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

一、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霍秀莲[1](2020)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要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析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和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04至2020-04收治的2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收集患者治疗过程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探究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病原因,抢救措施与护理关键点。结果对21例患者行对症治疗,通过肝素等抗血凝药物,输入冷冻血浆,切除子宫及子宫动脉介入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成功救治率高达95.24%(20/21),1例患者因为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导致救治失败,死亡率为4.76%(1/21)。结论具有高病死率的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并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金乐[2](2018)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及护理实施方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实施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5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45例DI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DIC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予以对应治疗。其中肝素治疗30例、输冷冻血浆10例、5例予以子宫动脉介入治疗。42例患者成功救治,3例患者由于严重的羊水栓塞且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6.67%(3/45)。结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死率高,临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很关键,同时予以正确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

王靖怡[3](2018)在《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证—效—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脓毒症DIC患者中医主要证型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2.分析中药治疗对脓毒症DIC患者实验室指标、相关评分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的有效性;3.总结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常用方剂及用药经验,为未来使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DIC提供经验和思路,也为日后的前瞻性试验提供支持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广安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内接受治疗的脓毒症DIC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分析中药治疗对于患者病情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探讨主要证型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对比不同方药对同证型患者各项指标及评分的影响,总结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的用药经验。采用Excel建库、SPSS22.0软件包统计分析联合应用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处理,为后期进行分析探讨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两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分布及其构成的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均值加减标准差(Mean±SD)形式描述,非正态数据采用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Median(25%QR,75%QR)]形式描述。将本次研究所有检验水准定义为0.05。结果1.主要证型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本次研究中脓毒症DIC患者主要分为四大证型,即血热伤阴、气阴两虚、阳虚血瘀、气虚血瘀。各证型死亡率由高到低排序为:阳虚血瘀(62.96%)、气虚血瘀(47.06%)、血热伤阴(45.45%)、气阴两虚(41.94%)。气阴两虚患者临床死亡率最低,各证型与其分别比较得出死亡结局关系由强至弱分别为:其他证型(OR=2.42)、阳虚血瘀(OR=2.35)、气虚血瘀(OR=1.23)、血热伤阴(OR=1.15)。其他证型及阳虚血瘀证造成患者死亡的可能性约为气阴两虚证的2倍。2.使用中药前后患者病情变化:中药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下降趋势显着。在脓毒症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WBC、CRP及PCT下降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DIC凝血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D-Dimer、FIB、PLT、FDP、APTT水平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评分方面,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下降显着,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药治疗完整疗程患者与非完整疗程患者临床结局对比:完整疗程组临床死亡人数65例,存活人数65例,临床病死率为50%;非完整疗程组临床死亡人数45例,存活17例,临床病死率为73%。4.不同方剂对各证型患者实验室指标及评分影响:①血热伤阴组中,清肝凉血方着重降低WBC、PCT、CRP及D-Dimer水平。小陷胸汤改善CRP、PT、APTT及AT-Ⅲ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清化方对于改善患者PCT、CRP两项脓毒症指标作用显着,凝血功能方面未体现出明显优势。麻黄升麻汤对于改善WBC方面疗效明显,且与其他方剂相比,降低WBC的作用更加显着。麻黄升麻汤还可降低APTT水平。各方剂均可对评分的改善产生影响,其中尤以小陷胸汤、清化方、麻黄升麻汤对于脓毒症DIC患者APACHEⅡ评分的改善效果显着;②气虚血瘀组中,黄芪赤风汤偏重于改善PCT、PT、APTT;③气阴两虚组中,生脉饮着重于改善WBC及PCT水平,降低D-Dimer、FIB、FDP等凝血指标,对于APACHEⅡ评分的改善也表现出优势;④阳虚血瘀组中,新四逆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WBC、PCT及FDP水平,且与其他方剂相比在改善患者WBC水平方面优势显着,对于改善患者APACHE Ⅱ评分优势明显。5.基于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探索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的用药经验:应用频次排名前八的药物分别为甘草、参类、体外牛黄、茯苓、生麻黄、麦冬、黄芪、赤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生黄芪、赤芍及参类联合制附片是齐文升教授临床用药的三大主要类别。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临床治疗脓毒症DIC常用的药对、药组包括:参类+附子、山萸肉+三七粉、半夏+黄芩、茯苓+桂枝+苍白术、赤芍+甘草+生地、生麻黄+石膏+杏仁、麦冬+五味子、黄芪+当归等。结论1.脓毒症DIC患者临床病死率较高,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中药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及临床结局,降低病死率。2.不同证型与疾病临床结局的关系不同,阳虚血瘀和其他证型可能是导致脓毒症DIC患者死亡的危险证型。提示临床医师应对此类证型病人给予更多关注,为防止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作出提前干预。3.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常用方剂包括:①血热伤阴证:清肝凉血方、清化方、麻黄升麻汤、小陷胸汤;②气虚血瘀证:黄芪赤风汤;③气阴两虚证:生脉饮;④阳虚血瘀证:新四逆汤。4.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常用药对、药组:参类+附子、山萸肉+三七粉、半夏+黄芩、茯苓+桂枝+苍白术、赤芍+甘草+生地、生麻黄+石膏+杏仁、麦冬+五味子、黄芪+当归等。

