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散射、衍射、折射、反射

无线电波散射、衍射、折射、反射

一、电波散射、绕射、折射、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21)在《基于镜像法的矩形弯曲矿井巷道电磁波反射场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可靠性高的井下通信系统对于井下资源开采和利用以及提高井下工作的安全系数至关重要,同时分析井下弯曲巷道中的电磁波传播特性对提升井下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矩形弯曲矿井巷道中的电磁波反射场强,提出了适用于矩形弯曲矿井巷道的电磁波反射场强预测方法,包括井下L型巷道和折线型巷道中的电磁波反射场强预测以及影响因素,如收发点的位置和天线的发射频率等对接收点反射场强的影响。本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矩形直角弯曲矿井巷道(L型矿井巷道),即巷道的弯折角度θ=90°时接收点反射场强的预测方法,可预测矩形直角弯曲矿井巷道中电磁波反射场强的衰减特性。所提出的方法通过判断反射点是否在反射平面内与是否在镜像点和接收点连线的端点之间,以及判断射线路径是否未被L型矿井巷道的障碍平面遮挡,从而确定L型矿井巷道有效的电磁波反射路径与反射线数目。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统计出L型矿井巷道有效反射线数目和预测L型巷道中接收点的反射场强的衰减特性。(2)为了分析巷道的弯折角度θ为锐角(0°<θ<90°)时接收点反射场强的衰减特性,在L型矿井巷道接收点反射场强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折线型矿井巷道的接收点反射场强的预测方法,可预测折线型巷道中电磁波反射场强的衰减特性。所提出的方法将折线型巷道模型中反射平面的端点坐标、反射平面方程、反射平面的边界范围以及障碍平面的边界范围都推导为用巷道的弯折角度θ定量表示的表达式,并判断此时的射线路径是否未被折线型矿井巷道的障碍平面遮挡,从而确定折线型矿井巷道有效的电磁波反射路径与反射线数目。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统计出折线型矿井巷道中的有效反射线数目和预测折线型矿井巷道接收点的反射场强的衰减特性。(3)井下L型巷道和折线型巷道中的电磁波反射场强不仅受到巷道弯曲的很大影响,而且还受到收发点在矿井巷道中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天线的发射频率、介电常数以及巷道宽和高的影响。当收发点位于巷道的中心位置且收发点的高度相同时,接收点反射场强的衰减较小;场强衰减的大小随天线发射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介电常数越大,接收点反射场强的衰减越大;矿井巷道的宽度或高度较大时接收点反射场强的衰减越小,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对比分析了同条件下巷道的弯折角度为90°和60°时场强的衰减大小,可知弯折角度越大,接收点反射场强的衰减越大。

王丹丹[2](2020)在《预测大区域复杂环境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抛物方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频无线电导航系统是国家定位、导航与授时(Position,Navigation,and Timing,PNT)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补卫星导航系统抗干扰能力差、信号强度弱、水下及遮蔽环境无法使用等不足的首选方法。当前,制约低频无线电导航系统精度提高的关键是传播时延的预测水平。在现有的低频地波传播预测理论方法中,抛物方程(Parabolic Equation,PE)方法因其在大区域复杂环境电磁预测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高精度与快速度优势,被引入到低频地波传播应用中。但是,随着PE方法在低频地波传播应用中的深入,其自身的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包括:最优PE形式判定依据存在局限性、不能模拟障碍物对电波的双向传播过程、无法考虑有耗媒质对脉冲信号的色散效应、难以分析源区复杂环境对无线电覆盖的影响等。为此,针对上述诸多不足,深入开展复杂环境低频地波传播特性预测的PE方法研究,实现一套高效、高精度的低频地波传播预测PE方法,对掌握大区域复杂环境低频地波传播特性以及提高低频无线电导航系统服务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评估变换坐标系PE精度的色散方法,探明了移位变换模型上能够使用分布傅里叶变换(Split-Step Fourier Transform,SSFT)求解算法的最优PE方法,首次给出了变换坐标系最优PE方法选取的理论依据。通过将变换坐标系平面波解代入变换坐标系PE形式中,推导出几种典型变换坐标系PE形式的色散关系。首次评估得出变换坐标系中Padé型PE的精度总是优于Taylor型PE,Barrios和Donohue-Kuttler型PE的精度不相上下,且仅在阳坡坡度约17o以内和阴坡坡度约5o以内优于Taylor型PE,并确定了Taylor型PE为移位变换模型上能够使用SSFT数值求解算法的最优PE形式。以经典理论方法结果为参考,分析了最优PE方法在低频地波应用中的局限性,明确了最优PE方法的适用条件。此外,基于实测数据验证了最优PE方法在长距离复杂传播路径预测的有效性。2.针对陡峭地形传播路径,提出了一种改进双向PE(Two-Way PE,2W-PE)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传统2W-PE方法中处理不规则地形的阶梯地形模型修改为阶梯地形模型和移位变换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传统2W-PE方法的前向和后向预测精度,同时保留了传统2W-PE方法的高效率优势,可实现对长距离陡峭地形传播路径的高精度快速预测。以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方法结果为参考,分析了两种2W-PE方法在单个山峰和多个山峰之间的预测性能,给出了两种2W-PE方法的适用范围。3.提出了两种适用于不同源区环境的混合时域PE(Time-Domain PE,TDPE)方法——源区平坦平地面公式(Flat-Earth Formula,FEF)-TDPE方法和源区复杂FDTD-TDPE方法,通过将方法之间优势互补,弥补了传统TDPE方法在短距离高仰角传播预测精度差的缺点,提高了传统TDPE方法的预测精度,形成了对大区域低频脉冲地波传播特性的高精度快速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兰-C信号的时域传播特性,明确了有耗媒质表面对罗兰-C信号的色散效应影响。研究了源区复杂环境对罗兰-C信号辐射特性的影响,首次给出了罗兰-C发射台站选址建议的理论依据。另外,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两种混合TDPE方法在实际复杂传播路径预测的有效性。4.提出采用PE方法预测大气折射率空时变化及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的地波传播问题,揭示了大气折射率空时变化及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与影响程度,进一步完善了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理论。分析了大气折射率的空时变化特性与规律和大地电导率时变特性产生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及两者中各因素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气折射率空时变化及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对场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相位,在1000km的传播距离处,大气折射率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分别可引起百纳秒量级和数十纳秒量级的相位误差,而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所引起的相位误差可达百纳秒量级。

