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Re-AEDP标记条件研究

~(188)Re-AEDP标记条件研究

一、~(188)Re-AEDP的标记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国荣[1](2021)在《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发病率高且预后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无法手术切除且未远处转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TACE,c-TACE)和药物缓释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rug eluting bead-TACE,DEB-TACE)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满意。经肝动脉放射栓塞(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使用介入方法向肝动脉注入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潴留在肿瘤局部发出β-射线治疗肿瘤,已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TARE作为一种新型经肝动脉治疗方法,有希望与TACE协同治疗提高对肝癌的疗效。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体系,采用影像学手段观察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聚集,监测TACE+TARE协同治疗肿瘤疗效,探索其效能的优化和治疗机制,实现诊疗一体化。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2)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3)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包括动物模型制备、显像条件摸索、TACE+TARE术的实施、术后多手段评价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1)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CT/MR显像功能的BaGdF5纳米粒子,表面包裹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使其实现自聚集,在材料表面装载顺铂(cisplatin,CDDP)以及标记131I,最终合成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2)使用CCK-8法研究BaGdF5纳米粒子、CDDP、131I不同材料组合对人肝癌细胞Huh7的治疗效果。使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治疗组在常氧以及乏氧条件下细胞治疗后DNA双链断裂相关的蛋白γ-H2AX表达水平。(3)将纳米复合物与碘油混合后经肝动脉选择性注入兔肝VX2肿瘤区域,实现纳米复合物在肝内肿瘤的直接高效药物递送以及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评价包括18F-FDG PET/CT以及TUNEL免疫荧光。治疗后3天及5天使用18F-FDG PET/CT观察各组肿瘤术后病灶糖代谢活性,即平均糖代谢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变化。通过肿瘤样本的TUNEL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率判断肿瘤细胞凋亡程度。使用SPECT/CT、MRI、生物电镜从不同角度观察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以及全身的分布代谢情况。通过SPECT/CT观察不同时间点131I以及含131I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滞留情况,通过MRI的T1WI显像验证纳米粒子BaGdF5@PDA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使用生物透射电镜在细胞水平了解131I-BaGdF5@PDA-CDDP以及碘油进入VX2瘤细胞的分布情况。最后使用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TAE术后肿瘤局部乏氧情况。结果:(1)BaGdF5纳米粒子直径10 nm左右,PDA均匀包裹纳米材料并发生自聚集后达到亚微米级别,粒径160 nm左右。BaGdF5@PDA的X线衰减系数为4.73,MR纵向驰豫率为0.45。纳米粒子装载化疗药物CDDP的载药率为10.3%。对BaGdF5@PDA进行131I标记,标记率达到90%,131I-BaGdF5@PDA在PBS中稳定性略优于在胎牛血清、生理盐水中。(2)CCK-8细胞实验结果证明131I-BaGdF5@PDA-CDDP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共孵育48小时后人肝癌Huh7细胞存活率为7.58%±1.06%。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γ-H2AX荧光表达强度为BaGdF5@PDA-CDDP组(199.41±44.65),131I-BaGdF5@PDA组(171.16±44.40),高于CDDP组(115.31±34.77)以及131I组(96.44±26.88)。表明纳米材料装载CDDP或者标记131I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CDDP或单纯131I治疗组。乏氧条件下131I-BaGdF5@PDA-CDDP组治疗γ-H2AX表达荧光强度为201.51±49.67,高于其他各组。(3)将各组纳米粒子与碘油混匀后通过肝动脉注入VX2肿瘤供血动脉并栓塞,治疗后5天18F-FDG PET/CT复查结果显示,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区域SUVmean为治疗前肿瘤SUVmean的16.03%±5.67%,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碘油+BaGdF5@PDA-CDDP组(32.96%±3.54%)。TUNEL法评价VX2瘤细胞凋亡情况,131I-BaGdF5@PDA-CDDP组染色阳性率为101.47%±4.77%,高于BaGdF5@PDA-CDDP组(81.70%±3.40%)以及131I-BaGdF5@PDA组(46.64%±7.83%)。SPECT/CT结果表明术后72小时131I-BaGdF5@PDA-CDDP组的肿瘤病灶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131I-BaGdF5@PDA组以及单独131I组。MRI图像显示BaGdF5@PDA组和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与肝脏T1信号之比相较于术前分别增加8.00%±1.29%、6.71%±1.42%,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生物电镜结果显示碘油和纳米粒子进入肿瘤细胞。H&E染色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体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器官毒性。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了TAE术后肿瘤局部存在乏氧,较未治疗肝VX2瘤显着。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纳米复合物131I-BaGdF5@PDA-CDDP,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探究了该纳米复合物对于兔肝VX2瘤的TARE+TACE协同治疗效果,证明该材料同时具有放化疗协同并显像的诊疗一体化功能。

徐婷婷[2](2021)在《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选用伊班膦酸盐与188Re进行放射性标记,探索188Re-伊班膦酸的最佳标记条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正常动物与骨转移裸鼠中的生物分布及显像特点,探讨其作为一种兼具显像与治疗作用的新型骨靶向放射性药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了伊班膦酸钠、抗坏血酸、氯化亚锡及高铼酸钾用量、188Re O4-活度、p H、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放射化学纯度的影响。首先,依次将伊班膦酸钠(0.1-1.8 mg)、抗坏血酸(0-0.5 mg)、氯化亚锡(0.02-0.4 mg)、高铼酸钾(0-0.019 mg)混合,然后加入新鲜淋洗的Na188Re O4洗脱液(18.5-444 MBq);调整p H值为0.5-4,分别在室温(25±2℃)、60℃和95℃下反应10-60 min;随后冷却、调节p H至6-7。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放射化学纯度分析。研究188Re-伊班膦酸在人血清(37℃)和生理盐水(室温,25±2℃)中孵育0.5 h、1 h、3 h、6 h、8 h、24 h后的稳定性。研究188Re-伊班膦酸与人血浆在37℃下孵育2 h的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PPB)。以正辛醇作有机相,研究188Re-伊班膦酸的脂水分布系数(lipid-wat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log P)。