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麻疹监测与控制策略评价

湖南省麻疹监测与控制策略评价

一、湖南省麻疹监测及其控制策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任丽[1](2016)在《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进行空间分析,了解麻疹发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空间面积单元(省为基本单元)间疹发病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和探索热点;分析2014年全国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型特征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013-2014年引起中国大陆4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四种基因型(包括H1, B3, D8, D9)麻疹野毒株的血凝素蛋白(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特征,为预防控制本土和输入性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中国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ArcGis软件导入省基本单元的shp地理数据,属性表通过地理行政编码连接相关外部excel数据表,导入病例数,发病率等分析指标,再导出该图层所有要素;使用Geoda软件创建权重矩阵,利用单变量分析指标分析面积单元的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使用SatScan软件以市为地理单位,天为时间单位,进行时空扫描,探索热点区域。麻疹病原学常规监测数据分析方法,按照用于基因型鉴定的450bpN羧基末端模板目的片段,使用sequencher软件对测序的麻疹野毒株原始序列进行剪切。再用WHO推荐的26株A-G基因型毒株序列和Shanghai-191及4株中国H1基因型共31株作为参照株,再用Mega5.0软件对2014年全国31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进行基因型鉴定和挑选2014年毒株库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代表性的29株Hla基因亚型代表株及输入基因型(B3、D8、D9和G3)的N基因羧基末端450bp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毒株2014年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选择2013-2014年中国大陆本土麻疹病毒流行株H1基因型和三株输入性基因型麻疹病毒株D8,D9和B3各一株,提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H基因编码区全长基因片段(1854bp),并对扩增出的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以GenBank收录的H1四株,B3及D8各8株和D9两株及中国麻疹疫苗株沪191(S191)和长47(C 47)共25株H基因序列作为参照,构建亲缘性关系树和分析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遗传距离和变异特征。结果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52637例,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3.88/10万,较2013年(27646例,发病率2.04/10万)上升明显,上升幅度90.4%。2014年麻疹成人病例构成比较往年上升,而小年龄组的(0-15岁)相应降低。2014年较2013年12省发病率降低,病例数减少,其中湖南省,安徽省,云南省发病率降低最明显,依次下降了4.28/10万,2.89/10万,2.11/10万;21省发病率上升,病例数增加,其中辽宁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发病率上升最高,依次较13年上升了19.26/10万,16.35/10万,12.39/10万。②免疫史监测2014年全国麻疹麻疹确诊病例52637例,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包括接种0剂,1剂,2剂,≥3剂,不详五种情况,病例数依次为25766例,3814例,1777例,21242例,有含麻疹成分疫苗明确接种史(包括1剂,2剂,≥3剂)5629例,占麻疹报告病例数10.1%。小年龄组(8月龄-岁)麻疹报告病例数20553,其中有含麻疹疫苗成分明确接种史的2693例,占该年龄组病例数的13.1%。面积单元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与成人麻疹报告病例数全域Moran’I值及统计学检验P值分别为0.1493和0.0212及0.2853和0.000021,在α=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小于8月龄的婴儿全域Moran’s I值为0.1012,p值为0.5725,全国小于8月龄婴儿报告病例数在中国区域内无空间自相关性,但局域Moran’s I分析,辽宁省与临省间存在高-高空间自相性,而浙江省与临省存在低-低空间自相关。对全国所有病例报告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结果为全域Moran’s I值为0.2848,P值为0.000069,报告发病率在全局上存在正相关关系。热点探索结果为,第一类聚集区在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五省,其他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湖南局部存在发病热点。麻疹病原学监测结果,2014年全国监测到麻疹毒株且有N羧基末端450bp核苷酸序列毒株4938株,其中Hla基因亚型4891株,占99.03%,10株B3基因型,3株D8,9株D9,和1株G3。北京市监测麻疹毒株1279株,其中Hla1271株,2株D8,1株B3,和5株VAC。从4891株H1a毒株中挑选了29株代表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N基因羧基末端450bp序列,结果显示,29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1%-99.8%,核苷酸差异个数在1-18个,氨基酸同源性为99.0%-99.8,氨基酸差异为1~2个。29株序列同S191相比,核苷酸同源性89.2%-91.9%(36~48),氨基酸同源性为98.5%-98.7%(2-3)。与Chin9322/H1a核苷酸同源性为97.3%-98.9%(5-12),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5%(1~2);与Chin9475/H1b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5.1%-96.8%(14~22),氨基酸同源性为98.8%-99.1%(2)。4株不同基因型野毒株与A基因型疫苗株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4.2%-96.7%,95.4%-96.7%,氨基酸差异数为20-28,其中Beijingl4-1 (Hla)与A基因型疫苗株H基因同源性最低。Hla毒株与1993-1994年分离的毒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为97.7%-98.2%。 Beijingl4-1(H1a)和Shanghail4-1(B3)第240位点氨基酸位点由S→N,导致HA蛋白的1个N-糖基化位点丢失。结论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较2013年增加明显,成人麻疹病例比例上升,小年龄组相对降低。需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及在高发病率地区加强麻疹强化免疫。2014年麻疹发病存在多个聚集区,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麻疹报告病例数、成人麻疹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在全局上具有正相关作用,小于8月龄婴儿报告病例数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各项指标(总报告病例数,成人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高-高空间自相关主要在河北省、辽宁省和吉林省,低-低空间自相关关系主要在浙江及四川省。4株野毒株与中国A基因型疫苗株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且重要中和抗原位点未出现明显突变。A基因型疫苗株对我国流行的H1a亚型及B3、D8和D9输入性基因型野毒株感染仍具有保护作用。

