        1.3.4 代谢物学说
        1.3.5 基因表达学说
        1.3.6 能量学说
        1.3.7 光敏素学说
    1.4 植物种子休眠的研究方法进展
        1.4.1 常规鉴定
        1.4.2 生化测定
        1.4.3 内源激素分析
        1.4.4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休眠研究中的应用
    1.5 禾本科植物种子休眠研究概况
2 试验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种子休眠性的测定和比较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种子休眠状态下种胚结构的观察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种子休眠状态下理化成分的测定和分析
        3.3.1 材料
        3.3.2 方法
    3.4 种子休眠及休眠解除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分析
        3.4.1 材料
        3.4.2 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子休眠性的测定和比较
    4.2 种子休眠状态下种胚结构的观察
    4.3 种子休眠状态下理化成分的测定和分析
        4.3.1 玉米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4.3.2 玉米种子中淀粉含量差异
        4.3.3 玉米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
        4.3.4 玉米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差异
        4.3.5 玉米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差异
    4.4 种子休眠及休眠解除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分析
        4.4.1 蛋白质浓度测定及单向SDS-PAGE电泳检测
        4.4.2 蛋白质点分布概况
        4.4.3 玉米种子风干10d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4.4.4 玉米种子风干15d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4.4.5 玉米种子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
5 讨论
    5.1 种子休眠性强弱
    5.2 种子胚发育状况与休眠
    5.3 种子物质代谢与休眠
        5.3.1 贮藏物质含量与休眠性强弱
        5.3.2 淀粉酶活性与休眠性强弱
    5.4 种子内源激素与休眠
        5.4.1 GA_3与休眠性强弱
        5.4.2 ABA与休眠性强弱
        5.4.3 ZT与休眠性强弱
        5.4.4 IAA与休眠性强弱
        5.4.5 激素平衡与休眠性强弱
    5.5 玉米种子蛋白质2-DE图谱的建立
    5.6 玉米种子蛋白质组与休眠
        5.6.1 贮藏物蛋白质
        5.6.2 参与物质代谢的蛋白质
        5.6.3 参与蛋白质结构、细胞功能调控的蛋白质
        5.6.4 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
        5.6.5 功能未知的蛋白质
    5.7 R08种子休眠相关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5)玉米抗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穗腐病简介
        1.1.1 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3 发病症状及病级
        1.1.3.1 发病症状
        1.1.3.2 病级标准
        1.1.4 病原菌侵染规律及发病规律
        1.1.4.1 侵染规律
        1.1.4.2 发病规律
        1.1.5 毒素危害及防治
        1.1.5.1 毒素危害
        1.1.5.2 防治策略
    1.2 玉米穗粒腐病的组织病理学及生理生化
        1.2.1 病菌病害的组织病理学
        1.2.2 抗病生理生化的变化
    1.3 抗源鉴定和抗性遗传关系
        1.3.1 玉米穗粒腐病抗源鉴定
        1.3.2 抗穗腐病QTL定位研究
    1.4 米穗粒腐病抗病分子机制研究
    1.5 植物抗病性研究及抗病分子机理
        1.5.1 植物抗病性研究
        1.5.1.1 病原的致病作用
        1.5.1.2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1.5.1.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1.5.2 植物抗病抗病分子机理
        1.5.2.1 病原物激发子(elicitor)
        1.5.2.2 病原物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avr基因)
        1.5.2.3 植物抗病基因(R基因)
        1.5.2.4 植物防卫基因(defense gene)
        1.5.2.5 植物-病原物非亲和互作机制的模式
        1.5.3 植物防卫反应
        1.5.3.1 木质素(lignin)
        1.5.3.2 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
        1.5.3.3 系统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
        1.5.3.4 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1.5.4 防卫反应信号传导
        1.5.4.1 Ca~(2+)信使
        1.5.4.2 一氧化氮(NO)信号分子
        1.5.4.3 水杨酸(SA)信号传导途径
        1.5.4.4 烯和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
        1.5.4.5 活性氧信号分子(ROS)
    1.6 抗病基因克隆与功能基因组学
        1.6.1 抗病基因克隆方法
        1.6.1.1 功能克隆(Functional Cloning)
        1.6.1.2 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
        1.6.1.3 序列克隆(Sequence Cloning)
        1.6.1.4 表型克隆(Phenotype Cloning)
        1.6.2 功能基因组学
        1.6.2.1 转座子标签技术和T-DNA标签技术
        1.6.2.2 鸟枪克隆法(Shotgun Cloning)
        1.6.2.3 mRNA差异显示
        1.6.2.4 代表性差异显示技术
        1.6.2.5 RGA技术
        1.6.2.6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1.6.2.7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1.7 结合SSH和cDNA芯片技术在植物抗病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1.8 分子功能注释(Molecular annotation system)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技术路线
4 材料及方法
    4.1 实验材料
        4.1.1 玉米材料
        4.1.2 病原菌的来源和制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接种鉴定方法
        4.2.2 抗病资源筛选
        4.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2.3.1 PAL、POD、SOD及MDA活性分析
        4.2.3.2 POD同工酶谱分析
        4.2.4 扫描电镜观察侵染病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4.2.5 总RNA的提取、mRNA的分离和cDNA合成
        4.2.5.1 总RNA的提取、检测
        4.2.5.2 mRNA的分离纯化
        4.2.5.3 cDNA合成
        4.2.6 抑制性差减杂交
        4.2.6.1 引物和接头序列
        4.2.6.2 双链cDNA RsaⅠ酶切
        4.2.6.3 接头连接
        4.2.6.4 二次差减杂交反应
        4.2.6.5 二次抑制PCR
