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高油玉米生产

广西发展高油玉米生产

一、发展广西高油玉米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佟显聪,梁树辉,何森,韦俏君,郝小琴[1](2022)在《微胚乳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开展微胚乳油用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微胚乳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与含油量的关系,为选育更多高含油量微胚乳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2个高油酸、高含油率微胚乳玉米自交系和6个中低油酸、中低含油率微胚乳玉米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12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12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玉米粕的粗蛋白含量为27.67%~33.33%,其中,组合1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组合8的粗蛋白含量最低。各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整粒含油率为24.54%~28.95%,含油率最高的是组合11,含油率最低的是组合6。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2.67%~47.80%,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8,最低的是组合1;亚油酸含量范围为31.90%~40.93%,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1,最低的是组合8;亚麻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4%~0.79%,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9,最低的是组合8。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含油量与单穗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下同),单穗粒重与百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油酸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和含油率呈不显着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原因性状对单穗含油量的直接影响程度排序为单穗粒重>含油率>亚油酸含量>粗蛋白含量>油酸含量。单穗粒重、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向效应,油酸含量的直接效应为极小的负向效应。【结论】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单穗粒重与单穗含油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单穗粒重对单穗含油量的通径系数最大,表明提高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单穗粒重最利于提高其单穗含油量。

彭文萍[2](2017)在《微胚乳超甜超高油兼用型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选用4个微胚乳玉米高产的自交系和3个微胚乳玉米高油自交系作为亲本,按照NCII(两组亲本双列杂交)设计组配成12个杂交组合,测定12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这些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率和相关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的表现。除了组合6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差外,其余11个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与双亲比较,部分杂交组合在粒重和完熟期籽粒含油率表现上有正向超亲优势,大部分组合表现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高值亲本。淀粉含量在完熟期较乳熟期下降比较明显。从乳熟期产量性状和可溶性糖含量看,作为甜玉米鲜食,组合9最优,其次为组合7。从完熟期产量性状和含油率等性状看,组合9综合表现较好;组合7含油率较低,但干籽产量和胚油比较高;组合5含油率最高,但干籽产量低。综合来看,组合9可作为超甜超高油玉米兼用。(2)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在高产亲本中,除了籽粒含水率和胚油比2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余18个性状都达到极显着水平。在高油亲本中,除了吐丝期、鲜穗重、穗长、穗行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完熟期淀粉含量和胚油比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余12个性状都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在特殊配合力(Sca)方差中,除了吐丝期、鲜穗重、穗行数、单穗粒重、完熟期淀粉含量和胚重比6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着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高产亲本148在产量性状上的Gca相对效应值较优,其组配的三个杂交组合在产量性状上表现较优;高产亲本136在油分性状中Gca相对效应值都较优,其与3个高油亲本组配的组合在主要油分性状上表现也较优,高油亲本262在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和非胚含油率3个油分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用此亲本组配的组合多数含油率较高。当双亲的Gca相对效应值和Sca的相对效应值都较高时,其对应组合的性状测定值越大,反之亦然;只有少部分组合不符合此规律,但是,其总配合力(Tca)相对效应值与各性状测定值的大小趋势是完全一致的。(3)主要性状的遗传率。所研究的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达55%以上,且大部分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这些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与狭义遗传率(h2N)的大小趋势表现不尽一致,即广义遗传率(h2B)高的性状,狭义遗传率(h2N)不一定高。穗粗、籽粒含油率和胚重比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和狭义遗传率(h2N)都比较高。(4)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在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株高除了与穗粗表现为不显着的正相关外,与其余产量性状表现为极显着的正相关。在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方面,单穗粒重与完熟期淀粉含量和单穗含油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籽粒含油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品质性状之间,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和非胚含油率三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各性状对完熟期单穗含油量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单穗粒重>胚含油率>非胚含油率>胚重比>完熟期淀粉含量。与简单相关分析结果不同,胚含油率、非胚含油率的直接通径均为正值,而淀粉含量的直接通径为负值,表明了排除间接效应的影响后,这些性状对单穗含油量的直接效应。

姚鹏鹤[3](2012)在《微胚乳玉米发芽出苗期的耐寒性及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选用5个微胚乳玉米(简称为ME)杂交组合为材料,以高油115和正甜68为对照,通过测定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活性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对微胚乳玉米发芽期和苗期的耐寒性进行鉴定,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定,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耐寒栽培技术和耐寒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供试材料在发芽期和苗期的耐寒性均存在显着差异。2、无论是在发芽期还是苗期,5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耐寒性均表现不同,5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耐寒性相对于对照高油115有强有弱,但其耐寒性均强于对照正甜68。ME2在发芽期和苗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耐寒性,均强于对照高油115和正甜68,ME3在发芽期的耐寒性较好,而在苗期的耐寒性一般,ME4、ME5在发芽期和苗期的耐寒性均较弱。3、发芽期耐寒性的鉴定中,多数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达显着或极显着,说明在鉴定发芽期的耐寒性时,必须结合多个指标的测定结果综合评价才更为合理。4、微胚乳玉米发芽期的耐寒性鉴定采用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SOD活性这5个指标较为合适,苗期的耐寒性鉴定采用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SOD、POD活性这5个指标较为合适。5、依据隶属函数值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微胚乳玉米中是可以选育出发芽期和苗期综合耐寒性较好的材料的。

