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

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

一、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史航,霍艳明[1](2021)在《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的临床验案》文中指出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心衰终末阶段可伴有冠心病三支病变,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现代医学治疗棘手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衰可明显心衰诸多症状、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治疗等优势。当归四逆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终末阶段合并诸多治疗棘手疾病的患者后,患者的心衰症状及指标明显改善,结合现代文献药理研究,证明经方治疗心衰终末期合并诸多疾病的优势所在。以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终末期患者为例,根据心衰临床演变的规律,从六经角度阐述心衰发病的机制及心衰治疗的原则,为临床防治心衰的进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贾晓雅[2](2020)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采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分别观察4周。采用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变、血脂、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等指标,来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1、心绞痛疗效: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86%)高于对照组(6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83%)高于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电图改变: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67%)高于对照组(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两组血脂中治疗后TC、TG、LDL-C疗效均降低(p均<0.05),其中LDL-C治疗前两组间不具有可比性(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5、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5);两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93%)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二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当归四逆汤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临床应用中无不良反应,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试验,故临床推广还待进一步研究。

姚姝君[3](2020)在《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其用药规律经验,剖析辨证论治思路,总结其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为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身科顾石松主任医师门诊的75例符合心脏神经官能症诊断的患者所使用的共计218首有效中药处方。在数据标准化后,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统计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其门诊处方中各个中药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并将结果制成图表;将Excel中的高频药物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药物组合。分析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讨论聚类分析后得到的药对组方,总结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思路以应用于临床。结果:1.顾石松老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中,男性占比为25.33%,女性占比为74.67%,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符合流行病学特点。2.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所使用的有效处方中,共使用88味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467次,其中频次大于60次的共17味中药,频次由高到低为:桂枝、甘草、干姜、龙骨、牡蛎、制附子、茯神、酸枣仁、首乌藤、磁石、砂仁、珍珠母、肉桂、补骨脂、香附、吴茱萸、龙齿。3.四气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平性、温性、寒性、热性、凉性。4.五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甘味、辛味、苦味、咸味、酸味、涩味、淡味。5.归经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经、肝经、脾经、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心包经。6.功效频次前5种由高到低依次为:安神药、温里药、补虚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7.将高频药物的数据表格导入SPSS 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组中药组合,分别为:第1组:桂枝、龙骨、牡蛎;第2组:制附子、干姜、甘草;第3组:茯神、酸枣仁;第4组:首乌藤、磁石;第5组:龙齿、珍珠母;第6组:肉桂、补骨脂;第7组:吴茱萸、香附、砂仁。结论:1.顾石松主任医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多与药食不当、情志失节、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心阳不足、心神不安;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病性以虚证为主,而虚者以阳虚多见;基本病机为心阳不足、心神浮越,治法以温潜法为主,温补心阳、潜镇安神。2.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四逆汤,当心悸伴随失眠症状时,加茯神、酸枣仁、首乌藤、磁石;伴有焦虑、紧张、强迫、恐惧甚至双手颤抖的症状时,加龙齿、珍珠母;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等肾阳虚明显的症状时,加肉桂、补骨脂;日常恐病伴精神压力大而导致的肝气郁滞,可加吴茱萸、香附、砂仁。3.顾石松主任医师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时采用心身同治,在应用中药汤剂的同时结合森田疗法进行心理调护。

