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黑色素代谢影响的近期研究

中药对黑色素代谢影响的近期研究

一、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苏银妹[1](2019)在《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5名气滞血瘀型白癜风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I组、对照II组,各组例数为35例。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对照I组予单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对照II组予单纯火针治疗。疗程为12周,分别在治疗过程中的第4、8、12周记录患者白斑面积并对其白斑复色程度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进行评价。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各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90天后进行回访,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有5例脱落病例,实际完成病例为100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I组33例,对照II组33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根据白斑面积大小的变化,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4.11%,对照I组为27.27%,对照II组为33.33%,三组间疗效进行两两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58%,对照I组为39.39%,对照II组为45.45%,治疗组分别与对照I组、对照II组比较,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I组与对照II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7%,对照I组为60.60%,对照II为66.66%,各组间总有效率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与8周治疗后结果一致。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且各组内前后对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I组、对照II组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I组与对照II组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的DLQI评分均下降,且各组内前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I组、对照II组比较,DLQI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I组与对照II组对比,DL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其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中医证候、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味及单纯火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杨雨晴[2](2019)在《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内外合用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多的思路借鉴。方法:选择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每日1剂;治疗组给予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口服,面部熏蒸每3日1次;两组均口服维生素E 0.1g/次,1次/d,维生素C 0.2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治疗结束(第12周)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中医兼证及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三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最终对两组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复发率分析治疗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共19例,复发2例;对照组中,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共4例,复发1例。两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共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容散中药熏蒸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在皮损改善方面优于口服桃红四物汤,中药熏蒸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中药对照组,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章文[3](2018)在《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H2O2诱导A375和PIG1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氧化压力下黑素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黑素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100μM,200μM,500μM和1000μM)分别作用24h,36h和72h,确定氧化损伤最佳浓度和时间,建立氧化应激模型。以不同浓度的散寒活血祛白方全方及其拆方作用于H2O2诱导的A375细胞和PIG1黑素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H2O2模型组、不同浓度(1 mg/mL,2 mg/mL,4 mg/mL,8 mg/mL,16 mg/mL和32 mg/mL)的散寒活血祛白方全方及其拆方组(即全方组、养血活血组、散寒温阳组、补益肝肾组)、白癜风胶囊组。CCK8检测各组药物对H2O2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均能有效降低A375细胞H2O2氧化损伤,其中浓度为32 mg/ml时保护作用最明显。相同浓度下,全方组的保护作用与白癜风胶囊类似,其余拆方均弱于白癜风胶囊(P<0.05);而对于PIG1细胞的H2O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较弱,其中散寒温阳组和补益肝肾组无明显的保护作用,散寒活血祛白方全方和拆方均弱于白癜风胶囊(P<0.05)。结论32 mg/ml的各待测全方和拆方均能显着的抑制H2O2诱导的A375细胞损伤,其中全方组和白癜风胶囊组保护作用相似,其它几个组别的药物稍差;散寒活血祛白方全方和拆方对于PIG1细胞的H2O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均弱于白癜风胶囊。

任思思[4](2018)在《青白散痰搽剂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皮损黑素合成及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回药青白散痰搽剂对5%氢醌诱导的实验性白癜风模型豚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青白散痰搽剂在临床普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40只黑色健康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青白散痰搽剂组,每组10只,雌雄兼备。在黑色豚鼠背部皮肤去毛外涂5%氢醌脱色制备白癜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青白散痰搽剂组给予回药青白散痰搽剂治疗,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各组均于造模区域局部外搽,1天2次,观察60天,观察记录色素沉着情况及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全部实验结束后麻醉处死动物,取背部受试区皮肤组织检测以下指标:(1)肉眼观察评价皮损区复色情况;(2)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并测量记录其表皮厚度数值;(3)Fontana-Masson法观察黑色素生成分布情况(4)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炎症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朗格汉斯细胞标志物CD1-a表达情况;(5)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肉眼观察,除正常组外其余组经5%氢醌外涂豚鼠受试区皮肤局出现色素减退或脱失。正常组未见明显皮肤色素变化;模型组可见明显的色素脱失出现白斑;阳性对照组与青白散痰搽剂组在给分别给于复方卡力孜然酊和青白散痰搽剂治疗脱色白斑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色情况。2.HE法染色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少见,出现细胞空泡性等病理组织改变且表皮厚度较正常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白散痰搽剂较模型组黑素细胞明显增多,病理组织改变有所改善且表皮显着增厚,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黑素细胞增多,表皮无明显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ontana-Masson法染色下,模型组豚鼠皮肤表皮基层和棘层黑色素偶见,毛囊内黑色素明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阳性对照组和青白散痰搽剂组的表皮基底层和棘层可见较多黑素颗粒,连续带状分布,可见黑素帽,两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4.免疫组化染色下,模型组皮损区TNF-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阳性对照组和青白散痰搽剂组皮损区TNF-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模型组CD1-a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且存在阳性细胞结构形状变形情况;阳性对照组和青白散痰搽剂组CD1-a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但仍存在阳性细胞结构形状变形情况。5.模型组豚鼠皮损处的S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白散痰搽剂与阳性对照组SOD值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涂青白散痰搽剂能促进皮肤黑素合成及黑色细胞增殖,有效减少皮肤黑色素分解,改善皮损局部微环境细胞因子免疫调剂和维持白癜风皮损局部环境中氧化-抗氧化的平衡。青白散痰搽剂对白癜风豚鼠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复色效果明显,安全稳定,简便易行,可与临床推广使用治疗白癜风。

