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野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贵州小野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一、贵州小叶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泓伊[1](2021)在《刺梨果实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提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刺梨果实(Rosa Roxbunghii Tratt)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实验率先采用超声微波辅助的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绿色高效提取刺梨果实中八种目标化合物的工艺,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法富集了刺梨果实中的三萜类和多酚类,最后通过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了刺梨果实中表儿茶素、刺梨苷、刺梨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山奈酚和坡模酮酸并进行了表征。结果如下:1.建立了针对刺梨果实中八种目标化合物的UPLC-QQQ-MS/MS分析方法。2.研究了超声微波辅助的羧基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协同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绿色高效提取刺梨果实中八种目标化合物的工艺,与其他提取溶剂与提取工艺相比提取效率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回收表面活性剂并投入下一轮提取中。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超声微波辅助的羧基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协同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绿色高效提取刺梨果实中八种目标化合物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以及优化,确定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表面活性剂种类:棕榈酸三(2-羟乙基)铵表面活性剂浓度:8.22mg/L固液比:12mg/mL提取时间:31.22 min超声功率:400 W微波功率:589 W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实际提取效率为:芦丁 0.15±0.001 mg/g,槲皮素 1.64±0.028 mg/g,表儿茶素 1.09±0.024 mg/g,儿茶素 0.62±0.015 mg/g,刺梨酸 1.35±0.02 mg/g,刺梨苷 1.87± 0.01 mg/g,山奈酚 0.076±0.002 mg/g 和坡模酮酸 1.67±0.02 mg/g。通过不同溶剂的对比提取实验表明以棕榈酸三(2-羟乙基)铵为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工艺是一种提取效率高、绿色无毒的提取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对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工艺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过程是一种高效、实用、绿色、易于操作的提取工艺。在本提取条件及提取工艺下,得到刺梨果实总多酚提取率为25.12 mg/g,总三萜提取率为10.62 mg/g。3.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棕榈酸三(2-羟乙基)铵的表面静电势和分子的弱相互作用力。计算优化了表面活性剂的最优构型,并且分析了这种构型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确定出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极性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通过密度泛函对棕榈酸三(2-羟乙基)铵的计算。随后,以刺梨果实中的特异性成分刺梨酸为模式目标化合物,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对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以研究胶束的结构与在溶液中的分布状态、胶束与被提取物的结合状态,同时分析了 20 ns内被提取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的距离以及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力主要为强氢键相互作用力,与此同时,在提取前期刺梨酸并未稳定与胶束结合,经过一段时间后,刺梨酸能与胶束体系结合稳定,有利于刺梨酸的提取4.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果实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进行富集纯化,并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得到多酚类含量为64.37%,是纯化前的5.17倍,回收率为87.3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70.37%,是纯化前的4.76倍,回收率为89.25%。5.通过高速逆流色谱对刺梨果实中的表儿茶素、刺梨苷、刺梨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山奈酚和坡模酮酸进行了分离,并优化了工艺条件:第一次溶剂体系:乙酸乙酯-正丁醇-水(6:4:10 v/v/v)第二次溶剂体系: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0.2:1:0.8:1 v/v/v/v)固定相:上相流动相:下相温度:25℃主机转速:800 rpm第一次流动相流速:1 mL/min第二次流动相流速:2 mL/min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得到了六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份刺梨酸与刺梨苷的混合物,分别为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儿茶素、山奈酚、坡模酮酸单体,并且对这六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纯化的六种化合物的纯度分别为97.2%、95.8%、95.6%、97.3%、96.6%、95.5%,回收率分别为 98.6%、96.1%、95.1%、93.2%、97.8%、98.1%。最后通过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刺梨酸与刺梨苷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刺梨酸与刺梨苷纯度分别为95.2%、96.3%,回收率分别为95.6%、98.3%。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超声微波辅助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对刺梨果实中的八种多酚类和三萜类混合物进行了绿色安全高效提取,并且与传统方法对比获得了较高的得率。同时建立了检测刺梨果实中八种目标化合物的UPLC-QQQ-MS/MS分析方法。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提取机制与弱相互作用力。并且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中多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进行富集。在高速逆流色谱的两次分离中得到了六种单体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半制备液相色谱的工艺中分离出了难以分离的刺梨酸与刺梨苷并且进行了核磁表征,刺梨酸与刺梨苷其纯度分别为95.2%、96.3%,回收率分别为95.6%、98.3%。本研究获得了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刺梨果实中多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富集以及分离纯化的新工艺,同时利用密度泛函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初步研究了提取机制,为研究其他植物的有效活性成分提供了新思路。