        4.2.7 二次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4.2.8 差减文库的构建
        4.2.9 文库插入片段的检测
        4.2.10 反向Northern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4.2.11 测序及EST序列功能推测
        4.2.12 生物芯片筛选
        4.2.13 GO注释(Gene Ontology)
        4.2.14 差异表达序列与抗玉米穗粒腐病QTL的共定位分析
        4.2.15 RT-PCR验证
5 结果与分析
    5.1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表现
    5.2 穗粒腐病病菌侵入过程的电镜观察
    5.3 接种后发病植株表现
    5.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5.4.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分析
        5.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分析
        5.4.3 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变化分析
        5.4.4 丙二醛(MDA)活性变化分析
        5.4.5 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变化
    5.5 RNA的提取及mRNA的纯化
    5.6 抑制性差减杂交的结果
        5.6.1 cDNA双链合成、Rsa Ⅰ酶切及接头连接
        5.6.2 消减杂交与抑制PCR
    5.7 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5.7.1 T/A克隆与文库构建
        5.7.2 文库插入片段的检测
    5.8 文库的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
    5.9 阳性克隆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功能比对分析
    5.10 生物芯片筛选
        5.10.1 RNA的提取及检测
        5.10.2 Affymetrix玉米全基因组生物芯片杂交
        5.10.3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
    5.11 结合SSH和生物芯片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
    5.12 GO分子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
    5.13 差异表达序列与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的共定位分析
    5.14 RT-PCR验证功能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
        5.14.1 SSH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5.14.2 生物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6 讨论
    6.1 材料及致病菌的选择
    6.2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的发掘和筛选
    6.3 玉米穗粒腐病病菌接种后菌丝侵染变化
    6.4 玉米感穗粒腐病的生理生化变化
    6.5 SSH与与生物芯片技术相结合研究
    6.6 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6.6.1 参与抗病与防御基因
        6.6.2 参与初级、次级和能量代谢基因
        6.6.3 参与信号转导基因
        6.6.4 参与转录调控基因
        6.6.5 参与活性氧基因
        6.6.6 参与穗粒腐病抗病反应其他功能基因
    6.7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机制探讨
    6.8 今后的研究方向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
附录2:博士在读期间文章情况

(6)印度南瓜(C.maxima.L)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其在种子纯度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南瓜作物概况
    2 种子纯度检测研究进展
        2.1 形态鉴定
        2.2 物理化学鉴定
        2.3 生物化学鉴定
        2.3.1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2.3.2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2.4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
        2.4.1 RFLP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2.4.2 RAPD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4.3 AFLP技术(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长度片段多态性)
        2.4.4 SSR技术(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序列重复)
        2.4.5 SCAR(Sequence Charactered Amplified Regions)
        2.4.6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2.4.7 新型分子标记技术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8 新型分子标记RSAP(Restriction Sit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
    3 南瓜种子纯度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设备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印度南瓜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优化
        1.2.1.1 印度南瓜发芽根尖细胞DNA快速提取方法
        1.2.1.2 印度南瓜真叶DNA CTAB提取方法
        1.2.1.3 印度南瓜真叶DNA试剂盒提取方法
        1.2.1.4 RNase A酶梯度设置
        1.2.2 DNA质量检测
        1.2.3 印度南瓜SRAP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的优化
        1.2.3.1 SRAP扩增体系的优化
        1.2.3.2 反应程序的优化
        1.2.3.3 优化体系的稳定性检测
        1.2.4 RAPD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1.2.4.1 反应体系
        1.2.4.2 反应程序优化
        1.2.5 引物筛选和DNA指纹图谱构建
        1.2.6 田间种植鉴定和实验室鉴定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DNA提取方法对DNA提取质量和PCR扩增效果比较分析
        2.1.1 DNA质量和产率电泳检测比较
        2.1.2 PCR扩增效果比较
        2.1.3 改良CTAB法提取南瓜发芽根尖细胞DNA优势
        2.2 印度南瓜SRAP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优化
        2.2.1 印度南瓜SRAP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2.2.2 反应程序优化
        2.2.3 优化体系的检验
        2.3 印度南瓜RAPD扩增程序优化
        2.4 引物筛选与DNA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纯度鉴定引物筛选
        2.4.2 锦栗南瓜DNA指纹图谱建立
        2.5 印度南瓜杂交种子纯度RSAP检测结果和田间检测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DNA提取方法优化
        3.2 扩增的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3.3 实验的一致性问题
        3.4 RAPD和SRAP及RSAP标记的比较