宋全伟[2](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王薇[3](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覃平,郭志忠,聂俊雄,熊伯华,曾凡权[4](2014)在《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常德市2005-2012年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对2005-2012年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开展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 8年间常德市累计发生麻疹464例,年平均发病率1.0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与年龄差异,4-6月病例占44.18%,农村病例明显高于城市;免疫规划外人群发病较多,小于8月龄病例占10.99%,18岁以上成人病例占19.61%;免疫成功率仅90%,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夯实麻疹类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必要时开展18岁以上特殊人群的补充免疫,提高预防接种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才能确保消除麻疹。

马超[5](2014)在《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努力提高麻疹疫苗(MV)接种率,开展群体性MV补充免疫活动(MV SIA)。截至2010年9月,各省均完成覆盖1995-2009年出生队列的MV SIA。2011-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降至<1/10万,但所有省仍有病例报告。目的了解不同时期麻疹发病人群分布变化趋势,分析当前人群中不同出生队列麻疹易感者比例以及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消除麻疹免疫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不同时期全国麻疹病例人群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2)分析江苏、浙江、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六省不同历史时期人群年龄构成、MCV接种、麻疹病例年龄分布等数据,采用催化数学模型方法并结合母传麻疹抗体衰减和MCV接种效果,估算不同出生队列的麻疹易感者数量。(3)在上述六省开展1:3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在东部、中西部地区,按照<8月龄、8月龄~14岁和≥15岁分别估算最低样本量。从2012年1月开始将发病的所有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纳入调查,选取3个年龄组匹配的邻居对照,直至六个组调查病例数均达最低样本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4)开展麻疹暴发疫情典型调查,了解2010-2012出生队列MCV接种率,通过定性访谈了解常规免疫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1)1988~2013年,全国均以≤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2-4岁和5-9岁组,其他年龄组更低。2013年,全国≤1岁、2-4岁、5-9岁、10-14岁、15-34岁和≥35岁组发病率分别为50.0/10万、5.6/10万、1.4/10万、0.3/10万、1.2/10万和0.3/10万。2000年之前,2-14岁病例所占比例>70%,至2013年则下降为13.7%;≤1岁组从12.3%上升至59.4%,≥15岁组从16.5%上升至26.9%。(2)1980年以来,六省人群中麻疹易感者感染麻疹速率(FOI)均大幅下降,FOI最高年龄组从以往3-10岁降至≤1岁。每省均以<1岁儿童易感比例最高(52.9%),其次为1岁儿童(16.7%),3-19岁各出生队列均<5%。东部三个省部分成人出生队列易感者比例在10%-20%之间,而云南、甘肃则在5%左右。(3)有医院暴露史(<8月龄组amOR=6.2,8月龄~14岁组amOR=7.5,≥15岁组amOR=13.0)和流动史(三个年龄组amOR分别为2.5、2.6和1.8)是每类地区、各个年龄组共同的危险因素。母亲受教育程度低(amOR=2.3)、年龄≥5月(amOR=3.8)是<8月龄组危险因素,无预防接种证、MCV接种率低(与无接种史相比,接种1剂amOR=0.046,接种≥2剂amOR=0.01)是8月龄-14岁儿童组主要危险因素。接种1剂MCV保护效果≥94%,接种≥2剂则>98%。(4)暴发县典型调查显示,虽然报告MCV接种率均>99%,但2010~2012年出生队列MCV1和MCV2实际接种率仅为85%左右;定性访谈表明近年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的提供能力遭到削弱,MCV接种率不升反降,使麻疹易感者快速积累。结论全国2010年MV SIA后出生队列和成人中存在大量麻疹免疫空白,以≤1岁易感者感染麻疹速率和麻疹发病率最高,是当前麻疹发病主要人群、消除麻疹的重点对象。接种MCV保护效果较好,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8月龄、18月龄及时通过常规免疫接种MCV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同时,需要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制定针对成人易感者的免疫策略、适时研讨针对6-7月龄的免疫措施。