郭慧[5](2016)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性味理论的核心,将现代化研究手段应用于中药传统四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及阐释对促进中药理论的进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寒性中药(黄芩、黄连、黄柏)、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花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四性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学框架,找出代表中药四性重要特征的生物标记物,以期证明“药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或与副作用发生的一类生物学效应”的假说,进而阐明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文献综述。通过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完成对中药四性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明确二者研究进展及相互关系,从而为本论文的开展奠定文献基础;2)开展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典型寒性、热性药物对正常大鼠物质、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找出差异代谢物及通路;3)基于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典型寒性、热性药物对寒证模型大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找出不同寒、热药性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的差异代谢物及通路;4)基于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典型寒性、热性药物对热证模型大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找出不同寒、热药性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的差异代谢物及通路。研究发现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点四氢生物蝶呤、磷酰胆碱等可能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作用通路如糖脂代谢、维生素代谢等代谢途径;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点13S-羟十八碳二烯醇、抗坏血酸等可能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发现异柠檬酸、水苏糖、吲哚丙烯酸、右旋脯氨酸等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可能生物标记物20个,分别涉及了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鞘脂类代谢等供能物质的代谢途径,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及核黄素代谢等关键酶类的代谢途径,以及三羧酸循环等重要能量代谢途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寒、热性中药通过作用于不同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或作用于相同生物标记物但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趋势从而实现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及物质代谢的影响。本次研究初步验证了课题组前期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四性理论研究的方法学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艺淳,林新瑜,王芳,廖恒利,刘伟,陈明懿[6](2014)在《芍药苷对人黑素细胞生物活性及迁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确定芍药苷对人黑素细胞生物活性及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分别使用MTT法、L-DOPA法、NaOH法、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芍药苷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活性、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以及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芍药苷能显着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上调酪氨酸酶活性,且10μ/mL是产生这两方面作用的最佳浓度;芍药苷也能促进黑素的合成,50μg/mL时作用最显着。芍药苷在20μg/mL时显着促进黑素细胞迁移。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芍药苷单体可能是白芍中促进黑素细胞迁移的主要活性成分。

王天晶[7](2014)在《菟丝子体外和在体实验中对黑素代谢的作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是临床中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对形象的损毁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医界的重视,而在亚洲,普通人群对于皮肤美白等美容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自然界寻找安全有效的美白剂早已是化妆品界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不同模型的出现,黑素代谢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中医药在黑素代谢中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所选模型不一致,或者药物提取方法不同,部分中医药对黑素代谢的作用时而出现不一致的结果,究其机制却鲜有深入的探讨。本课题在结合古代和现代中医药对黑素代谢作用的基础上,选用菟丝子为实验药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菟丝子就被记载有“汁去面皯”的作用,“皯”即黑斑、黧黑斑的意思。菟丝子的功能主治国家标准首次收载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为: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腰膝酸痛,遗精,目暗,尿频余沥。未提及菟丝子的外用功效,自1985年修订版开始,历经各次修订,各版均增加了“外治白癜风”的主治标准,2010年版则修订为“外用消风祛斑…外治白癜风”,但功效表述为“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未能为外治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文献检索提示,国外的实验研究认为菟丝子能抑制黑色素合成,可用于增色性皮肤病的治疗,未见菟丝子促进黑色素合成的报道;与之相对应的,近现代以来,国内对菟丝子治疗增色性皮肤病的研究较少,其应用于内服方或外治白癜风则更为常见。根据文献,在促进黑色素合成和抑制黑色素合成的研究中菟丝子均被认为发挥调节作用,但菟丝子的作用机理尚无进一步的揭示。菟丝子是否具有双向调节黑素代谢的作用?其调节机制如何?作为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而且有效的一味中药,菟丝子常用于治疗表现完全相反的两类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不明确,这给临床用药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我们认为对菟丝子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色素代谢的研究模型可以分为三类:非细胞模型测试系统,细胞模型测试系统,动物模型测试系统。蘑菇酪氨酸酶是研究受试药物对酶抑制机理最常用的非细胞测试模型,酶法测试的优点是无需细胞培养、简单快速,可对受试物的作用类型进行初步的判断,缺点是体系过于简单,单凭受试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程度判定其作用效果显得片面;细胞测试系统可反应不同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蘑菇酪氨酸酶的缺陷。最常用的细胞是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其基因组成与人表皮黑素细胞有较高的相似性,较后者相比更容易获取、培养,是用于测试受试物对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首选模型之一。动物测试系统主要包括C57小鼠、无毛小鼠、豚鼠、Smyth line鸡等。斑马鱼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5种鱼类模式生物之一,具有与人类相似的黑色素细胞和黑素体,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被用于黑素代谢研究领域。又因周身透明,色素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易被识别、观察,在黑素细胞遗传学、色素代谢相关模型构建、高通量药物筛选中均已得到大量的应用;此外,斑马鱼属低温低氧鱼,其耐寒性和耐热性都很强,饲养容易,产卵量大,与前几种动物模型相比有特有的优势,在黑素细胞相关研究中将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斑马鱼在中医药对血管系统、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已有所应用,但作为黑素代谢研究的优势模型,斑马鱼在中医药对黑色素合成中的作用研究尚未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明确菟丝子对黑素代谢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探索斑马鱼模型在中医药黑素代谢实验中的应用。本研究的实验内容及结果菟丝子临床使用的剂型主要为水煎剂或酊剂,根据这一用药传统,本课题分别用水、95%乙醇对其回流提取制成了菟丝子水提物(WFSC)、菟丝子醇提物(EFSC)。选用蘑菇酪氨酸酶、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提取液、B16黑素瘤细胞、斑马鱼胚胎作为模型,通过体外实验和在体实验两种方式,系统研究菟丝子对黑素细胞色素代谢的作用机制,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WFSC、 EFSC成分的差异。