张军[2](2019)在《黄褐毛忍冬的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et S.C.Cheng为中药山银花的基源植物之一,也是贵州省石漠化生态治理植物,是贵州省特色的大宗药材资源。本论文开展黄褐毛忍冬的质量研究。首先以高速逆流色谱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大量分离得到黄褐毛忍冬中6个主要成分: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褐毛忍冬皂苷甲、川续断皂苷乙和黄褐毛忍冬皂苷乙。然后建立一测多评法定量测定黄褐毛忍冬中两大类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以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内标测定酚酸类物质含量、以川续断皂苷乙为内标测定三萜类物质含量。测定10批黄褐毛忍冬药材中4种主要酚酸和3种主要三萜皂苷的平均含量为含绿原酸1.2%、3,4-二咖啡酰奎宁酸0.2%、3,5-二咖啡酰奎宁酸1.4%、4,5-二咖啡酰奎宁酸1.1%、黄褐毛忍冬皂苷甲1.8%、川续断皂苷乙4.2%、黄褐毛忍冬皂苷乙1.3%。以此方法作为黄褐毛忍冬药材和黄褐毛忍冬提取物中多组分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基于由三萜皂苷和咖啡酰奎宁酸酯为主要成分组成的黄褐毛忍冬总苷是黄褐毛忍冬药材药理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大孔吸附树脂法制备黄褐毛忍冬总苷的制备工艺。对黄褐毛忍冬总苷在多种大孔吸附树脂上的静态吸附研究结果显示,HP-20大孔吸附树脂为最合适的吸附材料,黄褐毛忍冬总苷在HP-20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iur吸附理论;洗脱体积、填料样品比、洗脱剂浓度和洗脱流速等四个因素,显着影响黄褐毛总苷在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采用中心组合实验的响应面法模型,预测得到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黄褐毛忍冬总苷工艺条件为:洗脱体积3.691 BV、洗脱剂浓度80%、样品填料比1.5g/g、洗脱流速4.2BV/h的工艺参数,预测总苷回收率可达到78.589%。最终参考预测的工艺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工艺的实际总苷回收率为76.95%,与预测值基本吻合。通过之前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测定制备得到黄褐毛忍冬中总苷含量为44%,经过HP-20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后含量为71.9%。

罗燕,石燕金,周运超[3](2018)在《氮对粗壮女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砂培法,研究了5种氮素营养浓度(即1.2 mmol/L、5.8 mmol/L、10.4 mmol/L、15.0 mmol/L、19.6mmol/L)对粗壮女贞品质(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茶总皂甙、水浸出物、水溶性总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营养浓度处理对粗壮女贞品质有明显影响,适宜的氮浓度处理能显着改善和提高粗壮女贞的品质。5种氮浓度处理条件下,在5.8 mmol/L和19.6 mmol/L处理时出现极值,5.8 mmol/L氮浓度处理条件下最适宜总黄酮化合物、茶皂甙、水浸出物及水溶性总糖的同时合成;19.6 mmol/L氮浓度处理条件下茶多酚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最高;在适宜的氮浓度环境下,粗壮女贞苦丁茶的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茶叶水浸出物三项品质的含量会显着提高;叶片中茶多酚与黄酮类化合物、茶叶的水溶性糖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叶的水溶性糖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粗壮女贞叶片中酚氨比与黄酮类化合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

王雅丽[4](2018)在《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及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α-葡萄糖苷酶可将寡聚糖降解为葡萄糖,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升高。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达到控制II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目的。另外,由于抗氧化剂可通过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并提升β细胞的功能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因此天然抗氧化成分也被认为对糖尿病患者有益。本课题对木棉花(Bombax malabaricum DC.)和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Viola philippica Cav)中的化学成分结构、含量及其抗α-葡萄糖苷酶作用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对木棉花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标准品对照,鉴定出16种成分,对这些成分以及研究室前期从木棉花中分离得到的12种成分共28种进行了抗α-葡萄糖苷酶、抗小肠二糖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由于木棉花黄酮类成分黄色较深,传统比色法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时结果重现性差,进而建立了UHPLC-UV法将酶解产物与化合物分离,通过酶解产物的相对峰面积计算抑制率,得到重现性好的准确结果。在这28种木棉花成分中,muraxanthone(2)、异荭草素(5)、异牡荆素(7)、槲皮素(9)、异槲皮素(10)、绿原酸(17)、新绿原酸(18)和1,5-二咖啡酰奎宁酸(19)表现出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芒果苷(1)、2、9-10、原儿茶酸(13)、没食子酸(14)、咖啡酸(15)、17-19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20)显示了抗大鼠小肠二糖酶活性;1-2、5、荭草素(6)、9-10、芦丁(11)、13-15、17-20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2、9、13、15、17、柠檬酸(21)、亚油酸(24)和亚麻酸(25)表现出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由于木棉花不仅是蒙药材,也是凉茶材料,因此有必要比较木棉花与其他茶叶的成分与活性。对木棉花与其他15种茗茶(苦荞、茉莉花、白骨苦丁、小叶苦丁、大麦茶、金银花、玫瑰花、莲子心、绿茶、红茶、麦冬、胖大海、昆仑雪菊、贡菊、决明子)的活性及成分比较显示,木棉花甲醇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1-2、9及有机酸类成分13、21-27的含量在8 mg/g以上,这些成分多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或抗氧化活性。在其余15种茶饮中,玫瑰花、绿茶和红茶显示出了较强的抗α-葡萄糖苷酶、抗小肠二糖酶和抗氧化活性;定量分析显示这三种茗茶中黄酮类(9-11)、酚酸类(13-16)、咖啡酰奎宁酸类(17-20)、有机酸(21、24、25)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较高(1.1±0.182.4±5.7 mg/g)。总体分析,木棉花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绿茶相当,在16种茶中处于第5位;木棉花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苦荞相当,在16种茶中处于第8位;木棉花的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仅次于绿茶,处在第2位;聚类分析显示,木棉花的成分与大麦茶相近。从紫花地丁中共分离纯化到12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芦丁(33)、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34)、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5)、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6)、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芦丁糖苷(37)、秦皮甲素(38)、6,7-二-O-β-D-吡喃葡萄糖基秦皮乙素(39)、秦皮乙素(40)、5,5′-二(6,7-二羟基香豆素)(41)、6,6’,7,7’-四羟基-5,8’-双香豆素(42)、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43)和(7R,8S,8′S)-3,3′-dimethoxy-4,4′,9-trihydroxy-7,9′-epoxy-8,8′-lignan 9-O-rutinoside(44),其中化合物4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7、39、43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新化合物44的平面结构通过解析质谱和1维及多种2维核磁共振谱确定,苷元部分的立体结构通过NOESY谱及CD确定。