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筑城围绿屏障

阳城县筑城围绿屏障

一、阳城县营造环城绿色屏障(论文文献综述)

高梓洋,党元君[1](2022)在《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与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以山西省正在开展的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例,对山西省森林城市建设概况进行论述,针对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情况提出规划特点,对未来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建设提出六大策略,为全力做好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提出了可借鉴的范例。

王晓宇[2](2019)在《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文中提出特色小镇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层乡镇发展滞缓,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弱、公共服务不足以及风貌退化等问题。近年来,为了提升小城镇的经济活力、空间承载力、促进产镇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引领,提出了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模式,进而,在全国先后涌现出2000多个特色小镇(其中国家级特色小镇403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都积极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特色小镇的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小镇”的发展为引领,扩展发展的活力范围,从全域统筹的层面积极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产业,而空间则是产业的载体,“生产、生活、生态”则是空间组织的三个要素。因此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在产镇融合路径的指导下,以全域统筹为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框架,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空间发展目标,让产业在空间载体上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以产业特色为划分依据,我国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可分为13种类型,其中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小镇为49个,占12.16%。2016年10月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7月国家又提出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健康特色小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论文以大健康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以产镇融合模式和“三生”空间优化为重点,从空间组织路径、空间组织框架和空间组织要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产业布局、空间组织及三生融合,最终总结出可应用的空间组织策略:产业先行,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构建泛产业集群,以产业布局主导空间组织;全域统筹,以产业构建为纽带,联结创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的模式;三生融合,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间的有机关系。2017年8月,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随后及时开展了所在的陈集镇的总体规划的修订,2019年8月顺利完成了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启动区及周边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一个正在实施建设的以阿胶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参考价值较高,文章以此为实证案例,通过分析其空间组织与规划布局,来检验文章所构建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模式,并总结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郝晨竹[3](2018)在《阳城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态化规划研究 ——以东关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已经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每一次科技的创新无疑推动着工业的进步,见证着人类智慧的飞跃进程。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世界各地依然保留有许多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痕迹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建筑上。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面貌趋于相似,每一个历史城市都面临着失去历史风貌建筑特色的痛苦。有关历史遗迹的话题,已经成为不论是城市规划师还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所关心的焦点。民众对于已经明确列出的具有保护传承价值的历史性遗迹十分重视,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溶入在城市里但是还没有被明确列为保护对象的历史街区和建筑。而这些历史街区与建筑大多物质性老化,结构性与功能性失调,文化与风貌特色散失,且处在典型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地区,历史脉络错综复杂。国内外许多发达城市已经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方案措施进行保护并赋予这些地区以活力。但是仍有很多城市,新的开发计划预示着经济表现出色,其结果往往对地标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延续造成威胁。阳城县东关街,作为历史遗留街区,还留存着一定面积的近代历史建筑,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东关街历史街区曾经是这座古城商贸的聚集地,现在依旧保存着老阳城古城的街头市井。随着城市的建设开发,街区面临着文化与风貌特色散失等许多问题,从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上来说,历史遗留街区只有通过科学的调研和系统的分析,注入新的活力于街区,使整个街区活化起来同城市进程发展取得一致性,才能使古城镇的住民在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得以延续,使城市地域性及原真性的价值得以保存。本课题尝试依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结合阳城古城当地的特定情况和与东关街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探求出为此街区的保护和活态化发展寻求最佳的方案。运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手法适应性改造该遗存的历史街区,再次注入城市活力,使整个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延续,街区再次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欲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科学的调研与系统分析,为阳城东关历史街区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和价值引导。

王振宇[4](2018)在《山西省治所城市历史格局特征及转译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所城市是我国古代城市行政建制制度下建立的地方城市,包括府城、州城、县城等。我国绝大多数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定型于明清时期,但受到民国时期战争、建国后拆城运动及改革开放后建设性破坏等影响,对历史格局整体性起到决定作用的格局要素演化为新的表现形式,既有文献较少系统的总结其格局特征及转译规律。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格局保护,在对格局原型及转译内容科学识别的基础上,对进行格局要素进行分类差异化保护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古代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特征及今天的遗存现状,并开展系统定量化的评价,从而为城市历史格局整体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案例地区山西省是汉文化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长城沿线的农牧冲突区,及万里茶道晋商文明的兴起地。在“表里河山、四塞之区”环境中,山西形成了由地方中心城市,军事防御城市,金融、集散、工矿商贸城市等组成的完善治所城市体系。今天,山西是文物大省,古代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今天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相对干旱的自然气候,使得山西省治所城市保护相对较好,遗存类型丰富,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采用文献与实地勘探相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古今转译分析、要素解构分析、模糊集综合评价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治所制度与城市历史格局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背景,以历朝历代行政建制的治所制度为线索,论述治所城市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背景下,分析治所城市秦汉雏形期、魏-宋发展期、明清定型期的治所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分析治所城市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历史格局和格局控制要素。(2)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特征分析了山西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治所城市形成的特色机制,包括农耕文明与礼制思想、军事防御与九边制度、商业流通与开中制度等;研究各区域单元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特征,包括晋北城市的军事格局、晋中城市的礼商格局、晋东南的缘地格局、晋南城市的多样格局等;研究历史边界、历史轴线、历史中心、历史标志等格局要素特征。(3)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转译分析了治所城市近现代演化的历史背景,研究了历史格局的整体变迁转译,包括外部边界的拓展、发展方向的推进、内部建筑的更新等;研究各区域单元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转译方式,包括晋北城市的格局延续,晋中城市的格局更新、晋东南城市的格局变异、晋南城市的格局叠加;结合历史原型分析,总结历史格局中历史边界、历史轴线、历史中心、历史标志等要素转译规律。(4)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现状评价主要包括历史格局的完整度、历史格局的清晰度。完整度,即历史格局的原真性存在程度,主要反映历史格局的实存状况。清晰度,即历史格局在今天的可辨识的程度,主要反映历史格局的转译状况。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山西省39个重点治所城市进行评价,从而为历史格局保护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山西省不同区域的治所城市有着差异化的历史格局特征,不同的治所城市形成了历史边界的多样形态、历史轴线的序列组合、历史中心的择优控制、历史标志的双重体系等特征;山西省不同区域的治所城市有着差异化的历史格局转译方式,不同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要素转译有边界断续转译、轴线线性转译、中心功能转译、标志体系转译等规律。并通过评价体系,得出了山西省39个重点治所城市的整体格局聚类评价、单要素聚类评价结果,以及历史格局分类保护对策。