1.在体外实验,本论文首先以蘑菇酪氨酸酶为研究对象,探讨菟丝子提取物WFSC、EFSC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机理;以粗制的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为研究对象,比较菟丝子不同提取物对这两种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再将WFSC、EFSC与B16黑素瘤细胞共同孵育,研究其对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以及对酪氨酸酶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相关研究内容及结果详述如下:1)分别比较了WFSC、EFSC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WFSC对蘑菇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EFSC对蘑菇酪氨酸酶则有激活作用。对WFSC, EFSC的作用机理研究显示,二者与蘑菇酪氨酸酶的结合均为可逆性,通过酶动力学实验测试,WFSC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反竞争型抑制剂,即主要通过与蘑菇酪氨酸酶-底物复合物结合发挥作用;与蘑菇酪氨酸酶相比,WFSC对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提取液的抑制效果相一致。与WFSC表现出抑制作用不同的是,EFSC对蘑菇酪氨酸酶、B16细胞酪氨酸酶提取液体系中均表现为激活作用。2)研究WFSC、EFSC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5~20mg/mL时,WFSC、EFSC对B16细胞增殖均无影响。将WFSC、EFSC配制成不同浓度与B16黑素瘤细胞共同孵育48h后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与IBMX作用下的空白对照组比较,WFSC作用下的B16瘤细胞TYR活性有统计学差异(F=31.726, P=0.000), WFSC对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当WFSC>5mg/mL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FSC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FSC 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表现出激活作用(F=8.259,P=0.008),在5~10mg/mL时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WFSC等药物组作用下的B16瘤细胞黑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33,P=0.001), WFSC可下调酪氨酸酶黑素合成量,当WFSC>5mg/mL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WFSC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FSC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表现出激活作用(F=12.077,P=0.002),在5~10mg/mL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FSC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3)研究VFSC、EFSC对TY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WFSC、EFSC对TYR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二者对TYR蛋白合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实验中,以斑马鱼为模型,以熊果苷、对羟基苯甲醚(MQ)为阳性对照,观察WFSC、EFSC对斑马鱼黑素细胞的作用,并通过PTU干预,初步探究菟丝子对斑马鱼黑素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检测各受试物对斑马鱼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如下:0.1mg/mL~2mg/mL的EFSC对斑马鱼胚胎生存率没有影响;药物浓度>3mg/mL可延迟斑马鱼胚胎的发育,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生成率降低。经观察发现,WFSC、EFSC均不影响斑马鱼黑素细胞的迁移和分布。较高浓度WFSC作用下可见斑马鱼黑素细胞呈点状改变,与对照药MQ的表现相同,这一现象在加药后6h即可观察到,另一阳性对照药熊果苷也可以使斑马鱼黑素细胞出现同样的改变,但于加药后约20h方出现变化,较WFSC出现形态学改变的时间晚;EFSC对斑马鱼胚胎黑素细胞则没有明显的改变。PTU是酪氨酸酶阻滞剂,在PTU干预下,WFSC、MQ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消失,但熊果苷仍可使黑素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这一作用差异可能因WFSC、熊果苷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式不一样有关。2)提取斑马鱼胚胎蛋白后测定酪氨酸酶活性,WFSC作用下斑马鱼黑素细胞TYR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06,P=0.0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WFSC浓度为lmg/mL~3mg/mL时对斑马鱼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表现出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FSC、熊果苷、MQ对酪氨酸酶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FSC作用下,斑马鱼黑素细胞黑色合成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74,P=0.0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WFSC浓度为lmg/mL~3mg/mL时对斑马鱼黑素合成表现出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FSC为3mg/mL时,与熊果苷、MQ相比,对黑素合成的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FSC对斑马鱼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未表现出影响(F=0.831,P=0.535),不同浓度EFSC对斑马鱼胚胎黑素合成形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6,P=0.674)。3.高效液相色谱法对WFSC、EFSC的成分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WFSC在提取初期对酪氨酸酶没有抑制作用,反而表现出轻微的促进作用,至其提取后1个月方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稳定并维持直至提取后6个月;而EFSC自提取后即对酪氨酸酶活性表现出稳定的激活作用。参考苏薇薇等建立的实验方法,本研究对不同时期WFSC、 EFSC进行了高效色谱法分析,相关结果如下:1) WFSC、 EFSC的HPLC图谱有明显的差异,WFSC在提取后2周内峰6逐渐低平直至消失,而其提取1个月后与6个月后的HPLC图差异不大,这与WFSC药效变化的时间拐点相符合;与WFSC不同的是,EFSC的HPLC图谱随时间变化差异不大,峰5是EFSC的特有峰,菟丝子主要由多酚类化合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根据流动相设置条件及出峰时间判断,峰5可能为黄酮类化合物。2) WFSC对斑马鱼黑素细胞黑色素合成有抑制作用,为研究WFSC在斑马鱼作用下成分的变化,对经或不经斑马鱼胚胎作用的含有WFSC的培养液进行分析,发现经斑马鱼胚胎作用后,23min峰高明显下降,而39min峰高明显升高,推测此两种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可能与WFSC对斑马鱼胚胎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关。结论1.不同的提取方法下,菟丝子的成分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水提物表现为抑制作用,醇提物表现为激活作用,菟丝子对黑素代谢的这种双向作用可能是由于各提取部位的成分不同引起的;2.斑马鱼胚胎在菟丝子对黑素代谢的研究中与其它模型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且更为直观,可应用于中医药对黑素代谢的实验研究。讨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外试验和在体实验结果均表明菟丝子水提物WFSC对黑色素合成具有抑制作用,经蘑菇酪氨酸酶检测,WFSC为反竞争型抑制剂,表明其是通过酪氨酸酶-底物复合物发挥抑制作用的;WFSC对B16黑素瘤细胞及斑马鱼胚胎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一致,即通过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下调黑素合成量,WFSC作用下斑马鱼胚胎黑素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与熊果苷作用效果相似,但二者的起效时间不同。醇提物EFSC在细胞外酪氨酸酶模型及B16黑素瘤细胞实验中对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合成表现出激活作用,然而在斑马鱼黑素细胞却无明显影响,这可能因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本身较高有关,在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早期(12hpf-5dpf),酪氨酸酶活性高于其成熟的黑素细胞,因而EFSC的激活作用无从体现。HPLC图谱表明WFSC的变化与其药效发生改变的时间变化相一致;而峰5为EFSC的特有峰,根据色谱条件及峰5所在的位置,且其紫外吸收图与槲皮素对照品相似,推测其可能为母核与槲皮素相似的黄酮类化合物。WFSC经斑马鱼胚胎作用前后的HPLC图谱显示其组成有明显变化,23min峰明显降低,39min峰明显升高,二者改变是否与WFSC的抑制作用有关?峰5是否是EFSC发挥药效的关键组成?峰6是否为WFSC作用产生变化的关键峰?这些问题尚未解决,有待课题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创新及展望1)本课题因菟丝子对黑素代谢作用描述不清给临床用药带来困惑这一现实问题的目的,以不同模型为对象,研究菟丝子对黑素代谢的作用,实验证实菟丝子对黑色素代谢的作用具有双向性,发现其药效差别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因提取方法不同导致的有效成分不同,其中水提取产物WFSC对黑素合成具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EFSC对细胞内的色素合成有激活作用。