对3只大鼠注射3.7 MBq的188Re-伊班膦酸,并于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3 h、4 h、6 h、8 h采血,计算血液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绘制血液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取16只健康昆明小鼠用于毒性试验研究,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分别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的188Re-伊班膦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28天内小鼠的存活情况、活动、呕吐情况、食物消耗、大便情况,并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28天内的体重;在28天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脑、骨髓、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选择48只昆明小鼠用于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12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其中6组注射188Re-伊班膦酸3.7MBq,其余6组注射Na188Re O43.7 MBq,分别于1 h、3 h、6 h、8 h、24 h、48 h分别处死小鼠,并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股骨、肌肉、性腺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并分别计算两组小鼠的股骨与各自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对3只新西兰兔注射188Re-伊班膦酸74-100 MBq,于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3 h、4 h、6 h、8 h、24 h及48 h行不同时间点骨显像。采用胫骨骨髓腔注射法建立前列腺癌PC-3和乳腺癌MDA-MB-231骨转移裸鼠模型,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判断骨转移瘤成模情况;对已造模成功的20只裸鼠进行体内分布研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PC-3和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半,每只裸鼠注射188Re-伊班膦酸1.85MBq,分别于1 h、3 h、6 h、24 h、48 h分别处死1组裸鼠,取血液、心、肝、脾、肺、肾、胃、甲状腺、小肠、脑、健侧胫骨、健侧肌肉、患侧胫骨、患侧软组织,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的%ID/g,分别计算健侧骨、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及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并计算患侧骨与健侧骨、患侧软组织,患侧软组织与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摄取比值;取已造模成功的PC-3、MDA-MB-231骨转移裸鼠各3只用于显像研究,注射188Re-伊班膦酸9.3-13 MBq,于注射后1 h、2 h、3 h、6 h、16 h、32 h行不同时间点显像。结果:制备的188Re-伊班膦酸放射化学纯度>95%。优选的制备条件为伊班膦酸用量0.8-1.2 mg、抗坏血酸用量0.20-0.35 mg、氯化亚锡用量0.14-0.18 mg、高铼酸钾用量0.005 mg及188Re O4-活度18.5-296 MBq,在p H=2、95℃下反应30 min。此外,188Re-伊班膦酸的体外稳定性较好,在室温(25±2℃)、生理盐水中放置8 h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放置24 h其放射化学纯度仍>90%;其PPB为79.8±0.71%,log P为-2.33±0.02;其血液清除速率快,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小鼠注射37 MBq(高剂量组)、18.5 MBq(中等剂量组)、3.7 MBq(低剂量组)188Re-伊班膦酸28天内无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的188Re-伊班膦酸对小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程度抑制,但病理学结果显示组织器官无明显损伤。小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骨骼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6 h时摄取达10.394±3.849%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仍可达5.699±1.331%ID/g;此外,骨与心脏、肝脏、血液、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327.902、111.183、326.053、291.551。Na188Re O4的体内分布显示,胃、甲状腺对188Re O4-的摄取高(1 h最高,%ID/g分别为22.747±5.673、20.247±2.489),而骨骼对188Re O4-的摄取低(最高仅为1.67±0.345%ID/g)。新西兰兔骨显像显示188Re-伊班膦酸的血液清除速率快、软组织摄取低;其全身骨显像清晰,骨与本底的对比度高,到48 h时,全身骨仍可见显着浓聚。骨转移裸鼠188Re-伊班膦酸体内分布显示,健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摄取高,1 h时摄取达最大值(9.331±0.541%ID/g),此后有所下降,但可维持较高摄取水平,6 h%ID/g为7.662±2.934,48 h时%ID/g为4.737±0.863;患侧骨对188Re-伊班膦酸的摄取在6 h达最大值(8.417±1.820%ID/g),此后有所下降,但48 h时%ID/g仍可达6.503±0.010;此外,患侧骨与心脏、肝脏、血液、健侧肌肉、患侧软组织的放射性比值高,最高分别为183.399、146.359、314.817、158.088、154.239。骨转移裸鼠的显像显示,各时间点患肢对188Re-伊班膦酸具有较显着的浓聚,在6-32 h患侧骨的摄取高于健侧骨。结论:188Re-伊班膦酸是放射化学纯度高、体外稳定性较好、亲水性好、血液清除快、安全、低毒的亲骨性放射性药物,其对骨骼的靶向性好、在骨中保留时间较长,且对骨转移部位的靶向性高于正常骨组织;其非靶组织清除快,全身骨显像清晰、对比度高。188Re-伊班膦酸是有潜力用于骨转移瘤显像与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李贵平,黄凯,黄宝丹,齐永帅,池晓华,江英[3](2020)在《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188Re间接法标记小分子肽cNGQGEQc的可行性,并观察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188Re-cNGQGEQc和188Re-cNAQAEQc(阴性多肽)的制备采用双半胱氨酸(EC)为双功能螯合剂的间接标记法,测定标记多肽的标记率、比活度、放化纯度、脂水分配系数,并观察在正常人血清中的稳定性。采用CCK-8法测定188Re-cNGQGEQc对体外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抑制效应,观察不同放射性剂量的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相对抑制率及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并与188Re标记的阴性多肽及188ReO4-进行比较。【结果】188Re-cNGQGEQc的标记率为(90.24±1.58)%,比活度为(4.07±0.14)TBq/(mmol/L),C18柱纯化后放化纯度为(98.42±0.32)%,188Re-cNGQGEQc的脂水分配系数lgP为(-2.90±0.03),在37℃正常人血清中放置24 h其放化纯度为(89.08±0.94)%。抑制性实验结果表明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与放射剂量呈明显正相关;而且188Re-cNGQGEQc的IC50值为44.88×107Bq/L,明显低于阴性多肽的93.45×107Bq/L和188ReO4-的99.60×107Bq/L(P<0.01)。【结论】使用双功能螯合剂EC建立了标记率高、体外稳定的188Re标记小分子肽的方法,体外实验证实188Re-cNGQGEQc能有效地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小分子多肽的放射靶向治疗肺癌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苏维维[4](2020)在《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将放射性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用于改善恶性肿瘤的治疗的研究,将多种跨学科的领域交叉融合起来,具有独特的科研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将二者联合的相关研究多是机械地将纳米材料作为核素的运载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多是二者单纯的作用叠加。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将二者的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诱导发生某种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有效利用和简化设计,而且能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实现高效的肿瘤治疗。本论文聚焦于以上科研理念,依托于课题组的长期合作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稀土生物化学与医用功能材料团队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技术。我们将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与合成技术成熟的纳米材料巧妙结合,利用二者优势互补,创新性地构建了两种核素-纳米材料复合物体系。经一系列生物学检测手段证实,本课题构建的两种体系均实现了多功能协同增强的高效肿瘤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1.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利用改进的非极性还原方法,成功合成超小粒径(8.36 nm)的金纳米颗粒(Aunanoparticels,AuNPs),尺寸均一、分散性及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在其表面连接细胞穿透肽(TAT),共聚焦显微镜和生物透射电镜下观察确定AuNPs-TAT具备良好的细胞核靶向功能;最后采用经典的Iodogen标记法标记放射性核素131I并获得终产物131I-AuNPs-TAT,131I的初始标记率高,标记产物的体外稳定性良好。在该核素-纳米复合物体系中,TAT多肽将131I靶向递送到肿瘤细胞核内部直接损伤DNA;AuNPs诱导131I衰变产生的β-射线转化为X射线,不仅扩大了辐照范围,而且产生了“免疫增强效应”。