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和石胶囊抗炎、镇痛、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东北和石胶囊抗炎、镇痛、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东北鹤虱胶囊的抗炎、镇痛、抗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梦霞[1](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樟是我国四川宜宾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今对油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于在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油樟精油上,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等弊端。对油樟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利用主要集于在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关于油樟叶资源其它活性成分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油樟叶的绿色化学可持续综合利用方面。因此本文以油樟叶为原料,对油樟叶资源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工艺创新性提取,包括油樟叶精油和油樟叶原花色素的方法创新性提取,精油和原花色素活性成分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对油樟叶精油提取剩余物利用,建立了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综合利用工艺路线。提出了油樟精油新型提取方法,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制备方法(HSEMHD),根据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分析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结合酶活力大小,确定了高固体系混合酶组成为0.25%果胶酶+0.65%纤维素酶+0.05%半纤维素酶+1.05%木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了 HSEMHD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体系高固含量为14%,茶皂素添加量为6 g/L,pH为5,酶解温度为323.15 K,酶解时间为6h,液料比为24.45 mL/g,微波辐照时间为27.41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540 W,该实验条件下,油樟精油得率为73.21±2.32 mg/g;对油樟精油GC-MS分析,发现HSEMHD提取油樟精油的主成成分1,8-桉叶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叶过程,水资源消耗量较少,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为新型壁材,以油樟精油为芯材,采用挤压法制备了两种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包括挤出机3 mm挤出孔径制备所得的缓释颗粒(3-SRP)和7mm孔径制备所得缓释颗粒(7-SRP)。分析了 3-SRP和7-SRP外观形态,表观密度、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等;随时间变化,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的油樟精油累积释放率变化过程符合Avrami’s方程;在低温条件下(277.15 K和293.15 K),缓释颗粒的精油释放过程为扩散-限制释放和一级动力学释放相结合的释放过程,在高温条件下(333.15 K)为一级动力学释放过程;将缓释颗粒应用于西红柿储藏过程,对西红柿的品质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果实硬度和果肉硬度,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非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甲脂酶(PME)活性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发现缓释颗粒的加入有效的延缓了西红柿的品质下降趋势;经实验证明,缓释颗粒化油樟精油后,油樟精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以天然高聚物杜仲胶为植物精油新型环保可降解壁材,制备所得精油缓释颗粒对精油具有较好的控释性,控释长效性,因此,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可广泛推广用作其它植物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壁材。通过氯化氢催化法和置换反应制备了绿色溶剂甘氨酸乙酯硝酸盐([GlyC2]NO3)离子液体,以新型绿色安全[GlyC2]NO3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同时提取了油樟叶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对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DSC、1H-NMR分析;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产物的收率和纯度较高;以2%[GlyC2]NO3离子液体用作油樟叶原花色素提取溶剂,当液料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40 W,辐照时间为30 min,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和高聚原花色素(PPC)总得率为11.37±0.44 mg/g,提取液分级、纯化后,分离PPC和OPC的回收率分别为59.98%和40.02%,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49和12.48;70%乙醇与2%[GlyC2]NO3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传质过程相似,因此[GlyC2]NO3离子液体有潜力作为乙醇的替代溶剂或助溶剂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过程。以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制备纳米钯(PdNP)。确定了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的最佳方法:当OPC和Pd2+体积比为60:40,流速为1 mL/min,超声频率为45 kHz,功率为200 W,温度为333.15 K时,Pd2+转化量高达89.39%;制备所得PdNP结晶性良好,呈现不规则多面体形态,粒径为202.86±24.99 nm,纯度为80.94%;制备所得PdNP吸收和存储氢能力较强,对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MO)和次甲基蓝(MB)效果较好;以油樟叶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制备过程连续可控,还原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其它还原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好,制备PdNP纯度较高,有机还原制备PdN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良好,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分析油樟叶高聚原花色素(PPC)对染料的吸附行为。对影响PPC吸附的实验因素,以及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MG)初始浓度越高,温度越高,PPC对MG的单位平衡吸附量Qe越大;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FTIR分析表明MG吸附于PPC表面主要依靠静电力(1586 cm-1)和氢键(3390 cm-1)作用;油樟叶PPC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物吸附剂,该研究有效的拓展了油樟叶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领域。制备磁性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多孔微粒(Fe3O4@CLR),并讨论了其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行为。采用浸泡预处理结合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吸附剂Fe3O4@CL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3O4@CLR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强大的磁场响应能力,较大孔隙率和比表面积;Fe3O4@CLR磁性粒子对MG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以N2-MG水溶液-Fe3O4@CLR磁性粒子为三相体系,采用气液固磁稳定流化床(MSFB)分析Fe3O4@CLR对染料的动态吸附行为,当MG上样浓度为500 mg/L,上样流速为8mL/min,Fe3O4@CLR磁性粒子的上样量为20 g,磁场强度为42.87 Oe,平衡时,Fe3O4@CLR对MG的吸附量可达201.07±10.05 mg/g;Fe3O4@CLR磁性微粒回收并重复使用多次后,仍对MG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磁性多孔结构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它种类生物质酶解剩余物资源利用;吸附过程结合MSFB,在磁场中磁性吸附剂吸附后可实现较易分离,吸附剂可回收和再利用。本研究在油樟资源的应用领域率先强化了油樟叶资源的绿色化学应用,以化学过程和终端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了油樟叶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及绿色化学应用,为油樟叶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及技术支撑。

