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病因及护理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病因及护理

一、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峰,付远敏,卢大秀,袁钢[1](2022)在《内镜下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2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联合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止血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规律用药、配合医嘱和满意度评分更高,治疗依从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应用内镜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显着,有助于快速精准止血。

朱思奇[2](2021)在《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估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6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别统计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MELD-Na模型评分、MELD模型评分、CTP评分、电子胃镜检查结果、血常规、总胆红素、ALT、AST、肌酐、血清钠、凝血功能等指标,然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228名出血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统计再出血情况,根据临床资料分别计算MELD-Na模型积分、MELD模型积分、CTP评分,评估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肝性脑病、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曲张静脉出现红色征、HGB、WBC、PLT、ALB、TBIL、CREA、Na、PT、INR、病因,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ALT、AST、APTT无统计学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PT、PLT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228名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治疗后半年内再出血37例,再出血率16.23%。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观察半年内再发出血情况预测,MELD-Na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MELD模型、CTP评分,AUC分别为0.778、0.723、0.604。MELD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系统之间比较z=3.354,P<0.001,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系统之间比较z=2.175,P=0.029,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MELD 模型比较 z=0.218,P=0.827。4、228名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治疗后一年内再出血68例,再出血率29.82%。一年内再出血情况预测MELD-Na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MELD模型、CTP评分,AUC分别为0.829、0.701、0.654。MELD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之间比较z=1.462,P=0.144,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之间相比较2=2.435,P=0.015,MELD-Na 模型与 MELD 模型比较 z=0.552,P=0.581。结论:1、经单因素分析提示,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肝性脑病、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曲张静脉出现红色征、HGB、WBC、PLT、ALB、TBIL、CREA、Na、PT、INR、病因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现红色征、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三种评分系统中,MELD-Na模型评分系统对半年内或一年内再出血预测能力均优于CTP评分,MELD模型评分系统对半年内再出血预测能力优于CTP评分。4、MELD-Na模型可提高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文婷,党彤[3](2020)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新冠状肺炎期间诊治探讨》文中指出肝硬化是全世界排名第13大死因的疾病,是消化科及感染科病人住院的最常见的疾病,早期可无任何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表现,继而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致命的并发症,也是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住院的病死率一直波动在10%左右[1]。国外有研究表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在初次住院调整后与急性心肌埂塞有几乎相同的致死率[2],故即刻抢救至关重要。然而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期间,许多病人病情拖延,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肝硬化病人的存活时间大大缩短,死亡率增加。

张珈恺[4](2020)在《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5例,其中生长抑素治疗组为对照组66例,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组为治疗组5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早期止血率,早、近、远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均未在治疗结束72h内观察到再出血征象,在早期、近期再出血率、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远期再出血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4例(57.63%),其中胸骨后疼痛28例(47.46%)、恶心4例(6.78%)、吞咽困难2例(3.39%);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患者共27例(45.76%),其中重度和轻度分别为23例和4例,平均复发时间为4.00(2.00-10.00)月;针对朝汉两民族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下段静脉曲张患者与中段及中下段相比,朝鲜族明显多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12);而其他一般资料,早、近、远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EV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复发程度的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延边地区朝鲜族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位置与汉族相比较食管下段更为多见。(2)延边地区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在早期止血、近期再出血及死亡率方面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的效果基本相同,但在预防远期再出血方面的成效明显优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

张佳慧[5](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周文玉[6](2020)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感染是加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但是对感染引起出血的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肝硬化合并感染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探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07月01日至2019年07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病例资料完整的185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89例)、未出血组(96例);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73例)、未感染组(112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病因、出血、感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中,除感染与红色征外(P<0.05),年龄、性别、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总胆红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60.3%(44/73),感染合并出血者为64.4%(47/73),未感染合并出血者为37.5%(42/112)。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延长,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感染合并出血时更加明显(P<0.05)。感染组中Child-Pugh B+C级患者比例达53.4%(39/73),与未感染组21.4%(24/1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总胆红素、红色征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感染及红色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感染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2.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白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增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代琴棋[7](2020)在《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ESL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录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终末期肝病患者600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入组554例,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4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400例,按照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组54例,非出血组100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上消化道出血组200例,非出血组200例。总结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等资料,分析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出血组在春夏两季发病率高;出血诱因主要为感染;首发临床症状以乏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为主;并发症以自发性腹膜炎及肝性脑病最高;实验室及其他指标分析中:感染指标(NE%、PCT等)、凝血指标(PT、FDP)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5、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FDP、胃底静脉曲张(重度)为2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出血组在秋冬两季发病率高,出血诱因为饮食;首发临床症状以呕血、黑便为主;并发症以自发性腹膜炎及脾功能亢进为主;实验室及其他指标分析中:肝功能(ALT、AST等)、感染指标(超敏CRP、IL-6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Z=-11.46、P<0.05)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Z=-15.31、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诱因(饮食)、NE%、APTT、食管静脉曲张(重度)4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为:FDP、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组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个独立危险因素为:诱因(饮食)、NE%、APTT、食管静脉曲张(重度)。