刘杨[3](2020)在《室内多场景无线信道传输损耗测试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无线通信的发展呈现井喷的势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的身影。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移动通信系统也已发展到第五代,追求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少的成本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支,凭借其使用广泛、可靠性强等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也正不断完善不足,适应各种场景,为未来的憧憬提供无限可能。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常用在室内环境,而由于室内场景复杂,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及干扰,如何有效研究短距离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建立起适用的传输模型,分析无线信道传输的相关参数,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短距离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的研究,为能够基于环境做出链路预算,改善传输损耗,提高无线通信性能,解决室内小尺度衰落影响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传输损耗。首先,就短距离无线信道传输中涉及的信息进行概述,并对主要无线信道参数的计算进行推导,同时比较几种常见的路径损耗模型。针对室内传播特性,采用频域测量法,搭建无线信道参数测量平台,选择实验室环境,测试5.4GHz频段下,视距(Line Of Sight,LOS)与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NLOS)两条路径信道参数,经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传输参数模型。其次,研究了室内居家环境穿墙路径损耗,选择2.4GHz频段进行测试,通过仿真和测量得到功率变化曲线,将数据通过拟合得到相应路径损耗指数等参数。将结果代入一般模型得到适用于居家环境的一般模型,并比较仿真和测量结果。最后,为了研究WiFi(Wireless Fidelity)频段(5GHz)走廊环境传输特性,提出一种新型路径损耗模型,该模型涉及走廊环境下视距与非视距传输损耗,并考虑走廊宽度的影响。将该模型与已有模型对比,验证其适用性和精确性。同时,为了减小传输损耗的影响,采用设置虚拟反光镜的方法改善传输损耗,提升传输性能。

徐宁[4](2020)在《E波段MIMO星地链路传播特性及信道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毫米波MIMO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诸多优点,极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而MIMO通信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准确理解实际环境中无线信道的衰落特征,实现MIMO信道的建模,是研究和开发MIMO系统的首要问题。E波段是毫米波高频段部分且尚未充分开放应用的频率资源,该波段的传输特性及信道特征尚没有充分、可靠的模型。本文针对E波段星地环境传输特性及MIMO信道特性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从历史渊源、物理本质、数学模型等方面出发简要介绍MIMO无线通信系统,阐述信道的研究在MIMO无线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程度,分析电波传播和信道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信道研究目标。第二,简要介绍毫米波星地传播的环境及其物理特性、电磁特性,分析不同传播环境对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第三,针对星地环境的地形地物传输效应,进行概述性研究,分析考虑这些环境传输效应的情景。针对星地链路可能需要分析的墙体穿透损耗以及森林穿透损耗,从宏观方面给出研究方案。重点计算对流层晴空大气以及大气沉降粒子环境的传输效应,结合传输效应计算结果进行讨论,给出工程应用方面的建议。第四,在研究传输效应的基础上,结合MIMO技术特征,给出晴空大气和沉降粒子环境条件下信道矩阵系数的计算模型。以典型的通信系统参数,给出星地MIMO信道模型。针对设想的2ⅹ2星地MIMO下行链路容量进行仿真,并进行讨论。结合计算仿真结果和MIMO技术特征,对E波段星地MIMO通信系统的应用给出电波传播视角下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发展E波段MIMO星地通信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对信道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对推进毫米波MIMO星地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张万鹏[5](2020)在《基于射线跟踪的室外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商用化的到来,大量的5G应用如虚拟现实、远程医疗等开始出现,这对通信链路的可靠性、高效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通信链路的研究方法中,信道建模是一种分析、评估通信链路的有效方法。通过信道建模可以对信道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因此信道的精确建模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信道建模方式依靠信道测量完成,利用统计性的建模方法得到信道特性。但室外场景下测量周期长、人力消耗巨大,而且需要昂贵的设备作为支撑。作为确定性建模技术,射线跟踪解决了这个问题。射线跟踪技术作为一种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其依靠射线传播的几何学和电磁学原理而建立,是一种能够计算每条多径信号的衰减情况以及传播轨迹的仿真技术,这对于探索毫米波以及大规模MIMO等5G关键技术提供了辅助作用。对于环境简单的室内场景,射线跟踪技术仿真容易实现,且准确性较好。