马慧洁[5](2017)在《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古村镇景观资源丰富,面对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研究如何可持续性地开发利用这些景观资源,探寻一条能综合解决各方面问题的适宜途径对古村镇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而通过引入绿道的理念,来进行生态修复和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是一种有效策略。沁河流域周边散布着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原始森林景区、历史文化村镇及明清古堡群等,其生态地位及文化价值均极为重要。本论文选取沁河流域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密集的中游作为本文研究范围。首先在对绿道相关概念、国内外绿道典型案例分析借鉴和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构建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初步构想,并总结其概念、特征及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和古村镇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分别阐述其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然环境和古村镇资源的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策略,以及整合型绿道的构建方法和规划思路,并通过构建生态修复网络和文化遗产串联网络,将二者叠加整合,形成概念性框架。利用现有路网进行优化,最终得出沁河流域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系统。在具体案例设计部分,分别针对三种尺度的绿道进行规划设计,包括沁河流域中游绿道总体规划、以阳城县为例的县域尺度绿道规划及以郭峪村为例的村镇绿道节点设计。通过该绿道把以往点状分布于沁河流域中游周边的自然景区和文化遗存转变成了具备综合效益的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系统。为其他古村镇文化遗产整合、景观生态修复,以及发展特色古村镇作示范。

冯书红[6](2015)在《阳城县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林业发展与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带动了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分析了阳城县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阳城县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田涛[7](2015)在《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布局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全国30多座城市都斥巨资重建古城,近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名村保护条例》也都明确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古城复兴规划编制方面尚且存在七个方面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以“保”为主的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建设的迫切性与文化沉淀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3)文化资源的“无形性”与城市价值兑现的“有形性”之间的矛盾;(4)文化资源的“散点性”与文化系统的“体系性”之间的矛盾;(5)古城特色品牌建设与千城一面的文化抉择之间的矛盾;(6)古城复兴规划的重要性与古城复兴规划方法缺失的矛盾;(7)保护规划编制容易与落实难的矛盾。古城复兴规划是城市规划行业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规划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路径和体系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古城复兴为例,以“基础研究(问题梳理)-理论构建(哲学思辨)-文化梳理(基因凝炼)-空间规划(实证解析)-方法总结(理论完善)”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论证法、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法、GIS三维模拟等方法,对古城复兴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古城复兴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与解析,总结了我国在古城复兴理论构建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框架,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剖析了古城复兴的哲学解析,明确古城复兴的含义具体特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针对不同条件的古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达到古城“生态、历史、民俗文化”及“文化、空间、功能”的双三维动态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的永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借鉴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城市文化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复兴思想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城市综合性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古城复兴中的“生态、历史与民俗”等三个文化维度的概念,搭建了文化锥形体模型;总结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搭建了古城复兴理论体系;再次,提出了基于古城文化资源梳理,运用层析分析法凝炼古城文化基因的方法;总结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目标、流程、基本方法、空间规划体系及支撑系统,确立了从古城文化资源挖掘与梳理——城市文化基因凝炼——古城复兴规划目标及策略——古城功能及空间整合——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古城复兴支撑体系等一套完整的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明确了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包括宏观的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市域文化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中观的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及文化廊道规划,微观的文化遗址公园规划、特色文化街区展示规划、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城墙景区展示规划、工业遗产活化规划、城市空间风貌分区管控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进而,分析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概况、存在的问题,梳理了西安的文化资源,重点提出了西安的生态、历史及民俗文化基因,并在宏观结构模式,中观脉络模式,微观提炼符号方面进行了赋形,为在西安城市空间设计中传承或演绎西安城市文化基因奠定了基础。然后,论文提出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总体目标为“世界文化古都、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战略为“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策略为“古城功能整合、空间重构及搭建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并从宏观的“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脉络控制及微观文化场景塑造”等三个方面搭建了西安的古城复兴空间构架;提出了西安城市管理“两套体系、三个层级、网格管控”的刚性与弹性并重、立体化、网格化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最后,基于问题梳理、哲学思辨、基因凝炼、实证解析等,论文系统总结了古城复兴原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古城复兴策略:文化基因梳理方法及空间规划模式;古城复兴技术应对: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即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及八个阶段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具体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包括:(1)全面梳理古城文化资源,(2)分析文化资源现存的文化载体,(3)剖析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高度,(4)构建城市文化基因库,(5)运用层次分析法凝炼具体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6)将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形式化,模式化,形成若干文化基因空间模块,(7)通过文化模块的运用组合实现文化单元的文化复兴;(8)出台古城复兴规划实施的导则或政策,并将规划管控内容融入法定程序,实现构建“天人合一”传统活力城镇的目标。论文对于古城复兴的时空结构理论搭建、古城复兴的文化基因凝炼方法及空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点学术观点,直接为西安古城复兴规划提供编制参考,为全国其他古城复兴规划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古城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持续进步。

