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周为强[2](2021)在《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休闲限制理论为视角》文中指出户外运动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分支,是一门新兴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户外运动旅游业迅速发展,“90后”“00后”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上海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户外运动旅游城市之一,高等学府林立,调研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休闲限制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以上海高校学生及其户外运动旅游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上海7所代表性高校探讨上海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参与现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性别、年级及不同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运用复回归分析研究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运用区别分析研究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与参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自身限制因素中“对户外运动旅游项目的不感兴趣”和“缺乏户外运动旅游技能”两因素对上海高校学生进行户外运动旅游限制程度最高。(2)人际限制因素中“无合适出行同伴”“同伴闲暇时间与自身不一致”两个因素对上海高校学生进行户外运动旅游限制程度最高。(3)结构限制因素中“太花费金钱”因素对上海高校学生进行户外运动旅游限制程度最高。(4)体验限制因素中“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不够舒适”“户外运动旅游产品本身不够满意”和“参与户外运动旅游没有获得愉悦的感受”三个因素对上海高校学生进行户外运动旅游限制程度最高。(5)差异分析中上海高校男生和女生感知最强的限制因素均是体验限制,女生较男生有更强的限制。上海高校学生在“是否愿意参与户外运动旅游”中,体验限制与自身限制起决定性作用。体验限制与上海高校学生在“是否愿意参与户外运动旅游”中呈显着负相关;自身限制上海高校学生在“是否愿意参与户外运动旅游”中呈显着正相关。体验限制与高校学生参与度呈正相关;自身限制与高校学生参与度呈负相关;结构限制、体验限制、人际限制、自身限制四个维度限制因素可有效区别上海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旅游的频率。

王钦[3](2021)在《某医科大学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短期海上演练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训练环节,是某医科大学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必经科目。短期海上训练也是目前海上工作任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重要形式包括前期准备、海上训练行动及行动结束后休整等阶段。海上演练课程作为一种应激源,对参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睡眠等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解决短期海上演练课程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解决海上演练课程全过程对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对有效开展海上演练课程、增强训练效果、维持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分析某医科大学参加海上演练课程两个时期(校园准备期、海上演练期)的医学生睡眠质量现况,及这两个时期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学生校园准备期与海上演练期睡眠质量PSQI得分及睡眠质量因子得分的差异,访谈分析参加海上课程演练医学生的睡眠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学生在海上演练课程不同时期提高睡眠质量的对策及建议,为参加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方向。研究方法采用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对某医科大学参加海上演练课程的医学生,分别于校园准备期及海上演练期结束当天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使用SPSS 21、SAS 9.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列联表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了解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不同时期PSQI得分及睡眠质量各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后:Wald法,纳入标准α=0.05,排除标准α=0.10)分析,分析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计算各危险因素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采用有序Ordinal回归分析其对睡眠各因子得分的影响。焦虑、抑郁、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采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进行信度分析,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采用确定性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1名主诉海上演练期严重睡眠障碍的学生与9名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拟定访谈提纲“参加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哪种症状?”“您认为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原因有哪些?”“您认为哪些措施可以改善学生睡眠质量?”三个问题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并提取有意义的结果。研究结果1、学生校园准备期PSQI得分(6.60±2.43分)及睡眠障碍检出率(PSQI>7,29.00%)高于同龄人,短期演练行动准备阶段睡眠质量不佳。学生校园准备期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为学习压力、身体疾病、焦虑、自我责难、责难他人,保护因素为理性分析。2、学生海上演练期PSQI得分(6.64±3.09分)及睡眠障碍检出率(PSQI>7,33.73%)低于危机应激事件及长远航人员,短期演练行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低于长远航。学生海上演练期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为晕船、认床经历、个人生活作息不规律、抑郁、自我责难、沉思,保护因素为接受。3、学生校园准备期与海上演练期两个时期学生睡眠质量得分无差异(χ2=2.318,P=0.128)。校园准备期与海上演练期两个时期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四个睡眠质量因子得分存在差异(P<0.05)。4、访谈结果:参加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睡眠起始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睡眠质量主要受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作息不规律、认床、晕船、遗传等因素的影响。5、睡眠质量管理对策及建议:可以通过平时睡眠课程授课、参观见学、物品准备宣讲、心理准备、心理辅导、睡眠自我管理、随队配备助眠药等改善学生睡眠质量。结论建议1、参加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较为普遍。组织者应在海上演练课程过程中对学生的睡眠质量给予高度重视。2、学生校园准备期及海上演练期的总体睡眠质量无差异,但睡眠各因子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得分存在差异。3、平时及海上演练课程全过程均应做好健康睡眠科普教育与合理落实政治思想和心理卫生工作。医学生校园准备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缓解学习压力、降低身体疾病发生率、做好出发前的准备等策略来改善睡眠质量。医学生海上演练期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减轻晕船引起的不适、减轻认床烦恼、改善个人生活作息规律、随队合理配备助眠药、安眠药等策略来改善睡眠质量。

吴茵琪(Ngyanki)[4](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杨奕群[5](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孙丽俊[6](2020)在《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问题日益突出。正念训练以其缓解压力,降低疾病发病率,改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本研究选择问卷调查与实验干预的方法,探究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研究一通过调查问卷,对368名大学生被试施测《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简版SCL-37》、《生活方式自评量表》,考察被试正念水平、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和生活方式指数的现状并探讨彼此之间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四个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构;最后通过实验干预的方法,随机分配40名被试到正念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四周,每周两次的正念训练,干预前后分别施测《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简版SCL-37》、《生活方式自评量表》,考察正念对身心障碍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作用与其干预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五因素正念得分在性别维度上存在差异;简版SCL-37得分在是否独生维度上存在差异;五因素正念、康奈尔医学指数、简版SCL-37和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得分在健康程度维度上存在差异。(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正念对生活方式指数有直接正向影响,正念和生活方式指数对身体疾病、心理障碍都有直接负向影响。生活方式指数在正念对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都有间接负向影响。最终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路径系数、载荷系数及其他参数估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正念训练能显着提高被试正念水平。训练不仅对身心障碍干预有效,同时对生活方式指数的干预也是有效的。