刘哲[4](2019)在《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使众多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受益,促进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等标准的100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自就诊当日起,治疗组服用四逆汤、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照组服用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周期28天左右,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的比较结果作出评价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人数以及治疗前各指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有效率为57.4%,治疗组有效率为79.2%,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在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ABI评分这些方面均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及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情况都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脂肪因子方面的比较:脂联素、瘦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管内皮因子方面的比较:一氧化氮、内皮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脂指标方面的比较: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6.ABI数值方面的比较: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7.凝血指标方面的比较:纤维蛋白原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8.炎症指标方面的比较:C反应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9.血常规、肝肾功指标方面的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着。在改善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等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2.四逆汤具有升高血清脂联素,促进NO的生成;降低血清瘦素,抑制ET-1的生成的作用,通过该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血管舒张。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NO)合成酶活性”和影响“内皮素受体(ETA)一磷脂酶C—PKC信号通路调节”通路来实现的。四逆汤具有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血清瘦素,进一步影响脂质代谢的作用。3.本次试验显示患者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异常,胃肠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说明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续自凤[5](2019)在《温经通络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临床研究及对Lp-PLA2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绞痛评分等指标,评价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为代表的温经通络法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中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连续观察4周后,分别记录试验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T波和ST-T段变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寒凝心脉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症状疗效率为96.4%,对照组中医疗效率为86.2%,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硝酸甘油用量停减率为89.2%,对照组硝酸甘油用量停减率为65.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电图有效率89.3%,对照组心电图有效率62.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PLA2、LDL-C、hs-CRP观察组、对照组比较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为代表的温经通络法能够改善寒凝心脉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朱玉菡[6](2019)在《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研究部分:系统评价四逆汤加减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观察四逆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四逆汤加减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方式采用MeSH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主要有“sini decoc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中文检索词主要有“四逆汤”、“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等。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BNP、NT-proBNP、6分钟步行试验、死亡率、不良反应率及中医证候积分。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标准,主要包括随机分组方案、分组隐藏、盲法、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道和其他偏倚。当纳入研究的异质性<50%,统计方法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纳入研究的异质性>50%,统计方法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纳入研究的临床随访时间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文献发表偏倚采用Begg检验及漏斗图表示。实验研究部分: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即贝那普利组)、四逆汤高剂量组、四逆汤中剂量组和四逆汤低剂量组。所有大鼠连续灌胃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各组大鼠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包括左室内径、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二尖瓣E/A比值,E’/A’比值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并通过Wester blot和qRT-PCR检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的表达水平来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最终纳入30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患者共计2244例,其中四逆汤加减辅助治疗组即四逆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患者1143例,对照组即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患者11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四逆汤加减辅助治疗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着提高(P<0.05);LVEF显着提高(P<0.05);血浆BNP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浆NT-ProBNP水平显着降低(P<0.05);6分钟步行试验显着延长(P<0.05);患者死亡率显着降低(P<0.05);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P<0.05),并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多(P>0.05)。本研究根据临床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时间≤1个月时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间2-6个月时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间7-12个月时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VEF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四逆汤可以显着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率(P<0.05);显着提高大鼠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P<0.05),但对E/A、E’/A’未见明显改善作用(P>0.05);此外,四逆汤可以显着增加大鼠左室前壁室壁厚度、左室后壁室壁厚度(P<0.05);显着减小大鼠左室内径(P<0.05);显着降低大鼠左室质量指数(P<0.05);显着减少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P<0.05);显着降低大鼠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水平(P<0.05)并显着抑制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临床研究部分: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四逆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加LVEF及6分钟步行试验,降低血BNP水平、NT-ProBNP、死亡率及中医证候积分,因此四逆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研究部分:四逆汤可以显着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密切相关。

吴金桂,莫雪妮,李伟茜,苟尧,温文正[7](2018)在《四逆汤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机制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缺血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临床实践表明西药治疗心肌缺血的近期疗效尚可,但其远期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大量的中医药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对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疗效。四逆汤加减的中药复方对心肌缺血远期治疗效果较好,特别对促进线粒体MnSODmRNA表达、抑制TNF-α激活、调节HO-1-CO系统、活化PKC以及抑制Smac的释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就近10年来四逆汤加减对心肌缺血逆转作用的若干机制进行综述。