        3.5 特异条带的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读研期间科技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7)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
    2 罗布麻研究概况
        2.1 罗布麻资源概况
        2.2 罗布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
        2.2.1 罗布麻的生物学特征
        2.2.2 罗布麻生态学特征
        2.2.3 罗布麻的花的利用
        2.2.4 罗布麻的药用价值
        2.2.5 罗布麻韧皮纤维特点及纺织利用
        2.3 罗布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 遗传多样性的概述
    4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4.1 形态学研究
        4.2 细胞学研究
        4.3 生化(同工酶)研究
        4.4 DNA 分子研究
        4.4.1 RFLP 标记
        4.4.2 RAPD 标记
        4.4.3 SSR 标记
        4.4.4 AFLP 标记
        4.4.5 ISSR 标记
        4.4.6 STS 分子标记
        4.4.7 SNP 标记
    5 遗传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5.1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类研究
        5.2 绘制品种(品系) 的指纹图谱
        5.3 亲缘关系分析
        5.4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鉴定
        5.5 遗传多样性分析
        5.5.1 分析方法
        5.5.2 统计方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一章 罗布麻表型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采样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记载的性状和标准
        1.2.2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罗布麻形态特征观察
        2.1.1 种子性状特征观察
        2.1.2 叶片性状特征观察
        2.1.3 罗布麻花的性状特征观察
        2.2 罗布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2.3 罗布麻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的分析比较
        2.3.1 居群内个体间表型形状比较
        2.3.2 居群间的表型形状比较
        2.3.3 罗布麻种质资源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比较
        2.3.4 不同地理类群罗布麻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比较
        2.3.5 罗布麻居群表型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4 罗布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5 罗布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因子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取样及DNA 提取与检测
        1.2.2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接头连接
        1.2.3 预扩增
        1.2.4 选择性扩增
        1.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
        1.3 AFLP 标记的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 质量检测结果
        2.2 AFLP 扩增结果
        2.3 AFLP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各供试材料的相异性分析
        2.5 聚类分析
        2.6 种质间亲缘关系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间取样及DNA 提取与检测
        1.2.2 随机引物及序列
        1.2.3 ISSR 分析
        1.2.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2.2 ISSR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2.4 聚类分析
        2.5 供试材料的相异性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罗布麻染色体数目及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染色体数目观察
        1.2.2 POD 同工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研究
        2.2 POD 酶谱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8)基于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的玉米品种SSR高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SSR分子标记
        1.1.1 SSR标记概述
        1.1.2 SSR的形成原因
        1.1.3 SSR的类型
        1.1.4 SSR标记的引物来源
        1.1.5 SSR PCR产物的检测
        1.1.6 SSR标记的优点和缺点
        1.1.7 SSR的功能
        1.1.8 SSR技术的应用
        1.1.8.1 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类群划分
        1.1.8.2 构建遗传图谱及基因定位
        1.1.8.3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品种及种质资源鉴定
        1.1.8.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品种DNA快速提取法研究
        3.1.1 不同取样部位和取样时期对SSR扩增反应的影响
        3.1.2 三种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3.1.3 胚乳快速煮沸提取法用于玉米品种一致性检测
        3.1.4 胚乳快速煮沸法提取DNA用于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
        3.1.5 讨论
    3.2 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检测体系的建立
        3.2.1 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法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3.2.2 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法检测体系的建立
        3.2.3 异常电泳现象及问题分析
        3.2.4 毛细管电泳检测系统的影响因素
        3.2.5 讨论
    3.3 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检测与变性PAGE银染检测两种SSR检测方法的比较
        3.3.1 变性PAGE电泳银染检测法的影响因素
        3.3.2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较
        3.3.3 大片段DNA用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比较
        3.3.4 两种检测方法灵敏性的比较
        3.3.5 两种方法的工作效率比较
        3.3.6 讨论
    3.4 引物的选择对15份自交系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3.4.1 144对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3.4.2 SSR引物随机选取与均匀选取对15份自交系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3.4.3 引物多态性高低对15份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3.4.4 SSR引物对数量的选择对15份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3.4.5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方主要豇豆和花椰菜品种的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的研究进展