谢思远[7](2020)在《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滑雪是一项充满激情、刺激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浪漫、优美的运动,深受当代人的追捧,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国家越来越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战略任务。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滑雪基地,滑雪课进入吉林省各所高等院校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本文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从初级滑雪课、中级滑雪课、高级滑雪课三个方面的损伤部位、损伤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同时对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因素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具体如下:1.吉林省高校开设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部位多产生于臀部、膝部和腰部,而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主要在初级滑雪课。2.滑雪课教学过程中受伤部位排前三的是臀(21.6%)、膝(20.8%)、腰(19.9%);受伤性质排前三的是肌肉拉伤(52.34%)、肌肉挫伤(31.87%)、韧带损伤(20.16%)。3.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主要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具体是:教师业务水平因素和学生安全意识因素,客观因素具体是:滑雪场地天气因素、滑雪器材结构特征因素和滑雪技术特征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为后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作用,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到高校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为滑雪课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提供预防和应对策略,同时也让广大的滑雪爱好者了解滑雪中产生的运动损伤,做到可以妥善应对在滑雪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问题。

李军言[8](2020)在《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对妇女体育参与问题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度,不少国家专门出台了妇女体育相关政策支持指导着妇女体育的发展,可见促进妇女体育参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国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可见“青少年”和“妇女”的体育参与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中女生”作为“青少年”和“妇女”的交叉人群,在身心发展的过度阶段,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情况值得重点关注。然而,据调查女生体育参与率从幼年开始就普遍低于男生,并在高中阶段达到差异的最高点,面对此严峻的现实问题,找出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原因,调查高中女生具体参与障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为调查对象,根据Froehlich Chow(2010)等研究者建立的“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身体活动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调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在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层面的体育参与障碍,分析障碍因素形成的具体深层次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国情,给出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高中女生群体在体育参与的时间、频率、强度和体育活动态度等方面都明显低于男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女生的体育运动量会明显下降,不同年级高中女生的体育运动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高中女生的运动强度明显降低;(2)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调查发现:个人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社会环境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都与高中女生的运动量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个人层面对于高中女生最具影响力,其次分别是社会环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高中女生对政策障碍因素的感知度相对较低。不同年级、不同活跃程度高中女生其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也存在差异;(3)个人障碍因素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首要因素,在个人障碍因素层面中“缺乏运动时间”“缺少运动习惯”“身体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是影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关键;(4)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缺乏运动氛围”“男生更容易在体育领域获得成就”“爱运动的男生更受欢迎”这三个因素是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显着社会环境因素;(5)人际关系障碍因素中,“体育教师的性别”“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对待男女生的差异”与“身边缺乏女性运动榜样”这三个人际因素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最为显着;(6)政策制度障碍对于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较弱,“政策制度的缺失与宣传力度的匮乏”“现有体育考试制度不当”“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妇女体育协会缺乏作为”都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造成了影响。并根据不同层面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以下建议:(1)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建议:(1)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端正体育参与态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杜绝任何形式的女性体育丑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2)人际关系方面:(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教学方式、平等关注男女生的体育参与,尊重女生体育态度;(2)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活跃程度以及对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3)同学朋友在运动中不评价、不起哄,形成一个积极鼓励的运动氛围;(3)社会环境方面:(1)学校落实分班教学,注重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诱导女生开始运动并且坚持运动,增加运动时间;(2)媒体加大对女性体育报道的力度,增加女性运动榜样的可见性;(3)营造适合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文化氛围;(4)社区应加强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共同推动女生体育参与;(4)政策制度方面:(1)建立与完善女性体育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与监管力度;(2)在政策的实施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明确妇女体育协会的职责;(3)改革体育考试制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王一[9](2020)在《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善课堂沉默现象有利于实现“对话教学”理念,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此外,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对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的的跨学段分析,已有对学生整体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且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语教学的课堂。