田树云[4](2008)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消减规律及显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07年2月至6月(春种)和8月至12月(秋种)进行,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整个灌浆过程中,整粒、胚、胚乳、果种皮的干重和鲜重及其相应含油率的动态积累规律,和显微结构进行初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整个灌浆过程中:胚乳表现出了消减现象,明显不同于对照高油玉米115。随着授粉天数的增加,春种时:籽粒干重在授粉后一直增长,27d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稳定;胚干重在授粉后一直增长,42d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稳定;胚乳干重在授粉后27d前一直增长,27d达到最大值,此后开始消减,37d消减完成,以后基本稳定。秋种时:籽粒干重在授粉后一直增长34d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稳定;胚干重在授粉后一直增长,52d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稳定;胚乳干重在授粉后36d前一直增长,36d达到最大值,此后开始消减,52d消减完成,以后基本稳定。2、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表明籽粒活跃灌浆期和指数增长期比较短;对胚乳细胞数目的增殖分析知,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乳细胞数目较少。对两类玉米灌浆过程中灌浆速度、灌浆持续期和胚乳细胞数与整粒干重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知:两类玉米整粒干重差异主要受胚乳细胞数与灌浆持续期的影响;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来说:整粒干重的差异,并不主要受胚乳细胞数与灌浆持续期的影响,可能还有相对重要性状的影响,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对籽粒的灌浆过程中籽粒显微结构的观察可以得出:籽粒灌浆的四个时期基本与整粒干重、鲜重的增长过程一致。对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消减时期是大约从授粉后32d到47d止,为期15d左右,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淀粉主要在胚乳中,但淀粉含量较少,蛋白质和脂肪主要在胚和糊粉层中。与高油玉米115相比较: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横切和纵切的胚面积所占籽粒面积的比值较大,胚横切面较相近,呈三角形或下部宽大而上部减小的梯形;胚纵切面不同,胚体低端胚柄处膨大,中部缩小,盾片顶端弯曲肥大。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组织中淀粉粒少,后期胚乳组织的细胞结构破坏,组织细胞死亡。对糊粉层细胞的横切和纵切的厚度和宽度分析知:玉米糊粉层随授粉后的天数增加而增长,方差分析知:授粉47d后基本无差异,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纵切糊粉层厚度比高油玉米115糊粉层厚度长,宽度差不多。4、对籽粒的灌浆过程中含油率积累规律知: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和胚乳的含油率比高油玉米115高很多;高油玉米115的成熟胚和果种皮的含油率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高。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含油率与胚干重、胚与整粒干重比、胚与胚乳干重比、糊粉层厚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整粒干重、胚乳干重、胚乳细胞数目呈显着负相关;与糊粉层细胞数目和果种皮干重相关不显着。

张亚平[5](2008)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中贮藏物质的消长及淀粉酶活性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06年8月至12月(秋种)和2007年2月至6月(春种)进行,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胚、非胚和整个籽粒的干重、水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测定,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动态变化分析,对贮藏物质之间及各贮藏物质与淀粉酶活性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对主要贮藏物质的通径分析,以期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贮藏物质的消长及淀粉酶活性的规律,并了解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单粒干重随籽粒的发育而逐渐增加。非胚和籽粒的单粒干重都表现为单峰变化规律,非胚单粒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籽粒单粒干重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般为授粉后35d。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籽粒的单粒干重含量在授粉后21~49d都明显低于高油玉米115。籽粒成熟期,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重比平均为43.93%,是高油玉米115的2.47倍。可见,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以大胚为显着特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籽粒的含水量随籽粒的发育都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较高油玉米115小。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高持水期可持续到授粉后42d,高油玉米115的籽粒高持水期可持续到授粉后21d。可见,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鲜食期较高油玉米115长。2、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含油率表现为单峰变化规律,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1d。非胚和籽粒的含油率一般随籽粒的发育而增加,在授粉后14~49d的含油率明显高于高油玉米115。成熟期,籽粒含油率是高油玉米115的2.64~2.92倍。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比普通高油玉米115有更高的含油率这一特性。3、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和非胚的蛋白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型变化规律。非胚和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授粉后14~42d高于高油玉米115,可见,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4、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可溶性总糖含量一般随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非胚和籽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胚、非胚和籽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都在籽粒发育过程中高于高油玉米115。可见,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也具有较高的含糖量。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非胚和籽粒的淀粉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变化平缓,但明显低于高油玉米115。从授粉后14~49d,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平均淀粉含量只占整个籽粒干重的10.06%左右,而高油玉米115籽粒平均淀粉含量却占了整个籽粒干重的56.11%左右。可见,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是低淀粉含量的玉米。6、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籽粒的淀粉酶活性在两次试验中并没有发现一致性变化规律,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7、通过对两次试验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籽粒中的贮藏物质间及各贮藏物质与淀粉酶活性间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有:干重与水分、油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淀粉、淀粉酶活性,水分与可溶性总糖、淀粉,油分与蛋白质、淀粉,蛋白质与淀粉、淀粉酶活性,油分与胚重比、胚油比,蛋白质与胚重比、胚油比。各贮藏物质在两次试验中表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也有所不同;两次试验的简单相关系数有一定的差异,表明存在环境的影响。