刘玉梅[2](2019)在《柴胡抗炎谱效关系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药柴胡疏散退热功效显着,常配伍用于解表散热之症,而机体发热与炎症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明显抗炎作用,但柴胡基源复杂、产地、炮制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质量差异,进而影响柴胡及其在复方中的抗炎活性。因此,有必要对柴胡的抗炎谱效关系进行研究,筛选得到具有抗炎作用的柴胡药效物质成分,进一步建立该类成分的质量评价方法控制柴胡质量。方法:1.以不同产地的20批柴胡为研究对象,建立柴胡HPLC-DAD指纹图谱质量评价方法,获得各产地柴胡的指纹图谱信息,并采用HPLC-Q-TOF-MS对共有峰进行成分归属;2.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筛选得到与柴胡体外抗炎活性相关的NO、IL-1β、IL-6和TNF-α炎症因子水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柴胡抗炎的“谱效关系”,筛选出与柴胡体外抗炎活性相关的特征峰;3.建立柴胡样品中抗炎活性成分SSa、SSe、SSd、SSb2、SSb1的HPLC双波长含量测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20批柴胡样品中5种抗炎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1.运用相似度软件分析确定了13个共有峰;发现不同产地柴胡之间的相似度在0.108-0.98之间,说明柴胡样品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不同基源、不同产地的生长环境及管理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主成分,三者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707%,其中三种成分分别为SSa、SSd和F11。采用HPLC-Q-TOF-MS对其13个共有峰进行归属,鉴定出12个化学成分,其中9个三萜皂苷类,1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挥发油类成分。其中F1为异槲皮苷、F2为SSc、F3为SSf、F4为SSa、F5为SSe、F6为3’-乙酰基SSa、F7为SSd、F8为3’-乙酰基SSd、F10为亚油酸甲酯、F11为亚油酸、F12为SSb2、F13为SSb1。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对柴胡中共有峰化学成分进行鉴定。2.采用LPS刺激RAW264.7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以炎症因子NO、IL-1β、IL-6和TNF-α含量为检测指标,对不同产地20批柴胡药材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研究。并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将20批柴胡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峰面积数据与柴胡的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柴胡样品体外抗炎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内蒙古海拉尔、青海、陕西省澄城县产的柴胡体外抗炎活性较强;四川、甘肃省平凉县、甘肃省康乐县的柴胡体外抗炎活性较差。筛选出柴胡可能发挥抗炎活性的成分有SSa、SSe、3’-乙酰基-SSa、SSd、SSb2、SSb1及F9。3.建立了柴胡中5种抗炎活性成分的HPLC双波长含量测定方法。选取SSa、SSe、SSd、SSb2及SSb1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栽培品与野生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若以5种皂苷总量来评价柴胡抗炎活性的优劣,其中产自青海栽培品的较好,陕西省澄城县次之,甘肃省康乐县较差。为柴胡体外抗炎成分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该方法以抗炎活性为基础对柴胡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结论:1.通过柴胡体外抗炎谱效关系研究,筛选出柴胡发挥体外抗炎药效的活性成分。2.针对筛选得到的活性成分,建立柴胡中5种成分的HPLC双波长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柴胡抗炎活性成分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

丛友权[3](2017)在《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雪荔组方是南京鼓楼医院的临床经验用方,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应用,确证该组方具有显着的抗炎和促进尿液排泄的作用,临床治疗尿路感染疗效确切。该组方由荔枝草、六月雪、车前草和紫花地丁四味中药构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①测定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TFCSP)的总黄酮含量并且建立HPLC指纹图谱,为其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②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胶囊的制剂工艺并建立一般质量标准;③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其对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分泌及基因表达的影响;④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阐明总黄酮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1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0批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10批样品中总黄酮平均含量是57.25%,RSD为1.21%。采用HPLC法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的指纹图谱,确定了 12个共有峰,并且对10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5。2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建立优选雪荔组方胶囊的最佳辅料与制剂成型工艺。以辅料的种类、内容物的吸湿性、休止角和乙醇的浓度为考察指标,确定制备工艺。确定微晶纤维素为优选辅料,选用1号胶囊,每粒胶囊装填0.24g颗粒。对雪荔组方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HPLC法以高车前苷、高车前素为指标,对其体外溶出度进行考察。其中水分、装量差异、溶出度均符合药典规定,药物在60 min内体外溶出达90%左右。胶囊中高车前苷的溶出趋向于weibull分布模型、高车前素的溶出趋向于Higuchi方程。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本实验以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探讨基础,利用LPS刺激,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首先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FCSP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研究TFCSP对巨噬细胞分泌产生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NO、TNF-α、IL-6、IL-1β、IL-10)的影响,并用PCR检测TFCSP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iNOS、TNF-α、、IL-6、IL-1β、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药物浓度≤80μg·mL-1时对RAW264.7巨噬细胞生长无影响。TFCSP对LPS诱导的细胞炎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能显着降低炎症介质和炎性细胞因子(NO、TNF-α、IL-6、IL-1β)的分泌量以及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另外TFCSP能显着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及其基因表达进而发挥抗炎作用。4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初步明确TFCSP的抗炎作用后,为了进一步研究TFCSP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了 TFCSP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内细胞信号通路(NF-κB、MAPKs、PI3K/AKT)的影响。当RAW264.7巨噬细胞受到LPS刺激后,细胞中p65、IκB-α、JNK、p38、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即LPS能诱导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TFCSP给药组能显着抑制p65、IκB-α、JNK、p38、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关系。此外,TFCSP高剂量组能显着上调IκB-α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本实验先通过测定总黄酮含量和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的提取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并且确定了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该胶囊的制备工艺较大限度地保留复方中的活性成分,且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所拟定的质量标准可较好地应用于制剂质量的控制。该研究为复方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基础资料。然后通过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分别运用ELISA、PCR和Western-blot法对TFCSP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FCSP可能是通过阻断被LPS激活的NF-κB、MAPKs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控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量进而发挥抗炎作用。

张海欧[4](2016)在《短瓣金莲花提取物抑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毛茛科金莲花属(Trollius L.)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花味苦、性寒、气芳香,具有清热解毒、止腐愈伤等功效,主治刃伤、疮荡多脓、咽喉肿痛等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现代药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金莲花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并在2003年被选为预防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疾病中的复合处方药物之一。金莲花应用广泛,大多数化合物已被分离和鉴定,其生物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同时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但各类化合物在发挥药理作用的个别贡献度尚未阐明。由于金莲花所具有的良好生物活性及广泛应用,使其野生资源匮乏并遭到破坏,因此急需寻找其替代源药材,以拓展金莲花药材来源。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 chb.)为金莲花同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有学者对短瓣金莲花进行了初步化学研究,分离得到黄酮类、有机酸类、甾醇类等化合物,并进行了初步活性研究,发现其同样具有抗病毒、抗炎及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短瓣金莲花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对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性状进行鉴别,并采用薄层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进行了成分对比研究。性状鉴别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性状具有明显差异,薄层色谱结果显示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化学成分相似;以总黄酮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提取溶剂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总黄酮含量接近;对不同溶剂提取的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的提取物采用HPLC法建立了指纹图谱,比较相同提取条件下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的指纹图谱,指纹图谱显示共有22个共有峰,结果表明,相同提取条件下两者药材成分相似且含量差异不明显;利用红外光谱的宏观指纹特性对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主体成分基本相同。以上研究结果为短瓣金莲花药材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采用硅胶及聚酰胺柱色谱、高效液相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现代分析方法和分离手段,对短瓣金莲花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从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HMBC等波谱分析等手段,结合ESI-MS,最终鉴定了 4个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荭草苷(1)、牡荆苷(2)、4’-甲氧基-牡荆苷(3)和2-(4-methoxy-phenyl)-5,7-hydroxy-8-[6-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4-1-benzopyran-4-one(4)。其中化合物3、化合物4目前是该属植物中首次发现。3、以头孢氨节作阳性对照,考察了短瓣金莲花及金莲花70%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洗脱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总提物及其不同洗脱部位对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且尤以70%总提物抑菌效果最好,其中荭草苷和牡荆苷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抑菌作用比较明显,对其它实验菌种抑菌效果不明显,推测金莲花抑菌作用可能与其总黄酮类中各单体协同作用有关。以金莲花片为阳性对照,考察短瓣金莲花及金莲花70%乙醇提取物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短瓣金莲花及金莲花70%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0.05)。本研究结果为短瓣金莲花可作为金莲花一种新的代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短瓣金莲花资源提供了研究基础。