2)首次发现WFSC对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存在时间拐点,推测与其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有关。3)本课题首次将斑马鱼胚胎用于中医药对黑素细胞作用的研究,与其他模型相比更为直观、便利,而且有较好的一致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科学意义。然而,本课题未能展开菟丝子复方及与不同功效中药配伍对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临床应用中药调控色素实践的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刘利利[8](2012)在《单味中药脱色及复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皮肤色素代谢障碍与多种体内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色素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易诊而难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色素代谢的研究迅猛开展。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色素代谢的机制及影响因素,阐述中药调节色素代谢的作用机制,为治疗色素代谢性疾病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成分或方剂,对有关中药与色素的代谢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与规律仍未能得到深入的科学阐述,因此临床上缺乏较为理想治疗手段及方法。目前许多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已经有了初步的揭示,研究的方法技术亦日益成熟。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观察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研究上,鲜有从中药色象理论的角度设计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有关色象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与干预机理的研究尚为缺乏。吾师杨柳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取象比类思维启示下创立了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的中药色象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认为中药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并首次将这种表明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称之为“中药色象”,将这种治疗色素病色效相关的中药,称之为“色象中药”。初步研究中药药材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和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对药材本身的颜色与药效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中药色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对色象中药调节与干预色素代谢机理的现代分子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白癜风作为色素脱失性疾病的典型病种,临床上易诊而难治。中医药治疗白癜风具有鲜明的特色,强调证候分型与辨证论治。但目前白癜风的证候分型及方药种类繁多,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白癜风患者出现“无症可辨”或“少症如何辨”的情况,基本除了皮肤出现白斑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伴随症状。对此,吾师提出了以“祛风、活血、补肾”为基本治则,并结合分期论治的治疗方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黑白两类中药共10味,以目前研究技术较为成熟的酪氨酸酶、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作为观察指标,研究单味中药经活性炭脱色后对体外培养的人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的影响,以及采用中药血清学的方法研究4种具有不同功效的复方含药血清对黑素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色象中药与色素代谢的相关性,为色象理论及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以后白癜风的辨证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方法与内容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中药,依据饮片的外在颜色分为黑(深色)、白(浅色)两组,每组各选5味药作为代表药,制备各单味中药水提液,取上述中药水提取液100ml,用紫光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吸光度值,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每味中药的脱色工艺进行筛选,以最佳脱色条件进行脱色后取上清液过滤后备用,并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稀释,使药物终质量浓度为10μg/ml。2、参照医学实验动物学及中药血清学的方法,制备四种不同功效配伍的复方含药血清,并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稀释,使含药血清的终浓度为5%、10%、20%、30%,并以此四种浓度进行研究。3、应用细胞培养学技术,将人A375黑素瘤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黑白两组中药水提取液脱色前后、四种不同功效配伍的复方含药血清在不同浓度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黑白两组中药水提取液脱色前后、四种不同功效配伍的复方含药血清在不同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测定黑白两组中药水提取液脱色前后、四种不同功效配伍的复方含药血清在不同浓度对细胞中黑素合成含量的影响。每种药物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重复3次,并设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中药对照组(培养基+中药)和空白对照组(培养基+细胞)3、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Dunnett检验和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单味中药和复方含药血清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数据均以±s表示,以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味中药调节黑素代谢测定结果:①未经活性炭脱色的中药中,制首乌、补骨脂、丹参、鸡血藤、墨旱莲、桃仁对TYR活性具有激活作用(P≤0.05或P≤.01);茯苓、白芷、白芨对TYR活性具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而经活性炭脱色后,制首乌、墨旱莲对TYR活性无激活作用(P>0.05),丹参、鸡血藤、补骨脂对TYR活性的激活作用明显降低,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桃仁、茯苓、白芷、白芨、白术脱色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经活性炭脱色的中药中,制首乌、补骨脂、丹参、鸡血藤、桃仁对黑素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P≤0.05或P≤0.01);白芷、白芨、白术对黑素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1)。而经活性炭脱色后,丹参、鸡血藤对黑素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P>0.05),白术、白芨、补骨脂对黑素细胞抑制或促进作用明显降低,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茯苓脱色后对黑素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桃仁、白芷、墨旱莲、白术脱色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未经活性炭脱色的中药中,补骨脂、丹参、鸡血藤、桃仁对黑素细胞合成具有促进作用(P<0.01);白芨、白术对黑素细胞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经活性炭脱色后,桃仁、鸡血藤对黑素细胞合成无促进作用(P>0.05),丹参、补骨脂对黑素细胞合成作用明显降低,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墨旱莲、茯苓脱色后对黑素细胞合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具有显着性(P≤0.01),白芷脱色后对黑素细胞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与未脱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制首乌、白芨、白术脱色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方含药血清对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测定结果:①相应浓度各方之间比较,含药血清浓度为5%时,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Ⅰ方、Ⅱ方、Ⅲ方对酪氨酸酶活性激活作用不显着,仅Ⅵ方含药血清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着激活作用(P=0.014<0.05),Ⅵ方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显着高于Ⅰ方、Ⅱ方(P=0.01和P=0.004<0.01),与Ⅲ方作用无显着差异(P=0.233>0.05);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0.05)。含药血清浓度为高浓度(20%-30%)时,与相应浓度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Ⅰ、Ⅲ、Ⅵ方对A375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以Ⅵ方作用最显着(P<0.001),且与相应浓度的其它三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应复方各浓度间比较:Ⅰ方各浓度间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增强,20%与30%含药血清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203>0.05),与5%和10%含药血清浓度激活作用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Ⅱ方各浓度间比较,5%、20%、30%含药血清浓度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与10%含药血清浓度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三种浓度间无显着差异(P=0.484>0.05)。