但室外测量环境建模复杂,建模材质的差异大,信道建模准确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室外场景下的射线跟踪技术需要重点研究。本文基于反向射线跟踪技术,提出了一种室外场景下的材质电磁参数校准算法,同时通过设计室外信道测量,结合改进后的射线跟踪,利用室外场景下的射线跟踪算法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改进后的射线跟踪性能进行验证。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城市微蜂窝场景下高低频信道特性对比分析:作为5G重要场景之一,城市微蜂窝场景需要被重点研究。本文对5G关键频段3.5 GHz和28 GHz进行了信道测量工作,同时结合信道建模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城市微蜂窝场景下的信道特性。通过对比研究,找出高低频段下的信道建模在城市微蜂窝场景中的差异,并对信道建模的各关键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2)提出一种射线跟踪建模材质的电磁参数校准算法:利用粒子群算法的群智能思想,结合电磁计算原理,设计了一种射线跟踪中三维环境的材质电磁参数校准算法。利用该算法对北京邮电大学场景下建筑材质的电磁特性参数如介电常数和复电导率进行校准。首先筛选测量点,初始化算法参数,之后结合实际测量数据校准材质的电磁参数。通过对比校准前后的路径损耗差异来提升室外场景下射线跟踪算法的准确性。(3)室外场景下射线跟踪与实际测量的信道特性对比分析研究:根据实际测量环境,利用三维仿真软件对测量场景进行三维重构。通过几何寻迹和电磁计算来获得射线跟踪条件下室外的信道特性。通过比较实际测量和射线跟踪的路径损耗、时延扩展、莱斯因子、角度特性等多种信道参数来对室外的射线跟踪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室外场景下的基于毫米波频段和低频频段的信道测量活动,之后对多种信道参数进行了数据提取,同时对当前的射线跟踪算法进行了优化,有效地提高了电磁计算的准确性,之后将当前的射线跟踪算法结果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对改进后的射线跟踪算法的性能进行验证和研究。

周子琪[6](2020)在《仪表着陆系统临界区与敏感区的划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仪表着陆系统(ILS)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精密进近着陆系统,自1947年以来,始终在民航发挥着重要作用。ILS临界区和敏感区是为了保证ILS能够安全运行而设置的区域。我国一直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颁布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航空电信附件10》(“附件10”)中的标准来划分该区域。国内外有关ILS临界区与敏感区的研究十分罕见,而且它们的划分标准一直在更新,所以有必要找到支撑它们的理论依据。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ILS的研究状况,分析ILS工作原理,并对ILS的航向台(LOC)和下滑台(GS)天线建模,分析其辐射场的形成原理,接着引入了临界区与敏感区的划设过程。然后研究了ILS的运行环境及信号传播方式。从干扰源性质来分,ILS的电磁干扰主要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本文主要分析了ILS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无源干扰。使用几何光学法(GO)和一致性绕射理论(UTD)分析了多径效应对ILS信号的影响;之后利用Tamir森林模型分析环境对ILS辐射场的影响,将环境中的障碍物划分为四个区域,重点研究环境存在不同障碍物时对DDM的影响,从而得到环境对界区与敏感区划设的影响。最后以北京首都机场36R跑道ILS/DME进近程序为例,使用菲涅尔原理和Tamir森林模型两种方法进行仿真实验,得到其ILS临界区和敏感区,并与“附件10”中的标准作对比。

张祥[7](2020)在《基于柱坐标系抛物方程和矩量法混合算法的电波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无线通讯系统中,电磁波是通讯系统中信息传输的载体,电波传播是通讯系统中信息的传输过程,无线通讯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输过程的好坏,而在电磁波的传输过程中,各类不同的地表地形、障碍物、受限空间等等会构成电波传播的复杂电磁环境,因此针对不同的电磁波传输环境,提前分析通信系统中收发路径间的电波传播特性将对建立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抛物方程法(Parabolic Equation Method,PEM)是一类基于电磁波波动方程的确定性电波传播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的计算大尺度空间中的电波传播情况,传统的PEM主要基于直角坐标系,其存在计算方位角受限的问题,基于圆柱坐标系中的PEM可以在计算时考虑全方位角上电场变化,相较于前者,后者更具实用性;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MOM)是一类全波电磁分析方法,将其用于电波传播计算时具有极高的计算精度且能够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但是该方法存在运算量大、计算平台要求高的缺点,目前该方法仅适用于小区域空间环境中的电波传播建模。本文基于上述两类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适用于复杂场景电波传播建模的MOM-PEM电波传播混合算法,并将其运用到了实际环境下的电波传播建模,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PEM出发,推导了PEM的理论计算原理和求解PEM的快速傅里叶(SSFT)算法,研究了PEM用于电波传播计算时的误差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不同迭代步长下的PEM计算结果。第二,详细推导了圆柱坐标系PEM和MOM用于电波传播计算的求解原理并给出了相应场景下的电波传播数值仿真结果,针对辐射源周边存在障碍物的电波传播场景,提出了MOM-PEM电波传播混合算法,该方法在MOM计算域内实现辐射源和近源障碍物的建模和传播问题的严格解析计算,在MOM计算域外的大区域范围内采用圆柱坐标系PEM进行电波传播的数值近似计算。相较于全PEM,混合算法可以直接对辐射源和近源障碍物建模,使仿真更贴近实际;相较于全MOM,混合算法在大区域空间中采用的是数值近似计算,省去了大量矩阵运算,提高了仿真的计算效率。第三,将MOM-PEM电波传播混合方法运用到了复杂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分析,主要包括:近源区域存在有限开窗屏障碍物场景、立方体障碍物场景和半封闭空间障碍物场景下的电波传播特性分析,此外还包括专用短程无线通讯技术(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车载无线通讯场景下的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张鑫彤[8](2019)在《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探究》文中认为对流层散射通信主要利用对流层的湍流对于电波的散射特性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传输,在野战条件下是除了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高可靠性通信手段。