王蒙[5](2016)在《防己的性味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对临床辨证论治用以组方遣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药物与人体交互作用结果的集中体现和总结,内涵丰富而复杂。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其临床药用历史已有近两千年的记载,在长期应用过程中,有关防己性味的内容一方面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文献记载和功效传承的谬误。此中差异,导致现代学者对其性味的认识产生歧意,并影响性味理论在防己应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运用导师匡海学教授创新性地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和进一步提出的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新假说配合与之相对应的“中药性味可拆分与可组合”研究模式,首次对防己性味进行研究。这既是对防己性味科学内涵的探索,也是对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验证和对其研究模式的实践。通过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全方位阐明防己性味的科学本质,进一步深化对传统中药防己性味和功效的认识,丰富防己相关中医药科学内容。1.通过整理分析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着作(时间横跨2200年),对防己的性味进行考证,发现:防己性味最早以“味辛,性平”出现,现阶段以“味苦,性寒”存续。系统梳理防己性味的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防己性味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知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阐明性味变化与临床功效和应用的相关性,2.建立了防己全成分互不交叉拆分工艺,即采用水煎煮法获得防己水煎液,综合运用差异溶解度沉降、液液萃取和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将其拆分成生物碱组分、非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和甾体组分。进一步通过HPLC、UPLC-MS和GC-MS进行化学成分表征,明确了各化学拆分组分的物质基础。通过PCA和OPLS-DA多元数学统计,验证各组分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同时,首次应用RSM对防己中多糖类成分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通过Box-Behnken设计获得最优提取工艺。3.将“防己及其性味拆分组分”与“药味”和“具体功效”相关联,分别从防己的六方面药效,通过12种药理学实验建立了防己性味药理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以抗炎(抑制急性炎症肿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释放)、镇痛(外周抑制、中枢抑制)、解热(抗致热源引起体温升高)、利尿(增加尿量排出)、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抑制)和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评价防己药味的科学内涵,并通过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结合数值分类学技术(Clustering Analysis)进行了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的药味进行了归属。阐明防己苦味的功能体现是抗炎、镇痛、解热、利尿、免疫抑制和抗风湿作用等,物质基础为生物碱拆分组分;防己辛味的功能体现是镇痛、解热、利尿和免疫增强作用等,物质基础为甾体拆分组分、非生物碱拆分组分和多糖拆分组分。4.基于中药四性综合利用反映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状况的指标T3、T4、TSH、TRH、17-OHCS、cAMP、cGMP、PA、PDH、IUPAC、LDH、SDH和Na+-K+-ATP以及中枢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和AchE等评价防己及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寒热药性,通过促进或抑制机体代谢状态对其药性进行归属。研究证明,防己水煎液和生物碱拆分组分具有抑制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作用,其药性应属寒性;非生物碱拆分组分、甾体拆分组分和多糖拆分组分不影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其药性应属平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防己的性味标示应为味苦辛、性寒平,其性味的精细结构应标示为防己苦寒、辛平。5.本文以性味“苦寒”最为显着的生物碱拆分组分中典型单体化合物汉防己甲素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苦寒之性,以味苦具体功效选择抗肿瘤作用,以性寒作用机制选择细胞能量代谢变化,对汉防己甲素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机制进行了探索。分别选取HepG-2、BGC-823、MCF-7、A253和SKOV-3细胞测试细胞毒活性;通过Seahorse XF24 Extracellular Analyzer对具有显着细胞毒活性的HepG-2、BGC-823和MCF-7细胞进行能量代谢分析,发现其能够降低肿瘤细胞基础氧消耗,减少线粒体产能,降低线粒体储能并减弱质子漏作用;进一步通过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三磷酸腺苷含量、活性氧含量和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酶I-IV活力,发现其可影响线粒体功能。研究证明,汉防己甲素可通过破坏线粒体结构,降低细胞能量代谢促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其性味应归属为苦寒。综上,本文将性味理论新假说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模式,应用于中药防己的性味研究,建立防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工艺,实现了全成分拆分且各组之间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建立了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防己及其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评价与归属;同时,将性味理论延伸至单体化合物,并以此为指导探索其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为以后相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盛尊来[6](2012)在《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是一种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的病原菌,感染此病原菌可增加雏鸡的弱雏率,降低蛋鸡的产蛋率,减少肉鸡体重并延长其上市期,降低饲料的转化率等,使养鸡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复方中兽药复方慢呼抗由黄芩、金银花、百部、紫菀和甘草五味中药组成,现已被证实对治疗鸡毒支原体病有良好的疗效,并且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复方慢呼抗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无法进一步开展其作用机制、体内生物转化及代谢过程的研究,不仅导致复方慢呼抗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而且难以建立可控可评的质量标准,大大限制了复方慢呼抗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阐明复方慢呼抗药效物质基础,不仅可揭示其应用的利学内涵,而且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有利的保证复方慢呼抗质量的均一、稳定,进一步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重现性,亦为复方慢呼抗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二次开发”打下基础。本文首先构建了复方慢呼抗的体外指纹图谱,从宏观的角度来评价复方慢呼抗整体的质量,并用同样的色谱条件建立了血清指纹图谱,通过体外指纹图谱与血清指纹图谱的比对,确定了复力慢呼抗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进行了体外抗鸡毒支原体的药效学试验,将指纹图谱特征峰的峰面积和药效学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关键药效组分;建立了关键药效组分的定量方法,用微观的定量分析弥补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的不足,从而建立了宏观指纹图谱与药效组分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复方慢呼抗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本研究取得如下几方而的成果:1.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的构建及模式分类研究采用HPLC法对不同批次的复方慢呼抗样品进行分析,对色谱条件(如色谱柱、检测波长、流动相系统、洗脱梯度等)进行了优化,完成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构建了复方慢呼抗HPLC指纹图谱。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系统2004A版”对复方慢呼抗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并借助于SPSS11.5软件对量化的指纹特征(色谱峰峰面积)进行了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证明三种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有效地对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进行评价。此外,还应用建立的色谱条件对复方慢呼抗与各组成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确定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来源。