昂沃(EMVO)[6](2008)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提出利用Mather和Gamble提出的世代均数分析法,对由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个杂交组合、组合Ⅰ(0410×1155)、组合Ⅱ(0417×1025)和组合Ⅲ(1036×0949)、各6个群体(P1、P2、F1、B1、B2、F2)的与生育期性状(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株型性状(叶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产量性状(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和成熟期品质性状(含油率)等有关的14个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与生育期有关的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三个性状,与株型有关的叶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四个性状和籽粒含油率等8个性状,都受到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三个效应的影响,以显性效应为主;即8个性状都符合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遗传模型。2、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与产量有关的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单穗粒重、百粒重等6个性状也都受到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三个效应的影响,效应影响随着性状而异。此外,组合Ⅱ(b)的穗粗和秃尖没出现上位性效应。这6个性状也都符合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遗传模型。3、在所研究的14个性状中,除吐丝期外,其余13个性状的效应估值与播种期无显着互作。综上所述,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叶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和籽粒含油率14个性状都符合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遗传模型,而这些性状受遗传效应影响的相对大小都不一致。

时显芸[7](2007)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营养成分及其遗传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是一种新型玉米种质。为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优势营养成分及其遗传趋势,选用了三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于2005年秋和2006年春种植两造,同时以硬粒普通玉米、超甜玉米、高油玉米作为对照,共6种类型28个材料,对所有实验材料成熟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做了全面的测定分析,并初步研究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各营养性状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亲子代相关关系、杂种优势等趋势,同时也对各性状的正反交间遗传差异、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的遗传差异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测定分析的25个性状中,有19个是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高出三种对照类型,位居第一。与硬粒普通玉米相比,其平均籽粒含油率(19.85%)、非胚部分含油率(8.98%)、胚重比(41.94%)、粗蛋白(21.58%)、氨基酸总含量(18.88%)、必需氨基酸总含量(7.18%)、赖氨酸(0.89%)、β-谷甾醇(314.99 mg/100g)、维生素E (13.20 mg/100g)、油酸(7.49%)、亚油酸(9.31%)、亚麻酸(0.28%)、锌(80.76 mg/kg)、铜(11.14 mg/kg)分别是硬粒普通玉米的4.78、14.97、4.02、1.90、1.93、1.95、2.97、2.76、4.06、5.80、4.35、5.60、2.03、1.89倍。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具有独特的营养优势。(2)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Ⅱ型、Ⅲ型、Ⅳ型三种类型各有其优势成分,Ⅳ型在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粗蛋白、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β-谷甾醇、油酸、亚油酸、镁、铁、锌、铜等13种营养成分含量最高。Ⅲ型在胚油率、植酸、维生素E、硬脂酸、锰含量等5种成分居首位。Ⅱ型在胚重比、胚油比以及淀粉、亚麻酸、软脂酸、钙含量等6种性状数值最高。(3)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中,各种性状都存在着广泛变异,各营养性状的变幅范围也较大。其中百粒重:7.58~12.52 g;籽粒含油率:14.64~25.44%;胚重比:31.54~54.83%;粗蛋白:19.62~23.84%;氨基酸总含量:11.94~22.24%;必需氨基酸总含量:4.53~8.54%;赖氨酸:0.69~1.08%;植酸:225.34~573.15mg/100g;β-谷甾醇:223.08~404.12mg/100g;维生素E:6.25~18.00mg/100g;油酸:4.69~11.44%;亚油酸:6.94~10.98%;亚麻酸:0.16~0.52%;钙:0~289.82;镁:811.37~844.09 mg/kg;锌:69.12~95.09 mg/kg;铁:41.67~560.88mg/kg;铜:6.41~17.64 mg/kg;锰:0.00~5.71mg/kg。为这些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广泛的变异基础。(4)各营养成分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9对,包括:胚含油率与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与籽粒含油率、胚重比与籽粒含油率、胚油比与籽粒含油率、β-谷甾醇与籽粒含油率、胚油比与胚重比、赖氨酸与胚重比、铁与胚重比、赖氨酸与胚油比、铁与胚油比、锌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与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与必需氨基酸总量、锌与氨基酸总含量、亚麻酸与淀粉、软脂酸与淀粉、钙与镁、锌与镁。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6对,包括:油酸与籽粒含油率、镁与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与胚含油率、油酸与胚含油率、β-谷甾醇与非胚部分含油率、镁与非胚部分含油率、油酸与胚油比、氨基酸总含量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粗蛋白、赖氨酸与粗蛋白、锌与必需氨基酸总含量、铁与赖氨酸、维生素E与植酸、铁与维生素E、亚麻酸与亚油酸、亚麻酸与软脂酸。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的性状有6对,包括:淀粉与籽粒含油率、亚麻酸与胚油比、亚油酸与油酸、亚麻酸与油酸、铁与亚麻酸、镁与软脂酸。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4对,包括:淀粉与籽粒含油率、软脂酸与籽粒含油率、锰与籽粒含油率、淀粉与胚含油率、软脂酸与非胚部分含油率、锰与非胚部分含油率、淀粉与胚重比、亚麻酸与胚重比、淀粉与粗蛋白、淀粉与β-谷甾醇、镁与淀粉、软脂酸与油酸、铜与油酸、锰与油酸。(5)亲子代相关分析表明,F1与母本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赖氨酸、维生素E含量。F1与母本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8种,包括: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胚重比、氨基酸总含量、淀粉含量、铁含量、锰含量。F1与父本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籽粒含油率、维生素E含量。F1与父本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植酸、软脂酸含量。F1与中亲值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8种,包括: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胚重比、粗蛋白、维生素E、软脂酸、镁含量。F1与中亲值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性状包括:胚油比、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6)亲子关系和杂种优势趋势研究发现,百粒重的中亲、高亲杂种优势均为正向趋势;赖氨酸的中亲杂种优势呈正向趋势;胚油比的中亲、高亲杂种优势均为负向趋势;淀粉、植酸的高亲杂种优势都是负向趋势。其余的性状则随组合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尚未发现明显一致的规律。(7)正反交试验研究表明,亚麻酸、铁含量两性状在正反交后代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它性状的差异均相对较小。(8)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差异研究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的差异普遍较小,性状比较稳定。就各性状的平均差数而言,除钙含量的同株系行间差异更大外,其余所有性状的同株系内行间的平均差异都小于同型系间,表明选系过程也导致这些生化性状发生分离,而系内相对欠整齐一致。

卡因杜[8](2006)在《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05上半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不同施氮(N)用量,为N1 0kg/hm2、N2 120kg/hm2、N3 240kg/hm2、N4 360kg/hm2 4个水平,P2O5为270kg/hm2,K2O为300kg/hm2,3次重复。从农艺性状、籽粒生理、营养元素、籽粒结构、经济性状、产量、含油率等方面研究氮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茎径明显提高,达极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增加,在叶面积顶峰时期,各处理不同N肥施用量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植株各部分的干物质含量,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籽粒、茎杆+雄穗、苞叶和叶鞘的粗蛋白含量等明显提高,叶片展开速度增加;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提高,达极显着水平。但籽粒淀粉含量、叶片的光合速率,茎的抗倒伏能力均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2.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N处理对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果穗干重、籽粒干重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对秃顶长度的影响不达到显着水平,说明通过增施N肥可以有效的提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果穗干重、籽粒干重;玉米籽粒产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施N的