细胞实验和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能显着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协同增强131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nternal radio-immunity therapy,IRIT),并将131I-AuNPs-TAT的合成过程及其发挥高效放疗作用的机制总结为如下示意图:2.基于125I-TiO2-TAT/HA2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采用经典的溶剂热技术,成功合成高活性{101}晶面的锐钛矿型单晶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anoparticles,TiO2NPs),形貌均一,呈菱形,粒径长11.78±2.23 nm,宽3.91±0.56 nm;在TiO2NPs表面连接兼具溶酶体逃逸与细胞核靶向功能的融合肽(TAT/HA2),生物电镜扫描证实获得的TiO2-TAT/HA2能在逃逸溶酶体捕获后高效靶向进入细胞核内;进一步采用Iodogen标记法将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在TiO2-TAT/HA2上,获得的125I-TiO2-TAT/HA2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在该结构中,TAT/HA2能介导125I对肿瘤细胞核内DNA的靶向杀伤;而125I的俄歇电子与TiO2反应后能催化水分子的活化,进而促进125I的γ射线诱导的毒性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细胞及活体实验证实,125I-TiO2-TAT/HA2能显着抑制实体肿瘤(胰腺癌)的生长,明显改善125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本研究最大创新性在于,有效利用125I作为电子给体激活TiO2NPs的催化活性并促进水的活化,使γ射线诱导的水辐解过程更容易发生,从而产生大量·OH,最终实现高效放疗。我们将该创新性的催化内照射疗法(catalytic internal radiotherapy,CIRT)的作用机理总结如下:讨论分析在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中,放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内照射治疗(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IRT)因较外照射治疗对正常组织副损伤小这一独特优势而受到关注。IRT通过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射线而发挥肿瘤治疗作用,然而,某些类型的射线的能量不足、穿透深度不够等缺陷制约着核素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发展,但其在IRT中的应用研究很少,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因此还有很大研究和发展空间。本文即是对此做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思路和手段。本课题组着眼于提高肿瘤疗效,促进人民健康,深入研究了改善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通过分析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131I,125I)的衰变射线特点,针对性地制备了两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AuNPs,TiO2NPs),利用巧妙的合成工艺将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通过特定的物理及化学反应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手段证实了两种复合物均对肿瘤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治疗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严格的验证。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将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产物特点与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质相结合,分别实现了基于“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RIT)”和“催化内照射疗法(CIRT)”的肿瘤高效治疗。本课题的设计不仅有望拓宽核素-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为肿瘤治疗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

宋宏杰[5](2020)在《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很高,导致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非常需要研究癌症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新技术。HER2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靶点,临床上迫切需要发展体内检测肿瘤组织的HER2表达水平的分子影像学方法。本文旨在研发核素和荧光染料标记HER2纳米抗体的分子探针,有望为HER2阳性肿瘤的诊疗提供有效的分子影像新方案。本文开展核素99mTc、188Re和荧光染料Cy7标记HER2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制,并对其体外性质和体内小动物SPECT/CT显像及荧光显像进行探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首先简要概述了 HER2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分子影像技术的作用与特点、纳米抗体的概念和特征,然后重点评述了核素与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和完整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最后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核素99mTc标记多种HER2纳米抗体(Nb0 10,Nb0 17,Nb023,Nb026)及其肿瘤模型SPECT/CT显像研究,筛选性质优化的候选HER2纳米抗体并进行体内外性质探究。首先发展了纳米抗体的三羰基[99mTc]锝试剂盒标记法,该方法利用三羰基试剂盒合成三羰基[99mTc]锝,与常规方法相比略去了通入CO的繁琐步骤,合成效率高,99mTc标记含有His-tag的纳米抗体的效率大于95%,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然后开展HER2阳性肿瘤模型SPECT/CT显像,筛选显像性质最优化的HER2纳米抗体,结果显示99mTc-Nb023和99mTc-Nb026 SPECT/CT肿瘤显像对比度更高、靶本比更大,具备理想的分子影像探针的性质。因此,接下来探究了分子影像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内外性质,结果表明99mTc-Nb023和99mTc-Nb026具有作为分子影像探针的良好性质和潜力。第三章初步探索HER2靶向性放射诊疗一体化188Re-Nb026的制备与SPECT/CT显像。与上述三羰基[99mTc]锝的标记方法相似,本章基于三羰基[188Re]铼试剂盒研制了治疗用放射性核素188Re标记纳米抗体Nb026即188Re-Nb026,其标记效率约为85%,分离后的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进一步SPECT/CT显像表明,188Re-Nb026在体内HER2阳性肿瘤组织的摄取高,具有很强的HER2靶向性和特异性,其体内正常分布与99mTc-Nb026的相似。上述实验结果表明188Re-Nb026具有HER2靶向性放射免疫治疗的良好潜能。第四章初步开展HER2靶向性荧光分子影像探针Cy7-Nb017的制备与荧光显像研究。室温、避光、碱性体系中,荧光染料Sulfo-Cy7-NHS与纳米抗体Nb017反应过夜,经过PD MiniTrap G-25柱分离,制备荧光分子影像探针Cy7-Nb017。质谱分析显示,探针Cy7-Nb017分子中纳米抗体Nb017与Sulfo-Cy7的平均摩尔比为1:2。肿瘤光学显像表明,Cy7-Nb017在HER2阳性BT474肿瘤中摄取较高,而在HER2阴性MDA-MB-468肿瘤中几乎无摄取。因此,Cy7-Nb017是潜力很大的HER2靶向性光学分子影像探针。最后是总结和展望,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发现,包括发展了三羰基[99mTc]锝和三羰基铼[188Re]标记的末端含有His-tag的纳米抗体的通用方法,研制了基于HER2纳米抗体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188Re-Nb026和Cy7-Nb017,开展了其HER2阳性肿瘤的高对比度SPECT/CT和光学显像评价,展望所研制的探针应用于HER2阳性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的前景、以及评价和监测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肿瘤疗效的巨大需求。