为了确定其糖部分的D-、L-构型,建立了水解后糖用L-半胱氨酸甲酯衍生化,通过UHPLC-MS分析的方法。化合物44的糖部分确定为由D-葡萄糖和L-鼠李糖组成。在分离得到的紫花地丁成分中,化合物37和44具有抗α-葡萄糖苷酶作用,IC50分别为24.63±2.33和1.89±0.09μg/ml;两个双香豆素类成分41和42具有抗丙肝病毒蛋白酶活性,IC50分别为0.41±0.07和3.63±0.13μg/ml;化合物40具有抗小肠二糖酶活性,IC50为58.22±2.31μg/ml;化合物33、40、41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EC50分别为18.67±0.99、6.03±0.20和7.79±0.38μg/ml。建立了UHPLC-MS同时定量紫花地丁中分离得到的12个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紫花地丁甲醇提取物中秦皮乙素(40)、5,5′-二(6,7-二羟基香豆素)(41)、6,6’,7,7’-四羟基-5,8’-双香豆素(42)的含量高,分别为7.0±0.3、1.4±0.1和11.2±0.2 mg/g,是紫花地丁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本课题建立了UHPLC-UV法用于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得到了不受化合物颜色影响的重现性好的结果。从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鉴定出了具有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的黄酮、咖啡酰奎宁酸、木质素和香豆素类成分。分析比较显示,作为凉茶原料的木棉花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在16种茶叶中处于前列。建立了水解-一步衍生化反应-UHPLC-MS鉴定D-、L-糖的简单方法,用这一方法确定了从紫花地丁中分离得到的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7R,8S,8′S)-3,3′-dimethoxy-4,4′,9-trihydroxy-7,9′-epoxy-8,8′-lignan9-O-rutinoside的糖的结构。

杨铭[5](2018)在《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木犀科女贞属植物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来源的小叶苦丁茶的叶为研究对象,分离10个化合物并鉴定其中8个,分别为Acteoside、Rhoifolin、Ligusrobustoside N、Ligupurpuroside B、trans-Ligupurpuroside B、Luteolin-7-O-glucoside、Osmanthuside B6和Ligupurpuroside C;对30批不同来源小叶苦丁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测定其IC50值,然后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确认以总还原力为药效指标建立小叶苦丁茶谱效关系,确定主要活性峰,得到有效分子群,并初步探讨粗壮女贞活性分子群的制备工艺,为小叶苦丁茶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首先采用甲醇冷浸法对小叶苦丁茶进行提取,经大孔树脂柱层析得到小叶苦丁茶总苷;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及HPLC制备分离。对30批不同来源小叶苦丁茶建立HPLC指纹图谱,以DPPH法、ABTS法和总还原力测定三种方法评定30批不同来源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通过建立的化学指纹图谱和抗氧化活性的IC50值为基础,运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和偏相关性分析法建立小叶苦丁茶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小叶苦丁茶中抗氧化能力呈相关性的15个活性共有峰。然后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法和有机膜膜过滤法两种方法探究小叶苦丁茶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建立小叶苦丁茶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找到了活性共有峰,可以有效指导其抗氧化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优化,为小叶苦丁茶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基础。

王玄源[6](2018)在《苦丁茶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kudinoside A的降血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 Tseng)不仅是我国传统茶叶中广泛使用的饮品,而且也是民间的药用植物。苦丁茶中的三萜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药效活性。目前大多研究集中在对其总提取物或部位的药理活性研究,对其活性单体成分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其降血脂药效学研究较少。本课题拟对苦丁茶中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及降血脂活性进行系统研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苦丁茶总皂苷的醇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以苦丁茶皂苷A(kudinoside A)含量作为指标,分别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总皂苷得率的影响,为因素水平的设置提供依据。然后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3%,料液比1:16,提取时间90min,所得苦丁茶皂苷得率为5.59%。建立苦丁茶中三萜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蒸发光散色检测器(HPLC-ELSD)对五种苦丁茶皂苷进行含量测定,使用色谱柱为Agilent XDB-C18柱(4.6mm×250mm,5μm),流速为0.8mL?min-1,甲醇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进样量10μL;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10℃,载气流速为3L?min-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压缩空气为雾化气,载气压力:0.4MPa。结果表明苦丁茶中五种皂苷的浓度在50μg?mL-1800μg?mL-1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本试验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准确、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结果良好,符合定量分析要求。同时,该方法测定了海南和广西苦丁茶中三萜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海南苦丁茶皂苷含量较高,为大叶苦丁茶三萜皂苷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优化苦丁茶中皂苷的分离纯化工艺参数,选用了9种不同型号的树脂,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附试验筛选出最佳树脂为HP20SS,并通过吸附与解吸附实验考察了相关影响因素,确定最佳的纯化工艺条件为:采用湿法上样,上样流速为2 BV?h-1,上样液浓度为0.866mg?mL-1,上样液量为88mL,洗脱流速为2BV?h-1,水冲洗至洗脱液无色,5BV(10mL)20%乙醇洗脱部分异绿原酸的残余液,60%乙醇溶液洗脱6BV(12mL),得到纯度较高的苦丁茶皂苷部位,以这5个皂苷含量来表示苦丁茶总皂苷富集效率,纯化前纯度为11.80%,纯化后纯度为81.51%,富集倍数为6.91,总体回收率为69.76%。最后,采用半制备HPLC分离得到5个单体苦丁茶皂苷(kudinoside G、C、A、F、D),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脂血症小鼠模型,比较各组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切片,评价苦丁茶皂苷A的降血脂作用。结果如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肉眼观察到的正常组小鼠肝脏近鲜红色、色泽鲜亮;模型组肝脏呈灰白色、无光泽、体积明显较正常组增大;阳性组肝组织颜色呈淡红色偏黄,体积较对照组增大;苦丁茶皂苷A高、低剂量给药组肝组织颜色较正常组颜色白,光泽度较差,体积较模型组减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肝脏脂肪聚集最为严重,表现为大片的红色区域,且细胞间隙多,排列无规律,肝细胞明显减少;经过4w的灌胃给药治疗,皂苷A组高、低剂量组均可显着减少小鼠肝脏的脂质堆积,且皂苷A高剂量给药组效果最好。