盛玉萍[9](2006)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籽粒显微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简称微胚乳玉米,下同)是一种新型玉米材料,它具有与其它类型玉米材料不同的特性。本研究测定了微胚乳玉米以及普通高油玉米等共10大类型24个材料的2400个样本籽粒的粒重和含油率,胚和非胚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分析了3大类微胚乳玉米材料与其它7大类玉米材料的性状差异,探讨了各玉米类型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对10大类玉米材料成熟籽粒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3 大类11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籽粒重量值最小,平均值都在0.1g以下,低于其它7大类13个玉米材料。方差分析显示:3大类微胚乳玉米材料间的籽粒重没有显着差异,它们与糯玉米、普甜糯玉米、普通高油玉米、普甜玉米以及普通硬粒玉米的籽粒重均达到极显着差异; 2.3 大类11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籽粒含油率都明显高于其它7大类13个玉米材料。方差分析显示:3大类微胚乳玉米材料间的籽粒含油率没有显着差异,它们与其它7大类玉米材料的籽粒含油率均有显着差异; 3.3 大类11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胚重量并不是最高的,除了第五类的糯玉米外,它们与其它6大类玉米的胚重量相差不大。方差分析显示:3大类微胚乳玉米材料间的胚重量没有显着差异;除了微胚乳Ⅲ型玉米与糯玉

黄熊娟[10](2006)在《钾氮肥施用量影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率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氮(N)、钾(K)两因素,主处理为K,分K1 150 kg/hm2、K2 300 kg/hm2个水平,副处理为N,分N1 0 kg/hm2、N2 120 kg/hm2、N3 240 kg/hm2、N4 360 kg/hm4个水平,P为270 kg/hm2,3次重复。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营养元素、籽粒结构等方面研究钾、氮及其互作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 1 钾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茎径明显提高,达极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增加,在叶面积顶峰时期,各处理不同N肥施用量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植株各部分的干物质含量,低钾条件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籽粒、茎杆+雄穗、苞叶和叶鞘的粗蛋白含量等明显提高;叶片展开速度增加;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提高,达极显着水平。但籽粒淀粉含量、茎的抗倒伏能力均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增加K肥施用量,对提高株高、穗位高及茎径有一定作用,但不显着;茎抗倒伏能力增强;叶片的展开速度在拔节前期加快,在拔节后期减慢;促进抽穗期和乳熟期光合速率的提高;但对植株各部的干物质的影响不明显;不利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粗蛋白含量、籽

二、发展广西高油玉米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广西高油玉米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微胚乳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3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
        2.1.1 产量性状表现
        2.1.2 含油率和粗蛋白含量表现
        2.1.3 脂肪酸成分比较
    2.2 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2.2.1 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2.2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2.3 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2)微胚乳超甜超高油兼用型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高油玉米的研究概况
    1.3 高油玉米的利用价值
    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概况
    1.5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配合力研究进展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案
        2.1.1 试验时间、地点及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田间试验方案
    2.2 田间栽培管理
    2.3 取样方法与试样制备
    2.4 农艺性状观察与产量性状测定
    2.5 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方法
        2.5.1 籽粒可溶性糖测定
        2.5.2 籽粒淀粉含量测定
        2.5.3 籽粒含油率测定
        2.5.4 胚重比和胚油比的测定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组合生育期和株型性状的观测结果与比较
        3.1.1 杂交组合生育期和株型性状的观测结果
        3.1.2 杂交组合生育期和株型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2 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
        3.2.1 杂交组合乳熟期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
        3.2.2 杂交组合完熟期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
        3.2.3 杂交组合乳熟期及完熟期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3 杂交组合乳熟期籽粒含水率的测定结果
    3.4 杂交组合乳熟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3.5 杂交组合乳熟期和完熟期籽粒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
    3.6 杂交组合完熟期籽粒含油率、胚油比和胚重比的测定结果
    3.7 杂交组合主要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8 杂交组合与其相应亲本完熟期籽粒重和含油率的比较
    3.9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率分析
        3.9.1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9.1.1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9.1.2 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及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分析
        3.9.1.3 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分析
        3.9.1.4 总配合力(Tca)相对效应分析
        3.9.2 遗传率分析
    3.10 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3.10.1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10.2 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10.3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5.1 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产量性状的特性
    5.2 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品质性状的特点
    5.3 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
    5.4 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微胚乳玉米发芽出苗期的耐寒性及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微胚乳玉米研究进展
    1.3 低温寒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低温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1.3.2 低温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低温对玉米生殖生长的影响
    1.4 低温寒害对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4.1 电导率
        1.4.2 丙二醛(MDA)含量
        1.4.3 脯氨酸(Pro)含量
        1.4.4 可溶性糖含量