市人民政府[8](2013)在《关于落实《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化和环城绿化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书面)》文中提出市人大常委会: 2012年10月25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化和环城绿化情况的报告》,并将审议意见转达市政府。审议意见认为,我市林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统筹规划不够到位,产业化程度不够高,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及环

延路明[9](2013)在《山西阳城砥洎城古城墙建筑技术和防御功能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砥泊(音季)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西北角,围绕城内民居的城墙则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砥泊城用青砖、石块、炼铁坩埚、石灰和废铁渣等好几种材料修筑内外双层城墙,异常坚固,这在筑城史上绝无仅有,这既反映了明末阳城县和润城镇冶铁业之发达,又体现了当时的主持筑城者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巧妙想法和体恤民力、简约实用的理念。正因为砥泊城古城墙和城内各种建筑独特的历史、技术和文化价值,在1986年和2006年,砥泊城相继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深入探索,细化研究砥泊城城墙的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防御功能等,并针对部分墙段的损毁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既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文的内容除了引言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介绍砥洎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先介绍了砥洎城的历史和概况;其次是说明了古城墙修建的原因;再次分析了砥洎城为什么能够修建青砖和坩蜗城墙;最后则是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和政治军事因素分析了古城墙地址和形状的选择原因。第二章则详细讲述和分析了砥洎城城墙的构造和建筑技术,此外还介绍说明了修建城墙的各种材料和多种工具。第三章则是砥泊城古城墙的防御功能,首先是城墙防御的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城墙的防御架构和历史上的具体事例详细说明了它的多重防御作用。第四章则是砥泊城古城墙的保护。首先介绍了部分城墙的残损情况和主要原因;其次是总结了古城墙的七个保护原则,并提出了修复城墙的技术方法;再次针对城墙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则是展望了当地政府主导之下的砥洎城旅游发展以后城墙本身功能的拓展。

孙奎利[10](2012)在《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着名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当中。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享有城镇化产生的利好成果的同时,将其负面效应最小化,是城市规划决策者、管理者、参与者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绿道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引导下,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已然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010年,随着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辖区九大城市掀起了绿道建设的热潮。自此,广东率全国风气之先,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绿道建设的序幕。对天津而言,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津滨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天津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天津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包括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建设在内的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城市建设也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更为凸显,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大,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日渐强烈等。为了构建天津市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天津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本文展开了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本文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缺失、绿道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四个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了绿道建设在构建天津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系统规划在规划目标、依据、层次、内容及建设实践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绿道系统规划的转变缘由及绿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第三,立足环津四市的研究视角,针对天津与北京、廊坊、沧州、唐山等相邻周边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市域绿道的构建达到优化天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和结构的目的。同时,针对市域绿道的属性特征、概念、分类进行详细分析和界定,并根据绿道的属性特征,将天津市域绿道划分为运河型、交通型、湿地型、产业型四大类。在综合考虑市域范围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河流湿地、交通及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天津市域现状地理空间,结合天津各区县绿地系统和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叠加法中的空间叠加法(overlay),辅以多因子评价以及德尔菲专家评分法,对市域绿道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进行定量分析,在绿道选线模型引导下提出了天津市域范围由5条主线、7条连接线、30条支线和3800平方公里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天津市域绿道总体规划布局,并针对城际交界绿道、运河文化绿道、交通链接绿道、海岸旅游绿道、湿地联络绿道五条市域绿道主线的特点、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及服务人口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综合分析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天津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环外地区发展现状、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外环线交通流量、居民出行范围及相关规划等七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外环线绿带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外绿带的设计构想。同时在环城游憩带理论指导下,结合环外地区的现状土地利用、环外组团布局、河流水系分布、郊野公园选址等资源要素条件,界定并分析了环外绿道的概念及规划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环外绿道总体规划布局。第五,以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洽互适性作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及城市多模式出行方式存在问题,提出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同时,针对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与换乘接驳问题,提出了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规划模式,以期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缓解最后一公里出行矛盾。最后,为了更好完善优化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作者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建设相结合、组织编制环渤海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二、阳城县营造环城绿色屏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城县营造环城绿色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与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2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特点
    2.1目标明确
    2.2 统筹协调
    2.3 工程主导
    2.4 文化衬托
3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特点
    3.1 造林绿化精细化
    3.2 中心城区自然化
    3.3 乡镇村庄生态化
    3.4 资源保护精准化
    3.5 休闲场所主题化
    3.6 廊道建设网络化
    3.7 林业产业系统化
    3.8 科普教育特色化
    3.9 宣传互动体验化
    3.10 组织管理规范化
4 未来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策略
    4.1 加强城区绿地建设,提升森林质量
    4.2 构建环城生态屏障,打造多彩景观
    4.3 注重乡村绿化建设,增加乡愁记忆
    4.4 发展惠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4.5 加快生态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体验
    4.6 注重科普教育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5 结语