巢宇[6](2020)在《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最近十年里,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了当今最令人关注的一种癌症治疗方式。在所有免疫治疗方法中,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免疫疗法,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尽管肿瘤免疫治疗的前途光明,然而我们距离真正治愈癌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下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免疫治疗的临床响应率并降低毒副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联合治疗策略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本博士论文中,我们基于创新的生物材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基于纳米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局部增效肿瘤内放射治疗的一体化平台,并且在放射性同位素的体内递送和增敏上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多种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介导的免疫应答效应,并发展了局部肿瘤治疗介导免疫治疗的创新策略。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第一章:简要综述了现有癌症治疗方式特别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本博士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铼188标记的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用于光热增效内放射治疗。通过一种无螯合剂的标记方式,我们在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上实现了放射性同位素铼188高效稳定的标记。随后,我们第一次提出了一种自我增敏的机制,证明了钨原子在吸收了铼188发射的伽马射线后能够产生二次带电粒子从而增强放射性引起的细胞损伤。最后,我们在活体水平实现了光热联合内放射治疗,在较低的放射性剂量下获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第三章:纳米配位聚合物用于无治疗性同位素的递送和增敏实现高效低毒的内放疗。我们采用一锅法制备了由重金属元素铪元素(Hf)和螯合剂(4-羧基苯基)卟啉(TCPP)组成的纳米配位聚合物。凭借TCPP的螯合能力,我们合成的纳米材料能够被轻易地标记上锝99(99mTc)。有趣的是,基于前一项研究提出的机制,重金属元素铪能够赋予诊断型同位素杀死癌细胞的治疗能力。得益于出色的肿瘤富集能力,99mTc-Hf-TCPP纳米颗粒不论是通过局部给药还是系统给药,都能在适中的剂量下取得优异的治疗效果。第四章:基于可注射水凝胶的局部内放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过简单的混合,我们得到了含有放射性碘131标记的过氧化氢酶海藻酸钠(ALG)组合物。在注射后,海藻酸钠溶液在内源性钙离子存在下能够快速形成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将放射性药物固定在肿瘤内部。通过局部注射,我们的海藻酸钠组合物能够在小鼠肿瘤模型、兔肿瘤模型甚至是人源异种移植模型上实现高效低毒的局部内放疗。通过进一步引入免疫调节剂Cp G寡核苷酸并联用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我们的策略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原位实体瘤,而且能抑制转移瘤并预防肿瘤的复发。我们提出的这种通过局部治疗来实现全身治疗反应的内放射免疫疗法或许有成为新一代的癌症治疗方式的潜力。第五章:基于铁纳米颗粒的局部磁热治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金属铁纳米颗粒并采用多巴胺聚乙二醇共聚物进行修饰。聚合物修饰的铁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并可以通过冻干粉的形式保存使用。相比于传统的氧化铁纳米材料,我们制备的聚合物修饰的铁纳米颗粒具备超高的磁饱和强度和磁热转换效率。无论是经局部注射还是经磁靶向的静脉注射,铁纳米颗粒都能在低功率交变磁场下实现高效的磁热消融。我们进一步阐明局部注射联用免疫佐剂和检查点阻断疗法能产生全身性治疗反应抑制转移的肿瘤。该工作不仅展现了铁纳米颗粒作为高效磁热试剂的潜力,而且第一次报道了局部磁热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景。第六章:局部化疗联合免疫“鸡尾酒”疗法。我们报告了一种“鸡尾酒”的化疗免疫治疗策略,将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化疗药物和免疫佐剂与海藻酸钠混合制备用于局部化疗免疫治疗。化疗引起局部癌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后,在免疫佐剂的帮助下能够激活强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在进一步联用检查点阻断剂后,这种鸡尾酒疗法能够在多种具有挑战性的肿瘤模型上引起有效的全身性免疫反应,从而摧毁局部实体瘤,抑制转移瘤并且预防肿瘤的复发。所有组分都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该策略具备极大的临床转化价值。总之,本论文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策略,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局部治疗策略介导的远端抗肿瘤免疫效应以及进一步联合免疫治疗的潜力。相关成果的产业转化与临床转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谌佳文[7](2019)在《蛋白基纳米反应器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与放疗增敏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放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因其对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杀伤缺乏选择性,同时实体瘤的乏氧区域会限制放疗的治疗效果,因此,人类亟需开发新型、有效的癌症诊疗手段以早日攻克癌症。近年来,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放疗中,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更好的癌症治疗效果。但是,即使放疗成功治愈了原发性肿瘤,但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以及肿瘤复发,放疗往往束手无策,故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策略以解决这一难题。其中免疫疗法,一种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手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基于此,本硕士论文中制备了三种生物安全性好的纳米粒子。这三种纳米粒子可以缓解肿瘤乏氧,用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最终实现放疗的增敏。而且,其中一种通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转移。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本章节先概述了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的放射治疗,然后介绍了纳米材料如何增敏肿瘤放疗,以及蛋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主要应用。最后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以白蛋白为模板的复合纳米粒子用于增强肿瘤的外放射治疗:利用生物矿化的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为模板,在其上生长金(Au)纳米簇和二氧化锰(MnO2)纳米颗粒。得到的纳米粒子(BSA-Au-Mn0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被生物代谢。通过尾静脉注射,该纳米粒子可以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实现在肿瘤部位的有效富集。一旦进入肿瘤酸性的微环境,该纳米粒子将分解为更小的纳米颗粒,有助于肿瘤的深度穿透;同时,MnO2将催化肿瘤微环境中的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分解产生氧气(O2)以改善肿瘤乏氧,有利于增强外放射治疗的效果。此外,该纳米粒子中的金纳米簇可以有效地吸收X射线,从而进一步提高外放射治疗效果。因此,得到的纳米粒子可以实现高效的肿瘤外放射治疗,显着抑制肿瘤生长。第三章:纳米颗粒增敏放疗并触发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肿瘤转移:通过双微乳法将免疫佐剂R837和过氧化氢酶装载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一共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颗粒中。得到的纳米颗粒可通过改善乏氧,增强放疗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研究还发现,注射基于该纳米颗粒的放疗不仅可以促进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还可以诱导癌细胞免疫源性死亡,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会上调肿瘤内的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因此,当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 4 抗体(anti-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αCTLA-4)抑制 Treg 后,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转移瘤,还能够产生长效免疫记忆保护机体,防止肿瘤复发。第四章:白蛋白与过氧化氢酶交联成的蛋白纳米颗粒用于增敏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戊二醛将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交联成水合直径约100 nm的纳米颗粒,研究发现该纳米颗粒中的CAT稳定性得到提高,有助于CAT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保持活性;然后在该纳米颗粒上标记放射性核素碘131(1311)。最终得到的纳米颗粒(131I-HSA-CAT)可以通过被动靶向有效地富集到肿瘤部位,有利于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疗效。此外,其上的过氧化氢酶会催化肿瘤部位的H202分解产生O2以改善肿瘤乏氧的微环境,最终提高1311的治疗效果,有效抑制皮下肿瘤的生长。在本硕士论文中,我们概述了纳米材料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蛋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然后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的三种生物相容性好的蛋白纳米颗粒。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蛋白纳米材料在未来生物医学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和研究思路。