本文从声波扰动对流层的基本机理出发,利用相干声波激励对流层产生的相对介电常数起伏“人工不均匀体”实现电磁波的有效传输,使得散射超视距传输模式的“凭借”机制可以人为控制,散射超视距传输模式的性能和参数不再完全依赖自然湍流,从而有效提升散射通信传输信道的可靠性,提升散射通信的稳定性。它是机器学习理论、计算几何学、晴空大气人工变态以及电大尺寸问题的计算电磁学几个研究方向高度交叉融合的创新体。本文从理论建模和散射实验两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进行相干声波扰动下对流层模型建立及其散射计算。根据对流层散射链路几何关系、声波干涉理论和平面声源阵列原理建立相干声波扰动条件下相对介电常数起伏“人工不均匀体”的理论模型,完成了“人工不均匀体”形状、尺寸和分布的可视化描述;采用机器学习的聚类算法按照一定的介电常数的差异对建立的“人工不均匀体”模型进行三维空间区域分解;采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算法计算得到每个子区域的三角面元剖分的外包络面;对雷达收发波进行射线离散,并使用加速算法实现射线与“人工不均匀体”内部每个子区域外包络面相交的判别,进一步使用射线追踪法来计算“人工不均匀体”的散射特性(雷达的接收特性);分析声源系统核心因素对散射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声源功率和减小声源阵元的间距,场强模值会随之增加,在一定范围增加声源频率和声源阵的子源个数,场强模值会增加,超出范围时场强模值反而会降低。其次,进行相干声波扰动局部大气的散射实验设计与探究。在微波暗室内进行散射实验进行设计、完成与分析,首先对声源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并讨论声源系统核心参数对“人工不均匀体”归一化介电常数起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开展相关散射实验,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本文还对误差进行了分析。

赵虎[9](2019)在《基于辅助测量系统的多径参数获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态势是指空间任意信号源的电场或磁场在复杂环境下的电磁信号的空间分布。如今,电磁态势评估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电磁辐射污染的治理、无线通讯系统的搭建,另外,电磁态势评估也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如电子对抗、电磁防御等。但是,现有的预测模型都各自有着弊端和限制,以应用最广泛的射线追踪为例,计算量极其庞大,且实际测量中,对于全路径全地形的精确地理分布往往很难获得,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成为影响其工程使用的桎梏。所以,目前对于电磁态势的评估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急需借助辅助测试手段,解除对全路径地形、地物的依赖性,使用一种实时高效的无GIS支持的电磁态势评估模型至关重要。本文脉络如下:首先,根据现有研究进展,对电波传播环境进行了描述,重点针对影响传播信道的静态地形地貌地物展开分析。从电磁波理论出发,对地形地物几何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地物电磁特性,给出了部分建筑材料介电常数和现有的获取电磁参数的研究方法,论证了介电常数实地测量的必要性。概述了电波传播的一些基本传播理论,如视距传播、非视距传播和菲涅尔理论,分析了多径效应的几种传播途径,总结了多径效应对于无线信号传输的影响。接着,介绍了本文为获取多径参数所用的三种辅助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环境建模几何参数获取、场点原始数据获取与电磁特性参数获取。利用电波传播模型进行预测时,对整个传播环境地形地物实地测量并不现实,此时需要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对环境三维建模,本文主要借助激光测距与图像识别法获取点源环境几何参数。为获取场点原始数据,本文采取了基于USRP的数据获取方法,概述了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总体架构与其中的核心技术,分析了本文用到的采样方法与信号处理方法,编写了基于GRC的数据采集程序,并对采集到的数据借助matlab转换。不同环境的物体在不同频率下电磁特性千差万别,故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对复介电常数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改进,构造了复介电常数的反比函数,并对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对获取多径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建模。当信号源空间坐标与电波传播路径未知时,场点周围环境位于直达波一致区,根据镜像原理计算传播反、绕射空间坐标点,射线追踪确定无线信道,建立改进的场强叠加模型,基于点源环境电波传播空间域,化简非线性方程组,借助介绍的辅助测量方法,求解多径参数。最后选取真实场景实验仿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介绍的基于辅助测量系统的多径参数获取方法计算量小,易于操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对于实际工程电磁态势评估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樊文科[10](2019)在《基于抛物方程的对流层电磁波超视距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无线通讯主要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电波在对流层大气中传播需要经过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等过程。目前的通信不仅在视距的范围内使用,在超视距传播与应用上也有着一定的需求:在军事上,雷达的超视距探测距离有利于对敌信息的收集;在民用上,超视距电波传播也影响着船舶之间的通讯。由非正常视距传播方式(主要是大气湍流散射)产生的干扰也会对通信系统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研究电磁波在对流层中的超视距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抛物方程模型是由波动方程推导而来的确定性电波传播预测模型。抛物方程计算电波在对流层中传播问题,能够同时考虑到大气环境引起的折射、散射、吸收和不规则地形、地表媒质引起的反射、绕射效应;在采取快速傅里叶变换之后,可快速计算百公里级超视距区域的电磁分布。本文基于抛物方程传播模型,研究了大气波导和大气湍流的电波超视距传播效应,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详细的介绍了二维抛物方程基本原理,对其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进行模拟并与双射线模型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文抛物方程算法的正确性。