        2.1.1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的概念和意义
        2.1.2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的鉴定方法和原理
        2.1.3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的问题和展望
    2.2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上的应用
        2.2.1 蛋白质电泳技术的概念
        2.2.2 蛋白质电泳技术的应用
        2.2.3 存在问题与展望
3 豇豆种子的品种鉴定研究
    3.1 种子形态特征鉴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快速鉴定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幼苗形态鉴定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鉴定豇豆品种的探讨
        3.4.1 材料
        3.4.2 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5 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鉴定豇豆品种的探讨
        3.5.1 材料
        3.5.2 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4 花椰菜种子的品种鉴定研究
    4.1 种子形态特征鉴定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快速鉴定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幼苗形态鉴定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鉴定花椰菜品种的探讨
        4.4.1 材料
        4.4.2 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10)西瓜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种子纯度鉴定技术进展
        1.1.1 形态鉴定
        1.1.2 物理化学鉴定
        1.1.3 生物化学鉴定
        1.1.3.1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1.1.3.2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1.1.4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
        1.1.4.1 RFLP 技术
        1.1.4.2 RAPD 技术
        1.1.4.3 AFLP 技术
        1.1.4.4 SSR 技术
        1.1.5 新型分子标记技术SRAP
        1.1.5.1 基本原理及特点
        1.1.5.2 SRAP 的应用
    1.2 西瓜种子纯度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蛋白质电泳技术研究
        2.3.1.1 种子前处理
        2.3.1.2 种子内蛋白组分的研究
        2.3.1.3 AU-PAGE 电泳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2.3.1.4 蛋白质电泳鉴定西瓜样品的多态性及纯度
        2.3.2 SRAP 技术研究
        2.3.2.1 DNA 制备方法研究
        2.3.2.2 SRAP 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2.3.2.3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2.3.2.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3.2.5 西瓜样品的多态性分析
        2.3.2.6 西瓜杂交种的纯度分析
        2.3.2.7 西瓜杂交种的SSR 分析
        2.3.3 种植鉴定
        2.3.4 试剂配制
        2.3.4.1 用于蛋白质电泳的试剂配制
        2.3.4.2 用于SRAP 技术的试剂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泳技术检验西瓜杂交种纯度的研究
        3.1.1 种子的前处理
        3.1.2 多态性蛋白质组分的筛选
        3.1.3 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3.1.3.1 种子内蛋白质的提取
        3.1.3.2 调整液的选择
        3.1.3.3 优化后的电泳技术体系
        3.1.4 蛋白质多态性分析
    3.2 SRAP 技术鉴定西瓜纯度的研究
        3.2.1 适于SRAP 分析的DNA 制备方法
        3.2.1.1 不同DNA 制备方法比较
        3.2.1.2 种子DNA 与叶片DNA 比较
        3.2.2 SRAP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2.1 DNA 模板用量
        3.2.2.2 Mg~(2+)用量
        3.2.2.3 dNTPs 浓度和TaqE 浓度
        3.2.2.4 引物浓度
        3.2.2.5 优化后的SRAP 反应体系
        3.2.3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3.2.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5 西瓜杂交种遗传多态性分析
        3.2.6 纯度检测
        3.2.7 SRAP 纯度结果与田间纯度结果相关分析
    3.3 西瓜杂交种的SSR 分析
4 讨论
    4.1 AU-PAGE、SRAP、SSR 三种方法鉴定西瓜种子纯度的比较
    4.2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4.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四、用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 宋江琴. 青海大学, 2021(02)
  • [2]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J]. 梅洪娟,马瑞君,庄东红.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3)
  • [3]黄河流域棉花区试优良品种指纹图谱分析[D]. 孙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4]西南地区玉米骨干自交系08-641种子休眠性的研究[D]. 冷益丰.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5]玉米抗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D]. 袁广胜.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6]印度南瓜(C.maxima.L)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其在种子纯度检测中的应用[D]. 刘泽发.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7]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志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8]基于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的玉米品种SSR高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研究[D]. 易红梅.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9]南方主要豇豆和花椰菜品种的鉴定研究[D]. 沈晓贤. 浙江大学, 2006(09)
  • [10]西瓜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D]. 李严.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蛋白质和POD同工酶指纹图谱检测玉米自交系种子纯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