(2)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1.1.2 特色小镇的发展良莠不齐,诸多问题显现
        1.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特色小镇新使命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特色小镇
        1.2.2 产镇融合
        1.2.3 全域统筹
        1.2.4 三生融合
        1.2.5 大健康产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产城融合理论
        2.1.2 产业布局理论
    2.2 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辨析
        2.2.1 特色小镇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2.3 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2.3.1 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3.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3.1 空间组织路径—产业主导
        3.1.1 产旅双驱的产业体系构建
        3.1.2 城乡联动的空间组织布局
    3.2 空间组织框架—全域统筹
        3.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3.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3.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3.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3.3 空间组织要素—三生融合
        3.3.1 三生空间的用地类型
        3.3.2 三生融合的体系构建
        3.3.3 三生融合的空间组织
第4章 东阿阿胶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及规划布局
    4.1 产业规划及空间组织
        4.1.1 产业体系规划
        4.1.2 空间组织布局
    4.2 全域统筹
        4.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4.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4.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4.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4.3 三生融合
        4.3.1 三生空间划定
        4.3.2 三生融合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展望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阳城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态化规划研究 ——以东关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地域背景
        1.1.3 专业背景研究
    1.2 相关概念概述
        1.2.1 历史街区的概念
        1.2.2 保护与活化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案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案
        1.4.3 研究的理论框架
    1.5 课题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特色之处
        1.5.2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研究案例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韩城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态化设计现状分析与设计方法总结
        2.2.1 韩城古城概况
        2.2.2 项目特色
        2.2.3 修缮原则
        2.2.4 布局特点
        2.2.5 韩城古城商业文化街空间分析
        2.2.6 在功能转变之下韩城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东关街历史沿革调研研究
    3.1 地理区位沿革研究
    3.2 历史文化沿革研究
        3.2.1 东关街的人物事迹
        3.2.2 风俗庙会
    3.3 居住基础设施沿革研究
    3.4 经济建设沿革研究
4 东关街现状调研与分析
    4.1 东关街用地现状与分析
        4.1.1 街区用地情况
        4.1.2 建筑高度
        4.1.3 建筑质量与文化遗迹
        4.1.4 东关街现状肌理分析
    4.2 东关街的街区与建筑分析
        4.2.1 东关街的街区特点
        4.2.2 东关街的建筑形制
    4.3 东关街物质环境现状分析
        4.3.1 周边环境
        4.3.2 街区与建筑情况
    4.4 东关街居民的意向调查
    4.5 本章小结
5 东关街保护和活态化规划设计方案
    5.1 保护和活态化的目标和原则
        5.1.1 保护和活态化的目标
        5.1.2 保护和活态化的原则
    5.2 保护和活态化的可行性规划设计
        5.2.1 保护特色街区肌理,整合修复零散空间
        5.2.2 合理完善街区功能分区
        5.2.3 街区节点的规划
        5.2.4 街区空间交通流向的整合
        5.2.5 街区建筑功能和形式的整合
        5.2.6 街区绿化和开放空间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展望和对古城“保护和活态化”的感悟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对古城“保护和活态化”的感悟与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成果

(4)山西省治所城市历史格局特征及转译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基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理论基础
        1.5.1 城市形态学理论
        1.5.2 四维城市理论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区域历史城市的相关研究
        1.6.2 历史城市形态的相关研究
        1.6.3 山西历史城市的相关研究
        1.6.4 相关研究综合述评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2.治所制度与城市历史格局
    2.1 治所制度与治所城市
        2.1.1 建制筑城与治所城市的产生
        2.1.2 集权制度与治所体系的稳定
        2.1.3 明清治所城市体系的完善
    2.2 治所城市的空间演化
        2.2.1 秦汉治所城市的空间雏形
        2.2.2 魏-宋治所城市的空间演变
        2.2.3 明清治所城市的空间定型
    2.3 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
        2.3.1 礼制主导的整体格局
        2.3.2 历史格局控制性要素
    2.4 小结
3.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特征
    3.1 治所城市的区域环境
        3.1.1 四塞之区的地理环境
        3.1.2 丰富多样的人文环境
    3.2 治所城市的形成机制
        3.2.1 农耕文明与礼制思想
        3.2.2 军事防御与九边制度
        3.2.3 商贸流通与开中制度
    3.3 历史格局特征的区域分异
        3.3.1 晋北城市的军事格局
        3.3.2 晋中城市的礼商格局
        3.3.3 晋东南城市的缘地格局
        3.3.4 晋南城市的多样格局
    3.4 历史格局要素的特征
        3.4.1 历史边界的多样形态
        3.4.2 历史轴线的序列组合
        3.4.3 历史中心的择优控制
        3.4.4 历史标志的双重体系
    3.5 小结
4.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转译
    4.1 山西城市近现代演化背景
        4.1.1 国家战略地位的转移
        4.1.2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4.1.3 煤炭经济及现代工业
        4.1.4 近年旅游经济的导向
    4.2 历史格局的整体变迁
        4.2.1 外部边界的拓展
        4.2.2 发展方向的推进
        4.2.3 内部建筑的更新
    4.3 历史格局转译的区域分异
        4.3.1 晋北城市军事格局的延续
        4.3.2 晋中城市礼商格局的更新
        4.3.3 晋东南城市缘地格局的变异
        4.3.4 晋南城市多样格局的叠加
    4.4 历史格局要素的转译
        4.4.1 历史边界的断续转译
        4.4.2 历史轴线的尺度转译
        4.4.3 历史中心的功能转译
        4.4.4 历史标志的体系转译
    4.5 小结
5.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现状评价
    5.1 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选取与计算原理
        5.1.2 完整度评价模型
        5.1.3 清晰度评价模型
        5.1.4 权重及折合率确定与校对
    5.2 指标计算方法
        5.2.1 历史格局原型识别
        5.2.2 格局要素转译分析
        5.2.3 指标因子及目标计算
    5.3 指标计算结果
        5.3.1 整体格局聚类评价
        5.3.2 单要素聚类评价
    5.4 历史格局分类保护对策
    5.5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山西省39个样本治所城市历史格局指标标准值统计表
附录2:山西省39个样本治所城市历史格局古今转译对比图