说明苦丁茶皂苷A组具有显着的肝脏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实验性高胆固醇脂血症小鼠肝脏的脂质病变。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苦丁茶皂苷A高、低剂量给药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水平下降(p<0.01,p<0.01,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且高剂量给药组优于低剂量给药组;苦丁茶皂苷A低剂量给药组血清TC、LDL-C、MDA、SOD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本文以苦丁茶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苦丁茶皂苷部位。然后,采用半制备HPLC分离得到5种单体皂苷化合物,并利用高分辨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LC-QTOF-MS/MS)和核磁共振(NMR)鉴定结构。最后,对苦丁茶皂苷A的降血脂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皂苷A具有良好的降血脂的作用。本文为苦丁茶皂苷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邱琳[7](2018)在《熊果酸的提取纯化与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表征》文中提出苦丁茶是我国民间食药两用植物,历史悠久,植物种源繁多,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及甙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香气、挥发油等。熊果酸在冬青科苦丁茶中含量较高,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护肝、抗菌消炎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但由于熊果酸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因此本论文运用超声波辅助离子液体法从苦丁茶中提取熊果酸,并对其进行纯化,再利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熊果酸纳米粒,考察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改善情况。运用超声波辅助离子液体法从苦丁茶中提取熊果酸时,首先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接着对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离子液体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得到熊果酸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溴化-辛基-3-甲基咪唑([OMIM]Br)浓度为0.4 mol/L,料液比1:40,超声功率500 W,超声温度40 ℃,超声时间30 min;平均提取率为2.41 ± 0.35 mg/g。利用萃取法对提取物进行初步纯化,得到熊果酸粗提物的含量为29.89 ± 2.23%在反溶剂重结晶法纯化熊果酸的实验中,运用单因素实验,考察粗提物浓度、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沉积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对熊果酸含量的影响,得到熊果酸纯化的最优工艺参数:粗提物浓度50 mg/mL,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为1:6,沉积温度40°C,搅拌时间1 min,搅拌速度1500 r/min;纯化后的熊果酸含量达到92.18 ±1.87%。结合乳化溶剂蒸发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熊果酸纳米粒,此工艺不仅减小了熊果酸的粒径,而且使熊果酸纳米粒转化为无定形态。在实验过程中,选择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和冻干保护剂,利用单因素实验法筛选制备熊果酸纳米粒的最优条件,最优条件如下:泊洛沙姆188的浓度为0.5‰,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1:4,匀浆速度为7000 rpm,匀浆时间为2 min,均质压力为500 bar,均质次数为6次。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熊果酸纳米粒的粒径为157.5 ± 28.0 nm,电位为20.33 ± 1.67 mV。通过扫描电镜(SEM)可知,熊果酸纳米粒的形态近球形,且粒径分布均一;经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示差扫描热量法(DSC)检测,可以确定熊果酸纳米粒的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已经成为无定形态。在溶剂残留实验中,确认了熊果酸纳米药中氯仿和乙醇含量都符合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会(ICH)的规定。经过与熊果酸原粉进行饱和溶解度、溶出速率对比实验发现,熊果酸纳米粉显示出了更大的饱和溶解度和更快的溶出速率。熊果酸纳米粉的饱和溶解度在人工胃液(SGF)中是熊果酸原粉的13.48倍;在人工肠液(SIF)中是它的11.79倍,在去离子水中是它的23.99倍。另外,通过乳化法制备的熊果酸纳米粉的溶出速率,在SGF中比原粉提高了 14.72倍,在SIF中比其提高了 74.36倍。除此之外,熊果酸纳米粉的抗氧化能力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也有明显提高,熊果酸纳米粉的EC50值比熊果酸原粉降低了37.5倍,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原粉的2.68倍。

张新[8](2014)在《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地理品牌研究 ——以“古丈毛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理品牌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武陵山片区物产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武陵山片区具有很强的经济产业集群的品牌化发展基础,虽然当前武陵山片区的品牌小有所成,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业、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区域品牌,其中古丈地区的毛尖,古丈地区的种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古丈毛尖品牌也曾荣获了多项殊荣,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在本有的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价值,如何将古丈毛尖品牌与湘西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在一起,如何借助“古丈毛尖”的现有产业与品牌基础,发挥“古丈毛尖”更为强大的品牌效应,这也是值得继续推敲与研究的。在文章中,笔者拟从武陵山片区“古丈毛尖”资源优势和品牌的发展现状做为研究基础,首先对地理品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等进行了梳理。地理品牌的出现与发展是时代经济的必然要求,地理品牌在长期的形成发展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特征,分别为经济性特征、共享性特征、长期性特征、叠加溢价性特征以及本土性特征,对于一个地区地理品牌的形成因素能够形成影响的有四个因素,分别为政府政策因素、地理资源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以及、产业集群因素;其次笔者从“古丈毛尖”产地古丈县地理品牌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出发,结合对“古丈毛尖”的调研现状,对该地区的地理品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指出其品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论文的第三个方面,笔者从“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从“古丈毛尖”的品牌价值扩张、缺乏品牌集群化发展、区域品牌产权以及品牌经营和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角度对其品牌价值发挥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等问题进行逐一探讨;最后,在对策方面,笔者首先对“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建设问题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而言“古丈毛尖”品牌创建的有效营销手段不足、与横向与纵向产业之间的协作缺乏、产业市场需求导向性与本土求异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