在实际应用时,只需将待测样品按本研究所述的色谱条件进行分析,将量化指纹特征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就能快速得出评价结果,这对于复方慢呼抗质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复方慢呼抗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在已建立的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基础上,通过优化含药血浆的前处理条件,建立了复方慢呼抗血.浆指纹图谱。针对不同时间点的移行成分。运用HPLC-DAD方法对复方慢呼抗提取液、给药血浆和空白血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给药后15min入血成分较少,仅有11号峰较明显;30min出现入血原形成分最多;60min时,一些入血成分减弱或消失,同时有6个代谢产物产生;在120min第2号峰被检出并且有较高的响应值,其他峰减弱或消失。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确定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绝大部分均可被吸收入血,是复方慢呼抗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3.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由于甘草对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共有峰无贡献,故舍去甘草,将其他4味药重新组方研究其谱效关系。以原处方量的0.5,1,1.5倍量作为3个考察水平,以方中4味药为考察因素,以L9(34)正交表进行药量的加减试验。将各组样品分别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和体外抗鸡毒支原体的药效学试验,在获得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与药效学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技术,寻找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药效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作用是其“化学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根据关联度的大小,绿原酸、4号峰(未鉴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对“抗鸡毒支原体”活性的贡献最大。4.复万慢呼抗指纹图谱中绿原酸、黄芩营、汉黄岑苷的含量测定由于复方慢呼抗中的绿原酸、黄芩苷、汉黄芩苷与抗鸡毒支原体活性的关联度较大,他们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复力慢呼抗的质量优劣。因此,本试验采用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以三种成分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对三种活性成分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并同时测定各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方法学考察中各项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3%,表明仪器精密度高、方法的重复性好,并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稳定性。复方慢呼抗提取物中三种成分的含量为别为(1.53±0.03)%、(10.93±0.27)%、(4.476±0.11)%。建立的三种成分同时测定方法,不仅使定量分析更加简便、快捷,并且可以弥补指纹图谱在定量控制方面的不足,二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全面的控制复方慢呼抗的质量。5.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研究黄芩苷、汉黄芩苷、绿原酸已被确定为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关键组分,引入总评“归一值”将三个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在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进行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了工艺的优化。通过Design-expert软件7.0对此模型的最佳结果进行预测,当提取温度为92.58℃,液料比为25.23:1,提取时间为2.42h时,预测最佳OD值为0.741,经试验验证,获得的OD值为0.7591,偏差仅为2.44%。最后进行了提取次数的考察,结果显示第二次提取可明显的改善提取效果,但再增加提取次数对成分的溶出率影响不大,因此选择提取次数为2次。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最终提取工艺确定为提取温度93℃,液料比25:1,提取时间2.4h,提取次数2次。通过建立以药效组分为指标的提取工艺,可实现在同样药量下,保证有效成分的最大溶出,使得复方慢呼抗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保障。本研究为中兽药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即首先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确定中兽药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再用谱效结合的方法辨识出关键药效组分。同时,提出以指纹图谱结合关键药效组分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全面的控制复方中兽药的质量。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指纹图谱技术、血清药物化学及谱效关系在中兽药中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周松[7](2011)在《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的阴立爽洗剂是纯中药外用经验方,由川黄柏,苦参,蛇床子,花椒,鹤虱,百部,地肤子,白鲜皮,苦楝皮,冰片等药材组成,是参照《本草纲目》和《滇南本草》,在总结古今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上,精炼验方而成。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妇科霉菌性、细菌性阴道炎等引起的阴痒、红肿、灼痛等症状。阴立爽洗剂因受中国药典2000年版标准和当时研究水平的限制,多年的临床应用发现,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有待改进。为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利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优选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同时改进专属性强的鉴别项目和含量测定项目,从而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而言之,本研究是在优选阴立爽洗剂最佳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同时对阴立爽洗剂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下列几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与阴立爽洗剂主治功能相关疾病阴道炎的文献研究。阴道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白带增多是阴道炎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西医学认为阴道炎被细菌、寄生虫的侵入感染或阴道内菌样失调所致,目前多采用全身抗炎加局部抗炎治疗。而中医学认为阴道炎属于“带下”、“阴痒”范畴,是由肝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中医学着重于整体调节,对于阴道炎的治疗,无论是改善症状、局部调理,还是祛除病因、从本论治,均有其独特之处。阴立爽洗剂的治疗作用与中药抗炎作用密切有关,故综述中药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并对阴立爽洗剂组方和组方药材进行研究分析。论文第二部分: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的研究。对组方中蛇床子、花椒、鹤虱三味药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其中的挥发油成分,并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以挥发油提取率作为量化考察指标,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和提取时间等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优选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继而将余下的川黄柏、苦参、百部、苦楝皮、白鲜皮、地肤子等药材合并上述残渣,加水,冷浸,并进行水提醇沉,室温静置24小时,滤过,挥到无醇味(回收乙醇),所得提取液合并上述挥发油(加吐温-80混合),然后加入冰片和适量1%对羟基苯甲酸乙酯溶液。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作为量化考察指标,对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醇沉浓度等四个因素进行考察,优选水提醇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是A2B3C3,即加水倍数为10倍,浸泡1.5小时,提取6小时;水提醇沉最佳提取工艺是E1F2G2H3,即加水倍数为10倍,煎煮2次,每次2小时,醇沉浓度为70%。论文第三部分:阴立爽洗剂质量标准的研究。以盐酸小檗碱为对照品,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50:10:1)为展开剂,对其中川黄柏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苦参碱为对照品,以甲苯-丙酮-甲醇(8:3:1)为展开剂,对其中苦参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蛇床子素为对照品,甲苯-乙酸乙酯-正已烷(3:3:2)为展开剂,对其中蛇床子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O.1g)为流动相,测定波长为265n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阴立爽洗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在薄层色谱中,阴立爽洗剂及川黄柏、苦参、蛇床子的对照药材与其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以各对照品检测浓度(X)为横坐标对其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Y=4342774X+7252,r=1.0000,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0.0908-2.2700)μg,平均加样回收率99.8%,SD与RSD均为1.2%(n=6)。