蔡锦梅,黄雪珍,张瑞雄,吴胜星[4](2018)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疾病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A组,选择30例疑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B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301.52±1367.94)μg/L、(1.23±0.34)g/L,对照A组分别为(143.67±35.12)μg/L、(2.76±0.47)g/L,对照B组分别为(874.98±451.20)μg/L、(2.11±0.36)g/L。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着高于对照A、B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低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的血浆D-二聚体显着高于对照A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低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诊断敏感性较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桥弟,邓亮亮,蒙顺好[5](2017)在《60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就60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60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0.00%,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成功治愈患者提供大力支持,值得推广应用。

梁琳[6](2015)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012014-12间于我院产科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孕妇共87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期将对照组分为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以及对照组三组间D-dimer(D-二聚体)、TAT(凝血酶-抗凝血酶)、Fbg(纤维蛋白质)、F1+2(凝血酶原片段)、FM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D-dimer、TAT指标水平均明显大于对照组;3组不同孕期的正常孕妇,随孕妇孕期增加,孕妇D-dimer、TAT指标水平逐渐升高;研究组患者Fbg、F1+2、FM以及TM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3组不同孕期的正常孕妇,除PLT外,随着孕妇孕期增加,孕妇Fbg、F1+2、FM以及TM指标水平逐渐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1+2、FM、D-二聚体和TM都可以作为早期诊断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敏感指标。早期诊断及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避免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并且降低死亡率,因此,应对疑似病例尽早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

吴玲[7](2015)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和治疗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支持治疗,观察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出血量。结果:诱发因素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产后出血及妊娠期高血压。试验组患者治疗的24 h内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抢救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支持治疗对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效果显着,减少了患者出血量。

邵顺芳[8](2014)在《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妇产科就诊的急性DIC患者85例,严格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包括吸氧、原发病治疗、抗凝治疗、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纠正贫血及凝血功能、支持治疗及生命体征检测等措施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后24 h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等血液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为(1263±218)ml,病死率为2.33%,对照组分别为(1985±357)ml和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PLT、PT、FIB、D-D、FSP和AT-Ⅲ分别为(98.06±15.29)×109L、(17.83±3.94)s、(3.90±1.02)g/L、(1.68±0.84)mg/L、(27.56±32.93)mg/L和(87.46±17.52)%,对照组分别为(76.47±18.86)×109L、(21.14±4.71)s、(1.72±0.89)g/L、(6.42±2.78)mg/L、(154.77±161.26)mg/L和(49.35±1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疗效显着,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量和病死率,且可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余婉霞,王永红[9](2014)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最早由Schneioler于1951年在产科病例中提出的概念[1],此后一直受到基础、临床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DIC是由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