品牌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等因素都是制约“古丈毛尖”品牌价值提升以及效用发挥的影响因素,最后笔者从“古丈毛尖”的发展价值以及前景出发,从湘西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对“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创建与价值提升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余卓亚[9](2014)在《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石阡县为例》文中认为贵州是茶叶生产大省,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茶园面积继续盲目扩大和单产水平持续降低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强化提高茶叶品质和单产水平的科技支撑,开展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在借鉴土地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和研究土地构成要素、土壤质量安全、茶树立地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技术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Model Builder建立评价模型流程图,以石阡县为研究区,开展对研究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借鉴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从影响茶树生长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质四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建立贵州山区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GIS技术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支持下构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2)利用ArcGIS中的Model Builder模型构建器构建了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流程图,实现了适宜性评价过程的自动地理处理,简化了复杂空间处理模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3)选择“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为研究区,运用ArcGIS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计算得出的研究区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高度适宜区面积为31475.727hm2,约占14.48%;中等适宜区面积为68622.603hm2,约占31.58%;勉强适宜区面积为57883.21hm2,约占26.64%;不适宜区面积为59327.406hm2,约占27.30%。通过对研究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评价研究,以期为贵州山区开展大宗农产品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并利用模型构建器建立评价模型流程图,实现适宜性评价自动地理处理流程,丰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何滔,周运超[10](2011)在《有机肥对粗壮女贞(苦丁茶)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5个肥种(饼肥、人畜粪尿、秸秆堆肥、尿素和蚕沙,施肥量均为3000kg/hm2,另设不施肥对照处理)和秸秆堆肥4个施肥量(0kg/hm2,1500kg/hm2,3000kg/hm2,7500kg/hm2)对粗壮女贞品质(茶多酚、总黄酮和茶皂甙)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饼肥的粗壮女贞茶多酚含量要显着高于施秸秆堆肥、蚕沙与不施肥的;每公顷施秸秆堆肥1500kg与7500kg的显着高于不施肥的,每公顷施7500kg的也显着高于每公顷施3000kg的。关于粗壮女贞总黄酮含量,5个肥种和不施肥处理的差异均不显着,但每公顷施秸秆堆肥3000kg的要显着高于每公顷施1500kg的。粗壮女贞茶皂甙含量,5个肥种和不施肥处理的差异均不显着,但每公顷施秸秆堆肥3000kg的显着高于每公顷施1500kg的。

二、贵州小叶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小叶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刺梨果实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提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刺梨简介
        1.1.1 刺梨的起源与分布
        1.1.2 刺梨的生物学特征
        1.1.3 刺梨果实中的化学成分
        1.1.4 刺梨果实的药理作用
    1.2 刺梨果实中主要成分的研究现状
    1.3 UPLC-MS/MS检测技术简介
        1.3.1 UPLC-MS/MS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UPLC-MS/MS检测技术的应用
    1.4 可转换极性溶剂简介
        1.4.1 可转换极性表面活性剂提取基本原理及特点
        1.4.2 可转换极性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应用
    1.5 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简介
        1.5.1 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5.2 二氧化碳响应型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的应用
    1.6 碳纳米管吸附技术简介
        1.6.1 碳纳米管吸附技术的基本原理
        1.6.2 多壁碳纳米管提取技术的应用
    1.7 超声微波技术辅助提取简介
        1.7.1 超声微波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7.2 超声微波提取技术的应用
    1.8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1.8.1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原理
        1.8.2 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
    1.9 分子动力学简介
        1.9.1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9.2 分子动力学的应用
    1.10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简介
        1.10.1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基本原理及分类
        1.10.2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1.1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简介
        1.11.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及溶剂分离体系选择
        1.11.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1.12 半制备液相色谱简介
        1.12.1 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基本原理及溶剂分离体系选择
        1.12.2 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标准溶液与样品溶液的配制
        2.1.4 UPLC-MS/MS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3 刺梨果实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主要仪器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提取工艺流程
        3.1.4 总多酚标准曲线的建立
        3.1.5 总多酚提取率的计算
        3.1.6 总三萜标准曲线的建立
        3.1.7 总三萜提取率的计算
        3.1.8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3.1.9 提取参数的BBD实验优化