很少将课堂沉默视为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学界对于不同阶段学生课堂沉默成因也没有清晰的了解和对比。基于上述研究缘由,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聚焦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堂沉默行为,主要解决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小学生和初中生各学段课堂沉默的变化趋势如何?2.在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小学生和初中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导致各影响因素的前经历是什么?3.小学生及初中生课堂沉默是否已成为“习惯”?4.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课堂沉默成因是否有显着差异?如存在明确差异,可用什么样的概念模型描述课堂沉默的跨学段发展过程?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研究者分别选取C市一所50%生源为随迁子女的普通城市小学,和一所教学水平处于市内中等偏上的初中作为代表性样本。选取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课堂,以及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的课堂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并采用“目的性抽样”筛选访谈对象。本研究共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各两个班(共六个班);初一到初三各两个班级(共六个班)进行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小学生共30名,初中生共30名。课堂观察主要目的是探查中小生课堂沉默情况是否存在变化趋势。主要收集以下数据:(1)每个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举手的数量;(2)每个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轮流发言的学生人数。前者代表发言意愿,后者对应实际发言行为。深度访谈以与过去学段相比现在所处学段课堂发言行为减少的学生作为主要访谈对象,发言行为增多或课堂发言一直保持积极的对象作为对照组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对学生课堂沉默形成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以解释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课堂发言行为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减少,换言之,学生课堂沉默行为是跟随年级增长逐渐形成的。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共有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为态度层面(担心负面反馈,缺乏兴趣);主观规范层面(同伴压力,发言无价值和正确答案倾向);感知行为控制(缺乏自信,关系问题,特定抽问倾向和无力参与课堂)。其中,担心负面反馈、正确答案倾向、缺乏自信、关系问题是中小学生共同的最为普遍的影响因素。其次小学生特有的课堂沉默影响因素为缺乏成就感,在比例上与初中相比增多的影响因素有:同伴压力,关系问题,发言无价值,缺乏兴趣和特定抽问倾向。初中生特有的课堂沉默影响因素包括“习惯”和“不想交流”两类。从小学生与初中生课堂沉默共有的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第一心理障碍是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的最大祸首;第二中国应试教育体制是中小学生课程沉默形成的关键因素;第三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凸显出师生主体间地位的失衡。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特性背后成因主要为小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导致其课堂沉默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其次小学生课堂沉默行为还未形成习惯。初中生课堂沉默特有的影响因素的形成以及呈现多样性缩减的现象,背后原因是初中课堂沉默行为处于习惯养成早期阶段,其次初中生课堂沉默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第三应试导向增强促使初中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集中化。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改善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策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形成形成课堂发言积极行为态度,具体建议为第一教师提高评价能力,减少负面反馈;第二学生应主动克服对负面反馈的恐惧心理;第三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第二方面发挥主观规范正面性作用,具体为以积极带动沉默,发辉积极同伴压力;重构发言目标,转变功利化学习观。第三方面减少学生课堂发言行为外部控制,主要解决师生关系问题,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师生良好关系。针对解决小学生因“缺乏成就感”而保持沉默这一因素,应通过增强师生正面反馈,加强课堂发言行为外部刺激。改善初中生因“习惯”和“不想交流”而保持沉默的行为,可通过转变课堂沉默习惯的支持环境;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实现。

刘佳静[10](2020)在《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指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国际上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及早识别心理疾病,减少病耻感,获取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治疗,从而改善个体和公众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素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有着不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本文共三个研究。研究一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759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澳大利亚学者O’Connor等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量表》进行改编。结果得到信度和效度均比较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可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研究二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进行网络教育干预,1周1次,共8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发现:(1)接受网络教育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更高。(2)前测条件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得分差异不显着;后测条件下,实验组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3)前测条件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L90得分差异不显着;后测条件下,实验组SCL90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4)实验组的后测幸福感得分没有显着高于前测。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网络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以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幸福感没有显着的提升作用。研究三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进行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观看心理障碍患者的视频)干预,对照组只进行网络教育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均是1天1次,共18次。结果发现:(1)接受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更高。(2)前测条件下,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组和网络教育组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得分差异不显着;后测条件下,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组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得分虽然高于网络教育组,但没有达到显着性。(3)前测条件下,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组和网络教育组的SCL90得分差异不显着;后测条件下,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组的SCL90得分虽然低于网络教育组,但没有达到显着性。(4)网络教育加视频组的后测幸福感指数得分显着高于前测,网络教育组的后测幸福感指数得分没有显着高于前测。研究表明,“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比单纯的“网络教育”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但在提升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没有显着差距。单纯的“网络教育”不能显着的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但“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可以显着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总的来说,基于移动终端的心理健康素养干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和幸福感,以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有效的。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1.4.1 研究述评