Ⅲ、Ⅵ方各浓度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1),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而增强。②相应浓度各复方之间比较,含药血清浓度为低浓度5%-10%时,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各方对黑素增殖作用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浓度为20%时,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复方Ⅰ、Ⅱ、Ⅲ、Ⅵ方对黑素增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Ⅵ方作用最显着(P<0.001),且与同血清浓度的其它三方相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含药血清浓度为30%时,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Ⅰ、Ⅲ、Ⅵ方对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增殖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或P≤0.01),各方之间比较,Ⅰ方、Ⅲ方与Ⅵ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9>0.05),Ⅱ方与Ⅵ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相应复方各浓度间比较:Ⅰ方各浓度间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中药对黑素增殖的促进作用增强,20%与30%含药血清浓度对黑素增殖的促进作用无显着差异(P=0.831>0.05),与5%和10%含药血清浓度促增殖作用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Ⅱ方各浓度间比较,10%、20%、30%含药血清浓度对黑素增殖的促进作用均高于5%含药血清浓度(P≤0.01),其中20%含药血清浓度促进作用最强,与其它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方、Ⅵ方各浓度间比较,均以20%含药血清浓度促黑素增殖作用最强,与其它含药血清浓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③中药各复方之间促进黑素合成作用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含药血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素合成,各复方对黑素合成促进作用高于空白血清对照组。复方Ⅰ、Ⅱ、Ⅲ方之间比较,三者对黑素合成促进作用无显着差异(P=0.480>0.05),Ⅵ方对黑素合成促进作用显着高于其它组。复方中药不同含药血清浓度对黑素合成促进作用比较差异有显着差异(P<0.001),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各方对黑素合成促进作用增强,10%含药血清浓度对黑素合成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5%含药血清浓度,20%与30%含药血清浓度对黑素合成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5%、10%含药血清浓度,此两种浓度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915>0.05)。结论1、经活性炭脱色后,黑色(深色)、白色(浅色)中药大部分失去或降低了对黑素代谢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黑色药物更显着。说明药材颜色与色素代谢调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具有祛风、活血和补肾三重作用的Ⅵ方在促进黑素代谢的作用上优于祛风除湿Ⅰ方、养血活血Ⅱ方和滋补肝肾Ⅲ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浓度时作用最显着。表明白癜风治疗以祛风、活血、补肾为基本治则效果最好,这为以后临床中白癜风以“祛风、活血、补肾”为基本治则,并结合分期论治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根据,对白癜风辨证论治及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安平[9](2010)在《中药内服外用结合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光子嫩肤技术三者结合(以下称综合治疗组)治疗黄褐斑,并通过与中药治疗、光子治疗的单独应用做对照比较,观察色斑面积及颜色变化,采用评分法研究他们治疗黄褐斑疗效的差别,筛选治疗黄褐斑的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实施方法:1、采用临床随机同期对照试验,预先将150例虚拟病例编成1,2,3,……150号,以序号为变量名输入DPS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以患者就诊顺序为序号,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决定归组,执行时实施分配隐匿。自接受治疗之日起,每四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估。2、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及纳入观察标准的黄褐斑患者150例,按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三组:中药治疗组、光子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50例。3、中药治疗组:口服百花养颜蜜,每次一袋(6g),一日三次,饭前服,服药期间忌生冷、酒,规律饮食、忌熬夜,一月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同时面部外敷百花养颜1号,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带有特殊疗效护肤品及药物,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光子治疗组:接受十堰市中医院中医美容专科门诊光子治疗,每月一次,连续三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带有特殊疗效护的护肤品及药物,防晒。综合治疗组:接受综合治疗:首先做光子治疗,术后立即外敷中药,即日起内服中药,内服与外敷疗法同中药治疗组。4、建立实验观察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相关资料。采用评分法观察记录3组治疗前、治疗后色斑面积及颜色的变化,实验病例数达130例时进行组间均衡行检测,根据结果进行调整。5、汇总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课题所需回答的问题(比较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性)、资料的类型(有序分类资料)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随机同期对照试验),三组疗法疗效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选择RxC表资料分析,Ridit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17.0.;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做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三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结论:本例三组R均值95%CI无重叠,按a=0.05水准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光子组:R均值=0.6753, CI为(0.6091,0.7443)中药组:R均值=0.5481, CI为(0.4709,0.6254)综合组:R均值=0.3996, CI为(0.3393,0.4539)疗效等级是由“好”到“差”的顺序排列的。R均值较小者疗效好,故综合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光子两组嫩肤技术三者结合的综合治疗组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用中药组和单用光子组。

黄义[10](2010)在《脂菟消白酊治疗局限性白癜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脂菟消白酊治疗局限性白癜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外用脂菟消白酊,每天外涂3-4次,隐蔽部位的白斑要求配合适当的日光照射(柔和日光照射5-10min),对照组予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两组均以二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按临床观察表记录治疗前后皮损面积、色素变化及舌苔脉象,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记录不良事件。并行脂菟消白酊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致敏性实验。结果:1.治疗组在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显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增加皮损色素的沉着,减少白斑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比对照组在稳定期减少白斑面积方面更有显着性疗效(P<0.01)5.安全性评估提示脂菟消白酊无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结论:菟消白酊治疗局限性白癜风(肝肾不足型)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二、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我国医学对白癜风的认识
        1.1 病名的渊源
        1.2 白癜风病因病机的看法
        1.3 治疗方法
    2 西医对白癜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方面
        2.2 发病机制研究
        2.3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患者白斑面积变化分析
        3.3 临床疗效分析
        3.4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3.5 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分析