        1.4.5 可溶性蛋白含量
        1.4.6 叶绿素含量
        1.4.7 保护酶活性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室内发芽试验
        2.2.1.1 常温发芽试验
        2.2.1.2 低温发芽试验
        2.2.2 苗期低温处理
        2.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2.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2.3.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2.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5 酶液的提取
        2.2.3.6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3.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2.3.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芽期的耐寒性研究
        3.1.1 低温胁迫对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3.1.2 低温胁迫对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3.1.3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1.4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5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1.6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7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1.8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SOD活性的影响
        3.1.9 发芽期低温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3.1.10 发芽期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1.11 微胚乳玉米发芽期耐寒性综合评价
    3.2 苗期的耐寒性研究
        3.2.1 苗期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2 苗期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苗期低温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4 苗期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5 苗期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苗期低温胁迫对SOD活性的影响
        3.2.7 苗期低温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3.2.8 苗期低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9 苗期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10 微胚乳玉米苗期耐寒性综合评价
    3.3 发芽期与苗期的耐寒性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微胚乳玉米发芽期的耐寒性
        4.1.2 微胚乳玉米苗期的耐寒性
        4.1.3 微胚乳玉米发芽期和苗期的耐寒性比较
    4.2 讨论
        4.2.1 低温对微胚乳玉米发芽的影响
        4.2.2 细胞膜透性与玉米耐寒性
        4.2.3 丙二醛与玉米耐寒性
        4.2.4 脯氨酸与玉米耐寒性
        4.2.5 可溶性糖与玉米耐寒性
        4.2.6 可溶性蛋白与玉米耐寒性
        4.2.7 保护性酶与玉米耐寒性
        4.2.8 叶绿素与玉米耐寒性
        4.2.9 微胚乳玉米的耐寒指标
        4.2.10 对微胚乳玉米发芽期和苗期耐寒性的综合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消减规律及显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高油玉米的研究现状
        1.1.1 高油玉米概念、特点和利用价值
        1.1.2 高油玉米国外研究概况
        1.1.3 高油玉米国内研究概况
        1.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概况
    1.2 玉米胚乳发育的研究进展
        1.2.1 胚乳组织的形态建成
        1.2.2 胚乳组织内含物的积累过程
        1.2.3 养分输入胚乳的途径
        1.2.4 胚乳形成的调控机制
        1.2.5 植物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供试材料的取样
    2.3 观察、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玉米籽粒胚、胚乳干重和油分的测定
        2.3.2 胚乳细胞的分离和细胞数的测定
        2.3.3 玉米籽粒切片的制作
        2.3.4 图片观察和分析
    2.4 试验技术路线
    2.5 数据分析
        2.5.1 曲线拟合
        2.5.2 通径分析
        2.5.3 方差分析
        2.5.4 简单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颖果的生长发育和各组织染色反应观察记载
        3.1.1 玉米颖果的生长发育记载
        3.1.2 颖果中各组织染色反应情况观察记载
    3.2 玉米整个灌浆过程中,籽粒鲜重和干重的积累规律
        3.2.1 整粒鲜重和干重的积累规律
        3.2.2 整个灌浆过程中,胚、胚乳和果种皮干重积累规律
        3.2.3 两类玉米同一时期胚和胚乳的干重和鲜重与整粒干重和鲜重的比值
        3.2.4 两类玉米同一时期胚乳干重和鲜重与胚干重和鲜重的比值
        3.2.5 两类玉米不同时期整粒、胚、胚乳和果种皮干重与成熟时干重的比值
        3.2.6 小结
    3.3 两类玉米整个灌浆过程中籽粒和胚乳细胞的生长分析
        3.3.1 两类玉米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
        3.3.2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3.3.3 两类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
        3.3.4 灌浆期籽粒干重的通径分析
        3.3.5 小结
    3.4 籽粒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3.4.1 整个灌浆过程中籽粒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3.4.2 整个灌浆过程中胚和胚乳的显微结构观察
        3.4.3 整个灌浆过程中胚和胚乳内含物积累的显微观察
        3.4.4 整个灌浆过程中籽粒胚、胚乳和整粒之间的横切、纵切的面积比
        3.4.5 糊粉层的观测
        3.4.6 小结
    3.5 整个灌浆过程中,整粒、胚、胚乳和果种皮油分积累规律
        3.5.1 整粒油分积累规律
        3.5.2 胚油分积累规律
        3.5.3 胚乳油分积累规律
        3.5.4 果种皮油分积累规律
        3.5.5 简单相关分析
        3.5.6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灌浆过程
        4.1.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细胞的增殖动态与粒重的关系
        4.1.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显微结构
        4.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的积累
    4.2 结论
图版及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中贮藏物质的消长及淀粉酶活性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
        1.2.1 高油玉米概念、特点和利用价值
        1.2.2 国内外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
        1.3.1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概念、特点和利用价值
        1.3.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1.4 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贮藏物质积累的研究进展
        1.4.1 淀粉的生物合成与油脂的生物合成的关系
        1.4.2 油料作物中淀粉有可能作为临时贮藏物质
        1.4.3 淀粉酶和淀粉的水解
        1.4.4 淀粉的生物合成与糖的关系
    1.5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方案
        2.1.3 栽培管理
    2.2 取样方法与试样制备
        2.2.1 取样方法
        2.2.2 试样制备
    2.3 生化测定方法
        2.3.1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
        2.3.2 胚重比和胚油比的测定
        2.3.3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2.3.4 淀粉的测定
        2.3.5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3.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7 水分含量的测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籽粒发育过程中单粒干重的变化
        3.1.1 胚单粒干重的变化