研究了大气波导的基本模型及其对应的陷获波长和陷获角度。在蒸发波导中,对不同频率、发射源高度的电磁波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其发射高度越低,大气波导陷获的能量越多;针对实际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结构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特点,考虑不同位置的折射率剖面不同,采用差值算法对中间距离位置进行填充,构建非均匀波导结构,分析蒸发波导存在15km断层情形下的超视距效应分布,研究可探测区与探测盲区的分布特点;结合数字地图模拟了悬空波导对有地形阻挡的超视距传播情况;并考虑了海洋环境中水气密度、湿度大,水气吸收对超视距传输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为雷达探测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第二,本文基于准三维抛物方程法,利用二维抛物方程快速模拟三维空间中的电波传播。考虑温度、湿度以及风速等气象参数对大气湍流的影响,同时包含复杂地形以及微波波段的大气结构模型对湍流超视距传播的影响情况。本文基于PE的散射模型与MOM和文献测试数据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正确性。利用本文模型对美国某一地形(W93.57–W95.64,N30.68-N32.68)上空电波的大气湍流散射超视距传播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视距区大气湍流对路径损耗的影响较小。而在超视距区,大气湍流引起的电磁散射显着影响信号接收电平,产生超视距现象。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电波的多径效应趋于明显,沿传播方向的场强幅度出现随机的起伏;大气散射效应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弱,主要对远距离的低空位置产生影响;大气散射的超视距效应随着电波频率的升高而减弱;大气湍流对大气波导的传输影响比较小,只是会影响大气波导的部分泄露。

二、电波散射、绕射、折射、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波散射、绕射、折射、反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镜像法的矩形弯曲矿井巷道电磁波反射场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矿井通信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矿井巷道电波传播理论基础
    2.1 电波传输的基本方式
    2.2 井下电波的多径效应
    2.3 射线跟踪法简介
        2.3.1 几何光学理论
        2.3.2 镜像法
        2.3.3 入射及反弹射线法
        2.3.4 射线管法
        2.3.5 SBR/镜像法
    2.4 射线跟踪法的优点
    2.5 本章小结
3 L型矿井巷道接收点反射场强预测
    3.1 L型矿井巷道反向射线跟踪原理
    3.2 有效反射路径的分析
        3.2.1 适用于L型矿井巷道的镜像法
        3.2.2 有效反射线的确定及数目分析
    3.3 场强的计算
        3.3.1 直射路径的判断
        3.3.2 入射角、反射系数及路径长度的计算
        3.3.3 场强方向的确定以及大小的计算
    3.4 有效反射线数目仿真分析
        3.4.1 收发点到拐角的距离对反射线数目的影响
        3.4.2 收发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对反射线数目的影响
    3.5 接收点反射场强仿真分析
        3.5.1 收发点之间的距离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3.5.2 收发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3.5.3 天线发射频率和介电常数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3.5.4 巷道尺寸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折线型矿井巷道接收点反射场强预测
    4.1 折线型巷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4.2 反射平面方程的计算
    4.3 有效反射路径的确定及数目分析
        4.3.1 反射平面边界范围的确定
        4.3.2 反射路径的遮挡判断
        4.3.3 有效反射线的确定及数目分析
    4.4 场强的计算
    4.5 有效反射线数目仿真分析
        4.5.1 收发点到拐角的距离对反射线数目的影响
        4.5.2 收发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对反射线数目的影响
    4.6 接收点反射场强仿真分析
        4.6.1 收发点之间的距离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4.6.2 收发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4.6.3 天线发射频率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4.6.4 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4.6.5 巷道尺寸对反射场强的影响
    4.7 L型巷道和折线型巷道反射场强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预测大区域复杂环境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抛物方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频地波传播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抛物方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平地面低频地波传播预测的PE方法
    2.1 平地面PE模型的建立
        2.1.1 傍轴波动方程
        2.1.2 几种典型的物理坐标系PE形式
        2.1.3 物理坐标系PE精度分析的色散方法
        2.1.4 求解物理坐标系PE的SSFT算法
    2.2 平地面PE模型的边界条件
        2.2.1 上边界条件
        2.2.2 下边界条件及其对应的SSFT算法实现
    2.3 平地面PE模型的初始场
        2.3.1 求解初始场的天线方向图法
        2.3.2 求解初始场的解析解法
        2.3.3 求解初始场的数值解法
        2.3.4 数值算例
    2.4 本章小结
3 不规则地形低频地波传播预测的PE方法
    3.1 不规则地形PE模型的建立
        3.1.1 现有的地形模型
        3.1.2 几种典型的变换坐标系PE形式
        3.1.3 求解变换坐标系PE的 SSFT算法及其正确性验证
    3.2 变换坐标系PE精度分析的色散方法