(5)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道网络建设的发展
        1.1.2 沁河流域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区域范围
        1.2.2 研究区域概况
        1.2.3 研究区域交通规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绿道发展现状及绿道研究进展
        1.4.1 国外绿道发展阶段
        1.4.2 国内绿道发展阶段
        1.4.3 国外绿道理论研究进展
        1.4.4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绿道的相关理论
        2.1.1 绿道的概念
        2.1.2 绿道的功能
        2.1.3 绿道的分类
    2.2 相关案例分析
        2.2.1 国外典型案例
        2.2.2 国内典型案例
    2.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提出
        2.3.1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概念
        2.3.2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基本特征
        2.3.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构建原则
    2.4 小结
3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和古村镇资源现状分析
    3.1 沁河流域现状概述
    3.2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现状及问题
        3.2.1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环境概述
        3.2.2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景观分布现状
        3.2.3 沁河流域中游自然生态环境现状问题
    3.3 沁河流域中游人文资源现状及问题
        3.3.1 沁河流域古村镇资源及其总体分布
        3.3.2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物质文化景观
        3.3.3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非物质文化景观
        3.3.4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遗存现状及问题总结
4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方法研究
    4.1 规划思路
        4.1.1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的具体措施
        4.1.3 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的构成要素
    4.2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策略
        4.2.1 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及意义
        4.2.2 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
        4.2.3 古村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4.2.4 整合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策略
    4.3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空间分布与交通联系
        4.3.1 自然景观资源的分布与交通联系
        4.3.2 古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分布与交通联系
    4.4 自然景观资源与古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叠加
        4.4.1 叠加的方法与结果
        4.4.2 整合型绿道的具体构成
    4.5 整合型绿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5.1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
        4.5.2 整合型绿道的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4.6 小结
5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规划设计
    5.1 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总体规划
        5.1.1 沁河流域中游景观资源整体分区
        5.1.2 沁河流域中游文化景观型绿道空间结构
        5.1.3 沁河流域中游文化景观型绿道整体规划
    5.2 县域尺度绿道规划——以阳城县为例
        5.2.1 阳城县功能区块划分
        5.2.2 阳城县绿道规划布局
    5.3 绿道规划节点设计——以郭峪村为例
        5.3.1 郭峪村慢行系统规划
        5.3.2 樊溪河河道生态修复改造
        5.3.3 古堡文化游览线路设计
        5.3.4 导视系统设计
        5.3.5 细部节点设计——郭峪村东门入口空间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阳城县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利好条件
    1.1 城市林业快速发展为森林公园建设带来了机遇
    1.2 有丰富的森林植被作支撑
    1.3 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
    1.4 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可与城市公共系统共用
2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2.1 现有的建筑与耕地制约了森林公园建设
    2.2 城市建设与森林公园占地需求矛盾突出
    2.3 森林群落相对单一,景观较为单调
3 城市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
    3.1 硬件建设不硬,软件建设太软
    3.2 森林公园缺乏人文景观
    3.3 宣传力度不够
4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建议
    4.1 总体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建设
    4.2 加大城市森林公园土地的保护
    4.3 保持森林公园的自然性
    4.4 提高公园森林景观的可赏性