        3.1.2 非胚单粒干重的变化
        3.1.3 籽粒单粒干重的变化
    3.2 籽粒发育过程中胚重比的变化
    3.3 籽粒发育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3.3.1 胚含水量的变化
        3.3.2 非胚含水量的变化
        3.3.3 籽粒含水量的变化
    3.4 籽粒发育过程中含油率的变化
        3.4.1 胚含油率的变化
        3.4.2 非胚含油率的变化
        3.4.3 籽粒含油率的变化
        3.4.4 籽粒油分积累速率的变化
    3.5 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1 胚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2 非胚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3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6 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3.6.1 胚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3.6.2 非胚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3.6.3 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3.7 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7.1 胚淀粉含量的变化
        3.7.2 非胚淀粉含量的变化
        3.7.3 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
    3.8 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8.1 胚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8.2 非胚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8.3 籽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9 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1 微胚乳Ⅰ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2 微胚乳Ⅰ非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3 微胚乳Ⅰ籽粒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4 微胚乳Ⅱ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5 微胚乳Ⅱ非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6 微胚乳Ⅱ籽粒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7 微胚乳玉米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8 高油115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9 高油115非胚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9.10 高油115籽粒中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10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3.10.1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油分的通径分析
        3.10.2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蛋白质的通径分析
        3.10.3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可溶性总糖的通径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籽粒发育过程中油分与蛋白质的消长关系
        4.1.2 籽粒发育过程中油分与可溶性总糖的消长关系
        4.1.3 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与淀粉的消长关系
        4.1.4 籽粒发育过程中油分与胚重比、胚油比的关系
        4.1.5 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油分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消长关系
        4.1.6 籽粒发育过程中油分、蛋白质、淀粉与胚重比、胚油比的关系
        4.1.7 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贮藏物质与淀粉酶活性的关系
        4.1.8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贮藏物质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4.1.9 环境与遗传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的研究概况
    1.2 高油玉米的研究概况
        1.2.1 高油玉米育种的进展
        1.2.2 玉米油分遗传规律的研究
        1.2.3 高油玉米油分性状的研究
        1.2.4 高油玉米的营养价值
    1.3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平均数遗传效应分析的研究进展
    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方案
        2.1.3 栽培管理
    2.2 田间观察与实验室内考种
        2.2.1 田间观察
        2.2.2 实验室内考种
        2.2.3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
    2.3 统计方法
        2.3.1 世代平均数的统计方法
        2.3.2 世代平均数遗传效应
        2.3.3 遗传效应与播期关系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性状的观测结果与分析
        3.1.1 抽雄期
        3.1.2 吐丝期
        3.1.3 散粉期
        3.1.4 生育期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3.2 株型性状的观测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数
        3.2.2 株高
        3.2.3 穗位高
        3.2.4 茎粗
        3.2.5 株型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3.3 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3.1 穗长
        3.3.2 穗秃尖
        3.3.3 穗粗
        3.3.4 穗行数
        3.3.5 单穗粒重
        3.3.6 百粒重
        3.3.7 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3.4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4.1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结果
        3.4.2 含油率的遗传效应分析
    3.5 播期对遗传效应值的影响的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生育期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含油率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5 播期对遗传效应值的影响
    4.6 总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营养成分及其遗传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前言
    1 玉米胚研究综述
        1.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功能研究概况
        1.1.1 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
        1.1.2 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
        1.1.3 植物甾醇
        1.1.4 维生素
        1.1.5 植酸
        1.1.6 钙调素
        1.2 主要化学成分的遗传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
        1.2.2 油分的遗传研究
        1.3 玉米胚的开发研究现状
    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方案
        1.1.1 供试材料
        1.1.2 田间试验方案
        1.1.3 栽培管理
    1.2 实验室测定的取样和测定方法
        1.2.1 取样方法
        1.2.2 生化测定方法
        1.2.2.1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
        1.2.2.2 胚重比和胚油比的测定
        1.2.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2.4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2.2.5 淀粉含量的测定
        1.2.2.6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1.2.2.7 β-谷甾醇含量的测定
        1.2.2.8 水分含量的测定
        1.2.2.9 植酸含量的测定
        1.2.2.10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1.2.2.11 钙、镁、铁、锌、铜、锰的含量测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1.3.1 杂种优势的计算