于跃,杨柳,郭秀英,高建华,孟林[8](2010)在《东北鹤虱水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IL-2和TNF-α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东北鹤虱水提取物(LEG-I)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IL-2和TNF-α的作用。方法:运用噻唑兰比色(MTT)法检测LEG-I对静止状态及刀豆蛋白A(ConA)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用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经LEG-I作用的淋巴细胞周期进行分析;分别用MTT法和ELISA检测LEG-I刺激后静止及活化淋巴细胞分泌TNF-α和IL-2的水平。结果:LEG-I可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以及被ConA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相比空白对照组,LEG-I组的G0/G1期淋巴细胞比例降低,而S期和G2/M期比例增加(P<0.01);LEG-I对静止状态的淋巴细胞分泌TNF-α及IL-2无作用,而使ConA激活的淋巴细胞的分泌增加(P<0.01)。结论:LEG-I在免疫激活或免疫增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房春林[9](2010)在《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杨树花(Flos popul)为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或同属树种植物干燥雄花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之功效。但因目前缺乏对杨树花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其主要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也尚不清楚,因此局限了杨树花在兽医临床上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将杨树花(毛白杨雄花序)与黄芩复方,研制了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其制备工艺、药理、毒理、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法和薄层层析方法对杨树花水提液和水提液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检识,结果表明,杨树花水提液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有机酸、强心甙、内酯及香豆素,蒽醌类化合物、酚类或鞣质;可能含有生物碱,不含有皂苷、甾醇、三萜类;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含有化学成分与水提液中基本一致;而正丁醇萃取液含有黄酮、内酯及香豆素、有机酸和鞣质。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法对杨树花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按L9(43)正交试验设计对杨树花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液PH为7,煎煮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2h,醇沉过程中乙醇浓度为65%,超滤液浓度小于1.5g/mL(按原生药计),超滤温度为15-45℃,压强大于0.05Mpa。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层析方法对杨树花中水杨苷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后,所得水杨苷纯度分别为24.17%和96.23%并建立了HPLC方法检测其含量,以C18色谱柱,乙腈-水(7:9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25℃,水杨苷在0.025μg-4.0μg(r=0.9994)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2、采用药敏实验、联合抗菌作用实验、抗细菌感染实验及抗炎实验方法,对杨树花提取物及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标准菌和致病菌对杨树花水提液及其复方制剂均表现出了中度敏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标准菌对杨树花水提液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也表现出了中度敏感,但沙门氏菌致病菌对杨树花水提液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表现为低敏;杨树花与黄芩联合抗菌具有相加作用。抗细菌感染及抗炎实验结果证实,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制剂在体内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作用,高、中、低剂量的杨树花水提液均可使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其抑制率分别为65.0%、58.9%和5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同时高、中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即化学性腹膜炎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7.02%和53.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而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其抑制率仅为5.06%。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单方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小鼠的脾脏及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杨树花提取物及复方制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3、参照农业部新兽药一般毒性实验技术要求,对杨树花复方制剂进行了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LD50为46.4g/kg体重,95%可信区间为46.40±10.22g/kg,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三组小鼠连续28天腹腔注射给药后,一般情况、体重增长速度、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在上述剂量下(相当于临床给药剂量的50倍),杨树花注射液连续腹腔注射28天无明显毒性反应,兽医临床用药是安全的。4、通过对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制剂助溶剂、抗氧化剂的筛选及PH值范围的确定来探讨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并采用留样观察法对制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二甲基乙酰胺为助溶剂,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为抗氧化剂,PH范围为6.5-7.5时,制备的复方制剂稳定性好,常温(25℃)条件下可保存1年。同时对杨树花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方法检测复方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显示,此检测方法简单,结果准确。5、采用药敏试验检测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并同时采用二重PCR方法检测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的耐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并以此临床分离耐药细菌为受试菌,以杨树花复方制剂为耐药性消除剂进行体外耐药性消除试验,并观察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情况、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分析大肠杆菌耐药菌消除前后质粒电泳图谱的变化及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的碱基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来探讨耐药性消除机理。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及磺胺嘧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二重PCR方法也检测到了耐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表明所分离菌为耐药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制剂对耐恩诺沙星和磺胺嘧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消除率分别为19.5%和18.18%,而对照组消除率为0,经消除后的细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对恩诺沙星和磺胺嘧啶的MIC值也明显降低。耐药性消除前后细菌质粒电泳图谱条带数无变化,同时GyrA和Sul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消除前后两耐药基因的碱基及氨基酸序列均无明显变化。6、为验证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人工感染仔猪大肠杆菌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的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人工感染的仔猪大肠杆菌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分别为90%、90%、80%。穿心莲注射液对照组治愈率为60%。临床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有效率为97.14%,治愈率为84..28%,死亡率为2.86%。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杜先婕[10](2009)在《玄参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及强筋健骨胶囊的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玄参(Radix Scrophulariae)又名元参,是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浙玄参为着名的“浙八味”之一,为传统地道中药材,近年来在陕西南部镇坪也有大量栽培,现已成为出口东南亚的玄参主流商品。为扩大玄参药源和合理充分的利用药材资源,开发陕南天然资源,我们对玄参植物不同部位及不同产地的药理学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强筋健骨胶囊主要成分为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制)、续断、木瓜、川牛膝、半夏、党参等14味中药,该药具有疏经通络,通经止痛,祛风除湿,目前对其相关药理学研究报道甚少。据此,本专题对单味中药玄参及强筋健骨胶囊成药进行了以下药理学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个章节,该部分对陕西镇坪产玄参根及其地上部分玄参叶各部分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研究,对玄参根及其地上部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玄参地上部分的抗菌作用优于玄参根,并且玄参叶子的总提物部分对乙型链球菌抗菌作用较好。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是喉科常见疾病,主要致病菌为乙型链球菌,发病时,咽喉部常伴有炎症、疼痛、发热等症状。本文对道地玄参(浙江产玄参)及陕西镇坪产玄参的急性毒性、抗炎、镇痛、解热活性及对自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道地玄参及镇坪产玄参均有较显着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镇坪玄参的活性优于道地玄参。本文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节,该部分基于强筋健骨胶囊具有疏经通络,通经止痛,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功效。用于痹症,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症候者,对强筋健骨胶囊的抗炎镇痛作用、扶正固本作用、活血化瘀作用及抗胃溃疡作用进行了相关的药效学研究。本文确立的玄参新的药用部位的抗菌活性,对镇坪产玄参用于治疗喉科疾病的相关药效学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真是可靠的依据。同时对强筋健骨胶囊这一复方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及风湿疼痛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东北鹤虱胶囊的抗炎、镇痛、抗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鹤虱胶囊的抗炎、镇痛、抗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樟起源和地理分布
    1.2 油樟叶成分研究进展
        1.2.1 精油
        1.2.2 原花色素
        1.2.3 其它成分
        1.2.4 提取剩余物
    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3.1 传统提取方法
        1.3.2 新型提取方法
        1.3.3 酶预处理提取
        1.3.4 酶在高固体系中的应用
    1.4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
        1.4.1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用途
        1.4.2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1.4.3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
        1.4.4 杜仲胶(反式聚异戊二烯)作为缓释壁材的可行性
    1.5 原花色素提取
        1.5.1 传统提取方法
        1.5.2 新型提取方法
        1.5.3 提取溶剂
    1.6 低聚原花色素作为生物还原剂的应用
        1.6.1 纳米贵金属催化作用
        1.6.2 低聚原花色素用于纳米贵金属制备
        1.6.3 连续流微管反应
    1.7 高聚原花色素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应用
        1.7.1 染料水污染处理现状
        1.7.2 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7.3 磁稳定床及磁性生物吸附剂
    1.8 绿色清洁化学过程
    1.9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9.1 研究背景
        1.9.2 研究内容
        1.9.3 研究意义
2 高固体系辅助酶解预处理及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酶活力测定
        2.2.2 柱前衍生化测定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
        2.2.3 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2.4 实验优化设计
        2.2.5 GC-MS分析油樟精油组成
        2.2.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2.7 混合酶回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2.3.2 PBD筛选影响显着因素
        2.3.3 BBD优化最佳条件
        2.3.4 验证实验
        2.3.5 酶的回收利用
        2.3.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3.7 GC-MS精油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杜仲胶-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控释效果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制备
        3.2.2 油樟精油GC-MS成分分析
        3.2.3 1,8-桉叶素标准曲线绘制
        3.2.4 缓释颗粒物化性能分析
        3.2.5 缓释颗粒表征
        3.2.6 缓释效果分析
        3.2.7 缓释颗粒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精油成分GC-MS分析
        3.3.2 缓释颗粒物理参数分析
        3.3.3 缓释颗粒表征
        3.3.4 缓释特性
        3.3.5 缓释颗粒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微波提取油樟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的制备
        4.2.2 离子液体表征
        4.2.3 离子液体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表征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功率下的提取动力学分析
        4.3.4 不同提取方法下的提取动力学比较
    4.4 原花色素分级和聚合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低聚原花色素为还原剂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
        5.2.2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2.3 钯离子转化率的定量测定
        5.2.4 纳米钯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5.2.5 超声连续制备纳米钯的表征
        5.2.6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特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纳米钯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纳米钯制备机理分析
        5.3.3 制备所得纳米钯的表征
        5.3.4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效果分析
        5.3.5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聚原花色素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高聚原花色素吸附染料影响因素分析
        6.2.2 吸附过程分析
        6.2.3 吸附前后高聚原花色素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吸附过程分析
        6.3.3 PPC吸附前后表征
        6.3.4 吸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磁修饰及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试剂
        7.1.3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制备过程
        7.2.2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表征
        7.2.3 气液固磁稳定床冷模实验
        7.2.4 MSFB实验操作
        7.2.5 磁性吸附剂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静态吸附过程
        7.3.2 吸附等温线
        7.3.3 吸附动力学
        7.3.4 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
        7.3.5 动态吸附过程
        7.3.6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表征
        7.3.7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柴胡抗炎谱效关系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柴胡HPLC-DAD指纹图谱及共有峰成分归属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信息