田龙龙[8](2019)在《纳米材料在癌症放射性核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每年造成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放疗是目前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多数癌症患者都会接受放疗。核素治疗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放疗方法,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发射高能射线有效地杀伤癌细胞,并可以有效地克服肿瘤物理障碍。当前,为了减少放射性核素潜在的副作用,精准递送放射性核素已经成为了核素治疗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肿瘤微环境,肿瘤会对放疗产生耐受,最终可能导致放疗失败,如何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疗的响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合成的多种功能纳米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良好的放射性核素载体,还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核素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利用临床药物构建纳米材料,这不仅赋予纳米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使这些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前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章:简单介绍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特别是核素治疗领域的应用,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纳米技术在肿瘤核素治疗的前景,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第二章:人血清白蛋白为模板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于增强放射性核素治疗。锰离子(Mn2+)和人血清白蛋白通过简单的生物矿化、放射性标记合成了131I-HSA-Mn O2纳米颗粒用于核素治疗。纳米颗粒不仅在具有良好的肿瘤特异性富集能力,而且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中缓慢降解实现了肿瘤内有效地扩散。与此同时,Mn O2可以催化肿瘤内过氧化氢产生大量的氧气,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Mn O2虽然自身没有治疗作用,但是可以显着地增强核素治疗效果。因此将Mn O2与核素治疗相结合,制备的生物可降解纳米材料131I-HSA-Mn O2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第三章:放射性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紫杉醇纳米颗粒用于化疗与核素协同联合治疗。化疗药物紫杉醇(PTX)诱导放射性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131I-HSA-PTX。紫杉醇不仅具有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且通过降低肿瘤组织间隙液压来增强氧气供给,减轻肿瘤乏氧微环境。因此,纳米颗粒131I-HSA-PTX联合化疗与核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131I-HSA-PTX与FDA批准的化疗药物Abraxane?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合成方法简单,在临床联合治疗发面具有重大的转化潜力。第四章:多功能双膦酸钙纳米材料选择性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增强核素治疗。利用钙离子和临床药物双膦酸盐通过反相微乳法矿化合成双膦酸钙纳米材料,进一步利用聚乙二醇进行表面修饰。由于双膦酸盐的特殊化学结构,双膦酸钙纳米材料不仅可以无螯合剂标记阳离子放射性核素99mTc4+作为良好的肿瘤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造影剂,还可以通过阴离子交换的方法标记阴离子治疗型核素32P用于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关键因子,可以导致肿瘤治疗不良预后。双膦酸钙纳米材料不仅可以在肿瘤有效地富集,而且可以选择性的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清除后,明显地观察到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正常化,灌注增强和乏氧减轻等有利于肿瘤核素治疗的现象。因此利用32P标记的二磷酸钙纳米颗粒联合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清除和核素治疗取得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这种由钙离子和临床药物组成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在临床转化具有诱人的前景。第五章:切伦科夫荧光激发单层二维纳米片释放NO气体用于增强肿瘤核素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最近的临床试验中,放射疗法(RT)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相结合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联合治疗方法。然而乏氧和免疫抑制等异常的肿瘤微环境阻碍放射疗法和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效果。在此,我们偶然发现将锌离子和临床抗高血压药物硝普钠(Na2Fe(CN)5NO)混合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二维(2D)纳米材料。形成的单层纳米片Zn Fe(CN)5NO可以通过无螯合剂方式标记放射性核素32P(32PO43-)。有趣的是,32P不仅可用作治疗性放射性核素,还可诱导强烈的切伦科夫荧光激发Zn Fe(CN)5NO纳米片持续地释放NO气体。在肿瘤局部给药后,由于释放的NO可以通过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克服肿瘤放疗抗性,32P标记的Zn Fe(CN)5NO纳米片相比于无NO对照组能长期地滞留在肿瘤,并且能够完全消除局部肿瘤。而且,用32P标记的Zn Fe(CN)5NO纳米片进行放射治疗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相结合激活了远端效应,抑制远处转移肿瘤的生长。因此,这种由Zn2+和临床药物组成的独特的2D结构是纳米平台,能够实现无螯合剂放射性标记,切伦科夫荧光激发的NO释放,有效地调节肿瘤微环境和增强的放射疗法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特别有希望用于治疗转移肿瘤。总之,本论文合成了多种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良好的核素治疗载体,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增强肿瘤核素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这些工作对于推动纳米材料在肿瘤核素治疗领域的应用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伟,梁积新,吴宇轩,吴久伟,罗志福[9](2019)在《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文中提出放射性同位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保障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回顾了近三十年来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14C、60Co、99Mo、123/125/131I、177Lu等重要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进而为全面实现国内放射性同位素自主化生产服务。

王涛,彭烨,李潇,贾国荣,王秋虎,程超,孙高峰,左长京[10](2018)在《188Re标记纳米颗粒BaGdF5-PEG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兔模型SPECT显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188Re标记CT/MR双模态纳米颗粒BaGdF5-聚乙二醇(PEG),观察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将其用于SPECT显像。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颗粒BaGdF5-PEG,以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作为双功能螯合剂进行188Re标记。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aGdF5-PEG、188ReO4-、188Re-DTPA-BaGdF5作用24 h后肝癌细胞SMCC 7721的增殖率。经兔耳缘静脉注射188ReO4-后30、60min行SPECT全身及CT断层显像,注射188Re-DTPA-BaGdF5后分别行10 min内SPECT动态显像及30、60、120 min后SPECT/CT显像。建立兔肝VX2瘤模型,将微导管经兔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将188Re-DTPA-BaGdF5与碘油的混合液注入肝肿瘤,30 min后行SPECT/CT显像。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 BaGdF5-PEG粒径约10 nm,呈近方形。188Re-DTPA-BaGdF5最大标记率为94.1%,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BaGdF5-PEG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188ReO4-和188Re-DTPA-BaGdF5均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且放射性浓度为74.0、370.0×104 Bq/ml时,后者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前者(t=4.21、4.09,均P<0.01)。在体内,188ReO4-主要被兔颌面腺体摄取,并很快经肾脏代谢进入膀胱;188Re-DTPA-BaGdF5经静脉入血后迅速被肝、脾摄取,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其在肝肿瘤部位高浓度聚集。结论 188Re-DTPA-BaCdF5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其在肝肿瘤部位聚集;该药不仅可用于肿瘤SPECT显像,还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二、~(188)Re-AEDP的标记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8)Re-AEDP的标记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1 BaGdF_5@PDA合成及表征