        1.4.2 研究展开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调研工具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休闲限制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户外运动旅游的快速兴起
        1.1.2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群体特征与消费的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限制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半结构化访谈法
3.文献综述
    3.1 大学生户外运动研究现状
        3.1.1 国外研究现状
        3.1.2 国内研究现状
    3.2 大学生旅游研究现状
        3.2.1 国外研究现状
        3.2.2 国内研究现状
    3.3 大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研究现状
    3.4 综述小结
4.理论依据与限制性因素量表构建
    4.1 户外运动旅游概念界定
        4.1.1 户外运动概念
        4.1.2 户外运动旅游概念
    4.2 休闲限制理论及在体育研究领域的应用
        4.2.1 休闲限制理论概述
        4.2.2 休闲限制理论在体育研究领域的应用
    4.3 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量表的构建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人口统计学特征
    5.2 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性因素结果与分析
        5.2.1 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自身限制因素分析
        5.2.2 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人际限制因素分析
        5.2.3 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结构限制因素分析
        5.2.4 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体验限制因素分析
    5.3 不同性别、年级及不同高校学生之间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1 不同性别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2 不同年级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3 不同高校学生之间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4 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与参与意愿和频率关系的影响效应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
        5.4.2 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与参与频率的区别分析
        5.4.3 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限制因素与参与意愿的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问卷

(3)某医科大学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校园准备期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心理状况评估
    三、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海上演练期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心理状况评估
    三、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不同时期睡眠质量比较分析
    一、不同时期医学生睡眠质量状况比较分析
    二、讨论
    三、小结
第四部分 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相关质性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提纲
    三、学生访谈结果
    四、管理人员访谈结果
    五、讨论
    六、小结
第五部分 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平时及海上演练课程全过程
    二、校园准备期
    三、海上演练期
    四、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海上航行人员睡眠质量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5)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方法
        1.6.1 大数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2.3.1 症状自评量表
        2.3.2 大五量表
        2.3.3 心理弹性量表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2.4.1 人格特质
        2.4.2 社会事件
        2.4.3 生活事件
        2.4.4 心理弹性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2.4.6 性别
        2.4.7 年龄
        2.4.8 其他影响因素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5.1 学生
        2.5.2 教师
        2.5.3 公务员
        2.5.4 医护人员
        2.5.5 民航飞行员
        2.5.6 其他特殊群体
    2.6 文献评述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方法
        3.2.2 数据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婚姻状况
        3.4.4 学历
        3.4.5 收入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4.2 研究数据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方法
        5.2.2 数据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对策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3.3
        附录3.4
        附录3.5
致谢

(6)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身心障碍
        2.1.1 身心障碍的定义
        2.1.2. 身心障碍的影响因素
        2.1.3. 身心障碍的测量
    2.2 正念
        2.2.1 正念的定义
        2.2.2 正念训练的方法
        2.2.3 正念训练的测量
        2.2.4 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相关研究
    2.3 生活方式
        2.3.1 生活方式的定义
        2.3.2 生活方式的测量
        2.3.3 生活方式与身心障碍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现实意义
4 研究一 正念对身心障碍、生活方式指数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对象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
        4.6.2 各变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6.3 各变量在健康程度上的差异
        4.6.4 各变量间相关关系
    4.7 讨论
5 正念对身心障碍的模型建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5.4.2 模型拟合度检验
        5.4.3 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
    5.5 讨论
6 研究二 正念对身心障碍、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工具
    6.5 干预设计
    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7 结果
        6.7.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6.7.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6.7.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6.8 讨论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中滑雪等级对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
        3.1.1 吉林省高校各滑雪课受伤人数分布