        3.2.1 变换坐标系PE的色散关系
        3.2.2 变换坐标系PE的相位误差分析
        3.2.3 相位误差分析的正确性验证
    3.3 PE方法在低频地波传播中的适用性分析
        3.3.1 PE方法在长距离应用中的适用性分析
        3.3.2 PE方法在不同形状山峰地波传播中的适用性分析
        3.3.3 PE方法在罗兰-C ASF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陡峭地形低频地波传播预测的2W-PE方法
    4.1 传统2W-PE方法原理及实现流程
        4.1.1 方法原理
        4.1.2 方法流程
    4.2 改进2W-PE方法原理及实现流程
        4.2.1 方法原理
        4.2.2 方法流程
    4.3 2W-PE方法正确性和高效性验证
        4.3.1 传播路径含有单个孤立山峰
        4.3.2 传播路径含有多个孤立山峰
    4.4 2W-PE方法在低频地波传播中的适用性分析
        4.4.1 2W-PE方法在高仰角传播中的适用性分析
        4.4.2 2W-PE方法在不同坡度山峰中的适用性分析
        4.4.3 2W-PE方法在多个孤立山峰中的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长距离低频脉冲地波传播预测的混合TDPE方法
    5.1 TDPE方法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重要参数选取
    5.2 源区平坦的FEF-TDPE方法
        5.2.1 FEF-TDPE模型构建
        5.2.2 FEF-TDPE方法正确性和高效性验证
        5.2.3 FEF-TDPE方法长距离应用的有效性验证
    5.3 源区复杂的FDTD-TDPE方法
        5.3.1 FDTD-TDPE模型构建
        5.3.2 FDTD-TDPE方法正确性和高效性验证
        5.3.3 FDTD-TDPE方法长距离应用的有效性验证
    5.4 混合TDPE方法在罗兰-C传播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5.4.1 罗兰-C信号的时域传播特性分析
        5.4.2 源区复杂地形对罗兰-C信号传播特性影响分析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PE方法在低频地波传播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6.1 影响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主要因素
    6.2 大气折射率空时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6.2.1 大气折射率的空间变化
        6.2.2 大气折射率的空间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
        6.2.3 大气折射率的时间变化
        6.2.4 大气折射率时间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
    6.3 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对低频传播地波特性的影响
        6.3.1 大地电导率的时间变化
        6.3.2 大地电导率时间变化对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科研项目

(3)室内多场景无线信道传输损耗测试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1.2 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技术
    1.3 室内无线信道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场景无线信道概述
    2.1 引言
    2.2 无线电波介绍
    2.3 无线电波传播机制
    2.4 无线信道传输特性
        2.4.1 大尺度衰落
        2.4.2 小尺度衰落
    2.5 短距离无线信道相关参数
        2.5.1 路径损耗
        2.5.2 功率时延谱
        2.5.3 均方根时延拓展
    2.6 室内路径损耗模型
        2.6.1 ITU位置通用路径损耗模型
        2.6.2 分段模型
        2.6.3 跨楼层衰减模型
        2.6.4 Keenan-Motley模型
        2.6.5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实验室场景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测试与分析
    3.1 引言
    3.2 室内无线信道测试系统
        3.2.1 频域测试建模
        3.2.2 测试平台组成
        3.2.3 测试准备工作
    3.3 实验室场景测试设置
        3.3.1 测试环境
        3.3.2 测试系统设置
    3.4 测试结果及分析
        3.4.1 路径损耗
        3.4.2 均方根时延拓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居家场景无线信道穿墙路径损耗测试与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室内穿墙损耗一般模型
    4.3 室内穿墙路径损耗常见模型
        4.3.1 COST231模型
        4.3.2 Motley-Keenanm改进模型
        4.3.3 LunLi模型
    4.4 居家场景测试与仿真设置
    4.5 测试与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走廊场景无线信道路径损耗仿真与分析
    5.1 引言
    5.2 室内走廊路径损耗传统模型
        5.2.1 LOS信道模型
        5.2.2 NLOS信道模型
    5.3 室内走廊路径损耗改进模型
        5.3.1 走廊环境
        5.3.2 走廊宽度为影响因子路径损耗模型
        5.3.3 经验模型对比分析
    5.4 虚拟反光镜改善信道传输性能
        5.4.1 雷达散射截面
        5.4.2 路径损耗改善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1 路径损耗
        5.5.2 传输损耗改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E波段MIMO星地链路传播特性及信道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IMO技术及其对信道特征依赖性
    2.1 MIMO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2.1.1 MIMO系统发展
        2.1.2 MIMO系统分类
        2.1.3 MIMO系统模型
    2.2 MIMO无线通信技术对信道的依赖
    2.3 电波传播与信道建模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地传播环境
    3.1 电波传播环境
    3.2 地形地物