张大勇,戴丽芳,徐飞,朱青[6](2012)在《2003-2010年贵州麻疹控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及麻疹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及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4年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后,2005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49/10万,2008年反弹到3.11/10万,再次开展麻疹后续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再次下降到2010年的0.22/10万。从2005年开始,风疹病例占报告疑是麻疹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贵州省麻疹病毒流行的型别未发生改变,2004年分离到5株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2007-2010年分离到20株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结论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及成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一定会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莫英瑛[7](2011)在《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696例,年均发病率11.41/10万;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末夏初流行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3-7月,4-5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为1.58:1;发病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8月龄的麻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7.72%。结论提高麻疹疫苗免疫的及时率和接种率,减少易感人群,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

杨以平[8](2010)在《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近10年重庆市主城区麻疹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系统质量、有关人员麻疹知识的认知情况等,制定适合于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控制策略。方法:收集重庆市主城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大渡口区)的麻疹病例资料、接种率资料、监测资料及防控措施等,调查医务人员、儿童家长的麻疹防控知识,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调查分析发现,1997年-2007年,麻疹发病率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的一个过程。第4、5、6月是麻疹发病的高发月份;高发年龄为7岁以内,1岁以下婴儿发病比例为36.6%;没有性别差异;流动儿童占病例中的37.9%;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9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接种疫苗为麻疹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庆市主城4区1999-2007年常规疫情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比较,有25.33%麻疹病例没有被麻疹监测系统发现,发现率约75%;麻疹病例发病后1天内报告比例为50.45%,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比例为88.33%,标本采集比例为28.02%,标本及时送达比例为79.27%。儿童家长对麻疹的临床特征知晓率为26.88%,对麻疹防治相关政策掌握较弱。结论:近10年重庆市主城区麻疹发病率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还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麻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接种疫苗。1997-2007年,主城区麻疹监测系统采样率低,还有一定程度的漏报和误报。在坚持完善疫情监测、开展常规免疫、适时强化免疫的策略下,做好建立完善麻疹疫情监测系统,开展麻疹防控人员(免疫规划、临床医生、实验室人员等)培训工作,开展大众宣传,提高公众对麻疹控制的知晓率,保持高水平麻疹免疫接种率,适时开展重点人群强化免疫,加快冷链建设,政府为消除麻疹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等措施的基础上,主城区乃至重庆市消除麻疹的目的最终一定能达到。