        3.1.2 吉林省高校初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3.1.3 吉林省高校中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3.1.4 吉林省高校高级滑雪课产生运动损伤的分析
    3.2 吉林省高校滑雪课产生的运动损伤因素分析
        3.2.1 主观因素分析
        3.2.2 客观因素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二 学生问卷
附录三 教师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8)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促进妇女体育参与的政策文件在世界各国持续出台掀起妇女体育研究热潮
        1.1.2 妇女和女孩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1.1.3 女生作为体育参与的弱势群体,其参与体育活动面临众多障碍
        1.1.4 高中阶段女生体育参与率明显下降,如何促进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
        1.1.5 国际上与发达国家针对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学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3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4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5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影响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研究理论基础——社会生态学模型
    3.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与分析
        3.2.1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
        3.2.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3.3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障碍因素及分析
        3.3.1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障碍因素及分析
        3.3.2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际关系因素及分析
        3.3.3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及分析
        3.3.4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政策障碍因素及分析
    3.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成功经验
        3.4.1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个人障碍的成功经验
        3.4.2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功经验
        3.4.3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社会环境障碍的成功经验
        3.4.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相关政策障碍的成功经验
    3.5 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1 政策制度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2 社会环境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3 人际关系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4 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我国城市高中男生体育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高中女生访谈提纲
    附录D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和意义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过程
    (三)数据回收与编码
二、中小学生的课堂沉默变化情况
    (一)小学生课堂发言意愿与发言行为的变化趋势
    (二)初中生课堂发言意愿与发言行为的变化趋势
三、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小学生共有的课堂沉默影响因素分析
    (二)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特性分析
    (三)初中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特性分析
四、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共性及特性成因分析
    (一)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共性成因分析
    (二)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特性成因分析
    (三)初中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特性成因分析
五、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对策与建议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综述
    2.1 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
        2.1.1 健康素养
        2.1.2 心理健康素养的定义
        2.1.3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区别
        2.1.4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区别
    2.2 心理健康素养的测量
        2.2.1 情景案例测量
        2.2.2 量表测量
        2.2.3 国内编制的测量工具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
        2.3.1 心理障碍的识别
        2.3.2 专业性心理求助的观念
        2.3.3 对心理疾病的态度
    2.4 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
        2.4.1 社区干预活动
        2.4.2 心理健康急救干预
        2.4.3 学校教育干预
        2.4.4 基于移动终端的干预
        2.4.5 动漫文化在干预中的应用
3 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步骤和方法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改编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统计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人口学变量分析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4.4 讨论
5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一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设计
        5.1.2 研究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团队的带领者及其背景
    5.2 研究的实施过程
    5.3 研究结果
        5.3.1 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结果
        5.3.2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干预结果
    5.4 讨论
6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二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设计
        6.1.2 研究对象
        6.1.3 研究工具
    6.2 研究的实施过程
    6.3 研究结果
        6.3.1 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结果
        6.3.2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干预结果
    6.4 讨论
7 总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心理健康素养量表
    附录二:网络教育干预方案
    附录三:网络教育加间接接触干预方案
    附录四:网络推文节选
致谢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上海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休闲限制理论为视角[D]. 周为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某医科大学海上演练课程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D]. 王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
  • [6]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D]. 孙丽俊. 苏州大学, 2020(03)
  • [7]吉林省高校滑雪课运动损伤调查报告[D]. 谢思远. 延边大学, 2020(05)
  • [8]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军言. 河南大学, 2020(02)
  • [9]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中小学生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一.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D]. 刘佳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