陈潜[8](2016)在《基于网络方剂学的四逆汤类方配伍科学内涵研究》文中认为方剂作为中医药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凝聚着中医学原创思维的精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作为联结中医药传承和中药新药创制的桥梁和纽带,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诠释成为了方剂学现代研究的重要命题。但受限于方剂化学组成和机体生命系统的双重复杂性,研究进展不如预期。为此,本文围绕揭示方剂配伍科学内涵这一科学问题,以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为研究载体,聚焦方剂化学成分与其生物分子网络相关性辨识,引入网络方剂学研究理念,运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转录组学、网络建模及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类方间的比较研究,探索诠释四逆汤类方的配伍科学内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四逆汤类方的物质基础研究。采用多级质谱和高分辨质谱技术,从体外(化学成分)和体内(入血成分和代谢产物)两方面对五首四逆汤类方进行了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一方面,通过多谱图比较研究,系统辨识了四逆汤类方中83个化学成分,提高了方剂化学物质辨识的效率。另一方面,根据外源性化合物体内主要代谢途径,综合分析方剂化学组成和给药血浆UPLC-HRMS数据,分别鉴定和预测出口服四逆汤类方后大鼠血浆中有55个入血成分和39个代谢产物,为破解四逆汤类方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科学数据。2.四逆汤类方的整合调节作用研究。根据四逆汤类方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证候,建立体内外冠心病相关模型,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证实了四逆汤类方治疗冠心病的药效作用。进一步,基于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运用网络建模、网络可视化和网络分析等手段研究发现四逆汤类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失和”生物分子网络进行整合调控作用。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方剂中入血成分与靶蛋白的对接得分值和成分在方剂中的相对含量,研究提出基于FRE算法的方剂对其相关“失和”生物分子网络调控力度定量评价方法,据此探索诠释四逆汤类方的配伍科学内涵。研究结果发现五首四逆汤类方对钙离子稳态相关“失和”网络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四逆加人参汤和茯茶四逆汤对促血管新生相关的血管新生相关“失和”网络具有更强的调控力度;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对能量代谢相关“失和”网络、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失和”网络和血管平滑肌收缩相关“失和”网络具有更强的调控作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方剂学策略的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研究方法可推广用于中医临床同病异治等的研究,为方剂学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严新杰[9](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说明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党万太[10](2012)在《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危重病症,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化结果,目前证实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aN)发挥了极其重的作用,同时在近几年心衰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条由CaN信号分子所介导的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其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肌组织中的CaN活性普遍增高,且发现外周血中CaN活性的升高与左心室肥厚程度成正比。而CaN是目前为止所认识到的唯一一种受Ca2+/钙调素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其作用时可使细胞浆中的T细胞活化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c)去磷酸化,进而引起NFATc向核内转位的一系列反应以及后续的转录活动,研究已经证实其主要生理底物为活化T细胞核因子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3,NFAT3)、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受体等,其在机体的免疫、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往往是采用毒毛旋花子甙等强心苷类药物进行治疗,然该类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极其接近,且对各脏器的毒副作用较大,许多患者往往是死于本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通过心衰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毒副作用小,对收缩不能性和舒张不能性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有较好疗效的特点。因此,本课题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出发点,采用温补心阳为主的治法,研究中医经典方“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在阿霉素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中对CaN所介导的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最终揭示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分析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在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100,随机抽取2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外,其余80只采用连续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的(每次0.0025g.kg-1,每周1次,连续6周)方法复制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待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进行四逆汤治疗实验,第二部分进行附子有效成分——附子苷治疗实验。第一部分实验:将造膜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四逆汤治疗组、地高辛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四逆汤治疗组给予7倍于人体有效用量的四逆汤煎剂,即每日2.8g/kg(人体体重以60kg为标准,四逆汤:附子10g,干姜9g,甘草6g),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1ml/100g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地高辛0.1mg/kg,均于每天早上灌胃1次,连续治疗7周,后分别用CaN活性试剂盒、钙含量试剂盒、NFATc蛋白相对表达试剂盒、IL-2和IL-4试剂盒等,分别检测CaN的活性、心肌钙含量、去磷酸化NFATc蛋白的相对表达,IL-2和IL-4的含量等指标。第二部分实验: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0)、附子苷高剂量组(N=10)、附子苷中剂量组(N=10)、附子苷低剂量组(N=10),均采用灌胃给药,附子苷高剂量治疗组给予14倍于人体用量(以生附子人体煎服用量10g/天,体重为60kg为标准),即每日给予0.7mg/kg,中剂量治疗组每日给予0.35mg/kg,低剂量治疗组每日给予0.18mg/kg,在给药之前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分别稀释2倍与4倍,使高、中、低剂量组同体积,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附子苷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均于早上灌胃1次,连续治疗8天。结果:慢性心衰大鼠经过四逆汤及附子苷治疗后,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明显改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四逆汤治疗组CaN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1)、钙含量降低(P<0.01)、大鼠心肌组织中NFATc/β-actin光密度比值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1)等。结论: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为四逆汤及附子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分子机制。

二、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的临床验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归四逆汤的阐释
2 六经辨证对心衰病的认识
3 病案举例
4 总结