(7)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古城复兴概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古城复兴基础理论综述
        2.1 城市文化
        2.2 古城保护
        2.3 城市更新
        2.4 城市复兴
        2.5 城市文化规划
        2.6 综合评述
        2.7 小结
    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3.1 古城复兴的内涵解析
        3.1.1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
        3.1.2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
        3.1.4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
        3.1.5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
        3.1.6 古城复兴深层内涵
        3.2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3.2.1 相关理论借鉴
        3.2.2 古城复兴理论特质
        3.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3.3.1 古城复兴理论基本框架
        3.3.2 古城复兴理论基础
        3.3.3 古城复兴域
        3.3.4 古城复兴两组维度
        3.3.5 古城复兴静态结构理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
        3.3.6 古城复兴动态结构理论: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
        3.4 时空结构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1 古城文化资源初步梳理
        4.1.2 古城文化基因价值甄别
        4.1.3 古城文化基因评价筛选
        4.1.4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2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模式
        4.2.1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概念
        4.2.2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借鉴
        4.2.3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体系
        5.1 古城复兴规划的角色与定义
        5.1.1 古城复兴规划作用
        5.1.2 古城复兴规划定位
        5.1.3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5.1.4 古城复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5.2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
        5.2.1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体系的构成
        5.2.2 古城复兴规划战略
        5.2.3 古城复兴规划策略
        5.3 古城复兴规划流程
        5.4 古城复兴规划基本方法
        5.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及体系
        5.6 古城复兴规划的支撑体系
        5.7 本章小结
下篇:西安古城复兴规划实践
    6 西安古城复兴的现状与问题
        6.1 西安城市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地形地貌
        6.1.3 社会经济发展
        6.2 研究范围界定
        6.3 西安古城复兴经验
        6.4 西安古城复兴存在的问题
        6.5 西安城市发展机遇
        6.6 西安古城复兴问题的规划应对
        6.7 本章小结
    7 西安古城文化基因梳理及空间表征
        7.1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
        7.1.1 西安文化资源概述
        7.1.2 西安文化资源分类梳理
        7.1.3 西安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7.1.4 西安文化资源演变特征
        7.2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
        7.2.1 生态文化:山水塬城禀赋
        7.2.2 历史文化:东方营城理念
        7.2.3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积淀
        7.3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表征
        7.3.1 宏观:空间格局与产业体系
        7.3.2 中观:脉络
        7.3.3 微观:符号
        7.4 本章小结
    8 西安古城复兴的规划实践
        8.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与策略
        8.1.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
        8.1.2 发展战略: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
        8.1.3 发展策略
        8.2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8.2.1 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
        8.2.2 市域文化体系规划
        8.2.3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
        8.3 中观文化结构控制
        8.3.1 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
        8.3.2 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
        8.3.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
        8.3.4 文化廊道规划
        8.4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8.4.1 文化遗址公园
        8.4.2 特色文化街区
        8.4.3 古镇名村
        8.4.4 城墙景区
        8.4.5 工业遗产
        8.4.6 城乡空间风貌管控
        8.4.7 古树名木
        8.4.8 非物质遗产
        8.5 本章小结
    9 西安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管控
        9.1 古城复兴导向下的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
        9.2 古城复兴导向下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应用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期待做出的有价值工作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项目
附录1 本文研究的古城释义
附录2 老城区文化极核复兴规划
附录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
附录4 文化遗址公园复兴规划
附录5 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
附录6 古镇名村复兴规划
附录7 城乡空间风貌分区管控