        3.6 安全性评价
        3.7 复发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桃红四物汤加味
        2.1 方药前期研究
        2.2 方药组成
        2.3 方药分析
        2.4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白癜风的研究
    3 火针
        3.1 关于火针的针具选择
        3.2 火针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理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
        4.2 生活质量
        4.3 安全性及复发情况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一般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临床病因分型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与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1.1 总体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随机分组
    2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玉容散中药熏蒸合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3.2 对照组: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3.3 药物及治疗用具来源
    4 注意事项
    5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6 观察指标
        6.1 基本信息
        6.2 基本病史
        6.3 疗效观察指标
        6.3.1 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
        6.3.2 中医兼证症状评分
    7 疗效评定标准
    8 安全性评价
    9 随访
    10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两组入组及脱落情况
        2.2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两组年龄情况分析
        2.4 两组病程情况
        2.5 社会特征构成
        2.6 临床特征构成
    3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3.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2 两组皮损面积评分对比
        3.3 两组皮损颜色评分对比
        3.4 两组皮损总积分评分对比
        3.5 两组中医兼证改善情况分析
        3.6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3.7 复发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机及机制的认识
        2.1 黑素合成及转运降解等过程
        2.2 黑素合成、转运及降解过程中重要的酶、信号通路
        2.3 黄褐斑发病病机及机制
    3 中医治疗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病名溯源
        3.2 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4 本研究治疗依据
        4.1 选用玉容散依据
        4.2 选用中药熏蒸依据
        4.3 选用加减桃红四物汤依据
    5 此次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样本量估算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H2O2诱导A375和PIG1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实验的主要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的主要材料
    1.2 实验的方法
    1.3 实验数据与统计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黑素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2.2 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氧化压力下黑素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讨论
    3.1 白癜风的研究意义
    3.2 中医对白癜风的认识
    3.3 现代医学对白癜风的探讨
    3.4 散寒活血祛白方药物分析
    3.5 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方义及理论依据
    3.6 本实验结果讨论
    3.7 关于本实验模型的选择
    3.8 本课题的特色及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青白散痰搽剂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皮损黑素合成及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四性理论研究概况
        1.1 四性的含义
        1.2 四性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3 四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近况
        1.3.1 基于物质基础的中药四性研究
        1.3.2 基于药理、功效的中药四性研究
        1.3.3 四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2 代谢组学
        2.1 代谢组学概述
        2.1.1 代谢组学的起源与发展
        2.1.2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层次及研究对象
        2.1.3 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
        2.1.3.1 样本的采集及预处理
        2.1.3.2 数据的采集(样品检测)
        2.1.3.3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2.1.3.4 数据的深层挖掘
        2.2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正常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药材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2 实验药品处理
        2.3 尿液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
        2.4.1 色谱条件
        2.4.2 质谱条件
        2.4.3 仪器的稳定性考察
        2.4.4 样品的稳定性研究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数据预处理
        2.5.2 多元统计分析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2.5.4 生物标记物鉴定
        2.5.5 代谢通路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正离子模式下典型寒、热中药与正常大鼠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3.1.1 正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
        3.1.2 黄芩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3 黄连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4 黄柏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5 附子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6 干姜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7 花椒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1.8 典型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比较分析
        3.1.9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
        3.1.9.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
        3.1.9.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9.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0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
        3.1.10.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 负离子模式下典型寒、热中药与正常大鼠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
        3.2.2 黄芩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3 黄连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4 黄柏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5 附子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6 干姜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7 花椒与空白组比较分析
        3.2.8 典型寒性中药组与典型热性中药组的比较分析
        3.2.9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
        3.2.9.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
        3.2.9.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2.9.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2.10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