        1.4 供试品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的考察
        2.2 样品的测定
        2.3 数据的处理
        2.4 质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学考察
        3.2 柴胡的指纹图谱及共有峰
        3.3 不同批次柴胡的相似度评价
        3.4 聚类分析
        3.5 主成分分析
        3.6 质谱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柴胡体外抗炎活性及谱效关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细胞
        1.3 供试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培养
        2.2 CCK-8 细胞毒性检测
        2.3 炎症相关指标的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6 灰色关联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CCK-8 细胞毒性检测
        3.2 炎症相关指标的检测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灰色关联度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胡抗炎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信息
        1.4 供试品的制备
        1.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与考察
        2.1 实验方法
        2.2 方法学考察
        2.3 样品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雪荔组方中四味中药研究进展
    2. 炎症模型研究进展
    3. 中药活性成分抗炎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3. 胶囊质量标准的建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短瓣金莲花提取物抑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莲花属植物简介
        1.1.1 金莲花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1.1.2 金莲花属植物形态特征区别
    1.2 金莲花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2.1 金莲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金莲花属植物药理作用及选方应用
        1.2.3 金莲花属植物临床应用
第2章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生药鉴别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性状与薄层鉴别
        2.2.2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总黄酮含量测定
    2.3 小结
第3章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HPLC指纹图谱与IR光谱分析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
        3.2.2 短瓣金莲花与金莲花IR光谱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
    4.4 小结
第5章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相关性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2 方法与结果
        5.2.1 体外抑菌实验
        5.2.2 体内抑菌实验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基本情况
    教育背景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防己的性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五味的形成与发展
        1.1.2 四气的形成与发展
        1.1.3 五味与四气的关系
        1.1.4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1.1.5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提出和内涵
    1.2 防己的研究概况
        1.2.1 防己的品种考证
        1.2.2 防己的药材鉴别
        1.2.3 防己的化学成分研究
        1.2.4 防己的药理作用研究
第2章 防己的性味考证
    2.1 防己“味”的考证
        2.1.1 味“辛”的考证
        2.1.2 味“苦”的考证
    2.2 防己“性”的考证
        2.2.1 性“平”的考证
        2.2.2 性“温”的考证
        2.2.3 性“寒”的考证
    2.3 小结
第3章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
    3.1 药材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工艺研究
        3.2.2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3.2.3 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工艺
        3.3.1.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结果
        3.3.1.2 响应曲面法优化防己多糖提取工艺
        3.3.2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1 多糖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2 生物碱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3 非生物碱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4 甾醇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3.3.3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
        3.3.3.1 定性化学反应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2 TLC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3 HPLC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4 UPLC-MS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5 PCA与OPLS-DA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4 小结
第4章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与药味归属研究
    4.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药味科学内涵的研究
        4.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研究
        4.1.2.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4.1.2.3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研究
        4.1.2.4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研究
        4.1.2.5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4.1.2.6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风湿作用研究
        4.1.3 实验结果
        4.1.3.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结果
        4.1.3.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结果
        4.1.3.3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结果
        4.1.3.4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结果
        4.1.3.5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
        4.1.3.6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风湿作用结果
    4.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药味归属
        4.2.1 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
        4.2.2 从现代科学角度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
    4.3 小结
第5章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与药性归属研究
    5.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药性科学内涵的研究
        5.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药性归属
        5.2.1 从内分泌系统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2 从环核苷酸系统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3 从三羧酸循环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4 从中枢神经递质环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3 小结
第6章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
    6.1 药物、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汉防己甲素的制备
        6.2.2 汉防己甲素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6.2.3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2.4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6.3 实验结果
        6.3.1 汉防己甲素的结构解析
        6.3.2 汉防己甲素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6.3.3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1 汉防己甲素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2 汉防己甲素对BGC-823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3 汉防己甲素对MCF-7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4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1 汉防己甲素对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2 汉防己甲素对BGC-823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3 汉防己甲素对MCF-7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4 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毒支原体病的研究概况
    1.1.1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历史
    1.1.2 鸡毒支原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
    1.1.4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治疗
    1.1.5 中兽药对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1.2 复方慢呼抗及其味药的研究概况
    1.2.1 复方慢呼抗的研究概况
    1.2.2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1.2.3 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4 百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5 紫菀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6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概况
    1.3.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1.3.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3.3 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4 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评价
    1.5.2 复力慢呼抗血中移形成分的分析
    1.5.3 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谱效关系分析
    1.5.4 关联成分的确认及定量方法研究
    1.5.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2.2 复方慢呼提取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2.2.1 复力慢呼抗提取物得制备
    2.2.2 样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4 样品精制方法的考察
    2.2.5 参照物的选择
    2.2.6 方法学考察
    2.2.7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2.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
    2.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得制备
    2.3.2 色谱条件
    2.3.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优化
    2.3.4 采血时间的筛选
    2.3.5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
2.4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2.4.1 复方慢呼抗各配伍组体外抗支原体试验
    2.4.2 复力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HPLC图谱的测定
    2.4.3 灰色关联度分析
    2.4.4 活性成分的确认
2.5 绿原酸、黄岑苷、汉黄芩营的定量方法研究
    2.5.1 色谱条件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3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5 方法学考察
    2.5.6 样品含量测定
2.6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优化
    2.6.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6.2 三种成分的提取和测定
    2.6.3 单因素试验设计
    2.6.4 响应面分析试验
    2.6.5 优化试验结果的验证
    2.6.6 提取次数的选择 3 结果
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的试验结果
    3.1.1 色谱条件的优化结果
    3.1.2 精制方法的考察
    3.1.3 参照物的选择
    3.1.4 方法学考察
    3.1.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1.6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来源确认
    3.1.7 主成分分析在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3.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形成分分析
    3.2.1 血浆样品预处理优化结果
    3.2.2 采血时间的筛选结果
    3.2.3 血清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计算
3.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3.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的MIC测定
    3.3.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特征峰的测定
    3.3.3 灰色关联度分析
    3.3.4 活性成分的确认
3.4 绿原酸、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精密度试验
    3.4.3 稳定性试验
    3.4.4 重复性试验
    3.4.5 加样回收率实验
    3.4.6 样品含量测定
3.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3.5.1 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3.5.2 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
    3.5.3 交互作用分析
    3.5.4 提取参数的优化及结果的验证
    3.5.5 提取次数的考察 4 讨论
4.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建立的结果探讨
    4.1.1 供试品的收集
    4.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 色谱条件的优化
    4.1.4 指纹图谱的评价
    4.1.5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与其组成药相关性研究
4.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形成分的探讨
4.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讨论
    4.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方的制备
    4.3.2 鸡毒支原体的体外培养
    4.3.3 各配伍组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
    4.3.4 灰关联分析
4.4 复方慢呼抗中绿原酸、黄芩苷和汉黄芩营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4.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探讨
    4.5.1 单因素试验分析讨论
    4.5.2 响应面分析讨论
    4.5.3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7)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阴道炎文献研究
    1.1 阴道炎研究进展概述
    1.2 中药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
    1.3 阴立爽洗剂组方、组方分析及组方药材的药理学现代研究
第二章 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药材、对照品、试剂和仪器
    2.2 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2.3 讨论
第三章 阴立爽洗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3.1 阴立爽洗剂质量标准研究(草案)
    3.2 阴立爽洗剂质量标准研究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缩略词词表
统计学证明