        3.1.10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1.11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提取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3.2.2 主要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3.2.3 不同提取溶剂比较
        3.2.4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3.2.5 回收试验
        3.2.6 总黄酮总三萜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提取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对提取机制的研究与计算
    4.1 密度泛函计算方法
    4.2 分子动力学计算方法
    4.3 密度泛函计算的结果与讨论
    4.4 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刺梨果实中植物化学成分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主要仪器
        5.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3 大孔吸附树脂参数
        5.1.4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5.1.5 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果实中多酚成分和三萜成分的吸附性能研究
        5.1.6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果实多酚类和三萜类成分的静态吸附和解吸
        5.2.2 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果实多酚类和三萜类成分的动态吸附和解吸
    5.3 本章小结
6 分离纯化刺梨果实中有效成分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主要仪器
        6.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溶剂体系的筛选与优化
        6.1.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实验过程
        6.1.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工艺条件的优化
        6.1.6 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体系选择与优化
        6.1.7 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实验过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溶剂体系的选择
        6.2.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6.2.3 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结果
        6.2.4 高速逆流色谱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6.2.5 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体系的选择与优化
        6.2.6 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结果及结构鉴定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黄褐毛忍冬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山银花的研究进展
    1 山银花和金银花
    2 山银花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黄酮类物质
        2.2 挥发油类
        2.3 有机酚酸类
        2.4 三萜类
        2.5 环烯醚萜类
        2.6 甾体化合物
        2.7 微量元素
    3 生物活性
        3.1 抑菌作用
        3.2 抗病毒作用
        3.3 抗炎、抗过敏、解热作用
        3.4 肝脏保护作用
        3.5 其它作用
    4 山银花的质量研究
        4.1 成分鉴别及含量测定
        4.2 指纹图谱研究
第二章 黄褐毛忍冬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褐毛忍冬总苷的提取分离
        2.2 Sephadex LH-20 凝胶分离总酚酸与总三萜
        2.3 HSCCC溶剂系统选择
        2.4 酚酸的HSCCC分离
        2.5 三萜皂苷物质的HSCCC分离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三萜类物质
        2.7 结构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一测多评法测定黄褐毛忍冬中多组分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检验
        2.2 黄褐毛忍冬中7种物质的线性关系
        2.3 精密度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 重复性实验
        2.6 加标回收率实验
        2.7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结果
        2.8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2.9 一测多评法的耐用性
        2.10 样品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黄褐毛忍冬总苷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结果
        2.2 HP-20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曲线
        2.3 HP-20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解吸曲线
        2.4 HP-20 静态等温吸附曲线
        2.5 HP-20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样品填料比的选择
        2.6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2.7 洗脱剂流速的选择
        2.8 洗脱体积的选择
        2.9 响应面实验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3)氮对粗壮女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2.2 对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2.3 对茶叶酚氨比的影响
    2.4 对儿茶素总量的影响
    2.5 对黄酮类化合物总量的影响
    2.6 对茶总皂甙含量的影响
    2.7 对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2.8 对水溶性总糖的影响
    2.9 粗壮女贞 (苦丁茶) 品质主成分分析及指标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4)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及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木棉花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化学成分
        1.2 活性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木棉花中28种化合物的鉴定及其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木棉花中28种成分的抗氧化活性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 抗氧化活性检测
        3.3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木棉花与常见茗茶的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样品准备
        4.3 活性研究
        4.4 定量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小结
第二部分 紫花地丁研究
    第五章 前言
        5.1 紫花地丁概述
        5.2 化学成分
        5.3 活性研究
        5.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六章 紫花地丁中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紫花地丁中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和定量分析