        1.3.2 简单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秋季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粒重、含油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1.1.1 百粒重
        2.1.1.2 籽粒含油率
        2.1.1.3 胚含油率
        2.1.1.4 非胚部分含油率
        2.1.1.5 胚重比
        2.1.1.6 胚油比
        2.1.2 水分、粗蛋白、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1.2.1 水分
        2.1.2.2 粗蛋白
        2.1.2.3 淀粉
        2.1.3 β-谷甾醇、维生素E、植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1.3.1 β-谷甾醇
        2.1.3.2 维生素E
        2.1.3.3 植酸
        2.1.4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1.4.1 氨基酸总含量
        2.1.4.2 必需氨基酸总含量
        2.1.4.3 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
        2.1.4.4 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氨基酸总含量
        2.1.4.5 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氨基酸总含量
        2.1.4.6 赖氨酸
        2.1.5 脂肪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1.5.1 脂肪总含量
        2.1.5.2 软脂酸总含量
        2.1.5.3 硬脂酸总含量
        2.1.5.4 油酸含量
        2.1.5.5 亚油酸含量
        2.1.5.6 亚麻酸含量
        2.1.6 维生素E组成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1.6.1 γ-维生素E
        2.1.6.2 α-维生素E
        2.1.7 元素钙、镁、锌、铁、铜、锰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1.7.1 钙
        2.1.7.2 镁
        2.1.7.3 锌
        2.1.7.4 铁
        2.1.7.5 铜
        2.1.7.6 锰
    2.2 2006年春季各试验材料的生化测定结果与分析
        2.2.1 粒重、含油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2.1.1 百粒重
        2.2.1.2 籽粒含油率
        2.2.1.3 胚含油率
        2.2.1.4 非胚部分含油率
        2.2.1.5 胚重比
        2.2.1.6 胚油比
        2.2.2 水分、粗蛋白、淀粉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2.2.1 水分
        2.2.2.2 粗蛋白
        2.2.2.3 淀粉
        2.2.3 β-谷甾醇、维生素E、植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2.3.1 β-谷甾醇
        2.2.3.2 维生素E
        2.2.3.3 植酸
        2.2.4 氨基酸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2.4.1 氨基酸总含量
        2.2.4.2 必需氨基酸总含量
        2.2.4.3 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
        2.2.4.4 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氨基酸总含量
        2.2.4.5 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氨基酸总含量
        2.2.4.6 八种必需氨基酸
        2.2.5 脂肪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2.5.1 脂肪总含量
        2.2.5.2 软脂酸
        2.2.5.3 硬脂酸
        2.2.5.4 油酸
        2.2.5.5 亚油酸
        2.2.5.6 亚麻酸
        2.2.6 维生素E及组成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2.6.1 γ-维生素E
        2.2.6.2 α-维生素E
        2.2.7 元素钙、镁、锌、铁、铜、锰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2.7.1 钙
        2.2.7.2 镁
        2.2.7.3 锌
        2.2.7.4 铁
        2.2.7.5 铜
        2.2.7.6 锰
    2.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多种营养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2.3.1 总体分析
        2.3.2 25个性状的具体分析
    2.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亲子相关分析及杂种优势趋势分析
        2.4.1 亲子相关总体分析
        2.4.2 杂种优势趋势总体分析
        2.4.3 几种主要性状的具体分析
        2.4.3.1 籽粒含油率
        2.4.3.2 粗蛋白
        2.4.3.3 氨基酸总含量
        2.4.3.4 β-谷甾醇
        2.4.3.5 维生素E
        2.4.3.6 植酸
        2.4.3.7 亚油酸
    2.5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营养性状遗传的正反交差异分析
    2.6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同型系间和相同株系内行间营养性状遗传差异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粒重与含油率性状
    3.2 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
    3.3 脂质功能性营养性状
    3.4 植酸含量
    3.5 矿质营养性状
    3.6 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营养性状的总体评价及可能的开发前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2 高油玉米发展现状
        2.1 国外育种成就
        2.2 现阶段我国高油玉米育种所取得的成绩
        2.3 高油玉米的栽培研究
        2.3.1 不同施肥期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含油量影响
        2.3.2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和含油量影响
        2.3.3 不同播期对玉米含油量的影响
        2.3.4 氮磷钾营养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5 其它因素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品种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株高及穗位高的测定
        2.5.2 茎径的测定及茎粗系数的计算
        2.5.3 叶面积的测定
        2.5.4 叶片展开速
        2.5.5 光合作用的测定
        2.5.6 干物质的测定
        2.5.7 室内考种
        2.5.8 植株 N、P、K含量测定
        2.5.9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
        2.5.10 籽粒可溶性糖的测定
        2.5.11 籽粒淀粉的测定
        2.5.12 粗蛋白质的测定
        2.5.13 籽粒结构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氮量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2 不同施氮量对茎径的影响
    3.3 不同施氮量对叶面积的影响
    3.4 不同施氮量对叶片展开速度的影响
    3.5 不同施氮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6 不同施氮量对干物质的影响
    3.7 不同施氮量对果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3.8 不同施氮量对籽粒可溶性糖的影响
    3.9 不同施氮量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3.10 不同施氮量对粗蛋白质的影响
    3.11 不同施氮量对植株各部分NPK含量的影响
        3.11.1 不同施氮量对穗轴NPK含量的影响
        3.11.2 不同施氮量对茎杆+雄穗 N、P、K含量的影响
        3.11.3 不同施氮量对根 N、P、K含量的影响
        3.11.4 不同施氮量对苞叶+花丝 N、P、K含量的影响
        3.11.5 不同施氮量对籽粒 N、P、K含量的影响
        3.11.6 不同施氮量对叶鞘 N、P、K含量的影响
        3.11.7 不同施氮量对叶片N、P、K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施氮量对籽粒含油率的影响
    3.13 不同施氮量对籽粒结构的影响
    3.14 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
    3.15 不同施氮量、籽粒结构对籽粒含油率的影响
    3.16 氮、果穗农艺性状、籽粒粗蛋白、籽粒淀粉、籽粒可溶性糖对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施氮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施氮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影响及其机理