        1.1.1 实验耗材
        1.1.2 BaGdF_5@PDA纳米粒子合成
        1.1.3 BaGdF_5@PDA的表征
        1.1.4 BaGdF_5@PDA造影剂性能研究
        1.1.5 BaGdF_5@PDA细胞毒性评价
    1.2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2.1 BaGdF_5@PDA装载顺铂以及标记~(125)I
        1.2.2 BaGdF_5@PDA-CDDP 的 纳米材料表征
        1.2.3 BaGdF_5@PDA顺铂装载率
        1.2.4 ~(125)I-BaGdF_5@PDA标记率以及标记稳定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2.1 ~(131)I-BaGdF_5@PDA-CDDP的肿瘤细胞疗效评估与探索
        2.1.1 CCK-8 实验方法
        2.1.2 CCK-8 实验结果
    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2.3 乏氧条件下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
        2.3.1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3.2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的细胞免疫荧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
    3.1 动物实验模型制备以及显像条件摸索
        3.1.1 兔下肢肌肉 VX2 肿瘤模型
        3.1.2 兔肝VX2 肿瘤模型
        3.1.3 影像学评估肝VX2 瘤生长情况
        3.1.4 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技术条件摸索
    3.2 TACE+TARE实验
        3.2.1 兔肝动脉介入实验结果
        3.2.2 术后 ~(18)F-FDG PET/CT 扫描以及 TUNEL 染色法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3.2.3 术后的 SPECT/CT 扫描以及 MRI 观察 ~(131)I-BaGdF5@PDA-CDDP 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
        3.2.4 术后肿瘤组织生物电镜
        3.2.5 术后安全性评价
        3.2.6 初步探索TAE术后肿瘤乏氧情况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颗粒和微球在基于 TAE 技术的肝肿瘤局部治疗及其诊疗一体化研究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药物靶向治疗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小分子多肽的合成及偶联物的制备
    1.3 小分子多肽的188Re标记技术
    1.4188Re标记物的纯化和放化纯度测定
    1.5188Re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及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1.6188Re-c NGQGEQc对体外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试验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小分子多肽的188Re放射性标记
    2.2188Re标记多肽的体外稳定性及水溶性分析
    2.3188Re-c NGQGEQc对体外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 讨论

(4)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125)I-TiO_2-TAT/HA2 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材料在肿瘤核素内照射增敏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ER2介绍
    1.2 分子显像
    1.3 纳米抗体
    1.4 基于HER2纳米抗体的核素分子影像探针
        1.4.1 单光子核素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SPECT/CT分子影像
        1.4.2 正电子核素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PET/CT分子影像
    1.5 基于HER2抗体的荧光显像
        1.5.1 ICG标记HER2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5.2 Cy5.5/Cy7标记HER2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5.3 IRDye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ER2纳米抗体的筛选及~(~(99m))Tc-Nb023、~(~(99m))Tc-Nb026分子影像探针的体内外性质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SDS-PAGE分析
        2.2.3 HPLC分析
        2.2.4 HER2纳米抗体的~(~(99m))Tc标记、SPECT/CT显像和筛选
        2.2.4.1 ~(~(99m))Tc(CO)__3(H__2O)__3~~+的合成
        2.2.4.2 纳米抗体的~(~(99m))Tc(CO)__3(H__2O)__3~~+标记
        2.2.4.3 SPECT/CT显像
        2.2.5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外稳定性
        2.2.6 ~(~(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外HER2竞争性结合
        2.2.7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细胞内化实验
        2.2.8 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肿瘤模型~(~(99m))Tc-Nb023和~(~(99m))Tc-Nb026SPECT/CT显像
        2.2.9 体内单抗阻断~(~(99m))Tc-Nb023和~(~(99m))Tc-Nb026 SPECT/CT显像
        2.2.10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血液清除率测定
        2.2.11 纳米抗体Nb023和Nb026的单剂量毒理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ER2纳米抗体的表征
        2.3.2 ~(~(99m))Tc(CO)__3(H__2O)__3~~+合成与纳米抗体标记
        2.3.3 肿瘤模型~(~(99m))Tc-纳米抗体SPECT/CT显像
        2.3.4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外稳定性
        2.3.5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外HER2结合
        2.3.6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细胞内化
        2.3.7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内肿瘤SPECT/CT显像
        2.3.8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血液清除率
        2.3.9 纳米抗体Nb023和Nb026的单剂量毒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诊疗一体化放射性核素~(~(188))Re标记纳米抗体Nb026的制备与SPECT/CT显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188))Re(CO)__3(H__2O)__3~~+的合成
        3.2.3 ~(~(188))Re-Nb026的标记
        3.2.4 肿瘤模型~(~(188))Re-Nb026 SPECT/CT显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88))Re(CO)__3(H__2O)__3~~+合成效率与~(~(188))Re-Nb026的标记率
        3.3.2 肿瘤模型~(~(188))Re-Nb026 SPECT/CT显像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荧光分子影像探针Sulfo-Cy7-Nb017的制备与光学显像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器材