(9)山西阳城砥洎城古城墙建筑技术和防御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砥洎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
    1.1 砥洎城历史概况
    1.2 砥泊城古城墙的修建原因
        1.2.1 明末乱世的盗匪猖獗和战争频仍
        1.2.2 本地官绅的领导和家族的支持
    1.3 砥洎城古城墙修建的物质基础
        1.3.1 当地发达的农业和商业
        1.3.2 当地发达的冶铁业
    1.4 砥洎城古城墙的地址和形状的选择
        1.4.1 古城墙地址的选择因素
        1.4.2 古城墙形状的选择因素
第二章 砥洎城古城墙的构造和建筑技术
    2.1 古城墙的墙体构造
        2.1.1 城壕架构主体
        2.1.2 观察指挥场所
        2.1.3 局部防御要点
        2.1.4 洞口防御设施
    2.2 古城墙的建筑材料和工具
        2.2.1 建筑材料的来源和成分
        2.2.2 建筑工具
    2.3 古城墙的建筑技术
        2.3.1 夯筑法
        2.3.2 砌筑法
第三章 砥洎城古城墙的防御功能
    3.1 古城墙的防御架构
        3.1.1 坚固的城墙结构和完备的防御设施
        3.1.2 险要的地形和地势
    3.2 古城墙的防御作用
        3.2.1 防御外敌
        3.2.2 防洪
        3.2.3 防风、防兽
第四章 砥洎城古城墙的保护
    4.1 砥洎城古城墙的残损情况和主要病害
        4.1.1 古城墙的残损情况
        4.1.2 古城墙的主要病害
    4.2 砥洎城古城墙保护的原则和技术手段
        4.2.1 古城墙的保护原则
        4.2.2 古城墙保护的技术手段
    4.3 砥洎城古城墙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3.1 古城墙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4.3.2 古城墙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4.4 砥泊城古城墙的功能依托砥洎城旅游规划的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困境
        1.1.2 城市居民对公共开敞空间的需求日趋提高
        1.1.3 绿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建设新的发展趋势
        1.1.4 绿道规划是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的规划转变
    2.1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的规划转变
        2.1.1 绿地系统与绿道系统的规划异同
        2.1.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1.2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2.1.1.3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异同
        2.1.2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规划的转变缘由
        2.1.2.1 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
        2.1.2.2 城市规划性质的改变
        2.1.2.3 城市开敞空间的缺乏
        2.1.2.4 多模式出行方式的需求
        2.1.3 绿道系统规划的理论依据
        2.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2 缓冲区理论
        2.1.3.3 斑块——廊道‖理论
        2.1.3.4 景观连接度理论
        2.1.3.5 环城游憩带理论
        2.1.3.6 需求层级理论
        2.1.3.7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2.2 国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
        2.2.1 国外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2.2 国外绿道规划的建设实践
        2.2.2.1 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2.2.2.2 迈阿密河绿色行动计划
        2.2.2.3 英国伦敦绿链规划
        2.2.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规划
        2.2.2.5 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规划
        2.2.2.6 日本的绿道规划
        2.2.2.7 新加坡绿道规划
        2.2.3 国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
        2.2.3.1 绿道规划保护生态环境
        2.2.3.2 绿道规划促进城市复兴
        2.2.3.3 绿道规划整合城市功能
        2.2.3.4 绿道规划储备开敞空间
        2.2.3.5 绿道规划进行成果立法
        2.2.3.6 绿道规划重视公共参与
    2.3 国内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
        2.3.1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过程
        2.3.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政策依据
        2.3.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体系
        2.3.2 国内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3.2.1 绿道相关的理论着作
        2.3.2.2 绿道相关的学术论文
        2.3.3 国内绿道规划的建设实践
        2.3.3.1 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
        2.3.3.2 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
        2.3.3.3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2.3.3.4 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
        2.3.3.5 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
        2.3.3.6 廊坊市大厂县绿道网建设
        2.3.4 国内绿道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
        2.3.4.1 加强绿道综合功能认知
        2.3.4.2 绿地绿道系统协调发展
        2.3.4.3 重视绿道规划学科交叉
        2.3.4.4 构建绿道系统规划层级
        2.3.4.5 制定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2.4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2.4.1 天津城市绿地演化过程研究
        2.4.1.1 天津城市绿地演化的阶段划分
        2.4.1.2 天津园林
        2.4.1.3 租界公园
        2.4.1.4 公共绿地
        2.4.1.5 生态网络绿地
        2.4.2 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4.2.1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研究
        2.4.2.2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规划研究
        2.4.2.3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学术研究
        2.4.3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统筹视角下的天津市域绿道规划
    3.1 天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3.1.1 城市生态圈规划
        3.1.2 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
        3.1.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区规划
    3.2 天津市域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环津四市区域衔接不足
        3.2.1.1 ―环津四市‖的研究视角
        3.2.1.2 京津绿地系统规划
        3.2.1.3 津唐绿地系统规划
        3.2.1.4 津廊绿地系统规划
        3.2.1.5 津沧绿地系统规划
        3.2.2 市域绿地文化的缺失
        3.2.2.1 地域文化的缺失
        3.2.2.2 人本文化的缺失
        3.2.2.3 湿地文化的缺失
        3.2.3 生态湿地保护开发不足
        3.2.3.1 天津湿地现状概况
        3.2.3.2 湿地的功能与意义
        3.2.3.3 生态要素整合分析
    3.3 区域统筹视角下天津市域绿道规划策略
        3.3.1 绿地系统向绿道规划的转变
        3.3.1.1 规划目标的转变
        3.3.1.2 规划主体的转变
        3.3.1.3 规划范围的转变
        3.3.1.4 规划内容及深度的转变
        3.3.2 统筹区域发展
        3.3.2.1 生态统筹
        3.3.2.2 文化统筹
        3.3.2.3 经济统筹
        3.3.2.4 交通统筹
        3.3.2.5 沿海统筹
        3.3.3 优化区域环境
        3.3.3.1 功能分区与空间管制
        3.3.3.2 控制要素与生态设计
        3.3.3.3 优化策略与保护措施
        3.3.4 链接区域人文
        3.3.4.1 实现资源的融合力
        3.3.4.2 增强绿地的承载力
        3.3.4.3 发挥运河的魅力
        3.3.4.4 展现旅游的活力
    3.4 天津市域绿道规划
        3.4.1 天津市域绿道的界定及分类
        3.4.1.1 市域绿道的界定
        3.4.1.2 市域绿道的分类
        3.4.1.3 市域绿道宽度的界定
        3.4.2 天津市域绿道的影响要素解析
        3.4.2.1 自然生态要素
        3.4.2.2 历史人文要素
        3.4.2.3 河流湿地要素
        3.4.2.4 交通资源要素
        3.4.2.5 城镇布局要素
        3.4.2.6 相关规划要素
        3.4.3 基于要素叠加的市域绿道选线模型评价
        3.4.3.1 基准模型
        3.4.3.2 修正模型
        3.4.3.3 评价体系
        3.4.3.4 模型计算