(2)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2.6 脱落标准
        1.2.7 中止标准及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项目及指标
        2.3.1 观测指标
        2.3.2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比较
        3.1.1 性别比较
        3.1.2 年龄及冠心病病程比较
        3.1.3 合并病比较
        3.1.4 治疗前心绞痛分级比较
    3.2 治疗后比较
        3.2.1 心绞痛疗效比较
        3.2.2 硝酸甘油停减率疗效比较
        3.2.3 心电图疗效比较
        3.2.4 血脂疗效比较
        3.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6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4.1.1 发病机制
        4.1.2 危险因素及预防
        4.1.3 治疗方案
    4.2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证治讨论
    4.3 导师从阳虚寒凝论之
    4.4 加味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4.1 立方依据及方解
        4.4.2 现代药理研究
    4.5 研究结果
第五部分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 3 表 3 稳定型心绞痛 CCS 分级
附录 4 表 4 中医主症记分表
附录 5 表 5 中医次症记分表
附录 6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临床观察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认识
    2 高频次中药讨论
    3 性味归经统计结果讨论
    4 功效统计结果讨论
    5 药物组合聚类分析讨论
    6 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总结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分期和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病例纳入
    2.2 试验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症状量化评分的比较
    3.4 踝肱指数的比较
    3.5 脂联素、瘦素的比较
    3.6 一氧化氮、内皮素的比较
    3.7 血脂指标的比较
    3.8 C反应蛋白的比较
    3.9 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3.10 安全性评价
    3.11 脱落病例
4.讨论
    4.1 中医中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4.2 西医西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4.3 试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硕士期间奖励及参加会议、访学等情况
    附录4 伦理证明

(5)温经通络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临床研究及对Lp-PLA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研究用药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疗效评估
        (六) 安全性评价标准
        (七) 统计方法
    三、一般资料
        (一)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二) 两组病程比较
    四、研究结果
        (一) 治疗后中医疗效
        (二)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三) 两组舌脉比较
        (四)两组中医症候分级比较
        (五) 两组CCSC分级比较
        (六) 心绞痛发作次数
        (七) 硝酸甘油服用量
        (八) 硝酸甘油用药停减率
        (九)两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_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
        (十) 治疗后两组心电图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指标
    六、脱落剔除
讨论
    一、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一) 对寒邪为标的认识
        (二) 阳虚为本的认识
        (三) 对温经通络法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寒凝致病的研究
    三、现代医家对阳虚致病的研究
    四、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分析
        (一) 药物组成
        (二) 配伍特点
        (三) 单药分析
    五、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六、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语缩略语
附表
致谢
论文着作

(6)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四逆汤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四逆汤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
2 四逆汤对心肌缺血的逆转及防治机制
    2.1 四逆汤对线粒体MnSODmRNA的作用
    2.2 四逆汤对TNF-α的作用
    2.3 四逆汤对HO-1-CO系统的影响
    2.4 四逆汤对PKC与Smac的影响
3 结语与展望

(8)基于网络方剂学的四逆汤类方配伍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1.2 网络方剂学研究的提出
    1.3 类方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4 四逆汤类方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HPLC-MS的四逆汤类方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2.1 材料、试剂、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逆汤类方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
    3.1 四逆汤类方体外药效学研究
    3.2 四逆汤类方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的药效学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逆汤类方对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失和”生物分子网络的整合调节作用研究
    4.1 材料、试剂、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逆汤类方配伍科学内涵的网络方剂学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数据收集与整理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前言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1.1.2.1 文献研究
        1.1.2.2 理论研究
        1.1.2.3 教学研究
        1.1.2.4 临床研究
        1.1.2.5 实验研究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1.1.3.1 数理统计
        1.1.3.2 循证医学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1.1.3.4 云计算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1.2.1 《伤寒论》在日本
        1.2.2 《伤寒论》在台湾
        1.2.3 《伤寒论》在香港
        1.2.4 《伤寒论》在韩国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1.3.1 研究热点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1.3.2 资料数据库
        1.3.3 循证医学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2.2 糖尿病肾病
        1.4.2.3 糖尿病足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1.5.1 循证医学概述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6 结语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数据库的选择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2.2 研究实施方案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技术路线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2.4.1 资料收集
        2.4.2 资料整理
        2.4.3 论文整理
        2.4.4 来源整理
        2.4.5 地区整理
        2.4.6 作者整理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2.5 研究结果统计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2.5.7.1 桂枝汤类
        2.5.7.2 麻黄汤类
        2.5.7.3 葛根汤类
        2.5.7.4 抵当汤类
        2.5.7.5 栀子豉汤类
        2.5.7.6 陷胸汤类
        2.5.7.7 泻心汤类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2.5.7.10 五苓散类
        2.5.7.11 黄芩汤类
        2.5.7.12 白虎汤类
        2.5.7.13 承气汤类
        2.5.7.14 柴胡汤类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2.5.7.16 理中丸(汤)类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2.5.7.18 四逆汤类
        2.5.7.19 杂方类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2.6 讨论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2.7 结论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3.0 前言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3.1.1.1 检索策略
        3.1.1.2 检索词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1 研究类型
        3.1.2.2 研究对象
        3.1.2.3 干预措施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3.1.4 资料的提取
        3.1.5 资料分析
    3.2 结果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3.2.1.1 流程图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3.2.2.1 诊断标准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3.2.2.4 治疗方法
        3.2.2.5 辨证论治
        3.2.2.6 疗程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2.8.1 随机方法
        3.2.2.8.2 随机隐匿
        3.2.2.8.3 盲法
        3.2.2.8.4 退出和失访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3.2.3 疗效评价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8 不良事件
    3.3 讨论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4 结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4.2 创新点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附录6:JADAD量表
致谢