        4.2.2 Sulfo-Cy7-Nb017的制备与表征
        4.2.3 Sulfo-Cy7-Nb017细胞结合显像实验
        4.2.4 肿瘤模型Sulfo-Cy7-Nb017荧光显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ulfo-Cy7-Nb017表征
        4.3.2 Sulfo-Cy7-Nb017体外细胞结合光学显像
        4.3.3 体内肿瘤Sulfo-Cy7-Nb017荧光显像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规肿瘤治疗
        1.2.1 肿瘤外科手术治疗
        1.2.2 肿瘤放射治疗
        1.2.3 肿瘤化学治疗
    1.3 新型肿瘤治疗
        1.3.1 纳米科学与技术
        1.3.2 肿瘤光学治疗
        1.3.3 声学治疗
        1.3.4 磁学治疗
        1.3.5 重金属元素增效放射治疗
        1.3.6 新型治疗的发展前景
    1.4 肿瘤免疫治疗
        1.4.1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1.4.2 肿瘤免疫微环境
        1.4.3 检查点抑制疗法
    1.5 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1.5.1 免疫联合治疗的原则
        1.5.2 局部治疗策略与免疫联合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铼188标记的片层状硫化钨纳米材料用于光热增效内放射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仪器表征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硫化钨纳米片的合成与修饰
        2.3.2 硫化钨纳米片的光热性能
        2.3.3 放射性188Re的标记
        2.3.4 硫化钨纳米片的放疗增敏效果
        2.3.5 内放疗的体外细胞杀伤
        2.3.6 硫化钨纳米片的生物行为
        2.3.7 光热联合内放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配位聚合物用于无治疗性同位素的递送和增敏实现高效低毒的内放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仪器表征
        3.2.4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配位聚合物(NCP)的合成与表征
        3.3.2 锝99(99mTc)的放射标记
        3.3.3 重金属元素的光电效应
        3.3.4 体外内放疗增敏效应
        3.3.5 体外内放疗
        3.3.6 细胞DNA损伤
        3.3.7 材料的生物学行为
        3.3.8 材料的代谢学行为
        3.3.9 活体内放疗
        3.3.10 长期生物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可注射水凝胶的局部内放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仪器表征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海藻酸钠的成胶能力
        4.3.2 放射性131I的标记
        4.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试
        4.3.4 体内成胶
        4.3.5 肿瘤乏氧改善
        4.3.6 局部内放疗
        4.3.7 局部内放疗联合免疫的远端效应
        4.3.8 局部内放疗联合免疫的免疫记忆效应
        4.3.9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铁纳米颗粒的局部磁热治疗联合全身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3 仪器表征
        5.2.4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修饰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5.3.2 局部注射的磁热治疗
        5.3.3 磁靶向介导的磁热治疗
        5.3.4 局部磁热治疗介导的远端效应
        5.3.5 局部磁热联合免疫的免疫记忆效应
        5.3.6 局部磁热联合免疫治疗原位肿瘤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局部化疗联合免疫“鸡尾酒”疗法
    6.1 引言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步骤
        6.1.3 仪器表征
        6.1.4 数据分析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药物组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6.2.2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激发肿瘤免疫原性
        6.2.3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介导的远端效应
        6.2.4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的免疫记忆效应
        6.2.5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用于治疗原位乳腺癌
        6.2.6 局部化疗免疫鸡尾酒疗法用于治疗原位脑胶质瘤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蛋白基纳米反应器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与放疗增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微环境的介绍
    1.3 肿瘤的放射治疗
        1.3.1 肿瘤放射治疗的介绍
        1.3.2 纳米材料增敏外放
        1.3.3 纳米材料用于增敏内放
    1.4 蛋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4.1 血清白蛋白的介绍
        1.4.2 血清白蛋白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1.4.3 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用于生物医学成像
        1.4.4 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用于多功能诊疗试剂
    1.5 免疫治疗
    1.6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内容和意义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生物矿化合成的以白蛋白为模板的复合纳米颗粒作为智能纳米诊疗剂用于增敏肿瘤放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仪器表征
    2.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2.3.1 BSA-Au-MnO_2的合成及表征
        2.3.2 体外细胞实验
        2.3.3 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2.3.4 免疫荧光染色
        2.3.5 活体水平的放疗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颗粒增敏放疗并触发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肿瘤转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器材
        3.2.2 实验步骤
        3.2.3 仪器表征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3.2 PLGA-R837@CAT调节肿瘤微环境
        3.3.3 基于PLGA-R837@CAT的放疗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3.3.4 放疗与免疫的联合治疗
        3.3.5 联合治疗转移瘤
        3.3.6 基于PLGA-R837@CAT的放疗诱导的长期免疫记忆效应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蛋白纳米反应器同时增加肿瘤氧气和放射性核素碘131递送以增强放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器材
        4.2.2 实验步骤
        4.2.3 仪器表征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2 体外细胞实验
        4.3.3 体内生物分布
        4.3.4 肿瘤内部的乏氧改善
        4.3.5 活体水平的增敏放疗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文章总结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8)纳米材料在癌症放射性核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2.1 纳米材料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1.2.2 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应用
        1.2.3 纳米材料调控肿瘤微环境
    1.3 放射性核素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3.1 放射性核素简介
        1.3.2 放射性核素成像
        1.3.3 放射性核素治疗
        1.3.4 放疗与肿瘤微环境
    1.4 纳米技术在肿瘤放射性核素诊疗中的前景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血清白蛋白为模板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于增强放射性核素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表征