        3.2.1 地形地物分类
        3.2.2 地物电磁特性
        3.2.3 地形地物传播对无线系统的影响
    3.3 对流层
        3.3.1 对流层晴空环境物理特性
        3.3.2 对流层晴空环境电磁特性
        3.3.3 对流层沉降粒子物理特性
        3.3.4 对流层沉降粒子电磁特性
        3.3.5 对流层传播对无线系统的影响
    3.4 平流层
    3.5 电离层及以上空间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波段星地链路传播效应
    4.1 地形地物环境传播效应
        4.1.1 反射
        4.1.2 时延
        4.1.3 多径干涉
        4.1.4 多普勒频移
        4.1.5 墙体穿透损耗
        4.1.6 树冠穿透损耗
    4.2 对流层环境传播效应
        4.2.1 折射
        4.2.2 衰减
        4.2.3 附加相移
        4.2.4 去极化
        4.2.5 噪声
        4.2.6 其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波段星地MIMO信道特征分析
    5.1 MIMO信道模型
    5.2 星地链路信号衰落机理
    5.3 E波段星地MIMO信道系数
        5.3.1 晴空大气环境信道系数
        5.3.2 沉降粒子环境信道系数
    5.4 星地MIMO信道模型
    5.5 E波段2ⅹ2 星地MIMO下行链路容量仿真
    5.6 E波段星地MIMO通信系统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射线跟踪的室外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测量平台及数据处理
    2.1 信道测量平台介绍
        2.1.1 低频测量平台
        2.1.2 高频测量平台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信道冲激响应
        2.2.2 路径损耗
        2.2.3 时延特性
        2.2.4 莱斯因子
        2.2.5 空间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线跟踪中建筑材质的电磁参数校准
    3.1 电波传播的理论和基础
        3.1.1 几何光学理论
        3.1.2 一致性绕射理论
    3.2 射线跟踪算法原理
        3.2.1 射线跟踪平台
        3.2.2 几何路径寻迹
        3.2.3 电磁计算原理
    3.3 射线跟踪的材质电磁参数校准
        3.3.1 材质电磁参数的校准原理
        3.3.2 基于粒子群的电磁参数校准算法
        3.3.3 新的电磁参数校准算法性能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外场景下射线跟踪仿真与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
    4.1 测量场景描述
        4.1.1 实际测量场景
        4.1.2 三维环境重构
    4.2 路径损耗对比
    4.3 时延扩展对比
    4.4 莱斯因子对比
    4.5 角度特性对比
        4.5.1 角度功率谱
        4.5.2 角度扩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仪表着陆系统临界区与敏感区的划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ILS理想辐射场的形成及运行过程
    2.1 ILS理想辐射场的形成
        2.1.1 ILS组成
        2.1.2 二元天线阵原理
        2.1.3 航向信标辐射场的形成
        2.1.4 下滑信标辐射场的形成
    2.2 ILS的运行过程
        2.2.1 航向信标系统的工作原理
        2.2.2 下滑信标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ILS的临界区与敏感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LS的运行环境及信号传播方式
    3.1 ILS信号传播方式
        3.1.1 传播方式分类
        3.1.2 多径干扰分类
    3.2 多径效应对调制度差影响
        3.2.1 几何光学法
        3.2.2 一致性绕射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mir森林模型对ILS信号分析
    4.1 Tamir森林模型
    4.2 Tamir森林模型各区域的场强
        4.2.1 接收点在Ⅰ区
        4.2.2 接收点在Ⅱ区
        4.2.3 接收点在Ⅲ区
        4.2.4 接收点在Ⅳ区
    4.3 Tamir森林模型传播损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界区和敏感区划设
    5.1 菲涅尔原理计算ILS辐射场保护区
        5.1.1 空间菲涅尔区
        5.1.2 GS空间菲涅尔区
    5.2 ILS临界区与敏感区划设
        5.2.1 调制度差计算方案
        5.2.2 临界区与敏感区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柱坐标系抛物方程和矩量法混合算法的电波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抛物方程基本理论及其误差分析
    2.1 抛物方程理论研究
    2.2 抛物方程SSFT数值求解算法
    2.3 抛物方程模型初始场研究
    2.4 抛物方程模型边界条件研究
    2.5 抛物方程模型误差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柱坐标系PEM和 MOM混合算法研究
    3.1 圆柱坐标系抛物方程研究
        3.1.1 柱坐标系PEM理论推导
        3.1.2 柱坐标系PEM正确性验证
    3.2 矩量法研究
        3.2.1 矩量法波源设置
        3.2.2 矩量法理想导体障碍物场值求解
        3.2.3 矩量法电波传播求解
    3.3 MOM-PEM混合算法研究
        3.3.1 混合算法模型建立
        3.3.2 混合算法电波传播模型数值仿真
        3.3.3 混合算法过渡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算法的复杂场景电波传播研究
    4.1 近源区域存在障碍物场景下的电波传播分析
        4.1.1 有限开窗屏障碍物场景
        4.1.2 立方体障碍物场景
        4.1.3 半封闭空间障碍物场景
    4.2 DSRC车载无线电传播特性分析
        4.2.1 汽车-天线建模
        4.2.2 车载无线电传播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内容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术论文

(8)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研究现状