    4.3 氮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影响及其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籽粒显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玉米籽粒重量及油分的测定
        1.2.2 玉米籽粒胚和非胚部分的重量及油分的测定
        1.2.3 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4 玉米籽粒显微图片中糊粉层厚度的测定
        1.2.5 玉米籽粒结构及糊粉层显微细胞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1.2.6 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籽粒的重量与油分分析
        2.1.1 玉米籽粒的重量比较
        2.1.2 玉米籽粒重量的方差分析
        2.1.3 玉米籽粒的含油率比较
        2.1.4 玉米籽粒含油率的方差分析
    2.2 玉米籽粒的胚重量与油分分析
        2.2.1 玉米籽粒的胚重量比较
        2.2.2 玉米籽粒胚重量的方差分析
        2.2.3 玉米籽粒的胚含油率比较
        2.2.4 玉米籽粒胚含油率的方差分析
    2.3 玉米籽粒非胚部分的重量与油分分析
        2.3.1 玉米籽粒非胚部分的重量比较
        2.3.2 玉米籽粒非胚部分重量的方差分析
        2.3.3 玉米籽粒非胚部分的含油率比较
        2.3.4 玉米籽粒非胚部分含油率的方差分析
    2.4 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2.4.1 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2.4.2 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方差分析
    2.5 玉米籽粒的胚重/籽粒重比
    2.6 玉米籽粒的胚含油量/籽粒含油量比
    2.7 玉米籽粒12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7.1 24个玉米材料12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7.2 3大类11个微胚乳玉米材料12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7.3 7大类13个非微胚乳玉米材料12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7.4 10大类玉米材料12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8 玉米籽粒显微图片中糊粉层厚度与显微细胞结构的分析
        2.8.1 玉米籽粒糊粉层厚度的分析
        2.8.1.1 22个玉米材料籽粒糊粉层厚度的分析
        2.8.1.2 10大类玉米材料籽粒糊粉层厚度的分析
        2.8.2 糊粉层厚度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2.8.2.1 22个玉米材料籽粒糊粉层厚度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2.8.2.2 10大类玉米材料籽粒糊粉层厚度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2.8.3 糊粉层厚度与籽粒含油率的相关分析
        2.8.4 糊粉层厚度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2.8.5 糊粉层厚度与籽粒非胚部分重量的相关分析
        2.8.6 糊粉层厚度与籽粒非胚部分含油率的相关分析
        2.8.7 玉米籽粒糊粉层显微细胞的观察与分析
        2.8.8 玉米籽粒的横切面与纵切面显微结构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微胚乳玉米的籽粒重
    3.2 微胚乳玉米的籽粒含油率
    3.3 微胚乳玉米籽粒的胚重及胚重/籽粒重比
    3.4 微胚乳玉米籽粒的胚含油率及胚含油量/籽粒含油量比
    3.5 微胚乳玉米籽粒非胚部分的重量
    3.6 微胚乳玉米籽粒非胚部分的含油率
    3.7 微胚乳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3.8 微胚乳与非微胚乳玉米籽粒的糊粉层厚度
    3.9 微胚乳与非微胚乳玉米籽粒糊粉层的显微细胞结构
    3.10 微胚乳与非微胚乳玉米籽粒的显微结构
    3.11 10大类玉米材料籽粒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钾氮肥施用量影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率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2 高油玉米发展现状
        1.2.1 国外育种成就
        1.2.2 现阶段我国高油玉米育种所取得的成绩
        1.2.3 高油玉米的栽培研究
        1.2.3.1 在不同施肥期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含油率影响
        1.2.3.2 密度对籽粒的产量和含油率影响
        1.2.3.3 不同播期对玉米含油率的影响
        1.2.3.4 氮磷钾营养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5 其它因素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品种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株高及穗位高的测定
        2.5.2 茎径的测定及茎粗系数的计算
        2.5.3 叶面积的测定
        2.5.4 叶片展开速度
        2.5.5 光合作用的测定
        2.5.6 干物质的测定
        2.5.7 室内考种法
        2.5.8 N、P、K测定
        2.5.9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
        2.5.10 籽粒可溶性糖的测定
        2.5.11 籽粒淀粉的测定
        2.5.12 粗蛋白质的测定
        2.5.13 籽粒结构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钾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2 氮、钾对茎径的影响
    3.3 氮、钾对叶面积的影响
    3.4 氮、钾对叶片展开速度的影响
    3.5 氮、钾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6 氮、钾对干物质的影响
    3.7 氮、钾对果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3.8 氮、钾对籽粒可溶性糖的影响
    3.9 氮、钾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3.10 氮、钾对粗蛋白质的影响
    3.11 氮、钾对植株各部分NPK含量的影响
        3.11.1 氮、钾对穗轴NPK含量的影响
        3.11.2 氮、钾对茎杆+雄穗NPK含量的影响
        3.11.3 氮、钾对根NPK含量的影响
        3.11.4 氮、钾对苞叶+花丝NPK含量的影响
        3.11.5 氮、钾对籽粒NPK含量的影响
        3.11.6 氮、钾对叶鞘NPK含量的影响
        3.11.7 氮、钾对叶片NPK含量的影响
    3.12 氮、钾对籽粒含油率的影响
    3.13 氮、钾对籽粒结构的影响
    3.14 氮、钾对产量的影响
    3.15 氮、钾、籽粒结构对籽粒含油率的影响
    3.16 氮、钾、果穗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氮、钾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的影晌
    4.2 氮、钾影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植株产量的机理
    4.3 氮、钾影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植株籽粒含油率的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发展广西高油玉米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胚乳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佟显聪,梁树辉,何森,韦俏君,郝小琴. 西南农业学报, 2022(01)
  • [2]微胚乳超甜超高油兼用型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D]. 彭文萍. 广西大学, 2017(01)
  • [3]微胚乳玉米发芽出苗期的耐寒性及生理生化基础研究[D]. 姚鹏鹤. 广西大学, 2012(03)
  • [4]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消减规律及显微结构研究[D]. 田树云. 广西大学, 2008(12)
  • [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中贮藏物质的消长及淀粉酶活性规律的研究[D]. 张亚平. 广西大学, 2008(01)
  • [6]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 昂沃(EMVO). 广西大学, 2008(01)
  • [7]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营养成分及其遗传趋势研究[D]. 时显芸. 广西大学, 2007(05)
  • [8]氮肥施用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量影响的研究[D]. 卡因杜. 广西大学, 2006(12)
  • [9]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籽粒显微结构的研究[D]. 盛玉萍. 广西大学, 2006(12)
  • [10]钾氮肥施用量影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及含油率机理的研究[D]. 黄熊娟. 广西大学, 2006(01)

标签:;  ;  

广西发展高油玉米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