        3.2.10.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的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确定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2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4 讨论
        4.1 典型寒、热中药的选择
        4.1.1 寒性药的选择
        4.1.1.1 黄芩
        4.1.1.2 黄连
        4.1.1.3 黄柏
        4.1.2 典型热(温)性中药的选择
        4.1.2.1 附子
        4.1.2.2 干姜
        4.1.2.3 花椒
        4.2 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的讨论
        4.2.1 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脂的相互转化
        4.2.2 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
        4.2.3 色氨酸代谢通路
        4.2.4 胆汁分泌
        4.2.5 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
        4.2.6 氨基酸与苯甲酸的接合作用
        4.2.7 苯基丙氨酸代谢
    5 小结
第三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寒证模型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2.2 实验药品处理
        2.3 尿液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数据预处理
        2.5.2 多元统计分析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2.5.4 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2.5.5 代谢通路的筛选
    3 实验结果
        3.1 正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
        3.1.1 正离子模式下各组液-质色谱图比较
        3.1.2 寒证模型组与空白组的比较分析
        3.1.3 黄芩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4 黄连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5 黄柏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6 附子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7 干姜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8 花椒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9 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的比较分析
        3.1.10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
        3.1.10.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1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
        3.1.11.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 负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
        3.2.2 空白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3 黄芩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4 黄连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5 黄柏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6 附子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7 干姜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8 花椒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2.9 寒性中药组与热性中药组的比较分析
        3.2.10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
        3.2.10.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2.11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
        3.2.11.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的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确定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4 讨论
        4.1 寒证动物模型的选择
        4.1.1 虚寒证模型
        4.1.2 实寒证模型
        4.2 代谢通路的讨论
        4.2.1 核黄素代谢
        4.2.2 鞘脂类代谢
        4.2.3 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4.2.4 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
        4.2.5 β-氨基丙酸生物代谢
        4.2.6 半乳糖生物代谢
        4.2.7 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
        4.2.8 嘧啶代谢
        4.2.9 酪氨酸代谢
        4.2.10 亚油酸代谢
        4.2.11 激活受体信号通路
    5 小结
第四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热证模型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药材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处理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尿液采集及处理方法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数据预处理
        2.5.2 多元统计分析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2.5.4 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2.5.5 代谢通路的筛选
    3 实验结果
        3.1 正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
        3.1.1 正离子模式下各组液-质色谱图比较
        3.1.2 空白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3 黄芩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4 黄连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5 黄柏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6 附子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7 干姜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8 花椒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
        3.1.9 典型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的比较分析
        3.1.10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
        3.1.10.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
        3.1.11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
        3.1.11.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1.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
        3.2 负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
        3.2.2 空白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3 黄芩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4 黄连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5 黄柏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6 附子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7 干姜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8 花椒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
        3.2.9 典型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间的比较
        3.2.10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初筛
        3.2.10.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初筛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初筛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初筛
        3.2.11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初筛
        3.2.11.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初筛
        3.2.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初筛
        3.2.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初筛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的确定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3.3.2.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