胡艳[9](2010)在《信阳市2004年~2009年麻疹的流行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收集信阳市1953年~2009年麻疹发病率资料,建立信阳市麻疹发病的基线图;②通过对2004年~2009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全面了解信阳市当前麻疹发病的特点;③发现信阳市麻疹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高危人群,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04年~2009年麻疹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数据通过Excel2003和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地区分布采用PHGISl.03软件(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图制作,图例部分分级数字为半开半闭区间,包括下限不包括上限,即按照“下限≤x<上限”的原则确定每一例数据x应归属的组段。结果对信阳市2004年~2009年的麻疹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①信阳市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3~7月的春夏季,分别占当年发病数的77.14%、77.56%、52.06%、57.95%、56.38%和65.49%;②发病人群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学龄前儿童是信阳市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94.34%病例的年龄<15岁,并且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1岁以下幼儿发病率由2004年的11.68/10万上升到2009年的435.38/10万:③全市麻疹发病呈现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流行相结合。2009年浉河区、新县和潢川县发生麻疹流行,报告发病率分别高达50.37/10万、36.23/10万、33.83/10万。2004年-2009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5.75%-99.56%,而估算接种率在88.21%~102.88%之间,与报告接种率相差较大,资料不可信。适龄儿童麻疹接种率调查显示:2004年~2009年接种率分别为95.75%、97.40%、97.21%、95.60%、96.73%和93.85%,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近年来信阳市麻疹的流行特征在发病时间、流行强度和年龄分布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全市麻疹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麻疹疫苗接种作为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在信阳市的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保证在人群中形成针对麻疹的免疫屏障,控制发病,逐步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陈定仪[10](2009)在《长沙县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长沙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对2000-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长沙县2000-2008年共报告麻疹293例,其中不到初免月龄和大年龄组病例的比例相对增加,<8月龄病例占01岁组病例的50%;≥18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2.66%。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86/10万,发病以成人为主,≥18岁病例数占常住人口总病例数的39.92%;而流动人口以小年龄段为主,<10岁病例数占流动人口总病例数的44.44%。散居儿童和学生病例分别占27.30%、32.42%。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6.9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累计占73.04%。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结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长沙县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二、湖南省麻疹监测及其控制策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麻疹监测及其控制策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麻疹
二、麻疹病毒
三、麻疹全球及我国流行趋势
四、麻疹疫苗及免疫进展
五、我国麻疹病原学监测进展
六、空间统计分析与空间决策
七、我国麻疹消除课题 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1.1 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1.2 核酸检测结果
    1.3 病毒分离结果
    1.4 基因型鉴定结果
二、实验耗材与实验方法
    2.1 毒株来源与病毒分离
    2.2 细胞来源
三、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1 实验试剂
    3.2 主要实验仪器及作用
四、实验方法
    4.1 Vero/hSLAM细胞培养相关技术
    4.2 病毒分离与增殖
    4.3 病毒RNA提取
    4.4 RT-PCR
    4.5 PCR产物的检测和鉴定
    4.6 N基因COOH末端片断测序
    4.7 H基因全长测序
五、数据分析方法
    5.1 序列整理和其他相关分析软件
    5.2 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六、技术路线 结果
一、麻疹传统流行病学分析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时间分布
    1.3 人群分布
    1.4 地区分布
    1.5 暴发分析
    1.6 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
    1.7 临床症状
二、空间流行病学分析
    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 时空模型
三、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基于N基因羧基末端450bp)
    3.1 麻疹病毒的分离和RT-PCR鉴定
    3.2 各省麻疹野毒株代表株及其标准命名
    3.3 麻疹野毒株基因型鉴定结果分析
    3.4 麻疹野毒株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四、麻疹病毒四种基因型分离株H基因全长核苷酸和氨基酸特征分析
    4.1 分离毒株来源及基因定型
    4.2 RT-PCR结果
    4.3 序列分析 总结与讨论
1 流行病学部分
    1.1 传统流行病学
    1.2 空间统计分析
2 基因特征分析
    2.1 分子流行病学
    2.2 H基因特征分析
3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麻疹新特点
二、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与感染危险因素
三、成人麻疹抗体水平与感染危险因素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统计方法
    2.3 软件使用
    2.4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疫情概述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3.9 总结
讨论
创新与局限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麻疹病例定义
    1.3 对象与检测方法
        1.3.1 病例确定检测
        1.3.2 免疫成功率监测
        1.3.3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2 三间分布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性别分布
        2.2.4 年龄分布
    2.3 免疫接种情况
    2.4 临床表现
    2.5 抗体监测
    2.6 免疫成功率监测
3 讨论

(5)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消除麻疹的理论和生物学基础
    2. 全球消除麻疹进展与免疫策略
    3. 中国消除麻疹进展
目的
第一部分 不同时期麻疹病例的人群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出生队列人群麻疹易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麻疹传播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一起暴发典型调查:接种率评估与定性访谈
    1. 调查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工作建议
    5. 小结
总结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麻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
    1. 0~7 月龄组病例/对照用表
    2. 8月龄~14岁组病例/对照用表
    3. 15岁及以上组病例/对照用表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6)2003-2010年贵州麻疹控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分类及暴发定义
    1.3 标本来源
    1.4 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
        2.1.1 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2.1.2 流行病学监测指标
        2.1.3 实验室监测指标
        2.1.4 病例分类
        2.1.5 病毒分离
        2.1.6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6.1 国家实验室对省级实验室的考核情况
        2.1.6.2 省级实验室对地区级实验室的考核情况
    2.2 麻疹疫情控制
        2.2.1 总体疫情控制情况
        2.2.2 暴发疫情控制情况
3 讨论

(7)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2.2 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性别、年龄分布
    2.5 职业分布
    2.6 免疫史
3 讨论

(8)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麻疹研究现状及其特点评价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重庆市麻疹控制现状
第二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麻疹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麻疹监测系统监测质量评价分析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控制策略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及参与编辑的着作

(9)信阳市2004年~2009年麻疹的流行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麻疹发病的分布状况
    3.2 麻疹专报系统报告情况
    3.3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4 讨论
    4.1 信阳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
    4.2 信阳市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3 工作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湖南省麻疹监测及其控制策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D]. 任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3)
  •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 覃平,郭志忠,聂俊雄,熊伯华,曾凡权. 实用预防医学, 2014(09)
  • [5]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D]. 马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6]2003-2010年贵州麻疹控制效果评价[J]. 张大勇,戴丽芳,徐飞,朱青.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10)
  • [7]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 莫英瑛. 实用预防医学, 2011(11)
  • [8]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 杨以平.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6)
  • [9]信阳市2004年~2009年麻疹的流行状况分析[D]. 胡艳. 郑州大学, 2010(05)
  • [10]长沙县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 陈定仪. 实用预防医学, 2009(06)

标签:;  ;  ;  ;  ;  

湖南省麻疹监测与控制策略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