        3.4.4 选线模型引导下的天津市域绿道规划选线
        3.4.4.1 城际交界绿道
        3.4.4.2 运河文化绿道
        3.4.4.3 交通链接绿道
        3.4.4.4 海岸旅游绿道
        3.4.4.5 湿地联络绿道
        3.4.5 天津市域绿道配套设施布局规划
        3.4.5.1 配套设施规划
        3.4.5.2 服务设施规划
        3.4.5.3 衔接及换乘设施规划
        3.4.6 天津市域绿道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3.4.6.1 组织管理
        3.4.6.2 技术支撑
        3.4.6.3 政策措施
        3.4.6.4 实施监督
        3.4.6.5 维护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城游憩带理论导向下天津环外绿道规划
    4.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过程
        4.1.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过程
        4.1.1.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雏形
        4.1.1.2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规划改造
        4.1.1.3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功能提升
        4.1.2 天津外环线绿带存在的问题
        4.1.2.1 环城绿带用地性质复杂
        4.1.2.2 环城绿带功能结构单一
        4.1.2.3 环城绿带利益关系失衡
    4.2 天津环外绿带概念的提出
        4.2.1 天津环外绿带提出的依据
        4.2.1.1 单核变双核,津滨一体化趋势加强
        4.2.1.2 鸭梨变土豆,外环线绿带范围扩大
        4.2.1.3 环外地区快速发展,城市无序蔓延
        4.2.1.4 郊野公园,提供环外户外活动空间
        4.2.1.5 交通量大,抑制外环线绿带通达性
        4.2.1.6 交通工具发展,市民出行距离扩大
        4.2.1.7 相关规划,环外绿带构想的参考点
        4.2.2 天津环外绿带范围界定及内涵
        4.2.2.1 天津环外绿带的范围界定
        4.2.2.2 天津环外绿带的内涵解析
        4.2.2.3 天津环外绿带的目标、功能及作用
    4.3 天津环外绿带的规划策略
        4.3.1 增加环外绿带的综合属性职能
        4.3.2 实现环外绿带内涵的规划转变
        4.3.3 将绿道理念融入环外绿带规划
        4.3.4 环外绿带结合郊野公园规划建设
        4.3.5 加强环外绿带规划的制度化建设
        4.3.6 重视环外绿带规划的公共参与
    4.4 环城游憩带理论导向下的环外绿道规划
        4.4.1 环外绿道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4.4.1.1 环外绿道的概念界定
        4.4.1.2 环外绿道的规划特点
        4.4.2 影响环外绿道规划的资源要素
        4.4.2.1 环外组团规划要素
        4.4.2.2 城市绿地资源要素
        4.4.2.3 河流水系资源要素
        4.4.2.4 交通廊道资源要素
        4.4.2.5 郊野公园规划要素
        4.4.3 环外绿道总体布局规划
        4.4.3.1 环外绿道的规划目标
        4.4.3.2 环外绿道的指导思想
        4.4.3.3 环外绿道的规划原则
        4.4.3.4 环外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4.4.3.5 环外绿道专项配套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天津城市绿道规划
    5.1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互适性研究
        5.1.1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互影响
        5.1.2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洽互适性
        5.1.3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概念的提出
        5.1.3.1 城市绿道的概念及内涵
        5.1.3.2 城市绿道的定位及功能
    5.2 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存在的问题
        5.2.1 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概述
        5.2.1.1 城市公园绿地的分布现状
        5.2.1.2 天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及布局
        5.2.1.3 天津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布局
        5.2.2 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5.2.2.1 公园绿地规划成果重指标轻结构
        5.2.2.2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重等级轻层级
        5.2.2.3 公园绿地服务对象重小众轻大众
    5.3 城市多模式出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5.3.1 小汽车交通出行
        5.3.1.1 小汽车交通出行的特征
        5.3.1.2 天津市小汽车交通出行现状
        5.3.2 公共交通出行
        5.3.2.1 公共交通出行的特征
        5.3.2.2 天津市轨道交通出行现状
        5.3.2.3 天津市常规公交车交通出行现状
        5.3.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
        5.3.3.1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的特征
        5.3.3.2 天津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出行现状
        5.3.4 交通出行方式存在的问题
        5.3.4.1 出行结构发展趋势背离规划目标
        5.3.4.2 公共交通竞争力低于小汽车出行
        5.3.4.3 步行自行车专用道路权保障缺失
    5.4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
        5.4.1 构架城市绿道系统的布局
        5.4.1.1 依托城市道路系统
        5.4.1.2 整合轨道交通站点
        5.4.1.3 契合城市用地功能
        5.4.2 引导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
        5.4.2.1 增补城市公园绿地
        5.4.2.2 分配城市道路资源
        5.4.3 构建城市绿道系统的雏形
        5.4.3.1 融入轨道站点的城市绿道节点
        5.4.3.2 协调慢行系统的城市绿道线路
        5.4.3.3 契合绿色出行的城市绿道网络
    5.5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规划模式研究
        5.5.1 最后一公里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5.5.1.1 通信行业领域
        5.5.1.2 农田水利领域
        5.5.1.3 物流运输领域
        5.5.2 最后一公里概念在城市交通中的实践
        5.5.2.1 上海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
        5.5.2.2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5.5.2.3 滨海新区最后一公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5.5.3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概念的提出
        5.5.4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内涵的阐述
        5.5.4.1 优良的出行环境
        5.5.4.2 紧密的换乘衔接
        5.5.4.3 独立的慢行路权
        5.5.4.4 有效的管理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主要结论
        6.1.2 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附录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阳城县营造环城绿色屏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与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J]. 高梓洋,党元君. 中国林业经济, 2022(01)
  • [2]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D]. 王晓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3)
  • [3]阳城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态化规划研究 ——以东关街为例[D]. 郝晨竹.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山西省治所城市历史格局特征及转译评价研究[D]. 王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5]沁河流域中游古村镇文化景观整合型绿道构建研究[D]. 马慧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6]阳城县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探讨[J]. 冯书红. 山西林业, 2015(06)
  • [7]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田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8]关于落实《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化和环城绿化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书面)[N]. 市人民政府. 太行日报, 2013
  • [9]山西阳城砥洎城古城墙建筑技术和防御功能探析[D]. 延路明. 山西大学, 2013(01)
  • [10]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D]. 孙奎利. 天津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阳城县筑城围绿屏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