    4 讨论
        4.1 热证动物模型的选择
        4.1.1 实热证模型
        4.1.2 虚热证模型
        4.2 代谢通路的讨论
        4.2.1 类固醇生物合成
        4.2.2 柠檬酸循环
        4.2.3 乙醛酸盐和二元羧酸盐代谢
        4.2.4 维生素C代谢
        4.2.5 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4.2.6 脂肪酸β氧化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
    附表2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
    附表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
    附表4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
    附表5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
    附表6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
    附表7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
    附表8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6)芍药苷对人黑素细胞生物活性及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黑素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1.2.2 对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测定
        1.2.3 对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测定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黑素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2.2 芍药苷对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2.3 芍药苷对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
3 讨论

(7)菟丝子体外和在体实验中对黑素代谢的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菟丝子水提物、醇提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菟丝子水提物、醇提物对B16瘤细胞的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菟丝子水提物、醇提物对斑马鱼黑素细胞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WFSC、EFSC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2.2 WFSC、EFSC对斑马鱼胚胎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菟丝子水提物、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不同储存期菟丝子水提物、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比较
        2.3 WFSC经斑马鱼胚胎作用前后HPLC指纹图谱比较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8)单味中药脱色及复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单味中药脱色对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的影响
    2 复方含药血清对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中药色象理论的形成的理论基础
    2 中药脱色及色素代谢调节的实验研究
    3 白癜风分期论治方案及含药血清的实验研究
    4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成绩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9)中药内服外用结合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黄褐斑病人来源
        1.2 黄褐斑西医诊断标准
        1.3 黄褐斑中医诊断标准
        1.4 黄褐斑患者纳入标准
        1.5 黄褐斑患者排除标准
        1.6 退出标准
        1.7 黄褐斑皮损评分方法和标准
        1.8 黄褐斑患者的病情分级标准
        1.9 黄褐斑的疗效判定标准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实施方法
    3. 统计分析
        3.1 统计方法
        3.2 三组黄褐斑患者一般资料的方差齐性分析
        3.3 三种疗法的疗效分析
        3.4 三组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趋势分析
        3.5 不良反应观察
        3.6 回访记录
        3.7 结果分析
讨论
    1. 黄褐斑的西医研究近况
        1.1 黄褐斑的发病机理与病因
        1.2 黄褐斑的西药治疗
        1.3 黄褐斑的光子治疗
    2.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
        2.1 古代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3. 实验用中药的方剂组成分析
        3.1 外用药方剂组成分析
        3.2 外用药立法思想
        3.3 内服药方剂组成分析
        3.4 内服药方剂立法思想:从肝论治黄褐斑
    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西医研究近况
综述2
    黄褐斑的中医外治法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中药内服外用结合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临床试验病例观察表
致谢

(10)脂菟消白酊治疗局限性白癜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药物的制备
    1.脂冤消白配组成
    2.制备方法
    3.使用方法
    4.药物功效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病例剔除标准
    6.治疗方法
    7.观察方法
    8.观察指标
    9.安全性检测
    10.疗效评定标准
    11.提高临床依从性的措施
    12.统计学方法
    13.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临床疗效观察
        1.1 两组治疗结果统计
        1.2 两组痊愈率的比较
        1.3 两组显效率的比较
        1.4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比较
        1.5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色素积分比较
        1.6 两种药物对白疲风不同期段白斑面积疗效比较
    2.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估
第四部分:实验研究
    1.实验动物
    2.实验药物
    3.实验方法
        3.1 皮肤刺激实验
        3.2 皮肤致敏性实验
    4.评价方法
    5.实验结果
        5.1 皮肤刺激实验
        5.2.皮肤致敏性实验
第五部分:讨论
    1.病因和病机
        1.1 中医病因和病机
        1.2 西医病因和病机
    2.中医药对白疲风的治疗
        2.1 辨证治疗
        2.2 外治法
        2.3 外内合治
    3.现代医学对白痛风的治疗
    4.脂冤消白配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组方特点
        4.2 主要中药药理学研究
    5.脂冤消白酉T对局限性白疲风的治疗
    6.复方卡力孜然酉T的作用机制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脂冤消白配治疗局限性白痛风肝肾不足型临床观察表
附表2:安全性观察指标
附录3:面积测量表
附录4
附录5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银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雨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H2O2诱导A375和PIG1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D]. 陈章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青白散痰搽剂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皮损黑素合成及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任思思.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5]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D]. 郭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芍药苷对人黑素细胞生物活性及迁移的影响[J]. 王艺淳,林新瑜,王芳,廖恒利,刘伟,陈明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12)
  • [7]菟丝子体外和在体实验中对黑素代谢的作用评价[D]. 王天晶.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8]单味中药脱色及复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D]. 刘利利.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中药内服外用结合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刘安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脂菟消白酊治疗局限性白癜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D]. 黄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7)

标签:;  ;  ;  ;  

中药对黑色素代谢影响的近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