(10)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1.1 受试药物
        1.1.1.1 四逆汤的制备
        1.1.1.2 附子有效成分——附子苷的提取
        1.1.2 阳性药物
        1.1.3 造模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场地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试剂
第一部分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实验研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复制
        2.2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
        2.3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CaN测定实验
        2.4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Ca~(2+)测定实验
        2.5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FATc测定实验
        2.6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IL-2、IL-4含量测定实验
        2.7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含量测定实验
        2.8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S含量测定实验
        2.9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测定实验
        2.10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清AST含量测定实验
        2.11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清LDH含量测定实验
        2.12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清CK含量测定实验
        2.13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死亡率与一般情况观察
        3.2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
        3.3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各项指标检测
        3.3.1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CaN指标观察
        3.3.2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Ca~(2+)指标观察
        3.3.3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FATc指标观察
        3.3.4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IL-2指标观察
        3.3.5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IL-4指标观察
        3.3.6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指标观察
        3.3.7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S指标观察
        3.3.8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测定观察
        3.3.9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清AST、LDH、CK指标观察
        3.4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第二部分 附子苷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实验研究
    4 实验方法
        4.1 附子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
        4.2 CaN在附子苷对慢性心力衰竭调控过程中的靶向实验
    5 实验结果
        5.1 附子苷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aN指标检测
        5.1.1 附子苷治疗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
        5.1.2 附子苷治疗慢性心衰大鼠CaN指标的观察
    6 讨论
        6.1 心力衰竭的国内外研究
        6.1.1 国外研究
        6.1.2 国内研究
        6.2 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分析
        6.3 四逆汤研究现状
        6.3.1 四逆汤处方来源
        6.3.2 四逆方解
        6.3.3 四逆汤现代药理研究
        6.3.4 四逆汤“君药”——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衰的现代研究
        6.4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分析
        6.4.1 CaN在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过程中的靶向作用
        6.4.2 去磷酸化NFATc蛋白的相对表达为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分子基础
        6.4.3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与其调控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机制分析
        6.4.4 运用四逆汤治疗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各信号分子调控示意图
        6.5 阿霉素复制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功能评价
        6.6 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各项检测指标的分析
        6.6.1 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6.6.1.1 对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6.6.1.2 对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
        6.6.1.3 对左室收缩压的影响
        6.6.1.4 对动脉收缩压与动脉舒张压的影晌
        6.6.1.5 对心率的影响
        6.6.2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CaN的影晌
        6.6.3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FAT3的影响
        6.6.4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Ca~(2+)的影响
        6.6.5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IL-2、IL-4的影晌
        6.6.6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的影响
        6.6.7 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NOS的影响
        6.6.8 对慢性心衰丈鼠红细胞Na+-K--ATP的影胸
        6.6.9 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清AST、LDH、CK的影响
        6.6.10 对实验大鼠心肌病理学的影响
总结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1 CaN的概述
        1.1 CaN的分布及结构组成
        1.2 CaN的生物学作用
        1.3 CaN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2 NFAT的概述
        2.1 NFAT的家族
        2.2 NFAT的生物学作用
    3 CaN-NFAT3 信号转导通路在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四、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四逆汤治疗心衰的临床验案[J]. 王强,史航,霍艳明.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5)
  • [2]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的临床观察[D]. 贾晓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顾石松主任医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D]. 姚姝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D]. 刘哲.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温经通络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临床研究及对Lp-PLA2的影响[D]. 续自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玉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四逆汤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机制探析[J]. 吴金桂,莫雪妮,李伟茜,苟尧,温文正. 亚太传统医药, 2018(10)
  • [8]基于网络方剂学的四逆汤类方配伍科学内涵研究[D]. 陈潜. 浙江大学, 2016(08)
  • [9]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D]. 党万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四逆汤改善心肌供血的NO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