        1.2.2 相干声波扰动大气的人工变态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建模的数学理论及分析
    2.1 聚类算法
        2.1.1 基于距离的几何模型
        2.1.2 基于距离的K-means聚类算法
    2.2 离散点集最小(凸)包围边界查找与三角剖分算法
    2.3 空间射线与空间三角形曲面的判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的电磁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 对流层散射链路模型
    3.2 声波的波动与相干性
        3.2.1 声波的波动
        3.2.2 基于干涉理论的两种相干声源阵列模型
    3.3 相干声波扰动有效散射区域产生“人工不均匀体”原理
        3.3.1 基于平面天线阵原理的相对介电常数起伏分布模型
        3.3.2 可行性分析与计算
    3.4 有效散射区域内“人工不均匀体”的聚类与三角剖分
    3.5 射线追踪法原理
        3.5.1 射线追踪算法理论基础
        3.5.2 无线信道参数预测
        3.5.3 发射与反弹射线法
    3.6 接收端场强模值的计算
        3.6.1 接收端散射场强计算的流程及步骤
        3.6.2 多核心因素影响场强的分析及相关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的电磁散射实验设计与探究
    4.1 平面相干声源阵列系统结构与参数的设置
        4.1.1 声源系统的两种基本结构
        4.1.2 声源系统核心参数的仿真结果
    4.2 微波暗室散射实验方案设计
        4.2.1 实验系统和基本仪器介绍
        4.2.2 实施方法与步骤
        4.2.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辅助测量系统的多径参数获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安排和创新点
        1.3.1 论文工作安排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电波传播环境及多径影响
    2.1 电波传播环境
    2.2 地形地物介绍
        2.2.1 地形地物分类
        2.2.2 地物电磁特性
        2.2.3 常用介电常数测量方法
    2.3 多径传播基本理论
        2.3.1 视距传播
        2.3.2 非视距传播
        2.3.3 菲涅尔理论
    2.4 多径传播主要途径
        2.4.1 反射
        2.4.2 绕射
        2.4.3 散射
    2.5 多径对电磁态势评估的影响
        2.5.1 时延
        2.5.2 衰减与阴影
        2.5.3 瑞利衰落与莱斯衰落
    2.6 小结
第三章 多径参数获取的辅助测量方法
    3.1 场点环境建模
        3.1.1 环境建模流程
        3.1.2 实验验证
    3.2 场点原始数据获取
        3.2.1 场点原始数据采集原理
        3.2.2 实验流程
    3.3 相对介电常数的获取
        3.3.1 介电常数获取原理
        3.3.2 实验系统及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辅助测量方法的多径参数获取
    4.1 多径场强叠加模型
    4.2 实例仿真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抛物方程的对流层电磁波超视距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气波导中的超视距研究
        1.2.2 国内外大气湍流散射超视距研究
        1.2.3 国内外抛物方程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抛物方程基本理论
    2.1 二维抛物方程理论推导
    2.2 二维SSFT步进迭代算法
    2.3 电波的初始源
    2.4 边界条件
    2.5 地球平坦变换
    2.6 传播损耗与传播因子
    2.7 抛物方程模型验证与总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波导中的超视距传播
    3.1 对流层环境与超视距传播简述
    3.2 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条件
    3.3 大气波导中的大气衰减模型
    3.4 超视距传播模拟
        3.4.1 一般波导的超视距传播分析
        3.4.2 非均匀大气波导的超视距模拟
        3.4.3 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的大气吸收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湍流引起的超视距传播
    4.1 大气湍流数学模型
    4.2 准三维抛物方程法
    4.3 大气湍流超视距仿真研究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术论文

四、电波散射、绕射、折射、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镜像法的矩形弯曲矿井巷道电磁波反射场强预测[D]. 于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预测大区域复杂环境低频地波传播特性的抛物方程方法研究[D]. 王丹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3]室内多场景无线信道传输损耗测试与仿真分析[D]. 刘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E波段MIMO星地链路传播特性及信道特性分析[D]. 徐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射线跟踪的室外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D]. 张万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仪表着陆系统临界区与敏感区的划设研究[D]. 周子琪.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基于柱坐标系抛物方程和矩量法混合算法的电波传播研究[D]. 张祥.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相干声波扰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探究[D]. 张鑫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基于辅助测量系统的多径参数获取方法[D]. 赵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基于抛物方程的对流层电磁波超视距传播研究[D]. 樊文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无线电波散射、衍射、折射、反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