        7.1 实验仪器和材料
        7.2 活性研究
        7.3 定量分析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性
        一、全文总结
        二、创新性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化合物34的~1HNMR谱
    附图2 化合物35的~1HNMR谱
    附图3 化合物36的~1HNMR谱
    附图4 化合物37的~1HNMR谱
    附图5 化合物37的~(13)CNMR谱
    附图6 化合物37的HMBC谱
    附图7 化合物37的HSQC谱
    附图8 化合物37的~1H-~1HCOSY谱
    附图9 化合物38的~1HNMR谱
    附图10 化合物39的~1HNMR谱
    附图11 化合物39的~(13)CNMR谱
    附图12 化合物41的~1HNMR谱
    附图13 化合物41的~(13)CNMR谱
    附图14 化合物42的~1HNMR谱
    附图15 化合物42的~(13)CNMR谱
    附图16 化合物43的~1HNMR谱
    附图17 化合物43的~(13)CNMR谱
    附图18 化合物43的HMBC谱
    附图19 化合物43的HSQC谱
    附图20 化合物43的~1H-~1HCOSY谱
    附图21 化合物44的~1HNMR谱
    附图23 化合物44的HMBC谱
    附图24 化合物44的HSQC谱
    附图25 化合物44的~1H-~1HCOSY谱
致谢
博士期间成果

(5)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小叶苦丁茶研究综述
        1.1 化学成分研究
    2 药理活性研究
        2.1 调节血糖
        2.2 抗肥胖
        2.3 抗氧化作用
        2.4 保肝作用
        2.5 细胞保护作用
        2.6 降脂作用
    3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综述
        3.1 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
        3.2 中药指纹图谱方法建立
        3.3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方法
        3.4 中药指纹图谱发展前景
    4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综述
        4.1 中药谱效关系的建立方法
        4.2 中药谱效关系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小叶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
    1.概述
    2.提取分离流程图
    3.实验部分
        3.1 药材
        3.2 仪器及耗材
        3.3 提取与分离
        3.4 已知化合物数据
第三章 不同产地小叶苦丁茶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概述
    2 实验部分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HPLC条件的确定
        2.4 检测波长的确定
        2.5 色谱条件的考察
    3 方法学考察
        3.1 精密度实验
        3.2 稳定性实验
        3.3 重复性实验
    4 30批不同来源小叶苦丁茶样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5 共有指纹峰的峰面积
    6 小结
        6.1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6.2 结果分析
第四章 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概述
    2 材料与仪器
    3 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制备
    4 实验方法
        4.1 DPPH法
        4.2 ABTS法
        4.3 总还原力的测定
    5 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分析
        5.1 DPPH法
        5.2 ABTS法
        5.3 总还原力测定
    6 小结
第五章 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1 皮尔森相关系数
    2 灰色关联度法
    3 结论
第六章 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工艺探究
    1 大孔吸附树脂法富集小叶苦丁茶有效部位
    2 有机膜膜过滤法提取小叶苦丁茶有效部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苦丁茶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kudinoside A的降血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苦丁茶总皂苷的提取工艺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第二章 苦丁茶中三萜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苦丁茶皂苷分离纯化、鉴定及单体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苦丁茶皂苷A降血脂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文献综述
    1 苦丁茶的研究进展
    2 中药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3 展望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熊果酸的提取纯化与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苦丁茶的性质与功能
        1.1.1 苦丁茶的种源及分布
        1.1.2 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苦丁茶药理作用
    1.2 熊果酸的结构、性质与药理作用
        1.2.1 熊果酸的理化性质
        1.2.2 熊果酸的药理作用
    1.3 熊果酸的应用现状
    1.4 熊果酸的提取工艺
        1.4.1 回流提取法
        1.4.2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法
        1.4.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4.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5 离子液体
        1.5.1 离子液体的利用与发展
        1.5.2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植物有效成分上的应用
    1.6 熊果酸的纯化工艺
        1.6.1 大孔树脂吸附法
        1.6.2 超滤法
        1.6.3 反溶剂重结晶法
    1.7 熊果酸制剂研究进展
    1.8 纳米药物研究综述
        1.8.1 纳米药物概念
        1.8.2 纳米药物的应用
        1.8.3 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1.9 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熊果酸纳米粒的方法综述
    1.10 立题依据
    1.11 纳米药物研究综述
        1.11.1 课题研究内容
        1.11.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苦丁茶中熊果酸提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熊果酸HPLC测定方法
    2.4 实验部分
        2.4.1 熊果酸提取工艺流程
        2.4.2 提取溶剂选择
        2.4.3 熊果酸提取工艺条件
        2.4.4 萃取法初步纯化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提取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
        2.5.2 单因素实验
        2.5.3 最优验证
        2.5.4 初步纯化
    2.6 本章小结
3 苦丁茶中熊果酸纯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熊果酸纯化工艺流程
        3.3.2 熊果酸纯化工艺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粗提物浓度对纯度的影响
        3.4.2 体积比对纯度的影响
        3.4.3 沉积温度对纯度的影响
        3.4.4 搅拌时间对纯度的影响
        3.4.5 搅拌速度对纯度的影响