苏晓珠[10](2014)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12例DI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结果 12例经早期抢救治疗成功9例,抢救成功率为75.0%;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死亡,死于羊水栓塞。结论对产科急性DIC患者开展去除病因的抢救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对患者进行血容量维持可以有效避免DIC的发展。

二、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抢救方法
    1.3 护理措施
        1.3.1 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情况[4]
        1.3.2 立刻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抢救治疗[5]
        1.3.3 对患者各脏器功能行持续检测
        1.3.4 出血患者治疗与护理要点
        1.3.5 护理过程中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要选择合适时机,否则容易引起患者病情恶化
        1.3.6 根据患者疾病状态及患者个人喜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营养饮食护理干预方案
2 结 果
3 讨 论
    3.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危害性
    3.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时治疗护理的必要性
    3.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注意事项

(2)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及护理实施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抢救方法
    1.3 护理方法
        1.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
        1.3.2 建立静脉通道及抢救小组
        1.3.3 监测各脏器功能
        1.3.4 出血治疗及护理
        1.3.5 肝素及凝血因子的应用注意事项
        1.3.6 饮食干预
2 结果
3 讨论

(3)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证—效—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西医研究进展
    1 脓毒症
        1.1 定义及诊断更新
        1.2 流行病学
    2 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积分系统及评价指标
        2.4 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医研究进展
    1 脓毒症—“毒热证”
        1.1 病名、病因病机
        1.2 证候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证”
        2.1 病名、病因病机
        2.2 证候分型
        2.3 治法方药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案
        3.6 统计分析
        3.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脓毒症DIC患者证型和临床结局的关系
        1.1 主要证型
        1.2 各证型患者病死率、证型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1.3 疗程和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
    2 中药治疗对脓毒症DIC患者实验室指标及评分影响情况
        2.1 脓毒症DIC患者中药治疗前后整体病情变化情况
        2.2 不同方剂对各主要证型患者指标及评分影响
    3 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DIC用药经验总结
        3.1 用药情况
        3.2 高频药物聚类
        3.3 因子分析
讨论
    1 证型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
    2 中药治疗脓毒症DIC的有效性分析
    3 相同证型下不同方药对疾病的影响
        3.1 清化方与麻黄升麻汤
        3.2 清肝凉血方
        3.3 黄芪赤风汤
        3.4 生脉饮
        3.5 新四逆汤
    4 中药治疗脓毒症DIC常用药对、药组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疾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1.2.2 仪器与试剂
    1.3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60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止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对比
    2.2 正常孕妇不同孕期止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对比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其他止凝血指标对比
    2.4 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其他止凝血指标对比
3 组不同孕期的正常孕妇, 除PLT外, 随着孕妇孕期增加, 孕妇Fbg、F1+2、FM以及TM指标水平逐渐升高, 见表4。
3 讨论

(7)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和治疗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9)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DIC诊断: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水平分析
    2.2 随访结果
    2.3 治疗结果分析
        2.3.1 主要病因及并发症:
        2.3.2 临床表现:
        2.3.3 处理及母儿结局: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
    3.2 产后出血:
    3.3 卵巢早衰:
    3.4 席汉综合征:
    3.5 子宫动脉栓塞术:
    3.6 重在预防:

四、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要点分析[J]. 霍秀莲.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09)
  • [2]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及护理实施方法分析[J]. 关金乐. 当代医学, 2018(24)
  • [3]齐文升教授治疗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证—效—方药研究[D]. 王靖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疾病的临床意义[J]. 蔡锦梅,黄雪珍,张瑞雄,吴胜星.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9)
  • [5]60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 朱桥弟,邓亮亮,蒙顺好.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02)
  • [6]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分析[J]. 梁琳. 黑龙江医学, 2015(11)
  • [7]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和治疗效果探讨[J]. 吴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15(23)
  • [8]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 邵顺芳. 现代实用医学, 2014(12)
  • [9]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例临床分析[J]. 余婉霞,王永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11)
  • [10]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J]. 苏晓珠.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4(04)

标签:;  ;  ;  ;  ;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