(8)东北鹤虱水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IL-2和TNF-α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
        1.1.2 试剂
        1.1.3 实验动物及细胞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2.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1.2.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1.2.4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2.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2.4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影响
3 讨论

(9)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杨属植物药理、毒理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1 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1.2 酚甙类物质的研究
    
1.3 有机酸类
    
1.4 其它化学成分研究
    2 杨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
    
2.1 抗菌作用
    
2.2 抗炎
    
2.3 镇痛作用
    
2.4 抗病毒
    
2.5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2.6 细胞毒活性
    
2.7 其它作用
    3 杨树花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1 杨树花提取工艺
    
3.2 药理和毒理作用
    
3.3 临床应用研究
    
3.4 杨树花药物制剂研究
    
3.5 杨树花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3.5.1 杨树花单方制剂的开发利用
    
    3.5.2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
二 黄芩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生物学特性
    
1.2 生态环境及主要产区
    2 黄芩化学成分及提取工艺研究
    
2.1 黄芩化学成分
    
2.2 黄芩提取工艺
    
    2.2.1 黄芩苷的提取
    
    2.2.2 黄芩素的提取
    
    2.2.3 多糖的提取
    3 黄芩苷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4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
    
4.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4.2 解热作用
    
4.3 抗炎抗过敏作用
    
4.4 抗肿瘤作用
    
4.5 免疫调节作用
    5 黄芩治疗猪细菌性腹泻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三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消除机理研究进展
    1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
    
1.1 大肠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1.1.1 基因突变
    
    1.1.2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转移
    
    1.1.3 主动外排系统
    
1.2 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2.1 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
    
    1.2.2 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
    
    1.2.3 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1.2.4 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
    
    1.2.5 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
    
    1.2.6 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2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3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机理研究
    
3.1 对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
    
3.2 对耐药基因的突变作用
    
3.3 对耐药细菌外排泵抑制作用
    4 中药耐药性消除研究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四 我国中兽药及中兽药产品研究现状
    1 中药提取技术研究
    2 我国中兽药制剂技术研究
    3 我国中兽药产品开发
    4 我国中兽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中兽药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
    
4.2 我国中兽药研发技术滞后
    
4.3 中兽药标准化问题
    5 中兽药发展趋势
    
5.1 加强中兽药基础研究
    
5.2 重视中兽药残留和毒性问题
    
5.3 加强中兽药对细菌耐药性消除的基础研究
五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杨树花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及试剂
    
1.2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杨树花粗提物化学成分检识
    
    2.1.1 检识液的制备
    
    2.1.2 杨树花提取物化学成分检识
    
2.2 杨树花提取工艺研究
    
    2.2.1 杨树花提取液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 杨树花水提法提取工艺
    
    2.2.3 醇提法
    
    2.2.4 杨树花水提法提取工艺优化
    
    2.2.5 各提取液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2.3 杨树花中水杨苷的分离纯化及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杨树花中水杨苷的提取、分离纯化
    