        3.4.6 最优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熊果酸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器材与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熊果酸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4.3.2 优化熊果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4.3.3 熊果酸理化性质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优化
        4.4.2 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熊果酸纳米粒的功能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器材与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饱和溶解度
        5.3.2 溶出速率
        5.3.3 细胞抗氧化能力
        5.3.4 生物利用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饱和溶解度
        5.4.2 溶出速率
        5.4.3 细胞抗氧化能力
        5.4.4 生物利用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地理品牌研究 ——以“古丈毛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理品牌概述
    第一节 地理品牌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地理品牌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 地理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建设现状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及古丈地区概况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发展现状
第四章 “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卷设计及实施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三节 “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发展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五章 “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建设对策
    第一节 注重产品质量、夯实地理品牌基础
    第二节 切实改善营销策略、提高品牌认可度
    第三节 加强区域环境建设,积极构建品牌形象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关于“古丈毛尖”地理品牌建设的调查问卷

(9)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石阡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1 研究区选择
    2.2 研究区概况
        2.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 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3.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级划分
    3.4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 土壤因素
        3.4.2 气候因素
        3.4.3 地形因素
        3.4.4 地质因素
    3.5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4 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4.1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2 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4.2.3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4.2.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5 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5 数据处理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1 数据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土壤数据的处理
        5.1.3 气候数据的处理
        5.1.4 地形数据的处理
        5.1.5 地质数据的处理
    5.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建立
        5.2.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选择
        5.2.3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5.2.4 数据预处理与结构分析
        5.2.5 评价结果与分析
6 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6.1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6.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6.1.2 评价模型流程图构建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6.1.4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检验
    6.2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6.2.1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6.2.2 评价结果分区分析
        6.2.3 适宜性分布规律分析
    6.3 研究区茶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有机肥对粗壮女贞(苦丁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肥种对粗壮女贞品质的影响
    2.2 秸秆堆肥不同施用量对粗壮女贞品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贵州小叶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梨果实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提取机制研究[D]. 潘泓伊.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黄褐毛忍冬的质量研究[D]. 张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3]氮对粗壮女贞品质的影响[J]. 罗燕,石燕金,周运超.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03)
  • [4]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及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雅丽.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5]小叶苦丁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研究[D]. 杨铭.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6]苦丁茶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kudinoside A的降血脂作用研究[D]. 王玄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熊果酸的提取纯化与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表征[D]. 邱琳.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地理品牌研究 ——以“古丈毛尖”为例[D]. 张新. 吉首大学, 2014(02)
  • [9]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石阡县为例[D]. 余卓亚.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 [10]有机肥对粗壮女贞(苦丁茶)品质的影响[J]. 何滔,周运超.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2)

标签:;  ;  ;  ;  

贵州小野苦丁茶与绿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