        2.2.3 纳米材料的合成
        2.2.4 纳米颗粒放射性标记
        2.2.5 细胞摄取
        2.2.6 细胞毒性
        2.2.7 核素成像
        2.2.8 血液循环和生物分布
        2.2.9 纳米材料在瘤内的渗透
        2.2.10 光声成像
        2.2.11 免疫荧光染色
        2.2.12 体内核素治疗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131)I-HSA-MnO_2 的合成与表征
        2.3.2 ~(131)I-HSA-MnO_2 纳米材料的细胞实验
        2.3.3 ~(131)I-HSA-MnO_2 纳米材料在动物体内的行为
        2.3.4 HSA-MnO_2 纳米材料调节肿瘤乏氧微环境
        2.3.5 ~(131)I-HSA-MnO_2 纳米材料体内核素治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放射性标记人血清白蛋白-紫杉醇纳米颗粒用于化疗与核素协同联合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表征
        3.2.3 放射性标记
        3.2.4 纳米颗粒组装合成
        3.2.5 放射性标记稳定性
        3.2.6 染料标记
        3.2.7 癌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
        3.2.8 纳米颗粒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3.2.9 核素成像
        3.2.10 血液循环和生物分布
        3.2.11 纳米材料在瘤内的分布
        3.2.12 光声成像
        3.2.13 免疫荧光染色
        3.2.14 体内联合化疗和核素治疗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
        3.3.2 细胞实验
        3.3.3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行为
        3.3.4 纳米颗粒调节肿瘤乏氧微环境
        3.3.5 体内纳米颗粒联合化疗核素治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功能双膦酸钙纳米材料选择性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增强核素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表征仪器
        4.2.3 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4.2.4 表征
        4.2.5 选择性细胞毒性试验
        4.2.6 放射性标记~(99m)Tc
        4.2.7 构建动物肿瘤模型
        4.2.8 SPECT成像和纳米颗粒的体内行为
        4.2.9 纳米材料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调节肿瘤微环境
        4.2.10 评价肿瘤灌注
        4.2.11 联合巨噬细胞清除和核素治疗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
        4.3.2 体外细胞实验
        4.3.3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行为
        4.3.4 CaBP-PEG纳米颗粒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4.3.5 联合核素治疗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清除
        4.3.6 纳米颗粒的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切伦科夫荧光激发单层二维纳米片释放一氧化氮增强肿瘤核素治疗和免疫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表征
        5.2.3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2.4 切伦科夫发光和放射性标记
        5.2.5 紫外光和切伦科夫荧光激发NO释放
        5.2.6 动物实验模型
        5.2.7 瘤内的滞留和成像
        5.2.8 肿瘤局部核素治疗
        5.2.9 免疫荧光染色
        5.2.10 局部放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治疗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5.3.2 放射标记及切伦科夫荧光诱导NO释放
        5.3.3 细胞毒性实验
        5.3.4 材料在肿瘤内的滞留
        5.3.5 单侧肿瘤治疗
        5.3.6 调控肿瘤微环境
        5.3.7 双侧瘤治疗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9)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放射性同位素需求
2 1958—1988年期间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发展简况
3 近三十年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
    3.1 反应堆生产同位素的制备与生产
        3.1.1 60Co的制备
        3.1.2 医用99Mo的制备
        3.1.3 131I的制备
        3.1.4 125I的制备
        3.1.5 14C的制备
        3.1.6 177Lu的制备
    3.2 加速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
        3.2.1 123I的制备
        3.2.2 111In的制备
        3.2.3 64Cu的制备
        3.2.4 89Zr的制备
        3.2.5 其他种类加速器生产同位素的制备
    3.3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的制备技术
        3.3.1 99Mo-99mTc发生器
        3.3.2 68Ge-68Ga发生器的制备技术
        3.3.3 90Sr-90Y发生器的制备技术
        3.3.4 188W-188Re发生器的制备技术
    3.4 从乏燃料中提取同位素技术
4 我国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能力不足
        4.1.1 放射性同位素生产设施
        4.1.2 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技术
    4.2 人才的匮乏
    4.3 政策制约
5 发展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生产技术的建议
    5.1 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的自主化生产,大力发展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
        5.1.1 开展反应堆同位素的自主化生产
        第一阶段:利用现有设施进行反应堆同位素生产。
        第二阶段:建造同位素生产专用反应堆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5.1.2 继续大力发展加速器同位素的制备技术
        5.1.3 重视从高放废液中提取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发展
        5.1.4 大力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新技术
    5.2 培养从事同位素制备与生产的人才队伍
    5.3 对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科学管理

四、~(188)Re-AEDP的标记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D]. 贾国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188Re-伊班膦酸的制备、生物学特性评价及初步影像学研究[D]. 徐婷婷.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 李贵平,黄凯,黄宝丹,齐永帅,池晓华,江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0(05)
  • [4]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D]. 苏维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D]. 宋宏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肿瘤治疗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探索[D]. 巢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7]蛋白基纳米反应器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与放疗增敏中的应用[D]. 谌佳文. 苏州大学, 2019(04)
  • [8]纳米材料在癌症放射性核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 田龙龙. 苏州大学, 2019(06)
  • [9]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的发展[J]. 黄伟,梁积新,吴宇轩,吴久伟,罗志福. 同位素, 2019(03)
  • [10]188Re标记纳米颗粒BaGdF5-PEG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兔模型SPECT显像[J]. 王涛,彭烨,李潇,贾国荣,王秋虎,程超,孙高峰,左长京.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11)

标签:;  ;  ;  ;  ;  

~(188)Re-AEDP标记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