敬芙容[8](2020)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2年来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住院病例的性别、年龄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及随访,通过对随访6个月出血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来预测其在第3、4、5个月的再出血概率。方法:收集整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近12年乙肝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特征,并进行随访,对6个月内再次出血患者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预测第3、4、5个月再次出血的概率。结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了2%,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比未患有腹膜炎的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了1.64倍,随着白细胞计数值的升高,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7%,随着红细胞计数值的升高,再次出血的风险会减少57%,随着脾静脉内径增加,再次出血风险增加了3.88倍,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比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的2.8倍。可运用列线图计算患者在第3、4、5月再次出血的概率。结论:患者6月内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腹膜炎、白细胞、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红细胞为保护性因素。

郭庆涛[9](2019)在《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硬化治疗方案(联合硬化剂+组织胶治疗)与传统内镜治疗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LDRF分型的Le,g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近2年安徽医科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院、太和县人民医院三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收治194例Le,g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组(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组)、食管曲张静脉硬化组(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sis,EIS组)、改良硬化组(硬化剂+组织胶+硬化剂续贯注入曲张静脉),比较三组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94例患者中改良硬化组93例,EIS组56例,EVL组45例。改良硬化组术后3月内再出血率(6.5%、6例)低于EIS组(16.1%、9例)及EVL组(17.8%、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70和7.87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6月内再出血率(9.6%、9例)低于EIS组(25%、14例)及EVL组(22.2%、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70和8.94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消失率(63.4%)与EIS组(71.4%)及EVL组(66.7%)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1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缓解率(84.9%)高于EIS组(44.6%)及EVL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30和7.03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10例)明显高于EIS组(3.6%、2例)及EVL组(2.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硬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脑栓塞、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其中以发热(8例)最为常见,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采用改良硬化治疗方法,能更快消除胃底曲张静脉,降低再出血率,但是其并发症同样应该重视。

黄菊梅[10](2019)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为研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的有关问题,本文在归纳各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将其与笔者的临床经验结合,对疾病的护理进展进行了总结。首先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强调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重点从内镜治疗、保守治疗、护理模式、基础护理等方面,具体阐述了疾病的护理方法,证实了各项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

二、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研究一、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研究二 不同评分系统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后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CTP评分及MELD模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互补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新冠状肺炎期间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 肝功能与上消化道出血
3 饮食与上消化道出血
4 代谢与上消化道出血
5 新冠期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管理重要性

(4)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对照组治疗
        2.2.2 治疗组治疗
        2.2.2.1 治疗组术后处理
        2.2.3 治疗效果评估
        2.2.3.1 早期止血
        2.2.3.2 早期再出血
        2.2.3.3 近期再出血
        2.2.3.4 远期再出血
        2.2.3.5 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
        2.2.3.6 朝、汉族EVL治疗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早期止血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3.3 治疗组朝汉两民族患者EVL治疗效果比较
        3.3.1 一般资料比较
        3.3.2 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
        3.3.3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3.4 EV复发率、复发时间、复发程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因统计结果
    3.2 相关诱因统计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因分析
    4.2 诱因分析
    4.3 相关因素分析
    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方法
    2.1 内镜治疗的护理
    2.2 保守治疗的护理
    2.3 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
        2.3.1 急救护理程序
        2.3.2 循证护理
        2.3.3 延续性护理
    2.4 基础护理
        2.4.1 并发症的预防
        2.4.2 健康教育
        2.4.3 饮食干预
        2.4.4 心理护理
        2.4.5 生活护理
        2.4.6 口腔护理
3 小结与展望

四、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观察[J]. 吴云峰,付远敏,卢大秀,袁钢. 中国社区医师, 2022(04)
  • [2]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D]. 朱思奇. 扬州大学, 2021(02)
  •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新冠状肺炎期间诊治探讨[J]. 李文婷,党彤.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12)
  • [4]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D]. 张珈恺. 延边大学, 2020(05)
  • [5]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6]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D]. 周文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代琴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敬芙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D]. 郭庆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进展[J]. 黄菊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0)

标签:;  ;  ;  ;  ;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病因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