    2.3.2 杨树花中水杨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杨树花水提液化学成分检识结果
    
3.2 杨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的薄层预试结果
    
3.3 杨树花提取工艺研究
    
    3.3.1 水提法
    
    3.3.2 水提取工艺优化
    
    3.3.3 醇提法提取工艺
    
    3.3.4 各提取液体稳定性研究
    
    3.3.5 杨树花提取工艺优化条件
    
3.4 水杨苷提取、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3.4.1 硅胶柱层析洗脱液的选取
    
    3.4.2 水杨苷含量检测
    
    3.4.3 水杨苷分离纯化及鉴别
    4 分析与讨论
    
4.1 杨树花水提液及水提液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检识
    
4.2 杨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的薄层预试
    
4.3 杨树花提取工艺
    
4.4 水杨苷分离纯化及鉴别
    5 小结
第二章 杨树花粗提物及复方制剂药理学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体外抑菌实验
    
    2.1.1 杨树花水提液体及水提液萃取物的制备
    
    2.1.2 黄芩提取液的制备
    
    2.1.3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
    
    2.1.4 菌悬液的制备
    
    2.1.5 药敏纸片的制备
    
    2.1.6 体外抑菌活性测定
    
2.2 最低抑菌浓度(MlC值)的测定
    
2.3 杨树花与黄芩的联合抗菌作用
    
2.4 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注射液的抗细菌感染实验
    
2.5 杨树花抗炎效果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研究
    
    2.5.1 杨树花水提液的抗炎试验
    
    2.5.2 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晌
    3 结果
    
3.1 杨树花水提物及复方制剂体外抑菌活性
    
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3 杨树花与黄芩的联合抗菌作用
    
3.4 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注射液的抗细菌感染实验
    
3.5 杨树花抗炎效果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研究
    
    3.5.1 杨树花抗炎效果
    
    3.5.2 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
    4 分析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试验药物
    2 杨树花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
    
2.1 杨树花复方制剂急性毒性试验
    
    2.1.1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
    
    2.1.2 预试实验
    
    2.1.3 正式试验
    
2.2 杨树花复方制剂亚慢性试验
    
    2.2.1 试验分组与给药剂量
    
    2.2.2 给药时间
    
    2.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急性毒性试验
    
    3.1.1 预试试验结果
    
    3.1.2 正式试验结果
    
3.2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亚慢性试验结果
    
    3.2.1 一般状况
    
    3.2.2 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2.3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对脏器组织的影响
    4 讨论与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稳定性及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试剂及药品
    
1.2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2.1.1 制剂工艺处方
    
    2.1.2 杨树花提取工艺优化
    
    2.1.3 黄芩提取工艺
    
    2.1.4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制备工艺
    
2.2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
    
    2.2.1 鉴别
    
    2.2.2 杨树花复方制剂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复方杨树花注射液稳定性试验
    
    2.3.1 样品含量检测方法
    
    2.3.2 高温试验
    
    2.3.3 加速试验
    
    2.3.4 光照加速试验
    
    2.3.5 长期放置试验
    
    2.3.6 低温放置试验
    3 结果
    
3.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3.1.1 助溶剂的筛选
    
    3.1.2 抗氧化剂筛选
    
    3.1.3 溶液PH的范围
    
3.2 杨树花复方制剂稳定性研究
    
    3.2.1 高温试验
    
    3.2.2 加速试验
    
    3.2.3 光照试验
    
    3.2.4 长期放置试验
    
    3.2.5 低温试验
    4 分析与讨论
    
4.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4.2 杨树花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4.3 杨树花复方制剂稳定性研究
    5 小结
第五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设备
    
1.2 试验药物、菌种及试剂
    
1.3 试剂
    2 方法
    
2.1 耐恩诺沙星、磺胺嘧啶大肠杆菌的检测
    
    2.1.1 体外抑菌效果实验
    
    2.1.2 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
    
2.2 杨树花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2.3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1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3.2 耐药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4 耐药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图谱变化、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的序列变化分析
    3 结果
    
3.1 耐药大肠杆菌的检测
    
    3.1.1 体外抑菌实验
    
    3.1.2 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
    
3.2 杨树花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3.3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3.1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
    
    3.3.2 耐药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3.4 耐药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图谱变化、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的序列变化分析
    
    3.4.1 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DNA电泳图谱变化
    
    3.4.2 消除前后Su12和GyrA基因的扩增
    
    3.4.3 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
    4 讨论
    
4.1 耐药大肠杆菌的检测
    
4.2 耐药性消除试验
    5 小结
第六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临床试验研究
    摘要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对照药物
    
1.3 试验动物
    
1.4 试验菌种
    2 方法
    
2.1 仔猪大肠杆菌病模型的建立
    
    2.1.1 试验程序
    
    2.1.2 模型建立评价标准
    
2.2 正式试验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扩大试验
    3 结果
    
3.1 仔猪大肠杆菌病模型的建立
    
3.2 人工感染临床试验结果
    
3.3 临床扩大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10)玄参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及强筋健骨胶囊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玄参的研究概况
        1.1 玄参植物及本草研究
        1.2 玄参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3 玄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玄参中医药学研究概况
    2 咽喉部疾病概述
        2.1 祖国医学对咽炎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咽炎的认识
    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小结
第二章 玄参根及叶体外抗菌活性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实验菌株
        1.3 试剂及培养基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玄参根、叶提取物的制备
        2.2 玄参提取液 MIC和 MBC测定
        2.3 杀菌时效曲线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玄参提取物 MIC及 MBC结果
        3.2 玄参叶总提取物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杀菌时效曲线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玄参根总提物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及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条件
        1.4 实验仪器及器材
        1.5 统计学处理
    2 方法
        2.1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2.2 玄参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2.3 玄参提取物的镇痛作用研究
        2.4 玄参提取物的解热作用研究
        2.5 玄参提取物的自主活动研究
    3 结果
        3.1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3.2 玄参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3.3 玄参提取物的镇痛作用
        3.4 玄参提取物的解热作用研究
        3.5 玄参提取物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强筋健骨胶囊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关节炎概述
        1.2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概况
        1.3 骨性关节炎概况
        1.4 小结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四、东北鹤虱胶囊的抗炎、镇痛、抗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D]. 魏梦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2]柴胡抗炎谱效关系及质量评价研究[D]. 刘玉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D]. 丛友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短瓣金莲花提取物抑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D]. 张海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防己的性味研究[D]. 王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D]. 盛尊来.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 [7]阴立爽洗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周松.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8]东北鹤虱水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IL-2和TNF-α的作用[J]. 于跃,杨柳,郭秀英,高建华,孟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03)
  • [9]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房春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10]玄参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及强筋健骨胶囊的药理学研究[D]. 杜先婕.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东北和石胶囊抗炎、镇痛、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